工资水平物价与经济增长 (2)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22894764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工资水平物价与经济增长 (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工资水平物价与经济增长 (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工资水平物价与经济增长 (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工资水平物价与经济增长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资水平物价与经济增长 (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工资水平、物价变动与经济增长刘 丽 任保平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摘要 协调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剑桥学派从收入分配出发,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而托宾和凯恩斯从劳动力、资本和产品三市场出发,讨论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三者应该存在的数量关系,但是这些研究都存在其局限性。本文利用了动态总量经济增长模型提出了有关三者关系的几个结论,揭示了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应该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关键词 工资水平 物价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一、引言及问题的提出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物价水平相对较低,居民的

2、工资水平呈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和谐性。因此,研究工资水平、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极其重要,遗憾的是现有关三者关系的经济理论难以为这种研究提供有利的分析工具。以琼罗宾逊夫人和卡尔多为代表的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把国民收入分为利润和工资,从长期角度分析了工资、物价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然而其假设条件的明确界定致使分析范围比较狭隘,分析内容不完全。托宾和凯恩斯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把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有机结合,从而为弥补有关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传统理论的缺陷提供了可能,但是他们只是研究在封闭经济条件的动态经济增长,并且忽视

3、了技术进步的有效作用。如此看来,对于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还有深入认识的必要。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通过一个动态总量经济增长模型来解释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全文共分四部分,首先是文献综述,接着设定模型并得出结果,然后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是简短的结论及说明。 二、文 献 综 述经济增长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摆脱贫困、失业率下降、居民收入增加和社会稳定,它是衡量各国或各地区经济政策绩效的主要手段。“经济增长主要归因于消费品领域和相关的服务。由于实际工资、以工资收入的人数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和提高等三重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具有了内生性”。1也就是说,工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内在性的协调关

4、系。这种协调关系主要体现在:经济高速增长产生的收入效应使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提高的工资水平在促进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也因为增加了生产成本带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因此,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发展关系需要很好的协调,否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经济史上,关于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有两条不同的研究线索。第一条线索是琼罗宾逊夫人从收入分配角度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琼罗宾逊夫人的经济增长模型前提假定主要是将国民收入分为两类,即资本家的利润和工人的工资,并且资本家的储蓄倾向高于工人的储蓄倾向,在此基础上,琼罗宾逊夫人揭示了在一定的储蓄倾向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利润的相对份额越大

5、,工资的相对份额越小,同时由于名义工资率的提高会推动物价上涨,不利于真实工资率的上升,所以应利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调节两阶级之间的收入差距,改变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状况,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2显而易见,在琼罗宾逊(J.Robinson)夫人的经济增长理论中,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提高工资在国民收入的份额,提高真实工资率,来实现长期充分就业下的经济增长,这种思路被其后的许多经济学家所继承,卡尔多(N.Kaldor)以投资率决定国民收入中利润比例大小,发展和完善了琼罗宾逊夫人的储蓄率决定收入分配份额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率提高后,应增加工人的工资,以提高其储蓄率带动投资率的增加,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社会达

6、到充分就业,从而又推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第二条线索是托宾和凯恩斯从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三者结合的角度研究工资、物价与动态经济增长问题。这条线索可以说是在对新剑桥学派有关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济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剑桥学派理论虽然抓住了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但是却有其不足之处:一是其前提假定明显有不合理的因素,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有出入的地方。二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收入分配来解释的,分析比较片面,而没有找到三者之间的内在性联系。导致新剑桥学派理论缺陷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三者关系作了舍象。“古典” 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假定在完全竞争市

7、场上、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从静态角度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与产品市场三者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从而把工资水平、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明确的演示出来。其后凯恩斯把这种研究思路作了发展,但是其模型舍弃了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假定,要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劳动力市场、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才能达到均衡3。托宾把三个市场的静态最优化问题变为动态的跨时最优化问题,从而使“解决宏观总量的经济增长问题其效果是无与伦比的” 4。其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名义工资率与价格正相关;实际工资率与一般价格水平负相关;价格与产出负相关;实际工资率与产出负相关。这些观点在解释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时能够得到一些国家经济发

8、展历程的支持,但是其研究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并且忽视了技术进步的影响,因而在探讨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上不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综上所述,无论是新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解释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是托宾和凯恩斯从劳动力、资本、产品三市场出发分析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都有其不足之处。可能原因是,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多重的内在关系,下文将从劳动力、资本和产品市场入手,利用一个经济增长动态总量模型来说明这种关系。 三、模型的建立(一)模型建立的前提假定(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有多个完全竞争的厂商,并且生产同质产品,因此社会总的生产函数是这多个厂商生产函数之和;(2)居民只拥

9、有货币和债券;(3)政府依靠税收(T)来平衡支出(G),但其支出包括行政性支出和国民收入再次分配的转移支出,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发行政府债券(B)募集所需资金,并掌管货币(M)的发行;(4)资本市场是“完全的”,厂商完全可以根据其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自由调整其资本存量;(5)价格和货币工资都遵循这样的路径: , ,其中为通货膨胀率;(6)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产出等于边际成本;(7)社会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8)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9)在开放经济条件,社会总产出包括净出口额,但不考虑汇率因素对模型的影响。(二)模型的建立据此可以用得到一个经济增长动态总量模型: (1) (2) (3) (4) (

10、5) (6)其中内生变量为:N(投入的劳动力数量)、Y(社会总产出)、C(居民消费)、I(厂商投入)、r(利息率)、p(价格水平);外生变量为:A(技术水平)、T(税收)、G(政府支出)、K(资本投入)、B(政府债券)、M(货币总量)、w(货币工资)、(通货膨胀率)、(折旧率)、(净出口额)。由此可见,此处模型构建的基本思想来源于托宾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5,但是我们在考虑到对外开放和技术进步影响下作了拓展和深化。在以上方程中,(1)是货币工资决定函数,用来衡量名义工资水平的高低。(2)是生产函数,产出量Y取决于技术进步、劳动和资本的净投入量,并且满足条件:,。(3)是居民消费函数,影响其变化的变

11、量是可支配收入和实际物价增长率()。可支配收入=实际工资(w/p)+实际股息()税收(T)政府债券价值预期的实际资本损失(),消费函数随投资函数的变化作以调整。(4)是资本投入函数,实际上是资本市场的资本租用价格,也就是资本成本。(5)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产出。(6)经济生活中实际流通的货币总量,而政府的约束和金融资产的组合及其行为都是不变的。在整个经济模型中,把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有机结合,为探讨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三者内在关系有其重要作用。对上面6个式子求全微分,可得: () () () () () () 由此,可以得到关于6个微分变量的矩阵形式的线性方程组: =为

12、了简单起见,在此文中假设,并且A0,即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利用MATLAB软件,可以将微分变量全部解出,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工资、物价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本文只考虑和的解。 (7) (8)对方程(7)的两个变量和求偏导,从而分析产出变动的影响因素。 (9) (10)同样对方程(8)的两个变量和求偏导,分析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 (11) (12) (三)模型的进一步推论 依据基础模型,我们建立如下推论:推论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工资增长率与社会总产出增长率之间存在负向关系。随着社会总产出的增加,实际工资增长率是按照的速度减少,如果实际工资增长率以高于的速度减少,这会影

13、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工作潜能的最大发挥,以致影响经济的增长;如果实际工资增长率以低于的速度减少,这会增加社会生产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的利润率和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是由式(9)决定的。技术进步对社会总产出起到推动作用。但是,技术水平越高,资本代替劳动力的机会就越大,劳动力的实际工资额在社会总产出中的比例越低,这说明随着技术的进步,资本与劳动力的“博弈”中,劳动者总是处于劣势地位。另外,货币供给额或者物价水平也会影响实际工资额在社会总产出的比例,即如果政府增加货币供给,或者居民消费品的物价上涨,都会造成实际工资在社会总产出中的比例下降。这主要因为:社会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经济高涨时,物价

14、水平较高,导致实际工资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从而使实际工资率相对于经济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而经济衰退时,出现通货紧缩,物价水平较低,当货币工资不变时,实际工资在社会总产出中的比例相对较高。 推论2:当社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社会总产出与资本存量呈正向关系。式(10)可以表明这样的结论,而式(12)表明资本存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是正向的,从而可以递推出:社会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呈正向关系的。资本存量的增加可以促进社会总产出的增加,相反,资本存量的减少会减缓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资本存量决定了投资额的大小,投资增加会拉动价格水平的上涨,相反,投资的减少会带动物价水平的下降。由此可以表明,投资的增加在刺激

15、经济增长的同时,物价也会上涨,并且技术在社会产出水平与物价水平的关系体现中呈中性,这是由式决定的,这就表明,即使技术水平不发生变化,投资增加,经济增长也会带动物价水平的上涨;在特定时期内,如果物价水平过高或过低,不但会影响实际GDP的衡量,而且会影响整个经济部门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因此,在经济生活中,即使物价上涨,但是只要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就不能控制适宜的通货膨胀,这是经济发展所决定的。推论3: 名义工资率与价格呈正向关系。这是由式(11)得到的。即当名义工资率越来越低时,价格也越来越低;反之当名义工资率越来越高时,价格也越来越高,并且随着价格的变化,名义工资率按照的速度发生同向变化。这就可

16、能带来三种结果:一是如果,说明实际工资率是下降的;二是如果,说明实际工资率不发生变化;三是如果,说明实际工资率是上升的。 四、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前文利用模型得出了一些有关工资水平、物价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的结论,这种逻辑结论应该获得经验的支持才更有说服力。而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模型中的市场经济体制前提假设不一致,由此得出的结果与应得到的结论可能有很大的出入,因此,这里主要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典型年度的数据的衡量来描述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计算得到的是环比值,结果如下:年份GDP的增长速度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名义工资增长速度

17、(%)实际工资增长速度(%)实际工资总额增长速度与实际GDP增长速度之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978015.6068000100.7198011.89010116.99233.60274227.182491.616763107.519909.860356715.80850.12701928.989601.126363103.1199223.60708514.63110.18511415.16990.753895106.419986.87480811.0145-0.011572.4302570.22599999.219996.249564611.01230.0622826.8740460.9967

18、9698.6200010.63538510.74060.0790545.9712670.69017100.4200110.5232710.78920.11023610.692551.048908100.720029.7373610.93730.11243412.925711.13416599.2200312.872710.8550.1202339.8097670.921794101.2200417.711010.57070.14628111.64910.79505103.9200514.5150810.80910.17098619.51411.156228101.8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2006)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分析上表可得,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资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实际工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随着经济增长,实际工资增长增加的,但是与经济增长相比,相对比重是下降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尽管呈下降趋势,但是与经济增长的速度相比,仍然大致呈上升趋势,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我国产品市场结构出现 “二元”现象,生活资料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而生产资料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致使生产资料市场物价水平的上涨未能传导到生活资料市场,竞争性的生活资料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实际工资呈上升趋势,这主要由名义工资增长率上升,而居民消费价

20、格指数相对较低而造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前文的基本结论:随着经济的增长,实际工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反向关系,而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正向关系。五、总结及说明经济增长必须伴随着适宜的物价水平和工资水平,三者关系相互协调,才能相互促进,推动经济发展。针对研究三者协调问题,存在不同的研究线路:新剑桥学派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出发来设立模型,证明提高工资率,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托宾和凯恩斯则从劳动力、产品和货币三个市场出发,在研究经济增长的理论中得出的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工资水平下降,而物价水平则上升。但是这两种研究都有其局限性,本文基于对托宾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完善和发展,利用一个动态总量经济增长模

21、型指出,实际工资水平是增加的,但是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实际工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其下降速度与经济增长必须保持一致性;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物价水平与名义工资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工资水平、物价与经济增长三者关系要协调,否则会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从本文的解释出发,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劳动力、产品和货币三个市场相互协调,这就决定了工资水平、物价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关系得和谐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明晰产权,使劳动力供求双方真正享有个人和企业法人的经济决策权,从而可以自由择业,自主地选择用工,进而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动基础上,确立合理的劳动力市场价格工资水平。并且深化社

22、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保证农民和市民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竞争,让农民进城就业制度化、合法化;二是要进一步开放垄断性行业市场,降低这些市场的进入门槛,鼓励新的投资者和生产者的进入,增强市场竞争机制和行业监管力度,以减少垄断利润的过快膨胀,推动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三是政府要合理分配财政收入,多向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倾斜,适当提高收入过低行业工资标准,及时调整和引导各行业的工资增长幅度,主要提高中间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防止因为“收入不平等造成贫困回升”6。参考文献1(法)帕斯卡尔拜伊,阿莱因穆尼耶.增长模式与工业化的历史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7(4).2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36-137.3邹刚.增长理论的新进展,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二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46.4周爱民.高级宏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73.5龚六堂.高级宏观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64.6万广华,张茵.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我国贫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