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马说》教案汇总五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22863943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3.8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2年《马说》教案汇总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2年《马说》教案汇总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2年《马说》教案汇总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2022年《马说》教案汇总五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马说》教案汇总五篇(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2年马说教案汇总五篇 马说教案 篇11.知识教学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理解_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2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_,概括中心的能力3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_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韩愈:字退之(幻灯片)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2、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听录音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四疏通文意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

3、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看看

4、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散读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策之不以其

5、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最后写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齐读四,背景介绍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_的?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五.迁移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1.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2.如果你怀才不遇 你学哪位古人?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关于字词方面,马说一文,课下注释已经较为详尽,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讲文中没给注释的,而学生又提出不懂的。有的学生不会看注释

6、,那是方法上的问题,要在学习中培养。但是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手。马说篇幅不长,当然是整体解决字词。建议言用25分钟,文用15分钟。字词可以让学生先预习,对照课文中的注解,自行翻译,然后划记好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上课的时候提出来,这样比较轻松一点,字词也能落实下去。关键在后面,如何把_的深层的内涵讲清楚,可以先让学生提问,然后老师归纳问题,在学生提问基础上去解决_疑难,可能比老师的牵着走更好,关键在老师的引导,如此老师的主导作用就出来了。马说教案 篇2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教学重难点1理解

7、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设计思路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_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

8、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

9、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思考讨论:(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3)归纳:_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

10、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3齐读第二自然段。(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2思考讨论:(1)概括本段内容。(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11、(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要点提示:(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3齐读第三自然段。(四)归纳课文。 1读了_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要点提示:1_围绕

12、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2阅读_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_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六、布置作业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2背诵课文。资料链接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

13、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_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

14、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教案 篇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_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

15、而、以”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二、解题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

16、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思考讨论: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归纳:_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讨论。 概括本段内容。 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

17、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齐读第一自然段。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讨论。 概括本段内容。 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齐读第二自然段。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18、 思考讨论: 概括本段内容。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齐读第三自然段。4、归纳课文

19、: 读了_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_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阅读_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_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20、七、布置作业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3、马说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马说教案 篇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_,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

21、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学情分析:_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_结构。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_结构。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_结构。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录音机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

22、新课:1.以伯乐相马导入。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_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韩愈: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

23、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3.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_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_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

24、后来人加的。二、教师范读课文:1学生听,注音,教师订正(见课下注释)。(学生听录音)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两处地方:马/之千里者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四、疏通文意:1、学生四人小组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提交全班解决。2、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 (是,这 也,表判断)

25、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其,是还是,表反问语气)3、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五、同桌二人对译课文。六、自读自背课文。七、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1._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2.理清_结构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八、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了解了作者的

26、思想感情。九、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二。十、布置作业:背默并翻译全文。板书:马 说韩愈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三、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析_;理解_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教学重点:理解_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1、 齐背课文。2、 指名23名同学背课文。3、 提问:_借古代伯乐和千

27、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学习探究: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追问:真的是

28、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追问: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追问: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29、,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再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有感情的自读。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齐读5、 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

30、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三、背景介绍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_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_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四、教师小结:_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_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 )。托物寓

31、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五、迁移: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挥。(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

32、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六、布置作业:伴你学板书:(出示小黑板)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反面展开议论:食马者无知,千里马埋没 ( 谴责 嘲讽)马说教案 篇5【设计思想】_通篇设喻,托物寓意,篇幅短小,但文意曲折,阐明了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的道理,借此讽喻了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当时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忧愤。学习_的文言字词及顺畅理解课文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是教学的难点。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学生汇报自学所得,教师适时点拨并利用多媒体检测自学效果,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难点部分。【学习目标】1、掌握_主要文言字词的用法。2、理解短文所阐明

33、的深刻道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导学生学活动目标媒体应用及分析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教师导入听、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朗读课文听 感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感知课文激发兴趣)学习课文教师适时点拨适时演示幻灯片 交流学习内容。看老师展示应学相关内容。 培养自学能力通过学习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得发展 课件(检查自学效果,熟知应学内容)逐段翻译课文教师适时点拨、讲解适时演示幻灯片讨论、交流 学生学会翻译_ 课件(助教、助学)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设问、适时点拨1、理解第一段,思考: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人才的人。)2、分别理解第二、三段 思考、回答 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意思 课件(助教、助学)作业看思考 课外拓展 课件(助学)结论与反思 1、限于学校具体情况,课件只能做成演示形。2、在学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来上此课,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有选择地进行演示,有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3、此课件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但略显单薄,还需配备其他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