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在亚欧生态城网络启动仪式上的发言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122752294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在亚欧生态城网络启动仪式上的发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在亚欧生态城网络启动仪式上的发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在亚欧生态城网络启动仪式上的发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在亚欧生态城网络启动仪式上的发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在亚欧生态城网络启动仪式上的发言(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都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在亚欧生态城网络启动典礼上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09月21日9月21日 一、生态都市建设的国内外背景 都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的生存家园,是人类追求安全、健康、舒服栖居环境梦想的最佳选择。目前占全球地表面积2%的都市容纳了约50%的地球人口,发明了全球80%以上的GDP,毋庸置疑地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与此同步,都市资源能源消耗占了全球消耗总量的85%,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85%左,是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都市为人类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舒服的住房、高效的通讯、丰富多彩的文化,但同步也随

2、着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灾害频发、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等诸多问题。因此将来都市的发展方向将也许成为影响地球命运,变化人类将来的重大战略选择。生态都市作为现代摸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和谐进步、经济持续发展的伟大摸索,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构建生态都市的思想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通过近40年的发展,逐渐从理论探讨开始成为引领世界都市建设发展目的的行动指南。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第11项筹划提出了进行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的倡议,旨在世界范畴内推动生态学理论广泛应用于生态都市、生态社区、生态村落的规划建设与研究。在其后的20近年,在可持续发展理

3、念和生态学理论逐渐成熟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生态都市理论研究与实践摸索,开展了以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生态产业、可再生能源、雨洪资源运用、生态恢复等为主体的生态都市构建技术,并在许多都市开展实践与示范。进入21世纪后来,随着生态理念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解决能源资源危机等重大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生态都市已经逐渐从生态学界、都市规划界的理论探讨和示范项目阶段,逐渐成为国家和政府的主流观点,并在世界各地纷纷开展实际的生态都市建设。 从全球范畴来看,生态都市的规划建设实践已经遍及世界各大洲。德国、英国、芬兰、挪威、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斯洛伐克、西班牙

4、、瑞典、新西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新加坡、巴西、日本、韩国、印度、阿联酋等国家相继开展了生态都市规划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得了诸多成功经验。 中国作为占全球1/4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是将来全球都市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迅速的都市化进程已经迅速地变化了中国的产业构造、城乡格局、资源运用和能源消耗构造,对世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将来20-30年中,中国持续的迅速都市化进程仍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大规模能源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土地格局变化,这将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保带来更加剧烈和持久的影

5、响。因此,中国必须坚持走符合国情背景的低能耗、低影响、低成本的都市化道路。目前北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已经开展了许多生态技术研发与实践的摸索,对中国实现低碳生态都市建设目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搭建亚欧国家之间生态都市建设的交流沟通平台,互相探讨可持续的生态都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战略,对于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危机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中国生态都市建设的基本状况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持续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浮现的资源能源与环境问题在国内集中浮现,都市生态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始终把资

6、源能源节省与生态环保作为保障国内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新发展模式,成为指引都市建设的重要风向标。在改革开放的30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开展生态都市建设的努力,并获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 (一)中国各都市建设生态都市的努力 中国生态都市建设摸索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初次提出建设生态都市的发展目的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70余座都市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都市或绿色都市的目的。在特别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向世界宣布了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下降40%-45%的减排目的,并将其作

7、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节能减排的国家战略指引下,中国积极开展低碳生态都市的建设,目前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武汉、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种都市提出了建设低碳都市的设想和规划;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与深圳市和无锡市签订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合伙框架合同,为全国的低碳生态都市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在国家宏观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摸索低碳生态都市建设最为积极和积极的国家之一。这不仅是中国迅速都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中国作为负责人大国对国际节能减排压力的积极响应。 (二)国家部门的推动与引导 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引下,中国政府各个部门都

8、积极行动,为解决都市发展中面临的多种问题,分别从各部门的管理职责出发,提出了诸多都市建设与发展的目的来引导和推动都市生态化发展。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主导的“生态园林都市”、“宜居都市”、“人居环境奖”评比等活动;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导的“国家卫生都市”评比;环保部主导的“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环保模范都市”评比;国家林业局主导的“国家森林都市评比”;全国绿化委员会主导的“全国绿化模范都市 ”等。这些从国家部门出发引导都市建设的活动在增进都市提高环境质量、改善都市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国际政府间合伙开展生态都市建设 中国和世界各国有关生态都市建设的交流与合伙日益密切。如中国和新加坡

9、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展的“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瑞典和中国合伙开发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和“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项目;中国和芬兰在北京门头沟开展“中芬生态谷”项目和江西省九江市开展的“中芬共青城数字生态城”项目;日本和中国合伙开展海南博鳌开展的“中日合伙乐城太阳与水示范区项目”等国际政府间合伙项目。 这些在近来两年开展的国家政府间合伙开展生态都市建设是实现中国生态都市跨越式发展、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重要途径,必将引导中国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如瑞典和中国合伙开发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通过借鉴瑞典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技术,对老式都市的生态循环系统加以整合,提出了141项指标体系,构建了水运用

10、及解决、垃圾解决及运用、新能源开发及运用、交通保障、信息系统、绿化生态、公用设施、都市景观、绿色建筑等“九个方面”的技术体系,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态都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新加坡和中国合伙建设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在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现代高科技生态型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借鉴新加坡都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按照“经济蓬勃、环境和谐、资源节省、社会和谐”的都市发展目的,中新天津生态城通过建立新型的国际技术和经贸合伙机制,以科技创新引领, 构筑高层次的产业构造和产业体系, 成为国际生态环保技术的策源地、总部基地和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随着瑞典、芬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中国政府合伙开展的

11、低碳都市、生态都市、数字生态都市建设等项目陆续实行,这种国际政府和公司间合伙模式将极大地增进中国与亚欧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为全球生态都市建设提供全新的合伙模式。 三、亚欧生态城网络的作用、倡议与盼望 生态都市建设是一项综合考虑环境、资源、能源、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根据生态条件、资源禀赋、人口规模、社会文化特性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与技术应用。虽然目前国际社会生态都市建设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在生态都市自身的概念、内涵和发展目的的结识上仍需不断提高和深化;在都市规划与设计、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选择、绿色建筑设计、废弃物解决与管理、绿色交

12、通规划与管理、能源生产与运用、水资源保护与运用、数字信息技术等生态都市建设的核心技术领域仍需要不断创新、推广与普及;在政策、市场、技术的三方联动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创新方面仍需不断摸索。 目前,在全球一体化和亚欧合伙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增进生态都市健康持续发展的主线途径是发动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参与,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的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科领域的思维碰撞,通过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公司、科学家之间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伙交流,共同致力于世界生态都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摸索。目前生态都市建设的国际交流仅在部分国家和部分都市之间单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国际间的合伙平台,使交流与合伙成为常态化,提高交流

13、的品质与水平。 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刊登了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正式提出了建立“亚欧生态城网络”的倡议。这一倡议的实行将有助于提高亚欧成员国(地区)生态都市建设能力,增进生态城理念在世界范畴的推广。建立在亚欧会议框架下的“亚欧生态城网络”重要致力于增进亚欧国家在生态都市建设与都市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伙,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危机提供全球化的合伙平台。 建立“亚欧生态城网络”的具体目的如下: (一)、为亚欧会议成员交流生态都市发展的理念、技术和实践经验提供平台; (二)、推动建立生态城发展的能力建设机制; (三)、增进生态城理念在世界范畴的推广; (四)、增进和加强生态城建设项目的国

14、际合伙。 在“亚欧生态城网络”构建目的的引导下,为继续为亚欧会议框架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亚欧生态城网络”将以探讨可持续的都市发展模式为主题,环绕生态城研究、规划、建设、管理的最新进展和国际会议、政府间合伙等国际交流的最新动态进行信息收集与跟踪报道。 近期亚欧生态都市网络重要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交流,通过制作生态都市网络专刊和新闻报道,定期呈现亚欧各国生态都市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追踪亚欧国际合伙的成功案例。随着“亚欧生态城网络”平台的搭建和各项工作的陆续开展,网站内容的不断深化及拓展,我们但愿将来在网站平台的基本上,可以逐渐增进国内外有关机构广泛开展实质性的国际交流活动,例如: 不定期在各国生态

15、城范例都市召开专项研讨会、定期举办生态都市建设峰会及生态城论坛; 定期开展亚欧会议成员单位的互访活动,到各国生态城建设示范及成功地区参观、调研、交流,收集互换有关规划、科研信息; 组织在生态都市建设有先进经验的都市和有关机构开展生态城建设有关的培训,组织搭建国际征询团队,为各国培训生态城建设所需技术和管理人员; 建立信息库,发布权威征询报告的调研报告,合伙开展生态城建设的技术评估与电子商务等活动。 四、“亚欧生态网络”网站建设的基本状况 “亚欧生态城网络”网站(www.ae-eco-)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和筹划财务与外事司负责监管,由中国都市科学研究会进行网站的维护。 “生态城网络”网

16、站成立初期重要任务是展示生态城建设有关理念、技术和实践经验,摸索将来都市开发建设的新模式,为各国都市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管理、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参照。在网站的中后期逐渐发展为向组织会员提供专业的服务。 目前,网站重要环绕推广宣传、学术研讨、技能培训、交流合伙、方案征询等方面进行追踪,努力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交流平台,增进世界都市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网络”网站设有信息工作办公室,通过网站特约通讯员收集、筛选等工作为网站提供各方资讯,同步进行翻译、协调各国合伙等工作。“生态城网络”网站设有如下几种栏目: (一)、组织简介:“生态城网络”组织构造简介、所做工作及入会流程 (二)、新闻动态: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国内在生态城建设方面的进展进行跟踪报道 (三)、生态城案例:展示各国生态城建设成果 (四)、专家视点:刊登业内专家在生态城建设方面的观点见解 (五)、电子期刊:提供有关刊物的发布及下载等 (六)、科普知识:向顾客普及生态城有关理念技术等内容 (七)、交流论坛:为业内人士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 “生态城网络”网站的建设将不断提高欧亚国家在生态都市研究、建设、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沟通能力,实现亚欧都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伙共赢得合伙机制,为增进世界都市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