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卷及详解答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2672300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浙江卷及详解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卷及详解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卷及详解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浙江卷及详解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卷及详解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长兴太湖高级中学 向洪江 老师整理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浙江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別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风靡(m)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 “烂疮(chu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密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C.近日,我是范雨素 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读的书,命 运把我装钉得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n)潸然泪下。D.作

2、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舌。1.答案:D。A项,风靡(m);B项,“密诀”应为“秘诀”;C项,“装钉”应为“装订”,不禁jn.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2 3题。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 命。乙不管达到临界

3、值,超过人类智能总和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鍵所在。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启 B.付与 C.不管 D.独一无二2.答案:B。“付与”应是“赋予”。3.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 B.乙 C.丙3.答案:B。“临界值”后面的逗号应为顿号。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

4、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诵读的行列。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D.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4.答案:C。A项,语序不当,应该是“打造成制造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B项,搭配不当,“留学生吟诵社”不能与“朗诵爱好者”搭配;D项,成分残缺,应该“按照要求”之类。5.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

5、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文简洁明了。(3分)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5.参考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6.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运用笫三人称,有心理描写;语言连贯、准确、生动;不少于100个字。(6分)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6.参考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

6、俯下身,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社会传播过程要求至少有两个人。他们结成信息分享关系,共享一套信息符号。结成传播关系的目的是寻求信息、劝说、传授、娛乐或其他。目的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也不同。比如,追求娱乐的人愿意“悬置怀疑”;預料对方会劝说的人将加强防范。然而,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信息代码,将他编制的符号发送给对方。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白纸黑字的符号可以长期保存,手势或面部表情或讲出来的话则稍纵即逝。无

7、论时间长短,在传播过程的某个时刻,这些符号都独立存在,脱离了参与传播的双方。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将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如果接受,他就按照他自己的认知地图对这些符号进行加工。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第二个参与者也可能要进行编码,这些编码多半是非正式的、无意的,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其他信号,表示有没有兴趣、是否相信、是否理解等的信号;第一个参与者对第二个参与者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当作反馈。如果情况需要,第二个参与者还可能进行正式的编码,发出这些符号,转而进行A类传播行为;反过来,第二个参与者的A类传播行为又可能引起第一个参与者的B类传播

8、行为,如此等等,循环往复。换言之,任何讯息都不能立接引起一望而知的外显行为。如上所述,讯息不像电流,电能沿电线流动,抵达灯泡,灯泡随即发亮。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即使这些快速反应也要经过一些中间步骤。首先我们要听到那样的声音,然后我们要对它进行解释:“他是在对我鸣喇叭吗?“哪里着火啦?”外在符号彩响行为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改变形势在他心中的印象。外来符号到达时,如果接受者决定利用其中的讯息,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加工的根据是他储存的形象;一般地说,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证实既存的构想,稍许修正原有的界定,或澄

9、清原来不清楚的地方。就像改变信仰一样,彻底改变原有观念的情况是极为军见的。然而,改变信仰的现象的确时有发生;同样,感觉突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听说自己的房子着火时,脑海里对情况的感觉就会突变,迅速的反应就是必然的结果了。7.下列对义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B.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C.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

10、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D. 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荇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内己的认 知、谰动各种资淞接受符号。7.答案:A。参见原文“参与者总是要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我们将这样的传播行为称为A类传播行为”和“接受讯息的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对方发出的符号。我们将这种行动称为B类传播行为”。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传播过程中的双方结成信息分亨关系,笫一个参与者是讯息的传播者,笫二个参与者是讯息的接受者;两者角色可以转换。B.劝说参与者和娱乐参与者,由于传播行为目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接受劝说者会加强防范,追求娱乐者会“悬进怀疑”。C.如果需要,传播过程

11、可以循环往复,B类传播行为者可以转为A类传播行为者,A类传播行为者可以成为B类传播行为者。D.接受者接受一些讯息,如汽车喇叭声、“失火了”的呼喊卢,感觉会发生突变,不需要加工讯息,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8.答案:D。“不需要加工讯息”说法不对。参见原文“诚然,有些反应嵌入本能,近乎自动;例如,一听见汽车喇叭声,一听见“失火了”的呼喊,我们很快就做出反应。然而他首先要加工这一讯息”。9.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 9.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类传播行为与B类传播行为)。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一种

12、美味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四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因荡不起勾涎引馋

13、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

14、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防?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统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现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来不

15、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頓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 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

16、子该上学了。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則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

17、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題。他起身去做, 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本文有删改)10.理解义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 陌生的光: (2分)(2)陌生的气息: (2分)10.(1)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表达了母亲的

18、惊奇、赞赏与欣慰。(2)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恝象。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11.“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12.“一种笑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5分) 12.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受,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 “美味”。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

19、负下的情感“美 味”弥足珍贵。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13.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羞”“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神麾幻色彩。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结尾提示了 “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題“一种美味”构成呼应。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一18題。(20分)上

20、池州李使君(1)书杜牧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 (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妇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賀,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措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

21、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數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

22、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选自 樊川文集文集,有删节)【注】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缪:通“谬”。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

23、。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14.答案:B。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儿之成,则可待乎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D.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15.答案: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A项,介词,用/介词,拿,把;C项,代词,那些/副词,还是;D项,连词,表承接/连词,做修饰。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

24、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16.答案:C。由原文“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可见,“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

25、化的弊病”并非是指作者自己,而是说“世之学者”。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 而无过失而已17.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 而无过失而已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分)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18.(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

26、努力啊!(关键点:天资:上天给予;异日:将来;光:光耀;勉:努力)(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关键点:明白:清楚;完具:完备;挈:提携;置:让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丨9一20题。(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滿。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人药。插:通“锸”,铁锨。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19.采地黄 卖

27、地黄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20. 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

28、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2分)21.德行 言语22.一语“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 22.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善于励志。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四)古诗义默写。(6分)23.补写出下列

29、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1)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论语)(2)且矫诏纷出, , ,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3)女也不爽, 。 ,二三其德。(诗经氓)(4)青泥何盘盘, 。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5)山远近,路横斜,靑旗沽酒有人家。 , 。(辛弃疾鹧鸪天)23. (1)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2)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3)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4)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并仰胁息(5)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耍求作文。(60分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

30、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 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注意】题目自拟。 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向老师看作文:作家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是作家的观点,而题目要求是“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这句提示语相当重要,它告诉考生:是要对作家提出的观点加以“评说”,即是说你是完全认同作家的这个观点,还是同意部分观点,还是完全不同意,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我认为,的确如作家所言,人生需要读“三本大书”;亦或,我认为,作家所言的人生要读“三本书”的确不错,但是,这也要应时而言,过去,教育相当贫乏的时代,有的人也许

31、只读了“无字之书”;亦或,心灵之书,并非“读”出来的,而是人人都应该修炼的。在对作家的“观点”进行表态后,再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即阐述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评说,理由是什么,意义时什么等。因此,作文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他人思想观点的评判,在评判中体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文题的这句提示,中国教育在线的专家解析为:“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写成论述类文体。”这样的解读的确是对的,但是,我想,这句提示不仅仅是告诉学生要写成“论述文”,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既然是“评说”,那就一定要表达出“态度”,这个态度重点并非是谈“三本大书”是什么,重点是对作者关于读“三本大书”的观点进行评论;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辩证地阐述自己的看法,考查学生的“认知”和“思辨”能力。当然,在评说过程中,需要对三本“书”的内涵做阐释,但不能把对人生三本书的“读”单一地理解成通常的“读书”,也不能仅仅大谈特谈“读书”的作用,说到底,就是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认知能力,对作者提出的这种观点进行探讨,探讨作者为何这么说,自己对这种说法作何评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