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与大学生礼仪教育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122367445 上传时间:2022-07-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传统礼仪与大学生礼仪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传统礼仪与大学生礼仪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传统礼仪与大学生礼仪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礼仪与大学生礼仪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礼仪与大学生礼仪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老式礼仪与大学生礼仪教育李卫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旅管2班摘要: 中国老式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声名播于海外,影响上下五千年,进一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因此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良好的礼仪风范不仅能体现个人思想修养、文明限度、精神面貌,并且也是国家魅力、民族气质的反映。大学生增强对老式礼仪重要性的结识,宏扬老式礼仪文化,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步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核心词:老式礼仪;大学生Chinese Traditional Etiquette and Etiquett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Abstract: As t

2、he symbo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is is why china called formal state ,Chinese traditional etiquette has influenced overseas and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 in five thousand years. The good courtesy not only manifests individual ideo2logical cultivation, ethical standards and spiritual outlook, b

3、ut also reflects the charm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llege students wh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raditional etiquette and propagates the traditional etiquette culture,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ir own comprehensive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is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

4、rmonious societyKey words: traditional etiquette; college students老式礼仪是指在中国老式社会中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老式、风俗习惯、宗教信奉、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多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规定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礼仪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古代儒家把礼作为修身的最高境界,同步也把它作为做人的基本规定。现代大学生掌握基本社交礼仪规则、知识和技巧,增强互相尊重、诚实守信、平等友爱的意识,不仅可以建立起和谐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与生活上营造团结互助的氛围,更能显示泱泱

5、大国新一代青年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范。一:中国古代礼仪礼仪即礼节与典礼。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来宾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觉得礼仪涉及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事实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涉及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来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行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

6、神信奉的派生物。人们觉得一切事物均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来源于鬼神信奉,也是鬼神信奉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浮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行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变化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二:中国近代礼仪国内学者对近代礼仪的研究重要有如下方面:其一,晚清时期的陆军军礼、外交礼仪与对外贸易礼仪。其二,民国时期的礼仪制度与社会习俗变革。民国时期的礼仪

7、制度变革,无异于一场历时30 余年的礼仪制度革命。虽然这一时期的礼制体系庞杂,发展进程时断时续,但其政治文化意蕴异常丰富。杨志刚在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一书中梳理了民国时期重建“五礼”制度的努力及其失败12 p.247250,但没有关注当时已经颁布实行的各类礼仪制度及其社会影响,对民国礼仪制度变革的政治文化意蕴也未予以应有的挖掘。其三,近代国家祭祀礼仪制度。对于老式中国而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属吉礼,位居五礼之首。拙文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粗略勾勒了近代国家祭天、祀孔、忠烈祭祀、关岳祭祀、文昌祭祀、黄帝祭祀、中山祭祀、成吉思汗祭祀等国家祭祀典礼的嬗变历程,并粗浅揭示了国家祭祀礼仪与近

8、代中国互动的历史意蕴,其四,近代国家礼仪制度有关机构的变迁。研究礼仪制度,不能忽视与之密切有关的制礼机构。从晚清到民国,国家制定、审查礼仪制度的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杨志刚在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一书中对晚清时期礼部存废的争论、典礼院的设立,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礼制馆、礼俗司、“孔学研究会古乐研究组”、“礼乐编定委员”以及“国立礼乐馆”相继设立的状况做了简朴的梳理。其五,近代对国家礼仪制度的反思与建言。三:中国现代礼仪:中国的现代礼仪只在古代礼仪和近代礼仪的基本上传承下来的,延续了古代和近代礼仪的精髓,它的基本准则是1:以德立身:2:诚信为本3:谦虚为怀4:宽容为福5:适度为美6:合伙为金四,加强礼

9、仪教育的因素:礼仪,是中华老式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现代大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由于社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现代大学生在礼仪方面有多重缺少。可见,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由于,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并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规定。尽管老式社会的许多礼仪规范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思维方式仍然是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她同窗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此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

10、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她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种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交往过程中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诚信诚挚,往往可以在同窗们之间营造起良好的氛围。故而在大学生之间有必要进行多次礼仪教育以弘扬中华文化和提高大学生素质。五、加强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措施一方面, 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诲人不倦, 循循善诱,为人师表, 崇高的品德, 渊博的知识和献身精神影响着学生,往往成为学生的楷模、楷模和偶像, 她们的言

11、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正由于教师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就应发挥其表率作用。这就规定教师必须做到:( 1) 注重礼仪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 2) 教师应成为礼仪教育的典范,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播中华民族的礼仪, 更应严格规定自己。如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惜、服饰整洁、举止大方、平常行为检点等, 都能产生用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 采用多种媒介, 向学生传递礼仪信息, 增强学生重礼仪的信心。一句格言、一本好书、一项活动及一场报告都能在学生的心灵里产生共鸣, 因此, 高校应不时时机地抓住多种机会, 运用多种媒介, 宣传中华民族的礼仪, 升华学生的礼仪素质。再次, 发挥大学

12、生自我教育、自觉修养, 自我完善的优势,把礼仪学习作为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的一项任务。现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最快, 特别是, 她们正处在青春期, 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常常体现得非常自信, 她们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见解。因此,她们对自身的礼仪修养就更注重。这是礼仪教育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统一。大学生礼仪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应注重如下两个方面:积极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 高校的各项活动都是环绕育人的主线目的展开的, 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达到修整自我, 净化心灵的目的; 注重平常的礼仪规范, 是提高自我礼仪修养的核心。如文明礼貌用语, 如何讲究

13、个人卫生与维护公共卫生的统一, 如何与教师对的相处等等,只有在自觉上下功夫, 常常自检、自查、自省才干使自己有明显的进步。礼仪修养代表着一种人的品性和文明礼仪的限度,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是自我完善, 提高素质的外在体现形式, 也是整体形象的内在规定, 更是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规定。只有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才干增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 高教高职研究参照文献:1:卢茨. 中国教会大学史M .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12.2:杨齐福. 教会学校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3: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 , 3: 37 - 41.4: 顾卫民. 基督教与近代中国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385.5:陈学恂. 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照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