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22299040 上传时间:2022-07-20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9.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挪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前 言石漠化问题是我国三大生态问题之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 此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继续推进荒漠化、 石漠化、沙漠化治理生态工程,促进自然生态恢复。挪县地处 鄂西北巴山区,是山水资源大县,是经济困难大县,是 发展希望大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主要 淹没区,同时也是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分布的 58个县市 之一,全县国土总面积万亩,岩溶区面积万亩,占 ,其中石漠化土地 万亩,占,潜在石漠化万亩,占。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万亩,中度石漠化万亩,强度石漠化万亩,极强度石漠化万亩

2、。近年来,挪县石漠化有逐步加剧的趋势,严重制约了 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尽快遏 制和扭转石漠化扩展蔓延态势,是挪县当前一项十分艰 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有效地遏止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 重的状况,根据湖北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省农业厅、省水 利厅关于挪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年)的批复(鄂发改农经2011544号)有关文件 要求,我县于2011年5月中旬开始组织发改、林业、水利、畜 牧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依据挪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 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年),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 多年来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2008-2010

3、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 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编制了郧县2011年度岩溶地区石漠化综 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一、综合说明1、项目名称:湖北省挪县2011年度岩溶地区石漠化 综合治理工程2、项目主管部门:挪县人民政府3、牵头组织单位:挪县发展和改革局4、技术支撑单位:挪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挪县水利水电勘探建筑5、项目实施单位:6、项目建设区:根据挪县流域分布状况和省发改委2011 年投资建议计划和建设任务,按照挪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 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年)要求,2011年首先治理汉 江流域,这个流域生态区位非常重要,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 位于挪县中部汉江河谷,包括溪清凉寺河、曲远

4、河等条小流域, 项目涉及 乡镇。7、工程建设容及规模:从2011-2013年共治理岩溶面积,其中治理石漠化面积平方公里,2011年共治理岩溶面积 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 平方公里。具体工程建设容: 生物措施:全面营造林面积为 公顷,其中封山育林公顷,人工造林 公顷(包括其中柏木公顷,木瓜公顷)。(详见附表4、5、6) 食草畜牧业发展:实施人工种草公顷,建棚圈 平方米。(详见附表4、7) 工程措施:在项目区,配合生物措施进行必要的水利水 保工程,2011年度实施坡改梯 公顷,蓄水池 口,排水 沟 米,沉沙凼 口,田间机耕路米,引水渠 米, 拦沙坝 处,谷坊 个。(详见附表4、8)8、工程建设期

5、及进度安排本工程建设期为一年,即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 进度安排如下:2011年8月完成工程初步设计,9月作施工前的准备工作;2011年10 -12月完成生物措施、种草养畜其它工作;2012年18月底完成生物措施人工造林整地及秋季栽植, 生物措施封山育林工程的森林防火、标语刷写,标牌制作等。2011年12月-2012年5月完成坡改梯及水系配套工程, 拦沙坝及谷坊在冬季农闲季节完成;及生物措施的春季造林及 人工种草;2012年8月石漠化治理办公室组织发改、林业、水利、畜 页脚.牧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检查验收。9、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为 万元,其中生物措施投资 万元,占 总

6、投资的 ;草食畜牧业投资 万元,占总投资的 ;工 程措施投资 万元,占总投资的 。其它投资 万元, 占总投资的 。(详见附表10,工程投资概算)在项目总投资 万元中,中央财政投资与地方配套投入 按 比例筹措,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万元,地方配套万元。(详见附表10,工程投资概算表)10、工程效益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社会、经济效 益,项目区,人工造林公顷,封山育林公顷,人工种 草 公顷,可使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 个百分点,项目 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保护丹江水源区水源安全,防止 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农业高产、稳产,保护物种资 源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项目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

7、益,项目 区农民在工程建设和项目经营活动中,增加收入,提高生态建 设和保护意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工造林、 种草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二、基本情况(一)郧县基本情况1、自然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挪县地处巴山区,位于长江最大支流一一汉水 中上游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地丹江水库的重要水源 区,地理位置为东径110 07 22一110 16,北纬32 16 33。15, 37。行政位置为湖北西北部,与河南的淅川县、陕 西的商南县、白河县以及我省的市、丹江口市、郧西县、竹山县 接壤。全县东西长约108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土地总面积 3830.6平方公里,折合383058公顷。其中

8、林业用地279469公顷, 耕地37082公顷,其它66507公顷。 地形地貌:据湖北农业地理,郧县属岭山脉东延余脉,北 有岭,南有巴山,整个地形由西南、正北向中部汉江河谷倾斜, 并向东南方向呈口舌状开口,汉江的主要大支流丹江河(滔河)、 堵河等均从县境通过并汇集于汉江。全县以山地为主体,突出的 险峻山峰1554座,最低海拔(汉江库区水面)160米,最高海拔 (苍浪山顶)1824.7米,境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幽深,其 地貌的主要特点:一是相对高差大,切割深。30米以下的(含农 地、水域等)面积63813.3公顷,占总面积的16.6%, 30100 米的面积5980公顷,占总面积的1.6%,

9、200400米的面积110960 公顷,占总面积的29%,400700米的174913.3公顷,占总面 积的45.8%, 700米以上的面积为1833.3公顷,占7.8%。最大切 割深度946米,最小切割深度7.8米,平均切割深度347.2米。 二是区域自然坡度大。小于6度的面积为30746.7公顷,占总面 积的8%, 615度的面积19820公顷,占5.2%, 1625度的面 积89000公顷,占23.2%; 2535度的面积161206.7公顷,占 42.1%; 3645度的面积76273.3公顷,占19.9%;大于46度的面积6066.7公顷,占1.6%。2、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郧县土地总

10、面积38305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7082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9.7%;林地2794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2.95%;城镇村、工矿用地、交通等建设用地9544公顷,占土 地总面积的2.5%;水域16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草 地288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未利用土地11909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3.1%。(详见附表2,郧县土地利用现况统计表) 森林资源现状郧县国土总面积383058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79469公顷, 占72.95%,非林业用地103589公顷,占27.04%。在林业用地中 森林107727公顷,占林地的28.12%,疏林地14086公顷,

11、占3.67%, 灌木林地130325公顷,占34.02%,无立木林地及苗圃地27331 公顷,占7.13%,全县森林覆盖率31.8%。(不含灌木林,若含 灌木林全县森林覆盖率65.8%)全县活立木总蓄积270.6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255.3万 立方米,疏林地蓄积1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9.4万立方米,四 旁树蓄积4.9万立方米,分别占总蓄积的94.3%、0.4%、3.5%、 1.8%。全县森林具有天然次生林面积分布广,中幼林面积蓄积都 占很大比重的特点。 水资源郧县水资源丰富,境有汉江、堵河、滔河(丹江河)、曲远 河、将军河等主要河流,其中汉江年过境客水量220亿立方米, 丹江、黄龙两大库区

12、水面20375公顷,其中可养水面11300公顷, 两个库区除进行水面放养捕捞外,有11个库湾共2170公顷可以 施行投食性网箱养鱼和其它形式养鱼。我县水质清溶氧高,酸碱 度适中,鱼类品种丰富。为发展水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生物资源郧县东西、南北相跨各约一个经、纬度,但由于地处过渡性 地带并受垂直气候影响,生物资源丰常丰富,各种动、植物品种 达2380余种。在有限的空间围富集着如此繁多的生物资源并养 育全县63万余人口,反映出大自然的富有和慷慨。郧县人均林 地、草地面积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可养殖水面在山区县具有明 显优势。林、特、牧、药资源在生物资源中居突出地位,品种最 多,分布最广,与群众生产

13、、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共有品种1480 余个,占生物资源的62.2%,郧县所产龙须草、油桐、柑桔、木 瓜、天麻等在省有一定影响,并逐渐成为山区开发性生产的主导 产品。已查清的中药材品种591个,占24.8%,所产的全虫、连 翘、柴胡、柏籽,乌柏等都是地道产品,生猪、牛及家禽等饲养 量在全市占重要地位。 光热资源郧县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1984小时,百 分率达45%;年辐射总量为105.4千卡/平方厘米,居市之首,高 于鄂西南,近于江汉平原,仅低于三北岗地,其中辐射多于鄂西 南约11%,比邻省的陕南多2%-9%。10笆其间的辐射量为80.2 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76.1%,年平均

14、气温为15.9笆,10笆 的初终间日数达236天,积温达5085.5笆,又居全市之首,属全 省高温区之一,极端最高气温达42.7笆,在全市仅次于竹山。3、地质土壤郧县在我国地势三级划分中,处于典型的第二级阶梯东部边 缘的岭东段南缘断裂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岩层疏松,节理支离 破碎,裙皱断裂扭曲严重,倾斜度大,因此存在大面积松垮崩塌 现象。其发育土壤的母质主要有近代河流冲积物,第四纪粘土、 红沙岩类风化物等。不同的地形地貌与成土母质,在不同的水文 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的土 壤类别,属残积、坡积、冲积性土壤。据县土壤志资料,全县主 要土类有:水稻土、湖土、石灰土、紫色

15、土和黄棕壤等五个土类, 12个亚类,33个土属,104个土种,152个变种。在石漠化地区 分布较多的是石灰岩土两质岩性,是黄棕壤和白云岩。按照湖北 省地质图和相关资料以及这次调查情况来看,项目区九个乡镇场 大部分母岩为石灰岩。石灰岩种类主要有石灰岩、含白云质灰岩, 钙质白云岩、白云岩等,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及养分含量 较低,必须尽快恢复植被,提高地力。4、社会经济情况郧县辖 个乡镇(场)和一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万人,占总人口的 ,非农业人口 万人, 占;现有农村劳动力 万个,人口密度 /人km2。全县耕 地面积 公顷,人均耕地 公顷,粮食总产量 万吨,单位面积产量

16、公斤。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其中:农业产值 亿元, 占总产值的 ,林业产值 亿元,占 ,畜牧业产值 亿 元,占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境铁路、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以及邮政、电信事业发展迅速。 襄渝铁路郧县段43公里,三个火车站;公路通车里程为1023.9 公里,其中:十漫高速38.9公里,209. 316国道郧县段88公里, 主干省道郧县段93公里,县级公路244公里,乡镇级公路560 公里。全县20个乡镇(场)及1个经济开发区全部通车。汉江、 堵河两大河流郧县段通航里程170公里。20个乡镇(场)和1 个经济开发区不仅开通传真业务和程控交换,而且被移动、联通、 电信网络覆

17、盖,通讯十分便利。(详见附表1,挪县2010年度 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与统计表)5、水土流失现状由于地理因素和人为的原因,以及历史上一些地方毁林开 荒、陡坡耕种,加之当地集中降雨,且降雨强度大,给郧县造成 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据长江委2000年遥感数据显示,全县水土 流失面积228786.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83058公顷的 59.7%,年平均流失量1277.6万吨,年平均侵蚀模数高达 5583.7T/km2 - a。其中:轻度流失面积52166.7公顷,占总流失 面积的22.8%,中度流失面积79600公顷,占34.8%,强度流失 面积68860公顷,占30.1%,极强度流失面积11200公

18、顷,占4.9%, 剧烈流失面积16926.7公顷,占7.4%。从地域分布上看,全县水土强度流失的是汉江河谷及沿岸岩 溶地区的、溪、茶店、柳陂、城关、五峰和滔河流域的南化、谭 山、梅铺等乡镇,中度水土流失的有白桑、大柳、胡家营等乡镇, 江南山区的叶大、红岩背等乡镇(场)水土为轻度流失。6、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现状在郧县383058公顷的国土面积中,岩溶区面积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其中石漠化土地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 ,潜在石漠化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 非石漠化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在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 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中度石漠化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强度石漠化公顷,占石

19、漠化土地面积的,极强度石漠化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 。从地区分布上看,在岩溶地区石漠化较为严重的是汉江以北 及汉江河谷沿岸,包括溪、青山、柳陂、城关、大柳和滔河流域 的南化、谭山、梅铺等乡镇,中轻度石漠化除了上述地区,还有 白桑、青曲、原种场、洞等乡镇,其它江南山区为潜在石漠化地 区。按照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土地分类统计,郧县石漠化与潜在 石漠化合计面积 公顷,其中林地 公顷(有林地 公顷, 疏林地 公顷,灌木林地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 公顷, 无立木林地 公顷,宜林地 公顷),耕地 公顷,牧草 地 公顷,未利用地 公顷。(二)项目区基本情况1、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项目涉及挪县汉江流域溪清凉寺河、

20、曲远河等条小流域。 共有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农业劳动力万人,农业人口密度人/km2,农业总产值万元,其中农业 万元,林业 万元,牧业万元,农业人均耕地面积亩/人,粮食总产量吨,粮食亩产量吨/公顷,森林覆盖率%(不含灌木林)。2、项目区气候条件据湖北林业区划,项目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 区。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适 中,具有典型的南北过度特征。据县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年 平均气温15.9笆,10笆的年有效积温5139.31 C,极端最低 气温为-13.5C (1997年元月30 0),极端最高气温为42.7C (1966年7月19 0 ),年平均太阳辐射量

21、为105.44卡/平方 千米,年平均日照为2000.4小时,平均日照率为45%,无霜期 287天,高山区为18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802.4毫米,年蒸 发量为16031毫米,项目区阵雨较为短缺,差值为-327.1毫米, 降水多集中于5-9月份,平均为538.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 66.7%,年均降水日为130天,年均相对温度为78.8%。由于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复杂,重山峻岭连绵,大小水系环 绕,受海拔高度变化的影响,导致了光、热、水、气的再分配, 因而形成了显著的鄂西北气候区,适应多种林木的生长繁衍。项目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低温、阴雨、寒潮、大 风、暴雨、冰雹、冻害等。干旱是主要自然灾害

22、,据气象部门 36年资料,干旱出现18次,平均二年一遇,其旱7次,平均 五年一遇,中旱二年一遇,小旱三年一遇。低温主要是伴随着 春秋季节阴雨天气而持续出现,36年资料表明,出现阴雨低温 天气共128次,平均每年3.6次。在秋季又伴随着秋涝和秋寒 的发生。在春季有时会出现寒潮(倒春寒)。暴雨主要是局部 地区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由于山高坡陡,又常常引发山洪, 36年共发生暴雨61次,平均每年1.7次,特别在7-8月份, 暴雨发生率为61.9%。一日降雨N80毫米,二日N120毫米, 三日N150毫米的大暴雨共发生18次,频率达50%。冻寒W -5笆,出现5次,机率为13.8%,-6.9笆出现12

23、次,机率为 33.3%,-10笆出现2次,机率为5.6%。项目区是挪县冰雹主 要发生地,36年共发生18次,平均两年一遇。风寒几十年来, 连年不断,常伴随低温、冻寒、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给项 目区人民生产、生活、财产造成很大危害。3、项目区地质土壤挪县在我国地势三级划分中,处于典型的第二级阶梯东部 边缘的岭东段南缘断裂地带,地质结构复杂,岩层疏松,节理 支离破碎,裙皱断裂扭曲严重,倾斜度大,因此存在大面积松 垮崩塌现象。其发育土壤的母质主要有近代河流冲积物,第四 纪粘土、红沙岩类风化物等。不同的地形地貌与成土母质,在 不同的水文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 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别

24、,属残积、坡积、冲积性土壤。据县土壤 志资料,全县主要土类有:水稻土、湖土、石灰土、紫色土和 黄棕壤等五个土类,12个亚类,33个土属,104个土种,152 个变种。在林业用地面积中分布较大的是黄棕壤和石灰(岩) 土两大类,项目区主要是石灰(岩)土。按照湖北省地质图和 相关资料以及这次调查情况来看,项目区5个乡镇场大部分母 岩为石灰岩。石灰岩种类主要有石灰岩、含白云质灰岩,钙质 白云岩、白云岩等,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及养分含量较 低,必须尽快恢复植被,提高地力。4、项目区立地类型立地是指林业用地上体现气候、地形地势、土壤水分等综 合因子作用下形成的地块。立地类型指地块上不相连结,但立 地条

25、件基本相同,林地生产水平与潜力基本一致的地段组合。 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土壤的质量。挪县立地类型分类, 是在对地质、地形、土境和林分等因子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 上,从952块标准样地中选取马尾松人工中龄林标准地林分平 均高等林分因子,用海拔、坡向、坡度、坡位、母岩、母质、 土层厚度、酸碱度等立地因子,采用数量化逐步回归,筛选出 影响样本(马尾松)生长的主导因子,即:海拔、坡度、酸碱 度、土层厚度四个因子,经方差检验,差异性极为显著。进而 采用逐类分析,共划分出两个立地类型组和九个立地类型。低山类型组:低山酸性浅土层类型;低山酸性厚土层类型; 低山碱性浅土层类型;低山碱性厚土层类型;项目区主

26、要立地 类型为低山类型组棕色石灰土类型;低山棕色石灰土类型。类型组:酸性浅土层类型;酸性厚土层类型;项目区主要 立地类型为低山类型组棕色石灰土类型;碱性浅土层类型;碱 性厚土层类型。5、项目区水系项目区5-50公里的支河流1条,长度60公里,河网密度 为0.18公里/km2。项目区建有各类型水库12座,其中:中型 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1座,蓄 水总容量达1390万立方米。6、项目区植被特点项目区地处亚热带北缘,有典型的南北过渡特征,属于鄂 西北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区。由于地形地貌、土壤以及小气候 环境不同的影响,其植被繁多,兼有南北过渡群落特征。项目区常见的乔木树种有马

27、尾松、柏树、栋类、树、香椿、 刺槐等,经济林树种有油桐、板栗、乌柏、柑桔、茶叶、柿子、 桃子、梅子等;灌木树种有白花刺、黄荆条、马桑、黄栌木、 盐肤木、火棘等;木质藤本植物有紫藤、藤、爬山虎、悬钩子 等;草本主要有龙须草、芭茅、厥类、兰草、白茅草、蒿类等; 主要药用植物有杜仲、栀子、连翘、五倍子、木瓜、黄柏、银 杏、黄、山药、天麻等。项目区还分布有大量的珍稀植物。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银 杏、杜仲,国家三级保护的有厚朴、红豆树、紫茎,其它保护 的有川桂、牛鼻栓、望春花、腊梅、檫木等。7、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土地面积公顷,其中,耕地面积公顷,林业用地公顷,其它 公顷。在耕地面积中,水田面积公顷,

28、占,旱地面积公顷,占。8、项目区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现状经2005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调查,项目区岩溶面积为公顷, 其中石漠化公顷,占项目区国土面积的,潜在石漠化面积公顷,占项目区国土面积。在石漠化土地面积中,轻度石漠化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中度石漠化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强度石漠化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极强度石漠化公顷,占石漠化土地面积的。(详见附表3,挪县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石漠化现状统计表)三、设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依据(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 发展观,把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 有机地结合起来;遵循自然

29、和经济规律,采取生物措施、工程 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以科技为先导,以封山 植树和保护为主要手段,以重点区域治理为突破口,走可持续 发展道路,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与生态建 设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把 整治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的重要容。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降低人类生活对耕地扩的依 赖为宗旨;以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加大投入为保障;以减少 贫困人口,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为 目标;以农田改建、生态治理、小型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建设、 草山草场建设等为主要手段。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多方协调、 大力

30、配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着力 解决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岩溶石 山地区人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岩溶石山地区脱贫致富创造 必要的条件。(二)基本原则1、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的方法,大力进行示和推广。既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又要把 解决本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作为治理工作的重点,做到标本 兼治。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密切结合本地 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注重创新,突出地方特色。采取“防”、 “治”、“保”、“养”多重并举的办法,对轻度石漠化和尚未石漠化但潜在危险很大的土地采取预防措施;对重度石漠化 的土地采取封山禁

31、牧育林、植树造林措施;对中度石漠化的土 地采取整治措施;对已经治理好的石漠化土地采取保护措施。3、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在实施计划上,与对区域经济 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石漠化危害较严重、当地乡(镇)人民政 府和群众对石漠化治理积极性较高的为综合治理示区域,优先 实施综合治理,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治理。4、讲效,合理部署。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 措施并举。重点突出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林建设。统筹考虑项 目区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以及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5、完善政策,统筹安排。以国家投入为主,制定和完善 石漠化治理的有关政策,建立有效的引导机

32、制,促进各项投资 向石漠化工程项目区倾斜。充分调动当地群众和社会各界开展 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以 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集体、个人投入为辅,广泛动员全社会 共同参与,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援助。使石漠化治理稳定持续地 发展。6、转变思路,创新模式。实行新的生态环境建设运作模 式。改变传统的思路,实行“科技先行,百姓参与,政府支持” 的新型运作模式。坚持“石漠化治理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相结 合”的原则,改变种粮为主统观念,抓住岩溶石山地区生态环 境多样性的特征,选准适合各地岩土地球化学环境的多年生经 济作物,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通过产业化提高其附加 值,带动劳动力的转

33、移,实现可持续发展。7、依靠科技,运用成果。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运用石漠 化治理的科研成果,重视调查研究和典型示,建立监测体系和 信息系统,真实反映石漠化地区实际,采用最新基础调查数据 和成果,科学合理地确定有关工程建设指标。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治理进程。8、严格管理,精心组织。严格按照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进 行建设与管理,按设计精心组织施工,按工程进度安排资金, 实行工程监理制和招投标制,确保资金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 统一。(三)设计依据1、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 一 2015)(2007 年 7 月) 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办 法

34、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 民国主席令第22号发布) 森林法(1998年4月29日主 席令第三号公布)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8年1月); 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2、石漠化治理的指导性文件 省发改委、省林业局、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国土 资源厅、省环保厅关于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6-2015年)的通知(鄂发改农经2010289号) 省发展改革委、林业局、农业厅、水利厅关于下达岩 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2010年第四批扩大需中央预 算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鄂发改投资2010 829号) 湖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62015)

35、(2010 年 3 月)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局、省农业厅、省水利厅关 于挪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3年) 的批复(鄂发改农经2011544号) 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3、相关的技术标准与规程规 国家标准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 国家林业局封山育林技术规程 水土保持国家标准B/T16453.1-16453.62002水土保 持综合治理技术规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县实施方案编制指 南4、郧县相关规划与基础资料 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挪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 挪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挪县

36、林业“十二五”规划 挪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2011-2013 年)四、工程建设布局及规模(一)工程建设布局1、布局依据 在规模安排上,依照统一规划,全面治理,先急后缓, 分期实施,重点突破,逐步推广的原则。 在结构布局上,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一林多用和 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统一的原则,以治理水土流失和改 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兼顾经济效益。 在治理措施上,优先考虑石漠化严重、生态脆弱、生态 区位重要地段,优先考虑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的地区,先急后缓, 先近后远。2、2011年度项目布局方案挪县地处巴山区,位于长江最大支流一一汉江中上流区,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地,丹江水库

37、的重要水源区,境流域 众多,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汉江、滔河、丹江河、将军河、堵 河、曲远河6条,5-50公里的河流有765条。根据岩溶地区石 漠化治理工程试点要求,结合挪县实际,2011年度我们重点治 理汉江流域的溪镇、青曲镇、大柳乡、城关镇和谭家湾镇,包 括清凉寺河、曲远河、白泉河、堰河、坪坪河等5条小流域, 生态区位非常重要,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2011年对该区进 行综合治理。具体建设容为:封山育林公顷,人工造林公顷,其中柏木 公顷,木瓜 公顷;人工种草公顷,建棚圈平方米;工程措施坡改梯公顷,蓄水池 口,排水沟 米,沉沙凼 口,田间作业道 米,引水渠 米,拦沙坝 处,谷坊个。(详见附表4

38、、5、6、7、8)(二)工程建设容及规模1、林草植被建设:、封山育林工程:对流域区通过封育和补植补播有希望 培育成林的灌木林地实行全面封山育林,连续封育5年,封育 面积 公顷。、人工造林工程:针对石漠化土地特征,采取科学、合 理造林技术措施,树种选择生态效益较高好耐瘠薄常绿的乡土 树种柏木,在石漠化地区土壤较厚肥力较好的地区适当营造木 瓜林。人工造林规模为 公顷,其中柏木林 公顷,木瓜 林 公顷。2、草食畜牧业发展:人工种草也是石漠化治理中的生物措施,根据石漠化治理 与产业建设和群众致富奔小康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治理区的群 众进行人工种草、圈养牲畜,保护生态。实施人工种草 公 顷,改造棚圈 平方

39、米。3、小型水利水保措施:在项目建设区,以生物措施为主, 同时进行必要的水利水保工程,力争达到保土、保水、保肥的 效果。实施坡改梯 公顷,新修引水渠 米,截(排)水沟 米,田间作业路 米,新建蓄水池 口,沉沙凼 口,小 型拦沙坝处,谷坊个。(三)工程建设期本工程建设期为一年,即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五、单项工程技术设计鉴于近三年来我县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项目的经验 教训,我们在编制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 时候,对部分项目容做了小幅度调整。一是减少封山育林面积,增加人工造林面积。原因如下: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 明显减少,人为对山场

40、破坏的程度明显降低;通过近三年来 的试点项目实施,实行封育措施的山场和没有实行封育措施的 山场差别不是很大。单纯性的实行封育,若不加以辅助措施, 实行补植补造,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封育期为五年, 在项目的管理和后期资金的使用管控上容易出现漏洞等;若 必须实行封育,则应把人工造林与之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 的效果。二是减少生物措施的饲草机械购买量,增加棚圈建设的补 助比例。其原因如下:现在农村的粉碎机、轧草机等加工设 备比较普及;棚圈建设原设计标准太低,加之地方配套资金 不能落实,因此需调高补助标准。(一)林草植被建设1、人工造林小班区划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项目共设计小班 个,

41、面积 公顷,其中柏木林小班 个,面积公顷,木瓜林小班 个,面积 公顷。小班平均面积公顷,最大小班设计在汉江流域区溪铺镇溪铺村 号小班大沟 公顷,最小 小班设计在汉江流域区青曲镇尖疙瘩村号小班垭子上公顷。汉江流域清凉寺河小流域溪铺镇溪铺村立地条件较差, 石砾含量最大,栽植时多用容器苗,有些地方整地利用爆破大穴+客土措施。根据实施方案,按流域进行实地调查,选择 的造林地相对集中连片,且植被稀少,坡度在5以下,经过整 地能够造林的灌丛地和荒山荒地。2、林种和树种设计根据项目区立地条件和项目建设目标,本着因地制宜、适 地适树的原则。本项目林种全部设计为生态防护林,树种设计 在土壤瘠薄、石砾含量大的地块

42、设计柏木林 公顷,土壤较 肥沃、疏松的洼土,适合木瓜生长的地块设计木瓜林公顷。3、造林整地为了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造林整地采用穴状整地。柏木 整地规格40X40X30 (厘米);栽植木瓜整地规格为50X50 X40 (厘米);造林整地在工程造林前一年12月30日前完成 挖穴、回填。回填时,先填表土,挖出的土填不满穴,到穴的 附近铲表土回填。造林整地前,安排劳力沿等高线按株行距进 行统一放线,使造林后达到成行,成线,成带,成片,达到较 好的防护效果。4、造林密度与配置柏木株行距为1.5X1.5 (米),每公顷 株,加 % 的补植苗木每公顷 株(其中容器苗株,大田苗株),配置形式以三角形(或不规则

43、的品字形)配置为主。木瓜株行距为2X3 (米),每公顷株,加补植苗木每公顷 株,配置形式为正方形。株行距确定:沿等高线方向为株距,垂直等高线方向为行 页脚.距。5、乔灌混交乔灌混交、针阔混交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确保治理效果, 通过造林地现场调查,本项目造林地均有稀疏幼林、酸枣刺或 白花刺,造林时予以保留,通过封育,使之成为乔灌草混交状 态,故本次设计未设计混交树种。在谭山镇和全县木瓜造林地 试验套种药用植物金银花。在套种金银花的地块适当减小造林 密度,可利用减小造林密度的苗木费用购买金银花苗木,故金 银花苗木费未计入单价分析,套种金银花的柏木林的造林密度 为每公顷 株,木瓜造林密度为每公顷 株

44、。6、种苗测算及供应办法工程造林苗木全部采用国标一、二级苗,因石漠化地区土 壤瘠薄,石砾含量大,应提高容器苗的使用率,容器苗的使用 率达到70%。(柏木:一年生容器苗,地径0.4cm,苗高25cm; 一年生裸根苗,地径0.4cm,苗高30cm,根系健全;木瓜: 一年生裸根苗,地径0.6cm,苗高80cm,侧根发达)。经测 算,本项目植苗造林需苗木 万株(含 的补植苗), 其中:柏木万株(其中容器苗万株,大田苗 万株),木瓜 万株。工程所需苗木由县招投标中心统一招标采购,由中标单位 或苗木生产者按设计要求供应苗木。7、造林季节和方法 造林季节:以春季造林(2 3月)为主,秋冬雨季用容器苗补植。

45、造林方法:采用植苗造林。植苗造林时施足基肥,使用 保水剂根部打浆,栽植时做到苗正根舒、先填表土、分层压实, 浇足定根水,培好土。栽木瓜嫁接苗,其接痕高于地表5 8cm, 栽植柏木苗时,填土深度应超苗木土印2cm;在春季或秋季造 林时选择雨后阴天进行栽植,天旱不宜栽植。8、幼林抚育管理柏木抚育包括除草、松土、追肥等,造林后1 -3年进行, 每年6-7月份各抚育一次,抚育围树周围0.6米见方,同时, 要特别注意护林防火工作。木瓜抚育包括除草、松土、修枝、 追肥,抚育围树周围1米见方,清除的杂草要留在原地以覆盖 地表,任其腐烂,增加林地有机质,有条件地方可套种牧草。9、造林典型设计(见附图)10、封

46、山育林设计封山育林的封育对象为项目区石漠化地区有培养前途或 生态重要且生态脆弱的灌木林地。(1) 封育小班区划在治理流域,以权属、地类、封育类型以及村界、河流、 沟谷等为因子进行小班区划,共区划封山育林小班个。(2) 封育类型设计本项目封山育林原地类为灌木林地,优势树种多为柏木 (柏木为天然次生,零星分布,无蓄积)、栋类,封育类型设计 为乔木或乔灌型。(3) 封育方式设计全部采用全封方式。在封育期间,禁止除实施除育林措施 以外的一切人为活动。(4) 封育年限设计本项目封育年限设计为五年。(5) 封禁措施设计a、以小流域为单位制定封山育林公约。b、设置护林房。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封山育林

47、设计在汉江流域区 青曲镇、大柳乡、谭家湾镇,最小面积为汉江流域谭家湾镇坪 坪河小流域,面积为公顷,最大为青曲镇曲远河小流域老湾村 号小班蔡家坡,面积为公顷,为了有效进行封山育林管护,提高封山育林成效,在大柳乡、青曲镇、谭家湾镇 设计护林房各 处,每处护林房10m2,护林房有床、制度、 牌子和护林巡山记录。c、布设碑牌标语在封育区周界明显处,如主要山口、沟口、交通路口等树 立固定碑牌,有封山育林的乡镇原则上设立1块固定碑牌,大 柳乡设立两块,一块在虎啸滩风景管理处,一块设在白泉村村 部,青曲镇设立在老湾村垭子上,谭家湾镇设立在峡沟水库坝 上。固定碑牌设计为1.5米(宽)X2米(高),厚20厘米,

48、 下垫底,上加盖,四周镶瓷砖。碑牌容正面为封育地点、面积、 方式、四至界线、责任人,背面为封山育林公约或封山育林十 不准。在每个小班周界50100米涂抹白灰,每个小班设计一 条标语,小班自然条件好,如有石扒皮,可用白灰直接在石扒 皮上刷写封山育林标语,如无自然条件,可用单砖砌成碑牌书 写;每个乡镇在石漠化治理集中区竖立单字为1mX1m的铁皮 或砖混结构的碑牌,要求竖立在醒目处,字的间隔距离自定, 以连贯看得清为准。d、设置护林员平均每100公顷设置一名护林员,由治理区所在乡镇林业 站指定专人管护,本项目共设置护林员名,青曲镇 名,大柳乡,谭家湾镇 名。由各项目区乡镇人民政府与护林员 签订护林合

49、同,明确护林责任及围,制订奖惩措施。(6) 人工辅助育林设计2011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封山育林设计在灌木林地 中,因位于强度石漠化地区,每个小班都不同程度存在荒坡或 盖度较小的灌丛地,故每个小班都设计了育林措施,对这些地 方用柏木苗进行补植补造,补植补播共需柏木苗 万株(其中 容器苗 万株,大田苗 万株),促使工程地块达成乔灌草 混交状态,更快地恢复森林植被。(二) 发展草食畜牧业1、人工种草(1) 草地建植技术措施为:以保护水土流失为目的,在石 漠化严重地上补播牧草,建植人工草场刈割利用,舍饲圈养。 规划种植牧草29公顷。(2) 草地改良要选择连片成块,坡度小(不小于35度), 土质好、

50、道路方便、管理利用方便的地方进行撒播种草。(3) 草地处理:全面补植撒播营养价值,产量较高的牧草。(4) 播种优良牧草,混播比例为:多年生黑麦草50%+鸭茅 或苇状羊茅10%+豆料茅草40%,每亩种子播量为4.5千克。豆料种子要进行根瘤菌丸衣化接种处理。3月中旬至4月 中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中旬播种,种前施足底肥,每亩施过磷 酸钙15公斤,碳铵10公斤或适量农家肥,播后封山育草6-8 个月。(5) 加强管理,定期除杂,禾本科牧草至孕穗期,豆科现 蕾期开始利用,有设计的刈割、青贮,同步建设配套的青贮窖 和牛羊品种改良设施。2、棚圈舍饲养畜全面推选舍饲圈养。改造圈舍,变革饲养方式,牲畜全部 由放养改

51、为圈养。减少项目区的面源污染,减少牲畜对林草的 破坏。进而保护植被,保护水土不流失。规划修圈舍 m2。全县畜牧业以牛、羊为主,传统的饲养方法不利于林草的 生长,部分地方由于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 舍饲养畜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重要容之一,根据本地实际情 况,采取联户的方式建设畜舍,每1-2户农民建1座畜舍,解 决牲畜的安置问题。牲畜的饲料来源,一部分为利用农作物秸 杆,另一部分采取人工种草,利用坡耕地的退耕生产的牧草, 为舍饲养畜创造条件。(三) 小型水利水保措施1、坡改梯根据水土保持技术规,结合各小流域实际,我们选择 在青曲镇家沟村作为坡改梯的实施地块,地块坡度在 8 一 15

52、,适宜治理成石坎坡,附近有石料,水、路、电临近施工 现场,满足施工的需要。(1) 设计标准: 石坎:外坡1 :0.15,坡1: 0.25,顶宽0.4m,坎高和 底宽根据山坡坡度而定,基础深0.20.5m。 田面:田面水平,活土层0.5 m,田面宽广视坡度变化 而定。 要求:地面水平线,石坎绕山转,中间作业道,沟渠配 套齐全,土层一尺半,保土蓄水在田间。(2) 梯坪地埂高按10年一遇24h暴雨蓄水能力进行设计, 保证此降雨标准不漫埂。按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及图 集提供的数据,项目区10年一遇24h暴雨为80mm,初损10 哑,入渗1.5 mm计。(3) 梯田埂应沿等高线顺山坡地形布设。若地形弯

53、曲较大 时,可按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设计,地块长度尽可能在 100m以上,宽度5m以上。山区坡改梯工程除考虑防御特大暴雨袭击外,主要在田间 布置拦蓄和排水工程,对新建工程在暴雨后及时检查,对受水 害的工程,随时采取加固措施。(4) 断面设计:最大坡度通过野外实地踏勘,实施地块最小坡度为8 为15,按照经济实用原则,陡坡区田间宽度设定为610m, 缓坡区田间宽度设定为815m,石坎田坎高以2m以的标准进 行设计。(5) 工程量计算: 土方:1 /B H 、1 nTTTV、& X XL)二 BHL2228式中:V单位面积(公顷或亩)梯田土方量,m3;L单位面积(公顷或亩)梯田长度,m;H田坎高

54、度,梯田长度,m;B田面净宽,梯田长度,m。当梯田面积按公顷计算时1V= HX104=1250H8当梯田面积按亩计算时1V= HX666.7=83.3H8由此公式计算得出各田块土方量 石方:1V=(B1+B2) XHXL乙式中:B1每条石坎上顶宽,0.4m;B2每条石坎平均底宽,(B1+0.4H)m;H每条石坎平均高,1.02.0m;L每条石坎长度,m;以青曲镇家沟村坡改梯典型设计,为公式计算得出每条石 坎石方量,推求整个小型水利水保概算投资。(详见水保附图 1)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设计标准 蓄水池规模按每亩1m3,设计容量为35皿,根据实际梯 地面积确定池子个数和蓄水能力,主要设计在青

55、曲镇家沟村坡 改梯地块中。 布设:在坡面水汇流的低凹处,并与排水沟(汇流渠)、 沉沙池形成水系网络,利用坡面集雨蓄水以满足农、林用水兼 顾部分人畜饮水需要,布设中应少耕地,来水充足,畜引方便, 造价低,基础稳固。 集雨场面积的确定:按十年一遇一日暴雨集雨蓄满蓄水 池的理论计算,x个蓄水池蓄满需来水量w=xX38,反推集雨 面积F。可多个蓄水池相互联通共用上游大面积的集雨面积, 也可分个分组集雨蓄水。集雨场面积按下式确定:F=800W:h式中:w拦蓄容积(来水量)m3;h10年一遇24h暴雨量mm;F集水面积m2;径流系数(0.60.9),本地经验值为0.60。蓄水池容积的确定应根据来水和需水量

56、平衡计算,以需水 量为主,若VVW则通过沿山沟、排洪沟排出,若VNW则引其 它水源补充水量。(2 )结构设计 结构形式:利用圆形封闭浆砌地埋式蓄水池。具有可减 少蒸发,防开裂等优点。 结构尺寸:直径4m,深3m,池壁一般用浆砌块石,厚 度为0.24(砖砌)一0.5(块石浆砌)m,粉面厚度应满足防渗要 求,池底用混凝土垫基及防渗处理,厚度12cm。(3)施工设计:选定的池址和设计形状及断面尺寸进行放 线开挖,清基应至硬基上,开挖放线时留足衬砌厚度,对易跨 塌的破碎岩石和松软地层应边开挖边衬砌边回填,池底必须夯 实铺0.15m厚的碎石再浇筑。蓄水池周围要留1m左右的过道。(详见水保附图2)3、沟渠

57、(灌溉渠)坡面排水工程主要设计在坡改梯地块中,与梯田、作业道 路、沉沙蓄水工程同时设计,并以沟渠、道路为骨架,合理布 设排洪沟、引水渠、沉沙池、蓄水池等工程,形成完整的防御、 利用体系。排洪沟比降视实际坡度而定; 排洪沟沟底必须低于梯田地面以下; 结构为浆砌块石,断面尺寸宽0.3m,深0.4m。灌溉渠设计在青曲镇西沟村,全面衬砌,用水泥砖“二四” 衬砖或块石厚40cm,其断面尺寸根据农业灌溉用水需求确定, 断面尺寸为0.4mX0.3m(宽X深),根据基牢固,砌石沙浆用 50#沙浆,铺底在7cm以上厚,渠道顺直光滑,外渠硬宽在1.5 米以上。设计标准:根据水土保持国家标痼B/T16453.116

58、453.6 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小型蓄排水引水工程规定, 防御暴雨标准,按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设计。(详见水 保附图3)4、截(排)水沟根据水土保持国家标准GB/T164531164532-1996水 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小型排水工程的规定是:防御暴雨标 准按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设计。(1)设计要求 当梯田上部有较大积水区间时,应在其交界处布设截水 沟。 当坡面坡很长又无坡面防护措施时,应在坡面增设多条 截水沟。截水沟间距以坡面长度100-150m左右为宜。 截水沟以人工开挖为主。截水沟布置应避开滑坡体、危 岩等地带。 尺寸设计。III类土,截面净尺寸30cmX40cm(

59、宽X深), 页脚.边坡1: 1,I、II类土浆砌衬护,截面净尺寸30cmX40cm(宽 X深)。(详见水保附图3)(2 )水力计算由于小流域的梯田地块汇水面积比较小,故截(排)水沟的 断面采用经验断面加安全超高确定。其中排水沟为矩形断面, 深度40cm,宽度30cm,边墙沟面直立,沟体用浆砌石衬砌, 边墙30cm,底板20cm。截水沟采用梯形断面的土沟,深度40cm, 底宽30cm,边坡为1: 1,壁夯实。断面校核:断面校核采用坡改梯的典型图斑来进行,本小流域的图斑 面积30.85hm2。截水沟以上汇水面积1.90 h皿,排水沟汇水面 积32.75 hm2。由于截水沟布设为截水后双向排水,排水

60、沟一 般结合道路两侧布设排水。由于图斑面积较大,图斑分块施工, 故实际汇水面积分别为0.95 hm2,7.30hm2。设计洪峰流量计算:设计洪峰流量采用以下公示:Q=0.278KIF式中:Q设计频率产生的洪峰流量,m3/s;K径流系数(0.60.9),取0.7; I平均1h降雨强度,mm/h; F一汇水面积,km2。洪峰流量计算表参数单位排水沟截水沟汇流面积hm27.300.95降雨强度mm/h17.0217.02径流系数0.70.7流量ms/s0.240.03截、排水沟过水能力根据初步拟定的断面,按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Q=AC.岳式中:Q过水流量,ms/sA一截(排)水沟断面积,m2;C一才

61、系数;R水力半径,m; i一截排水沟比降。截(排)水沟过水能力计算表参数排水沟截水沟最大水深(m)0.40.4沟底宽(m)0.30.3过水断面(m2)0.120.28湿周(m)1.11.4糙率0.0230.025水力半径(m)0.110.20比降0.070.005流速(m/s)2.430.95最大排洪流量(ms/s)0.310.27由表可以看出,截、排水沟断面设计满足工程需要。5、沉沙凼主要设计在坡改梯地块中,用于水窖或蓄水池前的沉沙之 用。其形状为矩形或梯形,宽1m、长1.5m、深1米。6、田间作业道在项目区综合治理中,为了便于农做、运输和水土保持工 程管理及维修,需要在坡改梯区修建生产道路

62、和人行道路。(1) 设计标准:布设在新修坡改梯,作业道路与沟渠结合 布设,以满足生产需要为原则,一般宽1.5m。(2) 设计原则:作业道配置必须与坡面水系和灌排渠系 相结合,统一规划,统一设计,防止冲刷,保证道路完整、畅 通;布局合理,有利生产,方便耕作和运输,提高劳动生产 效率;占地少,节约用地;尽可能避开大挖大填,减少交 叉建筑物,降低工程造价;便于与外界联系。(3) 施工要求:田间作业道和坡面水系(灌排)都是连 片梯田骨架,要先于坡改梯实施或同步实施;道路两侧开挖 排洪沟,应与整个坡面水系相通、相连。沟、路相邻的,可利 用开挖的土方,用作路基填筑;土料路基以粘土略含沙质为 好,要层土层夯,夯紧夯实。路面铺以砂质土,保持路面透水 性。路面中间稍高于两侧,略呈龟背形,转道外侧稍高于侧, 转弯角度不能太小,一般为15。(详见水保附图3)7、谷坊:河道防护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定的水土流失治 理措施巩固抬高沟床,制止沟底下切,同时稳定沟坡,制止沟 岸扩。项目设计根据各流域的地形地貌合理布置。本次规划集 中在溪镇关门山村修建一批谷坊群(1) 设计标准:根据谷坊工程规模大小,一般采用10年一 20年一遇3h6h最大暴雨设计洪水标准。本项目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