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22093308 上传时间:2022-07-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8.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二章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二章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二章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与家长沟通响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在沟通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取消某种心理效应,却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减少或避免消极作用。教师谙熟与家长沟通中所产生的种种心理效应,会明白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许多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对于提高自己的认识、态度与沟通效率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一、首因效应: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学年开始了,李老师担任中班班主任,她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新的班级工作中。可是不久她就接到家长反映她对孩子要求严、比较厉害,说孩子害怕她、不喜欢她,这让李老师感到很郁闷。开学以来,孩子在园生活得好好的,与家长的沟通

2、也没问题,那么这些意见从哪里来的呢?原来问题就出在与个别家长的交流过程中。班里有三个孩子自理能力差,还让老师喂饭,而中班幼儿的发展目标是学习使用筷子且能自己吃饭。于是,开学之初,李老师就在班里按照发展目标要求这三个孩子,并跟这三个孩子的家长说在家里不要惯着孩子,不要答应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这些话虽然都在理,但这些家长认为还是去年的小班老师和蔼可亲,孩子们喜欢,现在因为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自己吃饭,都不想上幼儿园了。孩子不喜欢新老师,那以后在新班级能快乐吗?(一)首因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 家长与教师初次接触,最关心的往往不是教师说了什么,而是教师说话的态度。他们会观察

3、教师是否亲切,是否受孩子喜欢。李老师给家长的印象就是要求高、较严厉,让家长担心孩子以后是否能适应新老师。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留下的“初次印象分”。在人际交往中,初次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会对以后的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是首因效应,也叫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经过实验首先得到证实并提出的。 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陌生、新奇的信息影响强烈 初次交往的时候,在没有其他信息参考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凭借第一印象获得的信息来认识和了解一个人,并成为以后认识和了解一个人的重要参考,这便形成了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 2第一印象被优先加工 第一印象很重要是一个基

4、本的常识,人们在职业场合一般都很在意自己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既然如此,人们普遍形成一种认识:这么重要的第一印象尚且如此,以后还能好到哪里?所以,第一印象被人们优先加工,而先人为主的信息得到了更多的注意,进而形成难忘的记忆,对以后的认知发挥首因效应。 3对重要他人的渴望了解 并不是所有的交往都会产生首因效应,很多情况下的初次交往可能并没有给自己留下清晰的印象,主要是因为交往对象对自己而言不是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指对自己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常见的重要他人有父母长辈、兄弟姐妹、老师同学、上级领导等。毫无疑问,老师是孩子的重要他人,而家长很重视孩子是不是喜欢新老师和新环境,渴望了解老师的性格脾气是否

5、容易被自己的孩子所接受,因此,首因效应对孩子及其家长的影响尤为明显。(二)首因效应产生的双面影响 首因效应既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第一印象被他人所认可与接受,就为以后的沟通与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给他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不佳,那么人们可能很长时间都难以抹去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对于孩子及其家长来说更是如此。孩子年龄小,尚不具备全面了解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因此教师给他的第一印象就决定了教师的整体形象,容易让他们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而且孩子主动调节自己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不够成熟,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又有很高的威信,如果第一印象让孩子产生害怕或者不喜欢的感觉,他们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6、都难以适应新环境和新老师。而孩子出现这些现象很快就会被家长所察觉,家长不知不觉地就会用孩子的表现来印证自己的观察,进而产生不良的首因效应。(三)首因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 首因效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要加强印象管理意识,提高印象管理能力,不要因为自己的工作很普通、很平凡而忽略了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应该主动想办法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发挥首因效应的积极影响。 1注重言谈、举止、衣着等外在形象 由于初次交往对他人的了解并不深入,所以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主要集中在年龄、衣着、相貌、神态、姿势、说话态度等外部特征,并不是对一个人内在品质与性格的认知。可见,首因效应并不完全可靠,甚至还可能出现差错和误解,但是

7、,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会下意识地跟着首因效应的感觉走。因此,教师要重视首因效用对自己的影响,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穿衣打扮端庄大方,符合教师身份;言谈举止坦率真诚,值得家长信任;神情态度温和有礼,让孩子容易接受。 2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并非包装的结果 给他人的第一印象需要特别注意,但绝不是突击包装的结果,也不是纯粹的方法、策略和形式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谈吐、神情、体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刻意修饰和装扮自己总会在不经意间“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的。教师与家长的交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第一印象要好外,还需要继续保持第一印象给他人留下的良好状态,

8、仅仅“新官上任三把火”是不够的,还需要以热忱和耐力使积极的首因效应持续不衰。所以教师需要平时注意提升自己的素养,养成沟通交流的好习惯,不能为了第一印象而做暂时的表面文章,否则,第一印象犹如昙花一现,仍然难以帮助教师在孩子及其家长心目中建立起信任与威望。 3发挥“日久见人心”的作用 第一印象难以改变并不是不可改变。中国有句俗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最初给他人留下的误会与偏见会随着真诚交往而逐渐淡化直至消失,进而在对方心目中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有三类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利用“日久见人心”的功效来消除首因效应的不良影响:性格内向、表情严肃和性情急躁的教师。内向、严肃和急躁是一个人长期以来逐渐形成

9、的个性特征,容易给他人留下冷淡、不耐烦的印象,但是具有这些性格的教师并非不热爱幼教和孩子,并非不爱岗敬业,因此这些教师最初的家长工作会经历一段“曲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才能改变最初的不良印象。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应该加强反思,逐渐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模式,缩短与家长沟通的“磨合期”。 4最初的教育行为不要太过急切 李老师的问题就在于急于让孩子达到中班的发展目标,没有给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及其家长预留缓冲空间,以致让孩子和家长感到害怕、紧张。李老师的用心是好的,但是教育之弦绷得过紧,给人留下了严厉的印象,实属没有把握好教育的节奏。新学年初期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了解孩子及其家长的现状,让他

10、们接受和信任自己,在此基础之上再提高要求,开展深入的教育活动,促进孩子达到发展目标。 5通过家长培养师生感情 孩子观察和认知事物的能力有限,如果他们害怕教师,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而对教师保持警惕和距离,不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家长作为成人有透过表面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他们能通过对教师的进一步观察,并参考其他家长的看法而控制首因效应的消极影响,调整自己避免依据教师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而做出评价,并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知,进而对教师建立信任感。所以,如果教师发现个别孩子因为首因效应而不愿意接近自己,可以主动地与家长坦率沟通,发动家长带动孩子克服首因效应的不良影响,家长为

11、了孩子会乐意配合教师的建议的。家长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为了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注意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二、近因数应:前功一朝化烟云淼淼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很喜欢她,经常跟其家长交流孩子做的好事、说的趣话,其家长也对老师的印象很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幸运,能遇到这么好的一个老师。可是,这种良好的感觉因为一件事而烟消云散。淼淼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把牙齿碰掉了,老师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处理完之后通知了家长,并诉说了从事发到目前的整个过程。淼淼妈妈来了,不但一脸的不高兴,而且当着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问了淼淼很多问题:是谁撞着你的?怎么撞的?老师什么时候送你去医院的?你是怎么去医院的?医生说了什么?等等,

12、盘问的过程让老师感觉淼淼妈妈完全不信任自己。然后,淼淼妈妈又责问老师为什么不阻止孩子相撞。老师说户外活动的时候即使看到孩子们要撞上了,但是因为距离远要阻止也是来不及的,何况淼淼的牙齿本来就松动了。森淼妈妈说孩子自己掉牙和被撞掉牙是不同性质的事件。老师与淼淼妈妈交谈了很长时间,但淼淼妈妈始终不接受老师的解释和道歉,坚持要求给淼淼换老师或者换班。面对妈妈的态度,老师感到非常伤心:自己平时很喜欢淼淼,经常给孩子锻炼发展的机会,而这一件事却“前功尽弃”,使淼淼妈妈全盘否定了自己对孩子平时的关心和爱护。(一)近因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对认知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最先输

13、入的信息作用很大,形成首因效应;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很大作用,形成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对首因效应产生抵消作用。是否产生近因效应是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决定的: 1信息间隔时间 首因效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印象开始变得逐渐模糊,从而使最近出现的信息变得清晰。尤其是如果前后两次得到的信息不同,那么后面的信息更容易印刻在近期的短时记忆里,第一印象的影响因此消弱,近因效应明显增强。 2是否与最初的期望相反 第一印象形成以后,人们对交往对象产生了相应的态度与期望,如果最近发生的事情与最初的判断和期望相反,很多人更愿意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并改变当初的态度与期望,尤其是幼儿作为弱势群体,家长更

14、容易注重孩子眼前的反应与行为,从而形成近因效应。 3性格特点 有的人容易形成首因效应,有的人则容易形成近因效应,这与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有关系。一般情况下,性格外向、开朗、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性格内向、稳定、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二)近因效应产生的双面影响 近因效应既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新近信息的性质。如果最近发生的事情是积极和愉快的,就会消弱甚至改变第一印象留下的不良影响,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开辟新天地;如果最近发生的事情是消极和不愉快的,首因效应留下的美好印象就很容易成为泡影,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制造一定程度的

15、障碍。因此,教师要注意避免近因效应的消极作用,尽力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三)近因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 既然近因效应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那么教师就要尊重近因效应的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注意趋利避害。 1与家长沟通时注意语句排列的顺序 近因效应导致排列在后的语句对人的记忆和理解影响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要注意自己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比如,关于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话题,教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对家长说:“平常应注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尽管您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管孩子。另一种说法是:“尽管您工作比较忙,没时间管孩子,不过平时还是要尽量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

16、做,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很明显,前者对家长用的是一种怀疑的语气-,后者则对家长充满了希望。再比如,在向家长阐述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时,有的教师会说:“平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非常重要,不是吗?”与其这样说倒不如换一种说法:“平常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非常重要,是吧?”因为前者可能会让某些家长感到不高兴,因为“不是吗”是一种质疑的语气,而后者则一般不会引起家长的反感,因为“是吧”表达的是一种教师委婉征求家长意见的态度。 2用近因效应弥补首因效应的不良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交往的初期还处于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很大;而在交往进入熟悉阶段后,近因效应的影响则越来越大。由于不少教师

17、缺乏心理效应的知识,对于与家长沟通中出现的现象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所以遇到问题时容易困惑不解和手足无措。尤其是上岗不久的年轻教师,不知道怎样度过日常工作中方方面面的“第一关”,以致没有给家长、同事或者领导留下最佳印象。如果教师明白了近因效应对人的心理影响,就知道即使自己最初做得并不太好,但是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机会使别人重新认识自己的,从而树立“只要想做好,永远都不晚”的信念,促使自己在漫长的幼教职业生涯中不断得到锻炼与成长。 3善始善终地做好保教与家长工作 “前功一朝化烟云”。这句话虽然反映了近因效应可能给教师带来的烦恼,但是也说明日常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谁也不可能躺在以往成功的经

18、验基础之上而不思进取。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件事的开头或结尾无论好与差,都能抹杀中间过程70的效果。这是因为人的注意力一般呈马鞍型,开头和结尾时注意力较为集中,中间时段则相对分散。可见,“首尾两端”的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教育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做好保教与家长工作,把“善始善终”、“永不懈怠”当成一种工作习惯,培养一种在职业生涯追求中享受工作乐趣的心理素养,做到这一点,不但对日常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个人身心健康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也能产生促进作用。 4放松心态面对近因效应的不良影响 就像某些教师所感慨的一样:“千好万好不如眼前好,不管平时对待孩子有多好,只要出一件事,有的家长就不

19、依不饶的。这就是近因效应对一些性格敏感、认知结构简单的家长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使他们过分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教师做出消极判断,忽略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妨碍家长全面、客观、历史地看待问题,给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自信心带来一定程度的挫败感。既然近因效应是不可避免的,家长的性格也是教师所无法改变的,而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又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所以从客观上来讲,教师要放松心态面对近因效应的不良影响,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压力与情绪,使自己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掌握建构和谐家园关系的主动权。 5同事之间相互帮助与家长沟通 班级家长工作不是教师孤军奋战就可以做好的,需要班里其他教师甚至其他班级教师的帮助。因为

20、,教师作为当事人存在有些话不便说、有些事不便做的情况,这时同事作为一个旁观者就可以出面帮助解围或者解释。很多教师都有同感:有些家长看不见平时教师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却很在意某一件不如人意的小事,他们特别容易受近因效应的负面影响。如果教师出面解释却往往被家长当做是在为自己辩护,造成沟通障碍。这时,另一位带班教师或者相关同事就可以主动与家长沟通:先是耐心倾听家长的倾诉,对家长的意见和态度保持中立,等家长的情绪稳定下来以后,再跟家长谈谈自己在幼儿园对当事教师和孩子之间良好师生关系的所见所闻,为家长了解教师和孩子平时的真实情况提供信息渠道。这种做法有助于安抚家长的激动情绪,促使他们冷静思考,进而能够心

21、平气和地与教师沟通。三、超限效应:过度交流适得其反 京京比较淘气,也很任性,做了错事不知道害怕,对于教师的批评也无所谓,经常在班里影响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教师把情况反映给京京妈妈,最初京京妈妈承认自己的儿子确实难以管教,不停地给老师道歉,还给老师看自己的胳膊被儿子咬得红一块儿、紫一块儿的“惨状”。可是,京京几乎每天都会制造出一个麻烦,于是教师不停地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时间久了,京京妈妈除了说“给老师添麻烦了”,就不再谈孩子的事情了,京京的爸爸也不怎么听孩子的“事迹,总是说:“回去我好好收拾他,他在幼儿园淘气你们就揍他。”教师说:“我们可不能打孩子。”京京爸爸说:“没关系,我们不

22、怪你们。”渐渐地,教师发现与京京的家长没有什么可交流的了,京京的情况也是一成不变,怎么办呢?(一)超限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 在沟通的过程中,京京的父母出现了超限效应,这是一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不耐烦、麻木或逆反心理的现象。有一则马克吐温关于超限效应的故事广为流传。据说有一天,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很感人并打算捐出身上所有的钱;l 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一直继续着他的演讲,唾沫横飞,马克吐温厌恶之至,于是改变初衷,决定不捐了;最后,等到牧师结束他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

23、了2美元善款。 超限效应通常是由“三过”引起的: 1刺激过多 人的心理活动需要适当的刺激才能激活,但是过多的刺激则容易使人产生不以为然的习惯反应:啰唆唠叨、老调重弹,这就是超限效应的心理作用。像上述案例中京京的问题不是暂时性的,而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总是向家长“告状”而不提出有益的建议,家长对孩子的问题也没辙,只能得过且过,教师因此遭遇了家长的超限反应。 2刺激过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刺激所产生的功效最大,过弱的刺激不能引起人的注意,而过强的刺激则容易使人产生紧张亢奋、焦虑厌烦的心理,进而出现低效、无效甚至相反效果的状态。比如,过高分贝的音响如同噪音容易使人产生听觉疲劳

24、,过于严厉的惩罚则可能让人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过于频繁的表扬也会消磨人的进取之心。京京的问题就出在“超限惩罚”上。本来孩子都是怕挨打的,而爸爸说“回去我好好收拾他”,还鼓励教师打孩子,说明孩子已经被打得“无所畏惧”了,所以出现“做了错事不知道害怕,对于教师的批评也无所谓”的现象。 3刺激过久 人脑活动的过程分为兴奋和抑制两种活动,刺激过久就会产生疲劳,人脑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为脑细胞免受损伤,会自动由兴奋转为抑制,因此产生超限效应。所以,即便是美妙的歌声也不能一天到晚地听,要给耳朵安静的机会;即便是自己钟爱的电视连续剧,也不能一集接一集地连续看,要给眼睛休息的机会;即便是关于孩子“问题行

25、为”的忠告和建议,也不能翻来覆去地讲,要给家长放松心情的机会。(二)超限效应产生的消极影响 超限效应反映了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道理,在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都广泛存在。比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不停地催促孩子吃多点、吃快点,结果孩子依旧边吃边玩或者只吃不嚼或者只嚼不咽,一顿饭需要吃很长时间;教师和家长反复告诫孩子游戏结束时要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孩子却把大人的话当做耳旁风,依然我行我素,玩具到处乱放而在成人世界,这种效应则表现得更加复杂一些。比如,当对方“苦口婆心”、不停劝说的时候,倾听的一方则会想办法隐藏自己的心理活动,采取“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转移话题,或者找个借口离开沟通现场,或者采取表面配合、实

26、则厌烦的敷衍态度 超限效应给人的心理体验是:“我本来不想这样,可让我实在难以忍受,最后忍不住就”这就导致本来准备虚心接受批评的人,由于无法忍受无休止的唠叨,最终情绪失控,与他人产生冲突,以致使自己陷入故意逃避甚至错上加错的被动处境。 总之,超限效应无法产生积极效果,因为凡事皆有度。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的一句名言:“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变会成最不适宜的东西。”(三)避免产生超限效应的方法 人际沟通是有客观规律的,教师在与幼儿家长沟通的时候,只要注意把握好沟通的时间与互动方式,就能有效避免超限效应的产生。 1从人的倾听时间限度确定沟通持续的时间 沟通有倾听做基础才会有效。“倾听

27、”是有目的、有选择、有自我控制性地“听”,需要调动人的有意注意,而每个人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话题尤其如此。有意注意的时间长短受身体机能的限制,不能无限延长。一般情况下,成人是40分钟左右。即使是专门以谈话为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一次也不超过1个小时。时间长了,人们不自觉地就会产生听觉疲劳,再有用的话对谈话对象来说也可能是废话了。所以,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把握好时间,不宜过长。 2从人的肢体语言判断沟通收场的时机 当成人出现超限效应的时候,出于礼貌的需要,一般不会直接打断对方的谈话,但是会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察觉这些信号,适时中止交流。比如,家长出现看表的行为,有可

28、能是希望停止谈话的信号;家长出现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的行为,也可能反映了他们面对教师时的拒绝或者退缩;有的家长不时地东张西望,表示他有可能已经分神一可见,与家长沟通的时候,教师不要只顾自己说话而不管谈话效果,要对家长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所给出的超限反应信息保持敏感。 3从说话转为对话使沟通成为双向交流 教师通常是与家长沟通的主动发起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场沟通只是教师在不停地说话,家长却没有说话的机会。有效沟通不是说话而是对话。“说话”是单声道的,是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组织起来,并传递给对方就可以了;但是“对话”是双声道的,要根据对方的应答和反应,组织和调整自己的语言,使得双方把交流持续下去。如果一方只顾

29、“说话”,却不注意“对话”,会让另一方变得渐渐疲倦起来。因此,教师一次说话的段落不宜过长,最长不宜超过l0句话,就要有意识地停顿一下,可以用“不知道孩子的这些情况你是否了解来观察和判断家长是否听进去了或者听明白了,并给家长反馈和交流的机会,使沟通成为具有互动性的双向沟通。 4从多个角度反映孩子的成长与变化 如果总是向家长反映同一性质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的不良表现,家长就会因同一刺激过强而产生超限反应。实际上,从纵向看,孩子是不断成长变化的;从横向看,孩子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要从多个角度观察孩子,反映孩子多方面的变化与进步,不要总是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孩子。一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确实会给

30、教师制造出一些事端,但是任何人都有其闪光点,教师可以采取“扬长促短的教育方法,即善于抓住孩子的长处并鼓励孩子改正自己的短处,然后及时给家长反馈孩子的进步信息,这样有助于增强家长的教育信心,也有助于调动家长与教师沟通的积极性。四、投射效应:把自己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 徐老师被家长告到园长那儿了,原因是她要求家长购买芦荟驱蚊霜。徐老师感觉很委屈,说自己并没要求家长都买,只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使用效果不错才向家长推荐的。园长说:“那你为什么让家长在你那里买?”徐老师说:“现在的家长工作都挺忙的,市面上各种品牌的驱蚊产品良莠不齐,年轻的妈妈经验又少,所以我就多买了几瓶,有需要的家长不用逛街也不用挑选了,直接

31、在我手里买不是更加省心省力吗?我有收据,又没有多收她们的钱。”园长说:“不是钱的问题,这样容易被家长认为不从你手里买就得罪你。”徐老师生气地说:“那是她们的亨,我可没有那么想,驱蚊是她们家的事,以后我再也不为家长做这些额外的事了,好心没得好报!”说完,她气鼓鼓地走了。(一)投射效应产生的两大原因 徐老师的好心被误解是投射效应作用的结果。投射效应就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也就是自己具有某种愿望、观念、态度、情感与好恶,就认为他人也会有与自己相同的愿望、观念、态度、情感与好恶,最终产生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的结果。之所以会产生投射效应,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人与人之间并

32、非截然不同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共同的愿望、观念与喜好,于是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误解,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别人的想法。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未必完全相同,但如果当事人意识不到这种差异性,片面夸大共性,就容易产生投射效应。保护孩子的健康,帮助孩子夏天免受蚊虫叮咬,这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愿望,然而每个家长实现愿望的方法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家长相信芦荟的驱蚊效果,有的家长则相信其他产品和方法。教师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产生强加于他人的做法。 2以自我为中心的推理倾向 认识他人离不开对他人的推理,而推理的起点往往是自我。不管他人的行为与自己是否相同,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愿望和思想为标准来推测他人。中国古代“疑人盗

33、斧”的故事就反映了投射效应。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丢了斧子,他怀疑是隔壁邻居偷了,于是看邻居走路的样子像偷斧子的,看邻居说话的样子也像偷斧子的。后来,这个人在家里发现了自己的斧子。这个时候,他再看邻居说话和走路的样子怎么也不像偷斧子的。实际上,知觉对象始终未变,变化的只是“疑人的主观意愿。同样的道理,因为很多家长知道社会上存在推销产品有回扣的现象,所以有的家长自然地将这种现象投射到教师身上,以致对教师产生误解。(二)投射效应产生的双面影响 投射效应既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投射效应能帮助人们彼此理解。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愿望等方

34、面与自己相同,自己就更能准确地理解对方,从而使沟通更加顺畅。投射效应还能给人们带来自我慰藉。当自己犯错、内疚、尴尬、失败的时候,心理会产生压力,可能一时难以走出消极的心境。此时,如果发现与自己能力相同甚至比自己优秀的人也会有相同的经历,感觉就会放松多了,这就是由投射效应产生的自我保护作用。 从消极方面来说,投射效应也会使人们产生误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或做事情的方法,而这些想法或做法未必完全为外人所知,所以过度投射就会令很多误解产生。此外,过度投射所产生的自我保护作用,即用“虽然自己不行,但是别人也不怎么样来取得心理平衡,也容易使人缺乏进取之心。(三)

35、投射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 教师经常反思自己不要过度自信,并加强换位思考,是避免投射效应产生消极影响的有效方法。 1对自己的经验不要过度自信 投射效应普遍存在,使人的主观意愿影响了对他人的客观认知,导致我们对他人的知觉失真。因此,我们自己认为是好的经验对他人来说未必如此。一个好的经验是否适用于他人,还要看对方是否认可它、是否有适宜操作的环境、适用对象是否适宜总之,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甚至决定其实施后的效果。幼儿教师现在面临的是信息社会,面对的大多是80后的父母,年轻的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丰富的、适合自己家庭的信息,所以教师不要一味地因为好心而侵犯了家长自主尝试的空间。比如,徐老师所说的芦荟驱蚊霜对

36、自己的孩子很适用,但是是否适合其他孩子的皮肤、其他产品是否可能更适合其他孩子、家庭是否有其他驱蚊方法,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未必完全清楚,而家长不接受教师的建议也是可以理解的。 2对家长的建议要适度 教师对家长的建议初衷是好的,但如果这种善意是家长所不愿意接受的,也会给家长带来压力。而教师由于投射效应的作用很容易忽略这种压力,进而产生困惑:“我好心向你推荐,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感受到压力的家长也由于投射效应的作用,反过来可能对教师产生误会。比如,在不愿意购买芦荟驱蚊霜的家长中,有的家长可能怀疑徐老师有谋私利的动机,有的家长则担心自己不购买的话会得罪老师。可见,建议不适度会带来负面的投射效应,

37、为家园沟通制造障碍。从表面上看,徐老师也注意了不强迫家长购买,但是因为她已经把驱蚊霜给大家买回来了,所以不愿意购买的家长就会感到很有压力。如果徐老师拿出一瓶驱蚊霜让家长看看,愿意尝试的家长自己购买;或者根据家长的签名再去购买,那么其他家长就不会有压力和担心了。 3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家长 投射效应使得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喜欢和接近与自己的观念、兴趣和性格相近的人,而与那些和自己在这些方面差异较大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克服人性的弱点,发扬人性的光辉,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家长。越是难以应对的家长,我们越要鞭策自己动脑筋提高沟通的艺术

38、,越要关注他的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才是一个幼教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胸怀和境界! 4发生误会多做换位思考 投射效应会影响教师和家长对彼此的客观评价。当教师和家长产生沟通障碍的时候,当彼此产生误解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投射效应,要学会调适心理、协调矛盾。教师要先行家长一步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如果家长的想法或者做法是错误的,教师仍然要将换位思考进行到底,要学会站在家长的角度想办法,寻找适合家长理解和改进的沟通方式与策略。五、罗森塔尔融应:用期望鼓舞家长 白女士的儿子长得白白胖胖,在班里也很老实,但是他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低于同龄的孩子,都已经5岁多了,还不会用筷子、不

39、会拍皮球、不会跳绳,画画也还处在涂鸦水平。教师建议白女士带孩子到儿童医院心理科做个检查,发现问题可以早干预、早治疗。可是白女士认为自己和丈夫都是大学生,孩子不会有问题。每当与教师交流的时候,她总是说类似的话:“我看小白有进步了,他一定会赶上其他小朋友的。”教师就实事求是地说孩子应该在哪些方面还要再锻炼,并经常叮嘱家长在家里培养孩子的基本技能。教师苦口婆心、真诚以待,却发现家长渐渐地回避与自己交流,让教师颇感失落。(一)罗森塔尔效应的鼓舞作用 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通常得到鼓舞都会产生更大的动力;受到否定和打击就容易降低甚至放弃自己的努力,罗森塔尔效应证明了人际沟通的这个特点。 1 968年,美国

40、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学校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他以欣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潜能”的学生名单告知相关教师。8个月后,他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他们的成绩都有了显著的进步,而且他们的情感更加积极了,性格更为开朗了,求知欲望更强了,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的关系也变得非常融洽。实际上,罗森塔尔提供的名单是随机抽取的,但是因为教师得到了权威专家的暗示,于是对名单上的学生充满信心,并通过眼神、表情、音调、特别关注等方式向这些学生传达老师的信任与期望,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而变得更加自信,在行动上也不知不觉更加努力,最终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也被称为“期

41、望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反映了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规律:肯定、信任与期待能够给人以支持和鼓励,增强人的自尊与自信,使人们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具有促进人们改进行为、融洽人际关系的积极力量。(二)心理暗示是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原因 人际交往与沟通除了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进行以外,还存在大量的、非直接的暗示现象。罗森塔尔效应体现的正是暗示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他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他人心理暗示的影响,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他人而存在,在情感与观念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下意识的影响。研究发现

42、,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暗示,性格敏感、个性幼稚的人比性格成熟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幼儿教师平时主要是与女性家长沟通和交流,更要注意发挥罗森塔尔效应所产生的积极暗示作用。(三)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方法 教师应妥善把握罗森塔尔效应对幼儿家长的积极暗示作用,以便使彼此间的沟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敏感地觉察家长渴望得到鼓舞的心理需求 白女士与教师渐渐疏远,是因为她渴望得到鼓舞的心理需要没有得到关注与满足。虽然家长是成人,但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有遭遇挫折甚至无能为力的情况,特别需要教师给予理解和鼓励。当然,家长一般不会直接向教师表达这个需求,只是会通过自己的言行间接地反

43、映出来。如果教师对此不敏感,甚至忽略这种自然的心理需求,就会在无形中造成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隔阂。 可见,教师对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以为孩子只有明显进步了,与家长的沟通才有价值。即使暂时看不见明显的效果,教师也要肯定家长的付出、肯定孩子的努力,保护家长的自信心与沟通热情,与家长一起抱着积极的态度等待孩子的成长。 2倾听和肯定家长已经付出的努力 罗森塔尔效应在儿童和成人身上都适用,但是发生作用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对于儿童来说,赞美、表扬、摸头、拥抱都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但对成人来说,就不宜采用这些直白的方式,因为这会让人感觉不自在。家长需要既真诚又含蓄的心理暗示。教师可以从耐心倾听

44、家长教育孩子的愿望与心得做起,因为即使孩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的主观愿望都是想把孩子教好,并且也为孩子付出了许多智慧和努力,所以即使家长的努力可能存在一些方法上的问题,教师也要先肯定家长的付出。教师的倾听与肯定向家长传递了理解与尊重,在这个基础上,家长才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深度沟通。 3在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发展问题,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不能总是以提要求、布置任务的方式提醒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这个问题或者那个问题,这会给家长一种消极的暗示:“孩子的问题我已经跟你说了,我的责任已经尽到了,你得注意好好教育孩子了,孩子出现问题都是因为你们的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教师要善于分析家长的家庭教育现象,把握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多从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上给予支持、建议和帮助,真正地关心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细节,这样家长获得的才是积极的暗示与帮助。 4不要总是盯着家长的教育误区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误区是正常的。教师不要操之过急,不要总是盯着家长的教育误区,以免让家长产生心理压力,妨碍与他们的进一步沟通。教师可以介绍其他家长的教育方法,促进家长进行比较和反思,给家长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预留一定的心理空间和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