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产业发展与茶叶类专业建设研讨会议程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21925853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25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信阳茶产业发展与茶叶类专业建设研讨会议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信阳茶产业发展与茶叶类专业建设研讨会议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信阳茶产业发展与茶叶类专业建设研讨会议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资源描述:

《信阳茶产业发展与茶叶类专业建设研讨会议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阳茶产业发展与茶叶类专业建设研讨会议程(4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 设 方 案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二一一年十月目录一、专业建设基础4(一)区域产业优势4(二)专业建设成绩斐然5(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6(四)教学团队建设成绩显著7(五)实训条件较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9(六)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11(七)推行“学历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合制度11(八)社会声誉好、社会服务能力强12二、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12(一)区域产业现状及人才社会需求12(二)专业定位16三、专业建设内容17(一)专业建设思想17(二)专业建设内容18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82. 课程体

2、系及教材改革183.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改革184. 教学团队建设195.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196. 深化校企合作197. 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研究198. 建立“第三方评价”评价体系209. 进一步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社会服务的能力20四、改革举措20(一)专业建设存在主要问题20(二)主要改革举措211.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212. 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4431”教学模式。223. 开发基于茶叶企业工作过程、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244. 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275. 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改革276. 教学团队建设287.

3、 行业企业全面参及教育教学各个环节308.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育人质量329. 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培养,实现“双对接”3510. 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36五、专业建设进度及绩效考核指标36六、专业建设预算42七、预期效益43(一)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43(二)推进校企对接,深化校企合作43(三)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43(四)强化实践育人,切实推动实践教学改革44(五)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44八、保障措施44(一)加强组织领导44(二)构建校企共赢机制45(三)完善激励考核制度46(四)项目建设管理制度46(五

4、)资金保障46一、专业建设基础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创办于1982年,专业名称先后为茶叶和茶学专业,2005年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文件精神,调整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是目前我省高校中唯一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三年制专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校具有豫南特色的专业和优势专业之一,2001年被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部级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2002年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建设项目”。2009年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依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2008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高校信阳毛尖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

5、年被确定为“信阳市茶叶加工及检测工程技术中心”。1997年教学成果“茶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及技术开发、推广相结合的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教学成果“部级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茶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主持的教学成果“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建设的实践”和参加的教学成果“高职高专院校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研究及实践”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年制茶工艺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7年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教育部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人。2007年茶学

6、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一)区域产业优势信阳地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豫南地区,该地区茶园广阔,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中国名茶-信阳毛尖。目前,信阳市有10个县区、133个乡镇、1245个行政村产茶,茶叶加工企业306个,茶叶专业合作社26家,茶农95万人,茶叶从业人员100万人。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茶叶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3家,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市级知名商标18个;省级茶叶名牌5个,省级质量管理先进企业2家。现有茶园面积150万亩,年茶干茶36万吨,综合产值40多亿元。信阳市

7、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自1992年以来,信阳已经连续举办了19届茶文化节,以茶为媒,弘扬茶文化,扩大开放,提高了信阳知名度,促进了信阳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近年来,信阳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作为信阳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来抓。2006年出台了“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制定了“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4月22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把信阳市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制定了“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提出把信阳建成特色产业示范区,具有信阳特色的茶叶等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产

8、业化经营,特色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到2020年,茶叶面积发展到300万亩,产量达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l0000元以上。(二)专业建设成绩斐然以核心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成绩斐然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是我校具有豫南特色的专业和优势专业之一,先后被批准为“部级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建设项目”、“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制茶工艺和茶树病虫害防治课程分别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和“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制茶工艺精品课程是我国近20个高等教育茶学类专业中第一门国家精品课程,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高职高专茶叶类专业中惟一的1门国家精品

9、课程,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高职高专和本科茶学类专业中2门国家精品课程之一。中国茶叶等茶叶专业期刊进行了报道,在茶学教育界引起巨大的反响。(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2009年主持的教学成果“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建设的实践”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突破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传统的培养目标定位, 适应社会需求,调整高职高专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2.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以理为主,文理渗透”的理论教学体系3.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及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考核(1)构建

10、及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2)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3)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并及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考核相结合,逐步推行毕业生“毕业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5)以提高岗位竞争力为目的,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成立了学生社团茶艺协会和学生茶艺队,连续三次荣获中国茶都信阳茶文化节茶艺表演比赛银奖。茶艺协会2003年被学校评为“四星级社团”,2004年、2005年、2008年、2009年被学校评为“五星级社团”。组织开展暑假专业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撰写课程论文、举行课程论文报告会、组织学生参加信阳茶文化节等

11、大型社会活动、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讲座。表1 2007年-2011年外请茶叶专家学术报告一览表报告题目报告人职 称工作单位参加人员报告时间茶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鲁成银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学师生070429日本茶产业发展现状王亚雷日本中国茶业协会会长日本茶学师生070429信阳茶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吴锡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学师生070429茶叶清洁化生产夏 涛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师生060429茶叶品牌建设姜含春硕士生导师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师生070429茶及世界论坛刘勤晋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茶学师生100428茶及世界论坛龚淑英硕士生导师教授浙

12、江大学茶学师生100428闽豫茶产业合作亢崇仁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茶学师生110429闽豫茶产业合作王文礼八马茶叶集团公司经理茶学师生110429(四)教学团队建设成绩显著茶学专业教学团队被批准为200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首批立项建设项目(教高200788号文)。教育部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级科技特派员4人,市级科技特派员4人,信阳市青年科技专家4人。茶学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教师15人,专任教师9名,占60.0%;兼职教师6名,占40.0。专任教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3人,助教2人;来自茶叶行业、企业一线

13、的高水平兼职教师中研究员1人,高级经济师1人,茶叶行业能工巧匠1人;硕士学位7人,占58.3%,在读硕士2人。50岁以上教师2名,占13.1%,40-49岁教师7名,占46.7,35岁以下青年教师6人,占40。梯队结构合理。表2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教师名单(项目参加人员)序号姓名年龄学位学历职称职务职业资格证书1郭桂义48学士本科教授系主任高级技师2孙慕芳32学士本科讲师系副主任中级技师3袁 丁45硕士本科高级实验师系书记高级技师4王广铭40硕士本科副教授系书记高级技师5刘建军35硕士研究生讲师实验室主任高级技师6陈 义30硕士研究生讲师教研室主任7刘 佳28硕士研究生助教教研室副主任中

14、级技师8张 洁29硕士研究生助教9史洪中45学士本科教授校科技处副处长高级技师10吕立哲47学士本科研究员信阳市农科所园艺特产研究室主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站长高级技师11阚贵元54大专专科高级技师五云茶叶集团公司总经理高级技师12刘文新40硕士本科高级经济师河南文新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技师13倪宝春42大专专科高级技师五云茶叶集团公司总经理高级技师14卢文全57大专专科卢氏茶叶集团公司董事长15马 健36大专专科河南申林茶叶开发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专任教师均有企业工作经历并定期到企业顶岗锻炼。5人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有机茶认证员1人,国家评茶、茶艺高级技师(一级)9人,技师(

15、二级)2人,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3.3%。其中1位被评为学校优秀“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多次担任全国名茶评比会、河南省名茶评比会、信阳茶文化节茶叶评审会和茶艺表演比赛评委;先后获“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十大茶人”、“信阳市十大茶叶技术推广名人”、“河南省十大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先后有8项成果获地厅级以上奖励,其中,省部级二等奖3项。目前主持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2项、信阳市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项。公开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参加起草制订河南省地方标准无公害信阳毛尖茶DB41T3362004。主持起草制定了GBT227372008地

16、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聘请了多名校外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五)实训条件较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我校自创办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以来,一直将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作为特色、优势专业进行建设,重视校内、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1.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和基本技能的锻炼。为此,学校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茶叶审评实训室、茶叶分析及综合利用实验实训室、茶树栽培实训室、茶叶标本室、茶文化(茶艺)实训室、校茶叶研究所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特别是建立了 “教学、生产、科研”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法人校茶叶研究所。拥有GC-MS

17、联用仪、毛细管电泳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膜分离等仪器设备,茶叶标本室拥有茶叶标本近600种。茶文化(茶艺)实训室,近年来随着茶艺、茶文化的不断普及,茶文化逐渐成为新兴行业,目前市场上茶文化人才稀缺。我校投资30万元建立校内茶文化(茶艺)实训室,拥有整套茶艺表演设备和茶具,主要对学生进行茶艺技能的训练,并对学生茶艺协会开放,成立了学生茶艺队。企业法人校茶叶研究所为“教学、生产、科研”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茶园和3个制茶实训室,拥有茶树修剪机、采茶机等机械,进行茶园管理技能的训练,配有先进的制茶设备、包装设备和茶叶专用冷藏保鲜库,可以进行信阳毛尖茶、扁形茶和卷曲形茶等

18、名优茶及炒青、烘青绿茶加工、包装、贮藏实训。在生产季节,专业教师带领指导学生,从事信阳毛尖茶的品质鉴定、定价、精制加工、贮藏保鲜、包装、经营等各个环节的生产实训,形成实训内容及实际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保证学生获得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真刀真枪”的实际动手训练,在功能上实现了“教室、实训室、车间”一体化,在教学上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生产实训”一体化,实现了教学内容及生产实际零距离的贴近,学生能力培养及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以完成职业环境、职业规范的训练为主。在平等互利互惠基础上,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信阳市马鞍山茶叶试验场、

19、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中日合资申林茶叶有限公司、信阳市茶叶试验站、河南省茶树良种繁育场、文新茶叶有限公司、卢氏茶叶有限公司等10处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教师为基地提供技术服务。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习、综合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实践提供条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六)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该专业及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及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综合实训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每年春季结合春茶生产,集中1个月时间到信阳五云茶叶

20、集团有限公司等茶叶企业进行综合实训(带薪),参加茶叶生产经营实践和实际操作,使学生了解茶叶生产经营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毕业实习以顶岗方式进行,学生到茶叶企业或技术推广单位进行为期1学期的带薪实习。使学生进入生产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七)推行“学历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合制度为了打造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就业技能,从三个方面拓展学生能力基础:第一,推行职业素质教育,拓展专业基础;第二,加强企业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第三,实行“双证书”制度,让学生持有毕业证书的同时持有

21、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评茶员、茶艺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双证书”率达到100%,一次就业率达到96%以上。针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及用人单位的反馈结果表明,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毕业生能力突出,技能过硬、职业素质高。(八)社会声誉好、社会服务能力强专业教师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社会服务,多年来,对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农民开展了多项社会服务,社会反响大,社会评价高。2000年5月,我国著名茶学专家、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主任林鹤松教授来校讲学期间,对我校茶学专业教学给予高度评价,为茶学专业题词:“坚持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联姻之路,为振兴华茶、发展信阳经济服务”。2

22、004年4月,我国著名茶学专家、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农业高等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园艺学科茶学组组长、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施兆鹏教授来我校讲学期间,对我校茶学专业教学给予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汤涵淡泊,味寓苦甘”。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詹罗九教授来我校讲学期间,为茶学专业题词:“愿信阳农专茶学专业成为河南书乡、茶乡,书香、茶香”。2007年和2010年在全国高校茶学学科教学改革及建设研讨会上介绍了我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及建设的经验,2009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慕名来我校就茶叶专业教学改革及建设进行学习交流。二、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一)区域产业现状及人才社

23、会需求1.行业的现状和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并把这一健康饮料推广到全世界,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现在全世界有51个国家和地区产茶,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茶叶。茶叶作为清新、健康、天然的饮料,在21世纪将会有很大发展,21世纪将是茶的世纪。2010年全球茶叶总产量406.7万吨,其中出口172.9万吨,进口161万吨。茶叶也是我国的传统饮料,茶艺、茶文化的发展更促进了茶叶消费。我国有20个省、区产茶,茶叶也是我国的传统饮料,茶艺、茶文化的发展更促进了茶叶消费。我国有20个省、区产茶,2010年,我国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95万公顷,约占世界茶园面积总

24、量的50%,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我国茶叶产量145万吨,占全世界产量的35.6%,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出口量30.24万吨,占世界出口总量17.5%;居世界第三,创汇7.84亿美元,是我国农产品中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指出,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发展茶叶等特色产业,形成区域品牌效应。河南是我国茶叶主产区之一。近年来,茶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先后出台关于印发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豫政办 201144号)、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5、豫政办 2011100号)加强茶产业发展。根据文件精神,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300万亩,茶叶总产量18.2万吨,茶叶总产值234亿元,流通业增加值90亿元,精深加工业增加值20亿元。培育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龙头企业6-10个、销售额超0.5亿元的龙头企业20-25个,上市公司2-3个;新创建国内知名品牌4-6个、省内知名品牌10-15个。建成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1-2个,建成交易额超5亿元的茶叶批发交易市场2-3个,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茶叶交易平台和网络交易系统1个。以信阳八县二区、桐柏为重点发展区域,加快生产基地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创建、茶文

26、化及茶旅游开发、消费群体培育。 茶产业是信阳市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信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自1992年起,连续19届国际茶文化节,打造中国茶都形象。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根据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提出把信阳建成特色产业示范区,具有信阳特色的茶叶等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 2009年12月卢展工书记在信阳调研时一言点题,信阳市上下联动,百日攻关,“信阳红”横空出世,一茗天下。长期困扰信阳茶产业的夏秋茶利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农民种茶的积极性高涨。目前,信

27、阳市已形成绿茶、红茶比翼齐飞,并肩发展的可喜局面。根据信阳市茶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每年新增茶叶基地30万亩,到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3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0万吨:力争到“十二五”末,每个产茶县区都要培育23家销售额超亿元的茶业龙头企业,全市培育23家销售额超10亿元的国家级茶业龙头企业。 2.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独立的茶叶教育体系,设置独立的茶学茶叶专业,而我省高职院校中仅有我校设置有茶叶专业。根据信阳市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意见: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科技兴茶。信阳农专、农科所、科技及农业等部门要抓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严格按有机茶栽培标准,规范和指导基地

28、建设工作。通过组织茶农到扶贫学校、农业院校培训学习等形式,培养一批农民技术员,达到每百亩茶园有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技术员,每千亩茶园有一名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试验、示范,传播茶叶技术知识,带动辖区茶产业的发展。按此规定计算,未来几年内信阳地区要培训农民技术员人数达10000余人,茶叶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净增1500余人。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豫政办 201144号指出,以现有茶学专业为基础,组建茶学院(系),为全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任务分解方案(豫政办 201193号)。河南省人民政

29、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1100号)指出,加强茶产业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茶艺师、茶叶加工技师、评茶员(师)的培训认证工作,大力引进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及茶文化旅游等涉茶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力培养涉茶人才,为茶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经市场调研证明,信阳及周边地区茶叶行业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高职高专类高端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茶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信阳产茶历史悠久,茶业已成为信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但从信阳茶叶产业开发的现状、优势和存在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大力发展无公害

30、茶叶;改造低产茶园;推广应用茶树良种;进一步提高信阳毛尖采制质量,规范技术,提高茶叶品质;试验推广应用毛尖机械化加工;推广应用茶叶低温冷藏保鲜技术等等。都需要大量的高职高专高端技能型人才。茶叶已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加之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信阳地区的发展,信阳以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对茶叶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紧迫。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农业必须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茶叶产品必须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要使我省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增强优势,必须努力提高茶产业综合实力和茶产品质量,其关键在于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茶产专业人才,尤其是

31、具有较高比例的高职高专高端技能型人才。对茶叶科技人员需求将大幅增加。(二)专业定位1.人才培养目标(1)近来来,茶文化和茶科技成为推动茶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根据这一产业发展动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具备茶叶科学的基本理论、茶树栽培、育种、茶叶加工及品质检验的知识和技能,能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检验、经营、管理及贸易、茶文化及技术服务及推广等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2、2.职业岗位群及关键技能表3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及关键技能岗位群关键技能茶叶生产、加工岗位群1.具备茶园规划设计及开发、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2.茶树良种繁育的技能3.六大茶类茶叶加工的基本技能4.信阳毛尖等名优绿茶加工技能 茶叶品质检验岗位群1.具备茶叶感官审评及理化检验的基本技能2.熟悉六大茶类基本品质特点3.重点掌握信阳毛尖等市场热销茶叶品质特点及质量评价技能4.了解茶叶生产加工及产品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茶叶经营、销售岗位群1.具备市场营销基本知识和技巧2.熟悉茶叶品质特点、产品包装及存储保鲜技术3.茶叶市场营销方法能力4.了解茶叶产品质量管理及相关法规知识茶馆服务及

33、管理、茶文化推广岗位群1.具备茶艺表演技能2.具备一定的茶叶生产加工、品质鉴定、茶叶销售知识和能力3.具备茶文化推广服务的基本知识4.具有较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茶馆英语5.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三、专业建设内容(一)专业建设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文件精神,按照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发展战略要求及区域经济发展对茶叶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确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人才培养

34、指导思想,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以学校、行业和企业实施产学合作一体化培养人才为根本途径,采取校企共建方式,从职业岗位入手,合理调整课程设计,开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建设,提高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二)专业建设内容主动适应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及产业对接、课程内容及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及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及终身学习对接,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探索建立“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大

35、力培养适应于茶叶生产、加工、茶叶品质鉴定、经营销售、茶文化服务等行业企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把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一流的专业。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学校主体、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及的专业建设机制,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4431”培养模式。 2. 课程体系及教材改革积极及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精简、重组、增设”等途径,实现课程体系

36、整体优化。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突出基础课程的理论应用定向性,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教材。3.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制茶工艺、茶树病虫害、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审评及检验、茶艺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并制订课程标准;编写茶叶加工技术、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审评及检验(茶叶质量评价)等3门适合工学结合课程要求的特色教材;建设制茶工艺、茶树病虫害、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审评及检验、茶艺等5门精品化课程。4. 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建设,引进硕士研究生2人,新增兼职教师3人。“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培养专业学术技术带头

37、人3名,骨干教师5名。5. 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以现有的实训室为基础,完善制茶实训室、茶叶审评(品质鉴定)实训室、茶叶化学及综合利用实训室、茶树栽培育种实训室、茶文化实训室;建立1个校内茶叶加工厂,新增校外就业基地6个。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及教育教学各个环节。6. 深化校企合作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完善由行业、企业参及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教师企业锻炼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等制度,保证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在合作企业中建立1个专业教师流动工作站,在学校建立1个企业专家工作室。7. 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研究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

38、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及衔接,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及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8. 建立“第三方评价”评价体系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及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

39、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等提供科学依据。9. 进一步提升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社会服务的能力多年来,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利用学校师资队伍和实验实训室及校内实训基地优势资源,面向社会及行业系统开展在职职工技术培训、乡村干部、农民创业、下岗失业人员的转岗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已先后接受市、县及各生产企业等有关部门的委托,多次开展技术培训。积极参加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训工作。四、改革举措(一)专业建设存在主要问题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实训基

40、地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深化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经费筹措、兼职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2.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深化。在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3.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双师素质和兼职教师比例仍需提高,“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制度尚需完善。4.学校的实训实习条件、职场环境亟待完善,职业精神培养亟需加强。 (二)主要改革举措1.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确定人

41、才培养目标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坚持学校主体、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及的专业建设机制,成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及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课程核心内容,保证课程内容及产业发展、行业、企业需求相一致。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政府、行业专家、企业老总(行家里手)、茶学教研室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郭桂义(茶学系主任)副主任委员:郑乃福(河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推广站 副站长 研究员) 委员:谢阳之(信阳市供销社监事会 主任、信阳市茶叶流通协会 会长)夏国宗(信阳市茶产业管理办公室 副主任)吕立

42、哲(信阳市农科所园艺特产研究室 主任、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 站长 研究员)阚贵元(河南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 总经理)卢文全(河南信阳卢氏茶叶集团 董事长)刘文新(河南信阳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马德记(信阳佛灵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 总经理)袁丁 王广铭 孙慕芳 刘建军 陈义 刘佳 张洁(茶学系教师) 根据茶叶产业的发展,在充分进行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在充分进行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确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2.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4431”教学模式。

43、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强化学生动手操作,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新模式。学习内容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按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鉴定、茶叶经营等技术岗位设置。教学中做到理论和生产需要相结合,综合实训及生产季节相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及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每年4月,大二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在真实的环境中,参加生产实践;生产淡季则通过教师到企业或学生到学校两种方式,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和岗位要求进行授课。经过不断的培养,学生能力由单一发展到综合提高。“4431”教学模式的内涵: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平台、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平台、专业技术拓展课程平台、综合素质课程平台

44、4个课程平台(学习领域),围绕茶叶生产岗位群、茶叶品质检验岗位群、茶叶经营销售岗位群、茶馆服务及管理、茶文化推广岗位群4个主要岗位,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专业)创新3种能力,最终实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1个目标。为了将“4431”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我们实行四段式教学,将学生学习的6个学期分为四个阶段:第1、2、学期为第一阶段,依托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校内分别进行职业通用素质和能力培养。第3学期为第二阶段,学生进入综合实训或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开发和配置专业课程,校企共同授课,对学生进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符合特定岗位群需要的

45、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通过专兼职教师的技能和理论双重指导,使学生掌握生产关键环节技能操作要求,开展岗位能力培养;第4、5学期为第三阶段,根据学生实习情况、企业反馈和学校跟踪调研情况,针对薄弱环节,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学习,同时开展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培养;第6学期为第四阶段,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开展工作能力培养。通过“44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及企业要求结合将更加紧密,教学计划及企业生产相适应更加灵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高涨,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完成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实现了学生可直通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46、”就业。 3.开发基于茶叶企业工作过程、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 (1)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企业生产需要为出发点,按照“企业的职业岗位群(岗位)人才培养所必需的能力确定工作任务工作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开发课程”模式进行课程体系开发。根据相关企业走访、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意见,确定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五个主要就业岗位群:茶叶生产岗位群、茶叶加工岗位群、茶叶品质检验岗位群、茶叶经营销售岗位群、茶馆服务及管理、茶文化推广岗位群等五个岗位群;五个就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可进一步整合归纳为茶园管理(包括茶园建设、茶树水肥管理、茶树病虫害防治等)、茶树繁育

47、、茶叶初加工、茶叶精加工、茶叶品质鉴定、茶叶检测、茶叶经营管理、茶艺等8项。由此分析得出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进而转化为获得这些岗位能力和素质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见图1)职业岗位群自主创业茶叶生产岗位群茶叶经营销售岗位群土壤养分测定配方施肥生理指标测定作物播种田间管理生长调控种子加工包装农药残留检测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技术推广茶园管理茶树繁育茶叶初制茶叶精制茶叶感官鉴定茶叶检测茶叶机械茶叶销售茶叶企业管理工作任务大田作物生产病虫草害防治作物种子生产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与农资营销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鉴定、分析茶叶经营茶文化行动领域特种作物生产技术作物病害防治技术作物虫害防治

48、技术作物杂草防治技术作物种子生产技术作物种子加工技术农产品与农资营销茶树栽培技术茶树病虫防治制茶工艺茶叶机械茶叶化学 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经营管理茶叶市场营销学学习领域图1 以基于生产过程为导向的 课程体系构建流程图茶叶加工岗位群茶叶品质鉴定茶馆、茶文化推广岗位群茶艺、茶文化茶文化茶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制定由企业、行业专家参及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2)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充分体现职业性特点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茶树栽培技术、茶树病虫害防治、制茶工艺、茶叶审评及检验等。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49、不断优化调整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处理好“经典及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系,根据茶叶产业的发展,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具先进性,如制茶工艺课程,强化学生制作乌龙茶(铁观音)和红茶的训练;茶叶审评及检验课程茶叶品质特征一章及时补充新创名茶的品质特征、清香型乌龙茶(青茶)以及普洱茶等内容;茶叶标准一章,补充我国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标准以及新的茶叶产品、方法、卫生、包装等相关标准,增加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茶叶生产许可证(茶叶QS认证)、无公害茶叶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茶(食品)认证以及HACCP管理体系、IS

50、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茶叶清洁生产等内容;茶叶理化检验方法讲解最新的方法标准;处理好“突出地方特色及增强学生适应性”的关系,坚持突出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如制茶工艺课程以讲授本省生产茶类绿茶加工技术为主,特别注重加强本省全国名茶信阳毛尖手工和机械加工技术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同时也根据学生生源地范围和学生就业范围的扩大,注意讲授其它茶类如乌龙茶、普洱茶的加工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使学生融会贯通,掌握其它茶类加工的基本原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3)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及职业标准相衔接主干课程茶树栽培技术课程及“茶园工”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要求相衔接,制茶工艺

51、课程及“茶叶加工工”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要求相衔接,茶叶审评及检验课程及“评茶员”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要求相衔接,茶文化、茶艺课程及“茶艺师”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要求相衔接。我们要求,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和企业锻炼,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评茶员、茶叶加工工、茶园管理工、茶艺师等至少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比例要达到100%。4.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我国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办学规模偏小,教材建设迟缓,适合高职高专茶叶类专业教学的教材偏少,为满足本校茶叶类专业教学和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和农业出版社签订了高职高专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茶叶审评及检验、制茶工艺、茶文化、茶树栽培技术

52、、茶叶化学等6种教材的编写出版合同,解决目前高职高专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无教材的问题。5. 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式改革 (1)以工作任务、项目为导向的学习情境的设计结合职业岗位需求,开发出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以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对茶叶生产计加工技术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制茶工艺、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审评及检验等进行开发。下图是茶树栽培技术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思路。(见图2)工 作 任 务学 习 情 境咨询 计划决策实施 检查评估茶园设计、茶园建设、茶园水分管理茶园施肥、茶树修剪、茶树采摘茶树病虫防治品种识别繁育方法统计分析茶园管理茶树繁育茶树栽培技术教 学 实 施茶园管理工资格证书图2 茶树栽培技术

53、课程情境设计 (2)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在专业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实施“项目导向”、“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亲身实践,通过反复进行、规范的实践行动掌握技术和提高技能,并以此为基础,采用以上教学法的同时,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积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为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资料库,倡导师生互动式、参及式等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理论及实践相结合,充

54、分发挥学生专业社团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课内及课外相结合,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开展了“茶叶质量鉴定”、“手工炒茶”、“茶艺表演”三类学生技能竞赛。通过这些学生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学促赛,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强化专业学习,不断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6. 教学团队建设(1)注重梯队建设,构建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双师结构、专业技术结构更加合理的教学团队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在已有师资基础上,加大建设和提升力度,到2013年使专兼职教师总人数达到20人,其中专任教师11人,兼职教师9人。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晋升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双师素质达

55、到90%以上。(2)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使其能够把握专业改革方向,引领专业建设发展。聘用的专业带头人有生产实践工作经历,具有高级职称的行业技术大师。加强现有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提高。建设期间选派专业带头人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相关科研机构或大型国内行业企业学习一年。通过建设,专业带头人具有企业经历并在企业中有一定威望,能站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把握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组织专兼职教学团队,引领茶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参加茶叶行业标准制定及企业重大技术方案论证;能够解决制约茶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并推广应用型新技术;每年指导12名骨干教师

56、,在同类院校同专业技术领域率先做好示范。(3)骨干教师培养。本专业现有骨干教师3人,通过培养新增5人,2013年骨干教师人数达8人。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的国内知名企业、科研院所挂职锻炼、研修,完成5名专业骨干教师培养。2011年选派2名教师进行茶叶加工方向进行培养,2012年选派2名教师进行茶树繁育、茶叶检测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2013年选派1名教师进行茶文化、茶叶营销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通过培养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专业能力,具备精湛的专业操作技术,能够解决生产中的技术性难题,进行课程设计和建设;能够参及企业重大技术方案的论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同时指导12名青年教师成

57、长。(4)在职教师培养。建设期间,采用到茶叶企业开展脱产、半脱产锻炼学习等方式培养12名熟悉一线生产岗位,掌握一线生产技术的教师。(5)兼职教师聘用。每年从企业中分别聘用茶叶行业专家、能手为兼职教师,并对兼职教师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理论培训,使兼职教师能够掌握职业教育规律,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使兼职教师人数达到9人。(6)应用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培养。通过构建1个“教师流动工作站”和 1个“专家(名师)工作室”两个平台,鼓励和支持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及企业专家对生产新产品、新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和研发,引导教学骨干及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质量内涵开展广泛研究。通过选派专业

58、带头人、教学骨干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修培养,不断进行知识充电和技术更新,提高应用研发能力。通过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项目申请、立项和实施,进一步提升为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服务能力。 7. 行业企业全面参及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以区域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及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及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及职业标准对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1

59、)加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设。设置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设机构,完成组织人员配备;形成由行业、企业、专家等成员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定期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专业建设指导工作。 (2)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三年中,进一步完善和制订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青年教师企业锻炼管理办法等有关制度;及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专业实习实训及就业基地。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通过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产品开发、技术攻关

60、和企业员工培训等形式,探索及企业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达到及企业建立长效、稳定、运行良好的长效模式,探讨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机制。 “双向流动”和专兼合作模式。一是专业派专教师到企业一线培训员工,企业组织员工到学院集中培训;二是企业为学校培训。主要形式是,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接受企业生产性技能培训。聘请行业专家、行家里手为学校兼职教师。争取使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兼职教师人数提高到9人。 “顶岗实习”及就业模式。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场所、生产环境、就业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了

61、充足的后备人力资源;同时,企业还享受了国家对开展校企合作的多项优惠政策。项目合作模式。专业结合企业需要设计课题。积极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同时,企业在专业建立研发中心,通过共同合作,研究新方法、新产品,促进校企双方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3)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机制建设。选择10家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长久合作建设机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选择1家企业建立1个“教师流动工作站”,在学校建立 1个“专家(名师)工作室”。实现学校及企业的深度融合和长效运行,保证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4)课程体系合作机制建设。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专兼职教师共同参及课程体系建设计划,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多面开展校企合作。合作开发校企合作课程3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实训)3部。8.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育人质量(1)加强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学生真实生产性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和职业素质训导中心,探索建立 “校中厂”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具备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培训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