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石壕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21787130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3.1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2年《石壕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2年《石壕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2年《石壕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2022年《石壕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石壕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2年石壕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7篇) 石壕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如走、致词、裙、前途等。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教学时数1课时教与学设计一、导入1、播放视频材料。2、导语。二、教学1、读一读(1)读背景材料。让学生先读注释,并看教材插图,了解写作背景。(2)学生自读。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

2、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3)指名学生朗读。让其他同学做评价。(4)教师范读。强调感情。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顿、语速、语调方面)。(5)学生齐读。(6)你读出了什么?2、理一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3、想一想(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诗人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你如何认为?(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4、练一练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

3、能的话,让学生试背。5、写一写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幕短剧。(提示略)三、结语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附板书设计石壕吏杜甫石壕吏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背诵和研讨。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本课课时

4、安排】一课时;【教学重点】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板书设计】石壕吏杜甫差吏夜里捉人吏呼怒妇啼苦家庭凄惨被逼自请应役老妇被捉惨别老翁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教学过程】一、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二、结合注释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当时唐军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

5、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四、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五、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指定学生朗读第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第段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

6、、“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揭开故事序幕)。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指定学生朗读、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第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

7、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第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

8、啼申诉几层意思之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

9、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指定学生朗读第段后,引导学生分

10、析这一段。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

11、翁凄情绵绵无尽)。、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

12、同情苦难人民)。、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布置作业背诵、默写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课后反思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石壕吏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2、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句式、韵律等特点。3、品读诗文,理解诗歌,体会巧妙构思及语言特点。(重点)4、品析诗文,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难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教师点拨法一、新课导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

13、苦,道不完的灾难。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二、走近诗人,知晓背景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通过视频的形式大致了解杜甫的人生轨迹,通过课本注释介绍知晓本诗的创作背景。三、诵读诗歌,感知音韵1、反复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音形韵律特点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学生再读,感知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察,明确杜甫创作的古体诗的特点。字数灵活,五言、二言、七言、九言句等;句数可多可少,可奇可偶;韵律多变,不究平仄。四、理解诗意,明确结构1、结合注释,师生

14、共同梳理诗歌大意。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明确: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中;主要人物:官吏、老妇人;事件:官吏捉人。3、请你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中的故事。开端:诗人日暮投宿,遇到官吏深夜捉人;发展:老妇人开门哭诉,讲述家庭饱受战祸的现状;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诗人与老翁告别。五、分析构思,体悟主旨1、请分别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明确:差役怒(嗔怒,蛮横)老妇苦(艰难,悲苦)2、老妇苦在何处?明确:丧子之痛、家境困窘、年老应役。3、有人读完这首诗歌说老妇人致词中的内容是它主动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明确:构思

15、之巧藏问于答(寓问于答)。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赞扬老妇人自请应役的精神,含蓄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4、石壕吏粗暴地吆喝了些什么?(结合老妇的回答,发挥想象,补充石壕吏的话)5、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话,“我”制止了吗?“我”说话了吗?你能体会出诗人怎样的心情?明确:A、内疚、自责。B、纠结、矛盾。六、体悟情怀,总结升华1、结合背景,明确诗人的情怀:上忧国难,下怜百姓。2、小结:郭沫若先生称颂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以诗文为史,他颠沛流离却心系天下,真可谓诗中“圣杰”!愿杜甫精神长存,世间再无战乱!(再

16、读诗歌)七、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2、发挥想象,增加细节,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不少于300字)。石壕吏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教学方法】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检查背诵)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

17、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师板书石壕吏)二、师生共同解题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生齐读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生齐答三、整体感知: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生齐声朗读!师:发现答案了吗?生有吏夜捉人师:板书吏夜捉师:吏为何要捉人啊!生要“急应河阳役”。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

18、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师:我们读后初步感受了老妇人的“苦”,那同学们可以从文中找一个字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体味其中苦的滋味。生自由讨论,或同桌,或邻近座位讨论。师:巡视,与学生亲切交流,点拔,启发

19、、展示。讨论成果师:大家讨论十分积极,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好吗?可能会出现: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非常凄苦,老妇人刚刚连丧二子,十分悲惨。2、“三男邺城戍”也写出老妇人的苦,因为她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走上了前线,老妇人肯定为他们生命担忧,而且这个家庭生活也没有了着落。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一句话,老妇人不仅命运悲惨,生存也十分艰难。4、“老妪力衰炊”这句,读起来也让人心酸,老妇人虽然力气衰弱,但自己还请求上前线,赶快去给士兵煮早饭,真是十分可怜。5、“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值得人可怜,老妇人家里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战争让这个家庭已经支离破碎了。6、“

20、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也让人心酸,也让人同情,活者的人只能苟且偷生,死的人就算了啊!师:学生发言积极,把握非常准确,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深深的同情来朗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语调十分沉郁)师:同学们读得十分到位,而且有些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其他同学想不想也会背诵啊!四、背诵指导师:那老师今天教你们一招,你们可以采用问答的方法。大家知道吏和妇是对话的过程,但_没有写吏的问话,我们可以想像出来啊。同学现在想象一下,吏有可能会问了什么?1、你们家人都到哪里去了?2、你们家还有别的人吗?3、那你打算怎么交差呢?师:那现在大家可以同桌之间一人扮演官吏问,一人扮演老妇回答啊!然后再交换角色!生开始互助问答,扮

21、演角色背诵。师生背诵。师:这个不幸的家庭是令人怜悯的,饱受苦难的老妇人是令人同情的,然而老妇人的诉说打动了官吏吗?师:是啊!如此不幸,最终还是难逃此劫啊!可见石壕吏是(故作停顿)五、写作手法分析师:同学们回答很准确,你们感受体会十分到位,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批判官吏,但读者却深刻领会到这一点,作者是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才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侧面烘托。作者通过对老妇人苦难的深刻刻画来侧面烘托出官吏的冷酷无情,体现作者对官吏的批判。六、教师总结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永恒的主题,在春望中体现是他的“向来忧国泪,寂莫洒衣巾”,在石壕吏中表现是他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那请我们带着杜甫这份“爱民之心,知民

22、之苦”来试着背诵这首诗吧!师生齐背。七、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背诵默写石壕吏。2、请同学们以“石壕吏”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板书设计:石壕吏杜甫吏夜捉呼怒老妇啼苦“我”忧国忧民教学反思:可取之处:放开手去,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放开手让学生去挖掘文外之意。石壕吏开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古人评之“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而我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汉字这个“无底洞”,挖掘字里行间的文外之意。学生几乎“暮”、“村”、“吏”、“夜”、“捉人”、“逾墙”、“走”一字都未放过,敏锐地发现了其背后潜在的台词。难能可贵得是,对于老妇毛遂自荐般“诚意”的应征,学生也

23、能体悟出潜在的台词:我们都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还来抓丁,还有天理吗!不足之处:实际教学过程中环节指向不明。在读人名家对话环节,让学生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本意是让学生找课文的最后四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从中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但由于自身的疏忽,遗忘了妇致辞中同样能看出作者情感流露的语句,这样一来,学生分析致辞的部分居多,作者的情感从状老妇的凄苦亦可见之。这样一来,前后的两个环节虽各有侧重,不免还是陷入了分析妇之苦的循环。石壕吏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并理解诗中相关词语的含义。2、品析关键词句,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对百姓

24、疾苦的同情以及对悍吏的谴责。3、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诗意,体会诗人在巧妙的叙事中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联系作者经历,感知一个饱经忧患、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回顾旧知1、读对联,猜诗人。以评价杜甫及其诗作的对联导入。2、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交流有关杜甫的资料。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理解字词,读懂大意。2、教师示范诵读,学生朗读。3、概括这首叙事诗的主要内容,并补充介绍作者写作本诗的时代背景。三、品读诗歌,重点研读1、思考:诗歌题目是石壕吏,可是诗中提到“石壕吏

25、”的句子只有两句,主要篇幅却是在写老妇人的诉说,为什么?提示:细读老妇人“致词”的十三句诗,想一想老妇人的话中包含了几层意思?老妇人面对官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番“致词”的?讨论交流,想象并补充官吏的问话,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2、思考:除老妇人的“致词”外,诗中还有哪些诗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四、再次诵读,感悟情感(完成表格,归纳小结)五、布置作业,拓展提升1、熟读成诵,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2、把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提示:发挥想象,合理补充故事情节,注意对人物进行具体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适当加上环境烘托。)石壕吏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整体感

26、知课文;、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_中心的作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介绍背景。、简介作者。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感悟。四、看图理解课文、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五、说一说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七、合作探究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石壕吏教学设计7教材分析:“诗圣”杜甫

27、的诗号称“诗史”。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3、诵读至堂上背诵。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赏析法、表演法、竞赛法等。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熟读

28、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进行一次穿越,我们“梦回唐朝”,去拜访一位大诗人杜甫。一、梦回唐朝之第一站: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

29、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二、梦回唐朝之第二站:了解一段历史安史之乱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

30、(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三、梦回唐朝之第三站:拜读一首诗石壕吏(一)明确学习目标。1、熟读这首诗。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3、背诵这首诗。(二)读诗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五言:二、三停顿)3、读出感情。(语调要低沉、悲愤沉郁)1)、读准字音。逾(yu)邺(ye)戍(shu)老妪(yu)咽(ye)2)、论诗1、论思想内容。2、论写作

31、特色。3、论遣词造句。四、梦回唐朝之第四站:拓展延伸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五、课堂检测1、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2、表明“老妇”一家贫困生活的句子是:_。3、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_。4、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六、背诗1、化整为零,步步为营。2、按图索“意”,读图背文。七、告别唐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不让:“三吏”“三别”的悲剧重演!八、布置作业。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_,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像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