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21734610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 袁喜禄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副司长二O 一三年一月大家好!非常感谢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对城镇化问题的一些理解和看法。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 意义的一个重大战略。城镇化不仅关系经济增长,也是关系未来结构转型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载体。现在,各 方面对城镇化也非常关注,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城镇化寄予厚望。我们长期跟踪研究城镇化的发展问 题,“十一五”开始编制城镇化相关规划,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中已经存在一些新变化和新趋势, 这将对城市发展和投资建设带来较大影响。由于今年年底中央会召开城市化的工作会议,在此我不介绍具体的城 市化规划,而是介绍一些

2、新的理解和认识,希望对下一步大家理解新型城市化的内涵提供一些帮助。目前,这些新变化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推进城镇化的宏观经济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都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的新发展时期。这与近十几年经济高增长的背 景下推进城镇化大不一样。在这种背景下,有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如何辩证认识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方面 要认识到城镇化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未来城镇化也要受到经济增长放缓的约束。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普遍认为中国经济还有长期向好发展的巨大潜力,一个重要动因就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 进程。斯蒂格利茨很早就说过,21 世纪影响世界的两

3、大事件,一个是美国高科技,另一个是中国城镇化。城镇 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一个共识。虽然中国城镇化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在宏观经济放缓背景的约束下, 城镇化自身发展也要受到一些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有一定限度。在总体经济放缓背景下推进城镇化, 不仅要解决未来城镇化面临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解决近十几年经济高增长阶段积累的很多结 构性矛盾和问题。因此,今后推进城镇化面临的难度将更大。比如说就业问题,过去高增长阶段创造就业机会和 空间更大。再比如农民工总量问题。在编制“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时,我们认为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强大 动力。当时有五六千万农民工跨地区打工,现在达到

4、 1.49 亿,整个农民工两亿多,这是高增长遗留的问题。因 此从这种背景来讲,今后城镇化不可能是爆发式的,而是一个积极、稳妥、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城镇化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是逐渐释放的过程。2012 年中央工作会提出城镇化战略之后,很多地方 调高城镇化的数值和指标,希望通过城镇化建设来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这把长期战略当成短期应急之举,忽视 了城镇化的基本背景和内在规律,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就会脱离正常发展的轨道。二、推动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面临新的转换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参与到整个全球化过程中, 与中国作为全球世界工厂的这种分工格局地位密切相关。

5、但是这些年我国没有顺势而为,丧失了推进城镇化的最 好时机,造成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脱节,或者说是工业化超前、人口城镇化滞后,形成了现在半城镇化的矛盾。 因此,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要四化同步发展。这就是因为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工 业化更多是为欧美发达市场的消费群体提供服务,但是和国内城镇化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世界经济的分工格局在调整,未来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在需求不 足、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以往依赖出口、依赖工业和依赖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不可能持续。在工业化超前、 人口城镇化滞后的背景下,依靠工业扩张推动城镇化也不可能持续。未来互

6、动模式是要通过城镇化来消化庞大的 过剩产能,才能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有专家提出,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只有人口城镇化 才能化解工业化超前、城镇化滞后带来一系列的结构性偏差。所以今后城镇化发展将会从以往工业化拉动经济增 长、带动城镇化的模式,转向通过城镇化来消化过剩产能、支撑经济增长。虽然背景发生了变化,但很多地区发展还是采取原有发展路径和模式,还是通过工业大规模招商引资的模式,这 就忽视了整个产能过剩的背景。今后城市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是需要通过服务经济才能形成。三、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面临新的调整这与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基本动力相关。我国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兴起是快速支撑工业化

7、进程的重要载体, 也是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载体。尽管这些年各类工业园区、开发区的发展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 是这种模式的无限扩大也带来很多隐患。比如说,在城市微观层面,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市经济难以健康发 展,这是由于开发区模式和城市难以形成良性互动。整个开发区是工业为主,产业生态比较单一,基本上是生产 功能区。这种空间上的隔离造成了开发区的一些死城,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往返运输。上海滨港新城是 200 平 方公里的产业用地,100 平方公里的城市居住用地,这种相互分离模式造成了很多问题。所谓低碳城市、绿色城 市的一个关键就在于怎么如何减少运输能源带来的消耗,而这种城市布局模式却是与

8、之相违背的。在全国层面,开发区也带来许多问题。与国外不一样,我国十几、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开发区非常普遍, 这是造成全国土地浪费的重要动因。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占用了更多土地,而城市用地非常小。 另外,各地搞开发区都有优惠政策,这就带来了工业盲目扩张和产能盲目建设。第三个方面,开发区用地结构和 土地政策不合理。基本上用工业的用地零地价和低地价,低地价的形成是靠城市居住、商业用地的高地价来弥补 对工业的补贴。这助推高房价,也抑制城市消费和服务经济的发展。在整个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来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转型。今后通过开发区来拉大城市框架的模式不 可持续。因此,未来要改变工业

9、优先、招商引资优先、以物为本推进城镇化的倾向,要以人为中心推进城镇化。举个例子,城市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是密切相关的,光靠几个招商引资和工业项目不可能形成城市经济。苏州新 加坡工业园区是国内工业园区的先河。很多地方学新加坡工业园区都没有学到真谛,都是单一的开发区。新加坡 工业园区从规划开始就是城市开发区,不是单一的工业开发区架构。因此,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城市功能愈加完 善,形成了产城互动。另外,我国台湾地区很早提出的工业园区再造也是按照“三生一体”的规划理念,生产、 生活、生态一体。我国开发区出现这么多问题,在于整个规划理念和对开发区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四、城市化的空间格局面临重新塑造城市化的空间

10、格局是各类城市在空间布局组织上的形式,也是经济布局的一种模式。过去一直强调的概念是企业 结构、产业结构,但是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空间布局、空间结构,对区域、城市、国家都是重要空间布局的载 体,这是形成经济运行效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布局的基础。这么多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 突出的问题在于,无论是省区、市县、乡镇,无论条件好还是条件差,无论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还是像珠三角 长三角环境好的地区,所有各级行政区都要在本行政区之内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从而导致国土空间盲目无序过 渡开发。从国际经验看,任何国家的人口、经济和城镇在国土都不是均匀分布的,都集中在少数地区。我国的实践经验表 明,

11、我国资源环境的区域差异更加显著,各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巨大,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城镇化。前段 时间我去东莞调研,东莞市长介绍了空间开发带来后果的经验,概括为三个方面,不仅有实践的意义,理论总结 也是相当完备。第一,东莞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个体招商引资形成分散开发的经典模式,但这使土地主体开发强 度非常高,达到 40%以上。因为土地资源分散浪费形不成规模经济,土地利用效率非常低。第二,分散开发带来 的招商引资也是中小企业、低档次、低素质的产业结构,从而造成东莞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集聚,大量劳动密集 企业集聚了大量低端劳动力。第三,大量分散企业也是造成了污染扩散,对生态的影响更长远,也难治理。未来中

12、国城市化为什么要以人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因为这就解决了过去一直争论大中小城市谁更重要 的问题。其实大中小城市谁更重要就跟企业家认识一样,大中小企业在一国经济中同等重要,是互补的状态。大 中小城市也是一个概念,要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通过大量大中小城市形成分工与协作。目前规划了 21 个城市化地区,也是未来具有培育城市群潜力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这是未来要转型升级优化提 升的城市群地区。剩下的 18 个重点开发区域也是具有培育城市群潜力的地区,如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地区。 未来要引导形成一种集中均衡的空间布局模式。所谓集中,就是在小区域以城市群为载体,形成规模效应、外部

13、 效应。所谓均衡,这些城市群在全国布局上要有相对均衡的分布。通过在中西部重点培育的城市群来带动中西部 发展,从而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同时,这种战略布局的构架其实也是要调整过去人口经济布局过于集中在沿海 少数地区,向中西部扩展内需空间。美国单位平方公里的 GDP 产出主要集中在少数的地区,比如东西海岸、五大湖地区,再加上一些新兴城市。而 很多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比重比中国还低,有些州还不到 50%。所以美国各个地区同样都是高度发达、现代化, 这就是经济的布局。过去日本经济能够长期占据全球第二位,主要是由于产业核心地区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 屋三大都市圈。荷兰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同样也是六个城

14、市网络。过去我们关心经济在哪些产业产生,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政府更加要注重空间调控、空间引导,更加关 注 GDP 在哪些地区产生。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形成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 文明建设的空间基础,这也是空间布局的战略支撑,不仅是经济意义,更在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五、制约人口城镇化的主要障碍变为更为复杂过去推进城镇化面临是二元体制。二元体制的背后实质是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体制背后是经济因素,是有 没有能力给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社会保障。传统的体制障碍要逐渐消除。另一方面,人口城镇化面临新的 经济门槛,概括为高房价。高房价是阻碍人口城镇化的新障碍,但背后

15、实质又是制度的因素,这涉及到土地财政、 城市发展新的投融资机制。高房价带来的问题非常明显,比如说内需潜力为什么不能形成,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只 是生产者,不是消费者。高房价之后作为普通的消费者要提高消费转型升级,这是因为十年前分房之后购买家具 和新的电器,这是改善性消费升级,但是这些消费升级没有之后,升级的动力会被遏制。另外,我国富豪排行榜 很大程度上是地产开发商,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思议的。江浙搞实业的企业家都转向房地产,这抑制了实体经济 的转型。这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内需和整个消费升级带来一种新的矛盾。推进城镇化,不是房地产化,但是房 地产又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无论扩大内需也好,还是增

16、加投资的潜能也好,现在推进城镇化如果人 不进城,投资和消费就不可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因此在新形势下,应该对房地产业有新认识,房地产业不是一个 暴力的行业,它应该是为人提供一个在城市生存、发展、创业居住的空间和载体。只有以人为中心推进城镇化, 才能摆脱过去一直把城市化当成城市建设的误区。这些年,我们一直在纠正几个偏差:一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 城市化,二是城市化不是简单的城市建设,是城市经济的繁荣过程。只有人在城市经济内部,城市化的内需潜力 对投资和消费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形成一个畅通的通道,未来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才能有空间。事实上,这么多年为什么大家一直说内需不行,或者说服务经济不行?举个例子,前段

17、时间我去番禺调研。番禺 利用了广州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对住房的需求,开发了很多房地产大盘,在珠三角非常有影响力。我讨论到番禹这 么多房地产大盘,那是不是城市经济?总感觉就是一片一片高楼,人们晚上过来居住一下。城市经济是什么?人 们要在这要居住、生活、娱乐、消费,要有一系列关系的交往,这就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形不成经济的原因。 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改变土地财政的约束,要形成新的城市投融资的机制,也包 括强调以城市群为主体推进城市化。因此,我们要进行一些制度和机制上的改革。很多专家认为,城镇化是市场 化的一个过程,认为政府在编城市规划、引导城市化进程,干预太多。我认为,我国的体制障碍,比如说二元结 构的体制障碍,是因为制度形成的。打破这种制度障碍不可能靠市场机制解决,也必须只有政府自身改革和创新 才能打破原有制度的束缚。以上介绍了五个方面新的变化,给大家理解未来为什么强调人、强调一些新的城市化内涵,要绿色要低碳。人口 进入城市后,既是城市发展的发动机或者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资源环境的损耗者、影响者。在这种过程当中, 怎么平衡城市化带来的益处,消除或者尽可能缓解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弊端,这是需要政府的政策和 规划有一个更好的平衡。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