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21200182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学时,今天我从如下六个方面论述第一学时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映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将系统进一步地学习化学反映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有关内容的提高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本。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前知识”氧化还原反映能量转化的因素“学中知识”原电池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构成条件“学后知识”化学反映原理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映(2)能量的转换(3)原

2、电池原理的应用(4)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种氧化还原反映、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并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2、重要内容引出转化火力发电:燃烧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分析原电池实验探究:概念、工作原理、构成及发明性实验技术产品:多种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结识原电池概念、反映原理、构成及应用

3、。结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二、学情分析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映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映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当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浮现遗忘的状况。2、学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也许理解不你能很顺畅,例如,为什么金属不直接和电解质溶液发生,而要绕圈运动等。3、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爱好浓厚。三、教

4、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测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2、过程与措施: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协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苦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教法学法教育学理论觉得,选择和采用教学措施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并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本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

5、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学生的知识构造、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规定,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引起现、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1、实验探究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达为:反常的实验现象,提出疑问借助于物理仪器的实验学生观测实验现象师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得出结论在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提出问题,提供材料组织、指引学生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实验现象内化、抽象得出规律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旨在贯彻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

6、化学的爱好,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增进学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在实验观测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测、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测、比较、归纳等措施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指引起现 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顿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引之下完毕的,教师的引导协助学生尽量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一是运用敏捷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

7、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状况。变抽象为具体,协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3、学法指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本的学科,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直观生动的学习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佳的学习措施。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本,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摸索欲望,充足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互相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里既涉及对学生观测实验的指引,又涉及对实验措施的选择指引(对比实验)。同步注意适时的运用某些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合小组全体之力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满意的结论。五、教学过程

8、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本,以探究为措施,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情景,协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措施,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变化学习方式。(一)创设情景,以疑激思,揭示新知(1)指引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提出问题: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又是如何转化的呢?(2)多媒体呈现国内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有关图片、影响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能量的变化。(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提出问题: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如何实现这个转变?(4)通过度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

9、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同步形成高效运用燃料,不挥霍能源,积极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措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二)自主探究,合伙交流,理解新知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的学习。为了更好地完毕教学目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措施,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1、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动画模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措施。(1)设立阶梯式问题,对学

10、生进行探究思路引导:问题1: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映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通过一系列能量转换环节才干转化为电能。那么要使氧化还原反映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所要解决的第一问题是什么?(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问题2:若将氧化反映和还原反映分开在不同区域进行,那么,如何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剂区域,同步形成电流?问题3:如何懂得所架设的桥梁中有电子流过? 如何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既可以协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的原理,顺利完毕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掌握质疑问难的措施,提高质疑释疑能力。(2)实验探究:原电池

11、及其原理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实验探究,观测实验现象并记录,小构成员根据每组实验设立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列出自己的想法。投影实验内容实验序号实验1实验2实验环节锌片插入稀硫酸铜片插入稀硫酸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问题1:反映中哪种物质失去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问题2:Zn是通过什么途径将电子转移给溶液中的H的?问题3:如何想措施让这种电子的转移变成电流?组内交流列出想法实验序号实验3实验4实验环节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测现象。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在导线之间接入敏捷电流计,观测现象。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问题1:反映中哪种物质失去

12、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问题2:电子从Zn到溶液中H经历了哪种途径?问题3:导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问题4:电流计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组内交流列出想法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及能实验现象的观测,发现实验和实验中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并对实验成果进行探讨交流,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必须将氧化反映和还原反映在不同区域进行,同步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区域,形成电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及分析观测能力,并且通过实验说话,避免了教师教学上单调性。动画模拟铜锌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协助

13、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学生归纳,共同完毕:(1)电极反映式和总反映方程式:锌片: Zn2eZn2 (氧化反映) 铜片: 2H+2eH2(还原反映) 总反映式: Zn2H+Zn2H2(2)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锌片)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铜片)2、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也许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重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把学生分三大组,共九个实验,第一组4个实验,第2组3个实验,第三组2个实验,每组都是对比实验。通过本组实验装置与否产生电流,若

14、不能产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分析也许的因素;若能产生,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投影实验内容实验序号第一组实验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序号第二组实验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序号第三组实验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根据学生的实验成果,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第一组:实验、不产生电流,和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和中电极的金属活动性相似,而实验和中电极的金属活动性不同,从而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第二组:实验和能产生电流,而不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和中电极插入到电解质溶液中,而中电极插入到非

15、电解质溶液中,得出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电极材料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第三组:实验产生电流,而实验不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形成闭合电路,而实验没有形成闭合电路,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为重要线索,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伙与互动,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在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捕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适时予以指引和调控,避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浮现盲目性、随意性与低效性。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的每一种环

16、节,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思考和摸索中去自我建构,完善认知构造。(三)尝试新知,反馈巩固,运用新知设立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巩固知识的习题,另一类是带有趣味性的生活应用题。一方面是学生对本堂课学习状况的反馈,同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1、判断下列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若不是,请阐明理由;若是,请指出正负极名称,并写出电极反映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2、下列哪些反映在理论上可以设计为原电池?强化对原电池原理化学反映本质的理解2FeCl3 + Zn = 2FeCl2 + ZnCl2NaOH + HCl = NaCl+H2OFe + 2HCl = FeCl2 + H22H2 + O2 = 2H2

17、O(四)再探再练,拓展创新,深化新知学生设计实验:制作一种水果电池用品:铝片、铜片、橘子、PH试纸、敏捷电流表、导线、烧杯等。请同窗们推断一下能否构成原电池,并亲手设计一种原电池。(五)引导小结,布置作业,优化新知1.通过向学生提问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它不仅仅是本节教学知识的回放,还可将本节课知识贯穿联系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布置作业:(1)练习题(2)结合本节知识,查阅资料,理解铅蓄电池、干电池、燃料电池内部构造,及有关电极反映式,体会原电池原理在多种电池中的应用。(3)运用原电池原理设计一种实验证明铁的金属性比铜活泼,进而探究一下金属性强弱措施,看你能总结出几种?3自我评价和反思(1)过去所学的哪些知识对你在本节课的学习有所协助?(2)你对原电池概念、工作原理、构成条件等知识掌握了吗? (3)你是如何与本组同窗进行合伙的?(4)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觉得最有用的学习措施是什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六、板书设计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一、化学能与电能的互相转化1.火力发电的过程2.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3.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 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 电极材料都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