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师备课资料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21141823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师备课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师备课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师备课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师备课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师备课资料(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重点SHZXZX1. 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作者钟情于藏北,是因为“藏北高原较为完好地保有了自然界和人文界的原风 景”(藏北游历开篇),其自然风景与人们的精神世界至今仍融为一体。除第11段 外,本文对景物的“形”的描写并不多,也不集中,往往只是简笔勾勒,重在表现景物的 “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各拉丹冬原始风景的意味和境界。2. 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作者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写景的 角度随立足点的变化而转变,从远眺近观写到身处其间,描写的重点也从

2、雪山转向冰塔林。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感悟与思考也发生着变化。学生理解了上述的各种变化, 就能基本把握住课文的内容。3. 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本文的写法特点鲜明,作者多次写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内心体验, 观景主体的“存在感”非常强,文中的景物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者在写景中还 融入了自己的思绪,使得文章在写实的同时又带有一种超越眼前所见景物的诗意。这种独 特的写法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体会,多赏析。4. 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本文的语言看起来只是“实话实说”,用词很“

3、日常”,比较不经意,实际上不乏精 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精彩的描写句、精练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比比皆是,求工处 字字斟酌,平实处如话家常,行文一张一弛,富于节奏感。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品味 语言,从中吸取语言运用的经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1976年,23岁的马丽华受到当时许多大学生去西藏插队落户的影响,“被一种很单纯 的热情、理想、信念所鼓舞”(行吟西藏的心路历程)而入藏工作。她原打算去做小 学教师,由于能写诗、善作文,被留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工作,四年多后调入西藏 文学编辑部任编辑。入藏约十年后,她的长篇散文藏北游历问世(后与西行阿里 灵魂像风合为走过西藏),为她赢

4、得了广泛的声誉,马丽华也为20世纪90年代 兴起的“西藏热”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某种程度上因为这部书的刺激,西藏本身也 迅速成为重要的时尚元素”(李敬泽山上宁静的积雪,多么令我神往)。课 SHZXZX 文即选自藏北游历的第七章冰雪大江源。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担任这 部电影的编剧,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翻车、骨折等 种种磨难,她说:“不拍万里藏北,我不太可能走遍那曲地区十多个县份,藏北游 历就不是现在这样子。”(西藏歌者)课文中多次提到的“大部队”,指的就是这 部电影的摄制人员。全文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

5、为线索,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 点的见闻感受。文章共15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作者通过向导之口概括介绍了各拉丹 冬的地貌,西北阴坡和东南阳坡的不同,为下文做了铺垫。作者整体勾勒出各拉丹冬雪山 的变化多端、神秘高峻的形象,描写了隆冬将尽时节各拉丹冬地区风云变幻、严寒依旧的 环境特点。作者还提到风行一时的“长江考察热”,赞美了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既侧 面表现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制组将遭遇到严峻的考验。第二部分(第311段),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先写驻地条件的 艰苦和高山缺氧带来的痛苦,“力大如牛”的人也有缺氧反应,“

6、气喘吁吁”,“不 很适应”,作者自己“就更不在话下了”。但雪山壮丽的景色、人与自然的互动冲淡了作 者身体的苦痛,在砾石堆上远望到的冰雪世界则让作者由衷地赞美了大自然伟大的创造 力。忍受着身体的痛苦,作者近望冰山,大笔勾勒出冰山的千姿百态,也叙述了在探险中 遇到的危险和困难。作者重点描写了置身于冰窟的所见所闻:纷纷扬扬的雪粒,漂亮的冰 体,冰山上纵横的裂纹,太阳下的冰世界,呼啸的风。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邈远的思绪, 慨叹大自然的永恒与伟力,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永恒壮美的各拉丹冬雪山、冰河、冰塔林的 赞美和热爱之情。第三部分(第1215段),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虽然在冰河上行走艰难, 常常要

7、爬行甚至翻滚,作者的身体也渐渐不支,但所有人都还在探寻、考察,人类的探索 精神在自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然后,作者写到长江源头的流水声,让人仿佛听到了 伟大乐章的精彩序曲。最后一句独立成段,以极其平实、简洁的语言收束全文,看似只陈 述了一个事实(即各拉丹冬环境如此险恶,却也有人前来拜访),但“的确”二字还是显露 出了人挺立于伟大自然面前的卓绝风姿。从整体来看,本文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开头处的两句话浓缩了作者的 SHZXZX 行踪,也点出了文章的详略,即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较详),到驶过冰河(较略), 最后进入冰塔林(最详)。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着,

8、 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看到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 堆上四顾,看到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 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 有着“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有如“琼瑶仙境”,在阳光下“熠熠烁烁,光彩夺目”。作 者笔下的景物各有特点,共同营造出一种雄伟、圣洁、瑰奇的境界,突出表现了各拉丹冬 地区的原始风景给人带来的精神震撼和心灵触动,令读者心驰神往。与其说作者叙写的是 实际的探险、拍摄、观景行程,还不如说她在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因为“环绕神山是精 神的旅行”(在神山冈仁波钦的一次精神之

9、旅)。本文的语言整体来说是比较平实、自由、随性的,有些句子简洁而形象,如“海拔接 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有些句子则亲切自然,如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 走上一遭”。但是,作者在锤炼语言方面其实很下功夫。如描写冰体:“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 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 肩。”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短促的句子节奏,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 不暇接,最后部分节奏放缓,形成一种张弛结合的音乐美,让句子又融入段落主体比较舒 缓的节奏中去。又如描写在砾石堆

10、上见到的冰雪天地:“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 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 所不能的创造力。”大笔挥洒,如同印象派的画作,同时又包含着自然的哲理和对自然的 崇仰,句子有分量,耐咀嚼。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不少幽默的句子,如描写自己由于病痛 而行动迟缓“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描写自己拍摄冰山时“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 一屁股坐在冰河上”等,透露出作者乐观、坚强的精神。这些精彩的描写句、精练的哲思 句、幽默的点染句在文中俯拾皆是,形成了文章审美的聚焦点,调节着全文的节奏,闪烁 着思想、情感、精神的火花,使之既流畅自然,又张弛有度,平易处读来轻松自如,锤

11、炼 处则需细细品味,很能吸引读者。二、素养提升游记的主体内容一般是对景物风貌的描写,但表达的重点却是作者的情感与 SHZXZX 思想。“无论是作为作者还是读者,我们都应该寻找外在旅程能够反映内在旅程的方法。 这不仅是优秀游记的意义,也是生活本身的意义。”(亚当霍克希尔德游记:内在和 外在的旅程)阅读游记,要读出作者的感受与思考,要从外部世界中读出观景主体内部 的精神世界。1. 游记表达作者感受与思考的方式各有不同,要根据文章的表达方式,采取适宜的阅 读方法。与壶口瀑布有所不同的是,本文很少有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甚至连“造 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样直白的表达也很少,作者将

12、自己的感 受与思考渗透在字里行间。如第10段对冰窟和风的描写,写冰窟的“温暖”,直承上文“我要死了”的哀叹,表现的是一种带有幻觉特点的异样感受,使得本来严酷的环境带上 了一丝温情;冰窟中的风本应是寒冷刺骨的,可“感觉不到冷”的作者却听着风声,辨着 方向,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这种细腻的感受富有女性的特点,而 超越于眼前景物的思绪又颇有个人的色彩,需要在阅读时细细品味。2. 游记中描写景物,无论是以写实为主,还是以写意为主,其实都带有主观色彩,阅 读时要通过把握这种主观色彩,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从本文来看,作者心中始终充满了 对各拉丹冬的敬畏,无论她笔下的景物是雄伟壮丽的还是原

13、始粗粝的,抑或是晶莹多姿的, 这种对大自然洪荒伟力和漫长历史的敬畏始终存在。作者笔下的各拉丹冬雪山难得一见、 难以亲近,冰河难以穿越,冰山上图案难以名状,冰窟中的冰体难以细数,这种种“难”, 或显示了自然本身的伟大与神秘,或表现出文学手法在自然的伟力面前的贫瘠与单调,都 是敬畏(同时也是一种礼赞)的具体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反复写自己身体的痛苦甚 至“衰竭”,也是敬畏的一种表现。马丽华曾发出这样的疑问:“现代人心智的杯子已经 满溢,感觉也趋于饱和,要重新建构怎样的心态,方能领受和容纳这一方已为人类陌生的 时空呢?”(藏北游历开篇)敬畏应该是她的答案之一。当然,敬畏自然不等于否定 人类的伟大

14、,作者在文章末尾以“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点出了人的伟大,但这 种伟大只是“活在近旁”,而不是要征服自然。伟大的人类对生养了自己的自然,对远比 自身更久远、更深邃的自然,所持的仍应是敬畏的态度。从不同的游记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们不同的审美倾向和思维方式。梁衡面对枯水期 的壶口瀑布,虽也惊叹,更多的却是旁观欣赏,他的思维方式偏重人文主义,擅长从景物 中引出关于人生的思考,深刻而厚重;马丽华的思维方式则偏向自然主义,文中关于自然 伟力和无尽时空的思考融化在对自然的敬畏、礼赞中,含蓄邈远,富有诗意。三、问题探究SHZXZX1. 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的身体状况,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从文章写法的角度来

15、看,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的身体状况,使读者在阅读“所 见”的同时也读到“见者”,体会到她身上的乐观与坚强,阅读感受也更亲切、真实、可 信;另一方面,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 的独特性。文中所写的作者身体状况有逐渐恶化的趋势:从疼痛发烧,到高原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再到身体与精神极度痛苦甚至麻木。随着身体状况的恶化,作者的内心体验也发生着变化: 最先还有心思担心身体的不适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心态;不久就体验到高原冰河的环境艰 险,哀叹“我要死了”;最后感到自己“似乎已经衰竭”,甚至想到就在此地长眠。与此 同时,作者观景时的思绪也在发生变化:远观、张望冰峰和

16、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 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寒风的永恒、冰体的改变和冰川的消长;想象长江源头的流水将演绎出 宏伟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 状况的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这样的“悖反”使文章产生了独特的内在张力,值得细细品味。从文章的整体审美特征的角度来看,在展现各拉丹冬的大美的同时,呈现大量痛苦的 身体感受,符合马丽华对自己“苦难美至上主义者”(走过西藏自序)的定位。她 曾对友人说:“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 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

17、。”(刘延如风的马丽华)作者在 身体的痛苦中坚持心灵的行走,做该做的事情,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 这种美并没有采用悲剧“对抗一毁灭”式的呈现方式,却因女性作家细腻的表述而显得真 切动人。从作者的自然观的角度来看,正如前文所述,反复叙写身体的痛苦,其实也是表达敬 畏自然的一种方式。不断加重的身体痛苦,其实也是理解、体验自然的一种方式,对各拉 丹冬这样原始的自然来说,甚至是必需的方式。人的痛苦在伟大而恒久的自然面前,显得 多么微不足道,“大自然并不因也不为谁的存在而存在,即便没有人类,它依然万古长存。 万千物象合成一个自然,万千物象又都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如此无一遗漏地包容了一切,

18、当然包括微不足道的人类,当然也包括了更加微不足道的个人命运,以及通常我们所称之 为欣悦或苦恼的幸与不幸”(马丽华藏北启示:超越苦难)。2. 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作者善于捕捉所写景物的神韵,无论是简笔勾勒、大笔涂抹还是详细描写,SHZXZX都重在写神而非绘形。作者写各拉丹冬雪山的变化多端、难现尊容、男性气质,寒风的“漫 不经心”、永不懈怠,冰体的奇形怪状,冰下流水的一往无前,都是如此。这一方面是因 为原始的景物不易做具体细致的“绘形”;另一方面是因为藏北的雪山冰河本就容易引发 人们的崇仰,“基于对这种类乎万物有灵、自然崇拜色彩的雪山精神的耳濡目染,使马丽 华在下笔描绘雪域风物的时候

19、,尤其善于捕捉它们内在的神韵”(王社良马丽华:特立 独行的雪域文化歌者)。与上述特点相应的是作者在写景时往往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 文中有不少“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 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这样的句子。与壶口瀑布 相比,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做到了情景交融,但本文中作者(情感表达的主体)更多现身于 景物描写之中,其景物描写更偏向于主观化、印象化。作者在把主观与客观交织融合时,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或 感慨于自然历史的无尽(写冰河上的风),或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写冰塔林、冰川), 或

20、联想当下景物的“未来”(写冰下流水)。这样的写法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 特的韵味,同时还能引发读者的遐思迩想,使其能更好地沉浸到文章营造的境界中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练习说明思考探究一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 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线索,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参考答案: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 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

21、,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 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 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第二 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到雄 SHZXZX 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 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二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集中写景的段落,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参考答案: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

22、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从描 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 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 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 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又如描写冰塔 林和冰川,虽然以“写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 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 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三

2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 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将身体状况、内心体验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的写法,感 受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参考答案: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 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 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 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 作者在身体的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

24、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 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 “观赏自然”的范畴。(详细分析参见“问题探究”第1题)积累拓展四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括号里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 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SHZXZX2.尺-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椅它何来何往,伽,目块琐股顾奶孝右戚苴珍早直下;把冰河上的雪粒场扮扬扬地扫荡着.叉船与葛扬地洒落d鬲汆(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3.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

25、,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 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章,体会语言特点,具体把握作者的写景手法。教师在教 学中应精选有代表性的语句,引导学生自主赏析,指导他们试着将自己相对初步、模糊的 感受慢慢精细化、条理化,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再概括课文写景笔法、语言运用 方面的特点。尽量避免教师给出现成结论,再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去验证的方式。参考答案:1. “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 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

26、,含贬义,这里指大 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 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2. 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 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3.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 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这几个句子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都不停留于具体的描写,而是

27、将笔触宕开,抒写 作者的想象与感触,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时间的远处或思考的深处。这样的写法虚实结合, 主客相融,带给读者一种富于厚度和深度的美。五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 多彩的人文景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利用影像文本,丰富对长江的认识,激发学生 对祖国山水人文的热爱之情。这两部人文纪录片播出时间相距20多年(1983年、2006年), 分别从当时的视角呈现长江的自然风景与沿岸的人文风情,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观看时注意 感受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再说长江中有很多话说长江的镜头重现,很多曾 在话说长江中出现的人物也再次走进新片中,观看时可注意体会这

28、种安排带 SHZXZX 来的效果。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详细拍摄了长江的源头,可与课文形成互补。参考答案:略。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建议一、总体建议1. 教学时间:23课时。2. 寻找途径,贴近作者。西藏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作者所写的又是在极端情况 下的所见所感,距离一般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当遥远。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尽可能贴近作者的 经验,除了教材的“预习”给出的查找资料的任务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再说 长江的第二集重上江源,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一个直观的感受。3. 紧扣文本,理解内涵。从客观上来看,本文表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摄制组面对困境 的乐观、积极、坚强,但是,本文的主要意图并非表现这些品

29、质,而是要表现作者面对大 自然的所感所思。文章的主要内涵是作者面对各拉丹冬的敬畏与崇仰,这是弱小、有限的 人类在真真实实地走进宏伟、永恒,有着无尽力量的大自然时会油然而生的感受。同时, 文中也并没有“征服自然”的意思,在马丽华看来,“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 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渴望苦难)。因此,在指导学生把握文章内涵时, 要坚持“意从文出”的原则,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来理解文章内涵;不必为了所谓的“思想 性”,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引向偏离文本实际的地方。4. 细读细品,把握写法。本文的语言颇有个性,写景手法也很有特点,可以作为课堂 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自己品

30、析并得出结论。不妨利用壶口瀑 布与本文进行对读,既可以对比景物描写的特点,也可以对比语言风格,这样有助于学 生加深对两篇文章的认识。一些具体的写景手法,可以让学生仿写,用读写结合的办法加 以品析。5. 拓展阅读,开阔视野。马丽华的藏北游历篇幅不长,阅读难度也不太大,教师 可布置拓展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全书,增进对藏北、西藏的认识。还可推荐学生结合 全书的阅读,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第三极,了解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此外,马丽华的朋友,曾与她一起探访各拉丹冬的吴雨初所写的藏北十二年,也可以 作为进一步拓展阅读的材料。二、教学设计1.回顾己学,切入主线。(1) 从学生不久前学过的柳宗元

31、的小石潭记导入,让学生回忆文中作者的SHZXZX 情感变化,谈谈他们对小石潭记中作者“情感形象”的理解。教师可由此让学生认识 到:阅读游记不仅要欣赏景物描写,还要读出观景者的情感状态甚至整个内心世界,只有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景物。(2) 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写作者自己的词句,并将其做简单分类,看 看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发言交流。教师仍旧可以用小石潭记作为例子,提醒 学生,除了要找出文中明确、直接地写到自己的文字,还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么观察景物 的,这往往也能体现出作者的内心感受。2. 紧扣“主体”,细读课文。(1)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可适当归结学生的观点,大致将课文写作者自

32、己的内容分为 “身体状况”“内心感想”“观景状态”三部分,并引导学生梳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其中的“顺应”与“悖反”。教师也可以将作者的“游踪”纳入到这一部分的梳理活动 当中。(2) 结束这个梳理任务后,要求学生细读文中集中写景的部分,师生一起讨论景物的不 同特点、作者的写景手法、文章语言的特点(可以结合“积累拓展”四),细读细品,得出 结论。(3) 教师再给出两个维度景物特征、写景手法,要求学生自主梳理,最后形成板书。教师可借助板书,适当总结课文的写法。3. 体验藏北,感悟精神。(1) 要求学生再次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对景物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特别是理解审美主体与客体之

33、间的关系。可以勾连壶口瀑布,让学生回忆梁衡 对景物的整体感受赞叹并引发沉思,与本文对比。如果学生概括起来有困难,教师不妨给出几个词语,如“赞美”“感动” “叹赏”“敬畏” “崇拜”等,给学生一点提示, 帮助他们把自己的模糊感受明晰地表达出来。(2) 播放重上江源或第三极的片段,让学生感受藏北的地貌、风景,尽量贴近 作者的感受,加深对作者所感所思的理解。4. 点拨收束,导向拓展。(1)教师可适当引用马丽华自己的话(教师教学用书中有多段引文)来收束本课的教学, 并指导学生理解:藏北、西藏并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还应包含人类的生活状况、精神世 界等,应当全面地理解这个地球的“第三极”。SHZXZX教师

34、可参考“总体建议”第5条的内容向学生推荐拓展阅读的书目,要求学生课下自主阅读,读书时可以与纪录片的内容相互比对。5. 板书设计。白H必用量Ell世事.a,间虻力抵平冉1+扭a-ar=131 ,耆盛,歪础st* 她tig土3同X堡械漏一鼠河氏间It林马r罚昏*件普UK*是焙七幡、Sig业泉花”肺北K*用史一 想掣.Jtirifli* 亭1FII-M*vrjMJJL企曲)-氯手已帷Stq -号占 ifi由, V# tffS, _!&,ML田申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资料链接藏北游历1994年版后记(马丽华)由于要出书的原因,我把这篇已发表于文学期刊的两年前完成的文稿重又增补润色一 番,增加了那些曾出于

35、某种考虑而删掉了的部分,补充了我所认为的非如此不能全面反映 今日藏北的片段。改稿的过程,使我又进行了一番情感的游历。此刻,我正感觉到来自心 底的隐隐的痛楚。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我难以确切地表述这种痛楚的由来和内涵。千丝万缕的藏北,剪不断,理还乱。今天已进入了 1989年12月的中旬了。拉萨初冬的天空晴好又高远,阳光自大玻璃窗 明亮地照射进来,房间里充溢着好闻的太阳的特有气味。喜欢在暖洋洋的阳光中让思潮散 漫地涌流或随意地静止。今天那曲的最低气温已达-15C,预报说有七至八级大风。是啊, 那曲镇上的人们每年要烤八个月的牛粪火。我的藏北不同于自然地理意义上的藏北,不同于现实存在的藏北,不同于我之

36、外的任 何人记忆中或想象中的藏北,甚至,我笔下的藏北与我心中的藏北也并非同一事物。而藏北之于我,也绝非一个牧区地名,一个地理概念,一群生活在那里的人,应该是 一种意识和境界。精神生命中的某些什么,是否长存在那地方了。不主张对某个地方进行价值的评判,主要是不能够。藏北之行的见闻与感觉,都对我 以往既成的观念进行了挑战也许个体的观念体系本来就有懈可击一个确切第11页(共13页)的情况是:由于我去过了藏北,两年多来我就习惯了不再与人发生观念之争。很 SHZXZX 简单,因为并没有属于个人的价值观念可言。这使我陷于两难之境。一方面,我是如此心 悦诚服地接受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界有关文化模式、思维方式并无高

37、下优劣之分的观点,认 为任何轻视和无视别一生存形态的思想都是愚蠢的五十步笑百步;另一方面,作为本地社 会生活的参与者,自以为对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进步尚且负有一定责任的作家,我不一样, 良心不允许自己津津乐道于基本生存线上下的自然状态的生活,不能够心安理得地欣赏, 诸如贫困之类。甚至不能以批评的语气叙说哪怕我所认为的陈规陋习。那不仅是不明智的,也有失公 允,主要是没有多少意义。我如实记录下来,人们自可分辨。在最近的这一个国庆节里,我在天安门广场上碰见了两番路经嘎尔措乡都未见其人的 乡党支部书记白玛。他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生平第一次进京。没想到我竟在最繁华的京都、 最密集的人丛中与他交谈,并在东长安街

38、辉煌街灯的背景前与他合影。这位身穿斜襟藏装 的精干的藏北能人,在置身于同荒漠草原绝不相关的另一世界里,感受最深的是些什么 呢?白玛回答说,他从北京人的衣着和表情中看得出来,北京人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藏北人习惯于首先从这方面看问题。问起年终分配的情况,白玛说,去年嘎尔措乡人均年收入两千元;今年决算未毕,大 约不会低于去年。问起这个全藏唯一坚持集体经营的乡,收入是否还保持在西藏的前列, 他说不太清楚。白玛注视着夜空中五彩缤纷明明灭灭的礼花,不知道此刻在想些什么。把两年前所写的文稿拿来修改并非易事。因为对许多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并没有深入多 少。字里行间,我在每一足迹所到之处注目凝神,沉思默想,不免有动

39、于衷,感慨万千, 许多一度疏远的重又亲近起来。这篇文稿系多次游历的总汇,且经数次删改,时间的脉络越发不清晰了。这不太要紧。 时间对于藏北来说无足轻重,今年与明年与去年与从前的岁月和未来的岁月大同小异。更 何况我在那片荒无人迹的原野上也时常有时空不同步的感觉。这篇游历中有意或顺便写了许多人物,他们现在大多仍在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的藏北 打发着不轻松的日子。两年来我时常见到他们,我从心底感谢他们对于我在藏北生活与工 作的照应和帮助。如果有可能,我想让全世界都知道这样一群藏北人:次仁玉珍、洛桑丹 珍、杰巴、明加、加央人类曾经有过的哲学试图论证灵魂不朽,人类的全部神话固执于对死的否定。SHZXZX 灵魂与物质的实在观念和现实世界无关,无论人类社会已进入怎样高级的阶段,人类的灵 魂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人类有可能起源于此,人的灵魂应该以此为故乡,古往今来地 与永恒不灭的大自然和谐共存。透过藏北高原的空寂迷茫,怀着寻求灵魂故乡的心,终能从中领略它的壮美辉煌。(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