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120986302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7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膜分离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膜分离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膜分离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膜分离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膜分离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膜分离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窗体顶端摘要:20世纪以来,国内的淡水水资源危机日益凸显,为了提高水资源的运用率,海水淡化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步,在海水淡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膜分离技术应运而生,具有低能耗的明显优势,并得到国际广泛承认和注重。本文就从国内海水淡化的现状出发,重点分析膜分离技术在海水淡化中的具体应用,进而展望其发展前景,为海水淡化事业提供指引借鉴窗体顶端【核心词】膜分离技术;海水淡化;开发前景窗体底端窗体顶端1、海水淡化现状概述窗体底端窗体顶端1.1核心设备得以改善 海水淡化中,膜脱盐用的核心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能量回收装置与高压泵等核心设备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

2、用。如今,这些海水淡化所用的核心设备得以不断改善,如能量回收装置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提高,海水淡化的效率不断提高,日益成为低能耗的核心设备,并且被广泛应用在大型海水淡化工程中。1.2工艺过程日益成熟 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关工艺过程已经比较成熟,成本能耗不断下降。其中反渗入膜分离技术经历了一级海水淡化工艺、高压一级海水淡化工艺、高效两段法、NF淡化工艺、集成过程以及其她工艺过程,这些过程在丰富的经验之下变得十提成熟,使得国内海水淡化工程数量不断增长,技术经济指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国内海水淡化技术基本成熟,已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和万吨级示范工程,是完全独立掌握海水淡化技术

3、的少数几种国家之一。1.3膜分离技术的持续进步窗体顶端窗体底端窗体顶端 海水淡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日益进步成熟的膜分离技术,其中膜性能和组器技术进步十分大。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膜性能价格不断减少,技术不断改善,从而使得反渗入海水淡化的成本日益下降,其强大的竞争力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和承认窗体底端窗体顶端2、膜分离技术在海水淡化中的具体应用 窗体顶端2.1正渗入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正渗入膜分离技术(Forward Osmosis,FO)实行的过程中,通过水渗入压的作用下,从低向高渗入压侧中扩散,也就是纯水一侧渗入到浓盐水一侧。其工作基本原理是,往纯水中加入某种溶质,从而制备成一种驱动液,从

4、而运用其形成的高于盐水的渗入压,促使盐水中的水通过膜进入到驱动液之中,接着将水与驱动液分离,最后得到可以食用的净水。FO技术应用于海水淡化中,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压力,只是单纯依托水的渗入压,因此,具有低能耗、无二次污染的优势,可以作为反渗入膜分离技术的补充,共同为解决人类水资源危机做出一定的奉献。2.11窗体顶端2.1.1初期研究FO 用于海水淡化是其研究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初期的应用研究重要见于某些专利中,但这些技术大多不太成熟,因而可行性不高。Batchelder4将挥发性物质(SO2)溶于海水或淡水中制成 “提取液”,运用 FO 工艺从海水提取淡水。当提取液被产水稀释到一定限度时,停止 F

5、O 过程,提取液内的挥发性溶质可以通过加热或气提的方式从液相清除。该专利没有对膜产水通量和脱盐率进行定量。1965 年,Glew5初次提出了将提取液中的溶质进行分离和循环。1972 年,Frank6运用可沉盐(硫酸铝)作为干净的产水,过量的钙可通过投加硫酸或 CO2产生硫酸钙或碳酸钙沉淀来清除。1975 年,Kravath7发明了一种运用醋酸纤维素膜进行海水淡化的正向渗入工艺。最初的实验采用葡萄糖溶液作为提取液,进一步的实验采用葡萄糖的海水溶液作为提取液。该工艺可在海上救生船应用,水分从海水中渗入到葡萄糖提取液中,经稀释的葡萄糖提取液可作为短期的养分摄取之用。1989 年,Stache 8 对

6、 Kravath 的方案进行了扩展,将浓缩的果糖溶液盛于一种膜袋中作为提取液,果糖的溶解度大,具有很高的“渗入势”,能产生很高的渗入压。将膜袋进入海水中,水不断扩散进入膜袋,直至果糖溶液被稀释至一定的限度。此法可进行小体积的海水脱盐,同步生产出富含养分的饮品。与Kravath 的发明同样,该工艺不对提取液进行解决,由于果糖液是用于直接摄入之用。窗体顶端1992 年,Yaeli9使用蔗糖溶液做提取液,采用FO 膜和低压 RO 膜组合,发明了一套持续流的海水淡化工艺。海水经 FO 解决后,水分进入蔗糖提取液;稀释后的蔗糖液进入 RO 系统,采用疏松的低压反渗入膜分离并浓缩蔗糖液,并回流至 FO 单

7、元,使渗入过程持续进行。由于蔗糖溶液的渗入势较低,因此该工艺的产水率较低。窗体顶端2.1.2 FO 海水淡化近期研究FO 工艺的核心在于提取液的选择。同步,FO 工艺并不能单独地完毕海水淡化过程,一般需要将其与另一项工艺进行耦合,用来分离浓缩提取液并得到产水。因而,研究者对提取液的选用及相应的浓缩工艺开展了广泛的研究。Mc Ginnis10发明了一套提取液循环运用的两阶段 FO 工艺,并使用高渗入势的提取液以提高产水率。海水经加热后进入第 1 级 FO 膜系统,第 1 级使用的 KNO3提取液同样被加热至一定温度,KNO3溶液被渗入的水分稀释后进入一种冷凝槽内,与进水进行热互换,使 KNO3溶

8、溶液降温并析出大量的KNO3,同步进水被预热。冷凝过程中,KNO3溶液中析出大量盐分,减少了渗入压,溶液进入下一级 FO系统;第 2 级系统使用 SO2饱和溶液作为提取液,将KNO3溶液中的水分提取出来,同步使 KNO3溶液得到浓缩;产水中的 SO2可用常规的措施清除,从而得到纯净的水。两级 FO 系统中的提取液组分 KNO3和 SO2均进行循环运用。由于饱和 SO2溶液的渗入压低于饱和 KNO3溶液,因而若单独采用饱和 SO2溶液做提取液,系统产水率将低于此两阶段 FO 工艺 。窗体底端2.2 反渗入膜分离技术 反渗入膜分离技术(Reverse Osmosis,RO)是当今应用较广泛的商业化

9、海水淡化技术,实行过程中,通过外界压力的作用,水会克服渗入压,通过半透膜从高向低渗入压侧溶液中进行扩散。因此,反渗入膜分离技术是通过排斥盐离子发挥作用的,在海水增压的环境下,通过反渗入膜排除海水中的盐分,从而得到净水。这种膜是由半渗入聚合材料制作的,分为中空纤维膜与平板膜这两种。在海水淡化中,RO技术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也十分广泛。然而,RO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需要实行高压操作,存在高能耗、高运营成本、较严格的预解决、存在二次污染等缺陷,因此需要FO技术作为辅助,两种技术相结合,共同为解决水资源难题做出应有的奉献和力量。反渗入海水淡化妆置中,通过反渗入(R.0.)元件的给水约有20%转换成淡

10、水,此淡水一般含盐度0.0003,符合饮用水原则(盐度0.0005).增长一级反渗入膜组件可进一步减少盐度,但给水压力也增高.这种装置产水的质量与给水的温度、压力、含盐有关.产水的含盐浓度随给水温度、含盐量的增长而增长,这是由于穿过膜的盐,其扩散性随温度增高而扩大的缘故;并随给水压力的增长而减少,反之亦然.窗体顶端2.2.1反渗入法海水淡化的长处 反渗入法是一种膜解决技术,其工作原理是运用只容许溶剂透过,不容许溶质透过的半透膜,将海水和淡水分隔开。(1)反渗入是一种膜解决技术,具有膜的长处,如能耗低,对热敏感性物质的分离效果较好,合用的范畴比较广泛,设备简朴,维修以便,运营费用比较低,同步设备

11、容易定型,自控比较强,便于管理运营,有助于形成产业化。(2)反渗入膜的孔径很小,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都无法通过反渗入膜,同步该膜还可清除水中绝大多数的有机物和微粒,因此运用反渗入法解决后的出水水质较好,可以达到饮用水水质原则。(3)以压力为分离的原动力,设备构造紧凑,体积小,单位体积产水量高,占地面积小,同步操作简朴,自动化限度高。2.2.2 反渗入法海水淡化的缺陷 (1)反渗入膜对进水水质的规定比较严格,因此,在进液淡化水之前必须对原水做严格的预解决,如采用微滤超滤膜等过滤措施。尽量避免污染渗入膜,堵塞微孔。(2)反渗入在运营过程中过滤器 R.O.膜元件更换频率较高,增长费用,运营噪声较大7。(

12、3)由于海水中具有大量的悬浮物、难溶的盐、化合窗体顶端物及细菌等杂质,反渗入淡化妆置长期使用后,容易附有污垢堵塞,因此必须采用合适的清洁剂对反渗入膜进行定期的清洗,恢复膜组件的性能。为了避免膜上滋生细菌,需要定期对膜进行消毒解决。(4) 目前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模很小,日产量仅占世界的1左右;海水作冷却水用量仅占世界的 6左右。成本费用相对沿海地区自来水价格而言仍然偏高。大规模海水淡化技术不成熟,无法可依、无规可循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有条件运用海水但不运用的状况比较严重。窗体顶端2.3薄膜蒸馏淡化技术 薄膜蒸馏淡化技术,重要通过多孔性疏水膜将加热的海水蒸发,而散发的蒸汽将会在膜的此外一侧得到冷凝,

13、从而实现海水淡化。这种措施不同于常规的蒸馏措施,将蒸汽空间缩小甚至取消,其中的蒸馏膜难以替代换热面,而目前的薄膜蒸馏装置可以分为直接接触式、扫气式与空气隙式这三种。其中扫气式薄膜蒸馏装置配有专门的气体解决系统,具有高供水除气规定的特点;直接接触式薄膜蒸馏装置构造是最简朴的,并且运营可以实行自动化,一般会用于实船的应用研究;空气隙式薄膜蒸馏装置分为冷液、热液、蒸馏水三种系统,得名于薄膜与壁面的1毫米空气间隙。薄膜蒸馏装置的蒸发过程稳定,一次性生产出的蒸馏水水质好,其溶解物含量在5x10一5以内,其纯度高于R.0.装置.2.3.1薄膜蒸馏的特点 窗体顶端窗体顶端薄膜蒸馏的薄膜薄膜窗体底端薄膜蒸馏是

14、一种由疏水膜将蒸刊登面和冷凝面隔开,热液在膜的一侧蒸发,蒸发出的蒸汽在膜的另一侧冷凝的过程。膜起到液体与蒸汽间分界面的作用。这种蒸馏措施,大大缩小乃至事实上取消了常规蒸馏器的蒸汽空间。但膜不能取代换热面,在薄膜蒸馏装置中,还需要设计与膜面积相等的换热面。窗体顶端2.3.2薄膜的种类和材料 蒸馏薄膜的种类也像反渗入膜同样,可提成四种:)I平面型膜;2)管型膜(大者管内径约Zomm,一般约lomm);3)中空纤维膜(纤维内径约。.6mm);4)螺卷型膜。蒸馏膜的材料应是非润湿性,疏水性能好。目前已研究出下列几种:l)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缩写“PTFE”或Te

15、flon)膜。2)聚丙烯(Polypropylene)膜。3)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4)硅酮聚合物和聚矾膜。5)聚乙烯膜。研究和应用得较多的是前两种膜。尤以聚四氟乙烯膜性能最佳,其孔隙分布均匀,孔径和孔隙率大,现已商用,但价格昂贵。聚丙烯平面膜的孔径和孔隙率不及聚四氟乙烯膜,但用聚丙烯制成的管状膜,就与之非常接近。因此,在薄膜蒸馏海水淡化妆置中,采用聚丙烯管状膜,是保证蒸馏性能和减少膜的成本的重要途径。 窗体顶端2.3.3膜的孔隙尺寸膜的孔隙尺寸、孔隙率和孔隙分布,是膜的重要特性指标。直接接触式薄膜蒸馏装置中所采用的原则膜孔径为0.10.5拌m;扫气式薄膜蒸馏中,膜的孔径不不小于1拜m;

16、空气隙式薄膜蒸馏中,膜的孔径可达几微米。2.3.4复合膜抱负的蒸馏膜是具有高孔隙率的多层构造,孔隙级为2拌m。这是一种超薄表层之间夹杂着小孔隙(如孔径为0.1拌m)层的构造,能满足高进水压力的需要,膜较厚。传导热损失最小,热质互换效率高。扫气薄膜蒸馏装置中采用这种膜之后,其蒸发量可高于任何既有的薄膜蒸馏装置。3、膜分离技术在海水淡化中的具体应用窗体底端窗体顶端 膜分离技术作为船用海水淡化妆置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据有关资料表白,许多国家始终热衷于该项技术的开发研究.反渗入淡化技术,已分别在美国的“弗莱彻”、“斯普鲁恩斯”等驱逐船上成功地使用,技术较为成熟,美国的“富利吉海水淡化妆置的”PE、S

17、pW系列也在众多的远洋捕捞船上受到广泛应用;日本新近还推出了便携式反渗入海水淡化机.笔者觉得在以燃气轮机、柴油机为动力装置的舰船,废热综合运用(辅汽轮机废热发电)的商用船舶,海上工作平台以及远洋捕捞船,反渗入海水淡化妆置是首选.薄膜蒸馏海水淡化技术用于蒸汽动力、核动力或柴油机动力装置且余热能源品位较高的舰船上,作为生产锅炉补水或生活用水,其应用前景也很广阔,特别以直接接触管状膜蒸馏装置最具发展潜力.如果从英国、瑞典、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近期的研究状况来看,似有在淡化领域取代反渗入装置的趋势.窗体顶端结束语综上所述,膜分离技术日益成为海水淡化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不断投入精力和时间,

18、汲取有关经验教训,推动膜分离技术的日益成熟,才会给人类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窗体顶端l王建平.船用反渗入海水淡化技术【A.第二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仁cj.杭州:水解决技术编辑部,1996.497一501.2陈凤章.膜蒸馏式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J,机电设备,1卯4,(1):1一9.窗体底端窗体顶端3崔迎,吴国旭,顾玲.正向渗入膜分离技术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新进展J.水解决技术,201(5)窗体顶端4李刚,李雪梅,何涛,等 正渗入膜技术及其应用J 化工进展,29( 8) : 1388 1398窗体底端窗体顶端5 阮国岭, 冯厚军. 国内外海水淡化技术的进展J.中国给水

19、排水,24(20):86-90.6 邹士洋, 张建平, 伍俊荣, 等. 新型膜分离技术正向渗入及其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4(24):16-18. 窗体顶端7高从堦,郑根江,汪锰,等 正渗入水纯化和脱盐的新途J 水解决技术,34( 2) : 1 4窗体底端窗体顶端8张乾,时强,阮国领,等 正渗入水解决核心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水解决,32( 5) : 5 9窗体底端窗体顶端9施人莉,杨庆峰 正渗入膜分离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30( 1) : 66 73窗体底端窗体顶端10刘子文,黄肖容,刘文龙 正渗入技术在海水淡化中的应用J现代化工,33( 7) : 34 37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11解利昕.反渗入海水淡化技术现状与展望J中国给水排水,,16(3):242712 王俊红.海水淡化的发展及应用J工业水解决,,28(5):6913 汪国祥.反渗入海水淡化技术在舰船上的应用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7(2):710窗体底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