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汇编】《马说》教案(15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20980793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82 大小:79.4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选汇编】《马说》教案(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精选汇编】《马说》教案(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精选汇编】《马说》教案(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资源描述:

《【精选汇编】《马说》教案(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汇编】《马说》教案(15篇)(8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马说教案(15篇) 马说教案1整体感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_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2、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问题研究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2、_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_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

3、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_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练习说明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

4、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关键语句。译文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加点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处的含义即可,至于语法意义,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三、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

5、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个别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教学建议_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关键是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内容也要讲讲,但不宜过深,要认真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

6、标准。教师讲述应当简而明,不旁征博引,以免剥夺学生诵读的时间。从长远观点看,能够熟练地背诵这篇短文,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1、领读,即由教师(或选择12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地读,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_的语气。领读者事前应有充分准备,能流畅地背诵全文。2、结合文中的虚词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见“有关资料”中马说中的五个“也”字一文),一边讨论,一边诵读。还可以用比较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体会,例如下列划线的字句如用括号里的字句来替换,效果就不一样了: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马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乎)其真不知马也(矣)3、逐层分析语调的变化,轻重分明。有关资料一、作者及写

7、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_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二、参考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

8、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三、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

9、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楚策四四、马说中的五个“也”字(江枫)。“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马说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这篇_共分三

10、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这三个“也”尤其值得品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同时又反转过来表达了作者在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状态。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形象的概括已经显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再着一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诘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而这句话中的“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种强

11、烈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第三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上了。以上三个“也”字,都跟_的全局有关,从某种意义上看,也可以说是全篇脉络的标志,是应当反复推敲的。剩下的两个“也”字都在行文中间:一个在句末,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另一个在句中,即“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则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

12、成的难堪的后果。我们要体会“也”字(包括其他虚词)的这些微妙作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朗读课文。要努力读出语气,读到烂熟于胸,好像其中的句句话都出于自己的口,再来体会就不难了。(选自中学生阅读1984年第11期)五、马说赏析(吴小如)。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

13、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_写得太像一首诗了。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

14、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

15、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_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

16、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_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

17、写法了。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

18、,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_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_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

19、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_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马说教案2教材分析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

20、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重点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处于海燕、白杨礼赞等经典散文之后的文言文。该文是唐代韩愈于唐贞元十多年所作,当是作者仕途不得意,心情抑郁,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_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学情分析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基本具备一定的阅读古文知识,特别是上期学习过爱莲说,大体了解了“说”这种文体,加之_文字浅显,可读性强,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他们毕竟是初二,还不能完全理解韩愈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此,本课我以诵读为主,内容点到为止。教学目标一、情感态

21、度与价值观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教学重点和难点1.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2.理解_表达的情感,体会_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马说教案3一、动画导入在所有的动物中,我最钟情的是马。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梦

22、想,有一天能够在草原纵马驰骋,听着风声在我耳边呼啸而过,一切的不快都随风而逝。现在我就请大家欣赏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flash)。伯乐可谓相马高手,仅凭一双慧眼,就能识别一匹貌不惊人的良驹。伯乐相马究竟是否可信,是否所有的千里马都能得到伯乐的赏识呢?我国唐朝的著名散文家韩愈写了一篇马说来诉说这一切,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幻灯)二、释题,介绍作者(幻灯)1、“说”,是古代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我们学过类似的_吗?“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更随便些。“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2、作者简介:作者韩愈,大家了解多少呢?请说出唐宋八大

23、家的名字。那么这篇_是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做的呢?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首先要读通,读准,读熟。现在请大家来欣赏此文的朗读,请注意字音,节奏和重音。(幻灯)2、大家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文中的先生是怎么读书的吗?确实,古文读起来要摇头晃脑,韵味十足。现在就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朗读。并在预习的基础上讨

24、论难字难句,如果有不能解决的请举手,我乐于为大家效劳。等会请同学起来朗读并翻译_。3、朗读。先推荐男女生代表朗读,并评价。再放朗读录音,跟读。然后分男女生齐读课文。4、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站起来翻译_呢?我想请三位同学分别说出三个段落的大意。好,请你们各自邀请一位同学为你们朗读课文,让我们看一看哪一组同学配合最默契。5、词语积累,一词多义。(幻灯)6、比赛背诵课文。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真是窥一斑而现全豹,大家配合得如此默契,可见大家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而且基本上能够准确地说出_的大意,说明大家是勤于课前的。那么在课堂争论中大家是否能够舌战群儒,力挫群雄呢?我们拭目以待哟。现在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

25、共同商讨:1、课文开篇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2、当“千里马”被埋没时,他的遭遇怎样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回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幻灯)3、韩愈对千里马的不公遭遇持什么样的态度,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俗话说

26、,不平则鸣。韩愈怎么会单单为一匹马的不公遭遇而鸣不平呢?这岂不是小题大做?你们怎么理解呢?千里马在这里也指人才,而伯乐则是赏识人才的人。托物言志。(幻灯)五、拓展延伸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幻灯)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这里我送几句话给大家。虽不是什么金玉良言,对大家也应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齐读)是金子,无论放在何处总会有发光的

27、时候。哪怕是一块煤,也有它的价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忧伤,不要忧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忧伤,不要忧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竞争是当今生存的一门功课别等机会寻找你,而是你要去寻找机会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我也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小结:韩愈以良马谓英雄,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

28、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六、课外练笔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_。(幻灯)最后我预祝大家前程似锦,鹏程万里!有一天真得能够成为千里马!马说教案4教学目的一、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二、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五寨到小河头只有1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_吧。请翻开课本马说。(大屏幕显示)二、释题及作者简介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

29、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三、研读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n)死于槽(co)枥(l)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或尽粟(s)一石(古音为dn,今音为sh)。食(s)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

30、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 唐)或(韩愈文选)【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

31、呢?驱使它,不能按照适当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注释】1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在马夫的手中,不能展现才能。 辱:辱没,受屈辱。 祇 :同“只”,只是。 3骈(pin)死于槽(co)枥(l)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而死。 4 一食(sh):吃一顿。 5一石(d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

32、石。汉书律历志上 6 食:同“饲”,喂养。 7 故:因此 8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9 于:在。 10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马夫 11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枥:马棚、马厩 12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 称:著称 13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14一食:吃一顿。食,吃。 15 或:有时,或许 16 能:可以 17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8 粟(s):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9 石(d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0 其:指千里马,代词。 21 是:这样,指示代词。 22 能:才能。 2

33、3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4 且:犹,尚且。 25 欲:想要。 26 等:等同,一样。 27 不可得:做不到。 28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9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30 策之:鞭打马。策:马鞭子,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31 之:代词,指千里马。 32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用) 33 道:正确的方法。 34 食之:食,通“饲”,喂。 35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6 材:通“ 才 ”,才能。 37 鸣:马叫, 38 奴隶人之手:马夫的手中,之:的. 39 通其意:通晓它的

34、意思。 40 临:面对 41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42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3 其(2):恐怕,表肯定语气。 44 邪:通“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5 知:懂得。 46 美:才能,长处。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1)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

35、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2)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3)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4)教师引语及提

36、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5)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

37、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6)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4学生齐读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综合理解讨论理解下列问题: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

38、说“马”?(大屏幕显示)明确:不是。_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3_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明确:_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五、课堂总结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马说教

39、案5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2、了解“说”的相关知识。3、通过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4、_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掌握其精髓,正确、灵活地运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朗读,体会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爱才、惜才的深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能恰当、客观地认识社会现状,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成为一名有用之才。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进一步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2、体会_

40、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如何使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二)难点:1、理解文中“托物寓意”的写法。2、理解人才的产生、成长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有适合发展的氛围。三、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检查学生可前预习所用的小黑板,主要是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二)学生准备1、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篇_,标出重读的字词。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3、查找了解这篇_的写作背景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马说,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会答:爱莲说、捕蛇者说2、请同学们回顾以往的知识谈谈你对课题的理解。“说说千里马 ”、“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

41、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更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3、简介韩愈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幼孤力学,二十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等仕途。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旱荒,曾上疏请宽免徭赋,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几乎处死,被贬潮州(今广东潮阳)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后转为吏部侍郎,卒于官。谥号“文”唐世称韩文公、韩吏部,也因其郡望为昌黎,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二)初读课文,顺畅朗读。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2、教师范读课文。3、请一组同学朗读

42、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停顿、语气。(三)再读课文,通晓其意。1、和同桌再读课文,把握_大意。2、出示小黑板,检查文中的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1)、重点实词然后有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_喻指人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骈死于槽枥之间:一同,喂牲口用的食器。不以千里称也:著称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之不能尽其才: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策之不以其道:策之,用鞭子打;道,规律,方法。执策而临之:马鞭子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材”通“才”,才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鸣叫;通,通晓。执策

43、而临之:执,拿着;临,面对。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2)一字多义能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 副词,能够食 食不饱,力不足 动词,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策 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子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舒缓语气,无实意而 而伯乐不常有 可是、但是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却、可是执策而临之 连词 表修饰关系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指千里马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表推测语气(3)通加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能。食之不能尽其才: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食

44、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干,才能。(4)古今异义字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 有时 今 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执策而临之 古 马鞭子 今 常指“政策、决策”(四)三读课文,把握精髓。1、师范读句子,让学生比较差异,说说那种读法好,并说明原因。(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明确: 全文主旨,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明确:这是作者对千里马可悲遭遇的描绘,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岂能千里也?明确: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可食马者却恰恰“不知”这一点,作者历

45、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再用“安求岂能千里也” 将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明确:饱含对愚蠢、荒唐的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2、启发学生在文中找出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并试着读一读。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三)师生共同品味文中主旨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握主旨。(作者写千里马的遭遇想告诉我们什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有着和千里马一样的遭遇)作者将千里马比作人才,将食马者比作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将伯乐比作圣明的君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和根本原因,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埋没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

46、不遇的强烈愤慨。(四)课堂检测1、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3、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表面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的一

47、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这篇_采用 托物寓意 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10、马说一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五)如何做一个人才?作为学生成为“伯乐”的机会不多,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千里马”,在我们遇到伯乐之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设置此问题是为了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成为人才做准备:聪慧的头脑,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品行,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抓住

48、机遇展现自己的才华,如果你的才华未被发现,完全可以毛遂自荐。马说教案6一、教学目标(一)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使学生读准、读懂课文。(二)通过对课文内容“说、辨、议、想”的合作探究过程使学生感悟课文的主旨、_的寓意、托物寓意的写法。(三)通过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体会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通过对“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体会_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

49、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_表达的情感。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教师讲“知己”这个词_的故事(即伯乐在太行山相马的典故)。(二)释题及作者简介(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板书:一、理读 1、读准2、读懂)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2.学习小组合作 扫除字词障碍。(四)解读课文的内容与主旨(板书:二、解读1、内容 2、主旨)1.说一说(1)课文里面有怎样的千里马?你可以试着这样说:这是一匹 的千里马,因为(2)又有怎样的饲马者呢?你可以试着这样说:我觉得他是 的饲马者因为

50、2. 辨一辨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板书)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食马者喻指 。3.议一议_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4.想一想我们来看一看_的主旨,作者想要通过_告诉我们什么?(教师适当补充写作背景)(五)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三、品读 共鸣)1.教师:品读首先要和作者产生共鸣。比如说,我读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和作者感到一样,怎么样?说说看。2.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六) 学生背诵课文(七) 拓展延伸1.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

51、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2.教师举例: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八)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1.基础题: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2.拓展题: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马说教案7师:“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

52、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不能施展自身的志向,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马说(板书:题目、作者)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_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刻考虑。关于“说”这种文体,我们以前学过吗?众生:学过。师:从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中,我想大家对“说”这种文体一定还记忆犹新吧。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温故一下吧!(生齐举手)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说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师:很好,大家知道“说”这种文体相当于现代杂文,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韩愈,请看屏幕。韩愈:字退之,河南人,自号昌黎,有昌黎先生文

53、集,是唐代重要的思想家、散文家。倡议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魁首,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故写此文。(屏幕显示)那么,让我们边听录音边看书,注意字词的读音和_的节奏。l zh pin co l sh s dn s xin伯乐 祗 骈 槽 枥 一食或尽粟 一石 食马者 外见(屏幕显示字词读音)师:你们听了他人的诵读,自身也想展现一下自身的风采吧。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然后互相交流。交流的内容请看屏幕:、找出难懂的词、句。、疏通文意。、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具体做法:四个学生为一小组,甲生读完,其他组员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同

54、时找出读错或特别注意的地方,再一起讨论,互相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或采用大家边读边口译,互相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教师从旁点拨。)师:经过老师的一番巡视,发现同学们交流活跃,例如第四小组的同学能发现“食”字在这篇_中的有几个义项,还有前面这一小组知道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等等。可见,大家讨论非常认真。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下练习来巩固对文言文词语的掌握。之:死于槽枥之间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食不饱策: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策之不以其道(屏幕显示)师:下面有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55、生:第一句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句,代词“千里马”。第三句,调节音节,无意义。师:嗯!很好,(同学鼓掌)继续有请第二位同学。生:第一句的“其”表反问“难道”。第二句,表推测“恐怕”。第三句,作代词,代“千里马”。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对吗?众生:对。师:好,我再请一位自告奋勇的同学来回答。生:第一句的“食”, 作量词,餐、顿。第二句作动词,喂养。第三句,吃。师:这位同学不但有胆量,而且有才智,真所谓“智勇双全”,我们同学怎么没有表示?(众生边笑边鼓掌)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和练习后,大家对_的思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深刻理解韩愈写马说这篇_的精髓,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生大声而

5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我们一起研讨下面几个问题。、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一句是集中体现?、文中通过哪些语句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_中“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各比喻了哪几类人?、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人才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屏幕显示)师:对于上面几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任选几个来考虑,还是依照刚才的小组展开讨论吧。(老师巡视,从旁指导)生:我选择第、题来回答。课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标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伯乐是最重要的,就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至于第2个问题是“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

57、常马等不可得。”(示意此同学坐下,另外一组的同学补充)生:对于第四小组回答的第个问题,我觉得不够全面,还应该补充这一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师:这位同学补充得很好,关于第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回答吧!千里马指哪些人?生:人才(异口同声)(板书)师:伯乐呢?生:善于发现人才的人(板书)师:食马者?生:统治阶级。师:统治阶级可以分为贤明的君主和平庸无能的君主,或残酷无比的君主,在这里我们应该加上一个什么形容呢?生: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师:太好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板书)。关于第四个问题,这个小组来回答。生: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时代统治者既不识他人才又不重视

58、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心情。师:看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得很好。的确,在韩愈的那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不会重视人才的,而在我们当今的信息时代,人才可谓是“原子弹”,他们迸发的能量是无法估计的,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并提出了“科技兴国”的口号。虽然文中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也并非它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我们应深信“是金子的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同学们,再退一步来说,假如你是伯乐,你将会如何对待你的千里马?(生考虑片刻纷纷举手)生:我会给他金钱、楼房、车,让他死心塌地为我服务。(众笑)师:可别笑他,这是很实际的问题,你不支

59、付他报酬,他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你服务,讲贡献也应有一定的报酬。生:我觉得应给他权力,有了权力才有助于工作的开展。生:我认为是如何重用他,把他布置到一个恰道好处的位置上,充沛发挥他的才干。师;我很欣赏同学对人才观的看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会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对待人才,我们应持有怎样的态度,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请看屏幕。对待人才:识他人才,重用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马说教案8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的用法。4.翻译并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

60、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重点:翻译并背诵全文难点: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教学方法:读 议 展 点 练第一课时一引导探究1.读写字词:骈死pin 槽枥col 粟s 外见xin 食马s 祗zh 邪y 一石dn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3.查找资料,了解“说”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说”是古代表示 的一种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和主张,讲究文采,相当于今天的杂文。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之一,曾倡导古文运动。初入仕途时,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