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答案文档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120937734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课后答案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课后答案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课后答案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课后答案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后答案文档(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九章 存款货币银行 1一种金融机构与否是存款货币银行,其判断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答:在金融中介体系中,可以发明存款货币的金融中介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它们统称为存款货币银行(Deposit Money Banks),而不管其具体采用的称呼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存款货币银行重要指老式称之为商业银行或存款银行的银行;国内的存款货币银行涉及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中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她商业银行、信用合伙社及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 存款货币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判断一种金融机构与否是存款货币银行的基本标志是该金融机构能否发挥资金借与贷的中介作用,吸取存款,发放贷款,发明信用流通工具。职

2、能分工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与其她金融机构的最大差别在于:(1)只有商业银行可以吸取使用支票的活期存款;(2)商业银行一般以发放1年如下的短期工商信贷为其重要业务。 2存款货币银行经营哪些业务?什么是表外业务,此类业务为什么越来越受到注重?几类业务之间存在着如何的互相制约关系? 答:(1)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涉及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存款货币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这些资金来源涉及自有资金和吸取外来资金两个方面。其中,自有资金所占比重较小,重要是吸取外来资金,涉及吸取存款、从中央银行借款、银行同业拆借、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及发行金融债券。在这些业

3、务中,又以吸取存款为主,涉及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资产业务是指存款货币银行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汇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涉及贴现、贷款、证券投资和租赁业务。其中,贷款业务在其资产业务中的比重一般占首位。中间业务是指银行并不需要动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她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也称无风险业务,重要涉及老式的汇兑业务、信用证业务、代收业务、代客买卖业务、承兑业务、信托业务、代理融通业务和银行卡业务等。表外业务是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既涉及老式的中间业务,又涉及金融创新中产生的某些有风险的业务,如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

4、率合同、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一般所说的表外业务专指后一类,即狭义表外业务。表外业务越来越受到注重的因素:在过去的二十近年中,新技术的发展和政府对监管的放松为银行开拓表外业务发明了良好的条件。同步,银行面对来自其她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贷款客户的竞争压力,也迫使其必须开拓新的收入来源。在这种状况下,表外业务迅速发展起来,特别侧重对有风险业务的拓展。从发展规模看,不少西方国家大银行的表外业务量已大大超过其表内业务量;从收益看,不少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远远超过其表内业务收入。(2)几类业务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信用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老式业务。其中资产业

5、务是商业银行通过运用其自有资金及负债或银行信用转变而成的业务,代表了银行对其营运资金的运用,也是商业银行赖以获得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和筹集资金,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是资产业务的前提和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本。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以资产负债业务为基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或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的所有中间业务都是建立在信用业务基本上的。客户委托商业银行办理各项中间业务,大都是该客户与该银行有存款或贷款联系,双方具有信用业务的关系。中间业务的发展必然会增进商业银行信用业务的发展。由于中间业务的发展可以使银行合理占用客户

6、资金,大大增长银行的资金来源和扩大实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相交错,又可以增进资产业务的不断扩大。在存贷利差小的微利时代,商业银行的所有中间业务又是赖以获得手续费收入的重要业务。中间业务(含表外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在业务范畴的外延上具有交叉性,重要集中表目前银行卡、信用证和承兑等业务的归属上。就其性质而言,银行卡业务、信用证业务和承兑业务既属于商业银行的老式中间业务,又因其会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或转化为表内资产、表内负债而可归入表内业务之列,因此,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完全有也许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商业银行表内资产或表内负债,从而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业务或表内负债

7、业务。 3从现代商业银行在国内的浮现,演进到今天的存款货币银行体系对于这个一百近年的全过程试给出简要的描述。 答:(1)1845年在中国浮现第一家新式银行,即英国人开设的丽如银行。从这后来至19世纪末,英国以及各帝国主义列强的银行,相继到中国设立了一批分行。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是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信用事业的创始。这家银行是以商办面目浮现的股份银行,但实质上受控于官僚、买办。19成立了官商合办的户部银行(19改为大清银行,19又改为中国银行);19设立了交通银行,亦为官商合办性质。与此同步,某些股份集资或私人独资兴办的较典型的民族资本商业银行也陆续建立。第一

8、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来的几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中国的私人银行业有一种发展较快的阶段。仅在19121927年间就新设立186家。中国的私营银行业究竟是发展起来了。 (2)1927年后来,在国民党当政期间,系统地开始了官僚资本垄断全国金融事业的进程,其中涉及以多种形式渗入和控制国内各大商业银行。旧中国,重要的商业银行,除由国民党政府直接控制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外,有被人称为“小四行”的中国通商银行、四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和中国国货银行,它们是官商合办的商业银行;有江浙财团的“南三行”浙江兴业、浙江实业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它们也受到官僚资本的控制;有被人称为“北四行”的盐业银

9、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它们虽未被官僚资本直接控制,但事实上也并非是全然独立的。此外,尚有几家较大的商业银行以及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它们也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国民党官僚资本银行体系。 (3)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并开始了人民币的发行。新中国成立之后,接管了国民政府设立的国家银行和官僚资本银行,并通过公私合营完毕了对私营金融业的改造,建立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体的国家银行体系,这个体系始终持续到改革开放。 自1979年以来,中国的银行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老式的“大一统”银行体制已经被现代的多层次的银行体制所替代。改革从设立独立经

10、营,实行公司化管理的专业银行开始。一方面是中国农业银行在1979年2月恢复,随后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分别从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分设出来。1984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成为中央银行,同步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负责办理本来由人民银行办理的全国工商信贷业务和城乡储蓄业务。到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做出了将专业银行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以及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使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分离的决定。除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外,中国还批准成立了某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还在本来都市信用合伙社的基本上,还组

11、建了一批都市合伙银行。与此同步,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步伐也大大加快。最后形成了目前的中国银行体系。它是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涉及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伙银行、都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外资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完整的存款货币银行体系。 4某些西方国家的金融业,近年来经历了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发展过程,你是如何理解这一体制变迁的?对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行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格局、背景及目前的发展变化趋势,你又有如何的见解? 答:(1)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来坚持分业经营的美国、日本等国纷纷解除禁令,默许乃至鼓励其大中型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日本于1998

12、年颁布了金融体系改革一揽子法,即被称为“金融大爆炸(Big Bang)”的筹划,容许各金融机构跨行业经营多种金融业务。1999年10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代表分业经营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容许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业互相渗入并在彼此的市场上进行竞争。这标志着西方国家分业经营制度的最后结束。 目前世界金融三巨头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先后走上了混业经营的道路,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也是金融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变革。混业经营通过多样化、综合化的业务经营,可以调剂银行各项业务盈亏,减少乃至避免风险,有助于经营稳定,分散风险;通过吸取资金的负债业务,

13、可以使银行的资本构造发生变化,获得大量长期资金来进行更多的业务活动,特别是长期信贷和投资活动;可以充足运用既有的诸多银行机构网点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减少信息收集成本和金融交易成本,增强银行竞争地位。尽管混业经营有如此多的好处,但是由于历史的因素和现实中的具体状况,国内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格局短时间内还很难打破,这就规定在此后的工作实践中应加大银证、银保间的合伙,以弥补这一缺陷。 (2)国内于1995年颁布商业银行法,确立了中国现阶段严格的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应当说这个体制在目前的经济条件和市场基本的状况下还是很适应的。 虽然就国际潮流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经营来看,银行的全能化趋

14、势确在日益加强,分业向混业的转化日益加速。但这规定具有某些基本条件。例如,银行和其她金融中介机构自身的治理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达到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定;宏观调控水平及金融监管体系的提高与完善;有关经济、金融法规的健全;证券市场乃至各类市场运营机制的日臻成熟,等等。从这样的角度分析,这些条件国内现阶段仍在哺育之中,尚未完全具有。因而,选择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定位存款货币银行于职能分工型是有其因素的。 固然,分业经营对银行业发展与生俱来的桎梏也显而易见。就国内的状况来说,它在很大限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畴,使其利润来源渠道减少重要限于存贷利差;同步则难于以多元化资产构造分散风险。过度

15、地强调分业经营,也使国内的保险业发展相称缓慢,信托业从发展到目前则呈现萎缩的态势,金融中介机构多样性的发展也得不到鼓励,等等。总之,分业经营不仅使国内的金融机构缺少规模经济效应和国际竞争力,并且减少了资金的配备与使用效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化,分业经营与综合经营必须严格划分的凝固化了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我们应当一方面规定坚持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的基本框架,同步松动管制,并支持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并逐渐向综合经营的方向推动。 5金融创新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创新活动形成一种趋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的意义何在,同步带来了哪些问题? 答:(1)金融创新是西方金融业中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向。

16、其内容是突破金融业近年老式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均进行了明显的创新、变革。这个趋势从20个世纪60年代后期即已开始,70年代多种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到80年代已形成全球趋势和浪潮。金融创新浪潮的兴起及迅猛发展,给整个金融体制、金融宏观调节乃至整个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金融创新之因此会形成一种趋势,是由于这种创新浪潮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定。当今世界的经济处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中。特别是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使得经济的发展不断突破时间、地区以及多种社会老式的界线,涌现出更多、更新的为人类文明生存与发展所需的行业、部门、模式和手段。在这种形势下,

17、固然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于为之服务的金融事业提出新的规定。面对新的规定,原有的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操作方式、金融市场组织形式和融资技巧等就会在某些方面显得笨拙、落后,不怎么合理并缺少效率。这就必然导致突破原有樊篱的金融创新。并且,由手经济发展变化所提出的客观需要不仅是强劲的,并且是持久的,因此金融创新的浪潮也仍在不断地推动。 (3)反映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已对并将继续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其意义重要表目前: 使得金融工具多样化、灵活化。创新的金融工具一般具有更高的流动性,且金额大小均有,适合不同投资者需要。 使金融机构老式的分工格局被突破,彼此业务全面交叉。如商业银

18、行普遍开始涉足证券业务;不少其她金融机构也开始办理支票存款此类商业银行的老式业务。金融业务日趋综合化、全面化的格局在形成。 使某些国家在既成事实面前被迫放宽某些金融行政管制或取消、修改某些法令法规。这又成为推动和鼓励金融创新的因素。 (4)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重要是增长了各国货币政策的复杂性。由于创新后的金融工具大多增强了支付的功能,这必然增大了货币当局在宏观调节中对货币层次划分原则及控制上的难度,容易对货币供应量做出错误判断。 此外,金融创新在减少风险的同步,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国际结算的速度和成本大大减少,但同步也使各国金融体系联系得更快密,金融风险的传递更加

19、迅速,一旦一国发生问题,将导致全球性危机。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创新的重要产物,但是其自身操作的复杂性以及保证金制度的杠杆效应增大了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 6网络银行与老式银行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有一种说法,网络银行将最后取代老式银行,你如何觉得? 答:网络银行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她电子传送渠道,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新型银行。 (1)与老式银行相比,网络银行的优势有如下几种方面: 以便、快捷、超越时空。老式银行基本上是在柜台内为客户提供直接服务,这就规定客户只能在限定的营业时间内到银行接受各项服务,时空限制极为严格。而网络银行可以提供全球24小时的“AAA”式服务,即可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

20、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实时服务,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 各项成本低。网络银行可以少设甚至不设分支机构,并且其雇员要比老式银行少得多。 拓宽了金融服务领域。网络银行不仅提供大部分老式银行业务,还提供某些全新的业务,如公共信息服务(涉及利率、汇率信息,经济、金融新闻等)、具体而低成本的投资理财服务、投资征询服务和综合经营服务等。 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方式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老式银行一般是单方面开发业务品种,向客户推销产品和服务,客户只能在限定的业务范畴内选择接近自己需要的银行服务项目。网络银行摒弃了老式银行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方式,采用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方式,即可

21、以按照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极具个性化的服务。 此外,网络银行还具有信息透明度高、存款利息高等优势。 (2)与老式银行相比,网络银行的劣势有如下两点: 安全问题。互联网的公开性势必威胁到网络银行的安全性,而安全性问题是决定网络银行成败的核心。对于精通网络操作技术而又熟悉银行业务的不法者而言,可以以极低的成本,伪造和复制网络银行的金融产品和信息,并可以假乱真,非法侵吞巨额资金。 法律规范问题。网络银行的发展规定有一套完整的法律规范与之适应。而目前全球有关计算机和网络领域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有关这方面的金融法规很不健全。如对网络银行的设立及平常经营活动的规定、对电子货币的发行与转移、金融监管部门对网络

22、银行的监管、网上如何保证银企的信用关系等问题,都还缺少明确规范的法律框架。 (3)应当说,网络银行较之老式银行有许多优势,但并不是说网络银行就可以取代老式银行。虽然在美国,网络银行现阶段也尚有某些不可克服的困难。例如获利能力弱,银行业务产品种类少,IT技术投入较大,客户忠诚度低等。如果没有老式银行的支持网络银行也会浮现发展的瓶颈。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被加拿大银行收购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多项调查表白,安全也已成为网络银行乃至其他形式的电子商务客户的最大顾虑。 网上银行业无法解决与客户的沟通交流问题。例如信用卡业务,银行必须与客人直接接触,才干理解客户年龄、财政状况等真实资料,这是网上虚拟世界所无法做到

23、的。同步,“网上银行”绝非保险,万一发生线路故障,客户必须打电话或以其她方式告知银行进行维修。 因此,从目前来看,网络银行无法最后取代老式银行。 7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你过去听到过什么议论,目前对其严重性如何估价? 答:(1)过去对国内商业银行不良债权问题的议论重要有: 春,时任央行行长的戴相龙指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所有贷款比例为253。8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低于20。但这一说法甚至没有得到国内研究者的认同,不少研究者指出,这个资料具有不可比性,一是中国国有银行的

24、不良资产比率没有涉及已经转移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15 888亿不良资产,如果加上这一块,估计不良贷款率就需修正为35;二是中国国有银行对贷款仍沿用“一逾(逾期贷款)二呆(呆账)”的措施,而非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措施,这也使得名义上的不良资产比率较低。 至于国际金融界有关中国银行的坏帐比率更是众说纷纭,比中国政府发布的数位要高许多。国际债信权威评级机构原则普尔于11月26日刊登了中国金融服务业展望。 原则普尔估计,底中国金融体系不良资产也许几乎占据贷款总额的一半。在阐明中国不良资产比率估计为44至45时,标普强调:所采用的指标为不良资产率而非不良贷款率;百分之四十五的不良资产率是目前数位,并不

25、涉及一九九八年早已剥离的一万四千亿不良贷款。这一比率虽然较之标普此前百分之五十的估计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在相称高的水平,不仅与世界前二十家大银行(不涉及中国的银行和未提供资料的银行)327的平均不良贷款率相去甚远,并且也远远高于亚洲危机前东南亚各银行的水平(东南亚各国银行在金融危机前不超过6)。原则普尔还作出另一项预估:中国银行体系的呆账以及银行再资本化的费用约6 5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2)据中国银监会记录,截至12 月末,国内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45%,比年初大幅下降3.71 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2.81%,比年初下降5.24 个百分点。8

26、你与否理解国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产生的背景?它在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方面采用了哪些措施?答:(1)国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背景如下: 90年代以来,随着着中国经济运营的周期波动以及国有公司多种改革方案的不断摸索,中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步,不良贷款增长不久。银行信贷风险成为影响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隐患。在吸取1997年亚洲某些国家化解金融危机经验和教训的基本上,从提高入世后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长远考虑,中国政府决定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负责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独资银行的不良贷款,以进一步防备和化解银行风险。1999年,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家资产管

27、理公司相继成立。中国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防备和化解银行风险;二是增进国有公司改革,推动现代公司制度建设;三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减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本。 (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方面采用的措施: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由政府出资设立。为了有效地集中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容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采用多种投资手段,并被赋予某些银行所不具有的权力,如自主决定豁免贷款公司部分本息的权力等。 资产管理公司对从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过来的不良债权的解决措施在不断摸索之中。目前采用的措施重要有:债转股;将债权公开拍卖;将债权直接发售给第三方。 其中,“债转股”是重要的措施。

28、所谓“债转股”,就是将商业银行对公司的债权转换为资产管理公司对公司的股权。“债转股”后,资产管理公司将通过对公司的持股或控股,派员参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改善公司的治理构造和经营状况,实现股权的保值和增值。 9对于存款保险制度,赞成者觉得是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核心性制度,国家必须予以财力支持,反对者觉得这一制度是道德风险的本源,不利于银行体系的健康运作与发展。对这样对立的见解,你的判断是什么? 答: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取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取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

29、款人的提款规定期,由存款保险机构承当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 存款保险制度是为了整个银行体系设立的一道“安全网”,它是通过事前避免和事后补救的多种措施,保持公众的信心,克制挤兑,减少银行的连锁破产,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是,对存款保险制度要有一种苏醒的结识,不能盲目夸张该项制度的作用。 从纯正的理论出发,存款保险制度自身与否可以实现增进金融系统稳定的目的,并没有明确结论,它至少还需要其他的条件,如有效的金融监管等。其实,存款保险制度只但是是对市场机制和监管当局金融监管制度的一种补充,要想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一种完善的市场机制、良好的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及时发现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加强监管才

30、是最核心的。 可见,存款保险制度不是万能的,它既不能取代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职能,也不能取代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能和政府出资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能。作为清偿赔付的保证制度,储蓄存款保险制度的职能仅仅是保护储户利益在银行等储蓄机构浮现财务危机时免遭过于严重的损失,并由此提高储户对金融体系的信心,最后避免整个金融体系由于个别金融机构浮现支付危机导致储户的悲观预期从而引起银行挤兑传染而陷入危机,仅此而已。 从主线上讲,存款保险制度只是一种心理支持制度。它以“保险”的承诺,给存款人特别的心理慰藉,使存款人一般不会轻信传闻而非正常地到银行提款,从而大大减少了对商业银行挤兑的风险。但是,心理支持毕竟有限,

31、保险金集中的限度更有限,一旦银行经营问题严重且具有普遍性,存款保险制度就会由于心理支持不堪重负和保险金局限性以补亏而濒于崩溃。因此,片面依赖于存款保险制度而放弃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金融体系现存风险的积极化解,那将是十分危险的。存款保险永远只能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一种重要的外部环境,而不是主线的保障制度。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任何抱负化设计及宣传都将是十分有害的。过高盼望存款保险制度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营是不现实的,在银行体系浮现系统危机时,有限清偿赔付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无效的,由于系统危机超过了存款保险制度安排的预算约束。 因此,对的定位存款保险制度目的,合理赋予存款保险制度职能,把存款保险制度从避免个别

32、银行的破产等力不能及的俗务中解救出来。这一方面可以削弱基于存款保险制度产生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存款保险制度不堪负重,是有效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应有职能的必要条件。 10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原则赚钱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把握?为实现经营原则的资产一负债管理,其理论发展的脉络是如何的? 答:(1)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原则赚钱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一般说来,安全性与流动性是正有关的:流动性较强的资产,风险较小,安全有保障。但它们与赚钱性往往有矛盾:流动性强,安全性好,赚钱率一般较低;赚钱性较高的资产,往往流动性较差,风险较大。因此,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

33、,常常面临两难选择:为增强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就要把资金尽量投放在短期周转的资金运用上。这就不能不影响到银行的赚钱水平。为了增长赚钱,就要把资金投放于周转期较长但收益较高的贷款和投资上。这就不可避免地给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安全性带来威胁。对此,只能从现实出发,统一协调,谋求最佳的均衡点。 (2)为实现经营原则的资产一负债管理,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演变过程。 1)资产管理理论 观点:商业银行在负债处在被动的前提下,通过积极调节其资产构造,在钞票、证券、货币等多种资产持有形式之间进行合理分派来协调安全性、流动性和赚钱性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的三个发展阶

34、段 第一阶段: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该理论觉得,为了应付其不可预期的提取存款的流动性需要,商业银行应使资产保持足够的流动性,资产业务应集中于短期和商业性贷款。 第二阶段: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于本世纪初提出,觉得商业银行资产不一定局限于短期自偿性贷款,可将其相称一部分分布在需要款项时可立即发售的证券资产上,从而扩大了商业银行资产范畴,在保证一定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本上增长赚钱。显然,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 第三阶段: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产生于40年代末,觉得无论放款期限长短,只要借款人具有可靠的收入,就不至于影响流动性。它主张商业银行应把借款人的预期收入作为衡量其贷款

35、归还能力的标志,并以此来重新协调流动性,安全性和赚钱性,从而使商业银行跳出短期性的局限,开始向长期性经济活动大量渗入,增进资产业务的多样化。 上述几种阶段,是以对资产流动性的不同理解,来扩大银行资产业务规模和范畴,目的是在保证必要的流动性水平的同步尽量的提高赚钱水平。但因影响流动性的不拟定因素增长,又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2)负债管理理论 背景:20世纪6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需要银行大量的资金支持,以及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需要拓展资金来源,以获得更多的资金。 观点: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借款来提供。因此,银行无需常常保有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

36、应将资金投入到更有利可图的资产上。因此,负债管理的核心是:银行积极以借入资金来保持银行的流动性,从而扩大资产业务,增长银行收益。 评价: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商业银行积极以负债去适应或支持资产,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和范畴。但负债管理也有明显的缺陷: a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 b因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而增长了经营风险。 c由于忽视自有资本的补充而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背景:20世纪80年代,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政府金融管制的放松导致金融业竞争更加剧烈,利率上升,银行融资成本提高。银行一方面需要增强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防风险的能力,又必须最大

37、限度地获得收益。 观点:该理论觉得应当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并作相应分析,通过调节资产和负债双方达到合理搭配,尽量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均衡,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赚钱性的统一。 11商业银行应当树立如何的风险管理观?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1)商业银行应当树立的风险管理观: 风险实际是无处逃避和躲藏的。并且,跌宕起伏的金融环境其实给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专业人士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成功的核心是学会驾御与管理金融风险。商业银行经营的所有内容是管理风险,而不是消除风险。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高超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措施显得特别重要。 (2)风险管理是一种“事前的”管理,即属于投资决策的环节。风险管

38、理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几点: 对于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方针以及具体项目进行风险评价。 风险管理也要延伸到资金投放的过程之中:已投入的某一或某些项目的贷款由于种种因素从风险较低变为风险较高,或者相反,显然,进一步的决策则必须作相应的调节。 对风险升水的追求构成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不只是风险的计量和据以进行经营决策的问题,与之同步尚有另一种重要方面,即对内部人员行为的监督与管理。12你与否批准在不久的将来“银行会消灭”的观点? 对于银行存在理由的论证有一种很长的发展过程。试理一理有关这方面理论观点的发展脉络。 答:银行不会消灭,其理由重要有如下几点: (1)根据货币金融学的理论,商业银行

39、与一般的工商公司不同,商业银行经营的商品是货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商业银行体系通过转账结算体系发明了流通的信用货币。在既有的货币形态下,商业银行发明的信用货币事实上就构成了资我市场上多种金融活动的基本,没有商业银行发明的信用货币,资我市场的运营就是无源之水。 (2)从“参与成本”角度的剖析,西方老式理论觉得银行存在的根据是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即市场的不完全性或市场摩擦的存在。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明显下降理应带来投资者直接参与市场比例的增大。然而实际却是个人直接持股比例减少,中介持股比例增长。因素在于金融创新的进程越来越快,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操作规定有很高的专业性,获取和使用这些专业知识和

40、技能都要付出参与成本。总的说来,参与成本明显有上升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虽然是信息充足从而有也许进行资产组合动态管理的投资者,面对过高的参与成本也有也许会放弃自己直接操作;至于信息不充足的投资者,更难以直接参与市场。金融中介正是通过提供信息,代理投资,发明收益相对稳定的产品、提供固定收入等服务,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3)从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角度来看,风险是经济行为主体普遍面对的问题,如何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越来越是投资者生死攸关的急切规定。银行具有在这方面提供明智而有效服务的能力,面对日益增大的需求,这就使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成为自己的中心职能。 (4)商业银行仍然处在支付系统的核

41、心。商业银行存款的突出特点是最为拟定以及可以迅速由存款人划转,因此,商业银行存款被作为支付的重要方式。通过指令,人们既可以办理商业银行账户之间的直接支付,也可以办理多种间接的支付。虽然由于“脱媒”(指资金融通或金融交易不通过金融机构这一媒介体)现象而产生新的支票便利的领域(如货币市场基金领域),也仍然需要通过结算银行进行有关清算。此外,虽然新的货币交易形式(如电子货币)正在发展,并且这种发展也许是在老式的银行系统之外,但是这些新的交易工具也需要依托银行系统来进行清算。 (5)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与直接融资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银行体系的资金,涵盖处在银行体系中的多种货币资金。商业银行要为国民经

42、济各个部门和多种经济活动提供货币资金转账结算服务,因此,除钞票漏损外,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它们的资金实际始终都是处在银行体系之中的。在现代中央银行体制下,银行体系中货币资金量的增减重要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有关。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范畴的扩大等,并不能成为商业银行衰落的理由。 固然,不可否认的是,直接融资对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的确是有影响的。但是这种影响并不体目前总量上,而是重要体目前构造上。一方面是主体构造。居民和公司参与资我市场投资后,它们的资金就由居民储蓄存款和公司存款变成了开户证券公司在商业银行的结算存款,资我市场的变化可以引起银行存款构造的变化。如下现象可

43、以作为例证: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同业存款项下的数额激增,其起伏波动的状况大都与股票市场的动态密切有关。另一方面是期限构造。在过去没有资我市场的状况下,居民的长期积累重要是以银行长期储蓄的形式存在,而资我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变化银行存款的期限构造缓和银行长期储蓄存款迅速增长的状况,从而减轻银行的付息压力。 (6)商业银行仍然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重要表目前:一是商业银行提供的是一种稳妥的、符合各个阶层需要的资金融通方式。商业银行在筹集和运用资金上具有积少成多、续短为长的特点,可觉得不同数量、不同期限的资金提供不同形式的融通,因此,尽管证券市场的便利性、收益性、灵活性等极具诱惑力

44、,仍然会有相称一部分资金短缺者和盈余者出于对安全性、流动性的考虑而选择银行。二是商业银行可觉得一部分中小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尽管直接融资市场能提供许多融资便利,但总会有一部分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无法通过直接融资获得支持其发展所必须的资金,并且公司通过资我市场筹集资会,所肩负的分红压力比归还贷款的本息压力也许还要大。因此,相称多的公司仍需向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融资。 (7)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分析的结论为上述观点提供佐证。迈耶有关公司融资构造跨国比较的研究成果显示,对于工商公司来说,发行股票不是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来源;发行可交易债券与股权证券,也不是工商公司融资的重要途径;间接融资远比直接融资更重

45、要;银行是公司最重要的外部资金来源。米什金觉得,只有大型资信良好的公司才干进入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在公司融资中的作用被高估了。这个结论被广泛引用,以论证商业银行仍然是最重要的金融机构。而从金融业的实践角度看,一方面,无可置疑地,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发达国家金融业中的地位在下降。以美国为例,商业银行目前虽然在所有金融机构中仍然是位居首位,但其相对份额也已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其地位已由绝对主导变为相对重要。到1997年终,美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只占所有金融服务公司总资产的36左右。另一方面,尽管商业银行收益的波动性加大了,但商业银行的赚钱能力还是很强的,如美国商业银行从19901997年的年平均股权收益率达

46、到1291,可见商业银行也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正在衰落。有关这方面的理论观点的发展脉络:(1)西方老式的理论觉得,银行存在的根据是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对于这两者一般归纳表述为市场的不完全性或市场摩擦的存在。其思路可以概括为: 如果一种人要直接投资贷出自己的货币资本,那么,她要在也许的借款人中选择可靠并有发展前程的对象,要理解贷款所要投入项目的可行性和也许带来的收益,要设计贷款契约,贷出后要监控其使用,要随时评估贷款可回收的保险系数。简言之,为了贷出,要付出可观的交易成本。银行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从而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大多与信息不对称相联系。要理解贷款所要投入项目的可行性和也许带来

47、的收益,这要收集信息;要在贷出后监控其使用并随时评估贷款可回收的保险系数,这要收集信息。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银行,不仅可以节省信息收集成本,并且可以加工出来高质量的信息产品根据信息加工出可供选择的决策判断。由此还可以相应设计有助于协调满足不同规定的金融产品。 如果交易成本和信息的不对称也即市场的不完全性或市场的摩擦不复存在,银行中介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但事实上,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明显下降理应带来投资者直接参与市场比例的增大。然而实际却是个人直接持股比例减少,中介持股比例增长。 (2)从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角度分析 风险是经济行为主体普遍面对的问题。如何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越来越是生死

48、攸关的急切规定。于是银行家有了需要在风险管理方面为之服务的客户群。有的风险可通过风险交易消除或回避,有的风险可通过风险交易分散或转移,有的风险可通过风险交易予以治理。银行具有在这方面提供明智而有效服务的能力,面对日益增大的需求,使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成为自己的中心职能。 (3)从参与成本(participative cost)视角的剖析 在一种长期存在的“完全市场”假设中,意味着所有投资者可以无摩擦地参与市场,或者说市场处在充足参与状态。但这样的假设并不存在于生活之中。 投资者要想参与市场,要付出学习成本,用习常用语就是要“交学费”。需要投入精力,学习市场运作,理解资本收益的变化,监视市场的动态

49、。不仅要懂得如何进行资产组合,并且要实时地调节组合,如此等等。特别是金融创新的进程越来越快,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操作规定有很高的专业性,获取和使用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都要付出参与成本。总的说来,参与成本明显有上升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虽然是信息充足从而有也许进行资产组合动态管理的投资者,面对过高的参与成本也有也许会放弃自己直接操作;至于信息不充足的投资者,更难以直接参与市场。金融中介正是通过提供信息,代理投资,发明收益相对稳定的产品,提供固定收入等服务,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4)从货币角度看银行的存在。从货币支付系统的角度来看,间接融资作为金融的一项功能,是有其继续存在的根据的。而服务于货币支

50、付体系各个环节(具有间接融资功能的环节)的机构就是银行。只要间接融资的功能不废掉,执行这种功能的金融机构也就不能不仍然存在。(5)Diamond-Dybvig模型。这是由两位美国专家Diamond和Dybvig提出的。对于银行存在的理由,这个模型是最为原则的规范模型。该模型觉得:第一,银行开办活期存款可以通过在那些需要在不同步间消费的人们之间进行较好的风险分担来改善竞争性的市场;第二,提供这种改善的活期存款合同有一种人们不但愿的均衡(银行挤兑),处在这种均衡状态时,所有的存款人都很惊恐并且立即提款,涉及那些本来是乐意把钱继续存在银行里的人。第三,银行挤兑引起实际经济的问题,由于虽然是“健康的”

51、银行也会失败,这导致贷款被收回,生产投资被终结。13不同的金融监管理论在论证金融监管的必要性时,既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又有交叉之处,试分析比较。 答:(1)社会利益论 这种理论觉得,金融监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分散于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维护这种利益的职权只能由国家法律授权的机构去行使。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市场存在着缺陷,纯正的自由市场会导致自然垄断和社会福利的损失,还因外部效应和信息不对称性带来不公平的问题。历史的经验表白,金融体系存在着外在不经济,社会公众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因此,为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国家有必要对金融业进行监管。通过管制来纠正或消除市场缺陷,以达

52、到提高社会资源配备效率、减少社会福利损失的目的。只要监管适度,就可以在增进社会公众整体利益的同步,将管制带来的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2)金融风险论 这一理论的重要观点是,金融业是一种特殊的高风险行业,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国家特别需要对该行业进行监管。 金融业高风险的体现:一方面,金融业是一种特殊的高风险行业。另一方面,金融业具有发生支付危机连锁效应的也许。再者,金融体系的风险,直接影响着货币制度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金融风险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必须有一种权威机构对金融业实行合适的监管,以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3)投资者利益保护论 这种理论觉得,为了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需要进行金融监管。

53、由于在金融活动中存在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会导致交易的不公平。在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的状况下,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也许会运用这一优势来损害信息劣势方的利益。为了避免债权人利益受损,国家需要通过金融监管对信息优势方(重要是金融机构)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为投资者发明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 (4)管制供求论 管制供求论将金融监管自身当作是存在供应和需求的特殊商品。在管制的需求方面,金融监管是那些想要获得利益的人所需要的。在管制的供应方面,政府官员提供管制是为了得到对自身政绩更广泛的承认。由此可见,与否提供管制以及管制的性质、范畴和限度最后取决于管制供求双方力量的对比。 (5)公共选择论 公

54、共选择论同样运用供求分析法来研究各利益集团在监管制度提供过程中的互相作用。该理论强调“管制寻租”的思想,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谋求管制以牟取私利。监管者将管制当作一种“租”,积极地向被监管者提供以获益;被监管者则运用管制来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14就金融国际化论证对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答:就金融国际化角度来看,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必要性表目前如下几种方面: (1)金融风险的国际化需要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 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一方面使得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多样化和复杂化,增长了金融机构经营的不拟定性。同步,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也导致金融风险在国际范畴内的传播不仅扩大了风险传播的范畴,并且加快了传播的速度

55、。并且银行同业支付清算体系把所有银行联系在一起,导致了互相交错的债权债务网。基于营业日结束时多边差额支付的清算体系,使得任何微小的支付困难都也许酿成全面的流动性危机。 在金融风险国际化的状况下,任何一国的监管机构都无法对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监管,迫切需要各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伙。 (2)金融国际化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挑战,需要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 无论金融国际化的限度达到哪一层次,对于一国的金融监管当局而言都是严峻的挑战。 在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与金融监管的国别化之间,矛盾日益加深。就国际金融监管角度来看,当金融活动的监管还是单个国家政府的事情,金融监管行为还被限制在国家主权地理区域之内

56、的时候,就意味着无法对国际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面临监管真空的危险。 金融国际化加大了监管者和被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差别。本来,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国际化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组织构造和业务构造日趋复杂,国际经营和交易业务大量以表外业务的形式开展,监管机构主线无法及时完整地获得信息。这就使得监管者实行有效监管的难度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业务的创新不断突破既有的金融监管框架,使得监管机构面临崭新的监管对象。表外业务大量增长,金融衍生工具大量涌现,如此等等都导致监管部门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 金融机构的集团化和业务综合化与金融监管分散化之问的矛盾。金融集团复杂的业务构造和风

57、险构造自身,就使金融监管极为困难。问题还在于,目前许多国家实行的还是分散化的金融监管。这就使如何对进入本国的国际金融集团实行有效监管成为一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意味着各国的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协调与合伙,否则,无论是对个别国家还是对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均有也许带来悲观的影响。 (3)金融监管的溢出效应规定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在一种开放的世界中,金融监管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由于金融监管的溢出效应,监管当局做出的不协调的监管决策很也许会导致世界范畴内严重的低效金融产出,影响资源配备的有效性。因此,这就需要各国监管当局充足考虑到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加强在政策上的互相协调。 (4)监管竞

58、争和监管套利的存在规定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与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相对存在的是各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差别。在一种存在金融监管差别的国际市场中,有也许浮现两种现象:一是监管竞争;二是监管套利。无论是监管竞争还是监管套利都也许影响监管的有效性,这就规定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调。15从巴塞尔合同到新巴塞尔资本合同,阐明在国际金融监管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所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1)从巴塞尔合同到新巴塞尔资本合同,阐明在国际金融监管中发生了如下变化: 规定建立完整的资本监管框架。新资本合同明确了商业银行保持资本充足的责任,建立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程序和原则,强化了资本监管的有效性,并强调了以市场力量来约束银

59、行的经营行为,提高市场约束的效果,从而形成了新资本合同的“三大支柱”。 改善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措施。新资本合同摒弃了1988年资本合同的单一做法。银行可根据其风险管理水平,在外部评级法和内部评级法中选择,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选择内部评级法,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的选择外部评级法。 扩大风险覆盖种类。1988年版的资本合同只对信用风险进行资本监管,新资本合同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 拓宽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合用范畴。近年来银行间产权关系日趋复杂,新资本合同进一步强调了并表监管,以消除由于银行集团内部互相持股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估的影响,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范畴扩大到银行集团内部不同层次的商业银行和银行集团的持股

60、公司。 各国监管机构对于银行资本状况的监管方式和重点浮现了重要变化,监管规则更加灵活、更加动态化。旧合同局限在基于银行过去和目前的资产负债状况,监测由其反映的风险水平,衡量资本充足率与否符合量化的审慎原则,事实上是一种静态的风险监管,具有较强的“合规性”色彩。新合同转向了审查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与否完善、合理和有效,关注的是银行如何度量和管理风险及其管理能力,监管重点从本来的单一的最低资本充足水平转向银行内部的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状况上来。并且,新合同更加强调各国监管当局结合各国银行业的实际风险对各国银行进行灵活的监管。这重要是巴塞尔委员会注意到不同国家的具体金融环境和体制差别,因而开始强调各国监

61、管机构承当更大的责任。新合同中,许多风险衡量的水平和指标需要各国监管当局根据实际状况拟定,可以自主拟定不低于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 可以这样说,新资本合同更全面、更敏感地反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多种风险,代表了风险管理技术和监管手段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了风险监管的理念,有助于增进银行体系的安全稳健运营和公平竞争。 (2)新资本合同出台的背景 巴塞尔合同的制定和逐渐推广,为进行有效的银行监管提供了根据,对防备与化解银行业的风险,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银行业发展和创新的步伐却从未停止,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的运营环境和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要表目前如下三个方面:

62、第一,巴塞尔合同中风险权重的拟定措施遇到了新的挑战。这体现为在信用风险仍然存在的状况下,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对银行业的破坏力日趋显现。在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比率基本正常的状况下,以金融衍生商品交易为主的市场风险屡屡发生,诱发了国际银行业中多起重大银行倒闭和巨额亏损事件。而巴塞尔合同重要考虑的是信用风险,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考虑局限性。 第二,危机的警示。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危机蔓延所引起的金融动乱,使得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银行业迫切感到重新修订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原则已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尽快改善以往对资本金充足的规定,以便能更好地反映银行的基本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伙,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第三,技术可行性。近几年学术界以及银行业自身都在银行业风险的衡量和定价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摸索性工作,建立了某些较为科学而可行的数学模型。现代风险量化模型的浮现,在技术上为巴塞尔委员会重新制定新资本框架提供了也许性。新合同草案较之1988年的巴塞尔合同复杂得多,但也较为全面。它将把对资本充足率的评估和银行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地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其可以更好地反映银行的真实风险状况。新合同不仅强调资本充足率原则的重要性,还通过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以期有效地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