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之表达技巧教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20728712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鉴赏诗歌之表达技巧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鉴赏诗歌之表达技巧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鉴赏诗歌之表达技巧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之表达技巧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之表达技巧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鉴赏诗歌之表达技巧教案编撰:林英良一、考点解说: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地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的使用等等。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行文构思与章法,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综合运用的。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

2、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三)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衬托(正衬、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四)行文构思与章法: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抑扬(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小中见大、.层层深入、画龙点睛、以景结情等;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 二、应试技法 (一). 整体把握,明确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需要先明确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技巧运用是为了凸显主旨,因此,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需要先对诗歌的内容整体把握,需要结合诗歌

3、主旨以及诗作情感。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首词写的是亡国之痛,该词并没有对当时的个人处境作正面描写,而借梦境重现昔日的欢乐情景。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由此可见,这首词采用了以乐写悲的手法,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既要着眼全篇,又要抓住局部,像借景抒情类的诗歌,既要从整体上考察景与情的关系,又要认真分析写景的诗句是否采用了特殊的表达手段。 (二).分清主次,立足典型手段。一首诗歌不可能单纯只用一种表达技巧,多数是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从高考命题形式看

4、,有的在题干中加上“最突出”、“最主要”等字眼,有的只是宽泛提出评析表达技巧。即便是宽泛的要求,在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时,也应该抓住最典型的表达技巧。因此,在考查一首诗运用的表达技巧后,还要结合诗歌的情感内容,从主次方面进行甄别,找出在表情达意上最突出、最典型的一种或几种。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中,“候馆梅残,溪桥柳细”,“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是严整的对偶;“草薰风暖”化用江淹别赋中的句子,是用典;“辔”本义是马缰,以之代马,是借代;“迢迢不断如春水”是化虚

5、为实、形象贴切的比喻;上阕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借助想象写“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上阕是实写,下阕是虚写,整首词虚实结合,相辅相成。在这众多的表达手段中,最能突显人物情感和诗作意图的显然是虚实结合,分析评价这首词应当主要围绕这一点。 (三).明确要求,突出表达效果。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从高考命题的形式来看,有的着眼于整首诗歌,如“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等;有的着眼于诗作中的某个句子,如“指出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某句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突出特点”、“某句历来为

6、人称道,你认为好在何处”等。无论着眼全篇还是某个句子,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法是怎样运用的,最后指出这种技法怎样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深刻凸显诗作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至于文字的多少,可根据分值的多少灵活掌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侧重于表达技巧运用效果的分析。如宋代严羽的江行:“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三、鉴赏指导(一)鉴赏修辞手法1、题型解

7、说:为主观表述题,或与其他考点综合在选择题中考查。2、赏析修辞方法的提问方式为:(1)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或作用)? 这首诗修辞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手法)?(2)某句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包含修辞手法),试举例具体赏析。(3)注意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的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考查的特点。 3、答题思路: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即:首先点出是哪种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诗中哪里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是怎么用的,有什么效果。4、例题:【例题一】 从军行 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

8、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答:借代手法(明手法),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而是用与人有关的“横笛”、“红旗”来代替(析情景),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既描写了一幅深远而广阔的画面,又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点效果) 【例题二】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问: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明手法)纤长的柳条好象多情的手臂牵扯离人的衣襟,蔓延的藤蔓似乎满怀深情缠绕着离人不让离别,黄莺的啼叫似乎是不舍离人离去的

9、伤心啼哭。(析情景)诗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点效果) 5、易失分原因分析 (1).主次不分,分析偏离重点。没有抓住最典型的手法,而是对诗作中的一小点进行分析评价,这样的答案在高考中或许不会得零分,但绝不会得满分。 (2).概括特点要点不全。一般能概括颜色美好,清高不俗,但容易遗漏开花时间早、形态美好的特点。 6、【牛刀小试】(1)、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亭皋:水边的平地。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沙鸥

10、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答案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2)、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注 韩元吉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

11、,远烟碧。注:蛾眉亭:据安徽通志载,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前直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然。上阕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简要赏析。【答案】(1)夸张:“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壮美之景。拟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句运用拟人手法,写青山似女子蛾眉不展,凝愁带恨,寄寓作者内心的愁苦。比喻:“天际两蛾凝黛”句将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比作女子蛾眉,突出青山的秀美。(3)、 出栈 张问陶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注:送险亭:在栈道终点处。陈仓:地名,在今陕西省宝鸡

12、市东。“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1)夸张,拟人,走出险境后,回首走过的险峰,它们好像在飞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走过险途之后的轻松、欣慰和愉悦的心情。(二)、鉴赏表达方式 1、【题型解说】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中,主要考查的是描写和抒情,其中考查描写有行动描写、环境描写、描写角度等,抒情主要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2、命题形式为:(1)本诗是怎样描写某某物的,有什么妙处?(2)本诗的抒情方式有何特点?(3)就某一种表达方式进行鉴赏。(4)请分析这首诗情景

13、交融的特点。(必须先解说诗句写了什么景;然后分析景中有什么情;最后对作者写得怎样进行一句简单的评价)3、答题思路:(1)怎样叙述(安排)或描写的;(2)叙述(描写)了什么景象;(3)抒发了什么情感,有怎样的效果或作用。 4、例题:【例题一】抒情方式: 倦夜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问:本诗的突出特点是融情于景,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一下。(4分)答:本诗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抒情方法。(明手法)全诗通过写竹凉、朗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这些具有凄凉色彩的意象,融入自己对政局和现实的担忧,营造了一种幽寂悲凉的意境。(析情景)景

14、物描写用空间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表明诗人担心政局和现实而夜不能寐,达到了物我为一、情景相融的境界。(点效果)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例题二】描写方式: 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问:下面这首诗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写景?答:诗人运用白描手法,(明手法)展示了一个天空无飞鸟、道路无行人的寥廓而纯洁、寂静背景,(析情景)塑造了一个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渔翁形象。(点效果)5、易失分原因分析:(1)、不明概念术语,不顾实际,堆砌术语。 如,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渲染烘托”、“对比反衬”等词语胡乱罗列在一起。(2)、缺乏分析,

15、轻易套用术语。对所用抒情方式判断后缺乏必要的分析,没有按题目要求对相关诗句作具体鉴赏分析。 6、【牛刀小试】 (1)、 初见嵩山 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

16、的: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答出惊喜和亲切的,给2分;答出铺垫来表现的,给1分;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方法点拨】解析本题一可先看标题。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为窗口。透过标题,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二可看抒情字眼。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2)、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

17、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参考答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写哀景抒哀情。(3)、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苏 轼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

18、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注: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逢柳子玉赴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赏析“新月与愁烟,满江天”这两句写景的特点。【答案】(1)此二句融情于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托出,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三)鉴赏表现手法 1、【题型解说】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描摹景象、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命题方式和答题要领。2、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

19、手法,或手法)。(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这首诗在表现(达)技巧(手法)上有什么特点?(5)这首诗采用什么手法表达思想感情?(6)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点?(必须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考虑,看哪方面的特点最突出,就答哪方面,也可全部指出)(7)这首诗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既要考虑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又要考虑结构上的特点)3、答题要领:(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技巧表现手法到底从哪个方面考虑、用什么知识作答,其实如果判断不清,答题时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避

20、免丢分。 提问有时较笼统,有时较具体,要看问什么才知答什么,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笼统问艺术手法(特色),要全方位考虑,看哪方面最突出就答哪方面;要善于取巧,明确中有模糊。比如:“衬托和对比”我们分不清,那么,做题时,我们可以这样写:用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衬托了什么景物,渲染了什么气氛。这样,对比、衬托、渲染都有了,评判者就没有办法扣你的分。一首诗既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又运用象征或拟人手法,作答时就这样写:诗人运用象征(拟人)手法,用什么象征什么(用什么拟作什么),托物言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要是写景抒情的诗怎么作答?比如,这首诗里有动静结合、比喻、写景抒情、白描,可以这样:这是一首写景抒

21、情的诗,通过把什么比喻什么,从什么动态和什么静态两方面来描写景物,用白描手法,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5、例题:【例题一】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明手法)(2)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揭露了统治者奢侈享乐而

22、不顾百姓冷暖。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表现了昔盛今衰的沧桑感。(析情景)(点效果)【例题二】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问:这首诗歌 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景?这样写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答:对比反衬手法。(明手法)前两句诗通过碧与白、青与红的色彩对比,描画出艳丽的春景。(析情景)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乡思之深。(点效果)6、易失分原因分析 (1)、对诗歌的表现手法没有做到“心中有数”。如考点所述,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

23、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2)、不善于结合全诗理解本句意象的作用。 7、【点对点练习】 (1)、(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问: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案】(1)以情相问,以景作答。(2)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3)“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2)、 采 桑 子 冯延巳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

24、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主要使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怒放之景,反衬失却侣伴之悲;用笙歌反衬愁肠欲断;用蝶燕双双反衬孤寂。(3)、 采桑子 欧阳修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1)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来谈亦可)前后对比的手法。用十年前的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突出如今的悲凉况味。(4)阅读下列两

25、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日 寇 准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清寒微雨麦秋时。客中初夏 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哲宗即位后始回京任职。这首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1)两首诗都写夏日,请指出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后一首还运用了哪种不同于前一首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答案】(1)借景抒情,前一首借深院、垂柳、夕阳、燕语等景物表现感情,后一首借晴好天气和葵花等景物抒情;后一首还使用了比喻手法(托物言志)来抒情,将“柳

26、絮”比作投机小人,将“葵花”比作自己,言在此意在彼。(四)鉴赏篇章结构 1、【题型解说】诗歌的构思立意之精心高妙,行文的章法用意,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法体现出来。或考查诗歌线索,或考查脉络,或考行文章法等。或考查“一词”“一句”统领全诗。 2、提问方式 :(1)某词(或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前人认为某词(或某句)在本诗连结全篇,你有什么看法?(3)这句诗(某联诗句)是如何照应标题的?(4)某句放在某某位置效果如何?(考章法)。(5)这句诗最有表现力的是哪句话?试作简要分析。(往往把结构与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6)这首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从选材、布局等方面考虑,即诗人用什么意象做什

27、么用;诗人把这个意象放在这里起什么作用。)3、答题要领 :(1)该词(或该句)对突出主旨或感情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3)表达效果分析。 或:(1)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 (2)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3)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例题:【例题】1.(2011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问: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此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

28、线索来写的。(明确线索)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 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线索体现在何处) 5、易失分原因分析 (1)、不熟悉篇章结构的常用术语,不善于从事件变化中寻找线索。本题指明从上下阙首句推断,虽然场景变了,但两句都有表明时间的词语。(2)、不善于用“总分”式结构组织语言答题。本诗答题先总起一句表明线索是什么,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推理,条理清晰。当然用“分总”式作答也可,只是在考卷上不太显豁。 6、【牛刀小试】 (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城 刘敞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望湖楼晚景 苏轼横

29、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问: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回答此类问题,必须要立足全诗意境,刘诗写濛濛细雨,而“浅深山色高低树”既写出了细雨的景象,又是下一句“江南水墨图”的主要内容。苏诗主要表现的是疾风骤雨,经历了一番“横风吹雨”,出现“雨过潮平”的静景,正是要为下一句“电光时掣”蓄势。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

30、 杜 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路的把握能力。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三个层次,14句为第一层,对李白高度评价,第5、6句为第二层,借描写两人所在地的特色景物表达对李白的思念,第7、8句为第三层,直抒胸臆,表达对两人相聚饮酒论诗的渴望。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3)

31、、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苏 轼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注: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逢柳子玉赴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苏轼在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问: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以“飞絮送行舟,水东流”结尾的好处。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这样结束全词,显得含蓄隽永。(4)、 双调水仙子西湖废圃 张可久夕阳芳草废歌台,老树寒鸦静御街,神仙环珮注今何在?荒基生暮霭,叹英雄白骨苍苔。花已飘零去,山曾富贵来,俯仰伤怀。注:神仙环珮:泛指西湖繁盛时的迷人风物。 问:“神仙环珮今何在”这句话起着“关节”的作用,使得全曲意脉贯通,浑然天成。请结合全曲谈谈你的理解。 问句一转,便由废圃扩及整个西湖,乃至天下兴亡、人世沧桑,抒写了对昔盛今衰的慨叹。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