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120690111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送给本站:一、概括题:(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论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故事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概括的操作思路是:1、根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一般体现为环绕某个中心展开论述、议论或阐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2、通过提炼要点,核心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3、通过辨认有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种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有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4、

2、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措施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核心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通过构造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体现的思想

3、、感情、态度。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均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通过、事件、景物),体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发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三)问文章构造题1、问文章、段落的构造形式: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浮现的字眼。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规定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措施。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

4、事情写在背面。倒叙措施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明显,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倒叙措施,合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可以引起读者的爱好,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构造将有所协助。(2)阐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因素-成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4。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构造层次,一般有如下几种措施: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

5、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体现人物不同性格特性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测景物的观测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步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解决。我们写文章,在题目拟定之后,就要环绕题目拟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解决,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限度决定于材料解决安排得好不好。材料解决得当,是指在构造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具体写,充足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

6、关联,可以明确地、充足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二、理解、品味词句题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察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规定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的确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2、问批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状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

7、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什么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阐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体现效果,哪个体现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体现某物某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精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精确、生动、形象或严密。)4、品味词语: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方、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体现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表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挖苦了/否认了/辩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5

8、、 问文中的核心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A、能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朴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词语:为什么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种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因此不能调换(若是阐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她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三方面考虑)一从构造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启动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烘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

9、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 体现的人物思想性格, 点明全文思想意义)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涉及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氛围、体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人物描写:(语言 动作 外貌 神态 心理)体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性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性 ,排比:增强了气势。比方、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方、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体现(描写)该对象的特性象

10、征的作用 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3.问记叙文的体现方式和作用记叙文的体现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阐明、抒情。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本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涉及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论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入作者的感情。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构造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体现、突出了中心2、构造布局:布局合理、巧

11、妙、构造严谨,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精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五、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结识)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构成:由文中(言或行)体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 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文章通过的论述;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体现了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并且是必须的内容。C、陈述批准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本上,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阐明理由。C。总结你的观点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对的、健康,注意言之有理。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阐明,阐明理由C。因此我们应当如何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