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20127302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生产模式设计自然条件分析 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淮北平原: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淮阳山地: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植物均有明显差异。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鄂东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 m以下。河网密度达4.8 km/km2。三角洲的南北两翼各有一个大的碟形洼地,北为里下河平原,南为太湖平原。居中的是一系列以河口沙坝为核心的河口古沙

2、洲。近期发育的沙洲尚处在长江南北汊流包围之中,例如崇明岛、长兴岛、横岛等。早期形成的古沙洲已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成为江淮平原的组成部分。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红岩盆地广布,红层地貌发育典型。 南岭山地:江西、湖南南部为断续的东西向的南岭山地,南岭古称“五岭”包括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山地。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4 0006 50

3、0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 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1 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 梅雨是本区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海、南京、芜湖、九江和汉口五站的统计,梅雨期的降水各占该站6、7两月降水总量的70。梅雨期的长短、降水量的大小,对本区旱涝影响极大。三、河湖众多水资源丰富 河流的特点 (1)水量丰富。(2)汛期长,由5月持续到10月。5个湖群(1)

4、两湖平原湖群。(2)赣皖湖群。(3)苏皖湖群。(4)太湖湖群。(5)江淮湖群。水资源特征平均年水资源总量5 954108 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7。水资源的特征为: (1)水资源丰富。 (2)河流水系、湖泊发育。 (3)天然水质好,但人为污染严重。 (4)水旱灾害。四、过渡性的亚热带植被与土壤(一)自然植被明显的南北过渡性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北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夹有少量耐寒的常绿乔木树种。典型常绿阔叶林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本区针叶林分布在北部或海拔较高处的杉木林中,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单纯。分布在本区南部海拔较低处的杉木林,混生的植物种类较多。本区竹林分布广

5、泛,种类甚多,例如毛竹、刚竹、淡竹等。 有许多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有大量的亚热带特有经济植物。木本油料植物有油桐、乌桕、油茶等。茶的产品种类很多。果树中以红橘和甜橙最为著名。暖温带果木,如柿、板栗、梨、桃、杏等也有栽培。和天然植被一样,在经济林木上也充分显示出长江中下游区自然景观的南北过渡性特征。(二)富铝化显著的土壤本区占优势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以黄棕壤为主。长江以南,5009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多属红壤和山地红壤分布所在,黄壤大多散见于较高的山地。本区水稻栽培历史悠久,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广大山区河谷地区,都有水稻土分布。湖荡洼地有零星的沼泽土。滨海平原有局部盐渍土。山地土壤垂

6、直带谱南北不同。五、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丰富的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本区钨矿的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锑矿占38、铜矿占36。 铁矿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湖北的大冶、黄石、鄂州,安徽的庐江、马鞍山、梅山等地均有规模较大的铁矿,是武汉、马鞍山、南京、上海等钢铁基地的矿山基地,但这些铁矿中贫矿占储量的90以上。锰矿分布在湖南湘潭、安徽沿长江一带。能源资源相对较少。 水能资源丰富。长江三峡河段和清江、汉江、洞庭湖水系及鄱阳湖水系均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本区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

7、约5 500104 kW,占全国总量的12.2。非金属矿产资源中,明矾石、金红石、磷矿石、水泥用石灰岩等储量较大。 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长江中下游区开发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热条件,开始大规模开发。晋朝到宋朝曾出现北方人口和文化、经济南移的高潮,本区很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近代,本区又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一、区域发展条件 (1)优越的区位条件:本区地处我国经济“T”形总体布局框架的交叉结合部,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2)良好的空间资源:低平坦的

8、地势与丰富的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3)投资环境优越:水运四通八达、铁路、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纵横交织。 上海、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航空港。(4)人力资源丰富:人口素质较高,文教卫生等社会条件较好。(5)资本雄厚,技术较先进。 (6)市场容量大。 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其自然资源较少,人多地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发展尚不相适应。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1)农业综合发展水平高,农产品总量大,商品率高。本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0.6,2001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29.0,其中稻谷产量占全国的51.5;油料产量占全国的38.7,其中油菜籽产量占全国的65.0,芝麻产量占全国的53.9;桑蚕茧产量占全

9、国的42.5;亚热带林产品、果产品占有更高的比重,茶叶、柑橘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5.0、42.5。2001年全区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9.78。农产品的商品率高,1997年净调出区外粮食770104 t。本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综合商品基地。(2)集约化程度高。土地利用率高、农田投入水平高和耕作水平高。(3)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位置。乡镇企业数占全国的32.8。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三、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一)工业发展特点(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2)工业结构较为合理。(3)东部沿海沪、苏、浙,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完整强大的工业体系。(4

10、)鄂、湘、皖、赣四省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二)工业基地建设(1)机械制造业。本区为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基地,门类齐全。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业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精密仪器仪表及量具的制造中心。2001年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9.7。江苏的机械制造中心有南京、常州、无锡、苏州、镇江、南通、徐州等。浙江的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1。湖北的运输机械制造也占有突出地位。(2)纺织工业。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其产值约占全国纺织工业产值的1/2。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3)化学工业。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

11、,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首位。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4)钢铁工业。本区是全国钢铁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钢、成品钢材产量均位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2.4和10。武汉是也是大型钢铁工业基地。(5)有色金属工业。有色金属矿产是本区的优势资源之一,而且区内电力(水电)充足,为有色金属冶炼提供了有利条件。(6)电力工业。水力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华东电网和华中电网构成本区强大的供电系统。四、水路陆路交织的交通运输网 本区位于我国水陆交通的枢纽地带,交通运输业发达。五、加速发展旅游业种植业与养殖业概况种植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是重要

12、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 、黄麻等。产鱼 、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产(主要为淡水养殖)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水体生态农业模式理由: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在保护宝贵的湖泊资源的同时,合理利用于发展水体生态养殖能够取得更好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具体模式:洪湖市一洪湖的母湖为核心,以湖心为圆心,按地形地貌的等高差模拟设计,把全区划分为 8个经济圈: 第一圈是湖心能量补偿级资源保护圈; 第二圈是深水围栏养殖圈; 第三圈是浅水水生生物圈; 第四圈是堤滩林草畜禽业和林果业; 第五圈是子湖涝地立体养殖圈; 第六圈是潜育地稻鱼共生圈; 第七圈是基本农田水旱轮作圈; 第八圈是庭院经济圈。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1)湖泊的萎缩和干涸,水面积的锐减;(2)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加剧:;(3)湖泊围网养殖过渡,生态系统受损;(4)水土流失;(5)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方法:周围植树;规定指标排放污水;人工湿地;生物塘系统;生态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