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三五林业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19805684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79.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贵州省十三五林业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贵州省十三五林业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贵州省十三五林业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资源描述:

《贵州省十三五林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十三五林业(5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贵州省“十三五”林业发 展 规 划贵 州 省 林 业 厅2016年8月42前 言“十二五”是我省林业发展环境最好、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时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坚决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高度重视林业建设,相继出台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等重大行动。省林业厅按照国家林业局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大力推进全省林业改革发展,全面完成

2、了“十二五”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50%,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10亿元,以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载体的生态文化网络初步形成,林业发展保障体系得到增强。“十三五”期间,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脱贫攻坚决胜时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关键阶段。为充分发挥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省林业厅认真研判我省“十三五”林业发展形势,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体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根据国家林业局 林业发展“十三五”和中长期规划、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

3、划(20152017年)、关于切实做好造林绿化工作力争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意见、关于推进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组织编制了贵州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目 录第一章 “十二五”林业发展回顾1第一节 主要成绩1第二节 基本经验4第三节 存在问题4第二章 “十三五”林业发展形势分析10第一节 良好机遇10第二节 面临挑战13第三章 总体思路15第一节 指导思想15第二节 基本原则17第三节 规划目标18第四节 总体布局19第五节 规划期限25第四章 建设任务26第一节 全面推进造林绿化26第二节 全面强化森林经营28第三节 全面依法保护资源30第四节 壮大林业特色产业

4、33第五节 发展生态公共服务37第六节 夯实林业发展基础38第七节 助力大扶贫推进精准扶贫41第五章 创新林业体制机制45第一节 建立健全林业生态资源培育机制45第二节 建立健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修复机制46第三节 建立健全林业资源科学利用机制48第六章 保障措施50附图:1. 贵州省森林资源分布图2. 贵州省“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总体布局图第一章 “十二五”林业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林业部门围绕增加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质量、促进农民增收,深化林业改革,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加快繁荣生态文化,着力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全面完成林业“

5、十二五”规划目标,为构建功能完善的“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第一节 主要成绩一、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和造林补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森林抚育补贴等项目,全省累计完成造林2161万亩,中幼林抚育2100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600万亩。2015年,森林面积达1.3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森林蓄积量4.13亿立方米。完成义务植树3.01亿株,城郊绿化和公路绿化步伐加快,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1240.5万亩,其中林业建设任务796.42万亩,石漠化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

6、林生态系统年服务功能总价值量达4300亿元,“两江”上游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二、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生态经济优势渐显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优势,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林业三次产业实现全面发展。新增经济林面积805万亩,2015年全省经济林面积达到2258万亩,竹林面积达到393万亩。以11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为带动,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运作模式,重点推进木竹浆纸一体化、人造板、竹木复合材料、家具制造等木竹精深加工。森林旅游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森林公园接待游客约1.3亿人次,旅游收入近130亿元。着力推进示范引导,林业厅牵头指导7个现代高效示范园区

7、建设,至2015年底,建设面积达20万亩,从业人员9.8万人,实现产值39.77亿元。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2011年的1000万元增至2015年的3200万元,林业招商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309.1亿元,政府引导下市场主体多元投入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林业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速22.4%,2015年达810亿元,林区民生不断改善,林业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三、依法治林扎实推进,资源保护力度加强 “十二五”期间,颁布并实施了贵州省森林防火条例、贵州省义务植树条例、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涉林地方性法规,制定了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依法治

8、林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各项林业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了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全省森林公安机关共受理各类涉林案件28073起,查处26024起,查处率92.7%。全面实施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补偿,补偿面积8891万亩,比“十一五”期末增加6141万亩。进一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全省森林和野生动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达到104个,保护总面积1346.5万亩。建成森林公园78个,国家湿地公园2处、试点34处,省级湿地公园4处。全面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标和治理任务,有效减轻了我省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基本实现了可持续控灾。年均森林火

9、灾受害率0.076,均低于年度控制指标。全省年均森林采伐量占年度计划的30.7%,占用林地面积为定额的75.1%,均低于年度控制指标。四、林业改革全面深化,林业发展活力增强创新体制机制,为林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勘界确权面积1.3亿亩,发(换)林权证1.29亿亩。出台了基层林业执法人员经费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高地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规范林地林权流转、抵押贷款、政策性森林保险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政策。林权流转累计392.67万亩,办理林权抵押贷款13.8亿元,森林投保达8894.9万亩,成立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2601个。全省国有林场110

10、个,经营总面积522.8万亩,其中70%森林资源已划定为生态公益林,强化了国有林场在森林资源培育中的骨干地位。相继出台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和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森林及物种保护红线划定实施方案,全省划定林业生态红线面积9206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4.85%,明确了林地保有量、森林面积保有量、森林蓄积保有量、公益林面积保有量、湿地面积保有量、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物种数量、古大珍稀树木保有量、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等9条红线。在赤水、荔波等4县(市)开展了林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率先在全国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和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落地实化。一系列改革措施

11、的出台和落实,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建设和保护。五、生态文明深入人心,生态文化深入发展始终坚持把构建生态文化体系放在重要位置,生态文化建设深入发展。一是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保护青山绿水已逐步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的执政理念,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生态敏感区实行尽可能避让的生态优先策略。2014年国家将我省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全社会普遍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扎实开展。黔灵山公园被确立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龙架山、玉舍、紫林山森林公园被确立为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三是生态文化宣传影响广泛。成功举办了4届生态文明贵

12、阳会议和3期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绿色经济、生态安全、两型社会、文明互视和社会责任为主题,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广泛深入宣传生态文化。第二节 主要做法和经验一、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阵地,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发达的林业、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期间,我省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向往绿色、追求美丽家园的需要,坚持把林业作为一项重大事业和重要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部署,作为实施主基调主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推进、来落实,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中,借势促进林业快速发展。二、 高度重

13、视,政策给力 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既要靠客观自然条件,也要靠主观重视。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对林业发展都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后,省委、省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放在了同等重要位置,把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工作抓手,历任省委书记栗战书、赵克志、陈敏尔及省长孙志刚等主要领导对林业改革发展经常提、经常讲,多次听取汇报、多次专题研究,支持出台了多项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如取消十个发展困难县GDP考核,提高生态权重;出台实施县乡村造林绿化规划、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切实做好造林绿化工作力

14、争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意见、关于推进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等等;同时,还利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平台,为林业发声造势,积极传播和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林业改革发展。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对林业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三、 善抓机遇,借足外力 充分利用国发20122号文件实施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关于支持贵州省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争取到国家林业局对我省投入“十二五”高于“十一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增幅高于中央对全国林业投入增幅的“三个高于”的优惠政策,争取到国家

15、对我省退耕还林最大幅度的倾斜。五年来,全省共落实中央有关林业发展补助资金165.3亿元,同比增长54.1%。四、 加强督查,注重落实 在造林季节和森林防火紧要期,省委、省政府督查室组织开展重点抽查,督促有关市、县整改存在问题,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省委组织部将森林覆盖率和营造林面积合格率纳入市(州)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评价范围。省林业厅组织分片巡查,由厅领导带头分赴市(州)、县(市、区)对林业重点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每年组织开展营造林实绩核查和林业综合检查,并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通报,扎实推进工作落实,确保了工作进度和质量。市(州)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林业部门也相应组织一系列督查

16、、考核工作,形成了对林业建设多层次、多方位的督查、考核体系。第三节 存在问题一、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与我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要求不相适应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0%,但在南方省区中排名靠后。特殊灌木林占森林面积的比例较大,人工林组成树种单一、中幼林较多。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左右,绝大部分森林的生产力水平不高。全省80%以上林分生态功能等级为三至四级,林下植被稀疏、郁闭度低,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碳汇、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不强。全省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与我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目标不相适应。二、石漠化、水土流失

17、依然严重,与我省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不相适应我省地处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地带,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同时,山地丘陵占92.5%,岩溶地貌占61.9%,生态脆弱性与生态敏感性并存。全省25度以上坡耕地及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1982万亩 据新一轮退耕还林摸底调查,全省25度以上坡耕地1573万亩,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639万亩,合计2212万亩。符合新一轮退耕还林总体方案的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256万亩,需要调整有关规划才能列入新一轮退耕还林的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面积为1956万亩。在256万亩中,“十二五”期间已完成退耕还林230万亩。“十三五”

18、期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总面积为1982万亩。,石漠化土地3294.77万亩,水土流失面积8290.35万亩,特别是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土地石漠化仍有局部加剧的态势;中部地区生态恶化势头虽然得到初步遏制,但生态建设质量低,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仍存在较大短板。三、林业产业发展滞后,与扶贫开发、带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需求不相适应我省林业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机制体制不活,林业产业总产值偏低。2015年,我省林业产业总产值810亿元,在全国处于靠后位置。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大部分林产品均为初级产品,产业链短,单位面积森林创造直接经济价值仅为全国平均水

19、平的31%。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薄弱,经营理念和方式落实,缺乏大产业引领和大企业辐射带动。我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林业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未能充分体现,林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占比不到20%。林业产业发展与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带动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求不相适应。四、城镇、乡村、通道绿化水平低,与我省建设山地公园省的要求不相适应开展全域旅游,打造“多彩贵州山地公园”旅游品牌,是我省的重要发展战略。草木灵秀是贵州山地旅游赖以发展的源泉,绿水青山是我省建设山地公园省的根本保障。但是,我省城

20、镇、乡村以及交通沿线绿化水平较低,部分区域或树木稀少、地表裸露,或树种、林相单一。城镇绿化率还只达到24%,城郊、交通沿线、湖泊水库周边森林景观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省1675个乡(镇)中,森林覆盖率50%以下的1005个,占60%;18570个村中,森林覆盖率50%以下的村11653个,占62.75%,绿化水平极不均衡。城镇等重点地段绿化美化现状与建设山地公园省的要求不相适应。五、财政资金投入少,与宏大的生态建设任务不相适应我省林业建设长期依赖中央投入,省级投入能力较为有限,市县配套多数不能落实。“十二五”期间,全省林业投资200.45亿元,其中大部分均为兑现给农户的补助资金,实际营造林工程

21、建设费用仅为50亿元左右,平均单价为231元/亩。营造林工程建设费用长期投入不足,投资标准偏低,成为导致建设质量不高、造林效果差、成林慢的主要原因。目前,我省宜林荒山荒地立地条件差,造林绿化难度大、成本高、巩固难,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投资缺口更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经营投入不足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财政投入偏低的现状与宏大的生态建设任务不相适应。第二章 “十三五”林业发展形势分析“十三五”是我省加快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贵州林业后发赶超新跨越、提升林业建设质量与效益的重要转型升级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第一

22、节 良好机遇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贵州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中央 国务院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我省生

23、态文明建设,对贵州提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的要求。为加快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并向其他地区提供可供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中央批准我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省委省政府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根据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既为林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加快我省林业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二、供给侧结构改革为贵州林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当前,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着力加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我国生态问题突出、生态产品短缺、生态差距已

24、构成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主要差距的现实,必须尽快补齐生态短板。党中央 国务院出台了全面保护天然林、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利好政策,着力解决生态问题、丰富生态产品、缩小生态差距。社会各界对林业的关注和期望前所未有,发展林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林业汇聚,呈现出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格局,为我省林业实现从量积累到质突破的转型升级跨越激发了强劲的内生动力。未来我省将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等,这些战略性产业,既包含有生态建设的内容,又为林业发展创造了更好的

25、条件。随着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的通车,贵州与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日新月异的发展大环境、快速便捷的交通格局,将引导贵州林业与全省各行各业一起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三、构建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贵州林业发展作出了准确定位贵州处在长江和珠江水系上游分水岭地带,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修复难度很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把贵州定位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石漠化扩展势头得到根本遏制、环境质量良好的奋斗目标。我省经济在西部省份中仍排名靠后,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在较长时期内

26、实现较快增长,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既要“赶”又要“转”,突出抓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扎实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努力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是贵州林业责无旁贷的重要使命。四、林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为贵州林业发展树立了坚强信心“十二五”期间国家林业局对贵州林业投入明显高于“十一五”,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累计落实林业资金200.45亿元,同比增长62.8%。2014年,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后,在计划任务安排上给予了贵州较大倾斜。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造林绿化工作力争20

27、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158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意见明确继续实施贵州省县乡村造林绿化规划(20142017年)和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全面完成宜林荒山造林绿化和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区1525度坡耕地退耕还林和种植结构调整。省人民政府同意印发的关于推进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为实现“十三五”林业发展目标,省委省政府采取了加强考核问责、提高资金投入、扩大舆论宣传等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向好的林业发展环境为贵州林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8、,奠定了发展的坚实基础。五、大扶贫战略的推进实施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新舞台脱贫攻坚是我省“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要求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扎实抓好中央和省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地生根,开展包括“绿色贵州建设脱贫攻坚”在内的“六大扶贫攻坚战”。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希望在山、脱贫在山、致富在山,贵州林业承担着打好绿色贵州建设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使命。在探索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让一批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林产品加工和林下经济等方面,林业将发挥积极作用。第二节 面临

29、挑战一、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治理难度大贵州森林覆盖率50%,在南方省区排名靠后。森林分布不均、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功能不强、产出不多,林业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山区省份特征不相匹配。全省山多地少人密,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任务重、压力大、要求高。全省尚有部分宜林荒山、25度以上坡耕地及石漠化土地需要进行造林绿化和综合治理,而这些需绿化和治理的地块大多分布在石漠化严重或交通不便地区,零星破碎,土壤瘠薄,造林难度大、成本高,巩固成果的难度很大。二、林业专业人才缺乏,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我省林业人才总体偏少,难以满足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

30、掌握现代林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高层次人才偏少,高技能实用人才和复合型市场开发人才偏少。基层林业单位现有的从业人员有很大部分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而来,没有经过专门的林业基础知识与管理技能培训,急需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全省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等林业基层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施设备及林区路、水、电、房欠账过多,基层林业单位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广大林业职工的收入和社会保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严重制约着其职能作用的发挥,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林业加速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需要。三、体制机制制约,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我省林业改革发展仍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未破

31、解的难题,观念落后、制度缺陷、体制老化、管理漏洞等问题还比较突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林业宏观调控体系、支持服务体系和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健全。林业的财政投入政策以及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性森林保险、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等还需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基层技术力量弱化,林业机构不全、体制不顺的问题日益凸显,科技创新、林业信息化等支撑力度不够的问题更加突出。第三章 总体思路“十三五”期间,我省林业建设要围绕“一个总目标”,突出“两条主线”,开展“三项行动”,完成“四大任务”,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32、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林业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生态美、百姓富”的总目标,突出“扩大资源规模、提高资源质量”两条主线,开展“绿色贵州建设、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林业产业发展倍增”三项行动,完成“造林绿化、森林经营、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四大基本任务,强化林业发

33、展基础和保障体系,加大林业脱贫攻坚力度,构建功能体系更加完善的“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十三五”林业发展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林业改革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创新发展,就是要深入推进林业体制机制改革,突破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林业发展特点的现代林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制定和落实支持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技术普及的政策措施,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广森林资源变股权、补助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健

34、全林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生态红线保护制度、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生态建设评价考核制度;实施林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林业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将国有林场森林全部转为生态林。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城乡绿化美化、统筹推进宜林荒山荒地和坡耕地造林绿化及通道绿化美化;统筹推进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数量和提高森林质量。把林业培育为生态建设的增长点、农民增收致富的增长点、产业发展的增长点。绿色发展,就是要调整山地种植结构,大力培育林业特色优势资源,加快发展种苗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森林食品、林产品加工、森林康养等绿色经

35、济;实施城镇村寨、交通沿线、河湖沿岸绿化美化工程,打造赏心悦目康体的森林植物景观,推进绿色家园建设;坚持依法治林,构建贯穿林业资源培育、保护、利用的法制化体系;全面完成宜林荒山造林,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加强森林和湿地保护,扩大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规模,有效遏制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筑牢绿色屏障;加强集中展示林业生态文化的平台建设,拓宽林业生态文化宣传渠道,丰富林业生态文化宣传形式,厚植绿色理念。开放发展,就是要加快林业负面清单的制定,不在负面清单的项目,对一切所有制企业和个人开放,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建设。拓宽科技成果使用交流渠道,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

36、所的合作,促进科技信息交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与科技成果,加快林业科技的发展步伐。共享发展,就是要助推扶贫攻坚,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发展林业产业、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生态护林员队伍等途径,增加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员的工资收入、财产收入、经营收入。第二节 基本原则1. 坚持把兴林富民作为根本宗旨。以人为本,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社会办林业,把生态安全、兴林富民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加快推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2. 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优先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扩大森林资源数量与提高森林质量,深化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3.

37、坚持把资源扩规模提质量作为关键目标。牢牢扭住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扩大森林资源的关键,积极开展城乡绿化、四旁绿化,落实各级政府目标责任,确保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逐步加大投入,开展森林抚育、低质低产林改造、新造林地补植补造,提高森林资源质量。4. 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主要途径。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贡献率。5.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用与时俱进的理念深化改革释放林业生产力,构建屏障提高生态承载力,振兴产业增强发展带动力,扩大开放注入发展新活力,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增强发展驱动力。6. 坚持把依法治林

38、作为基本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法占地毁林案件,强化红线意识、保护意识,认真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六个严禁”常态化。7. 坚持把组织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林业机构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执行力,确保各类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第三节 规划目标加快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完成全省宜林荒山造林绿化,通过调整基本农田规划完成退耕还林1982万亩,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750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加大退化防护林等低质低效林改造和森林抚育力度,完成退化防护林等低质低效林改造1000万亩、森林抚育2500万亩,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全省森林蓄积量达到4.71亿立方米以上;

39、加强林业特色优势资源培育基地建设,加速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发展,推动林产品精深加工,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积极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尽快形成一批景色宜人、环境优美、宣教功能完善的生态文化载体。“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指标内容2015年现状2020年目标1林地保有量1.32亿亩1.32亿亩2森林覆盖率50%60%3森林蓄积4.13亿立方米4.71亿立方米4公益林面积8891万亩8891万亩5湿地面积315万亩315万亩6古大珍稀树木保护率95%100%7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5.08%5.20%8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率90%95%9

40、森林火灾受害率0.0711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0.12311乔木林地生产力60立方米/公顷72立方米/公顷12混交林比例43%47%13林业产业总产值810亿元2000亿元14科技进步贡献率45%50%15良种使用率55.68%70%第四节 总体布局一、生态建设布局继续实施“西治、中保、东用”分区施策的宏观指导策略,按西部生态综合治理区、中部生态环境保护区、东部生态经济建设区,明确生态建设主攻方向。以乌蒙山苗岭生态屏障、大娄山武陵山生态屏障,乌江生态保护带、南北盘江及红水河生态保护带、赤水河及綦江生态保护带、沅江生态保护带、都柳江生态保护带为骨架;以重要河流及水库、湖泊水源涵养区、石漠化综合防

41、治区、水土保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基本功能区为主体;以交通沿线、村镇等绿化带为网络;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镇绿地等为重要节点,构筑功能协调、系统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一) 西部生态综合治理区范围包括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方县、织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安顺市普定县,六盘水市所有县(区),黔西南州普安县、晴隆县、兴仁县、贞丰县、安龙县、兴义市,覆盖国发20122号文件确定的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和“三州”等民族地区,共17个县(市、区),除钟山区、兴义市、盘县外,均属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的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区域国土总面积43979平方公里,2015

42、年常住人口1093万人,森林覆盖率41.91%,森林蓄积4213万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135亿元。该区域人口密度大,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山高坡陡、河谷深切,涵盖乌江、牛栏江横江、赤水河綦江、北盘江、南盘江5条水系,是乌江、赤水河发源地,南、北盘江的主要汇水区,地跨全省主体功能区划“二屏五带”生态安全格局之乌蒙山苗岭生态屏障及乌江生态保护带、赤水河綦江生态保护带西段、南北盘江红水河生态保护带西段,现有森林覆盖率偏低,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是我省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的重点。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大力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扎实提高造林质量,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快扩大森林面积,2020年

43、,全面完成宜林荒山造林,实施退耕还林7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4804万立方米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34亿元以上;以草海高原湿地综合治理为重点,恢复和扩大湿地,保护江河发源地,增强湿地生态功能。按扶贫区域和水系营造林布局表扶贫区域宜林荒山 造林 (万亩)退耕还林(万亩)水系宜林荒山 造林(万亩)退耕还林(万亩)乌蒙山区26334牛栏江横江7 88赤水河綦江3 39滇桂黔石漠化区32290乌江25 303北盘江22 261其他区域8173南盘江9 106(二) 中部生态环境保护区范围包括贵阳市所有县(区),贵安新区,毕节市黔西县、金沙县,铜仁市沿河县、德江县、思南县

44、,黔东南州凯里市、麻江县,黔西南州望谟县、册亨县,遵义市除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外其余县(市、区),安顺市除普定县外其余县(区),黔南州除瓮安县、三都县外其余县(市),覆盖国发20122号文件确定的黔中经济区和黔北经济协作区,共1个国家级新区和45个县(市、区),其中26个县(市、区)属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区域国土面积83436平方公里,2015年常住人口1795万人,森林覆盖率49.29%,森林蓄积1.62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329亿元。该区域涵盖乌江、赤水河綦江、沅江、北盘江、南盘江、柳江、红水河7条水系,地跨全省主体功能区划中乌蒙山苗

45、岭生态屏障中段、大娄山武陵山生态屏障东段及乌江生态保护带中段、赤水河綦江生态保护带东段、南北盘江红水河生态保护带东段,核心区域黔中地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工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城镇人口多,但生态环境负荷重。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全面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森林面积,2020年,全面完成宜林荒山造林,实施退耕还林95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85亿立方米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12亿元以上,着力推进城郊和道路绿化。按扶贫区域和水系营造林布局表扶贫区域宜林荒山 造林 (万亩)退耕还林(

46、万亩)水系宜林荒山 造林(万亩)退耕还林(万亩)武陵山区19165赤水河綦江22 133乌江71 440乌蒙山区8192沅江9 57北盘江13 80滇桂黔石漠化区108300南盘江6 34柳江7 45其他区域21302红水河28 170(三) 东部生态经济建设区范围包括遵义市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黔南州瓮安县、三都县,铜仁市除沿河县、德江县、思南县外其余县(区),黔东南州除凯里市、麻江县外其余县,覆盖国发20122号文件确定的黔北经济协作区和“三州”等民族地区,共26个县(市、区),除余庆县外,均属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的武陵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区域国土面积48756平方公里,2

47、015年常住人口620万人,森林覆盖率58.51%,森林蓄积2.09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346亿元。该区域涵盖乌江、沅江、柳江3条水系,地跨全省主体功能区划中乌蒙山苗岭生态屏障及乌江生态保护带、大娄山武陵山生态屏障东段及沅江生态保护带、都柳江生态保护带,生态状况总体良好,但林地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资源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生态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大力实施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2020年,全面完成宜林荒山造林,实施退耕还林22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2.38亿立方米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855亿元以上。按扶贫区域和水系营造林布局

48、表扶贫区域宜林荒山 造林(万亩)退耕还林(万亩)水系宜林荒山 造林(万亩)退耕还林(万亩)武陵山区32119乌江22 57滇桂黔石漠化区5592沅江45 115其他区域115柳江21 54二、产业建设布局根据我省“东杉、西果、南桉、北竹、中松茶”的资源禀赋和特点,“十三五”我省林业产业重点打造“五带、十业 十业:木竹原材料基地产业、木本粮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精品水果产业、中药材产业、茶叶产业、木竹精深加工和林副产品加工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林业电子商务产业。”,形成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区域化林业产业格局。(一) 东部木材培育加工产业带范围包括黔东南州、铜仁市东五县及石阡县、思南县

49、和黔南州三都县。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依托丰富的杉木、马尾松资源,以木材精深加工和林副产品加工产业为支撑,以洛贯工业园区为节点,形成厦蓉高速、黎三高速木材加工产业带。同时,积极发展杉木、马尾松原材料林基地,以油茶为主的木本粮油产业,以蓝莓、葡萄、柑橘为主的精品水果产业,以林下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形成木材加工为支撑,以速生丰产林培育为重点,以油茶、蓝莓采摘加工为特色的林业产业格局。(二) 西部核桃培育加工产业带范围包括毕节市、六盘水市及黔西南州的兴义、兴仁、晴隆、普安等县。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以核桃种植及加工为支撑,形成毕威、毕兴高速核桃产业带。同时积极发展猕猴桃、刺梨、苹果等精品水果产业,形

50、成镇六高速精品水果产业带,大力发展红豆杉、金银花、天麻、石斛、皂角刺等中药材产业,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大力开展花卉候鸟观赏和避暑休闲养身为主的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三) 南部速生丰产和珍贵用材林培育加工产业带范围包括黔南州荔波、独山、惠水、长顺、平塘、罗甸,黔西南州册亨、望谟、安龙、贞丰及安顺市紫云等县。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依托丰富的水热条件,以桉树速生丰产林种植与加工为支撑,形成南部环省高速木材加工产业带。积极发展桉树、杉木原材料基地林,大力推进油茶、板栗为主的木本粮油产业和以柚木、降香黄檀、红豆树为主的热带珍贵用材林培育,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大力开展

51、生态旅游。(四) 北部竹培育加工产业带范围包括遵义市赤水、习水、仁怀、桐梓等县市。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以竹培育加工为支撑,形成仁赤高速竹加工产业带。优化投资环境,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竹浆造纸、竹家具、竹塑复合材料、竹工艺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推进活性炭等林化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林副产品的高效利用。大力开展笋竹两用林培育,为加工业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依托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积极发展黄柏、杜仲、厚朴等木本中药材。(五) 中部茶种植加工休闲产业带范围包括贵阳市域范围、贵安新区及安顺市、遵义市、铜仁市和黔南州的部分县(市、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大力发展茶叶、花卉产业,

52、形成杭瑞、贵新高速茶产业带和沿兰海、沪昆、汕昆、厦蓉、杭瑞高速公路的5条花卉产业带;大力发展刺梨种植,加快刺梨饮料、冻干粉等系列产品研发,促进精深加工,形成贵新高速刺梨产业集群;依托良好的气候资源,开发观光、度假、休闲、健康养生、探险、“森林人家”等特色旅游产品,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五节 规划期限建设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分前两年和后三年两步实施。前两年着重完成县乡村造林绿化规划和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宜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和森林抚育任务,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森林质量稳步提升;后三年在完成宜林荒山绿化

53、的基础上,大力开展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区1525度坡耕地退耕还林和调整种植结构,以产业基地为依托,推进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开展森林经营,提高资源质量,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森林蓄积量达到4.71亿立方米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第四章 建设任务第一节 全面推进造林绿化一、全面绿化宜林荒山荒地以落实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重点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及森林植被恢复费建设项目,采取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措施,实施宜林荒山造林398万亩,全面完成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科学合理安排造林措施,大力培育混交林,加强造林实绩核查,完善管理制度,提

54、高投资标准,确保造林成效明显提升。二、全面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25度以上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区1525度坡耕地退耕还林和种植结构调整1982万亩,力争经果林、用材林造林达到80%以上。退耕还林工程结合各县(市、区)的生态建设和林业、农业等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优先选择经济、生态效益俱佳的乡土树种,规模化建设一批产业基地,促进山区农民致富增收。贵阳市以城郊休闲果园为特色,大力发展樱桃、杨梅、枇杷等休闲果园产业,同时积极发展茶叶、核桃等经济林和绿化苗木产业;六盘水市重点发展核桃、茶叶、猕猴桃、刺梨、红豆杉等产业;遵义市以茶叶、竹产业及木本中药材为重点,积极打造湄潭、凤岗

55、、余庆、务川、正安、道真茶产业带和赤水、习水、仁怀、桐梓竹产业带;安顺市以金刺梨、核桃、李等为特色,同时积极发展贵黄公路沿线绿化苗木产业带;铜仁市以茶叶、油茶、竹子、核桃和棕榈为特色,初步形成东部以油茶为主,西部以茶叶为主,石漠化山区积极发展棕榈产业的产业格局;黔西南州以金银花、油茶、桉树、核桃产业为特色;毕节市以核桃、刺梨、苹果、石榴、樱桃、漆树为主导产业;黔东南州积极发展蓝莓、油茶、茶叶、钩藤及工业原料林;黔南州重点发展茶叶、刺梨两个主导产业。三、继续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全省除遵义市的赤水市和黔东南州的三穗县、天柱县、锦屏县、剑河县、台江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雷山县外,其余县(市、

56、区)均为石漠化重点治理县。共实施石漠化治理750万亩,通过防护林建设和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恢复森林植被,有效遏制土地石漠化趋势和减缓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脆弱状况,提高生态承载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全面实施城乡绿化美化大力提倡全民义务植树,提高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通过工程造林与全民义务植树相结合,开展交通沿线、河岸湖(库)边、城镇乡村等重要地段大苗造林绿化,加快城乡绿化美化,促进人居环境改善。既要立足大生态,又要服务大旅游,以绿色为本底,合理搭配其他颜色,写好“多彩贵州”这篇大文章。坚持建设生态型、功能型城乡绿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构建园林城镇、建设美丽乡村的造林绿化发展思路,

57、因地制宜,积极运用乡土树种造林,科学配置阔叶树种、彩叶树种,丰富森林景观,构建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的城乡绿化景观。加快公路、铁路、渠道、湖库堤坝沿线造林绿化,促进绿色通道断带合龙、改造更新,构建完备的绿色通道体系。加速推进各类园区、景区及农村四旁植树和庭院美化,丰富美丽乡村的绿色本底,为我省山地全域旅游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五、全面开展新造林地补植补造 加强对新造林地监测,综合营造林实绩核查、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因灾受损造林面积核查等情况,制定补植补造措施,确保造林成效达标。第二节 全面强化森林经营一、推进森林分类经营根据森林的主导功能、自然条件、生态区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保

58、持和增强森林健康稳定,保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对国家级公益林,应突出自然修复,严格控制生产性经营活动。对国家、级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围绕增强生态功能,兼顾林产品生产,加强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对用材林和部分经济林,围绕林产品增产提质,兼顾生态功能维护,大力实施森林抚育和低质低效林改造,开展集约经营活动。二、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按照适地适树、优地优用、高效利用、合理使用林地资源的原则,力争完成退化防护林等低质低效林改造1000万亩。对结构退化的低效林,采取抚育改造、补植改造、促进更新、封禁育林等改造措施,调整优化林分结构;对生长退化的低效林,采取去弱留强、更新复壮、修枝整形、平茬割灌、施肥浇水等

59、改造措施,恢复森林生长活力;对立地退化的低效林,采取树种替换、抽针补阔、土壤改良、封禁管护等改造措施,改善养分循环,提高林地立地质量;加强迹地更新管理,科学选择更新树种,以乡土树种、珍贵树种为主,推进混交林培育。禁止以低效林改造为名将天然林、天然次生林转变为人工林、纯林。三、着力推进中幼龄林抚育按照森林演替规律和林分发育阶段,全面推进中幼龄林抚育,完成森林抚育2500万亩,力争实施3000万亩。对密度过大、林木竞争激烈的林分,采取抚育间伐等措施,调整林分密度,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对密度过疏、目的树种缺乏、天然更新不良的林分,通过补植补造、促进天然更新等抚育措施,调整树种组成,增加乡土树

60、种比例,培育混交林;对遭受有害生物侵害等受损林分,采取卫生伐、补植补造等综合抚育措施,改善林分健康状况,增强林分活力;对新造幼林,加大割灌除草等抚育措施,增强幼树竞争能力,促进林木生长,加快幼林郁闭成林。四、推进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国有林场改革后良好机遇,发挥国有林场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中的带动作用。按照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要求,巩固和经营好现已划定的80.08万亩国家储备林,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实行科学管理,坚持良地良种良法,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和中幼林抚育相结合,培育大径材和珍贵用材树种。在此基础上,力争国家扩大我省储备林基地建设规

61、模。查清我省特殊及珍稀树种资源现状及分布,挽救和丰富珍稀树种资源。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防护林工程等重点工程造林和“四旁”绿化,创新特殊及珍稀树种培育政策机制,增加资源储备。 五、 推行林地立体复合经营 在满足森林主导功能要求和确保实现主要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积极支持在林内种植固碳植物、药材等作物,以增加地表覆盖,改良土壤,提高经济效益。第三节 全面依法保护资源一、加强林业生态红线管控加强9206万亩林业生态红线管控,一级管控区内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内严禁实施影响管控区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按照“谁批准、谁负责”与“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确定

62、责任主体,对不认真履行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责任,致使本行政区域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目标考核不合格,按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责任。二、全面保护天然林在全省范围内,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通过森林经营措施,促进森林生态功能修复。全面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强管护站点建设,创新天然林资源管护机制,提高管护效果。采取封山育林、补植补造、森林抚育和近自然经营等科学培育措施,确保天然林面积明显增加、质量明显提高、生态功能明显提升。三、全面保护公益林加强5140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和3800万亩地方公益林保护,力争扩大国家公益林规模。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逐步减少地方公益林与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

63、准的差距,逐步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探索建立促进公益林保护和经营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严格限制建设用地占用公益林地,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调整补充地方公益林总量不少于生态保护红线控制数。积极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在生态功能低下的公益林地进行补植或封育,对公益林内的宜林荒山荒地、林中空地等实行限期补植补造,逐步提高公益林的生态功能等级。四、全面保护湿地资源建设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保护小区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促进湿地生态系统进入稳定发展的良性状态。建立和完善贵州湿地保护协调机制,全面开展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完成贵州省重要湿地名录编制,加强湿地建设和保护项目管理。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和社区建设,初步试行退耕还湿和生态补偿机制,使贵州重要的天然湿地和重要的人工湿地得到全面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同时,湿地保护和管理能力增强并得到有效运行。新建湿地类型及相关自然保护区5个,湿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