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19662983 上传时间:2022-07-15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1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管理学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管理学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管理学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资源描述:

《管理学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汉时期的教育 总总 论论n公元前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年,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君主专制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六国后继续以法治思想作为政治的指君主专制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六国后继续以法治思想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为了铲除六国残余贵族兴家复国的思想基础,秦对六国历史和建立在奴导思想。为了铲除六国残余贵族兴家复国的思想基础,秦对六国历史和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具有强烈怀古思想的儒家学说采取禁止传授的政策,以致走向隶制基础之上、具有强烈怀古思想的儒家学说采取禁止传授的政策

2、,以致走向“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的道路。的道路。n公元前公元前206年,秦被农民起义推翻,为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前年,秦被农民起义推翻,为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前206220)所取)所取代。由于人们普遍希望从秦末酷政和战火所造成的紧张中缓解过来,为了适应这代。由于人们普遍希望从秦末酷政和战火所造成的紧张中缓解过来,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心理,汉初在政治上实行一社会心理,汉初在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文化教的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政府解除了对各种学派的钳制,各家学说重新得到了自由发展的机会,育方面,政府解除了对各种学派的钳制,各家学说重新得到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儒学也从仅存

3、的一线生机中慢慢地复苏过来。儒学也从仅存的一线生机中慢慢地复苏过来。n实行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虽使汉初的经济从战乱中得以复苏,人民得到虽使汉初的经济从战乱中得以复苏,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休养生息”,但也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社会矛盾年。公元前但也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社会矛盾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为了加强年,汉武帝即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定利用汉初几十年在政治、经济方面打下的基础,实行有为政治。中央集权,决定利用汉初几十年在政治、经济方面打下的基础,实行有为政治。为此,必须统一统治集团的意志和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关于为此,必须统一统治集团的意志和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关于“罢黜

4、百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学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从此以后,对儒家经典的研究的建议,以儒学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从此以后,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教育便开始兴盛起来,学习儒经成为人们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和教育便开始兴盛起来,学习儒经成为人们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总总 论论n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就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就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学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释、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学独尊,魏晋的玄

5、学,唐代的儒、释、道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道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其中对教育哲学思想影响较大的,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中对教育哲学思想影响较大的,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之外,从汉代儒学独尊之后,对儒学冲击较大的或者说使儒学发之外,从汉代儒学独尊之后,对儒学冲击较大的或者说使儒学发生大的思想转折的,有三个大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生大的思想转折的,有三个大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援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援佛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援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援佛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

6、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也是最大的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一次冲击。(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3)总总 论论n世多以战国之末,为古代哲学终结之时期。盖一般人以为秦始皇焚书,禁天下藏世多以战国之末,为古代哲学终结之时期。盖一般人以为秦始皇焚书,禁天下藏“诗书百家语诗书百家语”,故觉秦时如一野蛮时代,以前学说,至此悉灭。其实秦始皇,故觉秦时如一野蛮时代,以前学说,至此悉灭。其实秦始皇“第烧民间之书,不烧官府之书;第禁私相授受,可诣博士受业第烧民间之书,不烧官府之书;第禁私相授受,可诣博士受业”。秦皇李斯

7、之。秦皇李斯之意,盖欲统一思想,非欲尽灭当时之学说也。故秦始皇所立博士中有各家学者。意,盖欲统一思想,非欲尽灭当时之学说也。故秦始皇所立博士中有各家学者。虽在整齐画一制度之下,思想言论,失其自由,学术发展诚受相当阻碍,然秦亡虽在整齐画一制度之下,思想言论,失其自由,学术发展诚受相当阻碍,然秦亡极速,不致有大影响。故在汉初,诸家之学仍盛。(极速,不致有大影响。故在汉初,诸家之学仍盛。(24)n“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

8、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自此以后,以利禄之道,提倡自此以后,以利禄之道,提倡儒学,而儒学又须为上所定之儒学。于是儒学,而儒学又须为上所定之儒学。于是“天下英雄,尽人彀中天下英雄,尽人彀中”;春秋以后,;春秋以后,言论思想极端自由之空气于是亡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之空气于是亡矣。n董仲舒之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董仲舒之主张行,而子学时代终;董仲舒之学说立,而经学时代始。n汉武董仲舒统一思想之政策,即秦皇李斯之政策也。秦皇何以行之而失败,汉武汉武董仲舒统一思想之政策,即秦皇李斯之政策也。秦皇何以行之而失败,汉武何以行之而成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何以行之而成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总总 论论n自孔子至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在经学时代自孔子至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在经学时代中,诸哲学家无论有无新见,皆须依傍古代即子学时代哲学家之名,大部中,诸哲学家无论有无新见,皆须依傍古代即子学时代哲学家之名,大部分依傍经学之名,以发布其所见。其所见亦多以古代即子学时代之哲学中分依傍经学之名,以发布其所见。其所见亦多以古代即子学时代之哲学中之术语表出之。此时诸哲学家所酿之酒,无论新旧,皆装于古代哲学,大之术语表出之。此时诸哲学家所酿之酒,无论新旧,皆装于古代哲学,大

10、部分为经学,之旧瓶内。而此旧瓶,直至最近始破焉。由此方面言之,则部分为经学,之旧瓶内。而此旧瓶,直至最近始破焉。由此方面言之,则在中国哲学史中,自童仲舒至康有为,皆中古哲学,而近古哲学则尚甫在在中国哲学史中,自童仲舒至康有为,皆中古哲学,而近古哲学则尚甫在萌芽也。(萌芽也。(3-4)n中国与西洋交通后,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各方面皆起根本的变化。然西洋学中国与西洋交通后,政治社会经济学术各方面皆起根本的变化。然西洋学说之初东来,中国人如康有为之徒,仍以之附会于自学,仍欲以旧瓶装此说之初东来,中国人如康有为之徒,仍以之附会于自学,仍欲以旧瓶装此绝新之酒。然旧瓶范围之扩张,已达极点,新酒又至多至新,故终

11、为所撑绝新之酒。然旧瓶范围之扩张,已达极点,新酒又至多至新,故终为所撑破。经学之旧瓶破而哲学史上之经学时期亦终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破。经学之旧瓶破而哲学史上之经学时期亦终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6)第一节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n一、统一文字一、统一文字 n秦朝对文字所作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秦朝对文字所作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在秦汉年间,尽管各种不同的定型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在秦汉年间,尽管各种不同的字体仍在不同的意

12、义、不同程度上使用着,但隶书作为一种普遍字体仍在不同的意义、不同程度上使用着,但隶书作为一种普遍通行的字体已经被人们所接受。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通行的字体已经被人们所接受。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贡献,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贡献,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轻视的作用。作为文字统一工作的推动者,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轻视的作用。作为文字统一工作的推动者,秦始皇、李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秦始皇、李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第一节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n二、严禁私学二、严禁私学 n秦始皇一

13、开始就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统秦始皇一开始就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统治集团内部对实行分封制或郡县制,思想上并没有达到高度的统一。治集团内部对实行分封制或郡县制,思想上并没有达到高度的统一。n李斯敏锐地感觉到,统治集团上层思想学术观点的不一致,是加强中李斯敏锐地感觉到,统治集团上层思想学术观点的不一致,是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障碍。因此,他把矛头指向了传播各种学术思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障碍。因此,他把矛头指向了传播各种学术思想的私学。想的私学。n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

14、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n讲学是传播学术思想的途径之一,书籍同样是知识的载体,于是李斯讲学是传播学术思想的途径之一,书籍同样是知识的载体,于是李斯同时提出了同时提出了“焚书焚书”的主张。的主张。n“焚书焚书”的第二年,又暴发了更为残暴的的第二年,又暴发了更为残暴的“坑儒坑儒”事件。事件。第一节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n三、禁游宦三、禁游宦n春

15、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局面的出现,与当时“邦无定交,士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无定主”的社会现象密不可分的。的社会现象密不可分的。“禁游宦禁游宦”则是由李斯建议,则是由李斯建议,秦始皇采纳的一项极端专制措施。秦始皇采纳的一项极端专制措施。n质言之,禁游宦是要取缔人们流动、迁徙、集会、结社、会盟、质言之,禁游宦是要取缔人们流动、迁徙、集会、结社、会盟、讲学和言论的自由,使士人回到彼此信息不沟通的封闭环境中去。讲学和言论的自由,使士人回到彼此信息不沟通的封闭环境中去。这一政策的颁行,对中国一盘散沙、乐土重迁、这一政策的颁行,对中国一盘散沙、乐土重迁、”各人自扫门前各

16、人自扫门前雪雪”的国民性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对学术交流和私的国民性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对学术交流和私学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学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参见参见中国教育发展史中国教育发展史,110页)页)第一节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n四、吏师制度四、吏师制度 n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了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17、n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秦又一次人为地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次大倒退。n此外,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政权力,此外,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政权力,制定了一些制定了一些“行同伦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第一节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n五、秦代文教专制主义对后世的影响五、秦代文教专制主义对后世的影响n秦是一个短命的王

18、朝,但对后世的影响则至深至巨。秦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对后世的影响则至深至巨。“二千年之二千年之政,秦政也。政,秦政也。”(谭嗣同(谭嗣同仁学仁学)n具体到教育领域,秦代文教政策中专制主义的内核,均为后世君具体到教育领域,秦代文教政策中专制主义的内核,均为后世君王不同程度地加以承袭。王不同程度地加以承袭。n秦秦“以吏为师以吏为师”的偏颇作法,坑杀儒生的历史阴影,一直笼罩在的偏颇作法,坑杀儒生的历史阴影,一直笼罩在教师头上,逼迫他们昧心述伪,弄虚作假,去做教师头上,逼迫他们昧心述伪,弄虚作假,去做“套中人套中人”,去,去当当“变色龙变色龙”。这种主体意识的阙如、道德的沦丧和双重人格的。这种主体意识

19、的阙如、道德的沦丧和双重人格的扮演,使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制于权势者之需,从而影响了教育扮演,使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制于权势者之需,从而影响了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参见自身的健康发展。(参见中国教育发展史中国教育发展史,112113页)页)第二节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第二节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的汉初文教政策策 n鉴于秦灭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以道家的鉴于秦灭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以道家的“清静无为清静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n随着政治思想的转变,汉初文教政策也与秦朝截然不随着政治思想的转变,汉初文教政策也与秦朝截然不同。

20、同。n(一)重视知识分子作用(一)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n(二)允许开办私学(二)允许开办私学 n(三)废除(三)废除“挟书律挟书律”二、汉武帝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文教政策 n儒学取得定于一尊的地位,除了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儒学取得定于一尊的地位,除了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意识的政治抱负以外,还和汉初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以及儒家学者的进意识的政治抱负以外,还和汉初儒家学说的广泛传播以及儒家学者的进取精神密不可分。取精神密不可分。n汉朝首先提出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

21、之一,有学者之一,有“汉代孔子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即位之后,就下令举贤良,开之称。汉武帝即位之后,就下令举贤良,开始采用对策的方法,选拔优秀知识分子来充实官吏队伍。始采用对策的方法,选拔优秀知识分子来充实官吏队伍。所谓对策,就所谓对策,就是应荐者回答皇帝提出的有关经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问是应荐者回答皇帝提出的有关经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策问。因为汉朝采用这种形式来选拔贤良之士,所以对策又称题的策问。因为汉朝采用这种形式来选拔贤良之士,所以对策又称“对对贤良策贤良策”或或“贤良对策贤良对策”。汉武帝亲自拟定题目,亲自阅卷。他十分欣汉武帝亲自拟定题目,亲自阅卷。他十分

22、欣赏董仲舒在对策中阐发的思想主张,反复策问董仲舒有关治理国家的方赏董仲舒在对策中阐发的思想主张,反复策问董仲舒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董仲舒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提出的三条建议,后针大计。董仲舒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提出的三条建议,后来成为政府施行的三大文教政策。来成为政府施行的三大文教政策。二、汉武帝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文教政策n(一)(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推明孔氏,抑黜百家”n(二)兴太学以养士(二)兴太学以养士n(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n董仲舒这三项建议被采纳,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董仲舒这三项建议被采纳,汉武帝先后

23、采取了以下措施:n立五经博士。立五经博士。战国时就有博士,秦汉承袭此制,也设立博士官。博士是掌管战国时就有博士,秦汉承袭此制,也设立博士官。博士是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术数、方技等都立博士。在汉武帝之前,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术数、方技等都立博士。在汉武帝之前,习儒学列于博士者,时有其人,但与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相比并没有突出的习儒学列于博士者,时有其人,但与其他诸子、传记博士相比并没有突出的地位。武帝建元五年(前地位。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年),“置五经博士置五经博士”。“五经五经”即儒家的即儒家的诗诗、书书、礼礼、易易、春秋春秋五种经典。原来设立的传记、五种经典。原

24、来设立的传记、诸子等博士则因历久不置而废。此后,博士的职位就只有被官方认可的儒家诸子等博士则因历久不置而废。此后,博士的职位就只有被官方认可的儒家五经大师才能担任,其他学派虽然没有像秦代那样被明令取缔,但已不能取五经大师才能担任,其他学派虽然没有像秦代那样被明令取缔,但已不能取得官方学术的地位了。于是,就迈出了独尊儒术的第一步。得官方学术的地位了。于是,就迈出了独尊儒术的第一步。二、汉武帝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文教政策n开设太学。开设太学。元朔五年(前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诏令太常与丞相公孙弘讨论置年),汉武帝诏令太常与丞相公孙弘讨论置博士弟子事宜。公孙弘为博士弟子

25、制度拟定了具体办法,开始博士弟子事宜。公孙弘为博士弟子制度拟定了具体办法,开始“为博士官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置弟子五十人”。从此,博士从一种朝廷备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为。从此,博士从一种朝廷备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为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生。太学的设立,是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正式设立,博士弟子即是太学生。太学的设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以后各代王朝都依例设立。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以后各代王朝都依例设立。n察举制的完全确立。察举制的完全确立。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文帝二年(前文帝二年

26、(前178年)诏二三执政年)诏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不逮”。但是,文帝诏举贤良仅是偶一为之,未规定荐举期限和人数,尚。但是,文帝诏举贤良仅是偶一为之,未规定荐举期限和人数,尚未形成制度。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入仕途径,并得以真正确立其在未形成制度。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入仕途径,并得以真正确立其在两汉仕进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则是在武帝时期。首先,在元光元年(前两汉仕进制度中的主体地位,则是在武帝时期。首先,在元光元年(前134年)产生了岁举性的科目,即孝廉一科。而且人数也有了具体规定。年)产生了岁举性的科目,即孝廉一科。而且人数也有了具

27、体规定。这标志着察举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汉朝仕进的舞台。其次,武帝时察这标志着察举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汉朝仕进的舞台。其次,武帝时察举取士的范围有所扩大,由原来基本限于现任官吏的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举取士的范围有所扩大,由原来基本限于现任官吏的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同时,察举科目也于同时,察举科目也于“贤良贤良”之外,增加了之外,增加了“孝廉孝廉”、“秀才秀才”等新科目。等新科目。另外,在选举考试中,儒家学者受到特别的优待,开创了察举制主要以儒另外,在选举考试中,儒家学者受到特别的优待,开创了察举制主要以儒术取士的新局面。术取士的新局面。第三节第三节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汉朝学

28、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n(一)太学(一)太学 n1太学的设置与发展太学的设置与发展 n元朔五年(前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实行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实行博士弟子制,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同时,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博士弟子制,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同时,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n太学的设立是汉武帝实施太学的设立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政策的重要步骤。政策的重要步骤。n2太学的教

29、师和学生太学的教师和学生n汉朝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博士本是对博识多能者的通称。博士之官始汉朝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博士本是对博识多能者的通称。博士之官始于战国,秦时博士官的职责为典文书、备咨询。汉朝太学设立后,博士转于战国,秦时博士官的职责为典文书、备咨询。汉朝太学设立后,博士转化为太学的教官,主要从事太学的教学工作,但同时也部分地保存了原来化为太学的教官,主要从事太学的教学工作,但同时也部分地保存了原来作为咨询官吏的职能,参与政府的政治、学术活动。博士通常推一德高望作为咨询官吏的职能,参与政府的政治、学术活动。博士通常推一德高望重者为首领,博士首领在西汉称仆射,东汉则改为博士祭酒。重者为首

30、领,博士首领在西汉称仆射,东汉则改为博士祭酒。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n两汉对太学学生的称谓有两汉对太学学生的称谓有“博士弟子博士弟子”(或简称(或简称“弟弟子子”)、“诸生诸生”、“太学生太学生”等。等。n当时博士弟子的来源有两途:一是由太常选拔京都或当时博士弟子的来源有两途:一是由太常选拔京都或京郊内年龄在京郊内年龄在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岁以上,仪状端正者50名,作为博士名,作为博士弟子,即正式的太学生。另一种是从地方上(郡、国、弟子,即正式的太学生。另一种是从地方上(郡、国、县)选择,标准是县)选择,标准是“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

31、悖里,出入不悖”,选送京都太学,选送京都太学,“得受业如弟子得受业如弟子”,是一种非正式学的特别生。是一种非正式学的特别生。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n3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n太学实际上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是单一的儒家经太学实际上是一所儒学专门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是单一的儒家经典。两汉太学中设置博士的经学有典。两汉太学中设置博士的经学有14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家,都属于今文经学。n太学的教学形式因不同时间的不同条件而有发展。太学初建时,太学的教学形式因不同时间的不同条件而有发展。太学初建时,学生的名额较少,采用个别或小组教学。后来太学发展,学生

32、的学生的名额较少,采用个别或小组教学。后来太学发展,学生的名额多以千万计,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称为名额多以千万计,于是,就出现了一种称为“大都授大都授”的集体上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的博士称为课形式,主讲的博士称为“都讲都讲”。除此以外,次第相传的教学。除此以外,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也在太学内出现。形式也在太学内出现。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n4太学生的考试及太学生的出路太学生的考试及太学生的出路n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设科射策”的形式。的形式。“策策”是指教师是指教师(主考)所出的试题。(主考)所出的试题。“射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是以射箭的过程

33、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科科”即是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即是教师(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有时也细分为成绩的等级标记,从优到劣依次分为甲科、乙科(有时也细分为甲、乙、丙三科或上第、中第、下第等)。学生所取得的实际等甲、乙、丙三科或上第、中第、下第等)。学生所取得的实际等级是授官的依据,通常甲科(上第)为郎中,乙科(中第)为太级是授官的依据,通常甲科(上第)为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n西汉一年一试,东汉则基本上两年一试。西汉一年一试,东汉则基本上两年一试。n

34、尽管在当时读书人可以通过荐举、征召或选举的方法进入仕途,尽管在当时读书人可以通过荐举、征召或选举的方法进入仕途,但参加太学的考试却是进入仕途的惟一稳妥的途径,因此,终生但参加太学的考试却是进入仕途的惟一稳妥的途径,因此,终生乐此不疲者比比皆是。乐此不疲者比比皆是。“结童入学,白首空归结童入学,白首空归”。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n(二)鸿都门学和宫邸学(二)鸿都门学和宫邸学n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年),因校址位于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

35、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规模曾发展到千人以上。校,规模曾发展到千人以上。n鸿都门学在教育上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鸿都门学在教育上独特的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型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型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36、一、学校教育的发展n汉朝的宫邸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汉朝的宫邸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是宫邸学的另一种类的贵胄学校。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是宫邸学的另一种类型。型。n(三)地方官学(三)地方官学 n汉朝汉朝郡国学创始于公元前郡国学创始于公元前141141年年。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到达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到达成都后,深感蜀地地方偏僻,文化落后,成都后,深感蜀地地方偏僻,文化落后,“有蛮夷之风有蛮夷之风”,便选,便选择属下聪颖吏员择属下聪颖吏员10余人,到京师向博士学习,学成以后回到蜀郡,余人,到京师向博士

37、学习,学成以后回到蜀郡,根据学绩情况给予不同的官职。与此同时,他在成都设立学官,根据学绩情况给予不同的官职。与此同时,他在成都设立学官,在属县中抽调一批年轻人作为学官弟子,跟随学官学习,毕业后在属县中抽调一批年轻人作为学官弟子,跟随学官学习,毕业后委以一定的官职。儒家思想很快在蜀地发展起来,改变了当地的委以一定的官职。儒家思想很快在蜀地发展起来,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便是教育史上所称颂的风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便是教育史上所称颂的“文翁兴文翁兴学学”。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令各郡国依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令各郡国依仿蜀郡设立学校。此后,各地

38、方官纷纷在自己的治内设立学校。仿蜀郡设立学校。此后,各地方官纷纷在自己的治内设立学校。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n两汉郡国学的办学目的主要有两项:其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两汉郡国学的办学目的主要有两项:其一是培养本郡的属吏,同时向朝廷推荐地方学校中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其二是通过学校时向朝廷推荐地方学校中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其二是通过学校定期举行的定期举行的“乡饮酒乡饮酒”、“乡射乡射”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普等传统的行礼活动,向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遍推行道德教化。n(四)私学(四)私学 n1书馆书馆 n书馆又称书舍。由于官学中除宫廷学校教育皇亲贵戚子弟之外,书馆又称书舍。由于官学

39、中除宫廷学校教育皇亲贵戚子弟之外,缺乏初等教育的设置,所以汉朝蒙学阶段的教育多依靠私学。缺乏初等教育的设置,所以汉朝蒙学阶段的教育多依靠私学。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n书馆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书馆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n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识字教育,也传授一些数学常识。识字教育所用的字书有主要进行识字教育,也传授一些数学常识。识字教育所用的字书有仓颉篇仓颉篇、凡将篇凡将篇、急就篇急就篇等。等。n在字书中流传最广,而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在字书中流传最广,而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急就篇急就篇,它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它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编,流传至今的有史游所编,流传至今的有2144

40、个单字。其内容包括姓氏、器物名称以及日常生个单字。其内容包括姓氏、器物名称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知识。活等方面知识。n所谓所谓“急就急就”,有速成和急用备查的意思,必要时可作为字典使用。,有速成和急用备查的意思,必要时可作为字典使用。急就篇急就篇一直使用到唐代才被新的字书取代。一直使用到唐代才被新的字书取代。n书馆教育的书馆教育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虽然继续进行读写训练,但重心已开始转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虽然继续进行读写训练,但重心已开始转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上。教材主要使用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上。教材主要使用孝经孝经、论语论语,让学生接受儒家学,让学生接受儒家学说的基础部分。另外还有说的基础

41、部分。另外还有尔雅尔雅。n书馆里实行个别教学,重视口授和背诵。书馆里实行个别教学,重视口授和背诵。n学生从书馆结业后,其中少部分人可进入地方官学乃至太学或更高一级的私学经学生从书馆结业后,其中少部分人可进入地方官学乃至太学或更高一级的私学经馆从事专经学习,大部分人则从此中断学业,从事农工商活动。馆从事专经学习,大部分人则从此中断学业,从事农工商活动。一、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n2经馆经馆n经馆是较书馆更高一级的私学,实际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其中程经馆是较书馆更高一级的私学,实际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其中程度较高的可与太学相比。经馆又称精舍或精庐等。度较高的可与太学相

42、比。经馆又称精舍或精庐等。n两汉私学兴盛的原因:两汉私学兴盛的原因:n第一,汉初缺乏官学设置,私人讲学承担了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培养人才的第一,汉初缺乏官学设置,私人讲学承担了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培养人才的责任,对两汉私学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责任,对两汉私学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n第二,汉自武帝以后,实行第二,汉自武帝以后,实行“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士人必读儒家经典,在的文教政策,士人必读儒家经典,在政治上才有出路,才能有出仕做官的机会,而太学路途遥远,进入地方官学也政治上才有出路,才能有出仕做官的机会,而太学路途遥远,进入地方官学也受一定的条件限制,不得不求助于私人传授。受一定的条件

43、限制,不得不求助于私人传授。n第三,有一批学术造诣很深,但仕途不得志,或罢官在家的儒家学者,在地方第三,有一批学术造诣很深,但仕途不得志,或罢官在家的儒家学者,在地方上聚徒讲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上聚徒讲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n第四,西汉末年产生今古文经学之争,官方支持今文经学派,对古文经学派采第四,西汉末年产生今古文经学之争,官方支持今文经学派,对古文经学派采取冷淡的态度。古文经学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不得不取冷淡的态度。古文经学者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扩大学术影响,不得不到民间传授,当时也确实拥有一大批不求功名、坚持自己学术信仰的弟子。到民间

44、传授,当时也确实拥有一大批不求功名、坚持自己学术信仰的弟子。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 n(一)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一)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n今文经学多为汉初凭经学大师的记忆、背诵,并采用当时流行的今文经学多为汉初凭经学大师的记忆、背诵,并采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六经旧典,发展在先;古文经学依据汉武帝时从隶书记录下来的六经旧典,发展在先;古文经学依据汉武帝时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或通过其他途径保存下来的儒经藏本,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或通过其他途径保存下来的儒经藏本,初本是先秦的古文字,发展在后。初本是先秦的古文字,发展在后。n今古文经学

45、者因在治经立场和观点上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学术今古文经学者因在治经立场和观点上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学术风格。今文经学认为风格。今文经学认为六经六经为孔子本人的创作,其中包含了丰为孔子本人的创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微言大义,治学倾向于在阐发微言大义的名义下,依据政治富的微言大义,治学倾向于在阐发微言大义的名义下,依据政治的需要来解释经学,迎合统治者的意志。古文经学认为孔子的需要来解释经学,迎合统治者的意志。古文经学认为孔子“述述而不作而不作”、“六经皆史六经皆史”,只承认,只承认六经六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和编经过孔子的整理和编辑,但不是孔子的创作。学术上重视文字训诂、名物考据,倾向辑,但不是孔子的创作

46、。学术上重视文字训诂、名物考据,倾向于研究于研究六经六经的本意,恢复儒学的本来面目。的本意,恢复儒学的本来面目。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n汉朝今文经学先于古文经学得以发展,而且得到统治者的扶持。汉朝今文经学先于古文经学得以发展,而且得到统治者的扶持。朝廷从政治出发,专置属于今文经学的学者为太学博士,形成了朝廷从政治出发,专置属于今文经学的学者为太学博士,形成了今文经学独霸太学讲坛的格局。今文经学独霸太学讲坛的格局。n今文经学以阴阳灾异思想贯穿经学研究,阐述天人之道,建立了今文经学以阴阳灾异思想贯穿经学研究,阐述天人之道,建立了一个以天人感应思

47、想为特征的今文经学体系。一个以天人感应思想为特征的今文经学体系。n今文经学在发展演变中,逐渐走向谶纬化。谶也称谶语、谶记等,今文经学在发展演变中,逐渐走向谶纬化。谶也称谶语、谶记等,被认为是上帝或神用来预告人世间吉凶祸福的隐语。纬是相对经被认为是上帝或神用来预告人世间吉凶祸福的隐语。纬是相对经而言,是假托孔子对儒家经典的神学解释。西汉哀、平帝时期,而言,是假托孔子对儒家经典的神学解释。西汉哀、平帝时期,谶纬盛行,不仅谶纬盛行,不仅六经六经都有相应的纬书,而且纬书中掺杂谶言,都有相应的纬书,而且纬书中掺杂谶言,谶语也依傍经书,成为今文经学研究的一大特点,也对经学教育谶语也依傍经书,成为今文经学研

48、究的一大特点,也对经学教育和学习者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学习者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n今文经学与谶纬的结合改变了儒学的发展方向,今文经学与谶纬的结合改变了儒学的发展方向,必然遭到以恢复传统儒学精神自居的古文经学必然遭到以恢复传统儒学精神自居的古文经学家的反对。同时古文经学者为了争得自己的学家的反对。同时古文经学者为了争得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博士席位,也不断和今文经学展开争术地位和博士席位,也不断和今文经学展开争论。这便是今古文经学之争。今古文经学之争论。这便是今古文经学之争。今古文经学之争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

49、持续了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持续了200年之久。年之久。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n儒林经神儒林经神郑玄郑玄 n郑玄(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是汉代集经高密(今山东高密)人,是汉代集经学大成的经学大师,杰出的文献学家、学大成的经学大师,杰出的文献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遍注儒家经典,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遍注儒家经典,统一了经学,创立了统一了经学,创立了“郑学郑学”,使经,使经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以毕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为中国古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为中国古

50、典文化的保存整理做出了巨大贡献。典文化的保存整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长期隐居不仕,授徒传业,是我国他长期隐居不仕,授徒传业,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对儒家经典的注古代的大教育家。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官方教材,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推动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推动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流传发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流传发挥了重要作用。挥了重要作用。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n郑玄经注的特点:郑玄经注的特点:n第一,打破了汉朝经学学派林立,门户森严的封闭局面。第一,打破了汉朝经学学派林

51、立,门户森严的封闭局面。n第二,简洁明了。第二,简洁明了。n(二)师法与家法(二)师法与家法n汉朝经学教育中多采用章句的形式教学。章句实际上是经师教学所用的汉朝经学教育中多采用章句的形式教学。章句实际上是经师教学所用的讲义。讲义。n师法是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如董仲舒)的经说。如果大师师法是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如董仲舒)的经说。如果大师的弟子对师说有所发展,能够形成一家之言,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便的弟子对师说有所发展,能够形成一家之言,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便形成家法。西汉多论师法,东汉多论家法。其实,师法、家法在发展过形成家法。西汉多论师法,东汉多论家法。其实,师法、家法在发

52、展过程中也是相对的,对上是家法,对下则又是师法。师法演为家法,表明程中也是相对的,对上是家法,对下则又是师法。师法演为家法,表明学术在稳定中发展。学术在稳定中发展。n重视师法、家法是汉朝经学教育,特别是今文经学传授的特点之一。重视师法、家法是汉朝经学教育,特别是今文经学传授的特点之一。n在今古文经学之争中,两派对于师法、家法的态度截然不同。在今古文经学之争中,两派对于师法、家法的态度截然不同。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n(三)经学会议与石经(三)经学会议与石经n西汉最重要的两次经学会议:西汉最重要的两次经学会议:n第一次是汉宣帝甘露元年(前第一

53、次是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的石渠阁会议;年)的石渠阁会议;n第二次是汉章帝建初四年(第二次是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的白虎观会议。第二次会议的年)的白虎观会议。第二次会议的讨论结果编成了讨论结果编成了白虎通义白虎通义(也称(也称白虎通白虎通或或白虎通德白虎通德论论)。)。n白虎通白虎通是属于今文经学的,但却由古文经学家班固记录整理是属于今文经学的,但却由古文经学家班固记录整理而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今文经学缺乏具有博通经史、真才而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今文经学缺乏具有博通经史、真才实学的学者的现实。实学的学者的现实。第四节贾谊的教育思想第四节贾谊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政治主张一、生平及

54、政治主张 n贾谊(前贾谊(前200前前168年),洛阳(今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河南洛阳)人,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评论初年杰出的政治评论家、文学家。家、文学家。二、论教育的社会作用二、论教育的社会作用 n贾谊通过对秦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的总结,认识到贾谊通过对秦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的总结,认识到“取与守不同取与守不同术术”、“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并兼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建议汉统治者在夺取建议汉统治者在夺取政权之后,应当及时改变统治策略。政权之后,应当及时改变统治策略。n贾谊基本上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和礼治思想。他并不否定刑罚贾谊基本上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和礼治思想。他并不否定

55、刑罚的必要性,但认为严刑峻法容易造成人民与统治集团的对立。的必要性,但认为严刑峻法容易造成人民与统治集团的对立。n教化的作用在于教化的作用在于“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绝恶于未萌绝恶于未萌”,断绝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根源。所以他得出结论说:断绝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根源。所以他得出结论说:“教者,政教者,政之本也之本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有教,然后政治也。”n贾谊主张封建政府通过精选一批能够贾谊主张封建政府通过精选一批能够“为民之师帅为民之师帅”的官吏作为的官吏作为推行教化的骨干,认为官吏应该作为人民道德的榜样。由此出发,推行教化的骨干,认为官吏应该作为人民道德的榜样。

56、由此出发,贾谊进一步强调贾谊进一步强调“任贤任贤”、“敬士敬士”,这对后来董仲舒的文化教,这对后来董仲舒的文化教育思想有极大的影响。育思想有极大的影响。三、论胎教三、论胎教 n贾谊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人生的教贾谊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人生的教育应从胎教开始,并作了专门论述。他认为胎儿是人育应从胎教开始,并作了专门论述。他认为胎儿是人生之本,是生命的起点,胎儿发育是否良好,素质如生之本,是生命的起点,胎儿发育是否良好,素质如何,将决定他未来的发展前途。正因为胎儿是生命的何,将决定他未来的发展前途。正因为胎儿是生命的起点,起点,“失之毫厘失之毫厘”则则“差以千里差以千里”

57、,因此应该特别,因此应该特别重视。重视。n他的胎教思想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他的胎教思想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n(一)婚配对象的选择(一)婚配对象的选择 n(二)给胎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二)给胎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 四、论早期教育四、论早期教育 n贾谊强调早期教育,认为古代作出突出贡献的君主都是贾谊强调早期教育,认为古代作出突出贡献的君主都是“自为赤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子,而教固已行矣”。n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在于幼年时期形成的道德品行根深蒂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在于幼年时期形成的道德品行根深蒂固,难以磨灭,和人的天性溶为一体。难以磨灭,和人的天性溶为一体。n早期教育的另一意

58、义在于:儿童尚未涉足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早期教育的另一意义在于:儿童尚未涉足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心地单纯,易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也易于感染不良习气,因心地单纯,易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也易于感染不良习气,因此应当尽早增强儿童对是非善恶的识别能力,此应当尽早增强儿童对是非善恶的识别能力,“心未滥而先谕教,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则化易成也”。n早期教育的成功与否,还决定于教育者是否能够根据儿童不同的早期教育的成功与否,还决定于教育者是否能够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特征恰当地转换教育方法。年龄特征恰当地转换教育方法。五、论品德修养五、论品德修养 n(一)明确(一)明确“品善之体品善之体”n所谓所谓“

59、品善之体品善之体”,是指具体的道德概念。要使人向善,就必须是指具体的道德概念。要使人向善,就必须有善的标准,要使人避恶,也必须有恶的标准。不明白孰是孰非,有善的标准,要使人避恶,也必须有恶的标准。不明白孰是孰非,行动就会无所适从,因此,他十分注意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把握。行动就会无所适从,因此,他十分注意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把握。n(二)积小成大,防微杜渐(二)积小成大,防微杜渐 n(三)重视环境的影响(三)重视环境的影响 n贾谊认为:中人之性贾谊认为:中人之性“似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缁则黑似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缁则黑”。n贾谊还认为环境中不仅有人的因素,而且也有物的因素。环境的贾谊还认为环境

60、中不仅有人的因素,而且也有物的因素。环境的布置应富于教育意义,在特定的场合使环境构成特定的教育情景,布置应富于教育意义,在特定的场合使环境构成特定的教育情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他所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他所谓“舆教之道舆教之道”(即车舆的设计也应体现教育的作用)强调的就是这点。即车舆的设计也应体现教育的作用)强调的就是这点。六、论教学方法六、论教学方法 n“人主太浅则知暗,太博则业厌;二者异失同败,其伤人主太浅则知暗,太博则业厌;二者异失同败,其伤必至。故师傅之道:既美其施,又慎其齐;适疾徐,必至。故师傅之道:既美其施,又慎其齐;适疾徐,任多少;造而勿

61、趣,稍(稽)而勿苦,省其所省,而任多少;造而勿趣,稍(稽)而勿苦,省其所省,而堪其所堪,故力不劳而身大盛,此圣人之化也。堪其所堪,故力不劳而身大盛,此圣人之化也。”n曾子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论语 学而学而)第五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五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述一、生平和著述 n董仲舒(前董仲舒(前179前前104年),广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是研究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是研究公羊春秋公羊春秋的大家,汉景帝时的大家,汉景帝时曾为博士。他不仅是西汉儒学的曾为博士。他不

62、仅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有重大历史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教育家。影响的教育家。n董仲舒的著作很多,但流传下来董仲舒的著作很多,但流传下来的很少,其中以的很少,其中以春秋繁露春秋繁露和和保存在保存在汉书董仲舒传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中的对贤良策对贤良策影响最大。影响最大。二、二、对贤良策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n汉初所实行的汉初所实行的“无为无为”政治虽然给人民提供了休养生政治虽然给人民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但也暴露了种种弊端。息的机会,但也暴露了种种弊端。n“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n为此,董仲舒首先肯定了为此,董仲舒

63、首先肯定了“有为有为”政治。政治。n统一思想的程序应该自上而下。统一思想的程序应该自上而下。n主张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使并进”。这便是。这便是“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作为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必然要反映到文化教育领域。政治的指导思想,必然要反映到文化教育领域。二、二、对贤良策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和三大文教政策n实行有为政治的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实行有为政治的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n董仲舒认为汉武帝的有为之治得不到实施,是得不到贤才辅佐的董仲舒认为汉武帝的有为之治得不到实施,是得不到贤才辅佐的

64、缘故,而得不到贤才,原因有二缘故,而得不到贤才,原因有二:一是汉初不养士,不办教育,二一是汉初不养士,不办教育,二是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当。是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不当。n针对第一个原因,董仲舒提出设立太学的主张。针对第一个原因,董仲舒提出设立太学的主张。n针对第二个原因,董仲舒建议加强选举的严格管理,在官吏的提针对第二个原因,董仲舒建议加强选举的严格管理,在官吏的提拔任用过程中克服论资排辈现象,实行拔任用过程中克服论资排辈现象,实行“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位”。n董仲舒关于兴太学、择贤任能的建议也被汉武帝所接纳。董仲舒关于兴太学、择贤任能的建议也被汉武帝所接纳。三、论人性和教育在

65、人发展中的作用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n什么是人性?董仲舒说:什么是人性?董仲舒说:“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者,质也性者,质也”。人性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人性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生之质”)。)。n董仲舒认为人性之董仲舒认为人性之“质质”中,有中,有“仁气仁气”和和“贪气贪气”。董仲舒关于仁气、。董仲舒关于仁气、贪气的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有一定的联系,他并没有摆贪气的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有一定的联系,他并没有摆脱道德先验论的影响。脱道德先验论的影响。n董仲舒又严格将人性与善区别开来。董仲舒又严格将人性与善区别开来。n“性者天质之朴也

66、。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王教,则质朴不能善。”他比喻说:他比喻说:“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因此说因此说“性有善端,心有善质,但性非善。性有善端,心有善质,但性非善。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n董仲舒明确将人性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董仲舒明确将人性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等级:“有斗筲之性,中民有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之性,圣人之性。”n董仲舒认为董仲舒认为“中民之性中民之性”是他对人性这一概念内涵进行规定的事是他对人性这一概念内涵进行规定的事实根据,他是就中人之性而言性实根据,他是就中人之性而言性。“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性待渐于教训而后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