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歙砚的现状及未来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19577318 上传时间:2022-07-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盛世歙砚的现状及未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盛世歙砚的现状及未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盛世歙砚的现状及未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盛世歙砚的现状及未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盛世歙砚的现状及未来(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盛世歙砚的现状及未来凌红军歙砚历史悠久,闻名天下,其主要生产制作地和成名地在古歙州(唐宋时歙州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诸县,俗称“一府六县”,与其最接近的是2008年成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范围包括安徽省黄山市的全境、宣城市的绩溪县,江西省上饶市的婺源县)故称歙砚。歙砚起源众说纷纭,据现代考古发现,早在汉、晋时期已有歙砚实物出土;目前所知有关歙砚最早的文献资料是宋人唐积所著的歙州砚谱。歙砚至唐代时声名日盛,特别是唐开元以后,龙尾砚石的开发令歙砚的名气更大;南唐中主李璟在歙州设臵“砚务”,擢砚工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更是视歙砚为“天下冠”,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宋代歙

2、砚发展很快,品种增多,精品不断涌现,其纹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宋之后歙砚陷入低潮,元、明、清时持续低迷;民国时期因书写工具的变革,砚台失去在文房中的主流地位,歙砚也逐渐褪去耀眼的光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歙砚恢复生产,至90年代末,歙砚产业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取得了快速发展,国有体制下的歙砚品牌成为歙县的支柱企业,歙石资源普查、歙石地质学分析、歙砚文化的研究、歙砚制作技艺的传承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歙砚的政策扶持、对外宣传、规模效应也有目共睹。特别是安徽省歙县工艺厂在六十年代初为寻找歙砚历史源头、恢复开采歙砚的历史名坑、重现歙砚生产盛况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采集并挖掘出“紫云”

3、、“豆斑”、“歙青”、“歙红”等歙石品种。可以这么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以后的二、三十年间,安徽省歙县在歙砚文化的挖掘与发展歙砚产业等方面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工厂改制的深入,歙砚制作技艺重回民间,但歙砚的生产与销售并未受到影响,很快就适应了新的形势并取得长足进步。2005年歙县被授予“中国歙砚之乡”之美称,“歙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6年,“歙砚协会”的悄然成立,由此带来了歙砚民间团体的崛起,研究歙砚文化的氛围空前活跃。砚雕家们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有些还自发进入各院校进修,提升自身艺术修养。辛勤雕刻的同时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撰写发表论文,宣传歙

4、砚文化、普及歙砚知识,一些歙砚专著也应运而生。同时大量歙砚作品在近年的工艺美术大奖赛上获奖、好评如潮。黄山市歙砚地方标准在这样的形势下顺利出台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2008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黄山市正式授牌,包括歙砚制作技艺在内的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0年5月19日,在歙县文广局会议室召开了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安徽省行知学校、歙砚协会及民间非企业代表以及歙砚专家等参加的“歙砚产业发展座谈会”,就“共谋歙砚发展之路,共商歙砚发展之计”以及“如何发挥民间非企业及社会团体的作用”。明确了歙砚产业做大、做强的方向,并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府主导、文化引

5、导、市场利导、协力向导”的策略:政府主导体现在政府制定行业指导、行业规划,给予政策扶持、建立奖励机制等,同时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推动歙砚标准的实施及树立歙砚鉴定工作的权威性等,重“造血”功能而非单一地“输血”;文化引导体现在歙砚文化价值观的确立,通过文化引导带来歙砚生产与收藏的热潮,同时做好非遗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市场利导体现在通过市场实现歙砚的经济价值,实现歙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合力向导体现在利用所有优质资源、调动所有积极因素,创建歙砚生产、销售的和谐、健康发展环境等。因此歙砚产业已经逐步形成一个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团体崛起的宏观产业链,重现歙砚的辉煌不再只是设想。现在,歙县为歙

6、砚的主要加工基地,屯溪老街为歙砚主要的展示和销售窗口,江西婺源县、安徽歙县为歙砚的主要原材料产地(绩溪县有小规模的砚石矿和加工生产人群)。以上三地规模大致相当,从歙县一枝独秀到现在全面开花、蓬勃发展,更说明了歙砚品牌与生俱来的生命力与歙砚文化无穷的魅力,努力提升歙砚品牌的影响力、充分挖掘歙砚文化的内涵就是要不断地提高歙砚价值。作为“文房四宝”的代表,歙砚因其历史悠久、品质精良、造型典雅、风格独特而驰名中外。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历来被人们视为艺术珍品,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升歙砚的价值:一、历史价值。歙砚至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甚至更长的历史,长期以来,砚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7、,承载了中国千年来书画文化的发展,书写并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为彰显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砚台不仅是书写工具,翻开歙砚史,多少文人墨客无不视歙砚为至宝,留下众多雅闻逸事。二、工艺价值。歙砚的石品含而不露、美而不艳,石品天然生成于砚石,是砚石中美妙之精华。歙砚制作技艺具有浓郁的徽州文化特色,造型独特兼具石质优、发墨好、雕琢精致、耐人品鉴等特点,长期以来为骚人墨客所珍视,这也是歙砚别具一格、区别于其他名砚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砚艺特色。三、艺术价值。歙砚诞生和发展在古徽州,徽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其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坚实的基础,使其题材广泛、构图新颖、造型美观,集书法、绘画、雕刻、装帧于一体,与徽

8、文化相辅相成。从古至今,歙砚经过历代传承和创新,技法和设计吸收了传统之精华,又弃其俗气、匠气,逐步从实用性向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转移,使这项传统工艺更具收藏价值。四、文化价值。歙砚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歙砚文化宝库里,不仅有歙砚的历代著述、诗词,还有许多与歙砚有关的传说、故事、书画等。歙砚艺术凝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同时也与历代文人雅士赋予歙砚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分不开。五、交流价值。歙砚是我国历代的重要书写工具,也是文化交流、传播的使者,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多次把歙砚作为高级礼品赠送国际友人。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化交流,为传

9、播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增进我国与外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起到了积极作用。历史上歙砚名工荟萃、数不胜数,南宋以后,徽州人几乎在所有文化领域都有突出的贡献,高度发达的手工业让“歙工”享有盛誉,在歙砚工艺研发领域,可以说“歙工”代表了全国最高水平。目前歙砚从业人员涵盖了安徽省黄山市的屯溪、歙县,江西省婺源县等地,分布在歙砚生产企业、民间团体、艺术馆、收藏馆、培训学校、家庭作坊等单位,大致分为采石、粗加工、设计、雕刻、打磨、包装、销售等人员,约15000人左右,其中歙砚雕刻专业人才约4380人,黄山市有歙砚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23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

10、2人,高级工艺美术师27人,省级民间工艺师8人,中级、助理工艺美术师职称160多人,特殊团队人才居于安徽省前列(江西婺源、宣城地区绩溪县有待下一步统计)。随着一批专业人才脱颖而出,歙砚产业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底,黄山市制砚(企业和个体户)共有400家,2009年歙砚类等产值约2.4亿元,出口创汇180万美元,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屯溪老街和黄山市古城歙砚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因此,现在是歙砚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期,但也存在着以下问题,同时尝试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寻找答案:一、产业化程度要提升。目前从事歙砚的大多数是家庭作坊式的个私企业,制作人员一

11、般是父子相传、师徒相传,人员少、工艺落后,产业虽然有发展但规模还不大,企业虽然有集聚但关联度还不高,家庭作坊式生产、“前店后坊”式经营在规模及品牌效应等方面还存在各自为阵,散、小、乱等诸多缺陷。因此在珍惜珍贵的歙石资源前提下走集约化、品牌化、规模化之路势在必行,政府着重抓住行业整体与长期规划,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投入优势力量,重点培育、扶持优势产品,使歙砚发展成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广泛影响的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中国名优品牌产品。坚持精品创作,进一步做好精品背后的产业链延伸,通过现有资源的重组和整合,引进现代生产工艺,创新生产方式,在中低端产品方面走批量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之路。加大招商引资

12、力度,推进徽文化长廊内“文房四宝展销基地”、“非遗展示园”等项目建设。以歙砚产业的规模、品牌和名人效益,为黄山市旅游业增加亮点,从更高层面推进歙砚产业跟黄山城市形象宣传的结合。二、创新意识需加强。歙砚作为原有的使用功能已经在变化,向着欣赏性收藏方向发展。现在的歙砚产品单一、包装粗糙,不方便携带。除了在工艺上保持传统特征外,要在多元化、品牌化上下功夫,以适应旅游市场的要求,产品结构上要向着多元化发展,包装设计要向精品化发展,产品定位要向品牌化发展,做到“送得出、留得下、带得走”。定期组织开展歙砚产品创作大赛,在创作中融入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内涵,促进歙砚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争取设立歙砚工艺品研发机

13、构,促进传承与创新的有效结合;重视对创新技艺的专利保护,提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三、砚石供应面临困境。歙砚的生产离不开歙砚的原材料歙石,歙石指的是在古徽州范围内(或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开采出的适合制作砚台的石头。歙石主要品种有江西砚山龙尾石、济溪鱼子金晕石,歙县溪头坑龙潭石、岩源坑彩带石、紫云坑紫云豆斑、庙前坑罗纹石、洽河坑车川罗纹石、歙红、歙青等,除了龙尾石的开发利用有着悠久历史,以上其它种类有待进一步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目前歙砚原材料之一,龙尾石的产量已不足以支撑起整个歙砚行业的飞速发展,其居高不下的价格也是发展中必须面对的瓶颈,但不断提高龙尾石的价格却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是对歙

14、砚优质资源的有效保护,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它砚石已形成对歙砚原材料的绝对冲击,主要有江西玉山罗纹石、江西九江星子石、四川攀枝花苴却石、云南贵州紫袍玉带石等,这样的状况容易混淆歙砚的定义以及在无形中降低了人们对歙砚的美誉度。科学、合理、充分地开发歙砚原材料中除龙尾石之外的优秀品种,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巨大的,同时也极大地维护了歙砚的品牌。歙县一些砚石坑口可开采出的大型石料,填补了歙石大型材料稀缺的空白,在这些砚石上进行圆雕与深浮雕的前景广阔。四、经费保障机制未形成。经费保障是确保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前提。歙砚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她的保护、发展及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扶

15、持、资助均需要大量配套专项资金保障,除了国家、省每年对项目、传承人有限的经费补助外,在实际工作中还未真正形成从上至下、有效且可操作的经费保障机制。2007年以来有关方面共投入数百万元用于对歙砚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的挖掘、普查、宣传、展示、出版普查书籍、传承人补助、扶持非遗传习活动等,培养了一批传承人,建立了一批传习基地,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以后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争取对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下拔工作。五、扶持政策待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利用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约束、调整或保障,无论是政府或传承单位、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无章可循,单靠项目传承单位或代表性传承人显然力不从心。因此首先要健全组织领导,2009年初经黄山市编办批准,成立了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全省率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指导、协调歙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开展。明确歙砚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保护措施,根据发展的需要,做好文房四宝-歙砚产业发展(20102014年),并纳入安徽省“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传承、开发、创新出新时期歙砚作品以满足众多藏家和友人的需求,同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是我们这一代歙砚人的共同发展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