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衣食住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18656342 上传时间:2022-07-1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6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衣食住行(4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衣着和佩饰一、衣着和佩饰 衣的含义衣的含义 衣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含义:狭义的衣专指上衣。广义的衣包括了一切用以蔽体的东西。1.头衣头衣 头衣又称元服。元的本义既是头。加元服就是行冠礼。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有很大的区别。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帻(z)。1.头衣头衣冠冠v冠: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该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礼的。有人为了合乎礼,甚至献出生命。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内乱,子路用以系冠的缨被人砍断,他放下武器结缨,并说:“君子死,冠不免。”结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谢罪之说,摘去冠,表示自己有过错,情

2、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贵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与童子对举,则冠强调的是成年人。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词,则指刚刚进入成年。1.头衣头衣冠冠 冠的作用主要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的两旁有丝绳,用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就是缨。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x,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戴上冠后,还要用笄(j,先秦叫笄,汉代以后叫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髻。杜甫春望:“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发笄尖的一端分作两股,形状像叉子,叫做钗。1.头衣头衣冕、弁、胄冕、弁、胄v冕: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词是皇帝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v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样子类似现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似而得名,其样子大致与皮弁差不多。(冠、冕、弁大同小异之处;“胄”的名称及“免胄”)v胄:打仗时用的帽子,加在冠上,秦汉以后叫做兜鍪(mou),再后来叫做盔。杜甫垂老别:“男儿既介胄

4、,长揖别上官。”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指孙权年纪很轻就统率大军。古时戴着兜鍪见尊长跟戴着冠一样,是不恭敬的表现,因此见尊长要免胄。1.头衣头衣帻、帻、陌头陌头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v帻:平民所戴,在发上覆以巾,一直盖到前额。汉书东方朔传中说,有一公主的情夫名叫董偃,由公主引荐给汉武帝,董偃头戴绿帻。颜师古注道:绿帻,贱人之服也。董偃的打扮表明自己是奴仆的身份。后来李白在古风中用“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来借指靠不正当手段致富并且骄横的人。v 陌头:俗人的帽子,又称帞头、络头、缲头、绡头等。其形制类似现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手巾包头的方法,从后而前,在头

5、前额上打结。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qao)头。”陌头后代音转称为幞(f)头。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将后面的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以木片,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后面的脚向上在脑后相交,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1.头衣头衣 留全发、戴冠、巾,是中原地区的正常装束,非中原地区则以披发为常。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吴越地区的祝发文身观念和中原地区“肌肤毛发受之父母”的观念不同。2.体衣体衣 “衣”与“裳”的区别:衣的狭义是上衣,裳是下衣。

6、诗经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襦”与“深衣”、“亵衣”的不同之处)襦:短上衣。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盛貌,形容刺绣之美)自生光。”深衣:连衣与裳为一,下面垂到踝部。襦为一般人平时所服,深衣则是“士”阶层以上的人的常服、庶民的礼服。襌:单衣。袷(qa)、複:夹衣。夹衣里可以加絮。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复襦指有絮的襦。亵衣、泽、衷衣:贴身穿的衣服。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其亵衣。”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郑玄注:“泽,亵衣,近污垢。”泽相当于现在的汗衫。说文:“衷,里亵衣。”后来也写作中衣。2.体衣体衣裘:皮衣,毛向外。国君和贵族穿狐皮的裘

7、要罩上与狐毛颜色相宜的裼衣。犬羊之裘是庶人穿的,不加裼。袍:絮了乱麻或旧丝棉的长衣。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是战士所服。襺(jin):絮新丝棉的长衣。古代上衣的领子有两种:一种是交领,衣领直接连着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压右襟,在右腋下挽结。另一种是直领,领子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下垂。衽(rn):衣襟。襟要右掩,所以“左衽”就是异服了。裾(j):衣服身后的下摆。裾在身后,可以长垂至地。曹植神女赋:“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褎(xi):同袖。又称袂(mi)。如连衽成帷,举袂成幕。2.体衣体衣袪(qu):袖口、袖子。带:古人的上衣外面要系带。大带通常用丝制成。绅:古人

8、长衣外要系带,大带在腹前打结,余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绅。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子张书诸绅。”绅下垂,可以临时提起来当作记录本。古时有“缙绅”一词。缙又可写作搢,义为插,指插笏(h,手板)于带,在君臣相见时作为记事或指画时用,所以缙绅成为高官的代称。以上所说的上衣大多是贵族、官员、有钱人的衣着。一般平民只能穿褐或者布衣(后成了平民的代称)。褐(h):麻、毛织品。布:和褐是同类的东西,区别是布细褐粗。读书人未做官时穿的常服用布制成,所以布衣就成了未做官的读书人的代称。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布衣指杜甫自己未出仕时。2.体衣体衣下衣下衣古代的下衣有裳

9、、绔、恽。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绔:也写作袴,裤子。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筒,没有前后裆。纨绔是有钱人穿的,纨是织造得较为细致的生绢,由来纨绔专指富贵而又不务正业者。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与现在相似的裤子古代叫做穷绔。穷绔的通行名为裈(kn)。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还有一种名叫犊鼻裈的,就是后代的短裤、裤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涤器于市中。”相如在市场上穿犊鼻裈,是为了出其丈人卓王孙的丑。蔽膝:遮住大腿到膝部的服饰,又称袆(y)、韍(f,芾)。类似今之围裙。邪幅:绑腿。3.足衣足衣

10、q屦(j)、履: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鞋。用草编制的称草屦,草鞋又称躧(x),又写作蹝、屣。草鞋为贱物,所以古人常以脱屣、弃屣比喻事情之容易或对人事看得很轻。菅屣也是草鞋。葛屣是用葛藤纤维编制的,介乎草麻之间,所以比一般的草鞋要贵重一些。诗经大东:“纠纠葛屦,可以履霜。”q 舄(x):在鞋底子下加的以层木底,如现在之鞋掌。有时舄也用以指一般的鞋。如史记滑稽列传:“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q 屐:木鞋。如谢公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q 鞮(d):兽皮做的鞋。q 韈、韎(w):用熟皮、布帛做的袜子。(古代足衣“屦”、“履”、“屐”、“鞮”的区别)4.佩饰佩饰环

11、:重要的佩玉。其形为环,当中的空心直径与四周玉的宽度相等。环佩多指妇女的佩饰。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佩环空归月夜魂。”玦:重要的佩玉。即环缺了一块。玦的名称来源于决,而其形状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常用来寓义决、断之义。如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与此相似,佩韦佩弦也有用意。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常佩弦以自急。”韦是加工后柔软的皮,其行缓;弦在弓上绷紧,其性急。容刀:原为装饰刀子的意思,后来以容刀为佩刀之称。从汉代起,大臣带剑上殿成为一种难得的荣耀。佩巾:称为帨(shu),也写作帅。用途为试手、去垢。觹(x):一种骨角制的锥

12、形物,是解结的工具。容臭(xi):即香袋,后来多称香囊。二、饮食和器皿二、饮食和器皿1.主食主食v五谷:黍、稷、麦、菽、麻。麻算作谷类,是因为麻子也是充饥之物。v六谷:黍、稷、麦、菽、麻,再加上稻。v黍:即黍子,又叫黄米。v稷:小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稷是最重要的粮食。稷是五谷之长,所以谷神也叫稷。v麦:古代写作来。大麦叫麰(mu),也写作牟。诗经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v菽:原指大豆,后即豆的总名。1.主食主食v 麻:麻子,也叫苴(j)、枲(x)。诗经七月:“九月叔苴。”可见麻子为穷人所食。古书中还常见到一些有关粮食作物的名称,如:v粟:黍的籽粒。后为粮食的通称。v粱:稷的良种。诗

13、经黄鸟:“交交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黄粱又是粱中的上品。v稻:原指黏的稻。不黏的叫粳、稉、秔(jng)、稴(lin)等,后来成为稻的总称。粱和稻都是细粮。v禾:本专指稷,后来成为粮食作物的通称。诗经七月:“十月纳禾稼。”后来再成为稻的专称。1.主食主食v糗(qi):炒熟的米麦等谷物,类似现在的炒米、炒豆等。炒熟后碾成粉的也叫糗。糗又叫焙、餱(hou)粮。v粮:干粮。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后代又将餱粮泛指一般糊口的粮食。如白居易采地黄者:“采之将何用?持之易餱粮。”v饼:麦粉做的叫饼,米粉做的叫粢(z)。古代的饼不是烙的,是将麦、米之粉捣成粉状然后加水团成饼状。v饵:与饼、粢

14、同类。v粥:相当于现在的稀粥。v饡(zn):以羹浇饭,与今天盖浇饭相似。2.肉食肉食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狗肉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三牲:牛、羊、豕。三牲齐备叫太牢,只用牛羊叫少牢。太牢是最隆重的礼。牛:农业生产的工具,饲养不及羊、猪迅速。羊:较普通的肉食。羔肉美于大羊。豕:又称彘(zh),豚是小猪,又写作豘。豚肉胜于大猪,所以,阳货馈孔子豚,不能算是很轻的礼物。狗:古人喜欢吃狗肉。吠狗是看门狗,走狗是猎狗。屠狗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历代达官贵人都极重视口腹之欲,山珍海味无不厌饱。2.肉食肉食古代的吃法多种多样。如:炙:烤肉。燔也是烤。郑玄说:“柔者炙之,干者燔之。”脍:细切的鱼和肉

15、。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酉阳杂俎物草:“进士段硕常识南孝廉者,善斫脍,縠(h,丝织品)薄丝缕,轻可吹起。”日本的生鱼片也是发源于我国的。醢(hi):肉酱。羹:以肉加五味煮的肉汁。又称热啜,主要是供喝的。五味:醯(x,醋)、醢、盐、梅、菜(如韭、葵、葱等)。脯(f):肉加料煮、然后晒干。现在的腌咸肉等近似。脯又叫脩。古时十根脩为一束,叫束脩。古时也用束脩作为教师的酬金。3酒和调料酒和调料 1、酒 尚书有“酒诰”篇,为周成王告诫殷的遗民以纣为鉴,不要沉湎于酒。殷商酒器种类也极多,当时的饮酒风气非常盛。古代的酒不是烈性的,一般都是黍子或高粱(秫)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陶潜和郭主薄:“春秫

16、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杜甫羌村三首:“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烈性酒出现得很晚。李白斗酒、武松饮酒,都是薄酒。醴(li):酿造一宿即成的酒。其味甜。酎:经多次酿造的酒。度数比醴高。醲(nng)、醇:最烈的酒。说文:“醇,不浇酒也。”不兑水的酒,其味道纯。3酒和调料酒和调料 醅(pi):过滤酒。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又称漉(l),陆游野饭:“时能唤邻里,小瓮酒新漉。”过滤的酒称清酒,未过滤的酒就是浊酒。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朝时,酒的品种比较多了。王翰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老学庵笔记:“唐人喜赤酒、甜酒、灰酒,皆不可解。”李贺诗:“琉璃熏

17、,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白居易诗:“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杜甫诗:“不放香醪如蜜甜。”在宋代时,这些酒就已经失传了。2、古代烹饪的调料:古代调味不用糖,甘甜之味用梅。易溶的蔗糖大约唐代才有,我国原来的糖其实是今之麦芽糖,难以入菜,唐人以前糖称饴。饴是胶状的,掺以米粉之类的东西使它略硬一些,就叫饧(tng)。到宋代时糖才是蔗糖。4.食器和饮食习惯食器和饮食习惯上古的炊具 q鼎:用来煮肉或盛肉的青铜容器,常用来煮全牲,所以比较大,有圆腹三足和方腹四足两种,腹下烧火,鼎口有耳,便于抬举。q鬲(li):用来煮粥,其形近鼎,三足空,与腹相通,为的是最大限度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q镬(hu

18、o):圆形大腑,无足。因为鼎受火过烈容易使足部损害,所以镬作为煮肉器更为常用。古有汤镬酷刑,将人扔入镬内就汤煮而死,谓之烹。q甑:蒸饭的工具,像今天的笼屉。甑放在鬲上,鬲中置水,上下部合为一套就叫甑,也有的甑是做成一个整体的。甑常与釜配套使用,所以古书上常甑釜连用。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4.食器和饮食习惯食器和饮食习惯古代的食器q簋(gi):形状如大碗。古人吃饭,是先从甑里盛出放到簋里再食用。q盙(f):盛粮食,后来也用来盛醢或羹等食品。q豆:作用同上。盙和豆很像现在的高脚盘,有盖或无盖,区别是豆在盘下有柄,而盙没有柄。q盂: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足,用来盛饭。4.食器

19、和饮食习惯食器和饮食习惯上古的酒器 q尊:酒器的总名。也可作专名,其形状是敞口、高颈、圈足,上常饰有动物的形象,有牺尊、象尊、虎尊、龙尊等名称。q壶:作用为盛水,故有壶浆之说。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后世箪食壶浆成为成语,表示对军队的欢迎。q卣(yu):椭圆形的大扁壶,有盖和提梁。q 彝:方形或长方形,有盖,有的有耳。q罍(li):大型盛酒器,有圆有方,短颈,大腹,有大口或小口。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q缶:秦地的酒器,由土烧制而成。4.食器和饮食习惯食器和饮食习惯q爵:古代饮酒器的通名。作为专名,深腹,前有流酒的槽(称为流),槽与口相接处有柱,底部有三足,可以放置

20、火上温酒。q觯(zh):圆足,像大口瓶。q觚(g):最常见的饮酒器,多和爵配套使用。其口像喇叭,长颈,细腰,圈足。q斝(ji):其形像爵,但圆口,也有圆底的。q觥:用来盛酒,像一只瓢横放,有盖,锐端注酒,多作兽形。诗经七月:“称彼兕(s)觥,万寿无疆。”4.食器和饮食习惯食器和饮食习惯饮食习惯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也叫饔(yng)。太阳行至东南方,其时间称为隅中,隅中之前为朝食。鞌之战:“余姑翦灭此而朝食。”项羽本纪:“旦日享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指一大早,本不是吃饭的时间。项羽提前开饭,表现了他的心情。第二顿饭叫餔(b)食,又叫飧(sn)。时间在申时。饔飧连言是一天的饭食,所以

21、也代表自己做饭吃。如孟子:“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饔是熟食,意思是现做好的饭,而飧是食之余,只是将朝食吃剩下的饭热一下吃掉。4.食器和饮食习惯食器和饮食习惯 古人每天两餐,又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古人没有睡午觉的习惯。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昼寝在两餐饭之中,如果睡觉,那么这一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俎:砧板。箸:筷子。案:长方形或圆形的托盘,有三足或四足。食器放在案上,然后再摆在席上。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三、宫室和起居三、宫室和起居 1.宫宫 室室古代住宅门、寝门、堂、户的位置 住宅最外面是大门,门外有屏,叫萧墙,今称照壁。

22、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据此称内讧为萧墙之祸。周代大门一般是三开间,中间是明间,为门,左右各一间为塾。门内为庭,即院子。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之上。最前面的是堂,堂东西两面墙叫序。堂靠庭的一边有两根柱子,称东楹和西楹。堂的作用是活动和待客行礼的地方。堂的正面没有墙,堂前有两个阶梯,称东阶和西阶。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堂的一面无墙,其边、角都暴露在外。堂边叫廉,廉必直,所以后来说廉正、廉洁。1.宫宫 室室 室在堂后,有户相通。要入室必须先到堂,要到堂必须历阶而上。孔子说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指学问未到家。室堂之间有窗,叫牖。

23、客人一般不进入主人之室。室的北面墙上还有一个窗子,叫向。诗经七月:“塞向墐户。”闺在大门之内,堂之前,为第二重门,其门较小。闺内为主人起居之处,由此后来称内宅为闺。后来用以专指女子住处,如闺阁,小女子则曰闺女。闺又称为寝门。左传庄公八年:“费请先入。伏(齐襄)公而出,斗,死于门中;石之纷如(齐臣)死于阶下;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像)。见公之足于户下,遂弑之。”了解了古代堂、室、门、闺的位置,我们就可以想像出当时的情景。1.宫宫 室室 庭也写作廷。史记伍子胥列传:“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庭是群臣朝见君王的地方,所以又叫朝,后代说朝廷。左传宣公二年说晋灵公杀了宰夫

24、,“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过朝就是过廷。庭的地方较大。庭中要植树,棘和槐是王公大臣列位的标志,后来就用这些植物名指朝廷的高位,如任昉桓宣城碑铭:“将登槐棘,宏振纲网。”君王的庭中还设火炬,叫做庭燎,据说天子百燎,公五十燎,侯、伯、子、男三十燎。1.宫宫 室室 尊者在堂则卑者在庭,宾客是受尊重的,所以上堂;宾客的随从就必须站在庭中。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分析如下:“右”是车右,有武力者承担之,责任是保护主人。“趋登”,趋是合礼的动作,登是从庭下上阶入堂,不合礼。臣饮君酒,三杯为限,所以以此为借口搀走赵盾是合礼

25、的。由此可以看出提弥明大节不拘细行的灵活应变的能力。1.宫宫 室室 室:室内四角称为隅。论语述而:“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给他讲解室内的一个角而他不能联想推知其他三个角,这样的学生就不必再重复教了。室内的四个角都有专名: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窔(yo)。奥和窔都有幽深、黑暗义,因为阳光从南面户牖入室,室内背光处为西南和东南。1.宫宫 室室 室内四个角中以奥的位置最为尊贵,所以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父母健在者)居不主奥。”奥可以是室内的祭祀之所。由于奥最尊,在室内坐西向东的位置也就最尊。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

26、东乡坐,亚父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分析如下:项羽东乡坐,表现了他自尊自大的态度,自以为王。范增南乡坐,南乡是第二尊位,项羽让谋士坐,说明范增的地位。刘邦北向坐,其地位在项羽看来,不如自己的谋士。张良西乡侍,地位更低。樊哙闯入军帐后,只能在张良的东面,而且站着。项伯是项羽的叔叔,只好让他跟着项羽坐在最尊处。1.宫宫 室室 古人席地而坐。即坐时要在地上铺上席子。席子也是睡觉的地方,所以有成语“寝不安席”的说法。稍讲究一点的,坐时在席子上再加一席,谓之“重席”。贫苦人家可以无席可铺,对于贵族来说,居必有席,否则就是违礼。已经坐在席上,对尊者自表谦卑就要避席,而且要伏地。论

27、语乡党中还说“席不正,不坐。”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客退,晏子直席而坐。”直席也就是正席。正席是指席子的四边与墙壁平行。强调席正,是为了表示庄重。这是礼的要求。1.宫宫 室室 古人的坐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后跟。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叫做长跪,也叫跽(ji),这是准备站起来的姿势,也是对人表示尊敬。箕:即箕踞,是一种很随便的坐法。两腿可以平伸,身与腿形成近似直角,其形像簸箕。如果有外人在场,这种坐法是对客人的不尊敬。如果不是有意傲人,箕踞就是不拘小节的表现。几:长方形的炕桌。几的作用是在坐时可以依凭小憩。诗经公刘:“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为宾客铺好了席和几,客人们登上了筵席,

28、可以靠在几上。帝王赐人几杖则表示养尊敬老。床:古人的床较小较矮,主要是供人坐的。史记郦生列传:“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有时床也可以作为卧具。胡床可以折叠,比较轻便,类似后代的木质交椅。榻跟床差不多。古人在床榻上坐时还是跪的姿势。2.宫阙园林宫阙园林v阙:古代宫廷大门外两个高大的建筑物,一左一右夹住宫廷的出口,像缺了一块,故名。阙又名观、魏、象魏。其功用为构成宫廷的气势,便于了解守卫和公布告示。v观:宫廷内独立的宫殿。列观是一般的殿堂。殿堂称观,是因为它们高大便于观览。v殿:就是堂。从汉代起叫殿,并逐渐成为宫廷和庙宇的高大房屋的专名。在殿堂所在的庭院四周建的房子叫廊或庑

29、。2.宫阙园林宫阙园林v台:为土石堆积而成,历代帝王喜欢筑高台。台可以建在宫内,也可以建在苑囿中。有的台可以建至九层之高,如老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吴越春秋:“(吴王)起姑苏之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姑苏台的后果是“行路之人道死巷哭,不绝嗟嘻之声。”v榭:在台上盖的木结构建筑物,它只有柱和顶,没有墙壁,像后代的亭子。其功用是为了望氛祥,观练武和检阅,游乐。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v左祖右社:儒家的经典上规定,在宫廷的东面要建造祖庙,西面设立社稷坛。金、元、明、清既按此要求进行建筑的。四、车马和交通四、车马和交通1.车车 马马 古代常以驷为单位计数

30、车辆,其车子上主要部件的名称;古人乘车方面“立乘”与“尊者”、“御者”、“车右”的所指;古代车子因质科、用途不同而名称不同的情况;“传车”的含义。战国以前陆行的主要工具是马驾的车。马车不但平时用以载人载物,还是战争中的主要工具。车马在古代文献中是经常连在一起说的,说到马就包括有车,说到车就包括有马。古代驾车以四马为常。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鸾(铃)锵锵。”也有驾两匹马的,叫做骈。驾三匹马的叫做骖。也有驾六匹马的。1.车车 马马 古代的车只有一根辕,驾辕的马叫服马,两旁的马叫骖。左传成公二年:“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因为骖在外,所以被挂住。古人尚左,如果需要解下马来另作他用就解左骖,这是对

31、别人的尊重。古代驾车人在车厢正中或左边,释左骖也比较方便,不妨碍继续驾驭。古人以四马为常,所以常以驷为单位计数车辆。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这不仅说他有四千匹马,也指他有一千辆车。一车为一乘,说有多少乘也就意味着他有多少组与之相应的马。乘既然常与四相连,所以也就可以作为计量的词。1.车车 马马 车马上的主要部件:v舆:车厢。v輢(y):舆左右两边的木板和栏杆,可以作为依凭。v轼:舆前边的横木,用作扶手。行车途中对人表示敬意时即扶轼低头,这个动作本身也叫轼。v绥:古人上车的地方在舆的后边横板或栏杆的缺口处,车身上拴有一根绳子,供上车时作为拉手。此拉手即是绥。v辕:又叫輈(zhu),为一根直

32、木或稍曲的木杠。v轭(e):又叫衡,辕的前端拴着一根横木。曹植赠白马王彪:“鸱(ch)枭(xio)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轭要卡在马颈上,因此分成弯曲的两杈,弯曲的部分叫做軥(q)。v輗(n):轭和辕相连靠的销子。在小车上的叫做軏(yu)。1.车车 马马 v辐:车轮的辐条,共有三十根。老子:“三十辐,共一毂(g)。”v毂(g):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用来贯轴。v轊(wi):车轴露在毂外的部分。v辖:车轮贯在轴端上后,为防其脱落,要用辖插在轊里,而辖是可以拔下来的,而没有辖是可以拔下来的,没有辖车就不能行驶。v輹(f):又叫伏兔。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把轴用绳索绑在上面,

33、其形象像伏着的兔子,故称。v盖:舆上可以立盖,用一根木头支撑,形似大伞,为车所专用。古人用“冠盖”指官宦,即源于此。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1.车车 马马 v茵:舆中可以铺席,车席就叫茵。v帷:车舆的四周可以施帷,为妇人所用。v幔:帷加顶就叫幔,也叫幰(xin)。古人乘车是站着的,叫做立乘。乘车的位置是舆的前部、轼木之后。v策:赶马用的竹条鞭。v鞭:皮条鞭。鞭策一词来自御马。古人从驭马的方法悟出了对人民的统治术。韩诗外传:“昔者先王使民以礼,譬之如御也。刑者,鞭策也。今犹无辔衔而鞭策以御也。”“故御马有法矣,御民有道矣。法得则马和而欢,道得则民安而集。”v车右:又叫骖乘,其任务是执

34、戈御敌,车遇险时下推车。古代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右在右。如果是国君或主帅在车,则居于中,御者与之对调。1.车车 马马 v 栈车:又写作轏。以木条编舆的轻便车。诗经何草不黄:“有栈之车,行彼周道。”v辎车:有帷幔,多用于载物,也可以寝卧。史记孙子列传:“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v温车:又名輼輬车,一种卧车,有帷幔,有窗,根据气温可以开闭使之温凉。史记李斯列传:“李斯以为上(秦始皇)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輼輬车中。”后来輼輬车即被用作丧车。v安车:一匹马拉的小车,可以在舆内安坐。v柴车:一种粗劣的车。v传车:用于传递消息法令的车,为驿站

35、所专用,较为轻快,在先秦也叫做驲(r)。2步步 行行 古代士大夫外出是不步行的。孔子在他不做官以后还说:“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但是人总得走路,而士大夫们的走路就有跟多的规矩,成为礼的一个部分。古人对走路的动作分辨得很细,“行”、“步”、“趋”、“走”的所指: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见释名)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见尔雅)行:走路的共名,可以用于抽象义。走:跑。步:徐行。2步步 行行 奔:逃跑。左传隐公元年:“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时:歭的假借,同踟,为徘徊、踌躇义。趋:小步快跑。趋是恭敬的动作。曲礼上:“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帷薄之外的人看不到里面的人不必趋,堂上地方狭小不必趋,执玉耽心将玉摔坏不必趋。三不趋告诉人们,除此之外的地方都必须趋。总的原则是在尊者、长者面前要趋,特别是在君王面前。战国策赵策:“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趋而徐,是不合礼的要求的,但他声言病足,这便成了他趋而不疾的理由,作出趋的样子但动作又缓慢,这样就解决了礼与病之间的矛盾。入朝不趋,是一种特殊的恩遇。萧何是被第一个赐以履剑上殿、入朝不趋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