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

上传人:伴*** 文档编号:117968559 上传时间:2022-07-10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3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四章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四章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四章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资源描述:

《第四章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5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皮肤裸露、富含腺体2、硬骨,成体脊索完全消失,五趾型附肢3、不完全的双循环4、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5、大脑出现原脑皮、具中耳腔6、变态发育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两栖纲躯体结构概述一、体形1、蚓螈型2、鲵螈型3、蛙蟾型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 二、皮肤特点:皮肤裸露、富含腺体皮肤表面有不同程度的轻微角质化。色素细胞分布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 三、骨骼系统头骨1、宽扁、平颅(底)型,双枕髁,无眶间隔;2、骨化程度低,骨块数目少;3、脑颅与咽颅连接方式为自接型;4、中耳腔内具听小骨耳柱骨(舌颌骨);5、鳃弓骨骼退化或转变。白树蛙第四章 脊椎

2、动物亚门两栖纲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 脊柱1、前端分化出第一枚颈椎(寰椎),后段分化出荐椎一枚2、无肋骨3、椎体前凹型或后凹型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 带骨和肢骨1、肩带不与头骨相连2、腰带与中轴骨相连3、五趾型附肢蛙的肩带(上)和腰带(左)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四、肌肉系统陆地活动的复杂性大于水体,两栖类肌肉开始发生大的变化1、原始肌节按节排列现象基本消失,形成形状和功能不同的肌肉蛙肌肉背面观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2、轴上肌(水平生骨隔上移)缩小,轴下肌发达,分化明显(参与支持腹壁和呼吸动作)3、附肢肌强大而复杂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轴下肌的分化腹

3、直肌 保持原始分节现象腹斜肌 从内向外分为三层 腹外斜肌:肌纤维后下方走向 腹内斜肌:肌纤维指向前上方 腹 横 肌:肌纤维前后走向,参与爬行和 跳跃运动黄斑蝾螈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附肢肌 外在肌:肌纤维起自头部、躯干部或带 骨等部分,止自附肢骨骼上的 肌肉,前肢外在肌发达 内在肌:肌纤维起点和止点都在附肢骨 骼上的肌肉,后肢内在肌发达牛蛙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五、消化系统n消化道口腔结构:1、开口:内鼻孔(2)、耳咽管孔(2)、喉门和食管开口2、牙齿:多出性同型齿,着生颌骨及犁骨上,咬住食物和防止食物脱出口外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3、舌:不同种类有所分化,或垫状贴于口腔底,或舌

4、根附着于下颌前部,舌尖向后游离4、口腔腺:无消化功能,起湿润食物和口腔的作用蛙的舌骨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食道 短,因颈部分化不明显,内壁具纵褶 1217条胃 体腔左侧,分贲门和幽门两部分纵褶 614条小肠 前段为十二指肠,纵褶密集,以输胆管 开口为界,后段为回肠,纵褶略稀疏大肠 也称直肠,短而直,纵褶甚少n消化腺 肝脏和胰脏范科蛙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六、呼吸系统n鳃呼吸 变态前的呼吸器官,几乎同鱼类一致n肺呼吸肺 半透明中空而富有弹性的薄壁囊状结构,囊壁内侧面被网状隔膜分割成许多小室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喉气管室:由于气管短而形成,由环状软骨(1)和

5、勺状软骨(2)所支持,喉门内侧附生一对声带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呼吸方式 口咽式呼吸 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完成1、外鼻孔瓣膜张开,口腔底下降,喉门紧闭,空气进入口腔2、外鼻孔瓣膜张开,口腔底上升,喉门紧闭,空气呼出口腔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3、外鼻孔瓣膜关闭,喉门打开,口腔底上升,空气进入肺部4、口底下降,腹壁肌肉收缩,肺弹性复原,空气呼出肺部阿里加克尼斯蛙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皮肤的辅助呼吸由于两栖类肺的结构和功能不全,皮肤辅助呼吸约相当于肺脏获氧量的2/5冬眠于地下和有些无肺的种类完全依靠皮肤和口腔呼吸绿金蛙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七、循环系统

6、 特点:心脏3腔(2心房1心室)具体循环和肺循环的不完全双循环n心脏 右心房以窦房孔与静脉窦相通、左右心房以房室孔与心室相通,房室孔周围为防止血液倒流具房室瓣。心室前端与动脉圆锥相通,以半月瓣防止血液倒流。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动脉圆锥内部具螺旋瓣,随动脉圆锥的收缩而转动,起到分流心室血液的作用。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动脉弓动脉圆锥前端腹大动脉的分支。相对于鱼类的第3(颈动脉弓)、第4(体动脉弓)和第6(肺皮动脉弓)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动脉系统颈动脉弓分支内颈动脉(外侧)和外颈动脉(内侧),分支基部具颈动脉腺体动脉弓左右合并

7、为背大动脉,合并前各有一锁骨下动脉分支肺皮动脉弓分支入肺和背部皮下。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蟾蜍的动脉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静脉系统 大静脉代替了鱼类的主静脉肾门静脉 尾和后肢的部分回心血入肾脏而 分支毛细血管肝门静脉 消化道回心的血液汇集入肝,分 支形成毛细血管淋巴系统 完整,遍布皮下,具淋巴心多对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蟾蜍的静脉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八、排泄系统 排泄依靠肾脏和皮肤完成n肾脏 肾小球滤过机能强n输尿管(中肾管)n膀胱(泄殖腔膀胱)贮尿,重吸收水分金色丛蛙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九、神经系统n脑 与鱼类接近1、分化程度不高2、大脑半

8、球保留古脑皮,并出现原脑皮火红丛蛙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古(旧)脑皮原脑皮纹状体新脑皮鱼类低等两栖类爬行类低等哺乳类高等哺乳类高等两栖类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脊髓1、出现腹正中裂2、出现肱膨大和腰膨大红蝾螈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脑神经n脊神经前、后肢部位脊神经集合形成臂神经丛和腰荐神经丛,分别进入前、后肢负子蟾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植物性神经系统仍以交感神经为主,交感神经干位于脊柱两侧,副交感神经前段位于脑部,后段位于脊髓的荐部黑绿丛蛙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十、感觉器官视觉器官结构 角膜凸出,晶体近似球型而稍凸出,二 者间距离大于鱼类,视物

9、可以更远,以近视为主调节 以晶体牵引肌调节晶体与角膜的距离和改变晶体弧度,调整焦距陆生特点 具可动眼睑、瞬膜、泪腺及哈氏腺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 鱼类和两栖类视觉器官比较 鱼类 两栖类 角膜 平坦 凸出 水晶体 大、圆 似圆而扁平 晶体距角膜距离 近 远 上、下眼睑 不能活动 下眼睑可动 泪腺、哈氏腺 无 有 调节 镰状突 移动晶体 水晶体牵引肌 移动晶体及弧度 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嗅觉器官鼻腔具嗅觉和呼吸双重功能听觉器官内耳 球状囊后壁开始分化雏形的瓶状囊,首次出现了听觉机能中耳 两栖动物首先出现中耳,具一枚听小骨耳柱骨(舌颌骨),中耳腔以耳咽管孔与口腔相通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

10、栖纲平衡觉和听觉从水生到陆生改造最为深刻的就是听觉器官1、内耳的球状囊后壁分化出瓶状囊结构2、首次出现了中耳,是传导声波的部分虎蝾螈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中耳腔(鼓室)由胚胎中第1对咽囊演变而来。向内的一端借狭窄的耳咽管(欧氏管)与口咽腔相同,另一端通鼓膜中耳腔内出现了棒状的听小骨,称耳柱骨。一端顶住鼓膜的内壁,另一端顶住内耳的卵圆窗。耳柱骨由鱼类的舌颌骨演变而来,和哺乳动物的镫骨同源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蛙的内耳和中耳腔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侧线器官两栖动物幼体的感觉器官,结构与鱼类相似,变态后消失。部分水栖两栖螈类终生保持美洲平原大蟾蜍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十一、生殖系统

11、n雄性1、精巢 不同种类形状不一,精子借输尿管输送,故名输精尿管2、保留退化状态的输卵管米氏管3、体外受精为主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雌性1、卵巢 囊状,随季节和发育状况而不同2、输卵管 管壁可以分泌胶状物质,形成卵胶膜,是成熟卵子受精比不可少的物质条件。3、体外发育丛蛙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脂肪体提供生殖腺发育的营养结构n毕氏器蝌蚪生殖腺前端膨大部分变态所形成,相当于退化的精巢或卵巢残余部分,摘去精巢可发育为有功能的卵巢。n两性差异1、体型大小和色泽差异2、繁殖期的副性征 婚垫、疣刺、棘、皮肤褶等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生殖方式抱对现象 刺激两性同步排精产卵求偶动作 彼此靠拢、

12、结伴游泳等产卵形状 念珠状、圆筒状、团块状、条 带状等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动物学脊椎动物部分n胚胎发育和变态多黄卵发育过程受精、卵裂、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蝌蚪、(口吸盘阶段、外鳃阶段、内鳃阶段等)内部器官的变化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 两栖类成体与蝌蚪的比较蝌 蚪蛙栖 息 环 境水 栖水 栖、陆 栖运 动 器 官尾 鳍四 肢呼 吸 器 官鳃肺循 环 系 统1 心 房1 心 室单 循 环动 脉 弓4 对主 静 脉2 心 房2 心 室不 完 全 双 循 环动 脉 弓3 对大 静 脉侧 线有无消 化植 食 性肉 食 性第四章 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n两栖纲分类现存两栖纲分三目,全世界4000多种,中国280余种无 足 目有 尾 目无 尾 目生 活 环 境穴 居水 栖 游 泳两 栖 跳 跃 爬 行体 形蠕 虫 状无 四 肢体 长 圆 形具 长 尾 和 四 肢体 呈 三 角 形无 尾 具 四 肢皮 肤皮 下 真 皮 鳞光 滑常 有 肋 沟光 滑、有 侧褶、疣 突 等头 骨膜 性 硬 骨 多膜 性 硬 骨 减 少大 量 减 少 消 失椎 体双 凹 型双 凹 或 后 凹前 凹 或 后 凹肋 骨 与 胸 骨无 胸 骨均 有无 肋 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