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必修3知识点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117964581 上传时间:2022-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32.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5月7日必修3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5月7日必修3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5月7日必修3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5月7日必修3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月7日必修3知识点(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内环境体液 淋巴 细胞内液 体液是指: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概念运用:判断:(1)消化液、尿液、泪液是体液 。 错,这些是外环境的液体 (2)血液是体液。 (3)血浆蛋白属于细胞外液。 (4)神经递质、激素、抗体是内环境的成分。 总结:2血红蛋白,呼吸酶,属于 细胞内液 血液不属于内环境。3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一般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环境是组织液(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概念运用:判断:(1)心肌细胞的内环境是血

2、浆。 肾小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4血浆的组成成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血液运输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氨 基酸、核苷酸)代谢废物(尿素、乳酸)气体(O2、CO2)、激素、抗体)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少。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约770KPa )、pH( 7.357.45 )、温度( 37左右 )影响渗透压大小的因素: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颗粒数)有关如细胞外液渗透压90来源于Na、Cl。概念运用:比较等体积1mol葡萄糖 1mol蔗糖 1mol NaCl溶液的渗透压大小。6.组织水肿

3、的原因:组织液增多引起的如:(1)过敏反应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2)营养不良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受阻。(3)淋巴管阻塞淋巴,组织液流入淋巴受阻 (4)毛细血管周围的管壁破损(5)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渗入组织液7.血浆中存在调节PH平衡(HCO3-、HPO42-)的缓冲对物质: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8.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9.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再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

4、尿系统等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10.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体内细胞的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11.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12.稳态的实质:内环境中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13.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14.现代观点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5.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

5、会遭到破坏,细胞代谢必然紊乱。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6.反射弧: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信息的分析和综合),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记忆完成反射的条件:有效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 记忆17.感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皮层(所有感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例:产生渴觉的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形成渴觉的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产生渴觉不是反射。原因: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18. 细胞体 神经元 轴突突起 树突19.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有两个神经元完成,如:膝跳反射20.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形成的原因: K+的外流21.动作电位:与静

6、息电位相反;形成的原因: Na+的内流22.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相同,与膜外的局部电流相反23.兴奋沿神经纤维的传导具有双向性,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 拓展:兴奋在同一神经元内传导具有双向性。 概念运用:一个神经元上的任何一点兴奋,该神经元的所有部位都能兴奋。24.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25.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轴突树突突触 轴突胞体突触26.突触前膜轴突膜;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从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递质释放的过

7、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胞吐穿过0层膜。28.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停止作用。因此,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知识运用: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a.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a.刺激b点,由

8、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 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29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脑干: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 如呼吸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生物节律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低级中枢的活动受对应高级中枢的调控30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不会讲话)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讲话)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不会写字)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看不懂文字

9、)31.第一种发现的激素:促胰液素,是在盐酸的作用下,由小肠黏膜分泌。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32各种激素的作用分泌器官激素名称化学本质靶器官生理作用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蛋白质垂体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 腺激素释放激素能够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垂体生长激素全身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性腺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胰岛B细胞胰岛素全身促进组织

10、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A细胞胰高血糖素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含碘氨基酸全身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睾丸雄性激素固醇全身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卵巢雌性激素全身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孕激素肾上腺肾上腺素氨基酸的衍生物全身提高多种组织的兴奋性,加速代谢;增强心脏的活动,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各激素间联系协同关系: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作用。 如生长激

11、素和甲状腺激素(对生长作用) 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体温调节) 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血糖平衡,升血糖) 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反馈调节: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 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如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之间、性激素与促性腺激素之间的反馈调节。总结:下丘脑、垂体、胰岛分泌的激素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 下丘脑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33. 血糖的平衡 甲:胰岛B细胞B: 胰岛素 乙:胰岛A细胞 A: 胰高血糖素 血糖调

12、节的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血糖调节中枢:下丘脑3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35.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甲状腺,(见上表) 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全身细胞+下丘脑+垂体 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肾小管和集合管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 理活动发生变化。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激素只

13、有调节作用) 记忆知识运用:判断对错:激素能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错)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细胞、靶器官(错)激素随体液到达全身所有细胞36.体液调节的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概念运用:如体液中的CO2通过体液传送对呼吸中枢的调节属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37.人和高等动物生命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主导)两者关系:神经调节控制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影响神经调节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

14、间短暂比较长38.体温调节的方式是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人体体温的稳定是机体 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 的结果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细胞中的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细胞呼吸)尤以 骨骼肌和肝脏的细胞 呼吸产热多。知识运用:人从25环境到0环境耗氧量增加。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还可通过呼气、排尿、排便等散失部分热能。39.40.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都是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记忆41.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一”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二”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三” 特异性免

15、疫42.体液免疫 (由抗体发挥效应的特异性免疫)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相同抗原 记忆细胞43细胞免疫作用对象:侵入机体细胞的病原体。(由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的特异性免疫)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相同抗原 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记忆细胞 抗体参与的免疫是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参与的免疫是细胞免疫记忆44.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物质:抗体 能非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浆细胞 不能识别抗原的物质:淋巴因子记忆浆细胞的来源:B细胞、记忆细胞

16、; 效应T细胞来源:T细胞、记忆细胞记忆细胞的来源: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45抗体由浆细胞产生,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与分泌和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46.吞噬细胞作用有3种:A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在第三道防线中,吞噬细胞对抗原摄取、处理并把抗原传递给T细胞,C在第三道防线中,吞噬细胞将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吞噬消化。47.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三条途径记忆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摄取、处理 呈递 呈递抗原 B细胞 相同抗原 记忆细胞 直接刺激 直接刺激48.当记忆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同时也产生大量的记忆

17、细胞49.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 更快、更强、更持久 。50.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5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反应。52.免疫缺陷症: 艾滋病 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53.艾滋病的发病机理: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艾滋病的直接死因是免疫系统被破坏,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由念珠藻、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54.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防止疾病的发生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损伤的细胞

18、,以及癌变的细胞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55. 胚芽鞘: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即生长部位和弯曲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下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只能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当有单向刺激时才发生横向运输)胚芽鞘向光弯曲的原因是 背光一侧生长素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有光无光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单侧光只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在尖端既能进行横向运输,又能进行极性运输;而尖端以下只能进行极性运输生长素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56.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外因:在单侧光照射。内因:背光一侧生长素比向光一侧分布多57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

19、输:向光侧背光侧 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部位: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58.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调节生长(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59.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60.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幼嫩的细胞敏感度大于老细胞;双子叶植物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侧芽敏感性大于顶芽61.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两重性(1)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2)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20、3)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两重性典例: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单子叶作物田间除双子叶植物杂草 只体现促进作用的典例:茎的向光性、茎的背地性总结:生长素有三种作用效应:促进、抑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这种题型特别要注意单位62.顶端优势概念: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过高(芽对生长素浓度较敏感,此时为高浓度),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抑制。解除顶端优势:摘除顶芽63.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2、4D应用: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等植物激素与生长调节剂的区别:植物激

21、素一定是植物体内产生的有机物(内源性);(例:生长素本质吲哚乙酸、吲哚丁酸、)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有机物。(例:萘乙酸、2、4-D)64.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 作出假设:某某浓度是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设计实验a.实验原理:适宜浓度的NAA溶液促进杨树插条生根,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插条生根。b.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自变量: NAA溶液的不同浓度 因变量: 插条生根的数量(或根长度)无关变量:各组枝条处理时间长短一致、所用植物材料尽可能做到条件相同 对照原则 平行重复原则:避免因偶然因素

22、造成的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c.实验步骤 (1)把将形态,大小,生长良好且一致的插条平均分为a组(每组含3根枝条), (2)将这些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NAA溶液中, (3)一天后取出枝条分别扦插到a个装有清水的瓶中,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3 天后观察并测定每组3根杨树枝条生根的数量和长度,计算每组的平均值(4)记录65.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植物激素的种类合成部位主要作用赤霉素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等抑制细胞分裂、

23、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促进果实的成熟(不是发育)66.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乙烯的合成, 乙烯浓度高抑制生长素的作用67.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植物中残留的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会损害人体健康,如:青鲜素有致癌作用。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68.种群的基本(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69.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取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样

24、方法得到种群密度是一个估计值: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等距取样法取样注意点: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及植物重捕数初次标记数标志重捕法总数=重捕标记数计算方法: (N=Mn/m)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估算的方法 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70.控制人口的方法:降低出生率(计划生育) 迁入率和迁出率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短期内 例如:春节前后)。71.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记住三种图形) 72.性别比例的农业应用: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

25、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通过降低出生率,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73.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时间种群增长率B(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1(无环境阻力)(2)数学模型:Nt=N0t 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 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1)(3)特点:种群数量无限增长(4)适用范围: 种群迁入新环境的开始一段时间或 实验室理想条件下74.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形成条件:(存在环境阻力)食物、空间有限,有捕食者存在等非理想条件 有最大值:K值(环境容纳量)(2)特点: 在 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

26、大 增长率是变化的 大于K/2值时,种群增长率逐渐变小 K值时,种群停止增长,种群增长率为零,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75.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清洗计数板不能刷,可用流水冲洗,刷毛了透光弱)记忆(1)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

27、菌,应当只记相邻两条边及夹角处个体(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混合均匀(3)本探究不要设置对照,因为实验前后自身对照(4)需要做重复实验(5)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先将培养液用无菌水稀释一定倍数后再取样(6)记录结果应以时间 为横坐标,酵母菌的数量为纵坐标,绘制种群增长曲线 (7)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温度或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76.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同一区域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该区域内的全部植物、动物、微生物(即全部生物)。 概念运用: 判断: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是群落。(错,既不是群落,也不是种群)77.区别不同群

28、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78.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关系特点结果例数量模型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数量上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水稻与稗草、小家鼠和褐家鼠捕食捕食者以被捕食者为食;数量上相互抑制;共同进化羊与草、狼与羊(草数量波动羊数量波动)寄生寄生物寄居于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寄主受害,寄生物获利人与蛔虫、人与虱、菟丝子与大豆、细菌与噬菌体互利共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共同进化豆科植物NH3有机物根瘤菌79.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9、 (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活动范围小,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而是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2)几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样方法 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标志重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血球计数板 显微计数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3)丰富度统计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80.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概念:大多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森林植物垂直分层的关键因素:阳光(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资源的能力)森林动物垂直分层的关键因素:食物(和栖息空间)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

30、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记忆动物的分层依赖于植物的分层 种群没有垂直结构(一片竹林高矮不齐的竹子,不是垂直结构)8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82.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 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上进行的演替(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83.裸岩上的演替(1)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

31、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出现微生物 出现昆虫等小动物(2)演替的主要原因:充分利用光能(3)特点:演替速度缓慢,所需时间漫长84.弃耕农田上的演替(1)过程:弃耕阶段 一年生杂草阶段 多年生杂草阶段 小灌木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弃耕的农田演替出树木,需要数十年时间。如果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木,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85.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记忆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86.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87.生态系统的结构 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

3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自养型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原核生物:硝化细菌、蓝藻生态系统 生产者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异养型生物,主要是动物 消费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另外所有寄生生物都是消费者 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还有腐生的动物:例蚯蚓等 分解者 分解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每一条食物链起点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一定是第二营养级。记忆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88 被下一营养级同

33、化的能量89.储存在体内的能量=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 被分解者利用 未被利用能量的源头: 太阳能(照射的能量远大于固定的能量,约1%用于光合作用固定)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的总量(所以生产者是基石、是主要成分) 能来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后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前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能量散失的形式:热能(呼吸作用产生)不能被生产者再固定,所以能量不能循环利用。90.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不可逆,也不能循环利用 (由于营养级之间的关系不能倒转,所以能量只能单向传递) 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逐级递减: 能量不能100%

34、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原因:有很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未被利用;少部分流向分解者,所以逐级递减。91.能量金字塔:描述了能量与营养级之间的关系,说明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总结: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越少;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越多;上一个营养级能量越多,下一个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多。92.能量流动研究的目的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记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9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1)生态系统指:生物圈 (2)“物质”指

35、: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C H O N P S)(3)循环过程:(4)循环范围:全球94.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循环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 含碳有机物 的形式传递。能量在生物群落内部以 含碳有机物 的形式传递。碳、能量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途径:食物链、食物网b、d代表呼吸作用a代表光合作用c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95.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光合作用 CO2 其次还有化能合成作用dca b 96.CO2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 生产者化石燃料的燃烧 消费者 分解者上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过程是的作用,具体

36、包括和两种类型。(2)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 (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填写)。 (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结合在一起进行。(5)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是通过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的。(6)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答案】(1)分解者;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2)从大气中的CO2库到绿色植物。(3)B、C。(4)CO2或碳酸盐;CO2;能量流动。(5)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6)叶绿体和线粒体(1)生态系统的碳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2)大气中的CO2可以在绿色植物的_ (在ac

37、中选择)中合成有机物; 含碳有机物在_和_ (在ac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3)甲代表_,乙代表_,丙代表_(4)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5)丙成分除了有图中所示生物外,还有_和_等生物。这些生物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 97.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上升,全球气温升高98.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区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含碳有机物CO2范围各营养级之间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流动、反复利用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相

38、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的过程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在生物群落中都是以食物链、食物网为流动渠道。生态系统中需要不断补充的是能量而不是物质99.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 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记忆100.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0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记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保证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0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103.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 自身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的

39、能力。104.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10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106.每个生态系统都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两者成反相关关系)107.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108.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层次:遗传多样性

40、(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109.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如:某种不知名的昆虫)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如:保持水土、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110.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2)迁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3)加强宣传和执法力度。(4)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111.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1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