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来复”及其在丹道理论中的演进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17529305 上传时间:2022-07-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1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一阳来复”及其在丹道理论中的演进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阳来复”及其在丹道理论中的演进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阳来复”及其在丹道理论中的演进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一阳来复”及其在丹道理论中的演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阳来复”及其在丹道理论中的演进(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阳来复(一阳生广及其在丹道理论中的演进“一阳来复(一阳生广及其在丹道理论中的演进作者:种方(资料图 来源自网络)消息卦理论“一阳来复”之“复”,毫无疑问,指的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复卦,复 卦上坤下震,也就是象传所谓的“雷在地中(震为雷,坤 为地)”,全卦上五爻都是阴爻,只有初爻是阳爻,这一特殊 状态使它成为后儒所创十二消息卦之首卦。1.消息卦起源十 二消息卦虽属后人创造,但在周易原文中也有迹可循, 剥卦彖传中说:“君子尚消息盈虚”,丰卦的彖传中 也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的句子。然而周易原文中只 有“消息”二字,并未指明消息为何,且是否跟某些卦象有关。 汉代的易纬,发展了消息的概念。如易纬稽

2、览图“唯消息 及四时卦当尽其日”,这短短一句话,提供了大量可供推理的 信息。首先,由“消息及四时卦”,可见当时消息和四时两个 概念,就已经和具体的易卦联系在一起了;其次,由“当尽其 日”,又可见消息卦和四时卦,也已经和记日、记时联系在一 起了。据周易集解纂疏的作者李道平所说:“消息之义, 盖已古矣。孟氏传其学,荀氏言之不能具,惟虞氏所注犹存 其概。”1“虞氏”指的是三国时经学家虞翻。汉魏易经古 注多已亡佚,只有只言片语保存下来,其中虞翻周易注 留存的内容相对较多,幸而清代学者张惠言在周易虞氏义中已将虞注一一摘出成书,贻惠后人。其实周易虞氏义 中大部分内容正是摘自李道平所疏解的、唐李鼎祚编纂的

3、周易集解,张惠言在自序中已经言明。2因此我们现在能 看到的对“消息”的描述,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唐代李鼎祚编纂 的周易集解中所收录的虞翻的说法。虞翻在解释复卦“反 复其道,七日来复”一句之前的“出入无疾,朋来无咎”时说到: “谓出震成乾,入巽成坤。坎为疾,十二消息不见坎象,故出 入无疾。”3这句话意思比较详细明确,而且其中“十二消 息”“不见坎象”等说法都和现在可见的消息卦理论相合,可见 虞翻之消息卦,确凿无疑是真正的消息卦。2.消息卦理论通 过张惠言对周易虞氏义上节引文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 理解消息卦的具体内容:“由复历临,至泰反观,成剥入坤, 为乾之消息六卦。由构(构字原书有误,据上下文判断,

4、应 为姤字)历遁,至否反大壮,成夬盈乾,为坤之消息六卦。 凡得乾、坤之卦八,震、巽、兑、艮卦各二,不见坎离。”4 此处论述即李道平所谓“近惟武进张氏言之最精”5的内容, 也就是说,李道平很认同张惠言对虞翻消息卦理论的解释。 乾之消息六卦,前三卦复、临和泰,变化趋势是自下而上阳 爻逐渐替代阴爻。然而到了第四卦观卦,却突然变了。由泰 卦变为观,四爻先由阴变阳,然后六爻都改变一次阴阳。接 着由观而剥、而坤,五爻、上爻再依次用阴爻取代阳爻。下 面坤之消息六卦,是和乾之消息六卦相对的反向变化,不再 赘述。十二消息卦卦象,历来没有争议,正是张惠言所列的 这十二卦。和上文虞翻的说法相对照,虞翻所谓“十二消息

5、不 见坎象”,指的就是组成这十二卦的内、外卦,并没有坎、离 两卦,在这一点上,张惠言的说法也并没有违和。然而“出震 成乾,入巽成坤”这一句,却并不符合。主要问题在于消息卦 的变化顺序,由泰而观、由否而大壮时,是否应该阴阳反转, 如果不进行反转,消息卦的排列则为表二:在这种情况下, “出震成乾”中的震可以解释为复卦下面的震卦,而由复卦中 的震卦开始变化,最终成为乾卦,正是“出震成乾”。同理入 巽成坤”中的巽,即姤卦下面的巽卦。这样一来,就完全能够 对应虞翻的说法了。实际上也正是在上图的前提下,所谓的 “一阳来复”才能够具有特殊的意义。另外,下文论及丹道著 作时,也会提供支持该图的新证据。所以,下

6、面的讨论,我 们直接以第二张表格为准。一阳来复及其象征结合上文消息 卦理论可知,复是由坤卦变为阳卦的第一步。在传统观念中, “乾健坤顺”,乾卦需要成为主导,而坤卦则以顺从乾卦为美 德。所以在阴阳消长的世界观下,由坤变成乾,是正确的变 化。因此和纯阴之坤卦相比,复意味着一阳初生,由下而上 渐渐开始成长,并且最终必定战胜坤卦的群阴,成为纯阳的 乾卦,因此虞翻有所谓“小人道消,君子道长”的说法。复卦 的“一阳来复”标志着这种正义变化的第一步,自然意义深远。当然,“盈不可久”,因此也会有相应的、阳消阴长的时候,例如一阴生的卦,就是正好和复卦相反的姤卦,初爻为阴爻, 上五爻都是阳爻。姤卦的彖传中虽然也有

7、“柔遇刚也”、“天 地相遇,品物咸章也”等以一阴初生为前提引申出的句子,但 其象征意义,自然不可以与复卦的一阳生同日而语。在周 易卦爻的阐释史上,汉代是各种理论蓬勃兴起的时代,此 时卦爻也和很多其他的概念正式地联系起来,如五行说、纳 甲说等等。复卦本身所对应的概念,无一例外,仍旧来自于 其“一阳来复”的特征。在时令中,复卦对应的是冬至。汉书五 行志记载:“冬至阳爻起初,故曰复。”6我们都知道,冬 至是一年中阳光最弱、白昼最短的一天,然而这反而意味着 再往后发展,必然会是太阳回归,所以如果将这一天对应六 十四卦之一,古人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复卦。在大量易学书籍 中,又会以复卦来指代“建子”这个时间点

8、,其实建子就是冬 至。大易粹言引郭雍易说:“自夏至阳始剥,而于卦为 姤。建亥剥尽,建子而一阳来复。”7有建子、建亥,可见此 处是利用十二支建立了十二个节点,而始自夏至。夏至阳始 剥,又是姤卦,而到建亥剥落为坤,经历六卦,可知夏至就 是“建午”。既然有十二支、有节气,那么以十二消息卦等分 一年为十二份,这一点毫无疑问,只不过等分的方法和现在 通行月份划分不同而已。既然夏至是等分的中点“建午”,那 么等分的起点“建子”,也就是和夏至相对的冬至。因此在郭 雍易说中,虽然思路稍异,但仍然是以一阳来复指代冬 至的。中国古代的历法,一度曾以冬至为一年的开始。上古 时期中国曾有过三种历法:夏正即现在的阴历,

9、殷正以现在 阴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周正则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正月。 不仅如此,尚书大传记载:“周人以至日为正,殷人以日 至后三十日为正,夏人以日至后六十日为正。”8因此,周正 的正月一日,就是冬至这一天。十二月、十二消息,看似完 美的对应,但这实际上和周易“七日来复”的原文产生了 矛盾,如果按照十二个月来对应十二消息卦,乾卦到复卦应 该是七个月,而非七日。因此,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 提出了异议:“(江南义疏)至若复卦云七日来复,并解云 七日当为七月,谓阳气从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建子始复, 所历七辰,故云七月。今案辅嗣注云:阳气始剥,尽至来复, 时凡七日,则是阳气剥尽之后凡经七日始复,但阳气虽建

10、午 始消,至建戌之月阳气犹在,何得称七月来复?”这正是对七 日、七月产生的合理质疑,然而下文给出的解释似乎又有相 当程度的妥协:“故郑康成引易纬之说:建戌之月以阳气既尽, 建亥之月纯阴用事,至建子之月阳气始生,隔此纯阴一卦, 卦主六日七分,举其成数言之而云七日来复。仲尼之纬分明, 辅嗣之注若此,康成之说,遗迹可寻。” 9这段话的前半段, 是以卦对月的思路,“建戌之月以阳气既尽”正是五阴一阳的 剥卦,“建亥之月纯阴用事唧坤卦,“至建子之月阳气始生” 则是复卦一阳生。这三个例子,也仍然属于十二月十二消息 的解释系统。为了达到反对七日即七月的目的,正义又 引入了六日七分说。六日七分说试图将一年三百六

11、十五日按 照日子分配给六十四卦,使每卦有所代表的相应日子。这个 理论最早见于汉代纬书易纬稽览图,郑玄为之作注,也 就是正义所谓的“郑康成引易纬之说”。易纬稽览图中 说:“坎六、震八、离七、兑九,已上四卦者,四正卦,为四 象。每岁十二月,每月五月(按月字当作卦),卦六日七分。”10 六十四卦中,坎、震、离、兑属于四正卦,代表四象,不算 在内,剩下六十卦平均分配三百六十五日,每卦约得六日七 分。11因此正义认为,所谓“七日来复”,指的是由坤卦 至复卦,中间要经历六日七分,约为七日。丹道理论中的“一 阳来复”1.守时辰一阳来复以一阳来复指代冬至,且为周历建 子,这是儒家易学的主流看法。后来一阳来复所

12、指更趋复杂, 主要归功于研究道教丹道的学者们。俞琰在他的周易参同 契发挥中进行了简练完备地总结:“复,一阳之卦也,律应 黄钟。以一日言之,为夜半子。以一月言之,为初一至初三 半。以一岁言之,则斗杓建子之月是也。”12 一阳来复不仅 在一年中指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而且在一月中指月初,一 日之中指夜半子时。后面两个时间点,也都是阴气满盈,阳 气渐生,符合一阳来复的特点。俞琰这段话,是在解释周 易参同契“朔旦为复章第四十九”:“朔旦为复,阳气始通, 出入无疾,立表微刚。”单看本章,似乎还不足以确定这里指 的是一阳来复,那么看一下后面几章,就确凿无疑了。第五 十章首句为“临炉施条”,五十一章为“仰以成

13、泰”,五十二章“渐 历大壮”,五十三章“夬阴以退”,五十四章“乾健盛明”,分别 是复、临、泰、大壮、夬和乾,正好符合阳爻渐长的消息卦 序列。如此的高度一致,必非巧合。因此,在丹道家看来, 冬至、月初(特别是朔旦第一天,毕竟参同契原文即为 “朔旦为复”)和子时,都可以是一阳来复的时间。那么,一 阳来复在丹道中为什么如此重要呢?首先,在外丹领域,此 时需要起火。彭晓说:故从子初起阳火也鼎内受微 阳之气,始造砂汞之基。”类似的说法举不胜举,此处只引一 句作为证明。而且火候的掌握,也得遵循一阳来复的特征。金丹大成集中有一首口诀,记录了由复至乾、再至坤这 个过程中火候的大致变化:“复卦起潜龙,戊己微调未

14、可攻。 九二见龙,临卦主神通。从此炉中次第红,泰卦恰相逢。猛 火烧乾借巽风,炼就黄芽并白雪奇功,还返归坤道始穷。”13 乾卦初九“潜龙勿用”,口诀的第一句正是针对复卦变坤初六 为阳爻、成乾卦第一步而说的,这时候虽然起火了,但只合 微调,不能发动大火猛攻。经历了临、泰等卦之后,到了乾 卦,这时不但要施以猛火,而且要加上风力,口诀中的“巽风” 即指乾后姤卦下面的巽,因此功成之后返回坤卦,整个流程 结束。一日之一阳来复为子时,一月之一阳来复为月初,那 么月初子时修炼起来,是否会事半功倍呢?古人是持肯定态 度的。另外,特殊月份的月初子时,效果更是加倍,如冬至 所在的十一月的朔日子时。14还有一个特殊的

15、时间也被予以 重视,即八月十五的子时。悟真篇中明确说:“八月十五 玩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来起复,便勘进火莫延 迟。”宋代的翁葆光解释说:“八月十五正是金水气旺之时, 子时乃一阳来复之时,外、内二丹火功并进。”15八月十五 金水之气旺盛,子时又是一阳来复的时候,因此不论内丹还 是外丹,都适合在这个时候进行修炼。2.身中自有一阳生然 而,随着丹法的进步,对一阳生的解释又有了发展,以至于 出现了下面这种阐释学上的有趣现象。吕纯阳祖师写过一首 沁园春丹词:“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正一阳初 动,中宵漏永,温温铅鼎光透帘帷。”“七返还丹”“在人”“炼己” 说明这是在讲内丹修炼,而“待时”“

16、一阳初动”“中宵”则完全贴 合了上文所述的一阳来复理论,因此,实际上,吕祖认为内 丹修炼需要等待子时一阳来复的时刻。然而,人称毗陵的道 光紫贤真人薛式,在丹髓歌中解释吕纯阳这首丹词时认 为:“炼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16也就是说,人 身中自然能够感受到一阳生,毕竟内丹的变化都在体内,具 有一定的可控性,因此不必等到冬至才行功。这句诗中,只 说了冬至,而未提及是否要遵守子时行功的规矩,并未违背 吕祖丹词的意思,却似乎已经开启了后人反对守时的先例。 萧廷芝进一步发挥薛式的思想:“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毗陵师曰:炼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时中有时之 工夫,刻中有刻之工夫。”17时

17、时刻刻都有功夫,自然不但 冬至、朔日,而且子时行功的规矩也不必遵守。但“一阳生” 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了具体的时间点作为产生一阳生的必 然依据,又怎么定义一阳生呢?据胡渭说,那就是俞琰所谓 的“弹指声中巽门豁开,而心觉恍惚之时”。俞琰这一段论述 是一种过于主观的描述,且不见于俞氏著作,只见于胡渭易 图明辨所引。其中俞氏还犯了一个错误,认为“炼丹不用寻 冬至,身中自有一阳生”这句话出自白紫清的珠玉集。18 这不由得令人怀疑它的真实性,笔者通过对比句意,发现俞 琰在周易参同契发挥中确实有类似的表述。即在解释“发 号顺节令,勿失爻动时这句原文时,有如下内容:“地雷震 动巽门开,龙向东潭踊跃来。此身中

18、一阳爻动之时也,此时 暖气冲融,心觉恍惚,便堪进火,勿可缓也。”19然而此句 既然说“巽门”,又说“一阳爻动”,似乎更合由乾至姤的变化, 而非由坤至复的变化。除此之外,唯一能证明俞琰承认“身中 自有一阳生”的句子,只有周易参同契发挥中解释“长子 继父体,因母立兆基”时的“知炼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一 阳生,而不泥乎年月日时之说矣”,因此可知他的理论并没 能比萧廷芝更进一步。总之,虽然在具体感受和状态上有些 难以把握,但一阳生在内丹修炼中,必然属于最初的一个阶 段。正如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所说:“一身内外尽皆阴, 莫把阳精里面寻”,20性命圭指又说:“盖人之一身彻上 彻下,凡属有形者,无非阴邪滓浊

19、之物。”21人身有形之物 都是阴邪的,修炼的目的正是求得阳精,因此不难理解,复 卦的一阳来复,在丹道理论中为什么能成为重要象征。那么 一阳生要怎样寻求呢?“大道无言非有问,忘形忘象求铅汞。 守中一物莫存些,专意身心要守定。呼吸一应便神清,六脉 自然朝性命。精神魂魄各归元,至此身心寂不动。一阳生至 二阳迁,只待温温行火今。”22根据余洞真所说,身心守定、 呼吸相应、魂魄归元,做到这些基础要求之后,也就是真正 进入修炼正道的时候,才会有第一阶段一阳生的成就,随之 而来的是二阳迁等等。另外,最初要以温火慢慢进行,这一 点倒是和上文外丹炼制时的要求相似。总之,一阳来复这个 概念,虽然在内丹领域中多被称

20、作“一阳生”,但其发展过程 正如本文所论,源自周易复卦之一阳来复,汉代之后时 被附会指代天时,从而因周易参同契等书的说法而影响 了对外丹修炼时机、火候的选择,最终又成为内丹修炼的一 种状态术语。因此,它的发展脉络和思路是连贯而清晰的。 注:1、5.(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 1994,第14页。2、3、4.(清)张惠言:周易虞氏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3、52、52页。6.(汉) 班固:汉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二十七下之下。7.(宋) 方闻一:大易粹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二十四。8.(汉)伏胜:尚书大传,四部丛刊景清刻左海文集本,卷 五。9.(三国)王弼

21、、(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 易注疏,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周易正义序。10.(汉)郑玄注:易纬稽览图,清武英 殿聚珍版丛书本,卷下。11.实际上,六十卦每卦六日七分, 共364.2日,比一年(约365.24日)少一日,此事涉及六 日七分理论的细节以及大量古代历法问题,此处不再细论。12、19.(宋)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明刻本,周易参 同契中、上。13、15、17.(宋)萧廷芝:金丹大成集, 明正统道藏本,卷四、卷五、卷五。14 .中古以来通行的历法, 冬至日不能像上古一些时期那样固定为十一月一日或更早 时期的一月一日。16.(明)涵蟾子辑:诸真玄奥集成,明 万历刻道书全集本,卷三。18.(清)胡渭:易图明辨,北 京:中华书局,2008,第75页。20.(元)陈致虚:金丹 大要,明正统道藏本,上阳子金丹大要上药卷之三。21. (明)佚名:性命圭旨,清康熙刻本,利集。22.(元)余 洞真:悟玄篇,明正统道藏本,玄关一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