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17467422 上传时间:2022-07-08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33.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资源描述: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5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申请指南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二六年九月人居环境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生产效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围绕我国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瞄准国际前沿,结合我国实际和潜在需求,科技部决定启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攻克我国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共性问题,开发若干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制定完善我国城镇人居环境标准规范

2、,实现人居环境保障与改善关键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形成我国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和自主创新体系。为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项目将根据“限额申报、统一评审、优势优先”的原则遴选课题承担单位,并根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制定本指南。现将本次课题申报指南发布如下:附件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申报要求一、 申报条件(一)申报单位的基本条件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不包括外资企业及外资控股企业)或事业单位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

3、,不接受个人申请。申报单位应具有承担相应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综合能力,并有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资产负债率低于2/3,无不良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2课题申报单位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对课题任务的完成及实施效果负责。企业承担或参与项目和课题的条件:(1)属行业龙头企业、企业集团或企业联盟、转制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2)企业技术需求与项目和课题的目标一致;(3)企业在相关任务领域具有领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基础;(4)企业承担的任务,在完成时有能力在本企业进行应用和转化;(5)有稳定的研发投入,常设企业技术开发

4、机构或稳定的科研队伍和人才,能够为项目或课题实施提供任务书确定的资金及其它条件;(6)通过项目或课题的实施,能够与其他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技术创新联盟与知识产权联盟,能将项目或课题成果进行技术转让或服务,促进全行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3. 申报单位应对某一课题整体研究内容进行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单位必须提供课题实施的管理模式,并出具保证课题实施完成的承诺函。联合申请各方须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每个课题的联合申请方原则上不超过5个法人单位,其中企业不超过2-3个,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不超过2-3个。4申报单位须设立单独的课题专门财务账户,

5、实行单独管理,单独核算,并保证配套资金到位,支持研究工作。5成果查新证明必须由国家或部省级权威部门出具。(二)申请负责人的基本条件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固定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55周岁(截止到2006年9月27日),并提供身份证号,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优秀的科研业绩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2. 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3. 课题申请人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若再申报本项目其他课题,只能以参加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参加一项课题。所有课题申请人均

6、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4.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经形式审查,申请单位或申请负责人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二、申报受理1. 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申请指南及课题申请书可向项目联合办公室索取,也可在建设部网站()下载。2. 申请书及有关资料应有法定代表人(或委托授权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全部申请文件须包装完好,封皮上写明申请课题、申请单位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联系人及注明“不

7、准提前启封”字样,并加盖单位公章。3. 申请文件一式15份,正本1份,副本14份,在每份申请书要注明正本和副本,正、副本分别封装并在封面上注明。一旦正本和副本不符,则以正本为准。4. 申请文件以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练,数据真实、可靠。一律用A4纸,仿宋体四号字打印并装订成一册,同时附上电子版。申请文件有申请函、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申请书、申请单位承诺函、申请单位自筹资金保证书、联合申请合作协议及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构成。5. 寄达申请文件的截至日期:2006年9月27日;只接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申请单位寄达或送达的申请文件。项目联合办公室对申请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损坏

8、不负责任。寄达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建设部科技司科研开发处邮编:100835联系人:柴文忠、张忠伦、戴雪芝 联系电话:010-58933571,58934022 传真:010-58934530三、课题管理1. 由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和建设部科学技术司成立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联合办公室,成员由科技部和建设部有关司处负责人组成,联合办公室设在建设部科学技术司。由上述2个部门推荐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组成课题评审专家组,根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申报、统一评审、优势优先”的原则,通过评审择优选择并落实优势承担单位。2. 经专家评审、择优选定课题承担单

9、位,按项目管理要求与科技部、建设部签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书。3. 按照“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办法对课题进行管理,国拨经费将根据每个课题进展情况按年度分批拨付到承担单位。4. 课题执行期间,项目联合办公室将组织专家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对未按合同执行,达不到阶段考核目标、配套和自筹资金不到位的课题,项目联合办公室有权终止合同。5. 课题完成后,由项目联合办公室对课题进行评估和验收。附件2:“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任务课题一、城镇人居环境影响评价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一、研究内容1、城镇总体规划环境影响因子的辨识技

10、术研究研究城镇总体规划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因子(城镇性质、城镇规模、城镇产业结构、城镇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等)的辨识技术方法;辨识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系统)可能受到的影响范围、程度;辨识城镇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种要素在时间及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及其主要表现形式,研究因子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2、城镇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模拟技术研究研究在城镇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一些不确定性如城镇性质、城镇规模与规划产生较大的偏差,利用卫星遥感解译、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形数据库等技术,研究城镇总体规划的空间相关模型;研究城镇布局、城镇产业结构、城镇建设时序的不确定性等条件下的动态模拟技术;模拟城镇总体规划实施对环境

11、产生的影响和实施过程中与原规划发生偏差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3、城镇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研究研究城镇总体规划的环境评价适用范围、应用条件、参数选取、确定和不确定性分析、趋势预测;利用总体规划空间模拟技术平台,研究城镇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和技术体系;研发城镇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技术软件。4、城镇生态人居环境影响对策研究研究城镇总体规划(调整空间布局、改变产业结构、确定合理规模、优化能源结构、严格安排建设时序等)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城镇居住实态,研究城镇边缘地区人居环境生态修复与恢复技术;研究城镇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城镇设计策略;研究城镇生态人居环境修复技术政策。5、城镇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标

12、准体系研究和示范研究城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镇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标准体系。选择典型城镇作为示范,对总体规划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模拟、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规划方法。通过案例对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综合比较、验证评价方法,修正各种分析和预测技术方法,完善提出的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二、考核指标1、完成城镇人居环境光模拟技术、噪声模拟技术、绿化生态效应模拟技术、气象场数值模拟技术、(水、气)污染排放扩散动态模拟技术,城镇规划实施中的不确定性辨识与分析技术等关键技术10项;2、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专篇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奠定技术基础。3、取得城市尺度气

13、象数值模拟模式、城镇小尺度气象数值模拟模式、城镇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估系统、城镇人居环境调控理论及多尺度模拟系统软件4项;4、完成大、中、小5个城市示范应用;5、发表论文25篇,培养骨干研究人员10名。三、经费投入国家投入 45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1.5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四、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具有从事城镇规划设计研究的基础,曾参与国家城镇规划设计标准规范的制定。2、申报单位对国内外城镇划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从事模拟软件开发的能力。课题二、城镇居住区景观绿化与热岛效应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一、研究内容1、城镇居住区景观绿化适生植物筛选与配置技术研究研究外来适生

14、物种的引种驯化及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建立居住区景观绿化植物资源信息库,研究居住区景观绿化的定量配置模式和技术,研究南温带平原地区居住区景观绿化的配置技术,研究北亚热带滨海城镇居住区景观绿化技术,研究亚热带山地城镇居住区绿化景观技术,建设3处地方特色示范工程。2、城镇热岛效应机理和模拟控制技术研究研究城镇地形特征、城区面积、建筑密集度、人口密度等与热岛效应关系;研究城镇用地结构优化对热岛效应影响模拟技术;研究热岛效应产生的机理;研究基于RS、GIS和GPS的城镇热岛效应监控技术。3、城镇居住区透水性路面材料和生态化铺装技术研究研究适合于行车路面的透水型材料生产制备的关键技术;研究普通非行车路面的透

15、水型材料生产技术;研究生态化铺装路面的耐久性能、透水对地下水的影响评价和防止地下水污染的技术;研究生态化铺装路面的蓄水结构设计、施工工艺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4、城镇居住区景观绿化与热岛效应改善综合技术研究研究居住区景观绿化用地规模、数量的合理性及其与热岛效应缓解的关系;研究居住区景观绿化空间布局的景观效益及其通风改善技术;研究城镇居住区景观绿化中的植物、地面含水、透水回收等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建筑、地面和水体的景观绿化综合配置技术。二、考核指标1、完成城镇居住区植物筛选、植物景观地面定量化配置、景观绿化空间布局与通风改善、城镇居住区缓解热岛效应、居住区生态化铺装路面蓄水等关键技术10项;2、

16、取得垂直绿化独立种植、屋顶绿化拼装、小型区域雨水集蓄回用路面系统设计、透水型路面新结构等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以上;3、提出城镇热岛效应控制技术导则、城镇居住区植物定量化配置技术导则、景观绿化综合评价规范;4、开发不少于800种的木本植物资源信息库;5、开发热岛效应模拟技术软件,为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与控制提供技术支撑;6、完成三个典型地区各20万平方米居住区的景观绿化及热岛效应缓解技术示范工程,其中生态化铺装面积不低于40%,绿化量化配置的典型群落不少于20个,绿化对居住区夏季温度降低1.5以上;7、发表论文25篇,培养骨干研究人员10名。三、经费投入国家投入 55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

17、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1.5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四、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具有从事景观绿化与热岛效应研究的基础,曾参与过国家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2、申报单位对国内外景观绿化与热岛效应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从事数据库开发和维护的能力。课题三、居住区与室内光环境优化保障技术研究一、研究内容1、居住区与室内光环境模拟技术研究及仿真系统开发研究考虑日照、遮阳效果和幕墙反射综合影响的建筑室内光照效果模拟方法;研究居住区日照测试技术;建立建筑外墙材料、玻璃等光学性能数据库;开发居住区与室内光环境仿真系统;研究仿真系统与GIS系统、CAD系统的集成技术。2、居住区和室内光环境评价与标准规范研究研究

18、居住区光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城市高层密集型居住区日照评价体系;研究商、住、工业混合区的居住区光污染评价方法;研究建筑室内光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现行建筑照明标准中光环境控制指标体系(照度、照明功率密度值等);研究居住区光环境设计标准;研究室内光环境设计技术导则。3、天然采光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建筑一体化天然光利用技术;研究主动采光技术及产品;研究建筑遮阳技术及产品;研究天然采光、人工照明、能耗协调技术。4、绿色照明关键技术研究研究不同室内场所最佳照明方式;研究绿色照明光源、附件的产品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节能型综合布线技术;研究LED的应用技术;研究照明系统智能控制技术。二、考核指标1、

19、完成居住区光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高层密集型居住区日照评价体系、建筑室内光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居住区光环境、建筑日照等方面诊断技术和导光管综合利用(导光管综合利用导光率不低于50%)等新技术和新产品10项,为解决居住区光环境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撑;2、取得日照、遮阳、光线自动调节等方面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以上;3、制定或修订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居住区光环境设计标准,完善居住区和室内光环境标准体系,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4开发居住区光环境仿真系统、室内光环境仿真系统等软件3项;5完成2个场所的居住区光环境评价示范工程;6发表论文40篇,培养骨干研究人员1

20、5名。三、经费投入国家投入 55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四、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应具有从事居住区与室内光环境优化保障技术研究的基础,曾参与过国家相关课题及光环境方面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相关标准;2、申报单位应对国家、国际上居住区与室内光环境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软件开发、图集编制、产品研发的能力,具有参与居住区与室内建筑光环境示范工程的经验。课题四、居住区与室内环境噪声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一、研究内容1、居住区噪声模拟软件开发及标准规范研究开发居住区噪声模拟软件;研究居住区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居住区声环境评价方法

21、,研究居住区声环境评价导则;研究居住区噪声污染控制标准。 2、居住区边界噪声的吸声、隔声技术研究研发居住区交通噪声高效屏障技术和产品,研究居住区边界景观设计与交通减噪、隔振技术;研发居住区多孔、共振吸声材料;建设居住区边界噪声控制示范工程。3、居住区道路环境优化设计保障技术研究开发废轮胎胶粉复合改性沥青技术,研究骨架空隙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研究低噪声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研究低噪声沥青路面的维护技术。4、建筑立面通风隔声一体化技术研究研发高效通风隔声门窗和构件,研究通风隔声门窗、构件的实验室测试和现场测试方法,研究建筑立面通风隔声一体化设计技术。5、建筑室内噪声控制技术研究研究开发纳米聚合物改

22、性隔声材料;研究多层轻质复合墙板隔声技术;研究浮筑楼板隔声构造技术;研究室内电梯噪声控制技术;研究室内下水管道隔声技术。二、考核指标1、完成道路边界噪声吸声和隔声技术、通风隔声装置测试技术、居住区隔声屏障(比现有声屏障平均隔声效果提高50以上)、新型胶粉改性沥青路面材料(吸声系数0.15)、骨架空隙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及维护技术(路面噪声在现有水平上降低15)、通风隔声门窗和构件(隔声30分贝)、多层夹心复合隔墙板(计权隔声量大于50dB)、隔声下水管道(隔声量30分贝)等新技术新产品15项。2、取得钠米吸声材料制备技术、吸声屏障设计与制造技术、胶粉改型沥青路面材料、骨架空隙性沥

23、青路面技术、新型室内吸声建材等方面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以上;3、制定和修订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建筑门窗隔声标准、居住区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降低室内噪声15%奠定基础;4、开发居住区噪声模拟软件1套;5、建设居住区边界噪声控制、低噪声路面、建筑立面通风隔声一体化等示范工程3个,实现降低居住区噪声20%的目标;6、发表论文30篇,培养骨干研究人员20名。三、经费投入国家投入 60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四、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具有相关研究的基础,曾主持参与过国家课题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具备从事软件开发的能力。2、申报单位对国内外

24、上居住区与室内环境噪声控制与改善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有相关的技术力量和一批学术技术人员,技术方案先进、合理、可行,成果有科学价值和示范效应,自筹资金能够落实。课题五、居住区风环境与室内自然通风关键技术研究一、研究内容1、居住区风环境模拟技术研究研究城镇区域风场与城镇郊区风场的关系,确定居住区风环境模拟的边界条件;研究基于风洞试验和实测结果之上的合理的模拟边界条件和简化方法,开发室外风环境模拟的统一技术模式;研究居住区污染分布简化模型;研究城镇居住区内污染物扩散与排放模拟技术。2、居住区风环境典型问题研究研究建筑物间距不合理引起的巷道风效应和高层建筑的局部风速加速效应,研究城市

25、建筑集中区域“城市风害”问题;研究位于主导风上游污染物对居住区的影响;研究大量普及的分体式空调对居住区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及其通风改善策略;研究建筑布局、间距、架空等对通风的改善。3、居住区风环境和建筑室内自然通风仿真系统开发研究居住区风环境和建筑室内自然通风仿真系统与GIS系统、CAD系统的集成技术,开发居住区风环境仿真系统;研究建筑室内自然通风的模拟仿真技术,开发建筑室内自然通风仿真系统。4、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设计和测试技术研究研究居民开窗行为模型;研究风压作用下大开口空气流动机理与模型;研究遮阳阴影对居住区热压通风的改善;研究建筑开口位置、风道、开洞、天井等对通风的改善;研究地下空间对风压和热

26、压通风的改善;研究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原则和应用技术;研究建筑设计方案的风洞试验测试技术;研究自然通风的现场测试技术。5、居住区风环境和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评价方法和标准研究研究居住区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居住区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评价方法;研究居住区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评价标准。二、考核指标1、完成居住区风环境测试技术、室内自然通风的测试技术、双层玻璃幕墙的自然通风技术、居住区风环境和住宅室内自然通风评价方法等新技术10项;2、取得自然通风建筑构造、玻璃幕墙强化通风技术等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以上;3、制定和修订室内自然通风测试标准、居住小区风环境设计实施指南、住宅室内通风设计

27、实施指南,为改善居住区风环境和室内自然通风奠定基础;4、开发居住小区风环境和住宅室内通风的仿真系统软件2项;5、建设示范工程4项, 通过应用室内自然通风技术,达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轻污染,节约能源目的; 6、发表论文15篇,培养骨干研究人员15名。三、经费投入国家投入 60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四、申报要求1、课题申报单位具有从事居住区和建筑室内风环境研究的基础,曾参加过建设行业室内外风环境方面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及居住区和建筑室内风环境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2、课题申报单位对国内外居住区和建筑室内风环境控制和改善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

28、从事软件开发、产品研发、风环境测试的能力。课题六、建筑室内环境综合评估技术与智能监控系统研究一、研究内容1、建筑室内单区域环境评估体系研究研究人员舒适、工作学习效率高的现场和实验室标准测试方法及评价方法;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季节、不同类型建筑和不同功能房间内人员对室内环境的需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室内环境各因素在单区域内的分布规律;研究室内单区域环境综合评估方法;研究主客观评估工程应用方法。2、建筑室内多区域环境评估体系研究研究室内环境各因素在整体建筑各区域间的分布规律;研究整体建筑室内环境测试方法;研究房间功能分类、重要程度等的标准计算方法;研究室内单区域环境评估向多区域环境评估拓

29、展的评价方法;研究整体建筑室内环境评估方法。3、建筑室内环境标准规范研究研究确定建筑室内环境主要污染物种类和控制指标;研究室内环境污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表征物;通过比对实验研究室内环境污染(甲醛、氨、苯等)现场检测修正方法;研究室内空气质量分级标准;研究室内环境分级标准。4、建筑室内环境智能监控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化学污染物传感器技术;研发室内区域环境控制器;建立自适应、自学习室内环境控制系统模型;研究空气质量、热舒适和节能、自然通风和空调(混合通风)、遮阳和照度、人工照明和昼间采光等的智能集成控制技术;研究建筑室内环境运行模式、自诊断和综合维护技术。5、建筑室内环境信息管理平台研究及示范工程研究

30、开发室内环境数据采集技术;研究开发计算机软件平台;构建室内环境检测数据库;开发基于决策支持系统(DSS)、联机分析处理(OLAP)技术上的数据库;研发室内环境综合评价系统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3个示范工程。二、考核指标1、研究开发影响人员舒适、工作学习效率的现场和实验室标准测试方法及分析方法、整体建筑室内环境测试技术、多区域环境评价技术、化学污染物传感器及传感器技术、建筑室内环境监控系统(监控空气质量、热舒适、照度、能源管理等)等新技术和新产品10项,实现室内环境综合智能控制;2、制订和修订室内环境分级标准、整体建筑室内环境现场测试规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控制规范、室内空气污染物(甲醛、氨、苯

31、系物等)现场检测标准,提高检测实效性;3、取得室内环境监控系统、室内区域环境控制器、化学污染物传感器及传感器技术等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以上;4、开发自适应、自学习室内环境监控系统、室内环境综合评价软件、联机分析处理(OLAP)技术上的数据库软件3项;5、完成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应用示范工程3个;6、发表论文30篇,培养骨干研究人员10名。三、经费投入国家投入 60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四、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具有从事室内环境综合评估技术与智能监控系统研究的基础,具备研究人员对室内环境需求研究的实验室装置,曾参与过国家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2、申报单

32、位对国内外室内环境综合评估技术与智能监控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从事智能监控系统开发的能力。课题七、建筑室内污染源检测技术和设备开发一、研究内容1、超净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研制研究确定超净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的设计指标参数;研究超净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系统设计核心技术;研究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空调和净化系统;研究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自控系统;研究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建造技术;研究测试舱运行调试技术 。 2、测试舱标定与测试技术研究研制污染物散发标准样品;研究测试舱吸附性能标定技术;研究测试舱空调系统参数标定技术;研究测试舱舱体物理参数标定技术;研究测试舱设备检测技术;研究测试舱测试方法。3

33、、室内建筑材料等污染物散发测试技术与数据库开发研究影响建筑材料、家具、家电以及办公设备等污染物散发过程的关键参数、测试方法和检测装置、散发模型;研究模型和关键参数测定相结合的建筑材料等污染物散发规律的计算方法。开发一个涵盖建筑材料、家具、家电、办公设备等生产厂商、产品类别、检测项目、评定级别、认证信息的分布式数据库;研究连接各检测机构、检测协会及各级管理部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完成30种以上建筑材料、10种以上家具、20种以上家电及办公设备污染物散发特性的测定。4、室内建筑材料等污染物标识体系及标准研究研究建筑材料、家具、家电以及办公设备等污染物散发特性分级方法;研究建筑材料、家具、家电以及办公

34、设备等污染源标识体系;研究建筑材料、家具、家电以及办公设备等污染源标识体系中质量管理和保障机制;研究用于设计的建筑材料、家具、家电以及办公设备等污染物散发特性简易计算方法;研究建筑材料、家具、家电及办公设备等污染物散发测试方法标准、测试装置标准、评价标准等。5、室内污染物检测仪器研制研究低能耗与高稳定性的光源/单色器技术,研究光频转换模块化技术,研究化学试剂盒合成技术,研究样品快速提取技术,开发苯系物现场快速检测装置;开发甲醛现场快速检测装置。二、考核指标1、完成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污染物散发测试技术、家具污染物散发测试技术、小型测试舱标定技术、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家具、家电等标识技术、大型空气质量

35、测试舱(温度控制精度高于0.5,洁净度高于CLASS 4等)、苯系物检测仪(检测下限0.05mg/m3,检测上限1.0mg/m3)等新技术、新产品10项;2、制定和修订大型室内空气质量测试舱标准、建筑材料等污染物散发测试方法标准、建筑材料等污染物散发测试装置标准;3、取得大型空气质量测试舱整体系统、散发性能测定装置、低能耗与高稳定性的光源/单色器技术、光频转换模块化技术、化学试剂盒合成技术等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以上;4、开发建筑材料、家具、家电及办公设备等污染物散发特性数据库,室内建筑材料、家具、家电及办公设备等污染物散发特性标识体系软件;5、建立室内空气质量污染源测试实验基地1个;6

36、、发表论文30篇,培养骨干研究人员20名。三、经费投入国家投入 95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四、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具有从事室内空气质量研究的硬件基础和人才队伍,曾参加过国家室内空气质量课题的研究工作。2、申报单位掌握国内外相关标准,对国内外污染源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从事数据库开发和维护的能力。课题八、建筑室内化学污染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一、研究内容1、室内化学污染源散发控制和改善技术研究研究建材化学污染散发基材吸附和固定技术;研究建材化学污染散发阻隔技术;研制建材化学污染散发缓释技术;研究建材内化学污染物消除技术;研究烘烤法驱除

37、建材内化学污染物技术。2、建筑室内空气净化材料研发研发纳米复合型降解甲醛材料;研发吸附与降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材料;开发具有空气净化并产生空气负离子的纳米、微米复合材料。 3、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植物种类筛选和净化效果研究研究植物空气化学污染净化机理;筛选具有显著空气净化功能的植物种类;培育具有特殊空气净化效果的植物;研究空气净化效果评价方法。4、建筑室内空气净化材料和设备评价技术及标准研究研究被动式空气净化材料和装置的室内化学污染净化性能测试方法和评价方法,建立相关的检测标准;研究主动式空气净化装置和设备的化学污染净化性能测试方法和评价方法,完善相关的检测标准。5、建筑室内空气调节净化技术及系

38、统研发研发高效节能嵌入式超小型新风换气系统;开发嵌入式超小型新风换气机高容尘量净化模块;研制室内化学污染物净化设备;研究室内化学污染物浓度独立控制技术;研究室内化学污染物浓度独立控制的新型空调系统。6、建筑室内化学污染控制与改善效果仿真和评价软件研究开发不同净化技术的数学模型;研究与仿真模拟相匹配的室内化学污染测试技术;研究“场-区-网”联合模拟方法;研究室内化学污染评价体系,开发评价软件。7、建筑室内化学污染综合控制和改善技术研究及试点工程研究气流组织改善对降低室内化学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研究室内不同化学污染物净化技术的联合作用机理;研究不同方法控制与改善室内化学污染的优化方法;3个室内化学污

39、染综合控制与改善技术试点工程。二、考核指标1、完成系列建材有机化学污染控制和改善材料和技术、室内空气有机化学污染净化设备、室内化学污染独立控制系统等新产品10项,筛选或培育出空气净化功能效果显著的植物50种以上,为较大幅度降低室内污染提供技术支撑;2、取得建材化学污染散发改善、室内空气化学污染净化和控制设备和系统新产品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以上;3、新型建材、空气净化材料、空气净化器和系统生产线3条以上,应用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4、开发室内污染控制与改善效果仿真和评价软件1套,软件可以准确反映出室内污染状况;5、制定和修订被动式净化材料净化性能评价、主动式净化设备净化性能评价等标准

40、3项;6、3个室内化学污染综合控制与改善技术试点工程;7、发表论文50篇,培养骨干研究人员40名。三、经费投入国家投入 115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四、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需具有从事室内空气质量研究的硬件基础和人才队伍,曾参加过国家级室内空气质量课题的研究工作,具备室内空气质量研究基础。2、申报单位对国内外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和改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从事软件开发与维护的能力。课题九、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一、研究内容1、改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被动式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适用于改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天然冷热源数据库;根据分时段、

41、分区域、分等级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标准体系,研究不同气候特征区内的不同时段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指标;综合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及建筑布局,结合太阳能、风力、水资源等天然冷热资源,研究不同气候特征区、不同建筑类型的被动式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开发过渡季节室内热湿环境控制技术及调控技术体系。2、建筑室内热湿环境人工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各气候特征区域内的各种典型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方式下的温湿度分布,研究气流组织和室内温湿度场模拟优化技术;研究不同气候资源特征、不同建筑类型特征下的建筑室内热环境、湿环境控制关键指标、关键技术及适用条件,研发基于气候、社会经济发展、地理特征的建筑室内人工热

42、湿环境控制与改善技术;开发建筑室内人工热湿环境控制的冷热源设备工程和应用技术体系。3、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改善材料开发研究开发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装饰材料;研究湿度调节材料的评价方法;研究具有调湿功能的纳米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究环境矿物材料作为调湿材料载体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新型复合材料生产工艺;研究高性能低成本相变蓄热材料;研究定形相变材料对室内热环境控制的应用研究;开展相变蓄能式建筑围护结构、相变遮辐射建筑构件等的应用研究。4、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质量标准研究研究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气候特征控制区域的划分方法;研究不同气候特征区、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室内温湿度分布场变化规律及其仿真技术;开

43、展不同气候特征区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研究;研究建筑构造及热稳定性能对室内热舒适度的影响;开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室内人体热舒适标准之间的关系研究;研究基于国情的分时段、分区域、分等级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标准体系。二、考核指标1、完成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被动式改善集成技术、天然冷热源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改善过程中的应用集成技术及装置、调湿功能材料3种(在温度为、相对湿度为的情况下,最大吸湿量不小于,在相对湿度为的条件下最大放湿量不小于6)、微胶囊和定形相变材料(相变潜热大于140J/g)等新技术、新材料15项;2、制定我国分时段、分区域、分等级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标准、调湿材料性能评价标准2项

44、,较大幅度改善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状况;3、取得室内热湿环境被动式改善技术、热湿调控材料和构件等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以上;4、开发建筑室内热湿环境仿真系统软件、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质量综合评判软件2套;5、调湿功能材料和相变蓄热材料生产线2条;6、发表论文30篇,培养骨干研究人员40名。三、经费投入国家投入 60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四、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具有从事室内环境研究的硬件基础和人才队伍,曾参加过国家室内环境课题研究和标准制订工作,具有室内热湿环境材料研发基础,具备室内湿热环境材料检测实验室及检测设备。2、申报单位对国内外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

45、善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有相关材料及设备研发能力。课题十、建筑室内生物污染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一、研究内容1、建筑室内生物污染风险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研究影响室内生物污染物分布规律的室内气候;研究基于环境与健康安全性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与评价方法;研究适合国情的生物污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室内生物污染健康危害评估及暴露评估的多指标安全综合技术和方法;开发相应的室内生物污染风险评估软件;完善常见环境生物污染物的安全限量标准。2、建筑室内生物污染检测技术研究研究室内配套的生物污染现场测试技术、方法和标准,包括建筑围护结构及表层材料、通风空调系统及设备中的传染性病毒(非典病毒、禽

46、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炭疽杆菌、军团菌、霉菌、尘螨变应原等生物污染指标的采样、检测、鉴定技术和方法;研制复合式、大流量的病原微生物采样器以及采样介质;研究通风空调系统及设备的空气消毒方法及装置;研究除湿、抗菌等设备和材料的生物污染测试方法;研发传染性生物洁净试验平台,研究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病原体的扩散规律,研究医院等特殊建筑群体的生物污染性能测试和评定技术。3、建筑室内生物污染模拟与优化设计技术研究结合大量典型建筑室内生物污染实际水平,研究室内生物污染综合控制模型及室内气流紊流流动模型;研究不同功能建筑在不同通风模式下的室内生物污染因子的分布及去除效果;研究有利于人员安全的气流组织形式及参数指

47、标;研究室内源头控制等调控方案的仿真模拟技术;研究室内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下人体飞沫传播和扩散规律以及室内不同空间物理构造对通风空调的影响效果;针对建筑人员活动特征,研究防止通过空气途径传播生物污染的健康节能型通风空调系统。4、建筑室内防止生物污染的健康材料开发及关键产品研制研发自然通风条件下大面积低成本建筑室内传染性微粒灭活装置;开发具有长效防霉功能的装饰装修建材和长效抗菌功能的绿色建筑材料;研发通风空调系统的空气消毒装置,研发基于湿度控制优先能够有效防止二次污染的新型空气处理机组,研制室内防止生物污染的源头控制设备及对外安全的排风装置。5、建筑室内生物污染综合控制与改善技术研究研究建筑内部和表

48、面结露以及霉菌污染机理;研究住宅建筑防止生物危险的通风空调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人流密度较大建筑(医院、影剧院、会议中心、商场等)防止生物危险的通风空调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静态控制与全过程动态控制设计技术及装置应用于防止生物污染。二、考核指标1、形成复合、高效的室内生物污染风险评估体系,研制出具有长效防霉和抗菌功能的健康绿色材料、通风空调系统的动态消毒技术与装置、适合医疗建筑使用的系列组合式负压高效排风装置、建筑室内生物污染测试方法、建筑室内生物污染模拟和控制改善系列技术等新技术、新产品15项,建立生物洁净试验平台1个,为控制室内生物污染提供技术支撑;2、开展不少于5类建筑的生物污染性能测试及评

49、定,提交评估诊断报告;制订或修订传染病医院设计或施工验收、生物洁净室施工及验收、生物安全操作柜(工作台)、生物安全建筑技术等标准规范4项;编制建筑室内生物污染测试技术手册、建筑室内生物污染控制技术指南、医院建筑通风空调系统生物污染控制技术指南3项,建立健全建筑室内生物污染的标准体系;3取得防生物污染空气处理设备、防生物污染源头控制设备、医疗建筑专用负压排风机组、长效防霉功能的装饰装修建材等方面的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以上;4开发建筑室内生物污染风险评估软件、生物污染源数据库;5完成3个建筑室内生物污染控制示范工程,达到抑制室内有害生物生长、切断生物污染传播途径、降低室内生物危害的目的;6

50、发表建筑室内生物污染控制相关科研论文50篇,培养骨干研究人才15名。三、经费投入国家投入 80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四、申报要求1、课题申报单位具有从事生物洁净技术和室内空气质量研究的基础,曾参加过国家生物安全及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范的制定及与生物污染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具备国家资质空气净化检测实验室及设备。2、课题申报单位对国内外生物洁净技术、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和改善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从事软件开发、产品研发、工程应用和检测技术的能力。课题十一、建筑室内辐射污染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一、研究内容1、建筑室内电离、电磁辐射污染政策与标准

51、研究研究土壤氡测量方法与测量仪器标准;研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无机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放射性测量方法标准等系列室内电离辐射污染专用标准;结合高压电力输变电设施、大功率广播电视通讯发射设施电磁辐射污染状况以及电磁辐射防护有关法规,研究建筑室内电磁辐射污染限量指标体系。 2、防治土壤氡对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的系统工程研究研究土壤氡与室内氡浓度相关性,研究室内氡污染评价方法;研究高土壤氡浓度地区防氡综合治理技术,包括高土壤氡地区防氡工程设计研究、高土壤氡地区建筑物基础施工防氡研究,高土壤氡地区建筑物防氡装修施工研究;研究防治土壤氡对建筑室内空气氡污染的技术体系。3、建筑工程室内电离、电磁辐射污染检测

52、方法研究研究建筑工程室内电磁辐射污染检测方法,包括建筑工程室内电磁辐射检测方法及测试仪器、室内电磁辐射磁场强度、功率密度、电场强度的空间分布测试研究,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外部几何形状对电磁辐射的反射、折射、穿透性能检测研究,建筑物围护材料对电磁辐射的反射、折射、穿透性能检测研究;研究建筑工程室内电离辐射(氡)污染检测方法,包括氡析出处快速寻迹测试技术及仪器设备研究,现场快速氡检测仪器及其测试方法研究。4、民用建筑室内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技术与材料开发研究民用建筑电磁辐射整体屏蔽设计方法;研究民用建筑内电磁辐射体屏蔽方法,研究建筑室内电磁辐射防控与治理集成技术。研究铁氧体材料、纳米材料和多晶铁纤维复合材

53、料的吸波功能性填料性能,微米或纳米的沟槽条形结构对吸收电磁波的性能影响,研究强化电磁波在微结构间的反射和吸收方法;研究不同吸波材料组配与选择吸收波段的关系;开发吸收电磁波的装饰装修板材;研究吸波材料与高分子树脂(基料)匹配复合技术。二、考核指标1、完成高土壤氡地区防氡工程设计技术,高土壤氡地区建筑物基础施工防氡技术,高土壤氡地区建筑物防氡装修施工技术,建筑物围护材料对电磁辐射的反射、折射、穿透性能检测技术,氡快速寻迹测试仪器(在Rn222本底大于200Bq/m3情况下,通过监测Rn220的每秒计数大于Rn222本底计数),3种吸收电磁波材料(频段2GHz5GHz,中心吸收量5-7dB)等新技术

54、、新产品10项,为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撑;2、取得吸收电磁波材料、氡快速寻迹测试仪器等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以上;3、制定高土壤氡地区防氡工程设计标准、高土壤氡地区建筑物基础施工规范、城镇建设规划中防治室内环境氡污染指南、住宅建筑电磁辐射整体屏蔽设计导则;4、建立建筑材料放射性数据库和主要家用电器电磁辐射数据库;5、建设防氡工程设计、基础及装修施工示范工程(大于5000平方米)1项,实现基本根除氡气污染的目的;建设住宅建筑电磁辐射(广播电视发射塔的电磁辐射)整体屏蔽示范工程(大于10000平方米)1个;6、吸收电磁辐射材料生产线1条;7、发表论文20篇,培养骨干研

55、究人员15名。三、经费投入国家投入 48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四、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具有从事建筑工程室内辐射污染控制与改善技术研究的基础,曾参加过国家建筑工程室内辐射污染的研究工作。2、申报单位熟悉国内外相关标准,对国内外建筑工程室内辐射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从事数据库开发和维护的能力。课题十二、厨房卫生间污染控制与环境功能改善技术研究一、研究内容1、厨房卫生间功能设计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研究厨房卫生间污染源与环境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厨房卫生间污染传播模型和环境质量预测方法;研究健康性、安全性、舒适性、环保性厨房卫生间环境综合评价指

56、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厨卫平面功能设计,研究厨卫的立面尺度和最佳厨卫空间的分布形式,研究厨房操作流程与厨房设备顺序的最佳组合。2、厨房卫生间污染控制与环境改善产品开发研究新型厨卫排风系统技术,开发排风系统物理模型;研究采用流场控制技术、气体隔膜技术进行排风设备与管道系统流体力学空气动态特征以及排风机与管道系统的匹配运行特性实验,研究排风系统随机运行工况及各层排风量均衡技术,研究最佳流通断面设计;开发提高燃烧效率的高效炊事技术设备;研究卫生间排污系统技术,开发新型卫生间排污系统及带负压排污座便器。3、整体厨房与整体卫浴间环境改善集成技术研究研究整体厨房、整体卫浴间环境改善评价方法,研究整体厨房的

57、空间集成、功能集成、部品集成和厨电一体化技术,开发整体厨房成套技术及设备,研究空间布局与设计方法;研究住宅整体厨房标准;研究卫生间建筑与设备、设备与管线及接口之间的关系,开发可移动式管道墙和可变式接口墙设计建造技术,研究住宅整体卫浴间标准(分普及型和舒适性两种厨卫环境要求档次),研究厨房卫浴间标准设计图集。4、改善厨房卫生间环境的技术标准研究研究厨卫标准化体系;研究厨卫设备产品标准,研究厨房卫生间环境质量、住宅厨房设备模数、住宅厨房卫浴间排气道等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厨卫建筑工程技术标准,研究厨房卫生间设计、施工安装和验收技术标准,住宅厨房卫生间管线综合设计与接口标准、双向集热卫生间应用技术规程等

58、。二、考核指标1、厨房卫生间环境污染机理及传播模型、厨房卫生间环境污染评价技术、新型厨房卫生间排风系统技术与产品(排污效率达到90%以上)、新型燃气灶技术与产品(燃烧效率提高20%)等新技术和新产品15项以上,为达到综合降低厨房卫生间环境污染25%的目的提供技术支撑;2、取得流场控制、气流隔膜、负压排风等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以上;3、完成厨房卫生间环境质量标准、卫生间洁身器标准等厨卫产品、工程技术等标准7项和建筑标准设计图集;4、应用示范工程10项;5、发表论文20篇,培养骨干研究人员15名。三、经费投入国家投入 55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2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四

59、、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具有从事厨房卫生间污染控制与环境功能改善技术研究的基础,曾参加过国家相关课题研究和标准制订工作。2、申报单位熟悉国内外相关标准,对国内外厨房卫生间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产品开发和工程应用的能力。课题十三、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综合科技示范工程一、研究内容1、人居环境示范工程规划研究研究不同气候及地域的人居环境示范工程的规划原则;研究各示范工程的功能与性能目标定位;研究示范工程建设中的管理模式;研究示范工程测试与评价技术体系;研究人居环境改善工程适用技术体系推广与保障措施。2、住宅建筑环境改善与保障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单体住宅环境改善保障技术体系;研究住宅小区环境

60、保障适用技术体系;研究既有住宅改造综合环境保障技术体系;建设5项单体住宅、住宅小区等科技示范工程;研究住宅综合环境性能改善技术实施与保障措施;研究生态人居环境保障综合技术评价体系;研究住宅综合环境性能标识技术。3、办公建筑综合环境改善与保障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办公建筑综合环境性能控制目标;研究高品质低排放办公建筑技术体系;研究既有办公建筑环境改造适用技术体系;建设多种性能目标定位的办公建筑科技示范工程3项;研究办公建筑环境改善适用技术体系应用保障措施;研究办公建筑环境保障适用集成技术评价体系;研究办公建筑综合环境控制管理模式。4、场馆类建筑综合环境改善与保障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厂房类建筑环境保障适用技

61、术体系;研究应用影剧院场馆综合环境改善适用技术体系;研究应用场馆室内环境综合改善技术体系;研究应用临时性场馆适用生态环境技术体系;建设2项场馆类建筑科技示范工程;研究适用技术体系应用保障措施;研究场馆综合环境控制与运营管理模式;研究应用环境改善适用技术综合测试与评价技术。5、大型园区综合环境改善与保障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大型住宅社区生态人居环境保障技术体系;研究公共建筑园区环境控制与保障综合技术体系;研究世博园区综合环境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应用城镇区域环境开发适用技术体系;建设2项大型园区环境改善与保障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园区综合环境性能改善测试与评价技术。二、考核指标1、建设科技示范工程12项,满足

62、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中控制项指标要求,居住区微气候显著改善,室内环境达标率达到100%,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以上;2、住宅科技示范工程5项,其中住宅小区建筑面积不小于15万平方米;3、办公建筑示范工程3项,单体建筑面积不小于3000平方米;4、场馆类建筑示范工程2项,单项建筑面积不小于1万平方米;5、园区示范工程2项,每项占地面积不小于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不小于10万平方米;6、提交各示范工程技术集成体系、环境评价与技术经济性分析报告;7、发表论文15篇。三、经费投入国家投入 162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按照不低于国拨经费1:3的比例提供自筹资金。四、申

63、报要求1、申报单位具有从事科技示范工程研究的基础,曾参加过国家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工程实践。2、申报单位对国内外科技示范工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充分的了解,具备从事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及推广的能力。附件3:申请文件编制一、申请函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联合办公室: 根据贵单位的申请公告,我单位_(全称及地址) 授权_(姓名) _(职务、职称)作为全权代表,提报下述内容:1我方愿意按照申请指南中规定的条款和技术经济指标,提供下列文件正本1份,副本14份。(1) 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2) 申请书(3) 申请单位承诺函、申请单位自筹资金保证书、联合申请合作协议、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2我方愿意向申请主持部门提供与该项申请有关的数据和信息;3有关本申请的所有正式通讯应致: 地址_ 邮编_ 电话_手机_ 传真_ 申请人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