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与分析数学建模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17126552 上传时间:2022-07-0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87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与分析数学建模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与分析数学建模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与分析数学建模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资源描述:

《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与分析数学建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与分析数学建模(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 . 目 录 摘要1一、问题提出2二、问题分析3三、模型的假设3四、模型的建立44.1模型一44.11符号说明44.1.2模型一的建立44.1.3模型一的求解64.2模型二104.2.1符号说明104.2.2 模型二的建立114.2.3模型二的求解14五、模型的优缺点分析17六、城市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建议报告17七、参考文献20八、感信20九、附录21附录一:涉与水资源短缺风险因子的各项数据表21附录二:求解逆矩阵的C+源代码26附录三:马氏距离MATLAB解程序2932 / 33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与分析摘 要目前,水资源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是我们迫

2、切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开采过度,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尤其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为背景,通过建立线性加权均值风险评估模型和短缺风险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对其水资源短缺情况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同时根据研究分析所得数据,给出了合理使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建议报告。对于模型一:首先,我们借助软件SPSS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筛选处理,按照影响程度进行加工整合,同时依据评指标选择原则,选取了农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地下水资源

3、量、污水排放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入境水流量、再生水资源量、环境用水量、COD排放总量作为水资源短缺风险的评估因子。其次,随机抽出20组数据分成两大组,作为矩阵A和B,通过矩阵运算、加权均值、求解方程组,确定了各项因子的评分系数。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编写C+程序求解可逆矩阵和借助MATLAB计算方程组的解,从而确定评估指标函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水资源短缺评估的临界值,并依次对水资源短缺风险预警级别进行等级划分。最后,随机选择了2009和2010年的数据进行检验,得出评估模型所求数据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对于模型二:首先,对影响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因子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一部分重要的风险因子。其次,利用了

4、判别分析法中的Mahalanobis距离法对主要的敏感因子进行筛选,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基本符合客观事实。针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中各指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建立短缺风险模糊综合评估模型。通过对风险率、脆弱性、可恢复性、事故周期、风险度这五个评价指标建立综合评估体系,作出了等级划分。通过对风险因子的调控,降低了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并对未来市的水资源情况进行预测,对实际生活、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关键字:水资源短缺风险因子 线性加权均值风险评估模型 短缺风险模糊综合评估模型 风险预测 建议 一、问题提出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以市为

5、例,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大都市之一,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m3,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0,属重度缺水地区,附表中所列的数据给出了1979年至2000年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市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建立污水处理厂,产业结构调整等。但是,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风险始终存在。如何对水资源风险的主要因子进行识别,对风险造成的危害等级进行划分,对不同风险因子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规避风险或减少其造成的危害,这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统计年鉴与市政统计资料提

6、供的市水资源有关信息,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以市水资源资料为例,分析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因子,并对这些风险因子进行重要性分析;(2)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对市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作出风险等级划分并述理由; (3)从用水量、用水结构、水资源存量几个方面对市未来五年水资源进行预测;(4)以市有关部门为报告对象,写一份建议报告,至少从水资源短缺成因、水资源风险控制以与水资源保护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二、问题分析2.1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指标水资源的短缺取决于供水和需水两方面影响,而这两方面都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水资源短缺风险也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进行风险评价时,要充分考虑风险的特点以与

7、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要把存在风险的概率、风险出现的时间、风险造成的损失有多少、风险解除的时间、缺水量的分布等一系列因素考虑在。因此难以用某一种指标对其进行全面描述和评价,必须从多方面的指标综合考虑。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是:(1)能集中反映缺水地区的缺水风险;(2)能集中反映缺水风险的程度;(3)能反映水资源短缺风险发生后水资源系统的承受能力;(4)代表性好,针对性强,易于量化。依据上述原则,并参考相关文献,选取了影响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风险因子,联系实际,建立了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指标,构造出评估模型。2.2市水资源短缺主要原因(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以与入境水流量少是导致水资源紧的主要原因;(2

8、)人口增长过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紧程度;(3)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4)居民生活用水的污染和地表水资源急剧减少;三、模型的假设(1)假设题中所给数据基本真实有效;(2)假设没有重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如干旱、洪涝等;(3)假设地区人口流动正常;(4)假设南水北调与其它工程正常运行;(5)只考虑模型中的十个主要因子,其它的因子忽略不计。四、模型的建立4.1模型一4.1.1符号说明:样本数据的评分值:对应影响因子的评分系数:各影响因子实际数据、:样本数据评分值的算数平均值、:A组、B组原始数据、:A组、B组数据各列的平均值 A=B= S=(A+B)、:A组、B组评分值的平均水平:

9、橙色预警的临界值4.1.2模型一的建立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模型是评价水资源短缺程度的评价指标,通过对市水资源资料的调查分析建立这一模型。本模型主要通过对水资源短缺风险因子:农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地下水资源量、污水排放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入境水流量、人均用水量、环境用水量、COD排放总量进行了研究,它们分别是:1. 农业用水量:C0为农业用水量风险评估系数,X0为农业实际用水量。2. 生活用水量:C1为生活用水量风险评估系数,X1为生活实际用水量。3. 工业用水量:C2为工业用水量风险评估系数,X2为工业实际用水量。4. 地下水资源量:C3为地下水资源量评估系数,X3为地下实际水资源

10、量。5. 污水排放总量:C4为污水排放总量评估系数,X4为污水实际排放总量。6. 地表水资源量:C5为地下水资源量评估系数,X5为地下实际水资源量。7. 入境水流量:C6为入境水流量评估系数,X6为实际入境水流量。8.再生水资源量:C7为再生水资源量评估系数,X7为实际再生水资源量。9. 环境用水量:C8为环境用水量评估系数,X8为环境实际用水量。10. COD排放总量:C9为COD排放总量评估系数,X9为COD实际排放总量。以上十项的线性组合:Y=C0X0+C1X1+C2X2+C3X3+C4X4+C5X5+C6X6+C7X7+C8X8+C9X9记为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指标值。(各项水资源短缺风

11、险评估因子具体数据见附录一)。下面根据收集的水资源短缺风险因子样本资料,求出各评估系数。从市1979年至2001年水资源使用情况数据库中分别随机抽取s和t个样本分别记为A、B组。则它们对应的评估指标值为:组A的评估指标值组B的评估指标值又做,即为组A的平均值,为组B的平均值。为使组A与组B之间有明显区别,希望它们平均值之间差距越大越好,而组离差平方和越小越好,即(1)越大越好,从而建立评估系数为的极大值点。12由微分方程可知为方程组的解4.1.3模型一的求解1.将原始数据写成矩阵组A的矩阵组B的矩阵各列的平均=2 做新的矩阵A、B,与两组的算术平均值矩阵S=满足式(1)的为方程组的解,即=解得

12、:=(其中通过C+设计程序求得,具体程序见附录二)3. 确定评估指标函数 (2)4. 组A、B评估指标值的平均水平=95.541=94.879再取出两组数据(每组20个),重复以上过程,最终求得临界值:5. 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等级梯度值划分为:黄色预警I级:得分147.44,虽然水资源处于短缺状况,但尚且可满足工农业与生活用水,地下水资源开采较大,地表水、入境水用量较大,污水处理率较高(再生水用效较多),水资源短缺风险较小。黄色预警II级:147.44得分168.93,虽然水资源处于短缺状况,但尚且可满足工农业与生活用水,地下水资源开采较大,地表水、入境水用量较大,污水处理率不高,水资源短缺风

13、险也较小。黄色预警III级:168.93得分190.42,水资源处于短缺状况,不能完全满足工农业与生活用水(有些产业、地区的用水被限制),地下水资源开采较大,地表水、入境水用量较大,污水处理率不高,水资源短缺风险较大。橙色预警I级:190.42得分216.91,水资源处于短缺状况,不能完全满足工农业与生活用水(有些产业、地区的用水被限制),地下水资源开采大(有些地区已无地下水可开采),地表水、入境水用量较大,污水处理率不高,水资源短缺风险也较大。橙色预警II级:216.91得分233.40, 水资源处于短缺状况,不能完全满足工农业与生活用水(有些产业、地区的用水被限制),地下水资源开采大(有些

14、地区已无地下水可开采),地表水、入境水用量较大(有些地区出现河流干涸、湖水面积不断缩小),污水处理率不高,水资源短缺风险大。红色预警I级:233.40得分259.89,水资源处于短缺状况,不能完全满足工农业与生活用水(有些产业、地区的用水被限制),地下水资源开采大(有些地区已无地下水可开采),地表水、入境水用量较大(有些地区出现河流干涸、湖水面积不断缩小),污水处理率低,水资源短缺风险大。红色预警II级:259.89得分286.38,水资源处于短缺状况,不能完全满足工农业与生活用水(有些产业、地区的用水被限制),地下水资源开采大(有些地区已无地下水可开采),地表水、入境水用量较大(有些地区出现

15、河流干涸、湖水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出现旱灾,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水资源短缺风险很大。红色预警III级:得分286.38,水资源处于短缺状况,不能完全满足工农业与生活用水(有些产业、地区的用水被强力限制),地下水资源开采大(有些地区已无地下水可开采),地表水、入境水用量较大(有些地区出现河流干涸、湖水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出现旱灾,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污水处理率低,水资源短缺风险很大。4.2模型二4.2.1符号说明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 评语论域各因素对水资源短缺风险指标的权重模糊关系矩阵 表示横轴自变量 表示纵轴因变量 表示编号为的第个因素的值 表示编号为的第个因素的

16、值在30年的同一因素值的总和中所占的比例各风险因子的的权重分配表示因素论域U 中第个因素对应于评语论域V 中第个等级的相对隶属度W 表示各风险因子对水资源短缺风险指标的权重。4.2.2模型二的建立(1)水资源短缺的影响因子大概可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即市总人口,水资源总量,水位深度,河流和气候等;社会经济因素,污水排放和处理,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服务业用水等由于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2)判别分析判别分析可用于识别影响水资源短缺风险的敏感因子能够从诸多说明观测对象特征的自变量中筛选出提供较多信息的变量且使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较低线性判别函数的一般形式如下其中为判别分数,为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变量

17、,为各变量的系数也称判别系数。常用的判别分析法有欧式距离法和马氏距离法,由于欧式距离判定法存在这一定的缺点,故常用的判别分析方法是 Mahalanobis距离法,即每步都使得相距最近的两类间的Mahalanobis距离最大的变量进入判别函数,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x是某一类中的观测量,Y是另一类,,可以求出x与Y的Mahalanobis距离。(3)水资源短缺影响因子筛选根据上文中提出的水资源短缺风险影响因子,利用Mahalanobis距离法筛选出水资源短缺风险敏感因子,见表5。从表5中第3栏可以看出,水资源总量、工业排放总量、农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在步骤1至步骤4中移出模型的概率均小于0.1,同

18、时在每步中这4个变量均使得最近的两类间的Mahalanobis距离最大因此,这4个变量是影响地区水资源短缺风险的敏感因子且影响力由大到小为:水资源总量农业用水第三产业用水工业用水步骤影响因素容许度移出概率最小马氏距离的平方组间1工业用总量1.000 0.0892工业用总量0.6820.020 0.1842,5水资源总量0.6820.000 0.2361,4工业用总量0.3910.0280.8461,53水资源总量0.6780.000 0.7222,4农业用水量0.460 0.0341.2252,5工业用总量0.2510.0356.550 1,54水资源总量0.3280.000 1.3852,4

19、农业用水量0.1230.0031.2422,5第三产业用水量0.1020.0232.9632,5敏感因子筛选(4)模糊的分析:由于降水量,河流的流量的随机性,市供水和需水量也存在这不确定因素。因此水资源短缺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具有水资源短缺的风险。所谓水资源短缺风险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供水水和用水两方面存在不确定性,使区域水资源系统发生供水短缺的概率以与由此产生的损失。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指标主要描述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只针对水资源的系统不包括社会经济系统,是水资源短缺风险却化的基础。选取风险率、脆弱性、可恢复性、重现期和风险度几个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20、(5)评价指标1.风险率 根据风险理论,载荷是造成系统非正常状态的动力,抗力是维护系统正常的能力。如果把水资源系统的失事状态记为,正常状态记为,那么水资源系统的风险率为其中,为水资源系统状态变量。如果水资源系统的工作状态有长期记录风险率也可以定义为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和整个系统工作时间的比值,即:其中,为水资源系统工作的总时间;为水资源的状态变量。2.脆弱性 脆弱性是描述水资源系统失事损失严重程度的期望值的大小。假定系统第次失事的损失程度为,它相对应的发生概率为,那么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为:其中,为系统失事状态的总次数。3.重现性周期是两次进入非常状态模式F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叫平均重现期。用表

21、示第n间隔时间的历时,则平均重现期为:其中,为时段属于模式F的事故数目。4.可恢复性 可恢复性是指系统从失事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可能性。恢复性越高说明系统从失事状态转入正常状态的时间越短。可以用下面条件概率来定义:引入整数变量:这样可得到:5.风险度 用概率分布的数学特征,如标准差,可以说明风险的大小。-越大,则风险越大,反之越小。这是因为概率分布越分散,实际结果远离期望值的概率就越大。4.2.3模型二的求解采用上述定义的的风险率、脆弱性、可恢复性、重复性、风险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价。设定两个有限论域(即集合):和其中,U表示综合评判的因素所组成的集合,V表示评价语

22、组成的集合。则模糊综合评判即表示以下的模糊变换,式中A为U上的模糊子集。而评判结果B 是V上的模糊子集,并且可以表示。其中表示单因素在总评定因素中所起作用大小的变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根据单因素评定等级的能力;为等级对综合评定所得模糊子集的隶属度,它表示综合评价结果。关系矩阵R可表示为:式中:表示因素的评价对等级的隶属度,因而矩阵R中即为对第个因素的单因素评判结果。在评价计算中代表了各个 因素对综合评判重要性的权系数,因此满足;同时,模糊变换也即退化为普通矩阵计算,即。上述权系数的确定可用层次分析法AHP得到。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评价因素集U对应评语集V,而评判矩阵中即为某因素对应等级的隶属度

23、,其值课根据各评价因素的实际数值对照各因素的分级指标推求。我们把评语级划为5 个如下等级:水资源短缺风险风险脆弱性可恢复重现性风险度对于水资源系统的风险率,脆弱性,风险度是越小越好,所以按越小越优性指标对构建如下的隶属函数:对于水资源系统可恢复性和重现性则是越大越优性指标,对,各评价语级构建如下隶属函数:对于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的因素集U 而言,对应一个测定指标向量。其中是U对于的测定值。这样就是相对于属于的程度。对于因素集U便有一下的模糊关系矩阵;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各因素的权重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设权重计算结果为,于是可得出综合评判向量:我们选取“加权平均型”的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即,

24、所以这个模型可以用一般实数加法,即:对应的评价语即为水资源短缺评价的评价结果。对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可以将其划为5级,制作如下的级别评价表格分别为:低风险,较低风险,中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水资源系统风险等级划分风险等级风险级别风险特征1低风险可以忽略的风险2较低风险可以承受的风险3中风险边缘风险4较高风险比较严重的风险5高风险无法承受的风险五、模型的优缺点分析模型一的优缺点: 本模型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实用性强。通过大量随机数据的验证,模型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对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另外,在模型的计算中进行了C+程序和MATLAB上机实现,对以后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估标准的程序化、软

25、件化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模型的缺点是考虑的情况较为理想化,有地区局限性。 模型二的优缺点: 一般风险研究只对个别风险指标进行描述,而对水资源短缺的综合评价则比较少,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不同角度对水资源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风析,与实际情况比较符合。在分析敏感因子简化问题,抓住了主要原因,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本模型的缺点是模型的使用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六、城市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建议报告目前,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已沦为世界上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大都市之一。水资源短缺问题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制约着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水资源状况的综合分析,我们建立了线性加权均值风险评估模型和短缺风险模

26、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了影响市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风险因子,划分了水资源短缺风险预警级别,并且对市未来水资源短缺情况进行预测。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浅陋建议,希望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有所帮助。1.加强水土保持与综合治理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地面土壤表层不断受到破坏,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制约了经济发展,导致农民生活贫困,更为重要的是破坏了流域的生态平衡。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开发当地水土资源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可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水土保持与综合治理工作。(1) 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的合理配置,使流域形成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坡面、沟道均有水保工程的立体防护体系

27、。 (2) 根据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流域经济与生产发展方向将陡坡地段的坡耕地退耕还林,增加林地用地比例,大举植树造林或封禁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水土流失面积,逐渐使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2.加强水资源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切实加强水资源的环境保护,保护现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与地面径流对工业园区设置单独的污水处理厂,严禁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将合理利用水资源与控制水污染相结合,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近、中、远期分别达到60%、70% 、80%以上建筑工地废水必须经过处理回用或合格排放,禁止无组织占用道路经营洗车。通过固体废物控制,优化污染治理,进

28、而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 (1)生活垃圾的处理采用定点收集垃圾,集中无害处理,焚烧和填埋并行,并发展综合利用家庭生活垃圾收集: 实施家庭垃圾分类袋装化,根据垃圾的可否再生利用处理难易程度等特点,由家庭事先进行分类袋装,在居住区设置专用垃圾收集间和特定集装箱,在商业中心设置垃圾收集站,对商业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并纳放家庭垃圾收集系统。 (2)工业垃圾的处理以填埋方式为主。 (3)医疗废弃物必须单独收集运输并用焚烧法处理,避免与一般垃圾相混。 (4)建筑垃圾以填埋方式为主,对施工产生的余泥尽可能就地回填或申报有关管理部门与时运走,堆放到适宜地方,并注意清洁运输,防止运输过程中洒落,对于建筑固体废物除部

29、分木材和竹料经再加工可再利用外,一般不能重新利用,需要堆置存放。 3.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结合现有水资源管理的经验,首先在水资源管理观念上应实现六个转变:一是在管理理念上,要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 二是在规划思路上,要把水资源开发利用优先转变为节约保护优先; 三是在保护举措上,要加快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 四是在开发方式上,要加快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 五是在用水模式上,要加快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 六是在管理手段上, 要加快从注重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其次,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通

30、过完善的水资源法规体系,强有力的水资源监管措施, 坚决打击填湖行为,强化取水资源论证、节水考核、入河排污口设置、水域岸线利用、河道采砂、水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和执法监督,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的各项法规。4.加强用水节能教育,推进全面节水工程 (1)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认真研究提出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适时召开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会议,继续开展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研究提出水资源宏观分配指标和微观取水定额指标,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 (2)开展城市节水工作。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指导各地加快供水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

31、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加快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市场的改革,大力开展雨水回收利用,建筑物安装屋顶虹吸式雨水收集系统,通过这个收集系统,尽量收集更多的雨水,采用植草砖、渗透砖收集地表径流水,经处理后做景观绿化用水,并在适当的地方建设地窖存放丰雨期收集到的雨水。 (3)推进农业节水。继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推广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应用,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积极开展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试点。在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积极开展雨水积蓄利用,支持农村水窖建设,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扩大节水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开展农村、集镇生态卫生旱厕试点。 (4)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和海水利

32、用。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总之,合理利用并保护水资源是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中的一项重大任务,只有妥善解决,才能实现市社会稳定,经济的平稳发展。以上所述几点建议,只是我们个人浅显的看法和认识。由于所学知识和阅历有限,言辞中难免有所不当,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七、参考文献1阮本清,梁瑞驹,韶君.一种供水系统的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J.水利学报,2000,(9):17.2傅湘,王丽萍,纪昌明.极值统计学在洪灾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1,(7):610.3阮本清,宇平,王浩等,水资源短缺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J.水利学报,2005(

33、8).4Iman Karimi,Eyke Hllermeier,Risk assessment system ofnatural hazards : A new approach based on fuzzy probability, Fuzzy Sets and Systems.2007,987-999.5树滩,夏自强.模糊数学在水资源紧缺程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22(1).6林武星,吴泽.基于自适应向量评估遗传算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与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8,6(3):69-71.7左其亭,吴泽宁,伟.水资源系统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方法J.干旱区地

34、理.2003,(2).8胡,夏军.风险分析的灰色随机风险率方法研究J.水利学报,2001,(4):15.9涛,付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供需风险分析的应用研究J.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3).10黄明聪,解建仓,阮本清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模型与应用J.水利学报,2007,38(3).11平.供水系统干旱期的水资源风险管理J.自然资源学报,1998,13(2).12ZHANG Ji,YU Sujun,Risk Analysis on Ground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Blind Number Theory,

35、Wuhan Univers ity Journal of Nature Sciences,VOI,12 NO.4.2007,669-676.八、感信通过此次建模活动,我们不仅强烈的感受到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的必要性,也充分的意识到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作用之大,团队合作的力量之大。 在此,首先,感学校能提供此次建模活动,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威力,还让我们的专业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提高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其次,我们真心感吴红萍老师、小东老师对我们的认真指导,无论从数据的搜集还是模型的建立以与论文的成稿,无不表达了他们治学与作研究的严谨态度,同时被

36、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真心感老师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指导我们。在此,衷心祝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九、附录附录一:涉与水资源短缺风险因子的各项数据表表1:1979年至2000年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 年份总用水量(亿立方米)农业用水(亿立方米)工业用水(亿立方米)第三产业与生活等其它用水(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亿方)197942.9224.1814.374.3738.23198050.5431.8313.774.9426198148.1131.612.214.324198247.2228.8113.894.5236.6198347.5631.611.244.7234.7198440

37、.0521.8414.3764.01739.31198531.7110.1217.24.3938198636.5519.469.917.1827.03198730.959.6814.017.2638.66198842.4321.9914.046.439.18198944.6424.4213.776.4521.55199041.1221.7412.347.0435.86199142.0322.711.97.4342.29199246.4319.9415.5110.9822.44199345.2220.3515.289.5919.67199445.8720.9314.5710.3745.42199

38、544.8819.3313.7811.7730.34199640.0118.9511.769.345.87199740.3218.1211.111.122.25199840.4317.3910.8412.237.7199941.7118.4510.5612.714.22200040.416.4910.5213.3916.86年 份降水量(毫米)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时)平均风速(米/秒)平均气压(百帕)大风日数(日)雨日数(日)1978664.811.62865.42.61012.835641979718.411.12667.42.51012.233631980380.711.02920.82

39、.51012.729831981393.212.32803.92.51010.815921982544.412.82825.12.61010.526921983489.913.02844.32.41010.3291001984488.811.92767.62.41010.618901985721.011.52511.92.21010.4121041986665.312.12804.12.31010.721961987683.912.32631.92.41010.3231021988673.312.72558.12.41010.817961989442.213.22626.21.91011.13

40、781990697.312.72325.01.91010.6121131991747.912.52536.62.11010.88981992541.512.82712.52.21011.061001993506.713.02669.82.61010.812911994813.213.72470.52.51010.19921995572.513.32519.12.61010.316891996700.912.72418.72.61011.0161031997430.913.12596.52.51012.911761998731.713.12420.72.31012.510931999266.91

41、3.12594.02.41012.57862000371.112.82667.22.51012.710832001338.912.92611.72.41012.910782002370.413.22588.42.31012.715842003444.912.92260.22.51013.36932004483.513.52515.42.41012.612942005410.713.22576.12.41012.85792006318.013.42192.72.21012.55862007483.914.02351.12.21012.65782008626.313.42391.42.21012.

42、68100表2:市气象情况(1978-2008年)表3:排水与节水附录表项 目20082007污水处理能力(万立方米/日)329353二三级(万立方米/日)319313污水年处理量(万立方米)10425598865污水厂(万立方米)9843891161二三级(万立方米)9607090302污水处理率(%)78.976.2集中处理率(%)74.569.6污水排放总量(万立方米)132095129820排水管道长度(公里)88818526污水管(公里)44584357再生水利用量(万立方米)6000049501节水量(万立方米)1955916513节水措施(项)245370表4:市2001-200

43、8年水资源情况附表年 份降水量(毫米)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时)平均风速(米/秒)平均气压(百帕)大风日数(日)雨日数(日)1978664.811.62865.42.61012.835641979718.411.12667.42.51012.233631980380.711.02920.82.51012.729831981393.212.32803.92.51010.815921982544.412.82825.12.61010.526921983489.913.02844.32.41010.3291001984488.811.92767.62.41010.618901985721.011.5

44、2511.92.21010.4121041986665.312.12804.12.31010.721961987683.912.32631.92.41010.3231021988673.312.72558.12.41010.817961989442.213.22626.21.91011.13781990697.312.72325.01.91010.6121131991747.912.52536.62.11010.88981992541.512.82712.52.21011.061001993506.713.02669.82.61010.812911994813.213.72470.52.510

45、10.19921995572.513.32519.12.61010.316891996700.912.72418.72.61011.0161031997430.913.12596.52.51012.911761998731.713.12420.72.31012.510931999266.913.12594.02.41012.57862000371.112.82667.22.51012.710832001338.912.92611.72.41012.910782002370.413.22588.42.31012.715842003444.912.92260.22.51013.3693200448

46、3.513.52515.42.41012.612942005410.713.22576.12.41012.85792006318.013.42192.72.21012.55862007483.914.02351.12.21012.65782008626.313.42391.42.21012.68100表5:市2001-2008年水资源情况附表项 目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全年水资源总量19.216.118.421.423.224.523.834.2 地表水资源量7.85.36.18.27.66.07.612.8 地下水资源量15.714.714.816.

47、518.518.516.221.4人均水资源(立方米)139.7114.7127.8145.1153.1157.1148.1205.5全年供水(用水)总量38.934.635.834.634.534.334.835.1 地表水11.710.48.35.77.06.45.76.2 地下水27.224.225.426.824.924.324.222.9 再生水2.12.02.63.65.06.0 农业用水17.415.513.813.513.212.812.412.0 工业用水9.27.58.47.76.86.25.85.2 生活用水12.010.813.012.813.413.713.914.7

48、 环境用水0.30.80.60.61.11.62.73.2人均年生活用水量(立方米)88.076.990.387.088.487.886.488.3万元GDP水耗(立方米)104.9279.9571.2657.0150.1043.5837.2033.66万元GDP水耗下降率(%)13.7420.256.8415.4110.8411.9010.486.90备注:以上数据来自统计年鉴和市水务局。附录二求解逆矩阵的C+源代码:#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TINY 1.0e-20void inverse(double*,int);void ludcmp(dou

49、ble*, int, int*, double*);void lubksb(double*, int, int*, double*);double *matrix(int,int,int,int);double *vector(int,int);void free_matrix(double*,int,int,int,int);void free_vector(double*,int,int);void inverse(double *mat, int dim) int i,j,*indx; double *y,d,*col; y = matrix(0,dim-1,0,dim-1); indx

50、 = (int *)malloc(unsigned)(dim*sizeof(int); col = vector(0,dim-1); ludcmp(mat,dim,indx,&d); for (j=0;jdim;j+) for (i=0;idim;i+) coli = 0.0; colj = 1.0; lubksb(mat,dim,indx,col); for (i=0;idim;i+) yij = coli; for (i=0;idim;i+) for (j=0;jdim;j+) matij = yij; free_matrix(y,0,dim-1,0,dim-1); free_vector

51、(col,0,dim-1); free(indx);void ludcmp(double *a, int n, int *indx, double *d) int i,imax,j,k; double big,dum,sum,temp; double *vv; vv = (double*)malloc(unsigned)(n*sizeof(double); if (!vv) fprintf(stderr,Error Allocating Vector Memoryn); exit(1); *d = 1.0; for (i=0;in;i+) big = 0.0; for (j=0;j big)

52、big = temp; if (big = 0.0) fprintf(stderr,Singular Matrix in Routine LUDCMPn); for (j=0;jn;j+) printf( %f ,aij); printf(/n); exit(1); vvi = 1.0/big; for (j=0;jn;j+) for (i=0;ij;i+) sum = aij; for (k=0;ki;k+) sum -= aik * akj; aij = sum; big = 0.0; for (i=j;in;i+) sum = aij; for (k=0;k= big) big = du

53、m; imax = i; if (j != imax) for (k=0;kn;k+) dum = aimaxk; aimaxk = ajk; ajk = dum; *d = -(*d); vvimax = vvj; indxj = imax; if (ajj = 0.0) ajj = TINY; if (j != n-1) dum = 1.0 / ajj; for (i=j+1;in;i+) aij *= dum; free(vv);void lubksb(double *a, int n, int *indx, double *b) int i,ip,j,ii=-1; double sum; for (i=0;i=0) for (j=ii;j=0;i-) sum = bi; for (j=i+1;jn;j+) sum -= aij * bj; bi = sum / aii; 附录三:马氏距离MATLAB解程序(1)农业用水 X=24.18 42.92; 31.83 50.54;31.6 48.11; 28.81 47.22;31.6 47.56;21.84 40.05;10.12 31.71;1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