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思想史读书笔记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17091687 上传时间:2022-07-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理学思想史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理学思想史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理学思想史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地理学思想史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学思想史读书笔记(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地理学思想史读书笔记研究生学位课程研究生学位课程读 书 报 告 封 面科 目 地理学思想史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学 号 201000000 姓 名 日 期 2010年00月00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处制-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现状及进展读2008-2009地理学学科发展报告(自然地理学)非常有幸能上教授和副教授讲授的地理学思想史,亦缘于此,阅读了2008-2009地理学学科发展

2、报告(自然地理学)。为了更好的理解,还先后阅读了郑度院士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瞻,郑度和陈述彭院士合著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杨勤业研究员、郑度院士、吴绍洪研究员和葛全胜研究员合著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进展,宋长青主任和冷疏影研究员的当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及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展,倪绍祥教授的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自然地理学研究等一系列综述性文章。原本信心满满,以为阅读大牛巨著后就能站在“巨人的肩上”,鸿篇阔论。然落笔时却显生怯,地理学究竟是什么?我们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本质是什么?是的,有太多的“明确的答案”:“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是研究时空组合”

3、;“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以智慧圈为核心”诸如此类。但没有一个可以让地理学人“扬眉吐气”的定义,亦因为此,地理学从哈佛等著名高校消失,钱学森同志成为了中国地理科学的“擎天一柱”,地理学一心往国民经济核心部门靠拢往往却靠边、靠后站自然地理学毕业生出了可怜巴巴的几个研究院所和高校外,几乎就业无门。面对这样的窘境,中国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怎样?应该怎样发展?一、提出地表过程研究,把握住时代脉搏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黄秉维先生提出综合研究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与生物过程的方向。国内一般认为,这比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变化中开展类似的研究约早20多年。也正是这一前瞻性的指导,使得中国自然地理在经过描述阶段(自

4、然现象的整编)后,能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竺可桢引领中国地理学研究进入“格物”之门,那么,黄先生的地表过程研究则属于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之举,当然,中国由于阶级斗争错过了“计量运动”的命中注定,使得谢费尔对例外主义方法论进行挑战之时,中国也开始了地理学究竟算不算一门科学的争论。不过幸好忽悠动了钱学森同志出面,中国地理学逃过一劫(北美在计量运动扩大化之后,地理学全面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实用”的生态学,现在国内很多自然地理专业开始疯狂跟风搞生态,是为了埋自己?升华自己?)。虽然历史不能够假设,但试想如果中国当时能够沐浴计量运动之春风。地表过程(机理)+数值化表达的优势组合是不是

5、会超级强悍?中国本就有许多诸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最独特的研究对象,如是这样,到今天在国内一篇Nature或者Science还能值100万元?二、GIS拯救地理学或弱化地理学?战后科学家把军事上的尝试大规模民用化,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人发现以前需要熬夜绘图、晒蓝等苦力活,其实可以轻松些在室内点点鼠标就可以完成,在数据获取上有水准仪和经纬仪测得数据经过一系列正三角、反三角等复杂演算可以简化为全站仪直接得到结果,“站得高,看得远”直接站到地球之外来观测,人们还在想怎样更轻松,摄影测量出现了。好家伙!直接表述了Geotiff。有人说,GIS拯救了地理学,尤其是自然地理学。因为它的

6、高高率、高精度、海量数据和动态管理。3S技术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词。但是,GIS/RS/GPS的本质是什么?3S的本质没有一样是地理的,3S的本质是物理学、数学,地理与3S的关系在于用3S可以解决地理问题,或者说地理是GIS的客户。那末,究竟是供应商决定客户呢?还是客户决定供应商?各有其理,姑且不论。但有一点,3S有地理学这个客户,也可以去找其他的客户。是把新客户包容到地理学中呢?还是把3S给予地理学的爱分散给其他客户?最后,3S描述了地理学(比如虚拟现实,在GIS中有个分支Visual GIS),表达和解释了地理学(空间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分析手段)。当地理学的进步依赖于GIS,而GIS的发展主要

7、并不依赖于地理学的时候。孰优孰劣?自可分辨。三、为什么而区划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迫切地需要我们的国家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为此,地理学界(地学界)开始了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资源大普查。却因为这样,中国那一片蔚蓝诱人的大海洋却被人遗忘(时至今日,我们常用“960万平方公里”一词可见一斑)。然后,地理学开始承担了全国性的区划,之后是国土资源规划,再是土地整理。然后呢?开始了“主体功能区区划”,还亲自傍上了温爷爷。于是乎?区划承载了地理学一代又一代“过剩人口”。其实规划本没有错,比如说城市规划,但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地理学人搞规划,钻进了“钱眼”里。这就有问题了啊。小平爷爷早就教育过我们,要两手都要抓,两

8、手都要硬起码要向保继刚教授那样,一边赚钱,一边发paper的。这是职业素养啊!在GIS工程中,投资比例一般为:硬件软件数据 127。那地理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保持在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呢?用什么样的机制保障地理学在一条康庄大道上健步向前?四、自然地理学的落脚点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一位老师在给我们这群懵懂的门外汉解释地理学的时候说:“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走人文科学的道路”。定下来的基调是地理学偏文的,哪怕是自然地理学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强调我们的研究需要“有物有人”、不得“目中无人”。自白兰士、白吕纳等发展了人地关系论后,地理学研究几乎都需要把落脚点定在“人地关系”上

9、,自然地理学也不例外。那么,地理学的发展方向终是离不开一个“人”,离不开“文”。古老的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中干的风生水起;传统的艺术结合计算机技术衍生了一系列具有“硬实力”的现代学科。别的学科能够在“科学化”的今天走出新路来,自然地理学可否效仿?其实不应该叫效仿,自然地理学本就有其自然属性,因为针对此,修饰地理学的是自然而非人文。这表征着他具有强烈的自然属性。天下之大,七十二行。每个行业均有其历史使命和存在价值。自然地理学亦不例外。个人以为,自然地理学应该本着“自然”原则,穷究数学与物理,来解释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分布格局和变迁形态。而非“抠”出一个指标,来表征格局发现结果与常识不符合,

10、再修改指标,直到结果与常识相符为止。行文时,通过指标发现结果与常识相符,用结果解释原因发现所解释的结论是正确的,多么伟大的创举啊。要做出伟大的创举,一方面需要黄老先生那样敏锐的目光,向前看而非向钱看。另一方面在获得可靠的野外第一手资料时,广泛的共享,汤国安教授的“坡谱”发现就是大家最习以为常的DEM数据再分析的结果。所以,一方面要走向野外、走向试验室;另一方面要展开广泛的共享和交流。五、学科发展趋势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的地球系统科学,跨越一系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将全球尺度和区域尺度研究相融合,地理学传统的地球整体观被赋予全新的内涵。现代地理学有如下一些明显的动态和趋势。与相邻学科的交叉

11、、渗透与融合 相邻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明显趋势。地球的整体观念和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极大地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和突变论等横断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与地理学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谋而合。学科的汇合、理论和方法的移植,将开拓新的领域,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下属各分支和专门学科的发展为深入分析基础上的综合集成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自然地理研究原则上不应该是纯自然主义的,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地理和生态学的基础。多数学者认为,统一的地理学

12、或综合的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 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为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为动态、过程和机制的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势调控及预测预报等。历史过程和现代过程的研究是预测未来的根据。冰芯、湖岩芯、树轮等是环境变化的信息载体,对其深入研究将提供环境与气候变化的连续记录和模式,并为预测提供依据。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研究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人文地理过程越来越重要。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 建设地理学发挥地理学综合性的特色,应用定量方法,直接参与经济规划与设计方案的拟订,主要研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

13、人口和经济的合理配置以及综合地理预报等。以往地理研究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农业,现在非农业应用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社会服务的应用研究领域更趋多元化,其研究内容也更多样化。实验地理与技术手段现代化 遥感、遥测技术,特别是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物质能量定量测试的新进展,为地理学研究带来新的契机。模拟实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使对自然界的认识日益深化。数量化方法得到普遍应用,数学模式可表达经验概念和实验结果,揭示内在关系和规律。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深入发展,必将带来新的突破。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经验归纳型综合模式的基础上,现代地理学的综合模式有更强的整体观念,更多地从系统整体出发,注意发展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综合的内容更加深广,包括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动态演变过程。综合的方法更具有逻辑性和精确性,多通过结构分析、功能评价、过程监测与动态预测等途径来解决,并且可能用形式化语言、图解模式、数学模式等来表达综合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