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微能力认证 (16)

上传人:lis****211 文档编号:117071327 上传时间:2022-07-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7.7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微能力认证 (16)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微能力认证 (16)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微能力认证 (16)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微能力认证 (1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微能力认证 (16)(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认识平均数学情分析1. 学情目的:“平均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的基础上认识的统计中的 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数平均 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 能够直观、简明地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 量之间差别的一般比较。2. 教学内容:(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 意义的过程。(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 意义。(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3.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4.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5. 教学对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 力,会读统计表,从中提取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同时学生能够熟练地 用除法解决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的问题,所以学生能够轻松学会求平均 数的计算方法。但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实 际意义及作用时会有难度。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数学学科模板)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二 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知识,把两个加减法算式 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以及上两节课学习的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 级混合运算的知识,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做了有力的铺垫。在本节

3、中出现的两个积相加、相减或者两个商相加、相减的计算对于同学们不是 难点,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为学生提供 熟悉的情境和事物,让学生在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和与同伴的交流 过程中掌握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顺序并借助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对题目中 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掌握第二种解题方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小 括号的混合运算。(2)渗透乘法分配律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积累感性认识。(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理解三步混合运

4、算的 算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 体验,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正确计算。【教学难点】体验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决。一. 1.重新认识学生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经有了相 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充分估计和了解 学生的这些已有积累作为学生的学习起点,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2. 钻研教材,把握好“逻辑起点”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学生的“逻辑起点”,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 所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它的前后联系,真正做到沟通知识间的 横向联系

5、和纵向联系。只有把握了 “逻辑起点”,教学中才能大胆取舍, 灵活施教。反之,则很难创造性地搞好教学。3. 要关注“现实起点”,机智调整“教学进程”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都知道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往往 只在备课时去“备学生”。这时候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 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缺少对学生的真正把握。我们应学会在课堂中不断 地对学生进行探底,以便及时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实现教学的自如化。 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我们还应该学会在课堂中倾听,倾听学生的真实 想法。在倾听中了解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住课堂的学习 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构建好知识结构

6、体系,这是一堂好课的关键。把握好了,课堂学习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4. 只有教学内容传授分析,缺失学生接受能力分析传统的教学设计关注教学内容的填鸭式传授,忽视学生的有意义接受, 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往往关注教师教的内容,很少关注学生能不能接受, 而且碰到学生听不懂的情况时,往往埋怨学生的接受能力差。不仅如此, 在接受能力上,常常发生这种现象:同一个内容,接受能力较好的孩子很 快就掌握了,积极地和老师之间进行有效互动,而接受能力稍慢一点的 孩子却还懵懵懂懂,一节课被老师和学习好的同学拖着走,至于接受能力 差的同学,干脆就跟不上,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乘法交换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P34

7、 例1)教学目标:1. 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 性。3.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了 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 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 观察、验证、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 性和挑战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能对于在使用乘法结合律的

8、基础上又 运用乘法交换律有冲突,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学生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活运用 的目的与效果。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 下册第3335页中的乘法交换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律及 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对于乘法的交换律,学生学习表内乘法时有了 初步体验,知道根据同一幅图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互换因数位置得 数相同。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方法时,知道互换因数的位置,积 不变。教材对乘法交换律的编排与加法交换律类似,也是由生活情境中的 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算式,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因数交换

9、位置,积不变; 再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得出乘法交换律并用 字母表示。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 移,学生通过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 为后面的简便计算作好铺垫。学情分析: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解答,学生一般都能说出4X25和25X4两个算 式。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学 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乘法交换律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通过具体例子, 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发现任意两个数相乘都有同样的性质。在 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这个规律命名,由于学生刚学了加法交换律, 所以一般都能自己

10、说出乘法交换律的名称。教学设计意图:1. 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引导学生对运算定律的表述进行了 复习。而且本环节,也为后面学生探究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奠定 了基础。2. 探究新知环节,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 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这 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 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随后 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3. 巩固练习主要穿插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之后,及时反馈学生对各个

11、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学具准备:多媒体总课时:1课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预设: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你能根据运算定律填空并说一说运用哪些运算定律(1) 165 + 126 = 126+()(2) (316 + 73)+127 = 316 + (+)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吗?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a +b )+ c =a +( b +c )乘法有类似的运算规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律。二、探究新知(一)大胆猜测。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规律?(二)探索乘法交换律。1. 情景中感知乘法交换律。出示例题:参加种树的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12、,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这 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自己是 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4X25=100 (人)25X4=100 (人)(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 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X25=25X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板书:25X4 = 4X252. 举例验证(1)你能

13、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请同学们依次计算出结果,验证看能否用等号连接。(2)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3)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 乘法交换律。(学生齐读。)(4)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用文字甲数X乙数二 乙数X甲数、用图形 X = X 、用字母的方式aXb=bXa。让 学生说一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3. 总结规律。(1) 讨论: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 听。(每组算式等号两边的两个因数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的是两个因 数交换了位置

14、。)板书: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 律。(2) 指出:乘法交换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和b分别表示两个 因数,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板书:aXb=bXa你是喜欢用语言来叙述,还是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呢?4. 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学习中的运用。乘法的交换律,我们在二、三年级就遇到过,你能回顾一下,过去在 学习哪些知识时用过乘法的交换律吗?小结: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两道乘法算式;用调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 遍的方法验算乘法等。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下列各题:34X16=126X37=5. 小组讨论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

15、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 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 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三、当堂检测:1. 先填空,再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1)45X16 = 1(2)5X(14X9) =(5X|) X |2. 把相等的两个算式用线连起来。18X36 aX95 (45X2) X5 aX (25Xc) 20X25X4X5 3.95Xa45X (2X5)(aXc) X25(20X5)X(25X4)36X18这个游泳池长50m。他每次游多少米?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交换律, 我们要是很好的

16、利用它们,对我们的计算会很有帮助,上面三关都没难倒你们,很了不起,佩服你们!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乘法交换律当堂检测班级:姓名:1. 先填空,再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1) 45X16 = 1(2) 5X(14X9) =(5X|) X |(3) 6X13X5 =1s( 、, 口 )2. 把相等的两个算式用线连起来。18X36aX95(45X2) X5aX (25Xc)20X25X4X595Xa45X (2X5)(aXc)X25(20X5)X(25X4)36X183.这个游泳池长50m。他每次游多少米?教学反思: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基

17、本 理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 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动经验。当然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 在本教学中也有体现,例如在进行猜想验证的教学环节中,我要求每个学 生自己先写一个式子,再四人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在总结 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规律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概括,用自 己的方法把这个规律记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就能获得学生创新 的

18、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 康发展”的教学思路。在巩固练习阶段,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学生以“创 造”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 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 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 “人 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字母表示数学情分析一. 教材分析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认识方程的第一节。认识方程是新课程四个学习领域之“数与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本章的学习,正是由算数向

19、代数过渡的桥梁。作为算数向代数的承上 启下的转折,本章的学习将引领学生的思维经历第二次数学认识的抽象, 作用重大。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的特点是:1、抽象性。习惯了运用数来描述 来计算的小学生,在初步接触本章学习时,往往感到很难理解研究的对象, 尤其容易混淆字母与数之间的关系2、符号化思想。本章的学习除了引导 学生对字母这种符号在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时,进一步体会符号的简洁易 记的特点外,还要明确的教会学生使用这些符号和表达式描述数量关系, 进行表达、交流与解决问题。二. 学情分析用字母表示数,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中低段的学习中, 学生已经接触到用字母表示图形的边,比较熟练的使用字母表示运

20、算定律, 用字母表示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计算公式。在已有的生活经验里,学生也接 触到字母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有初步的体会。 对于常见的数量关系,学生也已经熟练掌握并且记忆深刻。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第一 次接触用非具象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具体的数量,对他们仍然是一种挑 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尤其,学生已经习惯于一般常用的加减乘除号, 并习惯了以往的书写算式的顺序和方式,在接受字母公式中出现的一些特 殊的表现方式时,受已有知识经验的负迁移影响,学生不太适应。比如: 乘号的简写和略写,数字与字母之间乘号略写时的规定,字母或数字与括 号相乘时的书写

21、规定。三. 教学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具体 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2、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3、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合作 学习及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难点: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认识平均数学情分析1. 学情目的:“平均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的基础上认识的统计中的 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数平均数,

22、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能够直观、 简明地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量之间差别的一 般比较。2. 教学内容:(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 的过程。(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3.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4.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5. 教学对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会读统计表,从中提取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同时学生能够熟练地用

23、除法解 决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的问题,所以学生能够轻松学会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但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及作用时会有 难度。口算乘法学情分析第二课时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内容教材2021页 口算乘法.教学提示学生已经认识一位数乘整十数。本课时主要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教 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找出知识间的联 系,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正确地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与方法:结合买书问题,经历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 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激发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一位

24、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情景图、课件。学具准备:习题板。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你们还记得用什 么方法吗?生回忆一位数乘整十数、整百数的方法。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新问题,想不想一起挑战?生:想。师: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板书:两位数乘一位 数)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提供情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探 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信心。二、探求新知。1.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课件出示情景图。师:请学生们观察课件中的示意图,说一说你从情景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情景图,获取的数学信息。

25、生:每本科普读物12元师:很好,老师想买3本科普读物,谁能帮我计算“一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师:谁能说说你们交流的结果?生:每本科普读物12元,3本就是3个12元,用乘法计算,列式 为:12X3。师:回答非常完美,你们能计算出结果吗?生1:3个12,可以用加法计算12+12+12=36 (元),所以12X3=36(元)。师: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生2:可以把12分成10和2,先计算10X3=30(元),再算2X3=6(元)最后计算30+6=36 (元),即:12X3=36 (元)师:回答得非常完美,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3:计算时先把一位数和两位数的个位数相

26、乘,再把一位数和两位 数的十位数相乘,即:2X3=6II_12X3= 36(兀)IIldx:fe=30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巧妙。(给予学生鼓励)并逐步板书: 12+1淘2=36 (元),12X3=36 (元) 1flk晶0 (碗)2X3=6 (元)30+6=36 (元),12X3=36 (元)2.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师:刚才同学们的计算很巧妙,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可以把两位 数拆分成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 看同学们能帮忙解决吗?课件出示:买7本科普读物一共花多少元钱?生:同样求总价,就需要找出科普读物的单价和数量,单价是12 元,数量是7本,所以应该列式为

27、12X7。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试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订正。师:谁能说一说这个“8”是怎样算出来的?生:两位数十位上1表示1个十,乘7等于7个十,就是70;两位数 个位上的2乘7等于14,表示1个十和4个一,加上十位上的7个十,一 共是8个十,所以积的十位数是8。设计意图:借助课件的优势,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旧知探究新知的解决 方法,通过获取数学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学生 学习的自主性。三、巩固知新。1. 练一练,第1题。(1)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说说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2) 指导学生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3) 同学之间交流计算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2

28、. 练一练,第2题。(1) 求买一箱牛奶的总价,用每盒牛奶的价钱乘每箱牛奶的盒数,即 12X4。(2) 求买2箱牛奶的总价,用上一题求出的每箱牛奶的总价乘2即可。设计意图: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四、达标反馈。(1)买14本米老鼠花多少元?(2)买9本12元一本的杂志花多少元?(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答案:(1) 14X7=98 (元)答:买14本米老鼠花98元。(2)12X9=108 (元)答:买9本12元一本的杂志花108元。(3)例:买15本10元一本的杂志花多少元?10X15=150 (元)(答案不唯一)答:买15本10元一本的杂志花

29、150元。五、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够总结一 下方法?不要求学生总结非常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总结: 两位数乘一位数,可以把两位数拆分成一位数和整十数,再分别与一 位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2=蕾车能只,买这些 丞共要龙至小元? J3. 同学们做课间操,排成4排,每排11人,一共多少人?4. 一盒圆珠笔16元,3盒多少元?答案:1. 72 65 88 662. 98X7=686 (元)3. 44 人 4. 48元板书设计两位数乘一位数 12+12+12=36 (元),12X3=36 (元)整3=61flk晶0 (元)2X3=6 (元)3

30、0+6=36 (元),12X3=36 (元)1 诲.井3.0教学反思例题的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讨论、试做,教师在此基础上精讲点拨,最后总结方法,再配以多种形式 的练习,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本课学 生在我的引导下,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作有效的迁移,获得解决新问题的 方法。计算的过程是对以往知识迁移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对 算理的理解,多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同时注重学生对算法 的掌握,多让学生说说笔算过程。并通过练习中多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 切实掌握算法,提高计算能力。不足之处:教学节奏掌握的不够好,三年级的孩子

31、刚刚从二年级升上 来,计算、书写速度都较慢,练习中的占用时间过长。在以后的教学中我 会深入钻研教材、教参,注意从学生的多角度去把握课堂,使学生在知识、 技能上都有所发展。教学资料包(一)教学资源包.难忘的暑假在这个暑假里,我和街舞舞团去旅游,有五个小孩、有八个大人。我 们去了伊犁河、那拉提草原、金沙滩。首先我们去了伊犁河,进入伊犁河的价钱有两种:小孩10元大人15元10X5=50 15X8=120然后去了那拉提草原,进那拉提草原价钱有两种:小孩100元、大人120 元。5X100=500 元 120X8=960 元最后去了金沙滩,进金沙滩价钱有两种:小孩大人都40.40X5=200 元 40X

32、8=320 元这次旅游一共花了多少元? 120+50+500+960+200+320=2090元 (二)资料链接.0的历史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 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 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 发现,有了 “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 “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 道了。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 远超过皇帝。教皇

33、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 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 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 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 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 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认识周长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动手操作,观察表达概括的能力,并且已经 掌握了测量长度和表达

34、长度的方法,本节内容是同学们已经学习了,长度 单位,并掌握了测量的方法的基础上设计的,将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周长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设计了量一量,所以说,练一练几个层次的内容, 充分体现了教学,数学教学的层次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过程与方法:能测量并计算不同物体图形的周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 联系。重点、难点重点:指出并测量出不同物体、图形的周长难点:测量物体周长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物体学具准备:直尺、剪刀、小布艺、针、线等直线、射线和线段学情分析直线、射线、线段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

35、,使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数学基础知识,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把 认识线段、直线、射线三者一起来让学生加以区分掌握,足以说明学生建 立三者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三个概念的理解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在已经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并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思维水平和学习方式之后,学习距离应立足于实际,注意把握从特殊 到一般的分析归纳过程。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直线、射线、线段的认识 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会画出指定线段的长度。教学难点是理解直线、射 线、线段的概念,领会它们的特征,知道他们的联系和区别。针对这一难 点教学时需准备直尺、手电筒、多媒体课件利用实

36、验操作、观察、判断等 直观方法,让学生主不理解三者的意义。认识平均数学情分析1. 学情目的:“平均数”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的基础上认识的统计中的 一个重要概念和统计量。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平均数是指算数平均 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 能够直观、简明地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 量之间差别的一般比较。2. 教学内容:(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 意义的过程。(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 意义。(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3.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4.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5. 教学对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能 力,会读统计表,从中提取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同时学生能够熟练地 用除法解决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的问题,所以学生能够轻松学会求平均 数的计算方法。但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实 际意义及作用时会有难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