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上传人:ya****h 文档编号:117058574 上传时间:2022-07-07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2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资源描述:

《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9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310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公告现批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1-2014,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6.1.3、11.1.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1-91同时废止。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2月10日前言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OO二二OO三年度工程建设城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3104号)的要求,规程编

2、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1-91。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多层剪力墙结构设计,外挂墙板设计,构件制作与运输,结构施工,工程验收。本规程主要修改内容:1.扩大了适用范围,适用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2.加强了装配式结构整体性的设计要求;3.增加了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和外挂墙板的设计规定;4.修改了多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规定;5.增加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的技术要

3、求;6.补充、修改了接缝承载力的验算要求。本规程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程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号楼,邮政编码:100048)。本规程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本规程参编单位:北京榆构有限公司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湖北宇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润铸建筑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威肯国际建筑体系技

4、术有限公司中山市快而居住宅工业有限公司前田(北京)经营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远大住宅工业有限公司四川华构住宅工业有限公司南通建筑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李晓明黄小坤蒋勤俭田春雨赵勇朱茜万墨林薛伟辰郁银泉顾泰昌秦珩林晓辉刘文清黄文姜洪斌李晨光赖宜政姚守信谷明旺谭宇昂蒋航军洪嘉伟龙玉峰李哲龙窦祖融董年才侯键频张剑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徐正忠柯长华艾永祥钱稼茹吕西林白生翔徐有邻叶明刘明全刘明林建平樊则森龚剑钱冠龙陶梦兰1总则1.0.1为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

5、,制定本规程。1.0.1为落实“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的基本国策,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建筑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本规程对原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技术规程JGJ1-91进行了修订。装配式建筑具有工业化水平高、便于冬期施工、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量、减少材料消耗减少工地扬尘和建筑垃圾等优点,它有利于实现提高建筑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装配式建筑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欧洲、新加坡,以及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处于高烈度地震区的国家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近年来,由于节能减排要求的提高,以及劳动力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等因素,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应用开始摆

6、脱低谷,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与上一代的装配式结构相比,新一代的装配式结构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本规程制定的内容,在技术上也有较大的提升。本规程综合反映了国内外近几年来在装配式结构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要求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可靠度、耐久性及整体性等基本上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等同;所提出的各项要求与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协调一致。本规程是对装配式结构设计的最低限度要求,设计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高设计的安全储备。1.0.2本规程适用于民用建筑非抗震设计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8度抗震设计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1.0.2本规程采用的预制构件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主要推荐了在美国

7、和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得到普遍应用的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技术。这种连接技术,在美国被视为是一种机械连接接头,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工程。同时,本规程中还推荐了浆锚搭接连接的技术,该技术为我国自主研发,已经具备了应用的技术基础。根据结构的整体稳固性和抗震性能的要求,本规程还强调了预制构件和后浇混凝土相结合的结构措施。本规程的基本设计概念,是在采用上述各项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提高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性,实现装配式结构与现浇混凝土结构基本等同的要求。根据上述基本设计概念,本规程编制组在编制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科研成果表明,本规程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8、8度抗震设计地区的乙类及乙类以下的各种民用建筑,其中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结构体系主要包括: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剪力墙结构,以及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对装配式筒体结构、板柱结构、梁柱节点为铰接的框架结构等,由于研究工作尚未深入,工程实践较少,本次修订工作暂未纳入本规程也未包括甲类建筑以及9度抗震设计的装配式结构,如需采用,应进行专门论证。由于工业建筑的使用条件差别很大,本规程原则上不适用于排架结构类型的工业建筑但是,使用条件和结构类型与民用建筑相似的工业建筑,如轻工业厂房等可以参照本规程执行。本规程的内容反映了目前装配式结构设计的成熟做法及其

9、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设计者应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结合工程实践,进行技术创新,推动装配式结构技术的不断进步。1.0.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1术语2.1.1 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concretecomponent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2.1.2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recastconcretestructure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全装配混凝土结构等。在建筑工程中,简称装配式建筑;在结构工程中,简称装配式结构。2.1.3

10、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strueture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形成整体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结构。2.1.2、2.1.3装配式结构可以包括多种类型。当主要受力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如:柱与柱、墙与墙、梁与柱或墙等预制构件之间,通过后浇混凝土和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等技术进行连接时,可足以保证装配式结构的整体性能,使其结构性能与现浇混凝土基本等同,此时称其为装配整体式结构。装配整体式结构是装配式结构的一种特定的类型。当主要受力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如:墙与墙之间通过干式节点进行连接时,此时结构的总体

11、刚度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会有所降低,此类结构不属于装配整体式结构。根据我国目前的研究工作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对于高层建筑,本规程仅涉及了装配整体式结构。2.1.4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framestructure全部或部分框架梁、柱采用预制构件构建成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2.1.5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shearwallstructure全部或部分剪力墙采用预制墙板构建成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简称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2.1.6 混凝土叠合受弯构件co

12、ncretecompositeflexuralcom-ponent预制混凝土梁、板顶部在现场后浇混凝土而形成的整体受弯构件。简称叠合板、叠合梁2.1.7预制外挂墙板precastconcretefacadepanel安装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韭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外挂墙板。2.1.8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precastconcretesandwichfacadepanel中间夹有保温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夹心外墙板。2.1.8 预制夹心外墙板在国外称之为“三明治”墙板。根据其受力情况可分为承重和非承重墙板,根据内外叶墙体共同工作的情况,又可分为组合墙板和非组合墙板。根据

13、我国目前对预制夹心外墙板的研究水平和工程实践的实际情况,本规程仅涉及内叶墙体承重的非组合夹心外墙板2.1.9 混凝土粗糙面concreteroughsurface预制构件结合面上的凹凸不平或骨料显露的表面。简称粗糙面。2.1.10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rebarsplicingbygrout-filledcou-plingsleeve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内预埋的金属套筒中插入钢筋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连接方式。2.1.10 受力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技术在美国和日本已经有近四十年的应用历史,在我国台湾地区也有多年的应用历史。四十年来,上述国家和地区对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技术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

14、采用这项技术的建筑物也经历了多次地震的考验,包括日本一些大地震的考验。美国ACI明确地将这种接头归类为机械连接接头,并将这项技术广泛用于预制构件受力钢筋的连接,同时也用于现浇混凝土受力钢筋的连接,是一项十分成熟和可靠的技术。在我国,这种接头在电力和冶金部门有过二十余年的成功应用,近年来,开始引入建工部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都对这种接头进行了一定数量的试验研究工作,证实了它的安全性。受力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技术是本规程重要的技术基础2.1.11 钢筋浆锚搭接连接rebarlappingingrout-filledhole在预制混凝

15、土构件中预留孔道,在孔道中插入需搭接的钢筋,并灌注水泥基灌浆料而实现的钢筋搭接连接方式。2.1.11 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是将预制构件的受力钢筋在特制的预留孔洞内进行搭接的技术。构件安装时,将需搭接的钢筋插入孔洞内至设定的搭接长度,通过灌浆孔和排气孔向孔洞内灌入灌浆料,经灌浆料凝结硬化后,完成两根钢筋的搭接。其中,预制构件的受力钢筋在采用有螺旋箍筋约束的孔道中进行搭接的技术,称为钢筋约束浆锚搭接连接。2.2符号2.2.1材料性能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fy普通钢筋的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2.2.2作用和作用效应FEhk施加于外挂墙板重心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Gk外挂墙板的重力荷载标

16、准值;N轴向力设计值;S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Eh水平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Ev竖向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Ehk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SEvk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SGk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Swk风荷载效应标准值;Vjd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VjdE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Vmua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Vu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VuE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YEh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YEv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Y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Yw风荷载分项系数。2.2.3 几何参数B建筑平面宽度;L建筑平面长

17、度。2.2.4 计算系数及其他a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Y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0结构重要性系数;u楼层层间最大位移;nj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Vw风荷载组合系数。3基本规定3.0.1在装配式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应协调建设、设计、制作、施工各方之间的关系,并应加强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专业之间的配合。3.0.2装配式建筑设计应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3.0.3装配式结构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基本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2 装配式结构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3 装配式结构的节点和接缝应受力明确、构造可靠,并

18、应满足承载力、延性和耐久性等要求;4 应根据连接节点和接缝的构造方式和性能,确定结构的整体计算模型。3.0.4抗震设防的装配式结构,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设防标准。3.0.5装配式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宜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其尺寸和形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模数、标准化要求,并应进行优化设计;2 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和安装部位、加工制作及施工精度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公差;3 应满足制作、运输、堆放、安装及质量控制要求。3.0.6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的深度应满足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等各专业以及构件制作、运输安装等各环节的综

19、合要求。3.0.6在预制构件加工制作阶段,应将各专业、各工种所需的预留孔洞、预埋件等一并完成,避免在施工现场进行剔凿、切割,伤及预制构件,影响质量及观感。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装配式结构的施工图完成后,还需要进行预制构件的深化设计,以便于预制构件的加工制作。这项工作应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完成。预制构件的深化设计可以由设计院完成,也可委托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单独完成深化设计详图4材料4.1 混凝土、钢筋和钢材4.1.1 混凝土、钢筋和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要求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17的规定。4.1.1 装配式结构中所采用的混凝土、钢筋

20、、钢材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以及结构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能的要求,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的相应规定。与原规程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1-91相比,本版规程对于连接接缝的设计要求,增加了设置抗剪粗糙面的要求,由抗剪粗糙面和抗剪键槽共同形成连接接缝处混凝土的抗剪能力。在受剪承载力计算中,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保持一致,采用了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指标,取消了原规程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1-91中有关混凝土抗剪强度的指标。4.1.2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预制

21、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现浇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4.1.3钢筋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普通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时,钢筋应采用热轧带肋钢筋4.1.3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和浆锚搭接连接接头,主要适用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所规定的热轧带肋钢筋。热轧带肋钢筋的肋,可以使钢筋与灌浆料之间产生足够的摩擦力,有效地传递应力,从而形成可靠的连接接头。4.1.4钢筋焊接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的规定。4.1.5预制构件的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级

22、钢筋制作。吊装用内埋式螺母或吊杆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4.2 连接材料4.2.1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套筒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的规定。4.2.1 预制构件的连接技术是装配式结构关键的、核心的技术。其中,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技术是本规程所推荐主要的接头技术,也是形成各种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重要基础。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工作机理,是基于灌浆套筒内灌浆料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同时自身还具有微膨胀特性,当它受到灌浆套筒的约束作用时,在灌浆料与灌浆套筒内侧筒壁间产生较大的正向应力,钢筋藉此正向应力在其带肋的粗糙表面产生摩擦力,藉以传递钢筋轴向应力。因此,灌

23、浆套筒连接接头要求灌浆料有较高的抗压强度,灌浆套筒应具有较大的刚度和较小的变形能力制作灌浆套筒采用的材料可以采用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或球墨铸铁等。传统的灌浆套筒内侧筒壁的凹凸构造复杂,采用机械加工工艺制作的难度较大。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多年来一直采用球墨铸铁用铸造方法制造灌浆套筒。近年来,我国在已有的钢筋机械连接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了用碳素结构钢或合金结构钢材料,并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制作灌浆套筒,已经多年工程实践的考验,证实了其良好、可靠的连接性能。目前,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完成的建筑工业产品标准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JG/T398已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并已发布实施

24、。装配式结构中所用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应符合该标准的要求。422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的规定。4.2.2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的另一个关键技术,在于灌浆料的质量。灌浆料应具有高强、早强、无收缩和微膨胀等基本特性,以使其能与套筒、被连接钢筋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同时满足装配式结构快速施工的要求。目前,由北京榆构有限公司主编完成的建筑工业产品标准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2013已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准,并已发布实施。装配式结构中钢筋套筒连接用灌浆料应符合该标准的要求。423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应采用水泥基灌浆料,灌浆料

25、的性能应满足表4.2.3的要求。表4.2.3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用灌浆料性能要求项目性能指标试验方法标准泌水率()0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流动度初始值三200mm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程GB/T5044830min保留值三150mm竖向膨胀率()3h三0.02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程GB/T5044824h与3h的膨胀率之差0.020.5抗压强度(Mpa)Id35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程GB/T504487d5528d80氯离子含量()24总242424框架四二三二二架二二裴配整体式港舉f现浇却力培结构(ml60A24且60602424且60框栗四一四=二三二

26、一吻力墙一装配按体式ST力增箱构M(m)忑7070:24且24_a70四三三二三二一装配靈体式力搐结构高度7024且707fi24且C70/支框袈-二二二雇部加强三=二二其他区蛾翦力塔四三-三二注: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框架。6.1.4乙类装配整体式结构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当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且抗震等级为一级时,应采取比一级更高的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仍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6.1.5装配式结构的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刚度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922平面长度不

27、宜过长(图6.1.5),长宽比(L/B)宜按表6.1.5采用;图&1.5建筑平面示例表6.1.5平面尺寸及突出部位尺寸的比值限值抗震设防烈度L/Bl/Bmaxl/b6、7度6.00.352.08度5.00.301.53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l不宜过大、宽度b不宜过小(图6.1.5),l/Bmax、l/b宜按表6.1.5采用;4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6.1.6装配式结构竖向布置应连续、均匀,应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突变,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有关规定。6.1.7抗震设计的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当其房屋高度、规则性、结构类型等超过本规程的规定

28、或者抗震设防标准有特殊要求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有关规定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设计。6.1.8高层装配整体式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设置地下室,地下室宜采用现浇混凝土2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宜采用现浇混凝土3框架结构首层柱宜采用现浇混凝土,顶层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6.1.8高层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部位建议采用现浇结构,高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首层建议采用现浇结构,主要因为底部加强区对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很重要,尤其在高烈度区,因此建议底部加强区采用现浇结构。并且,结构底部或首层往往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不太规则,不适合采用预制构件;且底部加强区构件截面大且

29、配筋较多,也不利于预制构件的连接顶层采用现浇楼盖结构是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性6.1.9带转换层的装配整体式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时,底部框支层不宜超过2层,且框支层及相邻上一层应采用现浇结构2部分框支剪力墙以外的结构中,转换梁、转换柱宜现浇6.1.9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框支层受力较大且在地震作用下容易破坏,为加强整体性,建议框支层及相邻上一层采用现浇结构。转换梁、转换柱是保证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受力部位,且往往构件截面较大、配筋多,节点构造复杂,不适合采用预制构件。6.1.10装配式结构构件及节点应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30、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等的有关规定。6.1.11抗震设计时,构件及节点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RE应按表6.1.11采用;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RE应取1.0。预埋件锚筋截面计算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RE应取为1.0。表6.1.11构件及节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RE結构构件类别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斜截面承栽力计算受冲切承载力计算*砥载力计篦恂件備応受压柱拉构件前力増各类拘件及框架节点轴压比小于0,15轴压比不小于広15亦E0.750.750.B0.850.850.0.85&112预制构件节点及接缝处后浇混凝

31、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多层剪力墙结构中墙板水平接缝用坐浆材料的强度等级值应大于被连接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值6.1.13预埋件和连接件等外露金属件应按不同环境类别进行封闭或防腐、防锈、防火处理,并应符合耐久性要求。6.2作用及作用组合621装配式结构的作用及作用组合应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等确定。622预制构件在翻转、运输、吊运、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的施工验算,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作为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构件运输、吊运时,动力系数宜取

32、15;构件翻转及安装过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12。623预制构件进行脱模验算时,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应取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与脱模吸附力之和,且不宜小于构件自重标准值的15倍。动力系数与脱模吸附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 动力系数不宜小于12;2 脱模吸附力应根据构件和模具的实际状况取用,且不宜小于15kN/m2。6.3结构分析6.3.1在各种设计状况下,装配整体式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当同一层内既有预制又有现浇抗侧力构件时,地震设计状况下宜对现浇抗侧力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弯矩和剪力进行适当放大。6.3.2 装配整体式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33、的作用效应分析可采用弹性方法。6.3.3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h之比的限值宜按表6.3.3采用。表6.3.3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结构类型u/h限值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1/550装配整体式框架-现浇男力墙结构1/800装配整体式男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部分框支男力墙结构1/1000多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1/12006.3.3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均与现浇结构相同。对多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当按现浇结构计算而未考虑墙板间接缝的影响时,计算得到的层间位移会偏小,因此加严其层间位移角限值。6.3.4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对现浇

34、楼盖和叠合楼盖,均可假定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楼面梁的刚度可计入翼缘作用予以增大;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近似取为1.32.0。6.4预制构件设计6.4.1预制构件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持久设计状况,应对预制构件进行承载力、变形、裂缝控制验算;2 对地震设计状况,应对预制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3 对制作、运输和堆放、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的预制构件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的有关规定。6.4.1应特别注意预制构件在短暂设计状况下的承载能力的验算,对预制构件在脱模、翻转、起吊、运输、堆放、安装等生产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这主要是由于:1)在

35、制作、施工安装阶段的荷载、受力状态和计算模式经常与使用阶段不同;2)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在此阶段尚未达到设计强度。因此,许多预制构件的截面及配筋设计,不是使用阶段的设计计算起控制作用,而是此阶段的设计计算起控制作用。6.4.2当预制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宜对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6.4.2预制梁、柱构件由于节点区钢筋布置空间的需要,保护层往往较大。当保护层大于50mm时,宜采取增设钢筋网片等措施,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的裂缝及在受力过程中的剥离脱落。6.4.3 预制板式楼梯的梯段板底应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板面宜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当楼梯两端均不能滑动时,板面应配

36、置通长的纵向钢筋。6.4.3 预制板式楼梯在吊装、运输及安装过程中,受力状况比较复杂,规定其板面宜配置通长钢筋,钢筋量可根据加工、运输、吊装过程中的承载力及裂缝控制验算结果确定,最小构造配筋率可参照楼板的相关规定。当楼梯两端均不能滑动时,在侧向力作用下楼梯会起到斜撑的作用,楼梯中会产生轴向拉力,因此规定其板面和板底均应配通长钢筋。6.4.4 用于固定连接件的预埋件与预埋吊件、临时支撑用预埋件不宜兼用;当兼用时,应同时满足各种设计工况要求。预制构件中预埋件的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等有关规定。&4.

37、5预制构件中外露预埋件凹入构件表面的深度不宜小于10mm6.4.5 预制构件中外露预埋件凹入表面,便于进行封闭处理。6.5连接设计6.5.1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接缝的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接缝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持久设计状况:2地震设计状况:(6.5.1-2)在梁、柱端部箍筋加密区及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尚应符合下式要求:VuE(6*5亠的式中:Y0结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1.1,安全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1.0;Vjd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VjdE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Vu持久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

38、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VuE地震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剪力墙底部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Vmua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面积计算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设计值;nj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抗震等级为一、二级取1.2,抗震等级为三、四级取1.1。6.5.1装配整体式结构中的接缝主要指预制构件之间的接缝及预制构件与现浇及后浇混凝土之间的结合面,包括梁端接缝、柱顶底接缝、剪力墙的竖向接缝和水平接缝等。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接缝是影响结构受力性能的关键部位。接缝的压力通过后浇混凝土、灌浆料或坐浆材料直接传递;拉力通过由各种方式连接的钢筋、预埋件传递;剪力由结合面混凝土的粘结强度、键槽或者粗糙面、钢筋的摩擦抗剪作用

39、、销栓抗剪作用承担;接缝处于受压、受弯状态时,静力摩擦可承担一部分剪力。预制构件连接接缝一般采用强度等级高于构件的后浇混凝土、灌浆料或坐浆材料。当穿过接缝的钢筋不少于构件内钢筋并且构造符合本规程规定时,节点及接缝的正截面受压、受拉及受弯承载力一般不低于构件,可不必进行承载力验算。当需要计算时,可按照混凝土构件正截面的计算方法进行,混凝土强度取接缝及构件混凝土材料强度的较低值,钢筋取穿过正截面且有可靠锚固的钢筋数量。后浇混凝土、灌浆料或坐浆材料与预制构件结合面的粘结抗剪强度往往低于预制构件本身混凝土的抗剪强度。因此,预制构件的接缝一般都需要进行受剪承载力的计算。本条对各种接缝的受剪承载力提出了总

40、的要求。对于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控制区域,即梁、柱箍筋加密区及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接缝要实现强连接,保证不在接缝处发生破坏,即要求接缝的承载力设计值大于被连接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乘以强连接系数,强连接系数根据抗震等级、连接区域的重要性以及连接类型,参照美国规范ACI318中的规定确定。同时,也要求接缝的承载力设计值大于设计内力,保证接缝的安全。对于其他区域的接缝,可采用延性连接,允许连接部位产生塑性变形,但要求接缝的承载力设计值大于设计内力,保证接缝的安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规程,针对各种形式接缝分别提出了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列在第7、8章的相关条文中。652装配整体式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

41、的纵向钢筋连接宜根据接头受力、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焊接连接、绑扎搭接连接等连接方式,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6.5.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框架柱的纵筋连接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梁的水平钢筋连接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机械连接、焊接连接或者套筒灌浆连接。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中,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的连接可根据不同部位,分别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浆锚搭接连接,水平分布筋的连接可釆用焊接、搭接等653纵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头应满足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中I级接头的性能要求,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预制剪力

42、墙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预制柱中钢筋接头处套筒外侧箍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3 套筒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653有关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应用技术规程正在编制中。目前,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时,该类接头的应用技术可参照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中有关I级接头的要求。规定套筒之间的净距不小于25mm,是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套筒之间的混凝土可以浇筑密实。654纵向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对预留孔成孔工艺、孔道形状和长度、构造要求、灌浆料和被连接钢筋,应进行力学性能以及适用性的试验验证。直径大于20mm的钢筋不宜采用浆锚搭接连接,直

43、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向钢筋不应采用浆锚搭接连接。6.5.4浆锚搭接连接,是一种将需搭接的钢筋拉开一定距离的搭接方式。这种搭接技术在欧洲有多年的应用历史和研究成果,也被称之为间接搭接或间接锚固。早在我国1989年版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条文说明中,已经将欧洲标准对间接搭接的要求进行了说明。近年来,国内的科研单位及企业对各种形式的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进行了试验研究工作,已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这项技术的关键,包括孔洞内壁的构造及其成孔技术、灌浆料的质量以及约束钢筋的配置方法等各个方面。鉴于我国目前对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因此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要求使用前对接头进行力学性能及适用性

44、的试验验证,即对按一整套技术,包括混凝土孔洞成形方式、约束配筋方式、钢筋布置方式、灌浆料、灌浆方法等形成的接头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并对采用此类接头技术的预制构件进行各项力学及抗震性能的试验验证,经过相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或鉴定后方可使用655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坐浆材料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键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2预制梁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预制梁端面应设置键槽(图655)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的尺寸和数量应按本规程第7.2.2条的规定计算确定;键槽的深度t不宜小于30mm,宽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

45、10倍;键槽可贯通截面,当不贯通时槽口距离截面边缘不宜小于50mm;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30(a)面图&5.5梁端键槽构造示意1-键槽;2-梁端面3预制剪力墙的顶部和底部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侧面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也可设置键槽;键槽深度t不宜小于20mm,宽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10倍,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4预制柱的底部应设置键槽且宜设置粗糙面,键槽应均匀布置,键槽深度不宜小于30mm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柱顶应设置粗糙面5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预制板的粗糙面凹凸深

46、度不应小于4mm,预制梁端、预制柱端、预制墙端的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6.5.5试验表明,预制梁端采用键槽的方式时,其受剪承载力一般大于粗糙面,且易于控制加工质量及检验。键槽深度太小时,易发生承压破坏;当不会发生承压破坏时,增加键槽深度对增加受剪承载力没有明显帮助,键槽深度一般在30mm左右。梁端键槽数量通常较少,一般为1个3个,可以通过公式较准确地计算键槽的受剪承载力。对于预制墙板侧面,键槽数量很多,和粗糙面的工作机理类似,键槽深度及尺寸可减小。&5.6预制构件纵向钢筋宜在后浇混凝土内直线锚固;当直线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弯折、机械锚固方式,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的规定。6.5.6 预制构件纵向钢筋的锚固多采用锚固板的机械锚固方式,伸出构件的钢筋长度较短且不需弯折,便于构件加工及安装。657应对连接件、焊缝、螺栓或铆钉等紧固件在不同设计状况下的承载力进行验算,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和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等的规定。658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宜釆用简支连接。采用简支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制楼梯宜一端设置固定铰,另一端设置滑动铰,其转动及滑动变形能力应满足结构层间位移的要求,且预制楼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