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人性哲学思想探究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117034237 上传时间:2022-07-0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亚当斯密人性哲学思想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亚当斯密人性哲学思想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亚当斯密人性哲学思想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亚当斯密人性哲学思想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当斯密人性哲学思想探究(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亚当斯密“人性哲学思想”探究亚当?斯密“人性哲学思想”探究亚当?斯密( 1723-179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以英国资产 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而著称于世;是英国情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建立起的一整套 以情感共鸣为特征的道德情感理论体系,开创性地构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伦理准 则,并对社会政治伦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探索。亚当 ?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大师, 常被人称为西方经济学的鼻祖,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他和大卫?李嘉图被马克思称为“大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优秀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国民财 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

2、操论是他耗尽毕生心血完成的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两本著作。自出版以来,一直被世界各国经济学界广为传播。他对前人 经济学说成果兼收并蓄,对政治经济学的总体架构以及在某些理论上对前人的突破,今天仍 然享有声誉。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是姐妹篇,这两本书蕴藏了亚当?斯密丰富的经济哲学思想。一、亚当?斯密的人性哲学思想人性问题是西方哲学和文化的一个基因。几乎所有思想家的理论最终还原到了人性同题 上来,伦理学更是如此。在人性论方面,对斯密思想产生重大影响的莫过于被称为苏格兰 “哲学之父”的弗朗西斯?哈奇森和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论哲学家大卫?休谟。1740年, 斯密作为斯内尔奖学金的获得者被推荐到牛津大学深造。

3、在那里,他致力于钻研拉丁和希腊 的古典著作,认真研究了古代和当代许多伟大思想家的作品,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古典哲学与 当代哲学的基础。休谟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即知性、情感和道德学。休谟的人性论是建立 在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因此他首先是从分解人性组成部分开始一一这也是休谟 人性论的独到之处。亚当?斯密深受休谟人性论的影响,他吸收了休谟的人性论思想,把人性作为他的出发点,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中。那么,亚当?斯密对人性的思想是如何论述的呢?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自利于

4、 他,并告诉他们,给他作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作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把利己心看作是人的本性,同时提出了经济人角色的人性利己;提倡利己主义,认为人是以个人私利来从事活动的。但道德情操论中,他把人的同情心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宣传了人性中有诸如合

5、理、克已、仁爱、公道、慷慨、公德心等等“是非的意识”或道德情操,设定了利他的道德人角色的人性。因此, 19 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斯密问题”,也就是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在人性问题上的相互矛盾问题,即利已与利他两个人性的问题。所谓“斯密问题”就是他在人性论和经济学上的双贡献,类似于哲学上的“休谟问题”。二、国人对亚当?斯密人性哲学思想的态度在西方经济学中,人性利己思想首先是与亚当?斯密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亚当?斯密的“人性哲学思想”有着浓厚的休谟人性论哲学基础。休谟把人性视为一切科学的心脏,把哲学规定为是研究人性的科学。由此出发,他认为:一方面人类具有“自私”“贪欲”的本性

6、;另一方面人类又具有同情心。休谟的人性哲学给亚当?斯密思想烙上深深的印记,使得他的“经济人”,具有了既有利己性又有同情心的矛盾着的双重人性。正是这个哲学前提,亚当?斯密在建立自己的经济体系时,始终把利己本性(自利的经济人)作为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前提,同时又进一步使利己主义合理化。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主体就是以追逐个人最大私利为根本目的的“经济人”:利已是他的内在本性,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这种利己主义具有合理性,因为每一个利己主义者都需要其他利己主义者的帮助,于是就产生了共同利益,组成了社会。既然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那么当每个人在完全经济自由的条件下从利己

7、的动机出发追逐个人利益并获得满足时,也就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达到了“富国裕民”的目的。所以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在自由竞争市场机制作用下是统一的。可见,作为斯密经济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工具的始终是以利己人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必然反映。三、对亚当 ?斯密人性哲学思想的思考(一)在斯密看来,利已是人的本性,利己主义是“经济人”活动的根据,究其原因有两个:其一,人性的本能迷恋发明、改良和革新。斯密把人们追求财富的动因首先归于人与 自然的关系。他认为,“经济人”天生具有一种创造欲望和创新能力,驱使他展开经济活 动,促使财富增加。其二,为追求财富而极度地工作是出于实现和维持社

8、会地位的需要。(二)从斯密关于人性的一系列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斯密的利己心和同情心指的是同一 个人的人性。是同一人性中的两个方面。换言之,利己心和同情心在人性中是并存的,只不 过人性中的主导倾向是利己心,也正因为如此,人性中还必须要有同情心,通过同情心来抑 制利己心。”正是这种多同情别人和少同情自己的感情,正是这种抑制怎么和乐善好施的感 情,构成尽善尽美的人性。”(三)斯密认为人性利己倾向于交换,交换产生社会分工。其实不然。因为从理论上 讲,两个生产者在市场上交换各自的产品即商品,是以不同使用价值为前提的,而生产不同 使用价值的商品本身是社会分工的表现和结果。必须先有彼此不同使用价值的生产,产品

9、又 归私人或独立的共同体占有,才会产生商品交换。如果个人所需的全部消费品都自己生产、 自己所有,自然不存在商品交换的问题。所以,由社会分工和产品私有或不同的共同体单独 占有产生商品交换,而不是相反。人类历史上也是先有社会分工,后有交换。原始社会的漫 长岁月,没有商品交换,只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以后才出现交换。这些彼此 交换的产品商品,既是不同部落的劳动成果即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属于不同部落所有。人 们发现通过交换所得的好处比个人的一切需要都由自己生产所得的好处多,亦非人的本性倾 向交换。恰好相反,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带来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认识一一认识到 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经

10、济利益。斯密把他的经济理论建立在“人类本性”这一道德范畴基 础上,并由此出发去解释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无疑是错误的,暴露出他的理论的先天不足 症。但“利己”作为经济利益的含义,以此阐述人们的行为依据和出发点,却又是另一回事 了。(四)人类到底有没有人性,同时又是否存在人类共同人性,如果都存在,又会是什 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人性论”的表术这中有如下一段话:“有没有人性这东西?当然有 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 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在这里毛泽东同志的话讲得很清楚,首先肯定有人性,然后指出 只有具体的人性,这种具体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带着

11、阶级性的人性,即阶级性。那末在 没有阶级的社会里,人性又是什么?毛泽东在讲到功利主义时,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 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个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 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当阶级最终消灭以后,是否就完全没有任何功利主义了呢?如果说没有任何功利主义了,岂不等于说人类可以不再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利益而进行斗争了,人类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都是多余的了,或者是盲目的活动了吗?当然不是这样。讲话在谈到人类之爱时,毛泽东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出:“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会有的,那是在全世界消灭了阶级之后。阶级使社会分为许多对立体,阶级消灭后,那时就有了整体的人类之爱,但是现在还没有。”由此推论,人性不也如此吗?在阶级最终消灭以后,就有了全人类共同的人性,即为个人与为全人类生存和发展利益高度一致而奋斗。如果说在资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阶段,还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人性是利己利他,那末在阶级最终消灭后,将是全世界人的共同人性利己利他。这时的共同人性,无论在范围上和程度上都是更广更高更完善的发展。- 全文完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