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学生贷款征信体系下的贫困生资格认定和有效资助模式研究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17021443 上传时间:2022-07-07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3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学生贷款征信体系下的贫困生资格认定和有效资助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学生贷款征信体系下的贫困生资格认定和有效资助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学生贷款征信体系下的贫困生资格认定和有效资助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学生贷款征信体系下的贫困生资格认定和有效资助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学生贷款征信体系下的贫困生资格认定和有效资助模式研究(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1 课题名称: 学生贷款征信体系下的贫困生资格认定和有效资助模式 研究 课题批准号: 题类别: 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 课题拨付经费: 1 万元 学科分类: 教育经济与管理 课题鉴定时间: 2011 年 6 月 课题负责人: 黄维 长沙理工大学 主要成员: 施湘元、陈勇、 周霞、 肖宁、 刘旭日 2 研究总报告 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的互动机制研究 序言 在 20 世纪末,我国逐步实行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由学生按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缴纳学费,有效地缓解了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局面 ,但也带来了庞大的贫困生群体,对他们来说,在助学金、奖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其他资助力度很有限的情况下,只有

2、通过学生贷款 利用未来“预期的收入”投资现在的高等教育。然而,中国学生贷款需求与供给的非均衡状况存在两方面的特殊难题: 其一 ,高校贫困生数量巨大。 在 2010 年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在学人数达 3,105 万人 。 据统计,我国高校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大约在 20%左右,特困生比例大约在 5%总共涉及约 600 万学生的庞大群体,每一个贫困生都是学生贷款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对象,这决定了中 国高校贫困生对学生贷款的需求总量是巨大的; 其二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 一个中国、四个社会 ” 与 “ 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3、” 导致高校贫困生之间的经济差异明显,对学生贷款也表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不同资助需求,如何利用学生贷款 “ 既扩大高等教育的参与和入学机会,同时增加来自学生的真正的成本补偿, ” 也显得异常困难。 因此, 如何确保有限的学生贷款从有限的供给渠道和组织网络流向数 以百万计的高校贫困生,并在 资金可循环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贷款的有效偿还与回收,始终是中国高 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若干重要问题中最富有挑战性的议题 之一 。 如果以 1986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改革现行普通高等学校人民助学金制度的报告为开端,我国学生贷款已经有 20 多年的历史,特别是 1999 年开始试点、2000 年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国家助学

4、贷款,使得我国学生贷款迅猛发展。在经过多次 政策调整、逐步放松借贷条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后,到目前为止, 主要有学校贷款、 一般 商业性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四种方式的学生贷款 ,其基本特征见表 1。但学校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的额度和覆盖面都非常有限,目前学生贷款的主渠道是 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根据不完全统计, 课题组成员在充分讨论后,将课题内容由“学生贷款征信体系下的贫困生资格认定与有效资助模式研究”变更为“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的互动机制研究”,经过项目开题与中期报告会的专家确认,并 获得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 批准。 国家统计局 . 高等教育规模突破 3000 万人

5、L. 胡鞍钢 、熊义志 . 中国的长远未来与知识发展战略 J. 中国社会科学, 2003( 2) : 1 000. 3 1999以来, 其中, 其中,中国银行自 2004 年中标成为全国 115 所中央部属院校国家助学贷款的独家承办银行以来,连续十年获得中央部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独家承办权,截止 2010 年 6 月末,已累计向 126 万余名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 元 。 表 1 我国高校学生贷款的四种方式及主要特征 学校贷款 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 生源地助学贷款 发放机构 学生所在学 校 开办此项业务的商业 银行和城乡信用社 实行招投标办法 大多数省份委托 给农村信用社 贷款对

6、象 无力解决在校期间生活费的全日制本、专科生 年满 18 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在校(含民办)大学生、研究生 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研究生 家庭籍贯所在地的金融机构直接贷给学生家庭 贷款利息 无 息 商业贷款利率 商业贷款利率 农信社浮动利率 财政贴息 无 财政部门有间接贴息 在校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由借款学生负担 都有不同程度的财政贴息,但方式、程度各异 担保方式 信用担保 严格的抵押、质押、保证等多种担保方式 信用担保 担保方式差异较大,多信用担保 高校责任 负完全责任 证明借款学生的学生身份及其在校表现 承担 50%的风险补偿金,并要进行贷款协助

7、无 贷款额度 每年 1,000元左右 一般在 2,000 元至20,000 元之间 按在校生总数的20%确定,每年不超过 6,000 元 一般每年不超过6,000 元 贷款期限 最长为毕业后 6年还清贷款 各金融机构规定期限不同 毕业后 1到 2年内开始还贷, 6 年内还清 一般 6 到 8 年 贷款减免 有 无 有,并在完善 无 然而, 与欧 美等发达国家学生贷款是建立在成熟个人征信体系上的情况差异较大的是:我国目前无论哪种形式的 学生贷款 , 对政府、银行、高校和贷款学生及家庭都有较高的信用要求, 除发放额和覆盖面极窄的一般商业性贷款外,其它三种形式的学生贷款都与个人征信体系相互脱节, 不

8、可避免地导致贷款回收率偏 此数据根据两种学生贷款余额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 2010 年底全国学生贷款余额和消费信贷余额进行的估 算。 李云静 元 L. 2007 年 5 月中央政府出台新的高校学生资助 政策,把生源地助学贷款纳入国家助学贷款体系试点推广,将国家助学贷款由“校源地”变更为“生源地”申请,此举大大减轻了高校在贷款申请与回收中的责任,其最终目的是利用生源地助学贷款的优势,提高助学贷款目标人群覆盖率 ,同时降低拖欠率。 4 低 而违约率偏高 , 银行担心学生贷款不能得到 有效回收而产生“惜贷”行为,使得学生贷款市场的发展空间严重受阻,主要是行政推动而非市场推动的结果 。如2003

9、年 8 月出现社会所熟知的“双二零”事件中, 中国人民银行曾单方面发文对部分高校的学生贷款予以停贷。 据 本课题组的访谈结果 显示 :78%的 被访谈者认为 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相互脱节 是影响 学生 贷款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 90%的 接受访谈的大学生 认为需要信用 报告 证明自己 , 同时也需要信用机制约束自己。 在没有有效的个人征信体系参与偿还与回收的情况下,我国学生贷款违约率普遍偏高,部份省 份甚至高达 35%到 40%,远高于一般 个人 消费信贷违约率 1%的 平均 水平 。 在违约的原因中,有相当比列的 学生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毕业后天南海北,原借款银行不知道 自己的去向,也

10、不太可能为了区区几万元 学生贷款 的钱一路追踪,所以对归还 学生 贷款一事,能逃则 逃,能拖则拖。 2007年 7 月,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以 “ 债务催收公告 ” 的形式将 1,200 余名拖欠助学贷款的违约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公布于众,本息总计 3,700 多万 元,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目前, 我国 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处于相互脱节的状态,政府、中央银行、高校、银监会、各商业银行 之间无法共享 学生贷款 个人信用信息 , 为 学生贷款 的信用风险埋下了隐患,个人失信现象普遍存在于 学生贷款的发展历程之 中,征信数据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 学生贷款 市场发完善个人 征信体系 的“瓶颈” 。 强

11、化 借款学生 的守信意识 和守信行为 ,不仅需要 教育引导、 道 德约束和舆论宣传,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制度安排使 得他们 在此种制度框架下自动选择守信作为行事准则 , 能够保证作为金融交易的学生贷款活动 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局限, 以低 交易成本 促进社会储蓄向高等教育投资转化。从理论上讲,也可以理解为金融机构由于开展高校学生贷款业务而带来的金融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交易成本的降低和交易效率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改善和经营收益的增加,从而最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储蓄资金转化到高效益的人力资本投资领域。总之,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式的资源配置效率,是 我国 学生贷款 效率 的进一步完善和充分发挥。 学生贷款效率,既受

12、制 度环境的影响,也是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不论其改革的表现形式如何,都可归结为利益主体对政策行为可能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的权衡,同交易费用密切相关。若制度安排中的赢利者在补偿损失者之后还有盈余,则该种制度安排被认为在经济上是有效的 。因此,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 设 的互动机制 , 正是提升学生贷款效率的低成本路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银行对学生贷款的“惜贷”行为是 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 的 , 学生贷款的申请、发放、偿还与回收等不同环节都会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发 逆向选择和道 根据 2003 年 8 月 8 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 文件规定 ,经办银行对于借款人违约比例达到 20%,且

13、违约毕业人数达到 20 人的高校可以暂停贷款业务。很快,各地高校遭遇了停贷风波。 孙亚南 . 中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D.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8. 5 德风险 , 主要表现在借款人相对于 银行 在还款能力、 还款意愿等方面占有更多信息。 在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形成互动机制以后,能最大程度改善学生 贷款交易双方的信息结构, 银行可以借助于个人征信体系获得借款学生各个环节的完备信息,不会为防范信用风险而产生“惜贷”行为;另一方面,个人征信体系下的专业机构 开发了各种 计量 模型对大量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批处理,减少了对 学生贷款申请人进行逐一审查而花费的人力物力,降低了 学生

14、贷款 业务 各 方的交易成本,并且有利于对申请人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在此过程中, 个人征信 体系通过真实 、全面、及时 采集 、处理学生 的信贷交易信息和反映 个人 信用状况的其他 信息, 征信机构 将零散的个人信用信息集中处理并加以量化后向 银行或教育部门 报告,就形成了 个人 信用评分。信用分数的高低能够很好的反映个人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 银行和 学生贷款人 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能够帮助 银行 及时地识别 学生贷款业务中潜在的信用风险。在贷款偿还与回收环节,个人征信体系通过准确的信息共享机制,能有效甄别学生贷款的恶意拖欠、违约行为 , 还可通过失信 惩戒规避潜在的

15、学生贷款信用 风险 。 这 不仅有利于降低 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学生贷款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扩大 学生贷款 规模,维护金融稳定,而且可以帮助商 业银行进行目标客户筛选、市场营销以 及个人消费信贷义务的后续跟踪管理,从而间接增进消费者 福利。 综上所述, 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既是学生贷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培育成熟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必由之路,这已经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贷款的成功经验所证实。目前我国学生贷款中普遍存在着信息 不 对称现象,严重阻碍了该业务的广泛开展,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借鉴国外利用个人征信体系促进学生贷款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通过降低信用风险的途

16、径来发展学生贷款。 本课题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依据, 通过 分析目前学生贷款可 持续发展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各方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明确个人征信体系 在 学生贷款 中的 功能 定位和管理机制,阐释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 学生贷款可持续发展 的实现方式与途径,探析 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实现个人信息“无缝对接” 的 实践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配置公共教育 、信用 资源的理论框架,从而规范包括政府 、高校、银行、学生及其家庭 在内的参与 学生贷款 的 利益相关者信用知情的 权利与接受 信用约束 的义务,对于建立 、 完善 学生贷款政策并推动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向全社会的深化与拓展 ,将起到重要的基

17、础理论作用。本课题研究具有明显的 问题指向 与应用指向, 对 推动 现阶段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 最终不仅促进教育公平的真正落实,而且对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拓展,都具有一定的 政策 咨询和参考作用。 摘要 我国学生贷款基本上适应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全面转型的 要求,成为 6 力度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高校学生资助方式。然而,目前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还远未形成个人信息“无缝对接”,致使学生贷款 的发展空间严重受阻。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的良性互动,在实践中分别形 成特色鲜明的市场化模式、公营模式和会员制模式,基本解决学生贷款 个人隐私和信 用信息共享之

18、间的矛盾,成为这些国家学生贷款成功的关键所在。为了促进学生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具有巨大潜力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我国不仅很有必要构建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的良性互动机制,而且 基本具备了可行条件,这 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动,既要科学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又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模式。 我国要 科学地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 社会信用体系的覆盖范围还很有限 的情况下 , 进行有效的模式选择,将 过于分散 在 各个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 的学生贷款 个人信息 进行高度整合,克服 市场 机制难以解决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的信息障碍 ,不仅 能 约束学生

19、贷款各方的失信行为, 也能 积极拓展个人消费信贷 和社会信用体系落到实处。 内容结构图 问题: 我国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相互脱节,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惜贷”,学生贷款市场发展受阻。 国外实践模式 : 美国:市场化模式 欧洲:公营化模式 日本:会员制模式 学生 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的互动机制 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分析依据 政府主导 依赖市场机制难以解决信息 不对称 模式选择 市场条件和央行地位,可选公营模式 信息标准 只有信息标准,个人信用信息才能共享 保障制度 从个人基本帐户入手,确保信息质量,并推广到县域,体现规模效应发, 7 1研究问题: ( 1)研究目的 : 本研究旨在揭示 我国目前学生贷

20、款的需求旺盛与银行“惜贷”并存的现象及其形成的认识论根源、政策缺陷与改进方向,较全面地阐明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互动机制的目标 、功能 、模式选择、保障措施与运 作机制。 ( 2)研究意义 : 理论意义: 本课题研究 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依据, 旨在建立和完善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与推动 社会信用体系 的改革实践中,探索 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对学生贷款个人信息的“无缝对接” ,试图 在制度创新的层面上,阐释个人征信体系在中国学生贷款可持续发展中的路径选择,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成本分担的深化改革,具有 理论 探索的意义; 实践意义: 目前我国学生贷款中普遍存在着信息 不 对称现象,严重阻碍了

21、该业务的广泛开展,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借鉴国外利用个人征信体系促进学生贷款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通过降低信用风险的途径来发展学生贷款。 本课题 通过分析目前学生贷款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各方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明确个人征信体系 在 学生贷款 中的 功能 定位和管理机制,阐释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 学生贷款可持续发展 的实现方式与途径,探析 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实现个人信息“无缝对接” 的 实践模式 ,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配置公共教育 、信用 资源的理论框架,从而规范包括政府 、高校、银行、学生及其家庭 在内的参与 学生贷款 的 利益相关者信用知情的 权利与接受 信用约束 的义务,对于

22、完善 学生贷款政策并推动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向全社会的深化与拓展 ,将起到重要的基础理论作用。本课题研究具有明显的 问题指向与应用指向, 对 推动 现阶段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 最终促进教育 公平的真正落实, 具有一定的 政策 咨询和参考作用。 ( 3)研究假设 : 无论是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基于教育公平和教育成本分担的理由,都将学生贷款逐步替代助学金视为既定的政策方向。而在学生贷款的具体推行过程中,无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难题。对于此难题在实践中的解决,无不是借助于个人征信体系,形成不同的实践模式,在学生贷款的申请、发放与回收等环节保持着信息共享,最

23、大程度消除信息不对称,推动着学生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验证了学者 们有关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互动机制 , 要 不断扩大 信息共享的范 围 和力度的假说。 其一, 个人征信体系促进学生贷款的借款人“讲真话”假设。 在 学生贷款市场上,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是 非均衡 的 ,借款 者个人总是比银行更清楚该笔贷款的偿还可能性,银行始终面临 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不存在个人征信 体系的情况下 ,由于银行缺乏足够多的信息以 甄别 借款人的借款风险,通常只能根据市场平均状况制定 借款 条件,结果不仅提高了 学生 8 贷款 的借款成本,而且 对那些 最愿意接受此贷款条件的人 “惜贷

24、”(逆向选择) 。为 此 , 政府需要 建立一种信息交流渠道和迫使借款人“讲真话”的机制, 个人征信体系 正 是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作为 学生贷款 市场上的信息中介, 它 为银行提供了一种信息甄 别机制,也为借款学生 提供了一种信号传递途径。 992)通过比较美国个人信用报告数据与信用卡申请表中的数据在信用评分模型中的表现,研究得出个人信用报告对贷款风险的预测能力要更高的结论,即 个人征信体系 比银行内部征信更有助于识别风险。 此外,个人征信 体系 建立的失信惩戒机制能有效防止借款人的道德风险,由于借款人深知一旦其失信,其信用污点将会在其 个人 信用报告中保存, 不仅在经济上要遭受重大损失,还

25、难以就业 、转职及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其影响难以估量 ,因此借款人总是会选择 学生贷款的 守信作为其最优策略。在个人征信 体系比较完善的美国,尽管学生贷款十分普遍 , 但贷款违约率不高, 在 2003 年降低到 6%以下, 并一直保持着此违约率水平。 其二,个人征信体系的中介功能假设。 以经济活动为主体的 个人 征信 体系 最早是围绕借贷关系而展开的,银行作为最早分离出来的借贷中介担负着全部的 信用 风险,因此,对其 借款 人的 个人 信用状况的了解成为其资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由于银行自身信用信息能力的限制以及各银行间信息沟通安排的自然欠缺,征信范围 与效率 在应用到学生贷款业务中 受

26、到了 极大的限制: 每个学生的单笔贷款金额小而整体数量大,通常带来管理、交易和追讨方面的高成本。 这也意味着需要独立于银行和借款者的个人征信机构,将 采集到分散在不同机构、部门间的大学生个人信用记录,统一集中到个人信用数据库中,为银行在学生贷款的发放、管理和回收等环节服务提供的完整、准确的信用信息。这样,借助个人征信体系的互联互通、共享和安全保护,银行就能实现对学生贷款者信用状况的有效跟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学生的来源、毕业后的流向复杂,除了借助个人征信体系,银行无法准 确无误地对每一个贷款的学生信息进行有效跟踪,也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对这个庞大人群的信用状况进行维护。 其三,制

27、度盈余假设。 若制度安排中的赢利者在补偿了损失者之后还有赢余,则该种制度安排被认为在经济上是有效的。 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的互动机制 ,既受制度创新、教育环境的影响,也 会在国家、地方政府、银行、学生及其家庭等 相关利益主体 中间产生 相互博弈的 行为 。 不论表现的形式如何,实质上都可归结为不同利益主体对互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成本 收益的一种权衡,同交易费用密切相关。 政府的作用在于其能够设定博弈的规则 制度,在不同 的制度下,博弈 行为 的选择空间和收益函数不同,因此将有着不同的行为。 政府正式 J1992(4). 李海云 . 个人征信体系提升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还贷率的 机 理分析 J 2

28、010( 5) : 28 9 通过具体的制度设计影响学生贷款不同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进而规范和维持学生贷款市场正常的信用秩序。而银行、学生及其家庭在互动过程中也是学生贷款交易费用降低的主要受益者,故 他们可以成为学生贷款 个人 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 ( 4)核心概念 : 学生贷款 : 我国共有 学校贷款、一般商业性贷款、国家助学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四种方式的学生贷款,其中,学校贷款和一般商业性贷款的发放范围和资助力度都非常有限,因此,本课题所指的学生贷款包括国家助学贷款 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两种形式。 国家助学贷款于 1999 年由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 8 个城市的中央部委院校试点、

29、2000 年起在扩大到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向全国普通高校。与其它高校学生贷款方式相比,其最大特点在于教育部门设立“助学贷款专户资金”给予财政贴息。 2004 年 6 月,国务院批准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后,对其在贷款政策、实施机制、风险防范、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完善,形成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 2007 年 5 月以前,国家助学贷款一直由学生在所就读高校申请,即“校源地”国家助学贷款 , 2007 年 5月后,部分省试点由学生在户籍所在地申请,即“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目前,两种国家助学贷款并存,除了申请地不同外,借款条件、额度、期限,利率,减免条件等方面并

30、无差异。 生源地助学贷款: 尽管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中,中央 政府 才首次正式要求各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但早在 2001 年,浙江省就开始创办了此项业务,并要求市县财政贴息 50%,紧接着,江苏、河北、辽宁等省份相继实施生源地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基本上以省为单位运作,“其政策条款基本上是全盘依照当时环境下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而制定的,因 而在资助对象的条件、贷款期限和金额、利息补贴等方面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大同小异。” 个人征信: 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 2002)所称的个人征信, 是指征信机构经过与商业银行及其他提供信息单位的约定,把分散在各商业银行和社会有关方

31、面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形成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活动; 个人信用 信息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信贷交易信息以及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其中个人基本信息是指自然人身份识别信息、职业和居住地址等信息;个人信贷交易信息是指商业银行提供的自然人在个人贷款、贷 在新机制的影响下,河南省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的“河南模式”影响较大,即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贷款本金,风险补偿金根据学生违约率的高低,由省财政、高校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按比例分担。目前,“河南模式”已推广到全国部分 省份。但还没有进入 大规模的 贷款偿还期,无法精确计量偿还与回收状况。 郭睿 、 胡启繁 .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运行机制有待完

32、善 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 , 2010( 6) :108 10 记卡、 准贷记卡、担保等信用活动中形成的交易记录;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是指除信贷交易信息之外的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相关信息。 本课题所指的个人征信是 指依法设立的 、独立于银行和学生贷款借款人的 中介机构 , 经过与金融机构及社会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约定,采集、加工、储存分散在各金融机构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个人信用信息,形成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对外提供个人信用报告和个人信用评估等服务的活动。 其中, 个人信用报告是全面记录个人信用活动,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文件,是个人征信的基础产品;个人信用评估是指通过使

33、用科学严谨的分析方 法,综合考察影响个人及其家庭的内在和外在的主客观环境并对其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能力进行全面的判断和评估,它是对个人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的综合评价 , 在实践中表现为个人信用评分或个人信用评级 , 属于个人征信的增值产品。 个人征信体系:本课题所称 个人征信 体系,指为了把 分散在不同授信机构、商业 机构、行政机构等的能反映个人 信用记录 的信息集中到一个或若干个数据库中, 以 法律规章、组织结构、征信产品与征信市场、征信监管、征信标准化建设、科研教育等因素共同 所 构成的一个整体 , 让授信机构在 信用 决策时能方便、快捷地获得完整、真实的信息, 从而大大节约交易费用,它包括对

34、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利用、提供和管理。个人征信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为个人信贷市场服务,但同时具有较强的外延性,也服务于商品交易市场、劳动力市场 、资本市场 等其他领域。 互动机制:本课题所指的互动机制是指 个人征信体系 为学生贷款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能有效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学生贷款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于逆向选择,银行 能够掌握更多的 学生贷款者 的 个 信用信息,并根据其信用度决定是否给予贷款以及贷款的额度和利率。如果 银行根据 已掌握的个人信用 信息,对那些信用好并配合征信工作 的学 生 给予贷款优惠,那么 借款学生 就会自觉维护其自身信用,并积极主动地利用个人征信体系提

35、供的信息共享平台来向 银行 传递“自身信用良好”的信号,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逆向选择问题随之得到解决。 对于道德风险, 个人征信体系提供的信息共享平台能够将 学生贷款人的 偿还债务的情况记录在案 , 并传递给其下一个潜在的 借款学生 。如果 学生贷款 人 恶意违约或拖欠 ,那么在 其 个人 信用 中将会出现违约记录,对 经济和社会生活 产生长久而消极的影响;如果 能 按约定还款,那么 其 个人信用中就会出现信用 良好 的记录 。 个人征信 体系 所具有的这种惩罚激励机制会诱使 学生贷款 人 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 银行 最有利的行动,即自觉地按约定 进行贷款偿还 ,从而道德风险问题得以解决。

36、因此,学生贷款与 个人征信 体系的互动机制 是解决 学生贷款市场 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问题, 是 集信号传递、失信惩罚和守信激励功能于一身的机制。 11 从长远来看, 这种互动机制 不仅对于微观的借贷双方,而且对于整个 社会 信用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 1)研究背景 : 现阶段 我国学生贷款 的产生与发育过程,也是一个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相互交织的渐进实现过程。从新中国建立到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与“免费高等教育加人民助学金”相适应,在这段很长的时期,我国所有大学生无需缴纳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等,而且还可享受到人民助学金以保证其生

37、活费及其他费用的开支,基本上不存在 学生贷款 的 现实 需求。因此,可以把 学生贷款 和高等学校收费 上学 制度看成同一个制度集合中两个联系得非常紧密的制度安排,其中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1989 年我国高校对新入学的学生均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 1994 年原国家教委在全国 50 所高校实行招生“并轨”试点, 1997 年全面展开,除特殊专业外,所有高校学生实行收费上学。个人接受高等教育要缴纳一定的学费, 进行成本分担,已形成广泛共识和事实行为。但是,高等学校收取学费将使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负担,客观上要求 学生贷款制度 ,让贫困大学生利用未来“预期的 收入 ”投资现在的高等教育,用自己明

38、天的收入圆自己今天的“大学梦”。 同时, 我国一方面存在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和产能过剩,大量的资金低效率地“沉淀”在金融系统内部;另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通过高等教育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严重的资金缺口。 学生贷款 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金融发展和高等教育转型的需要, 能在 金融系统“沉淀”资金和人力资本投资缺口之间架起桥梁。从国外经验看, 学生 贷 款也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重要业务品种,学生使用金融贷款完成学业的现象十分普遍。从未来发展趋势来说,即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从走向大众化,大学生仍然是中国最值得信赖的群体,随着我国教育金融环境与个人信用机制的完善, 学生贷款 既可以资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可

39、以为金融机构培育未来的优良客户。因此, 我国学生贷款 具有广阔的社会 条件 、经济基础和发展前景。 但是,我国学生贷款无需抵押,以个人信用为担保,却没有高效的个人征信体系为保证条件,贷款偿还的拖欠和违约率一直居高不下,出于防范信用风险的顾虑,银行也就 缺乏通过学生贷款推 动金融创新来提高 其 运营效率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致使我国高校学生贷款制度整体上处于低效率运行状况。一方面,实践中表现 学生贷款推进工作 在人民银行、教育部(包括高校)、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之间被分割,政策制定、执行和协调成本居高不下,往往产生部门利益摩擦及由决策失误而导致的制度资源浪费一系列问题,致使制度成本高昂;另一方面

40、,我国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社会公众有效承认, 贷款 利率没有成为激励供给与需求的杠杆。“学生贷款中的关键问题是,有多少成本应由借款人以 12 利息形式支付,又有多少成本应由政府或纳税人支付补贴?” 加上我国实际上存在政府对 银行的隐形担保,国家成为其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对政府的保护是有很强的预期,由于这种预期的存在, 也 使得 学生贷款 无法摆脱低效率均衡的局面 , 拥有财政自主权地方政府就不可避免地对学生贷款产生机会主义应对策略:当上级权力强势介入时,可以很努力推动此项工作,而当上级权力弱势介入时则分文不贷,致使 学生贷款 在不断出现的矛盾中趋于变形与异化。 在

41、目前学生贷款“政策推动”的条件下, 由于缺少完整的个人信用信息, 银行 难以对 借款者 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识别,为了规避 信用 风险,不得不设置 统一的贷 款 条件 和繁琐的贷款手续,而不是 他们 的 个人信用状况发放贷款, 这不仅 难以满足学生贷款 的 多元化需求 ,而且制约了 学生贷款 的进一步发展。 有鉴于此,我国需要借助个人征信体系,将无需抵押的个人“信用担保”落到学生贷款的实处,改变目前学生贷款 诚实守信者的个人信用资源得不到社会承认 的局面,在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机制, 通过提供个人信用报告、信用评估等方式对个人信用进行准确的披露和评价,使个人的失信记录成为其参与

42、社会经济活动的绊脚石,督促 学生贷款人 自觉地维护个人信用,提高个人的履约和守信程度,进而提高全社会的 信用水平,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另外, 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大量的个人基本信息 ,但 未被充分利用和共享,许多有价值、相互关联的信息在各部门相互分割的职能活动中被浪费。如果 以学生贷款为切入点,个人征信体系能够将这些 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 加工、处理,再 运用到各个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活动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政府公共治理的效率。 在当前全社会努力建设“诚信社会”的背景下, 通过互动机制实现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的个人信息共享,为 社会信用体系 建设提供

43、基础制度安排 ,具 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及时代 意义。 尤其是 从 2001 年起,我国各级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学术界与 政策 界也就社会信用建设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其中,个人征信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设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我国 学生贷款 发展,对个人征信服务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和变化,如何 在国外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学生贷款的新动向, 构建适应 学生贷款 发展 方向 的个人征信体系 , 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政府 急需解决 的系统工程和富有挑战性的 实践 课题, 也是本 课题 旨在分析和 所要 研究的问题 。 ( 2)相关研究成

44、果 : 国内 外设 计个人征信体系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文献相对 000. 13 比较多, 这些 文献 辨析了 个人征信体系 的基本概念 和理论框架 、也对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个人征信体系的功能定位 等问题进行了 相当多 的探讨 ,但将个人征信体系运用到学生贷款中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目前的研究文献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个人征信体系在信贷市场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实证研究。 985)的风险测度模型证实 ,风险分散与信息共享是众多信息搜集者形成金融信息中介的原因 , 信息价值具有上界,在信息中介达到一定规模后,信息的边际价值递减,但外部人为防 范信息中介道德风险的监督成本会随着信息中介规模的扩大单调递增 。

45、 993;2007)分别使用 纯逆向选择模型 和两时间段模型 ,证实 信息 共享不仅 能提高银行了解申请者特征的深度 ,而且 有利于准确预测还款概率 , 使银行更准确地筛选借贷人和为贷款定价 , 从而减少逆向选择问题 ; 信息共享能减少“信息租金” , 否则 , 其顾客承担这部分费用 , 如果某个银行对借款者充分了解 , 它就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而以低于同类竞争者的利率对其贷款 , 并且从已掌握的信息赚取租金 , 如果同其他银行进行信息交流 ,那么将会减少 这种优势 , 并使每个银行对贷款的定价更具有竞争性 , 低利率将提高借款者的净收益及增强他们的活力。 2010)对 49 个国家进行的实证研

46、究也发现贷款违约率与征信机构存在的时间具有负相关性,而消费信贷市场规模与征信局运营的年数存在正相关性。 002)的研究发现, 征信机构能有效提高企业获得信用的程度,降低了授信的限制。 002)认为信用局出现的概率取决于 5 个因素: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建立和维护数据库的成 本、贷款人参与规模、市场结构(信用局较易出现在市场集中度低的国家)以及信贷市场的竞争程度 。 et 2004)认为征信产品具有的公共产品性质是征信市场并不总是自发生成的原因。他们归纳出了影响征信需求的四个因素:信贷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法律制度、通讯手段以及借款人的流动性和异质性。 个人征信体系的运作 模式研究。 用来自世界最大的

47、私人征信机构 数据模拟个人信用评分模型,证实 信息共享能够降低违约率, 并发现在 提高 个人 信用获得的可能性 方面,私营征信机构更有效 率 。 过 使用来自 &B)的数据评估征信机构能否拥有公 of 985 (5). in 993(10). 007 (1). 001(12). 周志梁 . 美国个人征信权益保护与征信业发展的立法经验 J. 征信 , 2010( 5) : 31 he of 002(2). in a 010. 田 霏 等 . 建立个人征信权益保护制度研究 J. 征信 , 2010( 4) : 13 14 司级的数据,发现 D&B 的数据所提供的信息远比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丰富 ,

48、从而证实私营征信模式的效率更高。 而 009)对比了公共征信与私营征信的优劣,提出公共征信主要有三点优势 : 第一,能覆盖各种情况,覆盖面比较广 ; 第二,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并能对总体有清晰认识。因为公共征信是法定必须参加的,数据来源能得到有效保证 ; 第三,公共征信机构可以提供长期而且稳定的服务。因为公共 征信机构能拥有长期 的、 稳定的历史数据记录。 010)提出 : 公共征信机构与私营征信机构,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可以高效率共存的互补体。这样,不但可以全面地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还可以促进市场竞争,促使征信机构提供高效、高质量的服务 , 在公共征信和私营征信共存的情况下,完善的法律环

49、境和监管框架是保障两种模式有效运转的关键。 任兴洲 (2003)认为,公共模式更加有利于保护系统的信息安全,能较大程度地保护个人隐私,而私营模式则主要在于其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空间大、服务范围广,有利于在更大范围 内提供信用调查和咨询服务。 鲜于丹 ( 2008)提出, 征信体系模式 要 与经济运行特点相适应 ,我国可 以在市场选择的过程中,保留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发展模式,淘汰掉不适合的部分或方面。 总的来说,赞成公共模式的原因在于征信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性, 私营模式带来的激烈竞争会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赞成私营模式 的依据则强调个人征信体系中自由竞争的重要性。 学生贷款与 个人

50、征信体系的 相互关系研究。 010)认为象泰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要使学生贷款可循环,需要发展成熟的社会、个人信用 环境。 004)指出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如果要推广按收入比例型贷款,则需要极大地提升社会信用意识。 两位学生贷款研究的权威人物都提到个人信用体系对学生贷款的重要性,但没有深入探讨如何借助个人征信体系推动学生贷款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整个社会信用环境有待改进的局面下,对学生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的互动机制缺乏足够的关注。在我国, 贷款上学成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基本方式。然而 , 违约却几乎一直困扰着学生贷款的发展 , 也 严重 打击了银行、国家和社会对学生贷

51、款可持续的信心。如 何降低违约率 , 保证学生贷款的可持续 , 是一个理论和现实急需关注的课题。 杜秀梅 、 毛祖桓 ( 2003) 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背景与实施现状出发 , .,of 009. 汪路 . 论征信的本质及其主要特征 J. 西部金融 , 2010( 6) : 60 薛永洁 . 健全的征信体系对扩大内需的有效性问题研究 J 2010( 5) : 6 韩冰 , 纪瑞朴 . 借鉴美国经验 完善我国个人信用查询评级系统 J 2010( 11) : 56 鲜于丹 . 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制度安排研究 D2008. A. J2010(8). 翰斯通 . 按收入比例还款型学生贷款在发展中国家

52、和转型国家的适用性 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1) : 20 15 分析了银行“惜贷”的原因 , 着重提出依托专业网站 ,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 ,以 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的对策 。 管七海 、 郭建伟 冯宗宪 ( 2002) 根据国家以信用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进无担保的国家助学贷款 ( 即有财政贴息的学生消费贷款 ) 工作的实践需要 , 为解决商业银行要完成对学生发放信用贷款 ( 商业性贷款 ) 的政策任务 , 但又无法掌握学生信用的现实困难 , 借鉴和吸收美国 等西方国家建立个人信用评价和信用度评估测算技术 , 研究得出了如何建立我国大学生信用评价、

53、征询体系的方案 , 并对学生的每一类、每一条信用信息分毕业前和毕业后二个阶段 , 建立了量化指标、评分模型设计和奖惩机制设计。 彭说龙,苏骏锋 ( 2007)认为 寻找适用于我国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管理的新模式关键在于构建商业银行和高校合作管理学生个人的信用评价体系。 刘香 ( 2008) 应加速构建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治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高校助学贷款的信用风险。 吴思孝( 2008)以湛江为例,论证了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在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 范的宣传功能、威慑功能、惩戒功能与定位功能。 饶 异 ( 2008) 从囚徒困境模型和重复囚徒困境模型入手 , 通过银行与学生之间的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54、, 表明国家助学贷款中失信行为的存在是因为银行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是一次性博弈。要消解助学贷款的困境 , 关键在于 建立完整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的 机制他律和道德自律将一次性博弈转化为无限重复博弈。 林莉( 2009) 建立一个国家助学贷款信用评分模型,用于预测贷款人(困难学生)将来可能的信用度,并以此作为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 ,以此破解学生个人信用制度缺损 造成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瓶颈”。 马素闽 ( 2009) 针对国家助学贷款不断断加大投放量与学生还贷率低之间的矛盾,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目前存在的征信问题, 从 提升国家助学贷款的还贷率 角度提出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议。 总的来说,国内外学生贷款与

55、个人征信体系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多,但还存在三个方面的局限 :首先,对个人征信体系在学生贷款中的功能非常强调,但没有深入探讨如何在学生贷款发展中建设个人征信体系,没有意识到学生贷款也是推动我国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其次,对个人征信体系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关系研究比较深入,但缺少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研究,而后者才是我 国学生贷款的发展方向;最后,从国家层面探讨个人征信体系的比较多,但生源地助学贷款作为我国学生贷款的发展方向,以县为单位申请,如何将个人征信 杜秀梅、毛祖桓 .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 , 促进国家 助学贷款 J. 教育研究, 2003( 1) . 管七海、郭建伟 冯宗宪 .

56、 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大学生个人信用征询与评价体系的实施方案 J. 金融研究,2002( 4) . 彭说龙,苏骏锋 . 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与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效率的关系和作用 J. 金融经济, 2007( 4) . 刘香 . 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信用风险分析与防范 J. 商业经济, 2008( 3) . 吴思孝 . 个人征信系统在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中的功能 : 以湛江为例 J. 南方金融, 2008( 4) . 饶 异 . 国家助学贷款中失信行为的博弈论 分析 J. 山西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 林莉 . 国家助学贷款信用评分模型的构建及运用研究 J. 高教探索 , 2009( 2) . 马素闽 . 国家助学贷款与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初探 J. 金融与经济, 2009( 5) . 16 体系开通到县域范围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则完全没有探讨。 3研究程序 ( 1)研究设计 : 首先,进行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系统收集了 1986 年 我国设立高校贷款以来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生贷款 、 高校学生资助制度改革以及个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文献资料,包括国家颁布 的教育法律 、金融 法规、若干具有代表性或对全国范围 高校学生资助 改革起到示范性作用的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文件、国家 金融改 革主管 部门负责人对 个人征信体系 体制改革阐述的文章、国内外重要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