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优胜方案.doc

上传人:good****022 文档编号:116790458 上传时间:2022-07-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6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优胜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优胜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优胜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优胜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优胜方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优胜方案原文地址:(转)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优胜方案作者:余枫正在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位于深圳南山区西丽大学城片区内。北依羊台山,南隔留仙大道与规划十号路相接。东临长岭皮水库,西侧为规划中的深圳大学新校区。校园占地197.98公顷,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首期建筑面积31.22万平方米。定位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生规模1.5万人,下设理学院、工学院、管理学院、交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共5个学院。为了积极推进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建工作,按照市政府相关工作要求,我局与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办、市工务署共同组成了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招标人,负责组织校

2、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招标工作,7月23日,招标工作正式启动。9月7日和8日,在纪检部门严格监督之下,由香港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亮华飞(Palph Lerner)、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金广君、著名策展人栗宪庭、巴黎-马拉凯堤道建筑学院主任Nasrine Seraji、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孙一民、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朱荣远、香港大学建筑学院讲师朱涛8名专家以及我局、南方科技大学筹备办和深圳市工务署的3方业主代表共同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南方科技大学校园规划及首期建筑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评审委员会委员们详细地听取了16家中外设计机构的方

3、案汇报,就各个规划方案的规划构思、总体布局、实施潜力及建筑概念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审议和缜密地研究。经过专家、业主代表的讨论和投票后,评选出校园规划优胜及备选方案2名:深圳市筑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的16号方案、深圳市都市实践设计有限公司的4号方案。建筑概念性方案设计优胜及备选共5名:深圳市都市实践设计有限公司的4号方案、奥地利Rpax设计事务所+深圳中外建建筑设计公司联合体的1号方案、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香港Woods Bagot联合体的9号方案、深圳市汤桦建筑师事务所的8号方案、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3号方案。10月8日,我局组织情况介绍会,向媒体朋友详细介绍了4个优胜方案的设

4、计理念。校园规划优胜方案(16号):大学是城市的一部分,大学是自然的一部分16号方案积极引入外部要素来活跃校园氛围并增加偶然性。由于选址是城市与自然的结合部,所以将城市和自然引入校园规划,于是得到开放和生态两个观念。基于生态理念,采用紧缩策略,压缩建设用地范围,提高建筑密度。总用地减去所有不可建用地,再减去现有山体林地以及预留发展用地后得到本案建设用地,为本案紧凑的布局和壮观的原生自然景观奠定基础。基于开放概念,在校园与城市间建立互动关系,一方面校园内向周边提供文体设施,形成资源分享带,校园的设施按开放性进行划分,形成层状结构。另一方面,学生和教职员需要分享校园周边的城市生活配套,形成资源索取

5、路径,学生和教职工宿舍沿该路经布置。这两种相反的互动关系落实在基地上,拓扑变形以适应地形,获得了本案的基本规划结构。这个结构将城市卷入校园核心形成一个容量巨大的环,其中聚集了大量差异性的空间,安排了多种功能,城市和大学在这里相遇,人工与自然在这里交汇,所有这些挤压在一起的差异,激发出巨大活力,刺激着交流和思维,巨环成为一条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始无终的学习大街,构成大学开放式教育的核心场域。巨环本身的开放性延长轴方向向北递减,南侧校前区集中了开放性最强的学习和体育设施,便于与城市分享,北侧临近生活区集中布置开放性较弱的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自习室等,便于学生使用。大学的其他主要功能区沿巨环外沿布

6、置,五座学院都将自身的教学设施分为开放与不开放的部分,开放的部分置于巨环上,不开放的教室、研究室、行政办公室等形成每个学院自己的建筑群依环而建。巨环北部两翼为学生宿舍区。这种布局既保证了各部分自身的私密性又通过巨环实现了彼此的便捷连接。巨环向外的辐射结构中学生的生活区居于中间位置,学生既可便捷到达公共性高的学习大街,又可方便到达专用实验楼区和专有体育活动场地以及生态公园,体现了规划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职工宿舍选址偏于一隅,却又与城市联系便捷并可眺望水库景观,保证了教职工生活的便利和独立和品质。交通规划方面,大学的主要入口布置于南侧与市政路对接,南侧另设有两个出入口便于学生和教师出行,南侧出入口

7、可充分利用地铁站。用地西侧设有一校门方便与深圳大学新校区的联系。北侧利用现有道路设置了两个通向二线公路的校门并可接北侧生态公园。校内基本实现人车分流,主要车行系统为外环,主要人行系统为内环,生活区、教学区利用架空步道直接与巨环连接实现人车立体分流。校前区、各学院以及宿舍区周边设置地面停车场或地下车库。校园内鼓励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设置自行车专用道以及停放空间。对于生态,规划布局尊重现有生态结构,通过建筑布置和首层架空留出生态通道,保护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采取四节一环保措施。增加土地开发强度和空间使用密度,由于教室和本科宿舍都存在着短时间内大量人流集散问题,建筑不宜过高,所以必须在高容积率和有限的

8、层数间取得最佳平衡。在巨环的屋面布置体育活动场地,既将身体锻炼和智力锻炼相结合,又实现了空间的重叠使用。总平面布局尊重深圳风向特点,采用开放的肌理,改善通风条件。建筑朝向尽可能南向,设置出挑的平台以及屋顶绿化,实现节能。重视污水以及雨水的回收处理利用。采用环保建材,可循环使用材料和本地材料。通过生态规划使校园成为高科技、绿色校园的典范。在景观方面,顺应山体和水体走势形成以自然景观为主导的景观体系,将建筑融于自然之中。以中央山体脉络形成景观主轴,沿山体河流形成设计层次丰富的景观带和景观节点,在建筑周边结合相关活动设计少量简约的人工景观系统,强调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和参与性。针对现有建筑,建议采用新陈

9、代谢的概念,拆除和利用相结合,并在分期的建设中逐步以新建筑置换改造的旧建筑。建筑概念性方案设计优胜方案第一名(4号):三大策略探索校园新模式什么是校园?这是在做校园规划之前首先要提出的一个问题。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外老校园虽然空间拥挤但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经久不衰。而很多建于城市环路以外的新校园虽然广袤齐整,水波漾漾绿草茵茵,但那里的空间却很难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该方案做了如下的探索。三个关键策略:校园建设要与城市肌理密切结合-尽量利用现已开发的土地和房屋资源(城中村)开建第一批校舍,在有选择的前提下保留改建有意义的现存空间使其能与新的学区交融并进,纹脉相承。同时分期

10、扩建新的设施以期增加新的活力使社区/校区环境不断延续,更加朝气蓬勃。这个校园应该给人有这样一种感觉,她即不同于那种整齐划一乌托邦式的现代主义新校园,也避免了卷入那种矫揉造作翻版欧陆的新复古主义之风。环境适宜,合理分配开发密度-校园的密度是决定未来所有的人是否能在此工作和学习的舒适愉快的重要因素。本校区的密度控制策略是将已有的大片绿地山林加以保护,不做开发。在山林之间的空闲地段,中密度的独立学院向岛屿一样散落在起伏的丘陵里。对本科生的教学生活设施,提出高密度短距离的改造政策,利用现有的城市建筑并加建适量的新建筑以此构成大型教育综合体。高密度的布局有利于本科学生快速便捷的穿梭于不同的教学与生活空间

11、,有利于处理各项生活、公共课、食宿等事务。而所有以上事务都可以步行完成。对研究生及教育管理机构,提出高,尖,新和灵活,开放的建构策略。在校园与社区交界的滨河地段建造以高科技,尖端智能为基本结构的新型生态建筑,这组建筑空间设计灵活足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科技形势并能对社会的研究单位,企业个人开放并为高年级、研究生、教授提供便捷的学术空间,同时这个综合体也为科研产品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场地。为中小型公司创业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的机会。此地块规划包含研究生和教工的宿舍,和本科生相比他们的生活应该和社会有更紧密而直接的接触和更强实践性。而且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这里将成为校园和社会的边界,如何定义这个边界呢?较之象牙塔

12、的围墙,可以把它定位为城市生活与校园生活元素相互交织的边界。使两者之前产生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激发活力、创造力。这个综合体还包含生活配套与商业服务,教育设施,产业孵化器,行政办公等。编织的形式和空间的通透性正是对此地这种特有的自然和人文风景的呼应。而教学科研综合体建筑形象鲜明独特代表南方科技大学的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混合型教育体制-以上学区密度的分配不仅仅是建筑上的安排而更是为了适应一个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不断发展扩充的各专业学院为发展方向并辅之与教学/科研结合,研发/市场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南方科技大学从一开始起就能有一个良好的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得到蓬勃的发展。建筑概念性方案设计优胜方案第

13、二名(1号):无界之界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当地设计事务所的建筑师Mr.Pirker Rainer在1号方案中对于城市设计提出一个全新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规划设计,Rpax从8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项目。在8个方面当中,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分期开发的始终,在城市设计方面做到城市界面空间品质与应对开发的灵活要求相兼容。主要的方面有聚集,边界,和识别性。Mr.Pirker Rainer认为,在开发的不同阶段也应该保持一个清晰的识别性,这方面是作为构思的起点,也是相当重要的特点。Rpax的1号方案便是从每个校区的可识别性开始的。用一条主要街道把校园片区各个学院连接在一起,采用了非对称、非严谨布局,而各个组团

14、保持新旧共存格局,维持各组团空间界面的完整。规划方案在处理人与自然、街道和建筑关系时,紧紧契合了无界之界的理念。从城市的角度出发,利用界和无界的理念,打破原有校园与校园之间的壁垒,使大学城真正成为多个校园共融的城市。建筑概念性方案设计优胜方案第三名(9号):新的教育机制的产生是最终目标南方科技大学的设计目标是建设一所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大学,是深圳市乃至广东省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思维场所和创新试验基地。这样的学术氛围和行为方式需要新的教育机制、教学空间和校园环境。与此同时,能源紧缺,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以及处于信息时代知识传播极为快捷等种种现实都迫切要求校园建设的新思维。因此,新的教育机制的产生是最终

15、目标。9号方案认为,新教育机制的产生离不开三个方面:Community、Ecology、New Education。Community:南方科技大学所营造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相对孤立的围墙式的高等学府,而应是与社会文化生活紧密联系,与广东、深圳的经济发展、创新思维、科技产业密切联系,与现在和未来科技发展联系,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学。也就是说,尽管方案设计的是校园之中的环境、空间,但校园以及校园的活动是向社会开放的,与城市的文化生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并势必会引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Ecology:在理念层面上,第二个重要问题是生态环境与校园建设的关系。对这个问题的评估在规划层面上占有

16、相当大的权重。如果说方案所提出的新教育机制是具有前瞻性的,那么其环境质量和建设方式就应该是具有典型性的,是与所用土地及周边环境的原生态资源相和谐的。新的建设活动是被接收、融合而不是强硬的去征服。用地内8个历史文物特定保护地块,山体水系,以及用地北侧为环保部门所规定的生态保护区,为生态环境的塑造奠定了基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挑战。设计中应重视原有城市肌理的保护,百分之百尊重生态保护区的环保最高目标,将其视为校园的两片绿肺,并从其间延伸出来两条绿轴,使生态保护区与生态校园和城市间形成多条绿色走廊,气韵相同。New education:基于上述两点宏观思考,具体到学校建设,方案希望南方科技大学的

17、校园建设是随着学校从无到有的不断成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生长建设,而不是匆匆完工后不停的改建和调整。因而,在理念上特别关注校园的管理机制、学科延伸、发展空间的余地、对不可再生土地资源的尊重和集约利用以及新的教育机制的建立。为了追求一个新的教育机制和校园环境,须对社会、生态、教育机制、教育生长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估,从而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设计方法-对历史学、生态学、现象学、地形学的一种综合使用。鉴于任务的复杂性和学科的综合性,组成多学科、多元化的设计单位,研究气候、人文、教育、环保、能源问题以满足设计文件有较高科学性的要求。方案所遵循的设计路线不是全盘的改造,而是在尊重

18、用地原有的路径、机理、植被和相关土壤、水利资源的基础上,遵循相关的规定规范,根据委托方的基本任务书展开设计的。用地范围内有八个历史文化保护区,承载着深圳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方案誉之为文化之岛,并在其周围展开了相应的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文化岛概念的强化充分体现了校园建设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换言之,是南方科技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特征。而环绕之布置的平缓、亲和的校园空间,犹如一片绿色祥和的知识海洋,任莘莘学子徜徉其间。为了创造新的教育环境,向社会展示新的教育模式,校园向城市和比邻的大学开放,形成校园与城市社会生活的对话,校园与比邻的大学间的学术对话。两个对话关系使校园与周边环境较好的融合在一起,实现

19、了校园与社会的交融共生。环绕河畔进行高强度开发建设,为城市创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校园环境充分地展现给城市的同时,充分地体现出校园与城市一衣带水的原生态秩序。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与周边环境的对话关系,形成教学、生活和运动区,教学区位于用地东部,为实现未来与西侧相邻的深圳大学新小区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生活区位于校园中部,无论是到达教学区还是运动区都具有均好的、便捷的联系,整体布局随地形变化,形成自南向北不断延伸的可生长式格局。运动区位于校园西侧,与自然环境充分的融合在一起,营建了一个塑造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场所。三个区块之间互相联系,彼此渗透,构成了一个立体、有机、便捷、可生长的

20、校园空间。道路系统方面,校园建设采用三级道路系统:机动车道路系统;应急与内部道路系统;步行区域及步行道路系统。规划建议在校园东西两侧建设市政级道路,在南北方向上联系现存的十号线公路和特区二线公路,从而在校园外围形成机动车道路环线,为未来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奠定基础,以便形成可达性强、便捷的外部交通组织;以人车分流作为校园内部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尽量沿周边用地,依山就势,形成平滑顺畅的环形应急与内部机动车道路系统;中央区域对建筑布局关系展开步行道路及步行区域系统,紧急情况时可作为消防车道。另外,南方科技大学规划用地地势高差变化较大。主要建设用地南低北高,地面高程为26-50米不等,规划方案利用地面高

21、程26-35米相对平整区域进行高强度开发。充分利用地形组织公共开放空间,自南向北,组织相对平缓的大尺度态度空间,并在图书馆这一中心地带,结合地下室创造下沉广场,并通过台度变化与山体形成自然的衔接,充分与自然融合在一起。道路组织依山就势,尽量平滑顺畅,道路坡度控制在0.2%-7%之间。在建筑风格与建筑环境色彩设计方面,9号方案以真实的理性主义,创建具有时代精神的国际化校园建筑。考虑到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深圳市高等教育创新探索的试验基地,高度理性而又具国际化风格的设计才符合高校建筑的身份。不仅是建筑功能上的一丝不苟,同时也与理工科院校的富于逻辑思维、严谨、求实的治学作风相衬。建筑设计追求功能合理以及由

22、此产生的建筑形式美;讲究结构(此结构并非仅指建筑的墙、柱等实体结构,还包括功能、流线组织等)与构造的精密逻辑,以清晰的结构秩序创造清晰的建筑形式,让建筑在视觉上一目了然、质朴典雅。设计均以结构原则为基础,并以此进一步划分和组织建筑功能。建筑精密而又富于逻辑性。在建筑形式上,以抽象的几何形体构成建筑的基本造型,外立面不追求过分的惊人效果,通过结构、材料、光影变化等真实的建筑语言获得充分的表达。此外,方案设计还以大量的庭院、天井、屋顶平台等灰空间,采用内外庭院相结合的方法,有效组织气流,贯彻绿色设计理念。大量运用遮阳板,在防止太阳辐射和避免产生眩光的同时产生富于光影变化的建筑立面效果。下一步,南方

23、科技大学校园规划的第一名方案和三个建筑优胜方案的设计机构共同合作,吸收16个所有参加方案的优点,结合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办更为具体的办学要求,以及拆迁工作的进度,调整出新的实施总体规划方案,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首期的具体建筑由四个设计机构按总体规划方案及共同的设计指引,分片区进行设计。转(黄伟文)南科大招标方案简评南科大招标结果出来已有一月,现正推动规划第一名与另外三家建筑入围方案共同合作来修改规划总图。热心认真的Rainer专门从奥地利跑来参加了三天多的作坊。媒体对招标方案的公示也很感兴趣,为此还特地召开新闻会向媒体介绍方案。尤其对所有方案激动不已的是投标参与者深圳大学的吴家骅教授。他看了其它方

24、案后自言深受刺激,觉得招标带来设计的新空气,需要专门在他主编的世界建筑导报进行专辑介绍。主要表达两点:天外有天;当下还有很多为了探索而不是中标而来的雷锋、黄继光式的建筑师。我也一直觉得评委没有很好消化点评这次的南科大招标成果。试着学习winy mass的评选经验,尝试着给每个方案起个名字,来归纳这些方案的特点:节约土地、保护生态、促进交流是大部分方案的普遍主张,台湾大元事务所的13方案在前半部关于生态恢复的理论都讲得很好,可以归纳为复绿大学方案,但其努力让绿化进入建筑的结果是反过来让建筑普遍均匀地摆满在能建设的土地上,和前面的理论出现了反差。将复绿节地的紧凑理论贯彻到极致的,是马达思班的15号

25、方案,除了适当利用现有建筑作为宿舍后勤用途,马清运将五个学院的所有教学办公用房集中在一起,分三期建设三栋环状巨楼。在那天下午冗长的方案汇报中,那顶上插着风力发电风扇、周身披挂绿色植被、天井如巨穴的绿塔大学方案,给沉闷疲困的评选会场带来一股冲击,只可惜还冲击还不能穿越评委普遍坚固的脑壳。对土地的集约使用需要一定的策略和形式,其中比较有效的做法是限定学校建筑发展的边界。1号方案和4号方案都采用了边界策略来控制学校建筑通常的散漫状态,前者采用的是我称之为城市街块的形式,可概括为街墙大学,属于奥地利Rpax则Rainer Pirker的作品;后者采用的是我称之为客家围龙屋的形式,可概括为土围大学,是深

26、圳都市实践的作品。另一种集约使用土地的方案比较另类费解。比如6号Oven Moss的方案,先沿北部原二线巡逻道筑坝来形成水面,再在水坝下方沿四条往南的山谷布置建筑。在与南侧东西向交通动线(主要连接两个地铁站)交汇处,布置四个分别代表不同季节日照方向的学生公寓中心。四个学院的建筑也以特定的类型(高的综合塔楼以及三边看台状围合运动场的公寓教室)并排在公寓中心南侧。我将这个结构清晰意图模糊的方案叫做水坝大学。又比如12号香港IDU事务所的方案,一堆概念草图之后,是一个精致明艳的模型:在平面总图上以为是道路的一些细长弯曲的线段,在模型里才看出是腾空游走的建筑。除了线虫型建筑,另一主要的校园建筑类型是均

27、匀摆放的小方塔楼。我将这第二个结构清晰意图模糊的方案叫做点线大学。除了集约土地保护生态非常重要,令一组影响校园布局的因素是交往和联系,尤其作为前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的吴家玮,最关心从校园这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以及校园各种人群的交往。非常建筑的5号方案提供了最传统的中国园林连接方式-长廊,并希望借助这种传统连接方式,营造一个避暑山庄式的山林大学。深圳建筑总院则在各个被保护的遗址山头间另辟蹊径,设计了一个蜿蜒腾挪在各山谷可用土地上的折线建筑以及底部若即若离时而是架空层时而是平台的步行系统,创造出形态独特的折线大学。这两种联系方式都没有得到评委的青睐,最后出场的16号深圳筑博公司方案提供了串联各学院并将

28、公共设施与交往空间融为一体的二层环形巨构。这个巨环大学成了疲惫一天的评委的普遍选择。香港许李严事务所的10号方案也是一巨构的平台大学,则是在主要的山谷里做一个人工地形的平台,上面再布置校园建筑。来自伦敦的CJ.Lim则不满于评委对校园任意两点之间联系距离和方式孜孜不倦的追问,在汇报完毕感觉不到评委中有伯乐存在的可能之后,愤而将其总是精美别致的模型带离现场。他的11号方案采用了周期表式的土地划分方式、阿米巴虫式的棚架遮阳体系以及称之为生命线的绿化系统,这个棚架大学虽不能被评委理解,其构思的严密和表达的酷毙却是毫无异议的。有两个方案采用了传统校园空间轴线的手法,其一是深圳大学的9号方案,强调教学、生活和运动三条轴线以及和西侧深圳大学的对话交流与设施共享。其二是重庆大学汤桦工作室的8号方案,将零散随意的保留建筑与宏大几何化的新建筑都组织在校园纪念主轴上。所以这两个方案可分别叫做三轴大学和主轴大学。剩下三个方案,分别是:14号香港王维仁的再织大学,强调对已有建筑与空间的适当利用和延续。2号中建国际的城村大学,强调将现有的城中村通过规划改造转变为大学。7号南京张雷的单车大学,强调校园中建筑朝向以及单车使用的重要性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特别声明: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