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3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16661720 上传时间:2022-07-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3.7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黄鹤楼送别》教案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黄鹤楼送别》教案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黄鹤楼送别》教案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黄鹤楼送别》教案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别》教案3篇(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黄鹤楼送别教案3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3300字)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幻灯出示该古诗3、师范读4、自由读,读准字音。5、齐读,指名读。6、揭题25黄鹤楼送别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二、初读课文1、提出要求:(1)读准字

2、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2)读顺课文(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2、检查(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2)出示词语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三、识记、书写生字1、投影生字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四、作业1、完成习字册2、朗读全文第二课时教学要求

3、: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媒体: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

4、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二、精读课文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3)“下”是什么意思?(4

5、)自己把诗意说一下。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随机出示第2节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b、评价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

6、定小演员)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开始表演。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

7、些什么呢?板书:行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回顾全文,.总结1、大家看黑板,这篇_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四、作业1、抄写词语。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3、用“暂时”、凝视“造句。黄鹤楼送别教案篇2(1455字)教学目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准备:音乐,(可能的话多媒体)(过渡:伴音乐)相聚意味着别离。朋友

8、,我走了,为我送别。眼前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鸟,浓浓淡淡日子里的琐碎似云影般随风轻摆,搁浅心情之舟,我试图打开耳朵听尽这一季五音之外的声音,我试图翻尽书页捕捉一切淋漓尽致词句,我试图用一种恬静而亘古不变的素语来形容这一季七色之外的光彩,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这一季千缕暇思已迈上枝头。这是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离情啊(导出第一自然段:或范读或听录音)你知道了什么,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指名读这一自然段,齐读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边出示黄鹤楼图片)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_的字里行间透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用笔划划。第二段:找出:一会儿一会

9、儿送君千里终需一别,黄鹤楼下,李白、孟浩然举酒话别:指名读李白的话孟浩然何尝不是如此:自读体会友情之深(李白的话理解时应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孟浩然的话理解时要抓住“海内”“永世不绝”等词句)练读、分角色读表演(过渡)朋友要远行了。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我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离别,我甚至以为,我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离别,但是,也许正是这丝丝入耳的幽扬音乐,又或者是那茫茫的江水,让我又一次莫名地陷入了一种伤感。我注视着这烟波中的长江,如同注视着生命里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假如情绪可以溶化,我想,此刻我的心便已渐渐溶化在了这东去的江水里,有些苦涩。我心中似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我无法

10、割舍你,我的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此时你便是李白,当朋友登上小船,当朋友的身影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时,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想的是什么?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诗人感情是啊,诗人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随即说出诗句)你此时,能感悟诗句的意思和诗句中蕴涵的全部感情了吗?交流你还能说出些古人用来写离情的诗句吗?小结不必努力去记忆一些往事里的细节,因为这些恍如就在眼前,如此的具体,又如此的亲切。我们相互注视的时候,在彼此的眼中似乎还可以看到曾有过的欢笑和眼泪。无论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还是在有点阴郁的雨中,这个城市,都曾留下曾经共同散着步前行的身影。

11、人总是要离别的。在这暮春时节,记忆依然可以在草长莺飞里流淌。我想,话别,可以只用一杯茶的时间,可是友情,却是一辈子的黄鹤楼送别教案篇3(2533字)一、导入。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提问解题。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3、教师介绍背景。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

12、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二、初读。1、提出要求。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2、检查。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伫立凌空远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指名读,齐读。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1、提出要求。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13、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重点指导:“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

14、要好哇】“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

15、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1、教师提问,读了_,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16、】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六、初读感受。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2、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七、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我的思考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