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116028206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一、古代农业的发展1、生产力(劳动工具)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唐朝:曲辕犁的使用,解放了农业劳动力,提高耕作效率,扩大 耕地面积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桔棒(汲水工具 中原);芍陂(楚 淮水流域);都江堰 (秦成都平原);郑国渠(秦关中平原)。秦朝: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联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隋朝:隋炀帝开通(北-南)永济渠,通济渠、邢沟(春秋时,吴 王夫差就已开凿)和江南河,连成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一一京杭大 运河。唐朝:派专人管理水利,出现新的灌溉工具一一筒车 (多用于南 方)3、农作物的种植和引进农作物的种植:南北朝:品种增多。洞庭湖和鄱阳湖地

2、区是重要产粮区。南方开 始种茶。唐朝: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陆羽着茶经。明清:棉花(明朝由江南推广到江北)、蚕桑、茶叶、油料等经 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新品种的引进:两汉: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等移植内地唐代:天竺的郁金香、菩堤树;中亚的名马;波斯的胡椒、枣;东 罗马的医术和杂技传入中国。北宋:越南的占城稻,传到江淮地区,部分地区可以种植双季稻 或三季稻。明朝中后期: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4、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 税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战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 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北魏孝文帝创均田制,隋唐沿用,评价均田制:保证了农民获得 部分土地,但没有触动贵族、官僚、地主土地,不能从根本上制止土 地兼并。5、古代重要经济政策春秋齐相管仲“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相地而衰征”,使 齐国成为东方强国。战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促进了 封建经济发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秦朝建立后: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 统一车轨,修驰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南北朝;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推动了江 南农业的迅速发展。隋朝:实行均田制、租调制,设仓库、开运河、修驰道。增加了 收入,改善了交通,沟通了南北经济

4、。唐朝:前期沿用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贞观年间强调轻徭薄赋、劝 课农桑、戒奢从俭;武则天时重视农业生产;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清: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以人丁和田亩为依 据,以银两(说明明朝商品经济发达)为形式交纳赋税。减轻了农民负 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驰。 清康熙年间:更名田;“滋 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取消了人头税,封建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驰。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 和财产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并最终被废除 以两税法和摊丁入亩为标志;(2)由

5、劳役、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 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税种由繁化简,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 志;(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5) 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纳绢或布、钱、银两代役,以“庸”、募役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商品征以重税。从总体上理解赋税制度1)征税标准的变化: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2)变化的影响: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对农民从事工商业的限制有所放松,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3)按税种分类: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编户齐民、租庸调 : 以田亩为主田赋:

6、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 鞭法;以户为主的征收货币的资产税: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 亩。以丁男为主的兵役、徭役和杂役等。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冶炼铸造(1)春秋战国: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金银错技术、雕铸艺术,代表作品:莲鹤方壶。(2)两汉:西汉时,煤成为冶铁燃料,还发明了淬火技术 ;东汉时,水力鼓风,低温炼钢和冶铜、铸铜。(3)魏晋时期:百炼钢技术成熟、发明灌钢法。(4)唐朝:采用切削、抛光、焊接工艺(5)明清:广东佛山冶铁业和云南个旧锡矿开采业规模大、分工 细。2、纺织业(1)战国:麻布纤维细密。(2)两汉:丝织水平很高。(3)隋唐: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分工细,品种多;吸

7、收波斯的织法 和图案风格。(4)明清:江南丝织业:1)生产工具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 效率(纱绸机);2)、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种类增加(双色套印技术);3)、 分工日益细密(江南“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4)、生产规模扩 大,产量大幅提高;5)、新的生产关系一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制瓷业(1)商周:开始出现。(2)魏晋:工艺成熟(南方产青瓷、北方产白瓷)。(3)唐朝:出现唐三彩,青瓷中出现秘色瓷。(4)宋元:宋朝出现五大瓷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 江西以生产青白瓷着称。元朝,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4、造船:唐代能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南宋泉州是造船业中心和 最大海港。5、手工

8、业:战国的考工记和明朝宋应星着天工开物 (被 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特点:手工业部门不断增 加;技术不断进步,分工渐趋细化;规模扩大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手 工工场出现。三、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1、商品经济发展商朝:商民善经商,后被称为“商人”,以贝为币,商都繁荣, 重视商业。战国:中原市场形成,商业兴盛;封建城市兴起,基本依附于政 治中心。服务对象是贵族和大商人。隋唐: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邸店、柜坊、草市普遍。市场 较前代发达,政府派专人管理物价、税收。呈现繁荣景象。宋元:北宋时城市商业活动突破了 “坊”“市”界限,营业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镇的兴建和发展,如景德

9、 镇;北宋时四川出现了纸币“交子”。明清: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 和南京是当时的全国性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 :出现数 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着称 的市镇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历史影响: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这表明 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 规模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 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是对传统“重农抑商” 观念的挑战。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 和

10、观念逐渐发生变化。2、重要的商业城市春秋战国: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是新兴的封建城市、繁华的商业 中心隋唐: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全国的商业大都 会;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都市中心;唐朝后期,扬州 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有“天下 之盛,扬为首”之称;“扬一益二”反映了成都重要的工商业地位; 广州、登州、扬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明清:北京、南京全国性商贸城市。3、重要的历史现象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奠基于魏晋,开始于唐末,完成于南宋。转移规律:。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转移是指从关中地 区向黄河、长江流域的转移;由北向南转移是指从黄河流域向长江

11、流 域及其以南地区的转移。两种趋势相互交织。原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 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江南统治者为发展 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隋大运河的开凿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南 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 的南移(晋室偏安建康,宋室南渡临安)启示:政局的稳定是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重要因素 及时引进、吸收最先进的技术是重要保证。资本主义萌芽一一缓慢发展明朝中后期,一些“处在萌芽状态的雇佣关系”在江南一些地区 的一些生产部门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的出 现。特征:微弱、稀疏;出现在人别地区、个别部门;

12、发展水平 低;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重农抑商”和“工商皆本”经济思想的比较“重农抑商”思想产生于战国时代,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 政策指导思想。其原因是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为积累财富, 壮大国家经 济、军事实力,控制人口,巩固统治。表现:(1)统治者强调本未意识;(2)注意减轻农民税收负担,防 止其大量破产而成为流民;(3)抑制土地兼并;(4)强化户籍管理,限制 人口自由流动;(5)限制商人和其商业活动,从仕途、赋税、主营行业 (盐铁官营)、日常生活等方面加以限制。形成原因:(1)农业是封建国家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 系到国计民生;(2)田税是封建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3)农民在土地上安居乐业,有利于社会稳定;(4)封建社会商品贸易不发达,从事商 业的生活保障不稳定;(5)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根本原因。评析: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有积极作用。 在后期(明、清)则阻碍 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明未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反映了商品经济和资 本主义萌芽要求冲破封建体制和思想的束缚, 有很强的创新性,但在 封建社会直至20世纪上半叶始终没能成为主流经济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