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美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16011976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美学复习资料(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一节、美学的学科性质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要观点 1、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 代表人物:柏拉图: 大希庇阿斯篇 核心思想:区分“美的本质”和“美的事物”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代表人物:黑格尔: 美学 (美的艺术哲学 核心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A. 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审美经验)代表人物: 17 18C 英国经验派哲学家:培根、休莫、柏克等。例如:休莫: “美即快感” ;杜威:艺术即经验 核心思想:美学的研究以“人”的感觉为核心B.以审美

2、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代表人物:费希纳实验美学理学;弗洛伊德;布洛“心理距离说”;阿恩海姆“格式塔”心核心思想:从人的感情深入到人的心理来研究美4、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但以艺术为切入角。 代表人物:蒋孔阳: 美学新论二、美学研究的对象: “体现着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但它以艺术活动为中心来研究。什么是审美关系?A)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B) 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关系C)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超功利性)D) 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

3、审美主、客体而存在三、美学的学科性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是人文学科2.美学是综合性学科3.美学的研究方法 A:以哲学为核心 B:注重情感体验第二节美学的学科发展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1、审美意识缺乏系统性、不成熟A 初级审美意识B 高级审美意识2、美学思想对审美现象理性的认识例如:柏拉图: “理式”,孔子:“里仁为美”欢迎下载第 1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3、美学学科:从哲学、文艺学中划分出来二、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建立两个标志:A 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美学B 形成独立的研究对象感性 标志: 1750 年鲍姆加登美学1、鲍姆加登之前的德国哲学代表

4、人物:大陆理性主义哲学:莱不尼茨、沃尔夫2、鲍姆加登的美学: “感性学”以美的思维和艺术为研究对象。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一、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1、马克思实践论的主要观点A 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B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的根本基础。C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人的一切其他(精神)实践活动。2、马克思的存在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的内容和特色1、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2、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3、始终坚持人与世界的辩证统一三、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为中介

5、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构成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一、审美需要:审美的逻辑起点1. 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 化的活动中能动的实现自己、肯定自己, 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现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2. 审美需要的两个显著特征:A 审美需要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B 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不仅仅是感官的欲求享受。二、审美理想: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1. 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2. 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A 审美理想

6、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B 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欢迎下载第 2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三、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鉴赏力或审美能力 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兴趣和品味审美趣味的双重性个体性/ 社会性1. “趣味无可争辩” :把审美趣味相对化审美趣味具有双重性,问题的关键:掌握判断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树立健康的审美趣味A 把审美趣味与具体审美对象联系起来,是否与审美对象的属性相一致。B 通过提高审美理想来提高审美趣味。不能将任何一方绝对化。

7、第二节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审美活动: 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类活动,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是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审美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特征。重点: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一、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1. 本己性:就是说,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尊严、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 活动。2. 精神交流: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对话。二、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1. 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依赖于情感体验。2.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个性化。三、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1. 审美活动无功利:没有现实的直接功利目的

8、审美发生的前提2. 审美最高功利性:以人的自我完善,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四、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自律性:审美活动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他律性:审美活动受物质实践的制约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一、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活动。二、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1. 都表现为以主体(人)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主客体关系。2. 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三、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审美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价值,而是能满足人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四、审美活动是人最

9、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欢迎下载第 3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审美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一)人在审美活动中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二)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处自由的存在方式(三)人在审美中是一种应然的存在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和对象一、审美主体和对象只存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是一审美惊异的两个主要特点:A 审美惊异平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B 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

10、于主体自身的条件,也依赖于对象的客观条件 备相当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对象方面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特之处主体方面必须具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的直接相处中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审美体验的定义: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 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A 审美体验与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体验有紧密联系B 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特点:对人生整体价值和根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具有强烈的情 感震撼力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澄明之境: 对世界的清晰把握,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与人、人与对象、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三、审美客体的基本特征审美对

11、象需要一定的自身条件(色彩、线条、形状等)形式规律(多样统一性)审 美对象的审美价值属性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审美对象区别于一般对象的根本:1 非实体性: 审美对象并不直接等于感性客体是,特意象物质与精神、 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的独2 开放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审美对象是一个不断向主体敞开的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第三章第一节审美活动发生理论 一、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回顾1. 游戏说: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的游戏,是人类过剩精力的宣泄。 代表理论家:A 康德:判断力批判 “美是自由的游戏”B.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贡献:A 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精神动力,敏

12、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B 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A 把游戏与非功利完全对立起来,存在片面性;B 主要从生理学上研究审美发生,忽视社会物质实践对审美的作用不足:欢迎下载第 4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2. 生物本能说: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代表理论家:德谟克利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 价值: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方式,说明了审美发生有其深远的生物性基础 缺点:( A)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 B)阉割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3、巫术说:巫术说认为审美活动发

13、生于人类早期巫术活动。代表人物: A 泰勒:原始文化 “万物有灵”贡献:巫术说的确能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 服力。B 弗雷泽:金枝“交感巫术”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很有说缺陷: A 不能把艺术起源说无条件看作为审美发生的理论,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个形式。B 巫术虽然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4 劳动说: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代表理论家:A 毕歇尔:B 普列汉诺夫贡献:揭示了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缺陷: A 只揭示了审美产生的物质基础,未能切入审美发生的心理和情感因素B 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性活动,很难解释非功利性的

14、审美活动的产生,从功利到 非功利需要一个中间环节。二、审美发生的条件和标志1 审美发生的时间推断:旧石器时代中晚期2 审美发生的基本条件:制造和使用工具3 审美活动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巫术礼仪活动 巫术活动对审美原始发生具有重要意义:A 巫术的神圣性和严肃性提高了主体的精神能力,高扬了人的主体意识B 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C 巫术活动的操演直接孕育了原始艺术的产生三、审美活动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点一、审美形态的性质1、审美形态的定义: 审美形态是建立在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上的多种审美因素的感性的凝 聚和显现的形态

15、。2、审美形态的内涵:人生存在的感性形式 A 审美形态是一种感性存在形式B 审美形态是一种逻辑分类形式C 审美形态离不开文化背景的制约二、审美形态的特点1、生成性:历史生成和个体相对生成欢迎下载第 5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A 历史生成:( 1)许多审美形态是人类高度文明后的产物( 2)特定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顺应和同化过程。要被其他民族吸收需要一个历史B 就个体审美经验生成言:审美经验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主体的主观感受上。2、贯通性:民族文化、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有统摄性。3、兼容性: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4、二重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第二节优美与

16、崇高西方审美形态的特点:1、与艺术体裁密切相连2、有着深厚的人生境界的底蕴一、优美作为优美的审美对象:A 形式特征:小巧、轻缓、柔和等B 心理特征:和谐、平静、松弛等 优美的本质: 人对自身生命、力量的静态直观,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一)优美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A 自然感性形式:具有对称、均衡、圆润、柔和等特点B 社会理性内容:从本质是言是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2、优美的审美对象有什么特征?A 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呈现一种轻松快乐的和谐状态。B 有着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C 和谐化一的内容D 是心旷

17、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二)美学史上的优美1、古希腊罗马时代A 毕达哥拉斯学派:球形和圆形最美和谐B 亚里士多德: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2、近代美学A 博克:从对象的形式角度研究优美的表面特征 B 康德:从对象给人的审美效应的角度来分析优 C 席勒:优美是人与物质世界和谐统一的存在优美的共同特点:秀雅协调的形式;浑然一体的内容;轻松愉快的美感二、崇高A 形式结构上: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B 在威力上:强有力的物质和精神力量 C 在审美体验上:心灵的震撼D 在人生精神上:强烈的鼓舞、赞叹、奋进(一)崇高的审美内涵和特点1、崇高的审美内涵 崇高的起源在于人类自身的精神,是人类对自身力量

18、胜利的愉快,对自己本身使命的崇敬。欢迎下载第 6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崇高作为审美形态: 最为主要的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通过人的奋斗与抗争显示人的精神和力量 崇高是一种冲突的和谐,对立的和谐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有哪些特征呢? A 崇高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B 崇高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C 崇高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D 崇高是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二)对崇高的理论探讨3、朗吉努斯:论崇高第一次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并列对举加以讨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4、博克:“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5、康德:把崇高当作审美形态看待: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6、席勒

19、:崇高和优美都是“活的形象”7、黑格尔:崇高表现的“浑然太一的神”三、优美与崇高的比较1、优美与崇高的联系:都是人的社会实践的存在方式,体现着特定的人生境界。崇高在对立中展现人的存在,优美在和谐中展现人的存在殊途同归2、优美与崇高的区别A 在人生实践中:优美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一种合和化一境界;崇高显现出 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自身的超越B 在形式的规定性上:优美的形式表现为曲线、圆形、小巧、光滑等;崇高的形式在数量 与力量上的巨大引起人们的惊异,表现为直线、锐角、巨大、粗糙等C 在社会伦理生活中:中,战胜旧事物优美显现为真善美的统一;崇高显现为新生力量在与旧事物的冲突D 在艺术中,

20、崇高风格的作品在内容与主题上多取材重大社会冲突,高尚的道德品质,在艺术形式上以粗犷坚定为主。第四节悲剧与喜剧一、悲剧:在人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一 )悲剧的内涵与特点 1、悲剧的内涵A 从实践存在论美学看: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核心因素B 悲剧审美形态在人的审美经验上表现为悲剧感。C 悲剧成为审美形态的根本原因:争的精神,人的价值。2、悲剧的主要特征:它不仅表现了冲突与毁灭的存在之境,更表现了人奋起抗A 悲剧通过对人生存的否定性体验,从而B 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展开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C 悲剧

21、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与感悟。(二)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欢迎下载第 7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1、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奠基人诗学对悲剧理论的两点贡献:A 提出了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定义B 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作深刻分析“净化”说(卡塔西斯说)2、黑格尔:提出了悲剧的“矛盾冲突”理论,黑格尔对悲剧理论的最大贡献:把辩证法运 用到悲剧现象分析中3、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史观论述悲剧的性质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历史的4、尼采:悲剧的诞生 :两种艺术冲动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二、喜剧(一)喜剧

22、的内涵和特点1、喜剧的内涵:以形式与内容的悖离为主要特点。撕破给人看”2、喜剧的特点:鲁迅:“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A 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并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现出来B 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C 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要特征。(二)喜剧理论的历史考察1、柏拉图:斐利布斯篇美学史上最早对喜剧进行讨论2、亚里士多德: “喜剧是对比较坏的人的摹仿”3、康德:喜剧是“紧张和期待突然消失于虚无”4、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5、马克思与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把喜剧奠定在现实的社会冲突之上。三、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人的本质力量异化的两种形态:超前性:社会历

23、史不具备个体实践成功的条件个体的”美“与”善“与现实的”真“的冲突悲剧滞后性:个体实践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依据个体实践活动成为无价值的闹剧被嘲讽的对象喜剧丑与荒诞共同特点: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第五节丑与荒诞一、丑(一)丑的内涵和特点1、丑的内涵A 丑首先源于人对丑的感受的形成。B 丑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相关,表现的内容是对神秘世界的恐惧。C 丑的产生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极度恐惧感有关2、丑的特点(丑成为审美形态的原因) A 丑引起的情绪感仍然是一种审美形态。B 作为审美形态的丑,表现为反常、混乱、恶心的刺激形式。(二)丑的理论的历史学考察1、 1827 年 雨果克伦威尔序 “美丑并赏

24、”欢迎下载第 8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2、1853 年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现代丑学的开启。 二、荒诞A 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B 荒诞的本义是:不和谐与不合理C 荒诞的形式是怪诞、变形D 荒诞的内容是荒谬不真E 荒诞的本质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人在丑面前的无奈(一)荒诞的内涵与特点1、荒诞的内涵:A 荒诞的审美情感的产生与现代理性文明对人性的扭曲联系在一起。B 荒诞一词源于20 世纪 50 60 年代兴趣的荒诞派戏剧。C 荒诞感:孤独、绝望和焦虑D 荒诞的实质:

25、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2、荒诞的审美特点A 荒诞是一种对生存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B 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C 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用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内容。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及特征一、审美经验的历史回顾1、古希腊时期:审美经验论的草创时期A 柏拉图( 1)“迷狂说”:审美活动达到高潮时的经验状态( 2)“回忆说” :迷狂的原因柏拉图“迷狂”说的价值: ( 1)表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处于亢奋状态( 越性从肉体束缚中摆脱出来2)审美经验具有超B、亚里士多德: “净化说”悲剧怜悯和恐惧情感的宣泄心灵的净化价值:揭示了审美心理的内在规律2、近代美学时候美学研究重心转向审美经验17

26、 18 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为代表A. 18C 中叶以前:代表人物: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等。(1)夏夫兹博里:人天生就有审美美恶的能力(2)荷加兹: S 型最美B、 18 世纪中叶以后:休谟:明确把审美经验归纳为情感活动。英国经验派美学的局限:只强调理智与情感的对立,而忽视二者之间的关系3、现代美学时期A 科学主义美学现代美学的两大门类: ( 1)科学主义美学(2)人文主义美学(1)乔治 ?桑塔亚:自然主义美学代表人物(2)托马斯 ?门罗:新自然主义美学的代表(3)杜威:实用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艺术即经验”欢迎下载第 9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B 人本主义美学:a 直观

27、主义b 解释学(1)直观主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胡塞尔等。(2) 解释学:施莱尔马赫:现代解释学的奠基人;狄尔泰:生命解释学二、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1、审美经验与美感之间的区别?“审美经验”代替“美感”:对二元论思维的突破A 美感仅仅是指主体对于对象的主观感受(片面性)形成的审美关系。, 审美经验指人在审美活动中与对象B 美感是指主体在瞬间的感受和体验(静态性)评价的动态过程。,审美经验指审美对象被构成并得到感受和C 美感是主体对某种现象所做出的反应:美先于审美活动而存在(把审美对象与实体对象混为一谈),审美对象是在审美活动中被建构。3、审美经验的性质: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实践性A 从艺

28、术活动来看:(A)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B)艺术创作的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C)审美经验和广大接受者的人生实践发生紧密联系B 从社会领域看:社会生活中的美总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有关C 在自然领域中,人们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欣赏与人生实践不可分割( A)比德:艺术创作中,把自然事物的某些特性比附于人类的某种道德情操( B)畅神:自然景物的审美价值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满足审美经验的定义: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重要形式。因而构成人生实践的一种三、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一)、感性直观性

29、感性直观性:指审美活动中,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 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直接地呈现给主体,性直观关系,即审美关系。(二)非功利性从而在主客体之间建立一种感、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的原因: A 从审美对象的角度看:审美经验的直观性只涉及形式和外观,与内容无关,不会与对象发生利害关系。康德:纯粹美和依存美提,B 从审美主体的角度:审美经验的产生,必须以非功利态度为前、非功利的审美经验可以产生间接的功利作用。(三)超越性、审美经验能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审美经验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审美经验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欢迎下载第 10 页,共 2

30、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一 .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一 )感知 :审美经验的基础层面 1.感知(1)感觉 :对于对象个别属性的把握2)知觉 :通过对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2. 中外美学家对审美经验的认识,对对象的完整把握( 1)帕克 :”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 2)黑格尔 : 推崇视觉和听觉,“认识性的感觉”其它感觉与艺术无关( 3)马克思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生”感觉在实践中获得了社会性(4)钱钟书:“通感”各种感觉可以相互打通王国维人间词话 :“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3 .审美感知的特

31、点:A 审美感知总是与情感活动紧密相联B 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积极地对对象的属性作出自己的建构。C 审美感知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具有整体性特点。:使主体与对象呈现一种物我不分关系4 审美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主客统一的密切(二 )想像1、想像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1)初级形式 :接近联想 ,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2)高级形式 :再造性想像和创造性想像(三 )情感1. 对情感本质问题的几种观点A 客观论者 :审美对象的情感性质是本身所固有的,与欣赏者的主观态度无关不足 :表面上否定了情感的主观性,本质上否定了情感的属人性情感与人是不可分

32、的B 主观论者:认为情感是由主体投身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代表观点 :里普斯“移情说”成就 :强调了观赏者在审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对审美心理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不足 :把审美经验看作与审美对象无关,只是对于主体自身情绪体验的玩味C 主客关系论 :认为情感来自主客体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家: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成就 :把情感特征归纳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足 :只是生物学上的解释,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2. 情感的本质特征:在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获得的属人本质(社会根源)3. 审美情感的特殊本质A 日常生活情感:个人色彩本能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生理快感B 审美情感: 社会性和理性特征从对象能否满

33、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出发来判断欢迎下载第 11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四)理解1、审美理解的特点A 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即超乎感性又不脱离感性,总是与感性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B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我们对审美对象的理解总是丰富多彩,不可穷尽的。 审美理解多义性的原因?(1)从审美客体言,审美对象本身就是含蓄、模糊的,具有意义的不确定性:审美对象中 包含的理性因素总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2)从审美主体言:主体的审美经验总带有个体色彩,总是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去理解审 美对象主体审美经验的个体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去任意理解作品,审美对象总是有着内在的规定性,给读者提

34、供了一个思考和理解的方向二、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1、审美情感对审美想像的作用 A 审美情感是审美想像的原动力B 情感不仅是想像的动力,还是想像的对象C 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到艺术形象中,使形象感染情感色彩2、审美情感与审美理解的关系(情与理)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A 艺术与情感紧密联系:艺术是艺术家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志向而创作的B 强调艺术要“情理交至” :情感活动要受到伦理政治的规范和约束总之,在审美体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表现为:理智渗透于情感之中,情感又受到理智的引导。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呈现阶段、构成阶段和评价阶段。一、呈现阶段: 审美经验的第一个

35、阶段主体凭借感知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中呈现出来完整意象(使外在的审美对象进入到是主体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主体的心理) 。审美感知是一切经验活动的出发点,最大特点审美态度的确立: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1、什么是审美态度?主体摆脱了日常功利和实用态度, 活动。2、如何从日常态度中转入审美态度?以一种观赏和欣赏的态度进入审美关键在于打破主客二元对立的关系,摆脱物质欲望的束缚,建立起一种物我统一的精神交流关系,并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感受审美对象二、构成阶段主体通过想像力的作用, 象。在主体的内心中把对象的原始经验材料建构成一种完整的审美对 审美想像力在构成阶段的作用?1 想像力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

36、统一关系,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 布洛“审美距离说”关键在于摆脱利害关系的束缚,以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事物欢迎下载第 12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2 审美想像力可以在审美距离的基础之上,通过改造主体在呈现阶段所感知的原初审美经验,建构起一个完整的审美对象三、评价阶段审美经验的最后阶段,主体要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依靠理解力, 对已构成的审美对象作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第五章艺术论给艺术下定义困难的原因:A 被“艺术”范畴所指称的对象本身就处在不断变化之中。B 判断“艺术”的标准也是互动变化的。C “艺术”本身的意义总处在不断变化中。D 人类对艺术的功用判断总是处在变化

37、中。一、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一)从艺术的起源角度定义1、游戏说: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 代表人物:康德,席勒,斯宾塞 成就:看到了艺术和游戏的相通之处:非功利性、愉悦性不足:对两者本质区别认识不够:A 艺术给人提供的是深刻的真实,游戏给人提供的是纯粹的虚幻性。B 游戏可使人沉浸在单纯的快感中,艺术给人的是广阔思想内涵、人生启迪 2、集体无意识: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 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在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不足: A“集体无意识” 只是一种心理学假设,不符合艺术创造的

38、实际(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B 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1、模仿说: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或理念世界的模仿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成就:把艺术和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握了艺术产生的根源不足: A 把艺术的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忽略了艺术的审美特质。B 忽略了艺术创作的主体性和表现性。2、表现说: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代表人物:康德: “天才论”克罗齐:“艺术即直觉” ; 中国:意志说,心生说,缘情说 成就:把艺术的本质同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模仿说的局限,突出了艺 术的审美特征。不足: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3、“有意味的形式

39、说”克莱夫 ?贝尔: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欢迎下载第 13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形式:把线条和色彩,以及特定方式组合成的关系把现实生活的全部内容排除在外。意味:纯形式背后隐藏的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 成就: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意味”是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情感不足:把“意味”与审美形式与一切现实内容脱离开,脱离人类具体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4、符号说苏珊 ?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现符号”核心观点: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表现的不是个人的瞬间情感,而是一种人类普遍的经验或情感艺术即人的生命形式。成就:综合了“表现说”和“有意味的

40、形式说”起。,把艺术的本质和人类的情感本质联系在一不足: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缺乏社会实践基础。(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1、载道说: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 代表人物:孔子,韩愈,柳宗元成就:将文章置于道德的束缚下,抨击了伪情造文的风气,具有时代意义不足:完全摒弃了文章的缘情作用,突出了政治教育作用,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具有 片面性。2、娱乐说自娱: 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向往但不能实现的理想、愿望。娱人:一切艺术都能使人产生快乐,都有娱人的特性和功能。二、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2、艺术品是精神

41、产品在,而不是物质产品3、艺术品主要是形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结果 形象思维: 即艺术思维, 艺术家借助于形象来反映生活,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运用典型化和想像的方式,塑造艺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三、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1、经过审美加工的创造,非艺术的自然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为艺术品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领域渗透,使日常生活富有审美意味.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一、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物质材料不仅是艺术存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必要前提和构成要素,而且本身就

42、是艺术品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2、形式符号层:指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形式符号层的作用:A 形式符号层在艺术品的结构中,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B 形 式符号层更重要的作用:直接指向和构成艺术形象和审美境界。欢迎下载第 14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3、意象世界层: 艺术品结构的核心层次的,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意象世界。意象世界层是非现实的,展现着人类审美经验4、意境超验层: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形而上质艺术品的四个层次是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三节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一、什么是意象?(一)意象的结构 意:主体

43、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等。象: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表达主体之“意”(二)意象的生成,能够为感官所接受、感知到的非现实的表象。意象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意向和想象起巨大作用(三)意象的主要类型 、仿象:仿真之象、兴象:起兴之象、喻象:喻意之象、抽象:纯粹形式符号之象 二、意象的审美特征 、虚拟性:不必符合现实的存在、感性: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的直观性和具体性、想象性: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情感性:艺术家创作意象时总是渗透着某种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第四节意境一、什么是意境?、意境: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审美概念,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交融、物我

44、两忘的 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体味的境界中。发展人:王昌龄(最早提出)、意境与意象的关系?,王国维(集大成者)联系:意境以意象为前提,意境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象基础之上区别: A 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主要讲的是审美的深度B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限域,再造的一个虚空的审美境界C 意象属于艺术范畴,意境与中国整体哲学意识相关联二、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分类、“有我之境” :指作家带着浓厚的主观情感去描绘客观事物,彩。故物皆具有作家主观情感色、“无我之境” :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家主观的感情色彩。把自己的意趣隐藏在其

45、中,表现看不出作第五节艺术的功能欢迎下载第 15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一、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二、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艺术的多元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二、艺术只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中。 艺术品只存在于主体物化存在。(创作和欣赏)的审美经验活动中,是这种审美经验、审美意象的三、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作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作为连接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桥梁和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1 他律性:艺术品为他者存在,赏活动才能重

46、新被激活。受他者制约。 艺术品的意象既受创作者决定,又得依赖于欣2 形式符号性:创作者的经验和意象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3 开放性:艺术品是两头开放的,即向艺术家开放,又向欣赏者开放 创造和生产第二节艺术意象的一、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艺术活动的开端即由意象的产生为标志二、意象的孕育1、意象的孕育是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主客体之间的感(应)动关系是孕育艺术意象的 内在动力。2、意象的孕育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三、意象的生产:1 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和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成为一个完2 意象的从无到有还是心中意象获得外在形式

47、符号。3 意象的从无到有依赖于物化的实在形式。整的整体。4 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形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依赖于技巧和操作的完成。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和艺术技巧一、天才是客观存在的二、艺术敏感: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艺术敏感 的作用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特别的意蕴,展开艺术想像。 三、艺术想象力欢迎下载第 16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1 概念: 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形象思维的能力程度。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的生产过程中是最重要、最有决定力的艺术创造力。2 艺术想象的特点:A 艺术想象力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和正常

48、的逻辑时空,以艺术感悟为主,形成独特的心理时间和情感逻辑,来整合心理意象。B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四、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形成的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五、艺术技巧与操作1 艺术技巧的作用:A 艺术操作(艺术技巧的发挥)是意象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B 艺术操作又赋予意象以最终的形式符号,将意象孕育的成果物化为现实可传达的艺术品。2 艺术技巧始终与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紧密相联。 离开了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整体,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与技巧,没有任何意义。3 艺术技巧有操作在质料上留

49、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其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第四节一、 二、 三、艺术的分类艺术形态划分的标准1 西方美学史上艺术形态划分的标准A 亚里士多德:一切艺术都是对现实的摹仿,根据摹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对艺术加以分类。四、B 黑格尔:( 1)象征型艺术(2)古典型艺术( 3)浪漫型艺术2 艺术分类的三种标准:A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B 艺术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C 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艺术二、各种艺术的审美特征:(一)空间艺术:总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规范在空间中排列而成视觉 1. 建筑:介于审美与实用之间的艺术形态,反映了人类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追求精神 需要有满足这一基本规

50、律。A.注重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 B.注重建筑的形式结构 C.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2 雕塑:始终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服务。A. 雕塑对物质材料的选择有严格要求易于塑形,不易变质B. 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C. 雕塑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最富暗示性的一瞬间”3 绘画:在平面内营造空间的艺术,以人的视觉为基础。A 强调画面的内在意蕴化静为动B 要掌握绘画的基本语言的审美物质:线条的质感和韵律,形式的象征性和组合关系,色彩欢迎下载第 17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的情感性和色彩间的组合关系等C 注重画面的韵律二、时间艺术1 音乐:通过声音来传达思想情感的艺术。A 音乐的声音自身的质

51、量和声音的组合关系决定着音乐的美感。 B 声音按照一定的规范组合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C 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表演者为中介。D 从音乐艺术的形态学特征上来说,它是完全动态的艺术。2 戏剧:时间艺术中最接近空间艺术的门类A 注重媒介自身的审美作用:舞台、演员的表演和道具、戏剧对白等都是戏剧美的重要组 成部分,都必须体现出动态性,和戏剧情节的要求与发展统一起来。B 戏剧是一个动态的结构,使戏剧中的事件完整与同一。戏剧的情节结构总有一个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的变化过程,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与重建一、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与重建1 艺术接受:本质上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2 艺术接

52、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的,而不是直接传递的3 艺术品的符号形式向接受者提供了藉以获得意象的潜在可能性和暗示的轨迹。二、艺术接受的主体1 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意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艺术的审美对象不是先在艺术品,而是接受者在艺术的形式符号暗示和指导下,由接受者主体性的参与而在接受者的心理活动中重建生成的艺术意象。2 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 :德国美学家姚斯提出,指欣赏者接受文艺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3 艺术品的形式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波兰美学家英加登:文学作品有空白和不确定性,需要读者将其具体化。艺术品提供一个较模糊的总体框架接受者的

53、主体性参与填补图式结构的 空白使不确定的意象确定下来重建起具体的意象体系。三、艺术品的欣赏过程1 观: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2 品:在直观也了解后,必须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使意象重建得以实现。关键:从日常意识状态进入审美状态“品”的条件: A 丰富的艺术欣赏经验B “知人论世” :由孟子提出,指要了解艺术家的作品必需先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3 悟: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进入佳境后,由的境界。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这是一个高度自第七章审美教育论欢迎下载第 18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一、中国美育思想简述(一)上古美育意识

54、:自发到自觉,与“乐”紧密联系。(二)古典时期的美育思想:审美活动实现以下两种和谐:A 天人关系的和谐: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B 人际关系的和谐: “和敬”、“和顺”、“和亲”。2.建安时期:徐幹中论中首次提出“美育”观点。3.宋代朱熹“消融查滓” :“查滓是私意人欲”4.明末金圣叹“见文观心”中国封建时代,美育只是一种依附性的存在,到近代美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三)近代美育观1. 蔡元培:现代意义上“美育”一词最早由蔡引入。“以美育代宗教” : A 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 B 美育是进步的, 宗教是保守的。C 美育的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2.梁启超:“趣味教育”或“情感教育”美育

55、是通过趣味或情感去感化人,其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和文学)。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熏、浸、刺、染”四种力。3.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二、西方美育思想简述。1.柏拉图:最早谈论到审美教育“陶冶性灵”2.亚里士多德: “净化”说。3.贺拉斯:“寓教于乐” :将艺术的教育功能寓于娱乐功能之中,强调美育的A 真实性 B 形象性C 情感性。4.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美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席勒的美育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A 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的目的;B 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C 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审美教育的任务就在于要不断拓展

56、人身上的“纯粹理想人的成分” 。5.马克思: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第二节美育的内涵一、审美教育内涵的历史界定1. 美育是人格教育:把美与善混为一谈,最终将美育视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道德教化 工具,以礼法伦常窒息个体的精神自由。2.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了近代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特点。对情感的重视使个人价值得到 了肯定,张扬了人性,但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进一步泛化为情感。3. 美育是艺术教育:过于夸大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遮盖了审美教育更深刻 的目的和价值追求,最终把审美教育视为技巧和手段,取消了其独立地位。 二、分析审美教育内涵时应注意三原则1. 手段与效果一致的原则。 手段:以审美(艺

57、术和各种形态的美)作为特殊的教育手段。效果:以充分有效地实现对象的审美价值,发挥审美的教育作用为指归。接效果兼顾的原则。 直接效果: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产生情感的陶情怡性、心灵愉悦等直接效果。间接效果: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2.直接效果与间欢迎下载第 19 页,共 20 页精品学习资料精品学习资料3. 独特性原则:审美教育的独特性就在于,它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审美教育的定义: 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的价值意义,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

58、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审美教育的特点 一、诉诸感性: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 二、潜移默化:是一个长期实践和发展的活动。 三、能动性:主体在接受美育时能表现出主体能动的创造性。审美教育的功能一、怡情养性美育与德育的区别:1.方式上:美育是自内而外,重情;德育是自外而内,重理。2.效果上:美育使人亲和、充满爱心;德育则是一种严肃的要求。美育与德育的联系:以道制欲。二、化性起伪美育的目的荀子:“性”,自然之性,恶; “伪”,后天积累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一、美育的目的:培养完美的人二、美育的任务: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三、美育的着重点:通过审美能力的提升最终使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四、美育的价值取向:把培养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人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美育从根本上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自由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核心所在。欢迎下载第 20 页,共 2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