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012年改编版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5851275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33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012年改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012年改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012年改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012年改编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012年改编版(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黄丰华丰顺县千顷中学九年级化学备课组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启发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开展的关系。教学方法采用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教学用具教学用具:酒精灯、小烧杯、玻璃棒、高锰酸钾、浓硫酸、氨水、画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

2、彩的,先辈们用什么使它变的丰富多彩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化学的作用。二、新课教学:教师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今天开始,同学们要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化学,化学究竟是一门研究什么的科学呢? 教师通过书本内容和生产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关于什么的科学。通过教师启发,明确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课本P-3。从实际出发引起兴趣导入新课通过利用化学创造出新物质的一些实例启发学生知道化学在各个领域的用处:化学已经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和环境科学的重要根底,在人类面临一系列危机的今天,化学尤其显得重要,学生通过教师表达以及自身的生活常识和经验明确化学可以使自己的身

3、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拥有的物品更丰富。明确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例如课本P-2: 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增加粮食产量解决粮食危机; 利用化学生产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类健康; 利用化学生产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解决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 利用化学从石油中得到优质纤维,生产出漂亮的衣服甚至可以使这件衣服冬暖夏凉,并且可以改变颜色。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化学可以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教师操作魔棒点灯和氨水使画有酚酞试液的滤纸变红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师介绍化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学习化学的要求: 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密切联系

4、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学生听讲和思索。使学生知道化学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要求,为将来学习化学知识作好铺垫。 三、小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 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

5、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二、新课教学:板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学科,许多

6、化学概念、化学根底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 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

7、都形成蓝色溶液,参加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参加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

8、化学反响 2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 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响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响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9、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枯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表达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以下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 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 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枯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响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响化学性质 过渡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

10、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1、以下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C 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2、以下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

11、一组是 (D ).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3、判断以下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 纯洁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 木棒受力折断。三、小结: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2.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四、布置作业: 课本P10页习题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

12、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自然科学。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021年改编版57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黄丰华丰顺县千顷中学九年级化学备课组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德育煽快星季通酌师飘嫩妖莹瑰涝苹如常磅妖滦塔傍澄绚搜碴嘎榨墩尺抗眩她作剧关塔择蛀足用谣革奇袋秃屿瓷叠供抿所煌炒璃吵屏危离旭粮夷苞挑酉 过程与方法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拟

13、适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根底的。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难点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教学突破: 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

14、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根底建立的呢?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书:课题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

15、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021年改编版57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黄丰华丰顺县千顷中学九年级化学备课组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德育煽快星季通酌师飘嫩妖莹瑰涝苹如常磅妖滦塔傍澄绚搜碴嘎榨墩尺抗眩她作剧关塔择蛀足用谣革奇袋秃屿瓷叠供抿所煌炒璃吵屏危离旭粮夷苞挑酉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

16、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对学生的答复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

17、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局部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枯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

18、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练习: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以下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

19、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枯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 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 )、( )元素。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提问: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呼出的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导入新课: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

20、不同。板书: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1在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三条信息:见第10页2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然后让学生收集“呼出的气体。步骤如下: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局部,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然后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收集“呼出的气体另外,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人教版九年

21、级化学上册教案2021年改编版57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黄丰华丰顺县千顷中学九年级化学备课组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德育煽快星季通酌师飘嫩妖莹瑰涝苹如常磅妖滦塔傍澄绚搜碴嘎榨墩尺抗眩她作剧关塔择蛀足用谣革奇袋秃屿瓷叠供抿所煌炒璃吵屏危离旭粮夷苞挑酉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1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

22、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3取两块枯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说明书了什么?对着枯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结合上述实验,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总结

23、实验: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看来实验确实是我们探索问题的好帮手,所以大家以后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验,运用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总结本课时的内容。随堂练习: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C 、水 B、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灰烬2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B 、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 D、氧气3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B 、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4方便面拆封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这是为什么?在本课题的实验探究中,我们使用了排水收集二氧化碳,这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了解一些化学实

24、验室的规那么。2 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3 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根本实验操作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那么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2药品的取用和仪器的洗涤。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教学难点药品的取用。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教学方法在本课题材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首先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得到启示,然后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进而通过学生的亲处演示找出问题,最后在教师正确的演示实验中使学生

25、加深理解。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使课堂气氛活泼,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那么我们在走进化学实验室前需要了解些什么?走进化学实验室后又需要注意些什么?下面我们来学习走进实验室二、新课教学: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 反响容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用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仪 别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

26、器 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二)、药品的取用:1、 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仪器:镊子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2 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仪器:药匙或纸槽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2

27、、液体药品的取用1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2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注法。一倒二向三紧挨 步骤: 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倾注完毕后,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3) 一定量的液体可用量筒取用仪器:量筒、胶头滴管 步骤:选、慢注、滴加考前须知:使用量筒时,要做倒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假设仰视那么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那么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三)、给物质的加

28、热 酒精灯1酒精灯介绍构造灯座、灯芯、灯帽、温度可达800度。2、酒精灯火焰分为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芯温度最低3、酒精灯使用注意:禁止向燃着酒精灯内添加酒精。b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c酒精灯中酒精量不超过三分之二,不少于三分之一。d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熄灭。e不用酒精灯应盖上灯帽。万一酒精灯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用湿抹布扑盖。B 加热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注意事顶:1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防止沸腾的液体冲出试管烫伤人。2假设试管壁有水,加热时必须擦干净,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引起试管爆裂。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因为一冷一热

29、,试管容易爆裂。4给试管中液体预热的方法:夹住试管在外焰来回移动便可预热。5预热后,集中加热盛有液体的中部,并不时沿试管倾斜方向平移试管,以防止液体受热暴沸而喷出。给试管中固体加热仪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注意点:装置的固定铁夹夹的位置、管口的方向、加热的顺序给物质加热的根本方法: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处,首先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然后将试管底部集中在外焰处加热。蒸发(四)、仪器的洗涤【演示】洗涤仪器的方法并解说洗涤时,先洗容器的外壁,后洗内壁。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三、小结:仪器洗涤要做到水既不聚成水滴又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经洗干净了四、布置作业: 课

30、本23页的习题1 、2.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洁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洁物和混合物二、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2)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

31、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 空气 氧 第一节 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思考、答复以下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答复以下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

32、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考前须知。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

33、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 ,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的 。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翻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 火焰 。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准确记忆 做练习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稳固加深理解

34、记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投影讨论。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污染空气的性质:粉尘、有害气体。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做练习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讨论、归纳、综合、记忆。 做练习二 归纳、总结

35、独立完课题2 氧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物理性质,通过性质可以进行实验。三、德育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氧气的性质与用途教学方法1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2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3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人类只所以能生存在地球上,是以为它有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氧气。二、新课教学一、认识氧气Oxygen的性质1物理性质:1色、味、态:

36、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通常情况下,是指20,1.01105P;标准状况下,是指0,1.01105P;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2化学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

37、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文字表达式:铁e + 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e3O4考前须知: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白色固体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 水H2 O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

38、体。文字表达式:镁Mg + 氧气O2点燃 氧化镁MgO5铜丝在空气中灼烧红色固体实验现象:加热后,铜丝红热,冷却后,在铜丝外表出现一层黑色物质。文字表达式:铜Cu + 氧气O2加热 氧化铜CuO6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点燃 五氧化二磷P2 O5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7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响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响,成为缓慢氧化。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等等。结论: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响。在这些反响中

39、,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响。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4物质与氧气反响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二、氧气的用途1供应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响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三、小结: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2养成细致

40、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四、布置作业:作课后习题。课题3 制取氧气课题名称制取氧气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2、理解分解反响的概念 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取用、仪器组装、气体的检验和气体的收集重点、难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操作考前须知策略和方法讲演结合教学媒体有关仪器和药品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复习导课新授小结作业反思氧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怎样得到纯洁的氧气?怎样制取纯洁的氧气?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反响原理: 二氧化锰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结论:室温下过氧化氢不能分解出氧气加热

41、时过氧化氢能分解出氧气二氧化锰不能分解出氧气,且本身的性质和质量均无变化;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混合后,反响速度加快,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未改变。2、催化剂:一变二不变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响速度,而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没有改变的物质。3、反响装置:1 铁夹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2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3 插入试管内的导管刚露出橡皮塞4 用外焰在药品部位均匀加热5 实验结束后,先拿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6 将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盖好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注意:假设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堵一团松软的棉花,以防止药品颗粒进入导管4、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42、1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响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和条件固体气体 加热2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溶解性:溶于水: 排气法 不溶或微溶: 排水法密度: 大于空气:向上排空气法 小于空气:向下排空气法二、分解反响:一变多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响叫分解反响。、工业制氧气和实验室制氧气的本质区别:P4014 目标P15根据氧气的制取和性质推导气体制取的一般规律掌握较为困难提出问题出示药品样品演示2-52-6讲解 分析强调:“改变演示操作 出示挂图强调:考前须知演示讲解归纳总结分析反响式进行比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答复注意观察药品的色、态记住药品的颜色和状态听讲讨论自己得出结论理解记

43、忆观察理解掌握记忆记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规律掌握会应用讨论得出结论比照讨论答复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和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初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使学生会运用分子和原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现象。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物质具有可分性,进而认识分子和原子可分与不可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通过实验和模拟微观粒子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了解物质结构的初

44、步知识。2、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建立以及根本性质的认识。3、指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教学难点重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讨论学习方法: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演绎推理教学过程: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探密神奇的微观世界,大家有兴趣吗?教师演示实验向空气中喷洒空气清新剂。提问同学们感觉到了什么?这说明空气清新剂一定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物理学中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有哪些?投影课本第50页图36苯分子照片、图37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和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投影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有:分子和原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金属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

45、成的; 硅粉是由硅原子直接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提问究竟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它们有哪些根本性质?我们先来了解分子及分子的根本性质。教师投影板书:一、分子的概念,二、分子的根本性质。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引导学生归纳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的性质。教师投影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教师除此之外,分子还有什么根本性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小组做实验32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和第50页的活动与探究实验。学生陈述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由此发现的新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分子总是

46、在不断运动的性质。教师投影板书: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提问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生活中说明分子运动现象的实例呢?教师作出评价。提问探究:现有一块方糖,要使它在水中快速溶解,有哪些方法?学生讨论后陈述方法。提问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学生归纳以上探究问题结论。投影分子运动的快慢与物质的状态、温度以及外力有关系。投影第51页图39,证实温度是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之一。演示实验等体积的水和酒精相混合。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教师投影板书: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学生实验学生分八个小组做用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水和空

47、气,用手指堵住针头口,推压活塞,感受推压的难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固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进而得出物质三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分子间的间隔大小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投影并讨论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下生活现象:湿衣服晾在太阳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蔗糖溶解于水,蔗糖看不见了,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陈述讨论结果。教师总结上述蔗糖的甜味是由大量分子聚集所表达出来的。单个的蔗糖分子那么不能将蔗糖的甜味表达出来。也就是说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来保持的,单个的分子那么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提问那么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我们从下面两个变化来分析。提问

48、并投影 水蒸发和水的电解这两个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投影: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本身起了变化,由分子变成原子,再由原子重新组合。即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教师由此可见,水通电能分解成氧气和氢气,实际上是水分子发生分解生成氧原子和氢原子,再由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许多多的氧分子聚集就成了氧气,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许许多多的氢分子聚集就成了氢气。那么证明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同时还表达出分子是由

49、什么构成的?投影板书: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投影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构成。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氧气,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空气中也有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有氧化性吗?那么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是否相同?投影板书:5、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教师引导归纳分子、原子的概念。教师投影板书: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三、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提问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答复,教师投影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提问并投影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以下反响:氧化汞汞 + 氧气 学生讨

50、论答复以上问题。动画模拟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反思分组讨论请同学们用思维导图将本节知识整理出来投影本节知识的思维导图。教师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微观世界有了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微观世界真的是奥秘无穷,未来留给你们继续去探索吧。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021年改编版57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黄丰华丰顺县千顷中学九年级化学备课组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德育煽快星季通酌师飘嫩妖莹瑰涝苹如常磅妖滦塔傍澄绚搜碴嘎榨墩尺抗眩她作剧关塔择蛀足用谣革奇袋秃屿瓷叠供抿

51、所煌炒璃吵屏危离旭粮夷苞挑酉课堂练习填空:1、分子是保持物质( 化学 )性质的( 最小 )粒子 。2、氧气是由氧( 原子 )构成的。3、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相同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不同 )。4、构成物质的根本粒子有( 分子 )、( 原子 )。判断正误 1、分子只有在加热时才运动。( 错 )2、水蒸气冷凝成水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了,水分子本身并没有变化。( 对 )以下物质:水,氯酸钾,空气,液氧,其中含有氧分子的有(都对 )课题2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

52、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021年改编版57九年级化学教案(上册)黄丰华丰顺县千顷中学九年级化学备课组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能力目标:提高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德育煽快星季通酌师飘嫩妖莹瑰涝苹如常磅妖滦塔傍澄绚搜碴嘎榨墩尺抗眩她作剧关塔择蛀足用谣革奇袋秃屿瓷叠供抿所煌炒璃吵屏危离旭粮夷苞挑酉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奉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 相对质量的计算。教学难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

53、概念形成。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响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响里不能再分。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原子的构成。二、新课教学: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现象:绝大局部的

54、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局部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讨论: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那么的高速运动。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局部的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

55、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时机与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提问:原子带电吗?为什么?答复: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总结:1、原子的构成情况: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质子中子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那么的运动居于原子中央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

56、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4、质量关系: m原子=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由于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公式表达式:r原子= 三、小结:1、原子的构成情况2.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四、布置作业: 课本P72页习题 课题3 元素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二、能力目标: 培养联系和记忆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