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初中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15744406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初中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初中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初中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小学初中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初中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小学初中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学初中教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存在问题1.家长有疑惑。部分家长感觉孩子到初中以后成绩直线下降和小学时清一色的优良形成了明显反差,形成对孩子的潜力或初中的教学质量以及小学段的教育疑惑。2.初中有意见。小学毕业就近入学后。初中对学生的程度测试结果往往不能让教师满意,同时,小学对初中的评价方式也有异议。3.学生很茫然。进入初中后,学生感觉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增大、教师不熟悉、大多数学生不认识,沟通困难等诸多问题突如其来。二、成因分析1.从学生方面看。(1)环境上:小学生进入初中,对新学校一下子难以适应,使大部分学生在心理、学习、交往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2

2、)学习上:进入初中后,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学生心理、知识储藏等方面缺乏准备,未能及时进展自我调整。(3)生理上:从初一开始,大多数学生进人身体迅速发育期,情绪稳定性较差,进论文联盟.Ll.入典型的叛逆期、不服管理期,管理难度增加。(4)心理上:进入心理断乳期,开始出现成人化的倾向,自主意识、批判意识明显,但个性思维体系尚未形成,交流、沟通难度增大。(5)人际关系上:新的教师、同学问的认知和关系需要重新建立;小学教师保姆式的管理方式被淡化;思想和行为上显得盲从。2.从教师方面看。(1)初中教师:目前大多数学校在教学及班级管理上采用初一到初三循环体系。多数担任初一教学的教师从毕业班循环下来,往

3、往出现对初一新生的才能估计过高,造成教师的教学要求、方法与学生实际脱节。(2)小学教师:绝大多数由于长期工作习惯,缺乏对中学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以及教育教学特点的理解,对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生活缺少必要的铺垫。3.从管理方面看。(1)教育工作侧重点不同:初中还面临着很大的升学压力,而小学由于免试入学,造成了教育工作的侧重点和目的要求不一致。(2)管理相对封闭:目前的中小学管理体系上根本属于闭门造车。教师、学生缺乏交流和沟通,对彼此的需求和各项工作及活动的开展缺乏理解。4.从学习方面看。(1)课程增加:课目增多,分科更细。(2)难度增大:较小学课程相比,初中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要求加大。

4、三、对策1.管理方面。(1)加强对九年一贯制办学及管理格局的研究和实验。实行九年一贯制,一方面使小学阶段开展的素质教育成果得到延续和开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2)要加强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研究。小学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制度,将综合素质测定和质量考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确保学生在全面开展的根底上,质量得到有效提升。(3)要加强中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研究。小学、初中要将中小学教育衔接纳入教育教研范畴,通过课题研究讨论衔接中的措施和方法,逐步将衔接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实在作好中小学的平稳过渡和顺利衔接。2.教师方面。(1)在教学内容上要互相浸透,作好有序衔接。各科教师要熟悉对应学段的教材

5、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络,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络和有机浸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2)在教学方法上要互相沟通,做到科学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浸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才能。(3)在评价方法上要根据年龄特性,做到自然衔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引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味到成功的喜悦。(4)在师生交往中要通过活动及交流,逐步过渡到情感的沟通和衔接。小学段,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初中教师更应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施行平稳过渡。3.学生方面。(1)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作好学习心理的衔接。特别需要注重这一过渡时期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2)要以兴趣为导向,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反思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方法的重要和会学习的成效及乐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循序渐进、分段培养,逐步作好学习才能的衔接和开展。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才能、感知才能、识记才能、思维才能、创新才能,重视学生感知的完好性、细致性、抽象性的培养,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才能和创造思维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