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第十一节章耳聋及其防治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15401744 上传时间:2022-07-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六篇 第十一节章耳聋及其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六篇 第十一节章耳聋及其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六篇 第十一节章耳聋及其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第六篇 第十一节章耳聋及其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篇 第十一节章耳聋及其防治(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长沙医学院教案格式课程名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授课对象06级预防医学(本科)授课时间2008年课程类型理论课课程总学时30学时考核方式考试教材名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六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授课内容第六篇第十一节章耳聋及其防治授课学时1学时目的要求1.熟悉传导性聋的病因及治疗2.熟悉感音神经性聋病因及临床表现3.熟悉诊断及鉴别诊断4.了解预防及治疗教学重点1.传导性聋的病因及治疗2.感音神经性聋病因及临床表现3.耳聋诊断及鉴别诊断教学难点耳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教学参考书籍及文献1.孔维佳主编,耳鼻咽喉科学(7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2

2、002年2.黄选兆、汪吉宝主编,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3.王正敏、陆书昌主编,现代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讲课内容步骤时间分配耳聋及其防治(50分钟)(一) 定义 (5分钟)(二) 耳聋的分类 (25分钟)(三) 耳聋的分级 (5分钟)(四) 诊断 (5分钟)(五) 耳聋的预防 (5分钟)(六) 助听器的选用 (5分钟) 教研室: 五官科教研室 授课教师: 尹晟 编写时间:2008-7-1第六篇 第十一节章 耳聋及其防治一、定义:耳聋和重听听觉系统中传音、感音或综合分析部分的功能异常可致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轻者称为重听,重者听不清或听不到外界声响称为聋,临

3、床上常将两者混同,统称为聋。二、耳聋的分类 耳 聋 器 质 性 聋 功 能 性 聋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混合性聋非 器 质 性 聋神 经 性 聋感音性聋神经性聋癔 病 性 聋耳聋分为器质性聋和功能性聋。器质性聋按病变部位及性质可分为三类:、传导性聋:外耳、中耳传音机构发生病变,音波传入内耳发生障碍,例如,耵聍栓塞、中耳炎等所致的耳聋。、感音神经性聋:指耳蜗螺旋器病变不能将音波变为神经兴奋或神经及其中枢途径发生障碍不能将神经兴奋传入;或大脑皮质中枢病变不能分辩语言,统称感音神经性聋。如梅尼埃病、耳药物中毒、迷路为、噪声损伤、听神经瘤等。、混合性聋:传音和感音机构同时有病变存在。如长期慢性化脓性中耳

4、炎、耳硬化症晚期、爆震性聋等。 (一)传导性聋:外耳和(或)耳疾病使传抵内耳的声能减弱,从而引起的听觉机能减退称为传导性聋。、病因:()先天性:常见的有先天性畸形,包括外耳、中耳的畸形,例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或鼓膜、听骨、蜗窗、前庭窗发育不全等。()后天性:外耳道发生阻塞,如耵聍栓塞、骨疣、异物、肿瘤、炎症等。中耳化脓或非化脓性炎症使中耳传音机构障碍,或耳部外伤使听骨链受损,中耳良性、恶性肿瘤或耳硬化症等。、治疗和预防:早期积极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分泌性中耳炎是防治传导性聋的重要措施。传音结构修建术(鼓室成形术)对提高传导性聋的听力有一定效果,如能早期施行鼓室探查和鼓室成形术,可保存和恢复

5、听力。对传导性聋较重者,可配戴助听器,以提高听力。 (二)感音神经性聋:螺旋器毛细胞、听神经、听传导径路或各级神经元受损害,致声音的感受与神经冲动传递障碍者,称感音性或神经性聋。临床上常规测听法未能将两者区分混称感音神经性聋。引起感音神经性聋的常见原因有:注: 、先天性聋:又分为遗传性聋和非遗传性聋两大类。前者是指腺炎、流感等疾病,或大量应用耳毒性药物等因素所致;、老年性聋:是人体老化过程在听觉器官中的表现。老年性聋的出现年龄与发展速度因人而异,其发病机制也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及整个生命过程中所遭受的各种有害因素影响有关; 、传染病源性聋:系指由各种急慢性传染病产生或并发的感音神经性聋,其发

6、病率逐渐降低; 、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耳聋:最常见者为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肾脏疾病、肾功能 不全也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耳毒性聋:主要指耳毒性药物使用导致的耳聋;、创伤性聋:主要是指头部或耳部外伤所致的听力损失,此外,潜水人员上升出水时减压过快、爆炸时强大的空气冲击波与脉冲噪声的声压波引起中耳和内耳各种组织结构的损伤也可引起创伤性听力损失;、突发性聋:指瞬间发病发生与内耳供血障碍或病毒感染有关;、自身免疫性聋:为多发于青壮年的双侧同时或先后出现的、非对称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梅尼埃病、耳蜗性耳硬化、听神经瘤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耳聋。 (三)突发性聋:是一种突然发生而原因不明的感音

7、神经性聋。目前多认为急性血管阻塞和病毒感染是引起本病的常见原因。病变可累及螺旋器,甚或前庭膜、蜗窗膜破裂。耳聋可在瞬间显现,也可在数小时、数天内迅速达到高峰,多为单侧,亦有双耳患病,伴耳鸣,有的可伴眩晕。早期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四)爆震性聋:系由于突然发生的强大压力波和强脉冲噪声引起的听器急性损伤。鼓膜和耳蜗是听器最易受损伤的部位。当人员暴露于90dB以上噪声,即可发生耳蜗损伤,若强度超过120dB以上,则可引起永久性聋。鼓膜损伤与压力波强度有关,表现为鼓膜充血或鼓膜穿孔。耳聋的程度与噪声强度、暴露次数以及压力波的峰值、脉宽、频谱、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耳聋性质多为感音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五

8、)噪声性聋:是由于长期遭受85dB以上噪声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缓慢进行的感音神经性聋。主要表现为耳鸣、耳聋,纯音测听表现为4000Hz谷形切迹或高频衰减型。亦可出现头痛、失眠、易烦躁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其耳聋程度主要与噪声强度、暴露时间有关,其次与噪声频谱、个体差异亦有一定关系,有人发现2000Hz4000Hz的噪声最易导致耳蜗损害。三、耳聋的分级:我国临床上多以言语频率(500、1000、2000HZ)的平均听阈为准,将耳聋分为五级,它们是:轻度耳聋:听低声谈话时才感困难,平均听阈40dB。中度耳聋:听一般谈话声有困难,平均听阈在4155dB。 中重度耳聋:要大声说话才听清,平均听阈在5670d

9、B。重度耳聋:仅可闻及耳旁大声呼喊,听阈在7190dB之间。极度耳聋:耳旁大声呼喊都听不到,平均听阈在90dB以上。按WHO 1997年耳聋分级标准,将平均语言频率纯音听阈分为4级。轻度聋:近距离听一般谈话无困难,听力计检查纯音和语言听阈在2640dB。中度聋:近距离听话感到困难,听阈4160dB重度聋:在耳边大声呼喊方能听到,听阈6180dB。计重度聋:听不到耳边大声呼喊的声音,纯音测听听阈超过81dB。 四、诊断应仔细询问病史;检查外耳道及鼓膜;进行音叉检查及纯音听阈测听,以查明耳聋的性质及程度。对儿童及不合作的成人,还可进行客观测听,如声阻抗测听、听性脑干反应测听及耳蜗电图等。治疗和防治

10、:感音神经性聋的疗效目前尚不理想,因此,关键在预防,发病后及早治疗。、积极防治因急性传染病所引起的耳聋,做好传染病的预防、隔离和治疗工作,增强机体(尤其是儿童)的抵抗力。、对耳毒性药物的使用,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如有中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用维生素和扩张血管的药物。、根据不同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的不同阶段可采取不同药物综合治疗,如增进神经营养和改善耳蜗微循环的药物、各种血管扩张剂、促进代谢的生物制品等。 五、耳聋的预防:耳聋的预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杜绝近亲结婚,积极防治妊娠期疾病,减少产伤,早期发现婴幼儿耳聋,尽早治疗及听觉言语训练;提高生活水平,防治传染病,确保身心健康,减慢老化过程;慎用耳毒性药

11、物,尽可能减少用量及疗程,特别是对有家族药物中毒史、肾功能不全、孕妇、婴幼儿和已有耳聋者更应慎重。用药期间要随时了解并检查听力,发现有中毒征兆者尽快停药;尽量减少与强噪声等有害物理因素及化学物质接触。 六、助听器的选用:语频平均听力损失3580dB者均可使用,听力损失60dB左右效果最好。(一)单侧耳聋一般无需配用助听器。(二)双侧耳聋者, 、若两耳损失程度大体相同,可用双耳助听器或将单耳助听器轮换戴在左右耳; 、若两耳听力损失程度差别较大 ()但都未超过50dB者,宜给听力较差耳配用。()若有一耳听力损失超过50dB,则应给听力较好耳佩戴。注:此外,还应考虑听力损害的特点,助听器应该先用于言语识别率较高,听力曲线较平坦,气骨导间距较大或动态听力范围较宽耳。(三)传导性聋者气导、骨导助听器均可用。外耳道狭窄或长期有炎症者宜用骨导助听器。感音性聋伴有重振者需采用具备自动增益控制的助听器。合并屈光不正者可用眼镜式助听器。耳背式或耳内式助听器要根据患者的要求和耳聋的情况选用。初用助听器者要经调试和适应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