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公共组织行为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5264650 上传时间:2022-07-0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6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七章 公共组织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七章 公共组织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七章 公共组织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公共组织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公共组织行为(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第七章 公共组织行为教学要求: 识记:公共组织行为的涵义、类型、与特征;公共组织行为发生机制的构成;公共组织行为自矫机制的构成与基础; 理解:领导、决策、参与、竞争、冲突与合作机制的运行机理; 掌握:公共组织自矫机制的实现途径。 学习重点:公共组织行为发生机制;公共组织自矫机制。 学习内容: 第一节 公共组织行为的含义、类型与特征一、 公共组织行为的含义二、 公共组织行为的类型三、 公共组织行为的特征 第二节 公共组织行为的发生机制一、 领导、决策和参与二、 竞争、冲突和合作 第三节 公共组织行为的自矫机制一、 自矫机制与公共组织的更新二、 自矫机制的基础三、 自矫机制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2、公共组织行为的含义、类型与特征一、公共组织行为的含义公共组织行为(behavior of public organization )指:公共组织主体基于公共组织自身的角度,为实现公共组织的目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二、公共组织行为的类型1、按公共组织行为的主体类别,分为:政府组织行为、公营部门组织行为和非政府组织行为;2、按公共组织行为的主体构成,分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3、按共组织行为的发生和影响的范围,分为: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三、公共组织行为的特征1、公共性 2、公益性 3、源法性 4、功能性 5、稳定性 6、适应性第二节 公共组织行为的发生机制领导与服从、决

3、策与参与是最常见的组织行为一、1、领导行为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成员施加心理和行为上影响的过程。(1)领导合法性基础组织认同与忠诚即领导者和领导行为如何获得“同意和忠诚”。这要求通过提高领导者的素养和能力,改善领导行为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培育相互适应的组织基础和环境基础,实现领导与组织、环境之间的相互匹配,已获得最佳领导效率。(2)领导行为模型(领导行为的本质是影响力)A.领导行为的连续一体模型。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领导者的权力同追随者的自由度形成一种此消彼长的互补性关系,领导者行为风格的灵活性和适应形势决定领带效能的重要因素。一是领导做出决策并宣布实施。在这种模式中,领导者确定一个问题

4、,并考虑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从中选择一种,不给下属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n 二是领导者说服下属执行决策。领导者承担确认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责任。他不是简单地宣布实施这个决策,而是认识到下属中可能会存在反对意见,于是试图通过阐明这个决策可能给下属带来的利益来说服下属接受这个决策,消除下属的反对。n 三是领导者提出计划并征求下属的意见。在这领导者提出了一个决策,并希望下属接受这个决策,他向下属提出一个有关自己的计划的详细说明,并允许下属提出问题。这样,下属就能更好地理解领导者的计划和意图,领导者和下属能够共同讨论决策的意义和作用。n 四是领导者提出可修改的计划。在这种模式中,下属可以对决策发挥某些影响作

5、用,但确认和分析问题的主动权仍在领导者手中。领导者先对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一个暂时的可修改的计划。并把这个暂定的计划交给有关人员进行征求意见。n 五是领导者提出问题,征求意见做决策。在以上几种模式中,领导者在征求下属意见之前就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在这个模式中,下属有机会在决策做出以前就提出自己的建议。领导者的主动作用体现在确定问题,下属的作用在于提出各种解决的方案,最后,领导者从他们自己和下属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中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案。n 六是领导者界定问题范围,下属集体做出决策。在这种模式中,领导者已经将决策权交给了下属的群体。领导者的工作是弄清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为下属提出做决策的条件

6、和要求,下属按照领导者界定的问题范围进行决策。n 七是领导者允许下属在上司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种模式表示了极度的团体自由。如果领导者参加了决策的过程,他应力图使自己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事先声明遵守团体所做出的任何决策。nB领导方格模型(R.布莱克和J.穆顿)描绘领导风格的两维图表,n 横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由低向高发展;纵轴表示对人的关心或者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由低向高发展,共分为八十一个方格。以下介绍五种典型:11型:即贫乏式领导。身在其位,不谋其事,大撒把式,放任自流。若有所思,怕人打扰,爱说中性的牢骚话,遇到自己无法推掉的工作就交由下级办理。用人的原则是来者不拒。只能从

7、事事务性的单调的工作,开始员工满意度高,后来发现真相,非常失望。91型:即任务管理型。有能力,权力欲强,目的是完成工作,对下属的情绪和发展不关心,喜欢用能力强的人,进攻性强。短时期有效,长期会造成上下级的关系紧张,效率下降。19型:即乡村俱乐部管理型。重视下级对自己的评价,与下级打成一片。能容忍下级的各种行为,因而滋长了一种懒散气氛,满意度较高。有的管理者随便为员工减压,窒息了进步,压抑了创造力,使有信心的人失望。55型:即中间型。热衷于弄清多数人的意见,有风度。健谈而不深刻,在管理中不用命令,喜欢激励和沟通。既重视人的优点,也指出人的缺点。非常善于和非正式群体保持良好的关系。用人原则是“选合

8、得来的”人。对工作需求和个人需求都不忽视,喜欢将生产量降低到员工与上级都能接受的水平,即打靶打七环。这种方式有长期支持性,对于日常事物多、规则方式多的组织比较适应,但容易使人变得油滑。99型:即团队管理型。对目标和途径有深刻的认识,善学习,有独到的管理哲学,自我实现的层次较高。善于把组织和个人的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向下级指明前途,也不避讳困难。对方法能做具体的研究。既强调自主也强调合作。、决策行为影响决策行为的因素:客观条件组织自身情况、组织外部环境 主体性因素需要、气质、能力(1)需要、动机和态度 人的行为过程: 达标满意感需要动机目标导向行动未达标挫折感需要。在需要和动机之间“刺激”和

9、“态度”在起着作用。n 需要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E.R.G理论、麦柯里兰成就需要理论n 激励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斯金纳强化理论、伯特尔与劳勒尔综合激励理论、罗伯特.豪斯综合激励理论;动机理论:卡特.卢因团体动力理论、伍德沃德内驱力理论、赫尔驱力减少理论态度理论:凯尔曼态度理论(顺从、认同和内化)(2)决策主体的个性、气质和能力-就决策行为机制来说,组织需要的压力程度、决策动机的强化程度、队决策主体的态度感知均对决策主体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完整的决策行为包括:决策的触发阶段、决策的决定阶段和决策的组织化阶段,也即实现决策影响对组织成员的内化过程。(3)公共组

10、织的决策行为通常面临是个体决策还是群体决策的问题。二者在决策的速度、准确性、创造性、效率、风险和参与度上都有差别。 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差异比较图 方式 个人决策 群体决策 速度 快 慢 准确性 较差 较好 创造性 较高。适于工作不明确、需要创新的工作较低。适于有明确、固定程序的工作 效率由任务的复杂程度决定。通常费时少,但代价高从长远看,费时多,但代价低 风险性是个人气质、经历而定视群体性格而定参与度 较低 较高3、参与(1)治理(government)与参与(participation)治理理论认为: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及认同的共同目标等方式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政治民主化、经济市

11、场化、社会组织化是现代社会的三大产物。社团成为公民参与管理和治理的重要渠道和有效途径。良性社团的发展可使公民根据自己需要找到合理、合法的社会参与途径。有效的社团管理能实现社会个体、全体和组织的自我管理,大大降低政府治理社会的成本。 (2)决策民主化与参与传统公共组织决策行为是单一性决策,具有决策权集中、决策行为个体化、决策机制经验化和决策效果低等特点;现代公共组织决策是复合型决策,具有决策权分散、社会力量参与决策、全体决策制度化、决策机制科学化等特征。决策民主化是公共决策行为的发展趋势,要尽量避免参与决策的缺点和弊端(3)学习型组织与参与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特点:A

12、组织及其成员能保持持续的系统学习;B创新的、可分享的知识体系;C批判的、学习的、整合的组织文化;D灵活的、宽容的组织氛围;E以人为本的组 织理念。参与的精神贯穿于学习组织基本特征的内涵之中。 传统组织与学习型组织的差异比较组织类别比较项 传统组织 学习型组织权力的控制 严密的等级性 非等级性组织文化隔阂封闭、因循收旧、开放参与、挑战反思领导者注重决策主观性、秘密性注重决策的客观性、透明度被领导者行动的被动(消极性)行动的主动(积极性)互动过程 被动等待 主动创造管理思想强调集中控制、管理中心上移注重参与式管理、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效果管理效益低下:学习能力、创造性降低,组织更新能力降低管理效益突出

13、: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升,组织更新能力加强 二、竞争、冲突和合作(非对称性社会互动行为) 1、竞争机制 指社会组织中的个体、全体和组织之间基于利益归属而展开的竞赛行为。 (1)社会竞争机制的条件 A因学习、工作、生活而结成的竞争统一体;B一致的竞争目标(物质或精神)C竞争资源的相对有限性D约束竞争的有效机制。 (2)激励和竞争机制 决策层利用法定性权力、奖酬性权力、专家性权力、以及和发行权威来设定有限的竞争资源,以使竞争机制得以运转而实现决策目标。这还受竞争者对竞争资源期望值的影响。 (3)竞争与博弈game 博弈论:博弈现象四要素:具体的竞争目标、自主的竞争对手、合理的竞争对策和坑的竞争结局

14、。 博弈的四种情况:“零和”对策、“非零和”对策、“合作”对策、非合作对策。 2、冲突机制 (1)冲突:conflict 是指行为关系的一方意识到另一方将要或正在发生的行为危机自己的目标实现,从而做出相应对抗性反映的过程。标志个人、群体和组织在目标、人事、情感等方面的不相容,进而引起对立或敌视的态度或行为,冲突的行为过程分为:潜在阶段、认知阶段、外显阶段和结束阶段。 (2)冲突管理技术:A协商B调解C仲裁D激发合作 冲突理论:社会总处在不断的冲突之中,社会的基本条件不是协调,而是不同的行为 主体围绕权力、地位、利益而进行的竞争。推动社会进步的不是为恢复协调和平恨歌如出的努力,而是为了利益而进行

15、的相互之间的斗争。 3合作机制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合作: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为实现目标而自觉、不自觉地相互配合的社会互动方式。这种机制的建立源自行为者的公共责任以及对安全、归属等的需要。 分类:直接合作和间接合作、自发合作和指导合作、告知合作和契约合作、组织合作和非组织合作、临时合作和长久合作。 著名的“阿希群体压力-从众试验”就是分析合作的心理诱因。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分为:真从众、权宜从众和不从众。该实验说明: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参照系、对偏离组织的畏惧和群体凝聚力是产生从中的主要原因,另外,个

16、性特征、群体的规模和组织的一致性程度也影响从众行为。第三节 公共组织行为的自矫功能 一、公共组织的自矫体制的定义与意义 1定义 指公共组织通过学习、塑膜、目标调整、规制监督、制度创新等方法和手段纠正偏离的组织行为,从而使组织行为较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结构功能体系。他是公共组织更新的主要方式之一。 2、意义 (1)完成组织的集体的修复; (2)激发组织的适应功能,及时调整组织目标; (3)整合行为主体的行为反应; (4)界定组织成员的临界行为; (5)阻止组织行为的偏离,实现对组织行为的约束和控制。 二、公共组织自矫机制的基础 1、制度基础 (1)国家法制体系-国家正式约束体系 (2)社会伦理

17、传统体系-社会非正式约束体系(3)组织制度体系与职业道德体系-组织约束体系 2、环境基础 3、主体基础 -主体结构、合法资格、智力基础、应变能力、情绪的稳定性、责任感和态度反映倾向 公共组织行为主体,指公共组织行为的发出者,包括:组织的个体、群体和组织 三、公共组织自矫机制的实现途径 学习、塑模、规制、监督、强化、创新 1、学习 学习,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凭借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心理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加涅提出学习层次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链式学习、言语联想学习、多种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 2、塑模 指通过学习、认知、互动等行为主体的基本活动方式,使行为反应符合

18、某种文化模式的过程。公共组织通过文化模式的作用实现共同体行为模式的趋同过程。(C.克拉克把文化模式分为:约束模式、理想模式、规定模式和行为模式) 3规制 指公共组织通过运用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章程等制度性因素对组织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的方式。 4、监督 评估是经常被采用的、有效的手段 5、强化 斯金纳提出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 6、创新 指公共组织通过组织观念的更新、组织制度的发展、管理手段的吸纳、重新安排组织结构等方式实现公共组织自身发展质的飞跃的过程。包括观念穿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学习创新和目标创新等1.1.2 公共组织行为的内涵与特征一、组织行为与公共组织行为所谓组织

19、行为,是指组织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本身从实现组织目标的角度出发,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公共组织行为,指的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公共组织在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等过程中,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而作出的反应,以实现公众的社会价值和组织目标。角色与组织行为角色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符号互动论社会学家GH米德引入到社会学理论中的,米德对自我与社会本质、社会制度联结的阐述中提出“个体被看作是在大型的地位网络中扮演与自己的位置相关的各种角色。”大多数的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特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力和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

20、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社会行为主体履行这些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活动即为角色行为(role behavior)。 角色在一定社会结构中所承担的多种社会关系的集合,被称之为角色丛(role Complex)。 二、公共组织行为的类型1基于公共组织行为的主体类别政府组织行为、公营部门组织行为和非政府组织行为2基于公共组织行为的主体构成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3基于公共组织行为的发生范围和影响力所及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三、公共组织行为的特征1公共性(1)公共组织行为主体的公共性 (2)公共组织行为主体价值观的公共性。 (3)公共组织行为发生领域的公共性。公共组织活动领域主要集中在所谓的“公

21、域”、“第三域”,政府行为之于社会政治,公营部门之于社会生活,非政府组织之于市民社会等。2公益性(1)公共组织行为目标导向的公益性 (2)对公共组织行为价值评价的“公益性” (3)公共组织行为结果的公益性 3源法性(1)公共组织行为主体资格的源法性 (2)公共组织行为行为规范的源法性 (3)公共组织行为结果的法的责任 4功能性(1)公共组织行为主体的组成功能 (2)公共组织行为实现的对内功能 (3)公共组织行为实现的对外功能 1.2 公共组织内的行为:个体、群体与人际影响1.2.1 个体行为一、知觉与个体行为范例一 在进行任何一场大型比赛时,总有裁判评判不公的情况发生(至少我们认为是)。在过去

22、几年中,好像中国队遭遇到此类事情比较多,对此我们忿忿不平。且让我们听听裁判是怎么说的吧:第一名裁判:对于一些球和一些队员间的碰撞,我是按它们是什么样而判决的。第二名裁判:对于一些球和一些队员间的碰撞,我是按我所看到的情况判决的。第三名裁判:对于一些球和一些队员间的碰撞,如果我不判决,它们就没什么事。范例二 一个公司的经理,当你经过他的办公室时,看到他正对着天花板发呆。从表面上看来,你认为他是在工作还是在休息?很可能无法辨别!但这位经理的老板却时时刻刻要对他做出判断。 在这里,老板认为他是“面对天花板发呆”还是“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老板认识他有多久了?他过去的绩效如何?

23、他过去是否有过这样的举动?其他人在同样工作中是怎样行动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老板对这位经理行为的解释。(一)知觉的概念 所谓“知觉”就其哲学上的意义而言,是指“物质对象在人脑中整体性的直接反映。” 所谓知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人们在所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客观情景因素的直接刺激下,对自身感觉材料进行认知、鉴别、解释和筛选,并为自身所处之环境设定意义的主观意识过程。 (二)影响知觉的主客观因素1影响知觉的客观因素第一,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 第二,对象各部分的组合特点。如空间距离、形状的相似性,以及意义的相同(或接近)等,容易使人们把它们看作是同一知觉

24、对象,或者有助于人们分离对象与背景。 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曾对视知觉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单就点、线的组合对人的知觉所发生的刺激作用来说,视知觉的选择和组合是按照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以及连续原则等组织律来进行的。 2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第一,动机所谓“动机”,是在内驱力和不同层次的需要的交互激励下,所产生的由主体作出相应行为的内隐性意向。第二,人格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陈仲庚的看法,是指“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第三,学习。这里特指人的学习,即:

25、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它既包括括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获得知识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积累知识经验。学习的行为后果是出现“较为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内容是“潜在的反应能力” 学习的动因是受到了“强化” 学习的外在形式是“练习” 二、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及其内涵 它是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Bruner)在知觉研究中首次提出的,该概念之产生,主要是为了表明知觉过程中群体的社会决定性,也就是说,知觉不仅仅只决定于客体本身,而且还受到知觉主体的目的、态度、价值观以及过去经验的制约。因此,“社会知觉”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人对社会客体以及社会客体所具有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整体感知和认识,既包括了对人的外部特

26、征的知觉,同时还包括了对人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的行为的判断和理解。 社会知觉最初仅仅只是指人际知觉,即个人对他人的的感知、理解和评价,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人际知觉又称之为“对人的知觉”。即对他人表情的知觉和对他人行为的知觉。然而,社会知觉的内涵还止于此,它既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也包括对自已的知觉,还包括对自身所处或外在于自身的群体的知觉。(二)知觉误差(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光环效应 (4)定型效应 三、个体的知觉类型与行为方式(一)知觉分类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在心理类型一书中,荣格将与知觉密切相关的四项心理功能感觉、直觉、思维和感情,看作是影响人们信息收集行为和信息评价行为的关键因素,

27、并根据上述四项心理功能的不同组合,将人划分为: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以及内倾直觉型等八种知觉类型。 (二)知觉类型对行为方式的影响一般说来,理想的个体选择行为主要是由判断决策需要、确定决策标准、设立备选方案、进行方案评估、选择最佳方案、具体实施方案等六个步骤组成,而在此所列的每一个步骤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知觉类型对行为者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后果可能造成的影响。(三)归因和行为 对社会对象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对人的认知总要涉及他的内部心理状态,如动机、情绪、品德、信念等,而这些无法直接观察到,只能依据他的言语行为去推断,这样

28、就产生了归因问题。人们根据某人的所作所为去推断其内心状态以及对言语行为做出解释的过程,就叫归因。对他人的归因叫客观归因,对自己的归因叫主观归因。 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德(Haider)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斯(LRoss)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应用归因论来改变人的感觉、知觉和认识,从而进行强化,最后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此,有人把归因论叫做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自我知觉、自我思想认识来达到改变

29、人的行为。 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和工作绩效,对过去成工力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一般人可做出四种归因: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归因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原因;社会推论问题,即根据行为及结果对行为者的稳定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期望与预测,即从一定的过去的行为和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什么行为。三、个性心理与管理案例:温斯顿丘吉尔的性格分析 丘吉尔的性格是这样表现出来的。他冲动,雄辩,擅长文字游戏,交替运用恶意的讥讽和暴躁的脾气。他对于表

30、露感情的渴望,他的令人惬意的发作,他的快活,构成了他的举止的一个侧面。但他也有忧郁的时候。他说,那时候,他有他的“沮丧”。这两种形式的心理障碍是躁郁症患者的特点。在某些患者那里,这种障碍发展为精神病,亦即精神错乱,成为严重的疾病。在丘吉尔身上尚不严重,但一直是看得出来的。 障碍来源有三。首先,这个走红的贵族之家的金色果实过早地失去父母的关切。丘吉尔是个早产儿,七个月大就生下来了。他的母亲詹妮麻痹大意,不顾妊娠,竟参加了一次围猎,不幸跌倒。她太热衷于社交生活,经常陪丈夫出远门,所以生下他之后也并未成为一位体贴的母亲。丘吉尔由一位奶娘养大,他一直到死都保存她的照片,常常颂扬此类“奶娘”。温情的缺乏

31、助长了他的好斗性、过度的活跃和自我表现的需要。 他的抑郁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的不可抑制的发音错误,总是把3发成z,把_f发成s。这个欠缺使他痛苦,贬低了他。他的儿子说:“在晚年,丘吉尔受得了抑制,而受不了发音的缺陷。” 第三个原因来自他从1917年军事失败中感到的自卑心理。至少,他在1940年执政时才将这次失败抹掉。 讨论:温斯顿丘吉尔的性格对他的事业和能力有何影响。(一)个性的结构及特点 在英语中,“个性”与“人格”是同一个单词“personality”。“personality”的意思很多,但基本上指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之为人的品质或条件,二是指个体独特的心理与行为品质。前者就是我们通常所

32、说的“人格”,强调的是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动机的好与坏,是否符合恰当的标准;后者即“个性”,强调的是个体心理上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尽管对于前者研究得最多的是道德伦理学,我们也常常认为后者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然而,从人格(个性)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格与个性是两个具有相同含义的词语。”也就是说,人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个体的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信仰等倾向性特征,而且还要研究个体的气质、能力与性格等心理特征。 所谓个性就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它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和心理倾向性的总和,主要包括个体表现在能力、性格、气质、信仰、世界观、兴趣、需要、动机等方面的独特特征。1个性心理

33、倾向个性心理倾向是个性结构中的能动因子,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的态度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诱因系统。”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特征。它是个性心理结构中较为稳定的成分。它决定着个性心理的可能性和行为风格。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保证活动成功的能力系统,主要得自先天禀赋的气质结构,以及以自我意识与气质为内核与基础,涵盖知、情、意三方面内容的性格组合 3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会直接影响和构成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譬如,自卑不仅其本身

34、就是一种个性(性格)要素,而且它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个性的其他部分,譬如动机、态度、世界观、能力的发展等。一般认为,在结构形式上,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知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它们又各有许多表现形式,人们通常把它们归类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类。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也有人区分为物质自我、精神自我与社会自我。 弗洛伊德将人的内心心理划分为三个区域:本我自我超我。 从上述有关个性的概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个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独特性 (2)稳定性 (3)整体性 (二)个性差异的根源1生理素质首先通常被理解为个体的遗传素质 其次,个体在后天成长过程

35、中所发生的生理变故同样也影响人的个性心理结构 2社会环境 美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学者李普塞特等人的大量调查统计研究发现,个性的职业、收入、生活地(城市或农村)、社会地位、受教育水平、对各种政治组织或民间组织的参与程度、家庭模式等,与其对于民主的信仰,其政治态度(宽容或偏激)之间都存在着强相关性。 其结论是下层阶级个体更加倾向于极端态度(不宽容)和集权主义政治。3教育教化根据爱里克森的研究,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不同的人物、人际关系和社会规范(教化)因素的影响力也不相同 。4主观内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规律,是我们分析人的个性成长根源的基本指导思想。以上三个方面都是个性生成

36、与发展的外因,个体主观的心理需要和主观意志才是其内因。综观世界,有随波逐流者,也有感叹“高处不胜寒”的人;有同流合污者,也有“出污泥而不染”者。为何?关键在于人本身。四、个性差异与行为管理(一)个性差异与人性假设1经济人2社会人3“自我实现的人”4“复杂人”5“自由发展人”假设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企业文化理论阶段。该理论对人性的假设是“自由发展人”。所谓“自由发展人”,也叫“全面发展的文化自由人”,或者叫“完整的人”。这种假设认为,在破除了“人身依附”观念的现代企业中,由“契约”关系所形成的雇佣观念还不足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际需要的是一种真正的、

37、全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平等关系,只有在这种工作环境中,人们才能自主、酌情地处理问题,达到一种全面自由发展自己的境界。相应的管理措施:强调在管理中要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以摆脱企、世与工作的对立局面,创造一种和谐的企业环境,消除企业的“文化性内耗”,但更重要的是以此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为企业目标服务。这是对传统“纪律约束型管理的一种纠正。强调激发员工的工作使命感,依靠精神动力调动员工热情,推动企业发展。 强调团体或企业与员工一体精神,这是对传统“目标调节管理”的一种纠正,以消除异体感,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一体意识,让员工意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而非是企业临时请来的客人。强调内部体制

38、开放,通过创新行动和企业内部的竞争,以扫除企业界传统沉闷的经营管理风气,革新僵硬的行政协调。强调运用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和礼仪,以及文化网络等手段增强企业文化活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二)个性差异管理 个性差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征上的差异。组织中的成员由于个人的经历、智力、体力、成长环境、工作性质、价值观的不同,从而形成相互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经验和能力上,而且还表现在种种情绪因素上,例如态度、信念、气质、理想等。 个性差异管理主要体现为管理方法的个性化,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安排员工工作时,坚持使工作适合于人、使人适合于工作的原则,尊重个人的兴趣、能力、性格和选择;在

39、使用人、提拔人时,坚持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的原则,以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之效果;在管理、教育、培训员工时,坚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搞“一刀切”,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员工的主动性。1量才使用,能职相称正确鉴别员工的能力、类型。按能力大小安排相应的职位。发现能职不对应者,应果断调整,该升的升,该降的降。2用人所长,避人所短清代诗人顾嗣协写有一首杂兴诗诗日: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长贵适用,慎勿多苛求。3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首先,对不同需要、不同动机的人采取不同的激励办法。 其次,对不同气质、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思想教育方式 。最后,对不同类别的员

40、工采用不同的监督控制方法。 1.2.2 群体与人际关系一、群体的一般理论1、群体概念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人群结合体。群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群体的形成绝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成员之问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集合体。要准确把握群体的内涵与外延,必须仔细理解群体的四个特征:(1)群体成员目标的一致性。 (2)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3)群体成员结合的有机性。(4)群体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在研究群体的过程中发现,群体的构成有下面四个要素:活动、相互作用、感情、群体规范。群体的类型(1)以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为分类标准,可以把群体

41、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2)根据群体成员交往与接触特点为分类标准,可以把群体分成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3)按群体是否真实存在的分类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4)按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5)根据群体的基本目标,可以把群体分为友谊群体和工作群体。(6)根据群体存在时间的长短,我们可以把群体分为固定性群体和临时性群体。二、群体维度的发展阶段思考:群体为什么会形成?组织行为学家认为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群体目标与个体目标接近或同一。个人喜欢的活动需要在群体中完成。个人内在需要一种对群体的归属感,在群体中确认自我。个人需要借助群体

42、的帮助以实现个人目标。时空距离上接近导致感情上亲近。群体协作对个人能力的放大。 群体的维度指影响群体活动并使其具有某种明显特征的原因。决定群体特色的维度主要有下列几种。1年龄维度2知识维度3能力维度4专业维度5群体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群体总是处在不断的生成、发展、变化之中。1965年,组织行为学家Bw塔克曼提出了群体发展过程的五阶段说,塔克曼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形成磨合正常化运行延续在群体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以及在从一个阶段转向另一个阶段的转折点上,都面临着群体解体的危险。三、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一)群体的规模和群体内的人际关系(1)群体大小与领导行为的关系。 (2)群体大小与成员

43、之间的凝聚力及满意度。 (3)群体大小与生产量。 (4)群体大小与决策参与。 群体内存在着一定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了个人寻求社会交往的需要。心理学家舒茨认为,由于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信赖、支持和帮助,因而人人都有人际关系需求。舒茨把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需求分为三类:相容的需要。 控制的需要。 感情的需要。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以下五种:(1)距离的远近与交往的频率;(2)相似性;(3)互补性; (4)仪表;(5)个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和群体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主要介绍三种方法:性格锻炼法。 感受性

44、训练。 角色扮演法。 (二)群体的士气与凝聚力 群体的士气与群体的生产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条件之一,士气高就能充分发挥群体成员的主动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生产率。影响群体士气的因素主要有: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的拥护。 经济报酬的合理性。 工作本身带来的满足感。 群体领导的素质。 群体成员之间的团结。 群体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及其沟通。良好的工作环境。 (三)群体的行为规范、压力与从众行为群体规范是指为了保证群体活动的正常进行,由群体内各成员公认并遵守的行为准则。群体压力指已成型的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促使成员与群体保持一致。 13 公

45、共组织行为的发生机制一、领导、决策和参与二、竞争、冲突和合作预防和引发冲突的基本策略 (1)设置超级目标。 (2)找出共同的“敌人”。(3)加强沟通和交流。(4)组织重构。(5)求助于外在力量。 并且,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冲突的产生才会亏来组织运转效率的提高。如果在发现自己的组织长期处于人员流动率低下,缺乏创新思想和竞争意识,或者改革措施的推进遇到组织内部的阻力时,就应设发引起冲突,以为停滞不前的局面找到新的出路。具体做法如:(1)委任开明的管理者。(2)重新编组。(3)适当地鼓励竞争。(4)提出惊人的消息 1.4 公共组织行为的自矫机制 一、自矫机制与公共组织的更新 公共组织行为的激

46、起、外显、稳定到结束有一个过程,应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利用组织的自矫机制,使组织行为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忠实于组织的利益。 1自矫机制矫,为之正。矫正的对象是主体的行为,矫正的目的是使主体的行为符合一定社会文化中的行为模式。行为治疗 通过学习训练矫正行为障碍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条件反射疗法或学习疗法。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和B.F.斯金纳的刺激强化学说是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此外,C.赫尔的驱力消减学说和E.托尔曼的仪态期望学说等也对行为治疗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行为疗法一词,首先由斯金纳等人于1953年提出,但他们后来却未加使用。正式使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的A.A.拉扎勒斯(1958)和英国的H.

47、J.艾森克(1959)。行为矫正起初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精神病学家J.沃尔佩于1958年发表了交互抑制心理治疗一书,把行为治疗技术系统地应用到患者身上。 2公共组织的更新 公共组织的更新,即指公共组织通过自身有效的控制机制、人员流动、功能替代和制度创新等方式恢复或保持公共组织的组织活力的过程。公共组织的更新包括人员、技术和组织制度三个基本方面的更新。自矫机制对公共组织更新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1)自矫机制能通过公共组织的开放渠道完成组织机体的修复。(2)自矫机制可以根据公共组织组织环境的变迁,激发公共组织的适应功能及时进行组织目标的调整。(3)自矫机制可以通过公共组织的组织文化整合行为主体的行为反应。 (4)自矫机制可以通过公共组织的制度创新来匡扶公共组织成员的一些“临界行为”。(5)自矫机制可以通过公共组织的规制阻止组织行为的偏离,实现对组织行为的约束和控制。 二、自矫机制的基础1、制度基础2、环境基础3、主体基础三、自矫机制实现的途径与方法1、学习2、塑模3、规制4、监督5、强化6、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