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下肢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上传人:zhu****ng 文档编号:115183752 上传时间:2022-07-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7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儿下肢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儿下肢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儿下肢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生儿下肢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儿下肢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生儿下肢PICC置管异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陈晓春 章优 童燕芬 郑芝蕾(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温州 325027)【摘要】 目的 分析140例新生儿下肢静脉PICC置管发生29例异位的原因,并探讨预防及补救方法。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对29例异位的新生儿下肢PICC的不同静脉置管及不同体重的异位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体表测量方法、送管方法及患儿的日龄、体重、肢端血循环等身体状况与导管异位的关系,同时对各种异位纠正的方法及纠正后的导管输液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新生儿下肢PICC异位与静脉选择、置管长度的外测量方法、患儿的身体状况(日龄、体重、肢端血循环)、操作者送管技巧等多种因

2、素有关。结论 新生儿下肢PICC置管要根据患儿的日龄、体重、肢端血循环、静脉暴露等情况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静脉。多数异位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预防或纠正,从而降低患儿的痛苦与医疗费用。【关键词】新生儿;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异位;护理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的导管,由于其具有留置时间长、耐高渗、安全、可靠、由护士操作等的优点,当前已在新生儿科临床推广,成为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重要生命通道1。新生儿PICC置入首选上肢静脉,但对于严重休克、肥胖、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血管变异等因素常致上肢静

3、脉条件差、置入PICC导管困难者,如何选择静脉留置PICC导管成为新生儿科临床的挑战。为需PICC置管的患儿开辟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新循环通路,近几年下肢PICC置管在国内外新生儿科临床逐步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2,3,但由于下肢静脉到达下腔静脉距离较长,对于下肢静脉血管相对细长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在临床实践中,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比较高,我科于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共行新生儿下肢PICC置管140例,其中29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20.7。现将29例新生儿下肢PICC置管异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本组140例新生儿下肢PICC置管,发生29例异位,

4、其中男20例,女9例;超低出生体重儿1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7例,低出生体重儿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新生儿肺炎2例,肠旋转不良1例;胎龄2438(30.591.92)周,置管时日龄215(4.972.92)天,置管时体重0.682.90(1.440.19)Kg。二、置管材料与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拂山昊朗科技公司生产含有26GA(1.9F)单腔PICC导管的穿刺包与本院供应室统一打包消毒的新生儿PICC穿刺消毒包,由具有新生儿PICC置管资质的2名护士完成操作。将患儿置于暖箱或抢救台上,心电监护、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体表测量置管长度。操作者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按我院置管流程规范操作4。置管

5、静脉选择为:34例膝关节内侧大隐静,88例踝关节大隐静脉,12例小隐静脉,6例腘静脉。置管当日进行胸部与下肢X摄片定位,确定尖端的位置。下肢静脉PICC置管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导管位于下腔静脉内、膈肌之上、右心影外1cm处(T8T10),即下腔静脉中上段3。三、导管异位判断置管后摄胸片示PICC导管头端不在下腔静脉,而进入肝静脉、肾静脉、肠系膜静脉、腹股沟静脉等其它血管内。不包括因为导管过长儿进入心房与心室,或导管尖端不在最佳下腔静脉位置,但仍在下腔静脉內。 结 果一、导管异位情况(一)不同静脉置管的异位发生情况 2例在大隐静脉内盘曲,3例在腹股沟静脉反折下行,8例在复查线侧位片后发现导管中段分

6、别在腹腔内折返2圈或1圈后再行,异位肝静脉5例、肠系膜静脉4例、肾静脉1例,异位于其他静脉无法将预定长度送入的6例。具体见表1。表1 不同静脉置管的异位发生情况(例,%)左侧右侧X2P置管数异位数(百分比)置管数异位数(百分比)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121(8.33%)221(4.55%)5.900.048踝关节大隐静脉339(27.77%)5510(18.18%)6.500.033小隐静脉53(60.00%)73(42.85)8.120.023腘静脉21(50.00%041(25.00%)9.110.019总数5214(26.)8815(17.05%)7.380.025(二)不同体重患儿置管的异

7、位发生情况,见表2。表2 不同体重患儿下肢PICC置管异位发生情况体重(g)置管例数异位数异位率(%)25001616.251500-25002129.521000-150036513.891000672029.85二、29例下肢PICC 异位的处理方法与结果,见表3。表3 29例PICC异位的处理方法与结果异位部位异位例数处理方法结果大隐静脉2在大隐静脉盘曲后再上行导管尖端位于大隐静脉腹股沟静脉腰升静脉33送管困难,未能置入,退管见回血,当CVC静脉使用7天拔管继续低渗液体输液7天导管尖端位于股静脉导管尖端盘旋于腰升静脉腹腔内反折 8退管69cm,见回血后间断输液1013d导管头端至上腹部静

8、脉肝静脉5退管24cm,继续输液2536d导管头端至肝静脉肠系膜静脉 6继续低渗液体输液17-23天导管头端至肠系膜上、下静脉肾静脉 2继续低渗液体输液17-23天导管头端至肾静脉退管时双人操作,操作者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一人持无齿无菌镊子缓慢退管,一人将抽有生理盐水的10ml注射器连接PICC导管接连接器端,退管置预期的长度并回抽血通畅后,用含有生理盐水的10ml冲管,固定导管。调整位置后的PICC导管,不能输注高浓度药物如化疗药、营养液,因在下腔静脉外的其它血管血流量小,不足以稀释高浓度的药液,易导致血浆渗透压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因脱水而变得粗糙,血细胞易聚集成血栓及药物刺激局部

9、静脉,使静脉痉挛收缩变硬,导致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坏死5。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一、导管异位与静脉选择有关从表1可见,不同静脉置管其异位率明显不同。小隐静脉最高(左侧60.00,右侧42.85),其次为腘静脉(左侧50.00,右侧25.00)与踝关节大隐静脉(左侧27.77%,右侧18.18%),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最低(左侧8.33,右侧4.55);左下肢静脉置管异位均高于右下肢(P0.05)。不同静脉置管异位发生率不同,与静脉解剖结构及长度有关。小隐静脉起始于足背静脉弓的外侧端,在足部有多个静脉分支,各分支直接或汇聚后而至小隐静脉主干,常与足背静脉弓外侧端或外踝前静脉合并后经外踝后方上行,蒂部

10、小隐静脉有多个静脉瓣,故最容易发生送管困难与导管异位。腘静脉由胫前、后静脉在腘窝下角处汇成后注入小隐静脉,故异位率低于小隐静脉。大隐静脉是下肢管径最粗、管壁最厚的浅静脉,它始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向上恒定地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伴隐神经上行,静脉瓣较少,故送管容易,最不易发生导管异位。郭舒文6等研究表明,下肢PICC置管长度的增加,送管困难度也随之增加,从而增加异位的发生率,踝关节大隐静脉到达下腔静脉距离较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长,左下肢静脉到达下腔静脉距离较右下肢长,因此踝关节大隐静脉异位发生率高于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左下肢异位发生率高于右下肢。另外左、右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夹角分别为(403)度

11、和(17 4)度,左侧明显大于右侧,说明下肢静脉通过髂总静脉时左侧不易进入下腔静脉7,因此左侧下肢PICC置管易发生异位。置管静脉的选择影响导管的异位发生率,故应首选下肢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次选踝关节大隐静脉静脉,最后腘静脉与小隐静脉。而左右下肢,应首选右侧,再选左侧。但临床工作中,当下肢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与踝关节大隐静脉静脉都同时显露明显时,按穿刺静脉从远端到近端选择的原则,诱使穿刺者选择后者,因此首选下肢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时,穿刺者应具有一定的置管穿刺经验。二、导管异位与患儿的身体状况(日龄、体重、肢端血循环)有关(一)由于新生儿代谢不稳定,正常的新生儿生后35日在手、足、小腿、耻骨会阴区

12、及眼窝处易出现水肿,早产儿尤为明显12,下肢水肿影响静脉显露,不利于下肢的穿刺与送管而易导致导管异位,因此新生儿水肿期不易选择下肢静脉PICC置管。(二)对于下肢血管官腔相对细长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加上新生儿PICC导管为1.9FrPICC,细、软而且无导丝导引,异位的发生率也会随之增加,体重越低,下肢静脉越细,就更容易导致送管困难和导管异位。本研究表2显示,体重小于1000g的新生儿下肢静脉异位率达29.85%,大于2500g异位率为6.2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小于1000g的新生儿采用下肢PICC置管要慎重考虑。(三)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

13、变,PICC置管前使用消毒液大面积消毒后,外周静脉易因皮肤温度的降低而收缩、痉挛,不仅影响静脉显露,而且易导致送管困难,增加异位发生率。鉴于此,我们将患儿置于暖箱或辐射台置上,用皮肤温控制模式调节温度,将传感器探头的金属表面固定在肚脐和腹部剑状软骨之间,调节温度至37.0C,在这种模式下,暖箱或辐射台热量输出是按患儿的需要自动调节,当皮肤温度低于37.0C时,加热器热量输出会增加,使患儿加热,避免皮肤温度降低而血管收缩、痉挛。消毒前对消毒液进行预热,避免消毒时对皮肤的冷刺激。三、导管异位与置管长度的体表测量方法的关系PICC的置入长度决定了PICC头端的最终位置,在临床上,我们通过预置管静脉在

14、体表的投影来预测量置入的长度,准确的体表测量能提高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减少尖端位置异常的发生8,但目前国内外未见最佳的下肢PICC导管尖端体表测量方法,文献对体表定位后的准确率也没有相关研究报道9。刘倩等10研究表明,体外测量长度与最佳置入长度间差值与身高、体质量等有关,由于不同胎龄与体重的新生儿身长差异比较大,因此新生儿行下肢PICC置管的体表测量长度不能千遍一律。我院新生儿科初期下肢PICC置管采用刘惠丽等11的测量方法:患儿仰卧,下肢与躯干呈一线,从穿刺点至脐与剑突的中点再加1cm。穿刺初期置管成功后线定位,结果5例体重大于2500g的患儿都提示置入长度过短,导管尖端距最佳的位置波动

15、在10.2cm,但均仍在下腔静脉內,不纳入本组导管异位范围;4例体重1500-2500g患儿提示导管尖端达到最佳的位置,上下波动在00.2cm;6例小于1500g的患儿提示置入长度过长,导管尖端距最佳的位置波动在0.50.1cm。通过一段时期的临床实践,我们将体位测量的长度进行改良,体重大于2500g的患儿,在原先测量的长度上加1cm;体重1500-2500g为原先的测量长度;体重小于1500g在原先测量的长度上减0.5cm。本组的改良体外测量方法是否适合于所有的早产儿,有待临床的进一步研究,仅供参考。四、导管异位与送管方法有关为了防导管损伤,一般采用无齿镊徒手送管,操作者作用力大,容易造成用

16、力不均匀及增加对血管内膜的摩擦刺激,使大血管收缩痉挛,导管误入静脉分支,导致导管反折、弯曲发生异位,快速送管,可以明显增加导管异位危险性13。同时穿刺肢体处于伸直状态,可以减小血管的弯曲,减小阻力,使导管易于送人。改良送管方法,操作者只需用较小的力轻轻夹住导管往前送入,避免送管用力过猛,摩擦血管内膜,使血管内膜受损,出现应激性血管痉挛致送管困难。如果送入导管受阻时不要强行用力送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变患儿穿刺肢体角度、体位或稍停片刻后再送管回撤导管至回血通畅的位置后,再轻轻送入导管用抽有生理盐水的10ml注射器脉冲式冲管,边推进边送管,起到引导作用,脉冲式冲管动作必须轻柔。热敷穿刺血管上方或

17、用10ml注射器抽取加温的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用无菌剪刀修剪3M水胶体敷料3x5cm,沿着静脉的走向黏贴,当操作者将导管轻轻往前送入后不放手,助手立即用无菌棉花签在3M水胶体敷料上面沿着血管的走向轻轻按摩,促使导管往前移动躁动患儿给予吸吮安慰奶嘴如果上述处理仍无法送入导管,可重新选择静脉穿刺。本组有7例踝关节大隐静脉送管困难,通过以上第、改良方法后成功送入下腔静脉;3例膝关节内侧大隐静脉、1例腘静脉送管困难,通过以上第、改良方法后成功送入下腔静脉。结 论PICC导管异位可明显增加PICC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如穿刺点漏液、肢体肿胀、导管脱出、静脉炎及血栓栓塞等危险情况,常常导致不能完成治疗而提前拔管

18、14。下肢PICC导管异位除了与静脉选择有关外,还与置管长度的外测量方法、患儿的身体状况、操作者送管技巧等因素有关。在临床实践中,要根据新生儿的日龄、体重、肢端血循环、静脉暴露等情况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静脉。一般下肢静脉PICC置管,首选右侧下肢大隐静脉,体重小于1000g的新生儿下肢静脉异位率高,要慎重考虑。多数异位可以通过各种方法预防或纠正,调整后尖端不在下腔静脉中上段时,可以继续输液,但液体的浓度选择要慎重,因此置管后必须尽快摄X线片明确导管头端的位置,以便及时调整,从而降低患儿的痛苦与医疗费用。参考文献1 Butler-OHara M,DAngio CT,Hoey H,et al.An

19、evidence-based catheter bundle alter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strategy in newbom infantsJJ Pediatr,2012,160(6):972-977DOI: 10.3389/fimmu.2012.00298.2 Wrightson DD.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Complications in Neonates With Upper Versus Lower Extremity Insertion SitesJAdv Neonatal Care.2013

20、,13(3):198-204DOI: 10.1097/ANC.0b013e31827e1d01.3 郭舒文,谢丽琴,许丽萍,等早产儿经右下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可行性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53-154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2020214 周燕,汤晓敏,程晓微,等PICC导管维护标准流程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2B):51-52DOI:.5 Gamulka B,Mendoza C,ConnoUy B.Evaluation of a unique,nurse inserted,perip-herally ins

21、erted central catheter programJPediatrics,2005, 15(6):1602-1606.6 郭舒文,谢丽琴,陈开珠,等早产儿右下肢静脉PICC送管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4,29(8):13-15. DOI:103870hlxzz2014080137 程田志,刘荣志,马丽,等新生儿经皮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置管术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897. DOI:8高东霞PICC尖端定位及移位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7):110DOI:9杨凡,孟庆娟,姜红,等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4,28

22、(12):4481. DOI:10刘倩,王春梅PICC置入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1):2863. DOI:,11刘惠丽,李国丽,王丽娟,等早产儿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3例报道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3):170-171DOI: .12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8.13 Song L,Li X,Guo Y,Ye M et alMalposition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experience from 3012 cancer patie

23、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2014,20(4):446-449.DOI:10.1111/ijn.12154View/save citation.14 Bashir RA,Swarnam K,Vayalthrikkovil S,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sertion Site and Complication Rates in Preterm Infan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erinatology.2016,33(10):945-950. DOI: 10.1055/s-0036-158212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