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心理学第一到第七章(上学期期末考试重点)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14946297 上传时间:2022-06-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一心理学第一到第七章(上学期期末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一心理学第一到第七章(上学期期末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一心理学第一到第七章(上学期期末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大一心理学第一到第七章(上学期期末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心理学第一到第七章(上学期期末考试重点)(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大一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1. 心理学是研究心里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2. 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心理发展规律。3. 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心理机制、心理本质、心里规律,预测心理活动,调控心理行为。4. 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建成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5. 心理学十大学派。6. 内容、构造、意动、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精神分析、日内瓦、人本主义、认知7. 心理学两大领域:基础和应用心理学。8. 普通心理学是其他心理学的基础;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中西发展和个体发展。9.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得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10. 心理

2、现象=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能动性、个别性)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是心理过程11. 认识过程反映客观现实本身。感性认识即感觉和知觉,我们通过对个别属性的认识综合起来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知道它是什么;过渡阶段包括记忆和想象,对我们以前感知的事物,必要时能回忆起来、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对未曾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理性认识即思维,运用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间接性的、概括反映,能够反映所有事物,是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12. 情感过程反映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体的需要而产生主观体验的过程,是主体对客体

3、的态度体验的反映,人总是带着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认识客观事物的。13. 意志过程反映主体自身的能动性14. 认识情感意志之间相互区别制约促进影响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后两者的基础;情感过程是另外两者的动力;意志过程对前两者起调控作用,是他们的能动的表现。15. 个性心理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是个体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是人心理现象共同性基础上的差异性的表现,揭示个体独特的精神面貌16.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的动力结构,是个体社会性程度的集中体现,包括需要兴趣动机理想新年世界观,需要是其核心。17. 个性个别性是个性的特征结构,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方心理特征。个性心

4、理的三个结构构成一个以个体倾向性为方向,以个性能动性为调控以个性个别性为特征的有机整体。18.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的关系(区别又联系),1.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心理过程的特点往往是个性心理结构的要素,只有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并表现出个性心理、2.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直接影响心理过程,使心理过程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一个人的个性特点,使人的心理过程具有了方向性、选择性、能动性,从而保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质量和水平。19. 学习心理学基础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特点,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培养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生活品质。20. 心

5、理认识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机械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21. 心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22. 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23. 神经系统的主要机能使:接受分析综合储存发布信息。24. 大脑左半球使抽象半球,右脑是形象半球,在运动机能上实行交叉控制25. 沟裂将大脑分为四叶: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的是额叶(意识);外侧裂以下的使颞叶(听觉);顶枕裂后方的枕叶(视觉);外侧裂上方、中央沟与顶枕裂之间的顶叶(感觉、运动)。26. 大脑皮层有:皮层感觉区、劈成运动区、皮层联合区27. 大脑皮层使控制整个机体活动的最高管理者和调节者。皮层各部分及分工又合作,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协调一

6、致。28. 神经系统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储存发布信息。脑是心里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9. 条件反射是心里的生理基础。30.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31. 动型具有定型性、自动化、概括化的特点。32. 总之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是心理的生理基础。33.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包裹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34.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或抑制的相互诱导。35.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36. 对于人的心理产生的源泉而言,社会环境比自然环境更为重要,是心理的主要源泉。37. 心理内容来源于客观现实,客观现实的特性事客观性,所以心理从内容上说具有客观

7、性。38. 心理的反映形式具有主观能动性。39. 主观能动性的反应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受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的制约从而使反应带有主题的特点。40. 人对客观能动的反应,一在能动的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运用规律改造客观事实,二在白皙那在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同时,也自觉的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善着人类本身。41. 心理反应形式取决于主观条件,受主观条件的制约,具有主观性。42. 心理从内容上讲具客观性,受其制约,同时在产生形式上讲具有主观性,又受人的知识经验等主观条件的折射。心理是客观内容与主管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只能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统一,实践是实现统一的中介

8、。43. 心理是人在实践中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44.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45. 注的两大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46. 注的指向性所表明的是心理活动所反应的对象和范围。47. 注的集中性所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水平和强度。48. 注的外部表现:产生适应性运动;无关动作被抑制;呼吸动作的变化。49. 注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监督功能。50. 注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51. 注贯穿于心理过程的始终。52. 引起无注意的原因:客观: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对比关系、运动变化主观:人的需要、兴趣、情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食物的期待、身心状态。53. 主客观因素同时具备时,无意注意最容易发

9、生。54.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紧紧把握那些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注意的因素,即教师应努力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排除其消极影响,使学生精神振奋、情趣昂然的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55.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又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合理有效的组织活动;激发间接兴趣;排除各种干扰。56. 有意注意的有效利用:组织教学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排除外界无关的干扰。57.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在有意注意之后产生。它在形式上类似于无意注意,

10、而在性质上类似于有意注意。实际人的一种更为高级的特殊的质疑形式。58.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活动上的时间短特性。59. 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是指心理活动没有完全保持在当时应该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上,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60. 注意分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无意注意)61. 实现主义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注意分配的技巧。62.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原活动的紧张度、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以往的习惯。63. 感觉生理机制:感觉的产生是某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64. 知觉机制:知觉的产生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65

11、.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综合。66. 感觉分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67. 内部感觉:运动觉(动觉)、平衡觉(静觉)、机体觉。68. 物体知觉: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知觉;时间知觉,即人脑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应;运动知觉,即对物体的位置移动及其速度的知觉。69. 社会知觉:他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70. 错误知觉即错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71. 错觉对人的认识和时间也有利的影响。72. 感受性和感受阀限成反比关系。73. 感受性的变化:感受适应感受对比感受的相互作用。74. 适应:同一器官与刺激;对比:同一器官不同刺激

12、;相互作用:不同器官与刺激。75. 感受性的变化: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则提高。76.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最重要)。77. 知觉对现象的理解有两种基本形式:是概括化的认知是分化认知。78. 知识的理解性主要受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活动指导和态度等多面因素影响。79. 知觉的恒常性:客观事物发生变化时,知觉不变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物体的大小、形状、亮度、颜色、角度。80. 观察是有目的的知觉。81. 观察的品质:目的性(自觉的产生)顺序性(掌握观察的方法)精确性(事物之间细微的差别)深刻性(事物本质、思考)82. 观察力:观察力是在观察

13、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观察力又影响和改造着观察的结构和内容。83. 记忆是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84. 记忆特点:易变不可见不完全可靠瞬捷性无穷性。85. 记忆是储存知识的有效方式。86. 记忆的形成:表象(主要存在于形象记忆中)语词(主要存在于抽象(语义)记忆中,记忆的另一种形式)。87. 表象:是头脑中出现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88. 表象的特征:形象性;概括性;操作性。89. 表象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90. 表象的概括性和词语的概括性不同,表象是形象的概括,词语是抽象的概括;表象的概括性不同于思维的概括性,表象中混杂着本质与非本质属性,属于感性认识,思维揭露的是事物本质属

14、性,是抽象概括,属于理性认识。表象是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反映形式。91. 表象的功能: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因为表象具有概括性(或是我们学习的重要条件)92. 记忆按内容分:形象抽象情绪运动记忆。93. 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94. 记忆包括记和忆两过程。分三环节:识记、保持、回忆。95. 识记种类: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96. 无意识记的心理基础是无意注意。97. 有意识记的心理基础是有意注意。98. 有意识记的效果远比无意识记的效果好。99. 机械识记:重复进行识记100. 意义识记(理解记忆):条件是理解,其效果在各方面都优于机械记

15、忆。101. 过渡学习的最佳值:原来的50%100%。102. 遗忘是一种自然的正常合理的心理现象。103. 据遗忘时间的长短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104. 遗忘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发生=错误回忆105. 规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趋势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忘的多,以后逐渐减慢,忘的也少。106.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07. 应用:及时复习,次数安排先密后疏,复习量先多后少。108. 启限性:无意义材料(机械识记)遗忘规律。109. 消退说:一般解释永久遗忘。110. 暂时干扰说:这是暂时性遗忘的主要原因。111. 减少遗忘的策略:合理组织有效的复习把知识与

16、尝试回忆交替进行复习方法多样化重视记忆品质的培养。112. 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113. 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过程(再次出现还认识)114. 影响再认的因素:巩固程度、相似程度。115. 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116. 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出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117. 回忆的水平:再认和再现有意、无疑追忆付出较大努力的再现。118.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比较安全的。119. 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条件)。120. 想象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121. 新形象对想象的个人来说是新的。122

17、. 想象的构成方式:粘合典型化拟人化夸张强调。123.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124. 梦的产生:环境心理心理刺激。125. 再造想象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126. 创造想象的特点: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127. 原型启发是创造想象产生的契机。原型,是指起到启发作用的原物。128. 原型启发是在复杂的创造想象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加工方式。129. 幻想是一种复合个人生活愿望并指向未来的创造想象。130. 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想象。131. 幻想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分类:积极有益的幻想和消极无益的幻想(理想、空想)132. 思维的间接性是借助于语言来

18、反映的。133. 思维的间接性使人们能够推知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具有无限认识的能力。134.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概括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135. 思维的概括性极大地扩大了认识的界限136. 言语是语言的应用、是思维的表达、是思维的工具。137. 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或思维活动的凭借物不同,把思维分为动作、形象、抽象思维。138. 动作思维也称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其特点是以实际活动为支柱来解决直观具体的问题,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139.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以语词形式存在)、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140. 经验思维以日常

19、生活经验为依据。141.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主要功能是求同。142. 发散思维主要功能是求异143. 直觉思维是一种直接的领悟式的思维活动。144. 分析思维也是逻辑思维是一步一步来的、145. 常规性思维是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146. 创造性思维是指新异、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是发散、聚合、直觉、分析思维的综合,包含抽象思维也不开创造性想象。147.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推广到同类事物中的思维过程。148. 通过抽象与概括,人才能认识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性,上升到理性认识。149. 具体

20、化是运用某一具体对象,把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150. 思维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151. 概念获得又称溉年学习。个体概念获得方式:概念形成;概念同化。影响概念获得的因素:已有经验、变式、反倒、下定义、实际运用。152. 概念总和词联系,用词来标识,以词的意义形态出现153. 变式就是将概念的正例加以变化,即非本质属性的变化,可以通过变化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突出事物本质,促进正确学生正确理解概念。154. 如果说利用变式可以加速学生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那么使用反例则有助于排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对概念获得的影响。155. 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表现为概念之间的关系。156. 判断分为直接

21、判断、简介判断。形式上:肯定判断、否定判断。157.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158. 推理是判断与判断关系之间关系的反映。分为归纳、演绎、类比。159.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事物推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物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从某个特殊的事例推导出另一个特殊事例的思维方式。160.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u形曲线说明161. 定势指由先前的活动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162. 功能变通与功能固着的作用相反。163. 自觉性:对思维本身进行思维。164.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165.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敏捷)、变通性(随即反应,灵活)、独特性(结果效果与众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