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投资市新堰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血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4938717 上传时间:2022-06-30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84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省级投资市新堰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血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省级投资市新堰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血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省级投资市新堰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血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资源描述:

《省级投资市新堰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血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级投资市新堰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血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9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优秀文档值得下载蒃罿罿莂蒈罿肁芅螇羈膄蒁 省级投资市新堰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血防)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承担申报单位:湖北省市国土资源局可行性研究编制单位: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编制日期:2009年1月26日目 录1总论11.1项目背景11.2项目简介72项目区概况92.1自然条件92.2资源条件112.3社会经济状况122.4土地利用现状132.5基础设施条件143项目分析203.1项目合法性分析203.2新增耕地潜力分析213.3水资源平衡分析223.4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283.5土地适宜性评价303.6公众参与分析314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354.1规划原则354.2规划依据354.3规

2、划方案比选384.4规划方案总体布局394.5建设内容和标准444.6节水措施说明485土地权属调整方案495.1土地权属现状495.2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495.3 土地权属调整的方法和程序496项目建设组织管理526.1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526.2项目实施进度536.3项目实施过程控制措施556.4项目建后运行管护方案567投资估算587.1投资估算依据587.2 投资估算编制说明587.3 投资估算费用构成637.4投资进度计划648效益评价668.1社会效益评价668.2生态环境效益评价678.3经济效益评价679风险分析709.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709.2风险程度分析709.3防范

3、和降低风险措施7210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7310.1结论7310.2建议7311附表、附图、附件7411.1附表7411.2影象资料7411.3 附图7411.4附件741总论1.1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省级投资市新堰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血防)项目。1.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6)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7)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8)关于组织申报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事项

4、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164号);(9)关于2003年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396号);(10)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中央1号文件);(12)2005年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13)关于进一步规范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报件的函(国土资耕函2005010 号)(1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15)水土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1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5、(TB/T16453 1-16453 6-1996)。(17)湖北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2010)年;(18)市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19)市土地利用现状详查报告;(20)市统计年鉴(2004、2005,2006);(21)市水利志;(22)市土壤志;(23)市农业区划;(24)项目区1:10000土地利用图斑图;(25)项目区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2008年元月实测);(26)相关部门规划图件。1.1.3项目提出的理由及必要性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为孝感市直辖的县级市。市境内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低洼、土地肥沃,是湖北省乃至国家粮食重要生产基地之一,素有“江汉

6、明珠”和全国“鱼米之乡”的美誉。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市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状况,选取新堰镇约1500公顷基本农田进行整理。对该项目区进行整理和建设的原由、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下:(1) 开展该项目区的整理和建设是落实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8号文精神,整合各部门力量,综合治理项目区血吸虫疫情,全面改善项目区面貌的重要举措。项目区为汉北河血吸虫重灾区,患病率居高不下,存在群众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实施该项目可以提高机耕率,有效促进“以机代牛”项目的贯彻实施,减少人民感染血吸虫的

7、概率,是为疫区人民谋福利,办好事,办实事。项目区所在市已被列入全省新农村建设和血防整体推进工程的试点县市,是将土地整理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和血防结合起来的新尝试。(2)开展该项目区的整理和建设是落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市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需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要逐步对市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进行整理和建设,通过对基本农田的整理和建设,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近年来,市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用地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有效推

8、进市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3)开展该项目区整理和建设,是推进市基本农田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市是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去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基本农田建设的战略决策,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对全省五百万亩基本农田进行建设,通过基本农田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湖北”建设。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专门制定了湖北省粮食主产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市委、市政府根据湖北省粮食主产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制定了市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实施该项目,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基本农田建设战略决策的具体体现,是为了落实市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对市基本农田一片一片进行整理,建一片,成一片,收效一片,不断推进市基

9、本农田建设步伐。(4)开展该项目区的整理和建设,是促进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市是粮食生产大县,但是,近年来耕地建设投入不足,耕地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通过该项目区的整理和建设,对项目区的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5)该项目区的整理和建设具备扎实的群众基础。该项目合民心、顺民意,项目区各村组的群众衷心拥护国家对该项目区投资进行整理和建设,并做好了自愿投工投劳,支持项目区整理和建设的准备,同时,项目区的群众准备成立农民用水协会等组织,对建成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精

10、心管护,以发挥长效作用。项目区所在镇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工作,做好了协调各方关系、极力支持该项目区建设的准备。可以预期,该项目通过审批之后,将按国家要求如期顺利实施。1.1.4项目预期目标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低投入、高效能的整理原则,对项目区内田、水、路、林、村综合规划,科学整理,合理利用,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改善基本农田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将土地整理与田间排灌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改善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率,保障基本农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具体目标如下:(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1、,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彻底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最终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2)对农田的整治改造和废弃坑塘水面、田坎、荒草地的开发整理,实现净增耕地面积45.41公顷,净增耕地率为3.04%。新增耕地耕作层在0.50m以上,符合标准基本农田要求。(3)对项目区内的排灌系统、泵站、道路规划和建设,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田间交通条件,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4)协助实现血防工作目标。本项目通过修建沉螺池,填埋废弃沟渠和废弃坑塘,清淤及硬化沟渠等措施,消灭钉螺孳生地,有效控制血吸虫疫情。1.1.5项目建设基本条件(1)法律条件项目符合关于组织申报

12、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1】64号)、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2005年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符合其它相关规划。 (2)自然条件项目区地势平坦低洼,属平原湖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砂土、油砂土、砂壤土、灰潮土水稻土。土层深厚,土壤通透性好,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土壤保肥性能较强,耕作层熟化程度较高,有机物含量高。年均降水量为1327.7毫米左右,平均年蒸发量为1030毫米。水资源利用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丰富。(3)资源条件项目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丰沛

13、,雨热同步,四季气候分明。年均气温为16.9,年均降水量为1327.7毫米左右,平均年蒸发量为1030毫米,年平均总日照时数约1992.1小时,年太阳光能总幅射量100107kc/cm2,年有效积温36503680,无霜期较长,一般为245265天之间。项目区内地表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项目区北部有中支河,与距离1km左右的汉北河连通(通往汉江)。区内南北向沟道有三号渠至十号渠以及黄家渠等,东西向沟道有新村渠、新虾渠、东湖沟主渠、赤韩渠,并通过水闸与中支河相连。可以说项目区只要农田水利灌溉设施配套完善,地表水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区的农田灌溉。(4)生态环境条件项目区现有林地58.69公顷,占项目区

14、建设面积的3.92,有耕地1275.90公顷,占项目区建设面积的85.28,绿化覆盖率高。耕地质量良好,适宜农作。区内和周边无污染企业,环境质量良好。(5)基础设施条件项目区对外交通便利,分当公路穿越项目区,内部各村之间基本实现“村村通”。各村已完成农村电网改造,能满足施工建设用电。(6)工程施工条件本项目启动伊始,市人民政府即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国土、财政、环保、交通、农业、水利、林业等有关部门,加上新堰镇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该项目工作的领导,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7)当地农民对项目的支持程度及愿望多年来,当地农民自发进行土地整理、洼地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在

15、项目踏勘阶段,走访了当地群众,当地群众热切盼望将项目区建设成高产、稳产田,增加收入,改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对于规划工作非常支持,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1.2项目简介1.2.1项目类型本项目属于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血防综合治理,以改善基本农田保护区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有效防治血吸虫为目的省级投资基本农田整理重点项目。1.2.2项目性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要求今后要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区属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也是血防重点区域。项

16、目性质属于基本农田土地整理与血防工程结合项目。项目区基本农田编号GB1020002、GB1021002、GB1022002、GB1022003、GB1024002、GB1025002、GB1026002、GB1023077、GB1028002。1.2.3项目区位置及范围项目区地处市西北部,涉及新堰镇东湖沟村、袁李村、冯湾村、六合村、冯新村、杨业村、保丰村、良湾村共8个行政村。东起十号渠,南抵赤韩渠,西至三号渠,北至中支河。项目区介于东经11326151133345,北纬304000304330之间。所在图幅H-49-47-64, H-49-48-49, H-49-48-57。1.2.4项目区地

17、貌类型项目区为平原地貌,地势平坦低洼,属平原湖区。1.2.5项目规模、总投资及亩均投资该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为1496.12公顷,总投资3314.60 万元,单位面积投资1476.98元/亩。1.2.6项目区土地权属情况项目区涉及新堰镇东湖沟村、袁李村、冯湾村、六合村、冯新村、杨业村、保丰村、良湾村共8个行政村。项目区内土地权属为集体所有,土地权属现状与登记发证时的情况一致,土地权属界限清楚,无边界纠纷,有利于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统一整理。1.2.7项目预计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率项目区经过土地整理后,预计可增加耕地面积45.41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04。1.2.8项目建设工期项目工期1年,建

18、设时间从2009年1月到2009年12月。2项目区概况2.1自然条件2.1.1地理位置项目区地处市西北部新堰镇,介于东经11326151133345,北纬304000304330之间。所在图幅H-49-47-64, H-49-48-49, H-49-48-57。2.1.2地形地貌项目区为平原地貌,地势平坦且较低洼,属平原湖区,田面高程在22.023.9 m之间,最大高差为1.9m。地面坡度小于2度。地表被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所覆盖,厚度较大。2.1.3土壤项目区位于平原地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砂土、油砂土、砂壤土、灰潮土水稻土。土层深厚,耕作层在0.50 m以上,土壤通透性好,呈中性至微酸性反应,值

19、在5.66.5之间。项目区内土壤保肥性能较强,有机质含量在1.5%左右,属中等偏高,全氮含量中等,速效磷含量低,速效钾含量中等偏低。2.1.4植被项目区属于人工植被区,主要包括农作物植被和水生植物植被。农作物植被主要是稻、棉、杂粮、麦、油、豆等,水生植物被主要是莲、菱角等。2.1.5水文与工程地质项目区可供水资源由地表水、地下水组成。项目区地表水丰富,水网密布。区内降雨丰沛,均降水量为1327.7 mm左右,地表径流量大。项目区周边客水来源为汉江、中支河。项目区内南北向有三号渠至十号渠以及黄家渠等主要渠道,东西向有新村渠、新虾渠、东湖沟主渠、赤韩渠等,三号渠、十号渠以及新村渠与中支河相连。项目

20、区为江汉平原沉降带地质,表层被第三系和第四系覆盖。区内地下水质较好,达到饮用标准。 2.1.6自然灾害项目区所在区域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渍涝、伏旱、低温阴雨、大风、冻害。本区的渍涝灾害主要为春涝和夏涝。春涝多由连日阴雨造成,夏涝多由连日大雨造成。由于项目区地势比较低洼,渍水通过农田沟渠汇入主沟渠,中支河外江水位高,需要强排至中支河。由于项目区内的排灌站运行多年,设备老化,部分已经损坏,提排能力不足,加上主干渠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因此渍涝成为本区的最主要自然灾害。由于降雨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夏季易发生伏旱,平均十年四至五遇,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干旱也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低温阴雨发生在春播期

21、间,北方冷空气南侵,出现低温阴雨天气,导致早稻烂秧、棉苗烂根。盛夏高温主要出现在七、八月份,对中稻抽穗、扬花、棉花开花结桃有一定影响。大风出现在冷暖气流交替的3-5月和11月,北方冷空气急速南下,形成大风,一般伴随着寒潮、雷雨、冰雹等恶劣天气。冻害主要出现在12月至2月之间,冬季北方极地冷高压空气南侵市境,伴随大风,降温和降雪,产生冰冻,对农作物产生冻害。2.2资源条件2.2.1农业气候资源项目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丰沛,雨热同步,四季气候分明。春季冷暖多变,雨量递增;夏季炎热潮湿,雨量不均;秋季日暖夜凉,雨热同步;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年均气温为16.9,年均降水

22、量为1327.7mm左右,平均年蒸发量为1030mm,年平均总日照时数约1992.1小时,年太阳光能总辐射量100107kc/cm2,年有效积温36503680,无霜期较长,一般为245265天之间,因项目区地处过渡性季风气候区,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时有东南风,冬季多寒潮和西北风,历年日均风速为2.32.9m/s,年均风级在24级之间。由于项目区太阳光能年平均总辐射量在100107kc/cm2之间,从季节分配来看,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太阳辐射在一年中的变化为单峰型,七月份最多,为14.7千卡,十二月份最少,仅4.9千卡。植物生长期间的辐射量(平均气温3期间)为98.2千卡,

23、占年总辐射量的92.6%,辐射量的这种季节分配对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是十分有利的。项目区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6.9左右,气温的变化在年内具有热在七月、冷在元月,春秋升降快,呈单峰型变化特点,有利于春耕、春种,豆、棉、稻播种;水温较气温升降慢,冬季气温低于水温,十一、十二月水温比气温高4.0以上,而流动水系夏季水温低于气温,不流动水系春季水温低于气温1左右,由此看出,水温只有二个月在10以下,极端水温差值小,极端最低水温高于0,水温年变幅仅30.0。因此,对水下动植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地温影响着种子的发芽和出苗速度,并直接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由于311月各层地温均在10以上,有利

24、于农作物生长。2.2.2水资源项目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以下优势:(1)降水充沛,地表水资源丰富。项目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327.7mm左右,平均年蒸发量为1030mm,大气降水的55.1%形成了径流,其中地表径流占降水的40.9%,入渗补给地下水占14.2%,蓄水量在降水总量中所占比例大,属丰水区,供利用的地表水资源丰富。(2)外来客水量丰富。中支河流经项目区的北部,三号渠、十号渠、黄家渠与中支河相连,为区内灌溉水源。(3)地下水资源丰富,贮存条件好。平原湖区埋藏较浅,地下水深在0.5-1m,含水层厚3050m,易于开采。2.2.3生物资源项目区生物资源主要有:(1)水生经济动植物资源:水生

25、植物主要有莲、藕、菱角、荸荠;水生动物主要有虾、龟、蟹、鳖等;鱼类主要有青、草、鲢、鳙、鲤、鲫、鳊等10余种。项目区具有发展水生栽培业和水产养殖业的较好条件。(2)特产资源品种主要有桃、桔、葡萄、梨、药材、食用菌等。2.3社会经济状况项目区涉及新堰镇东湖沟村、袁李村、冯湾村、六合村、冯新村、杨业村、保丰村、良湾村共8个行政村,人口计13567人,耕地总面积1477.4公顷(22161亩),人均耕地1.63亩。农民人均年收入为3222元,农业生产以种植棉花、稻谷为主,其次是油料和其它经济作物,项目区农村经济情况见表2-1。表21 项目区社会经济条件调查表序号村名人口(人)劳动力人口(人)耕地面积

26、(亩)人均耕地(亩/人)年人均收(元)1东湖沟95247422822.4018802袁李131162724681.8817503冯湾162675425211.5519504六合210886531961.5219105冯新2000119633381.6717506杨业162563020691.2718607保丰188669231421.6717208良湾205969631451.531850合计135675934221611.6318342.4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涉及新堰镇东湖沟村、袁李村、冯湾村、六合村、冯新村、杨业村、保丰村、良湾村共8个行政村。项目区总建设规模面积1496.12公顷(不包括非

27、建设规模的居民点、林地、主沟渠、养殖水面、公路用地和墓葬地面积)。其中,耕地1275.90公顷,占建设规模面积的85.28,其中,水田面积1239.37 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的82.84;旱地面积36.53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的2.44。由于灌溉渠道和排水设施不够完善,常常造成旱时灌不上,涝时排不出的现象,农田产出率较低,经改造后可以成为高产农田。项目区农村道路用地28.73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的1.92,建设标准低,多为土路,没有构成道路网,农产品运输不方便。项目区田块破碎,田坎系数大,经过田块归并,可以减少田坎占地面积,增加耕地。项目区的田间沟渠占地136.61公顷,占项

28、目区建设规模面积的9.13%,由于项目区地处江汉平原,地势低平且较低洼,夏秋多雨季节容易产生内涝,项目区田间排水沟年久失修,淤积、老化严重,项目区内涝水量经常需要强排,因此项目区的排水沟必须合理规划;项目区的现状灌溉渠道全是土质结构,而且多是灌排两用,渠道布置不合理,占地面积大。项目区废弃坑塘6.09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的0.41,这些坑塘一些是养鱼池长期不用淤积变浅变小,一些是田间低洼积水坑,通过土地平整可以成为良田。与此同时,项目区土地利用也不尽充分:项目区有些零星的荒草地,占地面积10.68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的0.71,这些未利用地一般宜耕。通过对项目区的灌排设施的高标准配

29、套,对项目区的荒草地、废弃坑塘、田间沟渠、田坎的统一整理,项目区可以达到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率的要求,而且整理后的农田全部达到高产田标准。项目区各村土地利用现状见附表1。2.5基础设施条件2.5.1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1)排水系统:新堰镇位于西北部,地势在市属于低洼地带,内涝严重。项目区北部边界是中支河,为承泄区。区内河沟纵横,西南部:纵向支沟有三号渠、四号渠、五号渠、六号渠、七号渠,横向主干沟有东湖沟主渠、赤韩渠,构成项目区西南部的排水网,雨水通过这个排水网最后汇集到东湖沟主渠,通过东湖沟泵站强排至中支河。东部:纵向支沟有黄家渠、八号渠、九号渠、十号渠,横向主干沟有新村渠、新虾渠,雨水

30、通过这个排水网最后汇集到新虾渠、十号渠,并通过新堰泵站、联丰泵站强排至中支河。目前区内渠道淤塞严重,调蓄能力差, 加之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老化落后,泵站提排能力明显不足。三个泵站情况如下:新堰泵站位于新堰镇政府驻地北部中支河边,功能为灌排两用,雨季新堰泵站将汇入新虾渠的水强排至中支河,干旱季节打开防洪总闸,将中支河水引入,提水到新虾渠。设备状况如下:7台水泵总功率815 kw,设计流量9m3/s。其中5台100 kw混流泵,2台155 kw轴流泵,扬程4.5m,配电柜4部,分柜2个。其中2台轴流泵不能运行,要求更换。水工建筑物状况:泵房建筑良好,4个闸门要求更换或重建。其中:防洪总闸为砼闸门板,已

31、坏,需要更换;灌溉新虾渠上无节制闸,水位难以抬高,需要新建;出水池泄洪闸、灌溉闸已坏,需要更换;建拦污栅;支沟上游200米原老闸要求拆除,影响行洪。东湖沟泵站位于东湖沟主渠,功能为灌排两用,雨季东湖沟泵站泵站将汇入东湖沟的水强排至中支河,干旱季节打开防洪总闸,将中支河水引入,提水到东湖沟、三号渠。设备状况如下:5台混流泵,总功率345 kw(70kw+80 kw *2+60kw+55kw),流量2.2m3/s, 水泵基本损坏,要求全部更换。500 kw变压器被盗,需要购买。水工建筑物状况:泵房地基沉陷,泵房年久失修,需要拆除重建。4处闸门要求更换或重建:引河防洪总闸为u砼闸门板,不能止水,已坏

32、,需要更换;东湖沟缺乏灌溉节制闸,无法抬高水位,需要新建;出水池泄洪闸、灌溉闸已坏,需要更换;建拦污栅。联丰泵站位于十号渠与中支河交汇处,功能为十号渠排涝。设备状况如下:5台混流泵,总功率480 kw(100kw 4+80kw1),流量4.8m3/s。其中1台80kw和2台100 kw已经损坏,要求更换。进水管部分破损, 要求更换。需要更换电容补偿柜1台,115 kw起动柜3台,配电柜3台。泵房砖结构,良好。水工建筑物状况:出水池(深1.6m*宽5m*长25m)要求加固,三面光,地铺砼;出水池泄洪闸闸门要求更换或重建,泄洪水槽道冲刷严重,加减冲池;引河防洪总闸闸门槽为二期浇注,有加大漏缝,洪水

33、大时使闸门板变形,不能关或提起。需要对矩形漏缝(30cm*25cm)浇砼。启闭台上小屋净空不够,使闸门板难提起,要求拆除启闭台上小屋(3m3m)。要求建拦污栅。(2)灌溉系统:干旱季节,西南部通过东湖沟泵站从中支河提水,入三号渠、东湖沟主渠、赤韩渠,至各支沟,各家农户从主干渠自行提水到田间灌溉。东部通过新堰泵站从中支河提水,入新虾渠,至各支沟,农户从主干渠自行提水到田间灌溉。项目区内主要沟渠的相关水利资料列表2-2所示。表2-2 项目区主要沟渠水利参数资料序号沟渠名称长度(m)现状断面参数平均上口宽(m)平均底宽(m)边坡平均沟深(m)1三号渠1638.65 14.45 8.20 1:0.67

34、 1.30 2四号渠582.89 11.82 7.40 1:0.63 2.70 3五号渠1589.62 19.20 12.37 1:0.47 1.90 4六号渠1573.08 16.23 10.97 1:0.35 2.19 5七号渠1531.83 13.70 8.20 1:0.56 1.57 6八号渠3006.07 15.58 10.97 1:0.52 2.33 7九号渠5769.41 15.73 10.97 1:0.62 1.53 8十号渠5238.01 18.91 12.37 1:0.34 2.09 9东湖沟主渠7980.02 23.40 15.79 1:0.46 2.37 10赤韩渠72

35、98.49 19.63 12.37 1:0.32 1.82 11新虾渠3352.31 23.44 15.79 1:0.37 2.37 12新村渠1986.38 21.44 14.42 1:0.46 2.16 13黄家渠1524.34 14.80 8.20 1:0.59 1.88 2.5.2交通基础条件项目区对外交通较为便利。新堰镇有分当公路(水泥路)经韩集镇、分水镇与荷沙公路连接,项目区距离县城50km。区内道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沿主干沟渠有堤路,其中分布有14580米水泥路,田间分布有0.5-2m小道。现有田间道路标准不高,路面坑洼不平,走向紊乱,并且一些小的生产路由于风蚀、雨冲,人为挖垦,仅

36、够人行,不少主干沟渠堤由于农民耕种则变成了田地,加上桥涵闸不配套和原有设施部分损毁,生产交通不便,农业机械不能进入田块作业,生产效率低。现有水泥路情况见表23。表2-3现有水泥路情况表位置里程(km)备注东湖沟主渠南侧7650含分当公路部分路段四号渠侧780六号渠与五号渠之间750黄家渠西侧1515七号渠南通往村450八号渠北段左侧650九号渠与十号渠之间735镇政府-新村渠-联丰泵站2050合 计145802.5.3电力基础设施状况项目区已经过农村电网改造,有11万KVA高压线和380v线通过,但是一些灌排站电力设施老化,需要重新架设低压电力线及安装配电线,供项目区农业生产用电。2.5.4林

37、网建设状况项目区内有成片林地,防护林网主要沿骨干渠道两侧道和自然村周围建设,呈自然分布,林相不整齐,没有形成网络,树木品种多以意杨、水杉和多年生灌木为主。2.5.5血吸虫病疫情根据血防调查,项目区为血吸虫重灾区,主干沟渠均有钉螺分布,调查实有钉螺面积13.6公顷。虽然每年采取了药物喷杀、掩埋等措施,但是各村仍未达到疫情控制标准。8村血吸虫病人395人,感染率1-5%。项目区现有钉螺面积及感染情况见表24,25。表24项目区现有钉螺面积逐块登记表(2007)地 名类型长(m)宽(m)面积(亩)调查面积(亩)调查框数有螺框数活螺框数捕螺数活螺数活螺密度原有新增所属村最高平均九号渠渠14002042

38、422823628543630.1277良湾十号渠渠1000304545202876911610740.5297良湾新村渠渠2000309090402846214812840.3184良湾新虾渠渠20002163634021039114713520.3358六合、杨业三号渠渠40003018018080216213021718430.0229陈集、三合东湖沟主渠渠300024108543022611311420.0464东湖沟六号渠渠5002015151021611211220.1176东湖沟八号渠渠200030909040264411287030.1741良湾表25项目区感染情况表村名实有病

39、人数(人)耕牛查治(头)实有钉螺面积(万m2)病人总计感染率(%)晚血确诊病人头数合计3951081513.6袁李村272 93 杨业村422 107 1.40 良湾村601 201 4.20 冯新村493 1 62 六合村492 1 52 4.40 保丰村453 109 冯湾村644 2 44 东湖沟595 6 147 3.60 3项目分析3.1项目合法性分析3.1.1符合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项目严格按照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目标的实现。整理后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符合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

40、用途。项目区基本都属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项目区基本农田编号GB1020002、GB1021002、GB1022002、GB1022003、GB1024002、GB1025002、GB1026002、GB1023077、GB1028002。3.1.2符合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本项目已列入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3年)备选片。通过土地整理,不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而且通过按照建设生态农业、持续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目标,科学规划项目区的沟、渠、路、林、桥、涵、闸。通过整理,从根本上解决了项目区排涝不畅通、灌溉不规范的问题,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灌排分设、旱涝保收”的现代

41、高效农田标准,从而提高项目区土地使用质量,促进项目区向农业生态、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方向转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营机制的运转。项目区的位置、范围、类型、性质等符合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3.1.3符合其它相关规划该项目通过配套项目区内渠、沟、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整理后耕地数量有一定提高,项目区排水标准、道路标准、灌溉保证率等也会明显改善和提高。整理后项目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和各项工程规划符合土地、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电力等部门的规划要求,符合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耕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3.1.4符合国土资源部相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项目区建设面积1496.12公顷,整理后新增

42、耕地45.41公顷,新增耕地比率占项目区建设规模面积的3.04%。项目建设规模、类型、性质和项目区所在区域等完全符合关于组织申报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1】64号)、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和2005年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等文件的精神和要求。3.2新增耕地潜力分析本项目建设目的之一是经过实施基本农田土地整理达到新增耕地的目的。通过整理将改善低产田的土地质量,一部分废弃坑塘和未利用地将被改造成良田,提高农田的排灌保证率,水土保持能力增强,增加耕地面积,使耕地利用率、生产力提高。项目区主要新增耕地的来源为:(1)废

43、弃坑塘项目区现有坑塘水面35.13公顷,其中部分已成废塘,经调查,项目区可填塘6.09公顷成为耕地。(2)荒草地开发项目区现有荒草地(未利用地)10.68公顷,可整理为耕地。(3)废弃沟渠项目区现有田间沟渠面积136.61公顷,统一规划后田间沟渠118.55 公顷,可增加耕地18.06公顷。(4)田块归并根据市土地详查数据,得项目区田坎系数为2.9%。规划设计典型田块,并求得其中的田坎长度,根据设计田坎宽度再计算田坎面积,再运用以下公式计算:式中:典型田块的田坎面积; 典型田块的面积; 田坎系数; 毛耕地面积; 田坎总面积。典型田块田埂长度(m)宽度(m)田埂面积(m2)田块面积(m2)田埂系

44、数平均田埂系数A2701.10 0.70 1890.77 98404.77 0.0192 B2622.140.70 1835.50 98404.77 0.0187 0.0196 C3760.29 0.70 2632.20 137349.64 0.0192 D4037.99 0.72826.59 132493.31 0.0213 得规划后田坎系数为1.96%。通过大块归并,减小田坎系数,整理后可净增耕地11.69公顷。综上所述,通过对废弃坑塘填埋、草地开发,废弃沟渠的回填、田块归并可以增加耕地46.52公顷。整理后农村道路占用耕地1.11公顷,沟渠基本不占用耕地。增减相抵后,耕地净增加45.41

45、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03。综合整治后,使中低产田得到改造,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完善和配套农业基础设施,生产条件及农业生态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3.3水资源平衡分析3.3.1灌溉水源项目区的地表水资源丰富,因此项目区的灌溉水源可选择地表水。地表水资源包括本区的自然降雨形成的径流和外来客水。区内天然降水汇集到项目区的几条主干渠内,农田需水时可以就近引水;客水是项目区北边的中支河,通过东湖沟主渠、新虾渠进入项目区,中支河常年有水,并有汉江补给,灌溉水源有保证。3.3.2需水量预测项目区主要需水量是农业灌溉用水和人畜生活用水。(1)作物种植制度项目区是市的主要粮棉生产基地。根据实地调查,水浇地(旱作物)

46、主要种植棉花-油菜(小麦)。本区农作物结构比较稳定,复种指数旱地2.0。根据近几年的作物结构和血防要求,确定项目区以种植棉花为主,冬季种植油菜、小麦。整理后作物种植面积及种植比例见表3-2。表3-2整理后农作物种植比例及面积表类别水浇地(旱作物)棉花小麦油菜种植比例(%)1003070种植面积(公顷)1296.22388.87907.35(2)作物灌溉制度灌溉制度是根据作物种类、需水特性和当地气候、土壤、农业技术和灌溉措施等因素而制订的灌溉方案。它是指作物播种前(或者水稻插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灌溉制度是规划和设计灌溉工程的基本资料,是制订和执行灌区用水计

47、划的重要依据。 灌溉设计保证率以及典型设计年确定项目区地处汉江中下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资源丰富,雨量较充沛,春夏雨热同步,是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的地区,且当地水资源稳定。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的规定,水田或湿润地区灌溉保证率8595,本项目区设计灌溉保证率取p=85。对项目区多年降雨进行排频计算,p=85的年份为1996年,选取1996年为典型设计年。 参照作物需水量计算采用彭曼公式进行参照作物需水量计算,并依此进行灌溉制度计算,以此确定该灌区的最优灌溉制度。彭曼公式为: 式中:ETo参照作物需水量,mm/d;Ro在作物表面的太阳

48、净辐射,MJ/m2d;G土壤热通量,MJ/m2d;T平均气温,;U22米处的风速,m/s;(ea-ed)饱和蒸汽压与实际蒸汽压差,hPa;平均气温时饱和水气压与温度曲线上的斜率,hpa/;温度计常数,hpa/;根据1996年气象资料进行参考作物需水量计算,结果见表3-3。表3-3 参考作物需水量ET0表月份ET0(mm/d)月份ET0(mm/d)10.6774.6620.9084.6631.3893.0641.98102.0852.84110.8863.17120.83旱作物灌溉制度设计本项目区以旱地为主,对于旱作物,在整个生育期中任何一个时段,土壤计划湿润层内储水量的变化用下列水量平衡方程反

49、映:WtW0 WrP0KMETcETckcET0播前灌溉定额:M1667H( )计划湿润层增加(从H1增加到H2)而增加的水量Wr:Wr667(H2-H1) 式中:M1播前灌溉定额(m3/亩)W0时段初始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m3/亩);Wt时段末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m3/亩);Wr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m3/亩);P0 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m3/亩);K生育期内地下水补给量(m3/亩);ETc作物生育期田间耗水量(m3/亩);M时段内灌水量(m3/亩);H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根据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深度确定;该时段内允许的土壤适宜最大含水率(占干比重%);项目区土壤主

50、要为水稻土和潮土,允许最大含水率田0.28(重量比);该时段内允许的土壤适宜最大含水率(占干比重%);(H2-H1)深度的土层中的平均含水率(占干比重%);计划湿润层内土壤平均干容重(t/m3);1.4t/m3;Kc作物系数。计算参数的确定:播前土壤平均含水率:采用土壤含水量上下限平均值。允许最大含水率和允许最小含水率:项目区土壤主要为水稻土和潮土,允许最大含水率max=田=0.28(重量比);允许最小含水率应大于作物凋萎系数min=0.6田。土壤平均容重:=14KN/m3;棉花灌溉制度设计参数见表3-4。表3-4 棉花灌溉制度设计基本参数表生育期苗期生长期结实期成熟期起止合计起止合计起止合计

51、起止合计总计日期5月10日6月7日29天6月8日7月30日53天7月31日9月28日60天9月29日11月15日48天190天平均Kc0.200.200.221.151.151.151.151.15Kc(t)0.200.360.371.101.111.241.251.23ET0(t)mm2.843.173.174.664.663.063.060.88ETC(t)m3/hm25.6811.4711.8751.2151.7038.0038.1510.83设计湿润层深度m0.400.490.500.550.550.600.600.62田间持水量下限%16.816.816.816.816.816.81

52、6.816.8田间持水量上限%2828282828282828根据以上计算原理及计算参数,可以得到棉花灌溉定额,计算结果见表3-5。小麦、油菜灌溉定额根据定额站提供资料,85%保证率下的灌溉定额为40m3/亩。表3-5棉花灌溉定额表作物灌水次序灌水定额灌水时间延续时间(天)灌水率始中间日终棉花138.36.236.276.30 80.133 244.67.217.257.2880.155 338.38.48.88.1180.133 434.98.178.218.2480.121 合计156.1表3-6 各种作物灌溉定额表作 物小麦、油菜棉花85%保证率典型代表年灌溉定额(m3/亩)40.015

53、6.0多年平均灌溉定额(m3/亩)20.0100.0(3)农业灌溉用水量根据项目区以上作物的灌溉面积及灌溉定额,考虑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5,则典型年灌溉总用水量508.12万m3。具体见表3-7。表3-7 项目区灌溉用水量表作物名称棉花小麦油菜合计种植面积(公顷)1296.22388.87907.352592.44灌溉定额(m3/亩)1564040需水量(万m3)404.42 31.11 72.59 508.12 (4)工业需水量由于项目区内无工业设施,因此无工业需水。(5)人畜生活用水项目区现有人口为13567人,猪10930头,牛2120头,考虑到将来会有部分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故不考虑人

54、口的自然增长,牲畜也维持现状不变。农村人均用水定额采用100L/人天,牲畜采用40L/头天。则人畜年用水总量为:54.74万m3。因此项目区的总需水量为:508.12+54.74562.86万m3。3.3.3可供水量预测项目区内可供利用水资源有天然降水、引客水。天然降水:项目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327.7毫米,雨量充沛,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有效降雨量在作物灌溉制度计算过程中已扣除,此处不再重复计算。客水:项目区从中支河引水。通过东湖沟泵站、新堰泵站从中支河提水,入三号渠、东湖沟主渠、赤韩渠、新虾渠等沟渠,至各支沟,各家农户从主干支沟自行提水到田间灌溉。中支河的水量充沛,能够满足项目区的用水需

55、求,实际的供水量取决于新堰泵站、东湖沟泵站的提水流量,其中新堰泵站设计流量为10m3/s, 东湖沟泵站设计流量为3.7 m3/s,干旱季节,如机组全部运行,预计抽水20天,每天抽水18小时,可供水量1175万m3。3.3.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项目区供水量充足,因此项目区的水资源可达到平衡并有富余。见表38。表3-8 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表需水量(万m3)供水量(万m3)余水(万m3)562.861175612.14结论:项目区水源丰富,供水量大于需水量,能够满足85灌溉保证率作物灌溉需要。3.4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3.4.1 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1)渍涝灾害频繁,影响耕地

56、利用率和产量。本区地势低洼,48月暴雨集中,汛期外江、外渠水位又常高于耕地地面高程,所以内涝频繁。内涝水只能通过排涝泵站强排,而现有3座外排泵站大多建于70年代,已超过正常使用寿命,运行效率低下,致使项目区内渍涝灾害日益严重,影响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产量下降。(2)存在春旱、伏旱现象,农田需要灌溉项目区虽然年平均降雨量比较丰富,但是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春夏季降水较少,存在春旱、伏旱现象,伏旱平均十年四至五遇。现有灌溉方式基本上是抽水渠灌,现有田间渠道全部为土渠,淤积严重,加上人为破坏,难以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耕地生产力不能充分发挥。(3)土地利用不充分项目区草地、废弃的坑塘不能有效利用,废

57、弃坑塘可能引致血吸虫病泛滥。同时田块小,田块破碎,田埂系数大,浪费了一些土地资源,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4)田间道路差,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项目区现有道路桥涵不配套,农产品运输困难;大部分田间道路为泥土路面,遭遇阴雨天气不便通行。加之农民个人抽水灌溉经常挖断路面,导致农业机械难以到达田间作业,无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5)经济条件的制约,农业基础设施毁损状态难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农民自己难以拿出足量的资金,同时地方经济困难,资金严重匮乏,导致长期以来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的状态难以改善,严重影响着土地的充分、高效利用。(6)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口增长和建

58、设占用耕地,当地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趋尖锐,目前人均耕地只有1.63亩,土地承载压力将越来越大。综上所述,项目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水利设施老化,交通设施不齐全,交通不便,土地集约程度下降,地力逐步下降。所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配套及交通条件的改善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影响耕地生产力的关键因素。3.4.2 主要对策(1)通过综合整治,开发未利用地,对骨干渠道清淤、硬化、新修沟渠、设置泵站、修建田间道路,配套道路设施,提高耕地旱涝保收能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2)科技务农,推广科学耕作,种植高产、价高、绿色的新产品。(3)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让农民主动对土地投资。3.5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项目规划区内地形及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