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促进石化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上传人:卢** 文档编号:114820452 上传时间:2022-06-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科技创新促进石化行业发展方式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科技创新促进石化行业发展方式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科技创新促进石化行业发展方式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科技创新促进石化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创新促进石化行业发展方式转变(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科技创新促进石化行业开展方式转变回忆:“十一五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成果斐然“十一五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事业紧紧围绕行业平稳较快开展,在重大工程科技攻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五年中,共获得国家技术创造奖4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0项:获得行业技术创造奖116项,科技进步奖1160项。回忆“十一五以来的科技创新成就,主要表达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围绕开展新型煤化工,集中打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十一五期间,行业技术创新最突出的亮点和最显著的成就之一。就是在新型煤化工领域,集中打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多项科技成果创造了世界第一。为适

2、应我国资源禀赋特征,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调整化工原料构造、施行石油替代战略做出了重大奉献。在煤制化学品方面,我国自主开发建成了世界首套神华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工程,今年8月一次投科试车成功,消费出合格的聚乙烯和聚丙烯:我国自主开发的“流化床甲醇制丙烯,完成了3万吨/年工业性试验,开拓了煤制丙烯的新途径;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个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工业示范工程已经打通全流程。探究出产业化的新道路。在煤制油方面,我国自主开发并建成了世界首套煤直接液化大型制油装置,神华年产百万吨级油品装置已进入长周期试运行;我国创新开发的煤间接液化制油技术,相继在内蒙鄂尔多斯和山西潞安等地建成了3套1

3、6万吨/年装置。对于施行石油替代战略、保证国家能源平安具有重大意义。在煤气化方面,我国在自主开发并大面积推广应用曰处理千吨级“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的根底上,又成功开发了曰处理2000吨级煤量的大型炉型。已投入工业化运行;自主开发的航天(ht-l)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填补丁国内空白。在多联产方面,我们打破关键技术,成功建成了世界首套24万吨/年甲醇和71.8兆瓦发电的煤电联产工业示范装置,实现了长周期运行。第二,围绕进步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发形成了一批创新技术“十一五期间,石油和化工企业把技术创新作为可持续开展的战略选择,通过自主研发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拥

4、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步了企业的抗风险才能和市场竞争力。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荣获202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年产20万吨大规模d0消费技术,在万华宁波工业园成功实现产业化,这是在早期引进不成熟的万吨级技术根底上,通过自主创新形成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化技术,也是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的di装置,能耗比国际领先技术降低近10%,同等规模投资比国外低30%40%,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高,标志着我国已跨入世界di制造技术的领先行列。重庆紫光与天津化工厂合作,对引进的蛋氨酸消费装置进展改造创新,通过技术集成获得重大打破,建成了1万吨/年工业示范装置,完毕了蛋氨酸消费装置长期被国

5、外垄断的场面。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程度的聚苯醚消费工艺,于2022年底建成我国第一套1万吨/年聚苯醚大型工业化装置。在自主创新方面,荣获202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消费技术与设备开发工程,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三角集团实现了工业化消费,投资仅为国外的1/51/3,综合技术指标到达或超过了国际先进程度,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荣获202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石脑油催化重整成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工程,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脑油连续重整成套技术,打破了外国垄断,进步丁我国炼油企业的整体技术程度和核心竞争力。高性能纤维方面,经过攻

6、关,打破了多项制备关键技术,目前我国碳纤维(相当于日本东丽公司t-300级)已实现千吨级规模,局部产品已投放市场,芳纶1313及芳纶1414局部型号产品,已完全实现国产化,并投入工业化消费,我国已成为继美国,日本,俄罗斯后第四个能工业化消费芳纶纤维的国家。工程塑料方面,四川得阳科技股份通过打破工程化关键技术,已形成年产超万吨的聚苯硫醚树脂消费规模。可消费塑料级聚苯硫醚树脂产品,打破了巴统组织长期对我国聚苯硫醚消费技术和产品的限制。合成橡胶方面,中石化集团经过技术攻关,开发出聚合级异丁烯消费技术,形成了万吨级丁基橡胶消费才能,填补了国内紧缺的丁基橡胶消费空白,使我国七大通用合成胶种全部实现了国产

7、化。第五,围绕促进展业节能减排,开发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十一五期间,我们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新工艺,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石化产业,为行业节能减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氯碱行业开发的干法乙炔技术,有效地解决了电石渣浆污染和占地问题,实现了乙炔的连续消费,进步了装置的自动化和平安性,该技术已在全国应用38套。我国开发的低汞触媒技术是氯碱行业污染减排的重大打破,使触媒氯化汞含量由原来的10%以上降到6%以下,汞的消耗量和排放量也大幅度下降,此外,盐酸合成炉尾气回收、氯资源二次利用等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应用。使氯碱行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都有显著下降。磷酸行业的磷酸余热

8、回收技术已被18个企业的33台套装置采用,其中湖北兴发集团等5家企业磷酸产能到达147万吨/年,每年可节能34万t标煤,节水767万吨,节电1408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6万吨、固体废弃物渣量18.3万吨,使磷酸行业的节能减排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精细化工行业开发的替代光气等有毒有害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从工艺源头上消除了平安和环保隐患,经10多家企业的数十个产品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南京工业大学开发的“不同工况反响别离集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中间体消费过程,大幅度进步了反响的转化率和选择性,降低了原料和能源消耗,减少了副产物的生成和排放量。“十一五期

9、间,不少石油和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多种化工产品联产,进步了资源利用效率。子午胎企业采用充氮硫化代替传统的热水恒温硫化,胶料破碎代替烘胶等技术,节能效果明显。复合肥行业以高塔造粒代替转鼓和喷浆造粒,降低了能耗,进步了产品质量。各行业加快了节能减排共性技术的应用,目前溴化钾吸收式制冷机组已在氮肥、炼油,氯碱行业普遍推广,变压吸附技术已在氮肥,聚氯乙烯消费中广泛应用。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院开发的工业冷却节水及废水近零排放技术,不仅在石化,化工行业,而且还在;台金、电力等其他行业广泛应用,建成高浓缩倍率(5倍)工业冷却系统示范装置75套,实现年节约和减排水3100万吨。第六,围绕提升行业装备程度

10、,开发研制一批重大技术装备镇海炼化依托现有2000万吨/年炼油装置,发挥资源优化和炼化一体化优势,百万吨乙烯及配套工程全面建成投产。该工程首次采用我国自行研制的15万吨/年裂解炉、大型裂解气压缩机组、大型乙烯压缩机组、大型丙烯压缩机组、大型迷宫式压缩机、大型冷箱及20万吨/年双螺杆挤压造粒机组等关键设备,乙烯设备国产化率到达78%。10套装置中有6套装置全部采用求;五是要大力开展生物化工技术、新型煤化工技术,满足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及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原材料、新能源的迫切需求,打破资源制约,夯实开展基矗第三,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保障“十二五期间,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节能减排

11、面临着艰巨的任务。特别是我国政府已经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到2022年gdp单位能耗降低40%45%,按照这个要求,石油和化工行业要在高速开展的同时,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递减4.07%,化学需氧量下降8%,氨氮排放量下降15%,工艺过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5%,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开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清洁消费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等,依靠自主创新,打破能源、资源、环境对行业开展帥制约,为开展低碳经济、实现行业“十二五

12、节能减排目的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第四,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要以进步企业技术创新才能为核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我们将选择一批技术创新才能强、业绩突出的企业,继续开展“示范企业的培育和认定,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结合调构造、转方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创新产学研用结合形式,推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才能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发挥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基地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快技术成果的转移和扩散,缩短转化周期,壮大产业集群。石油和化学工业构造调整和开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目的,把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励精图治,再攀顶峰,努力创始石油和化工科技工作的新场面,为推进展业经济平稳较快开展,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由消费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做出新的更大的奉献!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