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小学国学教案16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14756772 上传时间:2022-06-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五年级小学国学教案1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五年级小学国学教案1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五年级小学国学教案1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五年级小学国学教案1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小学国学教案16篇(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优质文档第一课时活动目标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2、能精确流畅地朗读并娴熟背诵课文3、联系自身学习经验,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习看法,改良学习方法。4、细心品尝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启程,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深思索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启程,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深思索。2、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 活动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周学过的论语内容。1指名学生诵读。2全班诵读。2、谈话导入。人非生而知之者。我们要擅长学习,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孔子也告知我们学习的方法,今日,我们接着写第八周的内容。二、学习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1、师范读。2、生自读,读通、读顺。3、师讲解大意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教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4、生再次自读,带着对句子的理解读熟。5、请学生讲讲对句子的理解。6、师小结: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学问分子的竭力赞许。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特别珍贵,但更珍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学问,都是有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看法和精神,也表达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那么。随时留意学习他人的特长,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特长,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7、引导悟理。师:读了这那么论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8、练习诵读。其次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过华清宫1、导入1齐诵泊秦淮2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杜牧生活

4、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3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牧的诗?2、出示古诗,听录音3、介绍【写作背景】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过华清宫七绝,这是其中的一首。4小组学习1 读通全诗2师出示诗意,生参照理解诗意【注释】

5、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渡县骊山北麓,唐玄宗造。长安志载“骊山上下,益治汤进即温泉,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绣成堆:骊山左右有东西绣岭,因当时林木花卉繁盛类锦绣,故名。千门:汉武帝起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后因称宫殿重门为千门。一骑红尘: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置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志京师。5大组沟通1指名朗读2理解诗意:经过华清宫来到长宫,回首向锦乡堆城般的骊山望去,只见山顶华清宫那紧闭的大门,一扇一扇缓缓地翻开;山脚下,风尘仆仆的骑手拼死鞭打着跨下疾驰的骏马,身后扬起了一溜浓密的尘烟;华清宫中的杨贵妃开心地笑了。唉!没有人知道,这是皇上派人从遥远的南方为她运来了

6、她爱吃的别致荔枝。5、学生自读6、教师指导诵读。着重从以下方面进展指导: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子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明确:诗作主子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青翠,犹如一堆堆的锦绣。2其次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翻开了,这“次第”示意了什么信息?明确:“次第”示意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其目的是什么?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难过落泪啊。目的在于挖苦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7、小结: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

7、、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显明的比照,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剧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多数个驿卒的血汗和多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照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实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7、诵读诗歌。1自读感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节奏美,音韵美,都能给我们美的熏陶。

8、美丽的诗歌,须要美丽的朗读,今日,我们就开展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竞赛,看谁字音读得准,节奏读得好,感情读得美。2教师巡回指导。留意点:要朗读好一首诗,就必需驾驭朗读技巧,如音调的凹凸、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比照、有起伏、有变更,使整个朗读犹如一曲美丽的乐章。 学生进展个人朗读练习。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读竞赛,引荐最正确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读竞赛。 朗读,互评。 4.组织朗读竞赛。 小组引荐的选手上台朗读。 每一组推选一个代表作为评委。 5师生评价,评比最正确选手。四、作业诵读本节课学习的论语内容及过华清宫绝句其一。2积累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其他三首,自已诵读。3积累学过的论

9、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诵读。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背诵课文。研读前五段内容。教学设计: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绚丽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凝合力,而且对今日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珍贵的精神财产,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局部,不仅是中国的傲慢,也是全人类的傲慢。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日,其精华局部仍旧为人们所效法。此时此刻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局部论语十那么。一、板书课题。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2、

10、朗读课文范读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依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正音、正字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驾驭和积累必须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根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更。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假如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殊留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拟广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须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2、自

11、主、合作、探究先细致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假如起先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句子理解词义,依据词义理解句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教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探讨探讨。实在不懂,请教教师。教师参加学生的探讨。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重点驾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行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

12、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理解课文内容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依据状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学生较犯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巳诲女知之乎!朗读、背诵;反复朗读,直到成诵。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研读后五段内容。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背诵课文。考察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说明。二、理解后五段内容1、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教师须重点讲解的:见贤思齐焉。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13、,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概括思想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习方法学习看法思想修养归纳成语、格言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确定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学习体验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与课文自相参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良?“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透过外表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效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4、教师小结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

14、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局部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第五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尤其是文中排比句。2、能够依据注释,参照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内容,知道“三纲”是什么,是用来干什么的。3.能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相像或相反的例子。教学重、难点1.理解句子的意思。2.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教学过程1.导入:大学相传是孔子的弟子学生曾参所写,告

15、知人们如何提高自身修养而成就自己的德行功业,被成为“初学者入学之门”. 本末终始出自大学的开篇局部,是最为关键的段落之一。课文第一句说明白大学的目标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就是所谓的“三纲”。2 、理解诗题。师说明题意:本末:树根和树梢;终始:事情的结局和开头。指事物有本有末,有始有终的开展规律。4、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5、依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6、理解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

16、大的 品德。 亲民:依据后面的“传”文,“亲” 应为“新”,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到达最完善的境界。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到达“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知道应到达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决;志向坚决才能

17、够冷静不 躁;冷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那么近道矣。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起先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开展的规律了。第六课时教学内容:舍本逐末战国时候,有一次 齐王派遣使臣到赵国去探望赵威后,以示友好。赵威后很热忱地接待来访的使臣。使臣在献上齐王打算的礼物后,又呈上一封齐王写的信 赵威后收下了信,并立刻拆开来看。她请使臣坐下,亲切地问道:“久未问候,贵国的庄稼长的好吗?”使臣一听,很不开心地说:“我是奉了敝国国君之名前来问候您的,可是您不先问候敝国国君,反倒先问起庄稼,这清楚是先

18、贱而后贵。莫非说,一个治理万民的君王,会比不上庄稼和百姓吗?” 赵威后听了并没有生气,反倒笑着对使臣说:“这你就错了!没有庄稼,如何养活人民?这不是贵贱之分,而是本末之别啊!莫非说要先舍根本,去问那些末节吗?” 齐国使臣对赵威后的这一番话特别佩服,并且为自己刚刚无礼的看法感到惭愧。此时此刻,人们用“舍本逐末”来譬如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教学目标:1.理解句子的意思。2.理解课文所表现修身的重要性。教学过程1.导入:一个品德修养好的人会很受人欢送,很更简单胜利。古人就很强调个人的修养。今日我们学习大学里一篇关于品德修养的文章。2 、理解诗题。师说明题意:修身是根本。3、教师范读,让

19、学生听清吟诵的节奏,初步感知。划出停顿符号。4、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诵的节奏。5、依据课文下方的注释,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6、理解第一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1知:学问、才智。2格物:探究事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译文 自古以来 想在天下彰明宏大光明的品德德行的,先治理自己的邦国;想治理自己邦国的,那么先治理自己的家族;想要修齐自己家族的 ,那么先修养自身;想修养自身的 ,那么先匡正自己的心思;想匡正心思的,那么先笃诚自己的心

20、愿;想笃诚意愿的,那么先获得学问才智,获得学问才智在于探究事物的道理。 译文学问的获得在于对事物的探究,得到学问才能正确的树立自己的意图,有了足够的诚意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心态端正了,才能使自身获得奇妙的品德,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管好一个家,家和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国家安定平和那么天下就太平无事。第七课时教学目标:1相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相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根底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

21、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欢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课前打算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爱好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究竟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的确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夫起义,时局动乱,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终不知所终,传闻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2小组齐

22、读古诗、互评、相互正音。 留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4、学生反应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答复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光明的月亮。三再读古诗,沟通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展“小组学习”。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展自主学习,沟通探讨。2反应:你读懂了什么?3依据学生答复,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隐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开心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

23、读此诗。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反应,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快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沟通。5全班沟通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憧憬安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逍遥自由的生活。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自由读诗,带着逍遥自由、逍遥自由的思想感情朗读。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第八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

24、情。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特别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留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4小组合作学习,沟通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

25、为头部遮拦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气。5汇报沟通,小组指派代表沟通,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气来驶船。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沟通,相互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确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教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局部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

26、以讲解。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确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机灵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宠爱和赞许。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宠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3诵读古诗。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第九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学问。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奇妙,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板书课题,读题。2解题:“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

27、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颂,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原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闻名作品。二初读,正音1自由读词,留意读准字音。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三再读,解意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说明重点词语: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

28、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近和谐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得意。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奇妙!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宠爱的顽皮佬。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绽开探讨四精读、悟情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3学生配乐自由读

29、,边读边悟。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静、悠然、欢乐、安静、华蜜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沉醉使人憧憬。五熟读,成诵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全班朗读,留意表达思想感情。3熟读成诵。第十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

30、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始终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会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会诗中描绘的雄壮、美丽的意境。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宠爱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介绍诗人1、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2、依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其中两位诗人的了解。三、学习长歌行。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

31、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绽开想象。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绽开沟通。3登记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协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探讨沟通。4选择宠爱的形式进展汇报。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遵照“学习向导”进展学习。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状况。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看、听、思索,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遵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依次,依次进展汇报,沟通自学状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3学生充分谈,教师

32、随时进展朗读指导。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密,早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盼阳光。暖和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蒸蒸而上多辉煌。时时担忧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间消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懊悔哀痛。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实力。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供应相应的音乐录音。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4教师参加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时机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先说明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青青

33、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芒。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奉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终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懊悔。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四、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

34、板书设计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第十一课时七步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指名背诵长歌行。二、学习七步诗1、导言:同学们从长歌行中不仅领会了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譬如,更使我们受到了有益的启发,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时常地鼓励我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今日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

35、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遇软禁。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绽开想象。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5、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绽开沟通。3登记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协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探讨沟通。4选择宠爱的形式进展汇报。6、自学,指导学生遵照“学习向导

36、”进展学习。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状况。1、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七步诗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看、听、思索,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遵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依次,依次进展汇报,沟通自学状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展朗读指导。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原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实力。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供应相应的音乐录音。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4、教师参加环节:同学们设计

37、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时机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先说明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譬如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譬犹如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譬如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譬如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四、拓展创新训练。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是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誓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意的做法而惋惜,

38、更使我们深深地怜悯曹植的不幸境况。今日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才智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2、学生分头打算。3、进展汇报表演,考察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实力。五、布置作业:背诵古诗。第十二课时 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今日我们学习一首豪迈奔放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剧烈的爱国热忱。请同学们一起读题目出塞。揭题出塞。二、检查预习状况,介绍作者。1、师生共同介绍作者:王昌龄6987

39、56,字少伯,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他擅长写边塞诗。选择边塞军旅生活作为写诗的素材。2、小组探讨预习生字词的状况并汇报。关关塞。但使只要。龙城地名,又称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喜峰口一带。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汉武帝时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英勇善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不教不让,不使。胡马胡人的兵马。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度阴山度,指越过。银山,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三、学习古诗看视频,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教师协助。3各小组推举一

40、位同学汇报学习状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假如英雄善战的李将军仍旧健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兵马度过阴山的。四、再读古诗,体会意境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同学之间相互读。2、相互沟通,谈谈诗中表达的意境和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闻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忆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渴望出现良将,驱除敌人,保住边疆。诗中充溢了对国家安

41、危无限关怀的爱国激情。五、指导朗读六、背诵古诗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2、同学之间相互背一背。七、引荐观赏:投影教师导入: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忆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渴望出现良将,驱除敌人,保住边疆。此时此刻教师在为同学们引荐一首歌颂李广的诗作,请大家一起来观赏。第十三课时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明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致和意境的美丽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教学重难点能说明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致和意境的美丽深远

42、,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教学过程回忆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会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会诗歌描绘的雄壮、美丽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始终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出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根底。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闻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43、教师点拨初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画诞生字。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抓字眼,明诗意:“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燃烧假设等闲。”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特别困难。锤,锤打。凿,开凿。假设等闲:似乎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燃烧看得平平常时。 “烈火燃烧”与“假设等闲”,形成显明的参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固。“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白:指石灰雪白的本色,又譬如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

44、德在人间的追求。朗读指导,领悟诗情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名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再读体会,思索: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说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该用什么语气读呢?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探讨。诗人借石头说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究竟的志向。应用昂扬、坚决的语气读。情感朗读,赛读。齐读。拓展延长总结古诗。石灰由于它的坚毅不屈、明哲保身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燃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究竟。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引荐给大

45、家于谦的另一首诗咏煤炭,请大家感悟。总结学法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的?教师总结学习方法: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熟读吟诵,拓展延长。板书设计千锤万击不怕磨练石灰吟烈火燃烧清白留世不畏艰险粉身碎骨勇于献身课堂检测结合古诗,理解词语假设等闲:清白:这两诗,默写这首诗的最终两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_,_。_布置作业背诵课文。默写古诗。第十四课时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实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宠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

46、陶。二、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美丽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美丽皎洁和精致绝伦。背诵古诗。三、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宠爱与赞美之情。四、教学打算: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闻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打算:白盘子、青螺五、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1、导入:同学们,我们宏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日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踪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

47、擅书法。所著有刘来宾集。洞庭湖,我国其次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自己练读,到达正确、流利。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实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二理解读,洞察美。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打算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沟通。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譬如洞庭湖水面镜未磨:

48、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譬如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视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漫蒙,不是很清晰,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当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视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常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讲解。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参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澄澈透亮,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

49、,显得特别安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漫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澄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犹如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特别惹人宠爱。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观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观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特别广袤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动,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三比照读,深化美。1、投影映示:望洞庭潭面

50、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2、比照读,比拟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3、自由理解的根底上,同位沟通。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安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5、再读原诗,深化美。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珍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奇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酷爱。四延长读,升华美。1、投影映示:题 君山题 君 山雍陶

51、方干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溢奇妙色调,众说纷纭,流传着很多漂亮的传说。4、指名讲解并描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闻。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奇妙之美在脑中升华。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比照的方法。漂亮的传闻自然勾起学生的梦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长,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五多样作业,表现美。1、写一写:想

52、象这首诗所描绘的风光,写下来。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风光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沟通。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缺乏,智有所不明。学生的爱好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全部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时机,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开展。第十五课时教材分析:题菊花是小学多元识字试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这首古诗是唐朝农夫起义领袖黄巢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在飒飒的西风中,满院的菊花随风摇摆,由于天气寒冷,蝴蝶都不能来了,于是作者想假设是有朝一日,我当上了青帝,必须要让菊花和桃花一齐开放。在这里,诗人是借菊花表达自己对当时世界

53、的不满,想变更这个社会,建立自己志向的社会。诗中的寓意是特别深刻的。学生分析:现如今,经过这一年半来对古诗的学习,学生已很好驾驭了预习方法,并能够独立阅读。但由于这篇古诗较难理解,即便学生查找到大量的译文、背景资料,也很难能了解到这首古诗的深意。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因此在课堂教学教师建立一个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子。2创设一个声情并茂的课文情境,从而使晦涩难懂的古诗直观化、形象化、明朗化,使学生与当时的作者到达情感上的共鸣。3在通过外界手段使学生了解古诗的状况下,再以读内化感情、深化了解。教学目

54、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识记5个生字,会读课后词语。2能够依据诗句借助画面想象出“菊花”含义,并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3造就学生搜集、检索信息的实力,多项探究的实力。4感受菊花的美和作者的志向愿望。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识记生字词。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看过封神榜吗,你想当里面的哪个神仙?为什么?唐朝有个诗人他想当青帝,也就是管百花的花神?想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熟1小组沟通预习状况。沟通生字读音读古诗与这首诗有关的课外资料2全班反应预习状况。3齐读古诗,读准字音。4男女竞赛读,看谁读得又精确又娴

55、熟。三、了解诗意,感情朗读1读古诗、看画面、想问题:为什么黄巢想当花神呢?2指名汇报:为什么即了解诗的大意3自己练习说一说:为什么?4师小结前两句,并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惋惜、缺憾。5指导学生读前两句。6体会后两句作者的愿望,并齐读。7整体读诗,指名读8师配乐范读。9学生练习配乐读10指名读、齐读。11齐背古诗,分层要求:会背的有感情背,不会背的可以看看书跟着小声背。四、识记生字,综合练习1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语,并进展指读检测。2师检测:A选择正确字音B抢读词语3读短文,稳固练习生字词。4背诵检测。五、小结其实黄巢不仅仅是想当一个花神,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作者的志向,有爱好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相

56、关资料。第十六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风光。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三首古诗。2、相识“径”、“斜”、“枫”等10个生字。会写“斜”、“枫”等13个字。教学重、难点: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播放录像,引出新课。1、播放山行的画面,让学生自由说说观看后的感受。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提醒课题。二、观赏诗歌,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配乐朗读诗文学生一边听,一边阅读全诗,初步感受这着诗的韵律美。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3、指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三、学法迁

57、移,自读自悟。1、指导学生依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2、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3、学生汇报自学状况。四、师生共议,理解诗意。1、指名朗读全诗,探讨依据词义给多音字注音。2、理解诗文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你读懂了哪些诗句?2通过联系上下文你读懂了哪些诗句?3还有哪些诗句不懂?师生、生生互动探讨。4师生归纳整首诗文。五、图文结合,观赏意境。1、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图片思索: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2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2、学生自由分组探讨,探讨后发表自己的见解。3、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带,让学生想象画面。4、小组合作,把想象的画面用宠爱的方式表达出来。六、体会感情,指导朗读。1、启发:诗人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指导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根底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3、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记住这首诗。七、落实生字,指导写字。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