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上传人:kfc****89 文档编号:114456631 上传时间:2022-06-2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2.1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4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绪 论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内容概要内容概要 一、中医学的概念一、中医学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特点四、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特点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五、中医学理论体系一、中医学一、中医学 中医学中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发是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发展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尤其具有丰富展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尤其具有丰富诊

2、疗手段及养生康复方法的科学。诊疗手段及养生康复方法的科学。 中医学学科属性中医学学科属性 中医学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中医学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相交融的医学科学。多学科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预防医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内容中医学内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中

3、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是研究阐发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科。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两汉魏晋隋唐宋金元明清近现代形成时期四大经典充实和发展临床专科专著突破性进展金元四大家综合汇通深化发展温病四大家继承、发展、创新中医学是开放系统黄黄帝帝岐岐伯伯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 .影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因素影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因素 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 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长期对疾

4、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难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确立。F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医学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中医理论形成典籍、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包括:的标志。包括: 素问素问 灵枢灵枢 各九卷八十一篇各九卷八十一篇 难经难经 相传为扁鹊(秦越相传为扁鹊(秦越人)所著:独取寸口、人)所著:独取寸口、五腧穴理论、命门三

5、五腧穴理论、命门三焦理论。焦理论。扁扁 鹊鹊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创立创立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医疗体医疗体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后世尊张仲景为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医圣”,其书尊为其书尊为“方书之祖方书之祖”。 分为:分为: 伤寒论伤寒论 金匱要略金匱要略东汉东汉张机张机(仲景仲景)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现存最早中药学专著,载药载药365种种: 上、中、下三品,是中国药上、中、下三品,是中国药 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学史上最早的药物分类法; 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 七情和合。七情和合。炎帝炎帝(神农神农)理论框架的建立理论框架的建立 内经内经 :整

6、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神: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神 难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书之祖治疗技术的发展现治疗技术的发展现 药物疗法的发展:药物疗法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最早药物分类法、中药药最早药物分类法、中药药性理论、七情和合性理论、七情和合 南朝南朝陶弘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药物自然属: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性分类、“诸病通用药诸病通用药”以病证类药以病证类药 针灸推拿技术的发展针灸推拿技术的发展 综综 述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临床专科魏晋隋唐时期(临床专科) 隋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现存第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现存

7、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晋晋王叔和王叔和脉经现存最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早的脉学专著,论述了论述了24种病脉。种病脉。 晋晋皇甫谧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学专著。 晋晋葛洪肘后方葛洪肘后方 唐唐孙思邈千金要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方、千金翼方 唐唐苏敬、李苏敬、李勣勣新新修本草修本草 唐唐王冰王冰重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素问 唐唐王焘王焘外台秘要外台秘要F 宋金元时期(突破性)宋金元时期(突破性) F 南宋南宋陈言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立创立“三因学说三因学说”。 北宋北宋王惟一王惟一铜人腧

8、穴针灸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和针灸铜人F 宋宋钱乙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 宋宋王怀隐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16834方方 宋政府(陈师文、裴宗元、陈承)宋政府(陈师文、裴宗元、陈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手册(第一部药典)药制剂手册(第一部药典) 南宋南宋宋慈宋慈洗冤集录洗冤集录(1247年)年)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G 刘完素刘完素创河间创河间学派(后人尊为刘学派(后人尊为刘河间),倡导火热河间),倡导火热论论寒凉派寒凉派。为后。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世温病学说的创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深刻的

9、影响张子和张子和A 张从正张从正(字子和,(字子和,号戴人),倡号戴人),倡“邪非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安”,善用汗、吐、,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下三法攻邪治病攻攻邪派(攻下派)邪派(攻下派)B 李杲李杲(字明之,(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号东垣老人)倡“内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调理脾胃为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主补土派(脾胃补土派(脾胃学派)学派)李东垣李东垣F 朱震亨朱震亨(字彦修,(字彦修,后人尊为朱丹溪),后人尊为朱丹溪),倡倡“阳常有余,阴常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不足”。善用滋阴降。善用滋阴降火治疗杂病火治疗杂病养阴派养阴派明清时期(综合汇通、深化发

10、展)C 明明李时珍李时珍本草纲目本草纲目1578年、年、1892药、药、11096方、方、1109图图C明明王肯堂王肯堂证治准绳证治准绳C明明楼英楼英医学纲目医学纲目C明明朱木肃朱木肃普济方普济方61739方,古医书收方,古医书收方最多方最多集大成著作 王清任王清任医林改错医林改错改正前人解剖错误,发改正前人解剖错误,发展瘀血致病理论展瘀血致病理论王清任王清任 明代命门学说: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张介宾景岳全书景岳全书类经类经、 赵献可赵献可医贯医贯理论创新F C 吴有性(字又可)吴有性(字又可)温疫论,明确提出温疫论,明确提出温病病因为温病病因为“戾气戾气” ,传染途径为口鼻吸受。传染途径为

11、口鼻吸受。吴又可吴又可 温病学说与温病四大家温病学说与温病四大家温病四大家 叶桂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字天士号香岩)温热论温热论创创卫气营血卫气营血辨证辨证 体系;体系; 叶天士叶天士吴瑭吴瑭(字鞠通)(字鞠通)温病温病条辨条辨创立温病的创立温病的三焦三焦辨证辨证理论体系;理论体系;薛生白薛生白湿热条辨湿热条辨王孟英王孟英温热经纬温热经纬F 近代、现代(继承与创新)C 30年代曹炳章年代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中国医学大成集古集古今中医学大成;今中医学大成;C 张西纯张西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西医学中西医学汇通专著;汇通专著;C 当代当代内经讲义内经讲义中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中中医基础理论

12、医基础理论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G整体观念整体观念G辨证论治辨证论治G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概念: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各个概念: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之间亦密切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有机之间亦密切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有机整体。整体。 G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

13、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必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G内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内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是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4、二是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G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相关概念相关概念 病,即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病,即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患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患者的临床表现者的临床表现 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等性质及邪正关系等 G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辨证,是将四诊辨证,是将四诊( (望、闻、问、切望、闻、问、切) )所

15、收集的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质。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疗原则和方法。G 辨证要点辨证要点辨清疾病的原因辨清疾病的原因辨清疾病的部位辨清疾病的部位辨清疾病的性质辨清疾病的性质辨清病变的邪正关系辨清病变的邪正关系G 辨证论治内涵辨证论治内涵 以症辨证,以症辨病,辨病与辨证相以症辨证,以症辨病,辨病与辨证

16、相结合,重在辨证结合,重在辨证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意义:意义: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 G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性不同,或其病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不一样。 G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因而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的证,因

17、而也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四、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指对活着的人指对活着的人体进行整体的体进行整体的观察,通过分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在不同析人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的环境条件和外界刺激的一外界刺激的一同反应,来认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生理病识人体生理病理规律。如理规律。如内经内经“藏藏象象”素素问问阴阳应象阴阳应象大论大论“以表以表知内知内” 现代现代控制论控制论“黑箱黑箱”方法方法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相类似或共同的

18、地方;然后把已知的某一事然后把已知的某一事物的有关知识和结论,物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的现象或事物,有共同的现象或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听知也可能具有相同听知识和结论。识和结论。 素素问问示从容论示从容论“援物援物比类,化之冥冥。比类,化之冥冥。” 德德康德:康德:“每当理智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司外揣内援物比类揆度奇恒直觉领悟是在对研究对是在对研究对象深刻感受的象深刻感受的基础上,获得基础上,获得某种灵感,突某种灵感,突然领悟到某种然领悟到某种普遍形式的客普遍形

19、式的客观规律性。观规律性。 如如素问素问八正神八正神明论明论“慧然独慧然独悟悟”“”“昭然独昭然独明明”医学心医学心悟悟“学者,心学者,心之学也;悟者,之学也;悟者,心之悟也。心心之悟也。心学之而必悟学之而必悟之。之。”就是用比较的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测度事物方法测度事物的正常与异常。的正常与异常。 素问素问示从容示从容论论“别异比别异比类类”。科学的。科学的发展在于不断发展在于不断深入研究认识深入研究认识对象的同中之对象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异和异中之同,对事物的相同对事物的相同点与差异点把点与差异点把握得越多,越握得越多,越精细,探求事精细,探求事物的本质也就物的本质也就越深。越深。 G 应用

20、举例: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法应用举例: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法 G 取象比类法:取象比类法:“取象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比类”,即是以五行,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归属G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而确定这些

21、事物的五行归属人体观疾病观防治观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哲学基础方法论特点具体方法整体观恒动观功能观司外揣内援物比类揆度奇恒直觉领悟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精气学说人体观疾病观防治观独特的医学理论“人与人与自然相参自然相参” “道器道器观观”“”“精精气论气论”内经内经提出提出“审机审机论治论治”的诊治原则,后的诊治原则,后世演化为辨证论治。世演化为辨证论治。对于疾病预防对于疾病预防内经内经根据自己的健康观和发根据自己的健康观和发病观,提出以增强体质病观,提出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

22、力的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并有效指导养生原则,并有效指导了各种自我健身法的实了各种自我健身法的实施,在世界保健医学上施,在世界保健医学上独树一帜。独树一帜。内经内经根据根据“奇恒奇恒常变常变”观念,确立了自观念,确立了自己的疾病理论。己的疾病理论。关于疾病发生关于疾病发生内经内经以以“邪正相争邪正相争”阐明其阐明其机理,从致病因素与机机理,从致病因素与机体抗病能力相互作用的体抗病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审求其病理意义的结果审求其病理意义的病因学、发病学理论,病因学、发病学理论,称作称作“审证求因审证求因”整体观恒动观功能观方法论特点五脏一五脏一体、形神体、形神合一;合一;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23、:人与自然人与自然事物的统事物的统一、人与一、人与自然结构自然结构的统一、的统一、人与自然人与自然规律的统规律的统一一根据事物外在根据事物外在表现,可以概表现,可以概括出事物变化括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的法则和规律。 内经内经将功将功能观的内容概能观的内容概括为括为“形神关形神关系系”,其表现,其表现形式有:形式有: 形生形生神,神御形,神,神御形,形与神俱形与神俱 1.内经内经认为事物内部认为事物内部阴阳两方不断运动变化,是阴阳两方不断运动变化,是事物存在和消亡的根本。事物存在和消亡的根本。运动变化是运动变化是“永恒永恒”的:物的:物体的位置不断转换移动的现体的位置不断转换移动的现象、事物

24、形态和本质上产生象、事物形态和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新的状况。运动变化是运动变化是“永恒永恒”的,的,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需要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需要在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之在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之中,抓住适当的一个阶段,中,抓住适当的一个阶段,把它视作相对静止和稳定的把它视作相对静止和稳定的状态,并进而认识各个阶段状态,并进而认识各个阶段所特有的性质。所特有的性质。辨证论治理辨证论治理论正是以论正是以“运动变化运动变化”为思为思想基础的。想基础的。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四时五脏阴阳系统四时五脏阴阳系统教学回顾教学回顾G 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A 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有重要影响的医家和论著B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B了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I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茫茫九派流中国,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心潮逐浪高! 菩萨蛮黄鹤楼菩萨蛮黄鹤楼1927春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