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医案

上传人:kfc****89 文档编号:114411053 上传时间:2022-06-2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31.1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医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医基础理论医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医基础理论医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医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医案(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名医医案选评名医医案选评 予在苕溪,治一水肿者,腹水,身予在苕溪,治一水肿者,腹水,身肿,久服八正散、琥珀散、五子、五肿,久服八正散、琥珀散、五子、五皮之类,小便仍淋漓,痛苦万状。予皮之类,小便仍淋漓,痛苦万状。予曰:此虽虚证,然水不行则肿不消,曰:此虽虚证,然水不行则肿不消,肿不消则正气焉能平复肿不消则正气焉能平复? ? 时值夏月,时值夏月,予不敢用麻黄,恐阳脱而汗漏不止。予不敢用麻黄,恐阳脱而汗漏不止。至天明,不意小水复来,不及下床,至天明,不意小水复来,不及下床,是以被褥又如是也。是以被褥又如是也。汗法汗法以苏叶、防风、杏子三味,各等以苏叶、防风、杏子三味,各等分,令煎汤温服,覆取微汗,

2、而分,令煎汤温服,覆取微汗,而水即利矣。次日至病者之室,床水即利矣。次日至病者之室,床之上下,若倾数桶水者,被褥帏之上下,若倾数桶水者,被褥帏薄,无不湿透。病者云:昨服药薄,无不湿透。病者云:昨服药后,不待取汗,而小水如汗,不后,不待取汗,而小水如汗,不及至溺桶,而坐于床上行之,是及至溺桶,而坐于床上行之,是以床下如此也以床下如此也今腹满、肿胀俱消,痛楚尽解今腹满、肿胀俱消,痛楚尽解,深感神功之救我。予曰:未,深感神功之救我。予曰:未也。此急则治其标耳也。此急则治其标耳! ! 子之病子之病因火土伤败,以致水泛,乃久因火土伤败,以致水泛,乃久虚之证也。火即人之元气,必虚之证也。火即人之元气,必待

3、脾气、元气复,而后可保其待脾气、元气复,而后可保其万万全。全。 予即写一六君子方去甘草,加苍予即写一六君子方去甘草,加苍术、厚朴、炮姜、熟附子,每日术、厚朴、炮姜、熟附子,每日令浓煎温服;即以此方令合丸药令浓煎温服;即以此方令合丸药料,每日巳未时服之,即止其汤料,每日巳未时服之,即止其汤药。半载后,病者之兄,备土物药。半载后,病者之兄,备土物来谢曰:吾弟已全愈矣。予曰:来谢曰:吾弟已全愈矣。予曰:如此之证,水虽行而正气不复,如此之证,水虽行而正气不复,后仍肿胀而死者比比。此命不应后仍肿胀而死者比比。此命不应绝,非予之功也绝,非予之功也。虽然邪之所凑,其正必虚,若初肿虽然邪之所凑,其正必虚,若初

4、肿之时,行去其水,正气易于平复;之时,行去其水,正气易于平复;医者不知发汗行水之法,惟以疏利医者不知发汗行水之法,惟以疏利之药利之,肿或减而无尾闾之泄,之药利之,肿或减而无尾闾之泄,犹以邻国为壑耳犹以邻国为壑耳! !如久服疏利之药,如久服疏利之药,则正气日消,水留日久,则火土渐则正气日消,水留日久,则火土渐灭,然后以此法行之,无济于事矣灭,然后以此法行之,无济于事矣 族叔祖年七十,禀甚壮,形甚瘦。夏末患泄利至深秋,百方族叔祖年七十,禀甚壮,形甚瘦。夏末患泄利至深秋,百方不应。予视之,曰:病虽久而神不悴,小便涩少而不赤,两不应。予视之,曰:病虽久而神不悴,小便涩少而不赤,两手脉俱涩而颇弦。自言膈

5、微闷,食亦减。因悟曰:此必多年手脉俱涩而颇弦。自言膈微闷,食亦减。因悟曰:此必多年沉积,僻在胃肠。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我喜食鲤鱼,三沉积,僻在胃肠。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我喜食鲤鱼,三年无一日缺。予曰;积痰在肺,肺为大肠之赃,宜大肠之本年无一日缺。予曰;积痰在肺,肺为大肠之赃,宜大肠之本不固也,当与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茰、陈皮、青葱、蔍苜不固也,当与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茰、陈皮、青葱、蔍苜根、生姜煎浓汤,和以沙糖,饮一碗许,自以指探喉中。至根、生姜煎浓汤,和以沙糖,饮一碗许,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时辰,吐痰半升许,如胶,是夜减半。次早又饮,又吐半半时辰,吐痰半升许,如胶,是夜减半。次早又饮,又吐

6、半升而利止。又与平胃散加白术、黄连,旬日而安。升而利止。又与平胃散加白术、黄连,旬日而安。吐法吐法 此案以虽然久病而精神不衰减,并且胸膈满闷,而判断为肺此案以虽然久病而精神不衰减,并且胸膈满闷,而判断为肺胃痰积。脉弦为痰饮,涩为久病。痰饮为五谷所化生,虽然胃痰积。脉弦为痰饮,涩为久病。痰饮为五谷所化生,虽然为病邪,亦能养人,所以说为病邪,亦能养人,所以说“病久而神不悴病久而神不悴”,此为痰饮病,此为痰饮病的特点之一。用吐法者,吐法有宣泄痰饮之功并且可以升提的特点之一。用吐法者,吐法有宣泄痰饮之功并且可以升提气机以止泻。涩脉为瘀血,亦为痰气阻闭之久病,为丹溪心气机以止泻。涩脉为瘀血,亦为痰气阻闭

7、之久病,为丹溪心法之一。法之一。 又,蔍苜根,不详。又作又,蔍苜根,不详。又作“芦荟根芦荟根”,或是。,或是。 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去叶不去根,草犹在也。病之有本,犹草之有根也,去叶不去根,草犹在也。 治病必求其本治病必求其本 戴人过曹南省亲,有姨表兄,病大便燥涩。无他证,常不敢戴人过曹南省亲,有姨表兄,病大便燥涩。无他证,常不敢饮食,饮则大便极难,结实如针石,或三五日一如圊,目前饮食,饮则大便极难,结实如针石,或三五日一如圊,目前星飞,鼻中出血,肛门连广肠痛,痛极则发昏。服药则病转星飞,鼻中出血,肛门连广肠痛,痛极则发昏。服药则病转剧烈,巴豆、芫花、甘遂之类皆用之,过多则困,泻止则复剧烈

8、,巴豆、芫花、甘遂之类皆用之,过多则困,泻止则复燥。如此数年,遂畏药性暴急不服,但卧病待毙。戴人过诊,燥。如此数年,遂畏药性暴急不服,但卧病待毙。戴人过诊,其两手脉息俱滑实有力,以大承气汤下之,继服神功丸、麻其两手脉息俱滑实有力,以大承气汤下之,继服神功丸、麻仁丸等药,使食菠菱葵菜,及猪羊血作羹。仁丸等药,使食菠菱葵菜,及猪羊血作羹。下法下法 百余日充肥,亲知见骇之。呜呼!粗工不知燥分四种:燥百余日充肥,亲知见骇之。呜呼!粗工不知燥分四种:燥于外,则皮肤皱揭,燥于中,则精血枯涸,燥于上,则咽于外,则皮肤皱揭,燥于中,则精血枯涸,燥于上,则咽鼻焦干,燥于下,则便溺结闭。夫燥之为病,是阳明化也,鼻

9、焦干,燥于下,则便溺结闭。夫燥之为病,是阳明化也,水寒液少,故如此。然可下之,当择之药之。巴豆可以下水寒液少,故如此。然可下之,当择之药之。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湿,大黄、朴硝可以下燥。内经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湿,大黄、朴硝可以下燥。内经曰:曰:“辛以润之,咸以软之。辛以润之,咸以软之。”周礼曰:周礼曰:“以滑养以滑养窍。窍。” 病因病机分析:病因病机分析: 大便燥结之证,多因恣食酒浆,或过食辛热厚味,胃肠大便燥结之证,多因恣食酒浆,或过食辛热厚味,胃肠燥热,津液亏少,是以粪坚结而大便燥涩。燥热,津液亏少,是以粪坚结而大便燥涩。 辨证分析:辨证分析: 因本案属阳明实热燥结为主,故脉象滑

10、实有力,燥结久因本案属阳明实热燥结为主,故脉象滑实有力,燥结久则液竭津枯,病情经久不愈,饱则大便极难,是饱则实其所则液竭津枯,病情经久不愈,饱则大便极难,是饱则实其所实,目前星飞,鼻中出血,均为阳热亢盛之象。实,目前星飞,鼻中出血,均为阳热亢盛之象。 论治分析:子和治疗大便燥结,同样用辛苦咸寒的大承气汤论治分析:子和治疗大便燥结,同样用辛苦咸寒的大承气汤攻下,以软坚泻热而通燥结。燥结未有不伤阴者,津液既伤,攻下,以软坚泻热而通燥结。燥结未有不伤阴者,津液既伤,泻后必更枯燥,故张氏于泻下后继用神功丸(人参、大黄、泻后必更枯燥,故张氏于泻下后继用神功丸(人参、大黄、诃子皮、麻子仁、蜂蜜)、麻仁丸润

11、下通幽行气润燥,以巩诃子皮、麻子仁、蜂蜜)、麻仁丸润下通幽行气润燥,以巩固大承气汤的疗效。兼食以濡润滑利之菜(增加纤维素),固大承气汤的疗效。兼食以濡润滑利之菜(增加纤维素),则可免泻止复燥之弊。再用猪羊血羹,补之以味,扶助正气。则可免泻止复燥之弊。再用猪羊血羹,补之以味,扶助正气。如此治疗,药后不仅燥润肠通,竟至百日后身体充盈肥壮,如此治疗,药后不仅燥润肠通,竟至百日后身体充盈肥壮,完全恢复健康。如果只用下法,病必不除。足见张氏对下法完全恢复健康。如果只用下法,病必不除。足见张氏对下法的运用,灵活多变,并不一定硬攻到底,这是他识见精到之的运用,灵活多变,并不一定硬攻到底,这是他识见精到之处。

12、同时,也体现了处。同时,也体现了“治病当用药攻,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养生当用食补”的学的学术主张。术主张。 东都张氏孙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犀、珠、龙、麝、生牛东都张氏孙九岁,病肺热。他医以犀、珠、龙、麝、生牛黄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黄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嗽喘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钱氏用使君子圆、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以又行温药?钱氏用使君子圆、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以又行温药?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无效。钱曰:凉药久则寒不能食,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无效。钱曰:凉药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

13、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钱以泻白散泻其肺,遂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钱以泻白散泻其肺,遂愈。张曰:何以不虚?钱曰:先实其脾,然后泻肺,故不愈。张曰:何以不虚?钱曰:先实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也。虚也。和法和法按:按: 病因病机分析:此案本属肺中有热,因误用辛香走窜之药,病因病机分析:此案本属肺中有热,因误用辛香走窜之药,不仅药不中病,肺气更加上逆,且波及于脾,脾失健运,不仅药不中病,肺气更加上逆,且波及于脾,脾失健运,形成肺实脾虚之证。形成肺实脾虚之证。 辩证分析:本肺热而用辛香之药,肺气更逆而见嗽喘闷乱,辩证分析:本肺热而用辛香之药,肺气更逆而见嗽喘闷乱

14、,热蕴于里,肺阴受伤,故见饮水不止,引邪深入,伤及于热蕴于里,肺阴受伤,故见饮水不止,引邪深入,伤及于脾,则全不能食。脾,则全不能食。 论治分析:本案治之棘手。若补脾之虚,易致肺气更加壅论治分析:本案治之棘手。若补脾之虚,易致肺气更加壅郁,单泻肺之实,又恐重虚脾阳。钱氏善于掌握肺脾关系,郁,单泻肺之实,又恐重虚脾阳。钱氏善于掌握肺脾关系,采用先实脾后泻肺之法,先以使君子驱邪之品,但以益脾采用先实脾后泻肺之法,先以使君子驱邪之品,但以益脾为主,候其脾气来复,饮食既见,再以泻白散泻其肺中郁为主,候其脾气来复,饮食既见,再以泻白散泻其肺中郁热,因而竟获全愈。本案先益脾,后泻肺,这是培土生金热,因而竟

15、获全愈。本案先益脾,后泻肺,这是培土生金在临床上的变法,并说明正确解决五脏间的虚实补泻,对在临床上的变法,并说明正确解决五脏间的虚实补泻,对提高疗效、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龙、提高疗效、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龙、麝等香窜药物既易耗散阳气,亦能损伤阴液,用之不当,麝等香窜药物既易耗散阳气,亦能损伤阴液,用之不当,不仅不能去病,而且易引病邪深入,应引以为戒。不仅不能去病,而且易引病邪深入,应引以为戒。 毛履和之子介堂,暑病热极毛履和之子介堂,暑病热极,大汗不止,脉微肢冷,面赤气,大汗不止,脉微肢冷,面赤气短,医者仍作热证治。余日:此短,医者仍作热证治。余日:此即刻亡阳矣

16、,怠进参附以回其阳即刻亡阳矣,怠进参附以回其阳。其祖有难色。余日:辱在相好。其祖有难色。余日:辱在相好,故不忍坐视,亦岂有不自信而,故不忍坐视,亦岂有不自信而尝试之理尝试之理? ?温法温法死则愿甘偿命。方勉饮之,一剂而汗死则愿甘偿命。方勉饮之,一剂而汗止,身温得寐,更易以方,不十日而止,身温得寐,更易以方,不十日而起。同时,东山许心一之孙伦玉,病起。同时,东山许心一之孙伦玉,病形无异,余亦以参附进,举室皆疑骇形无异,余亦以参附进,举室皆疑骇。其外舅席际飞笃信余,力主之,亦。其外舅席际飞笃信余,力主之,亦一剂而复,但此证乃热病所变一剂而复,但此证乃热病所变,因,因热甚汗出而阳亡,苟非脉微、足冷、

17、热甚汗出而阳亡,苟非脉微、足冷、汗出、舌润,则仍是热证,误用即死汗出、舌润,则仍是热证,误用即死,死者甚多,伤心惨目。此等方非有,死者甚多,伤心惨目。此等方非有实见不可试也。实见不可试也。 荔翁尊堂,年届六旬。初发寒热,荔翁尊堂,年届六旬。初发寒热,疏散不解。越日头颅红肿,渐及面目疏散不解。越日头颅红肿,渐及面目颐颊,舌焦口渴,发热脉数。予视之颐颊,舌焦口渴,发热脉数。予视之曰:曰:“此大头时疫证也,东垣普济消此大头时疫证也,东垣普济消毒饮最妙。毒饮最妙。清法清法 翁云:翁云:“家慈向患肠风,体质家慈向患肠风,体质素弱,苦寒之剂恐难胜耳。素弱,苦寒之剂恐难胜耳。”予曰予曰:“有病当之不害。若恐

18、药峻,方有病当之不害。若恐药峻,方内不用黄连亦可。内不用黄连亦可。”市药煎熟,仅市药煎熟,仅饮一杯,旋复吐出。病人自觉喉冷饮一杯,旋复吐出。病人自觉喉冷,吸气如冰,以袖掩口始快。众见,吸气如冰,以袖掩口始快。众见其拒药喉冷,疑药有误,其拒药喉冷,疑药有误, 促予复诊,商欲更方。细审脉证,复告翁促予复诊,商欲更方。细审脉证,复告翁曰:曰:“此正丹溪所谓病人自觉冷者,非真此正丹溪所谓病人自觉冷者,非真冷也,因热郁于内,而外反见寒象耳。其冷也,因热郁于内,而外反见寒象耳。其饮药旋吐者,此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也。饮药旋吐者,此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也。 如盈炉之炭,有热无焰,试以杯水沃之,如盈炉之炭,有热无

19、焰,试以杯水沃之,自必烟焰上腾。前治不谬,无庸迟疑。令自必烟焰上腾。前治不谬,无庸迟疑。令将前药饮毕,喉冷渐除。随服复煎,干渴将前药饮毕,喉冷渐除。随服复煎,干渴更甚。头肿舌焦如前。更甚。头肿舌焦如前。荔翁着急,无所适从。予曰:荔翁着急,无所适从。予曰:“无他,无他,病重药轻耳。再加黄连,多服自效。病重药轻耳。再加黄连,多服自效。”如言服至匝旬,热退肿消,诸恙尽释。如言服至匝旬,热退肿消,诸恙尽释。可见寒热真假之间,最易惑人。若非细可见寒热真假之间,最易惑人。若非细心审察,能不为所误耶。心审察,能不为所误耶。 白文举,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白文举,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

20、黄,小便或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月中,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剧增。剧增。消法消法目疾目疾 白文举,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白文举,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剧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下

21、数行,而前疾剧增。予谓:大黄、牵牛虽除湿热,而不能走经络增。予谓:大黄、牵牛虽除湿热,而不能走经络,下咽不入肝经,先入胃中。大黄苦寒,重虚其,下咽不入肝经,先入胃中。大黄苦寒,重虚其胃;牵牛其味至辛,能泻气,重虚肺本,嗽大作胃;牵牛其味至辛,能泻气,重虚肺本,嗽大作。盖标实不去,本虚愈甚;加之适当暑雨之际,。盖标实不去,本虚愈甚;加之适当暑雨之际,素有黄证之人,所以增剧也。此当补脾肺之本脏素有黄证之人,所以增剧也。此当补脾肺之本脏,泻外经中之湿热,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而,泻外经中之湿热,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而愈。愈。 清神益气汤:茯苓、升麻以上各二分,泽泻清神益气汤:茯苓、升麻以上各二分,泽泻、苍术、

22、防风以上各三分,生姜五分,青皮、苍术、防风以上各三分,生姜五分,青皮一分,橘皮、生甘草、白芍药、白术以上各一分,橘皮、生甘草、白芍药、白术以上各二分,人参五分,黄柏一分,麦冬、人参以二分,人参五分,黄柏一分,麦冬、人参以上各二分,五味子三分,上味,锉如麻豆大上各二分,五味子三分,上味,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去滓,稍热空心服,都作一服,水二盏,去滓,稍热空心服( (脾胃论卷下脾胃论卷下) )。 清神益气汤:清神益气汤: 人参、白术、升麻、防风人参、白术、升麻、防风 橘皮、青皮橘皮、青皮 茯苓、泽泻、苍术茯苓、泽泻、苍术 白芍、麦冬、五味子白芍、麦冬、五味子 黄柏、生甘草黄柏、生甘草 黄芪

23、黄芪 柴胡柴胡 当归当归 省中周公者,山左人也。年逾四旬,因案牍省中周公者,山左人也。年逾四旬,因案牍积劳,致成羸疾。神困食减,时多恐惧,自积劳,致成羸疾。神困食减,时多恐惧,自冬春达夏,通宵不寐者凡半年有余,而上焦冬春达夏,通宵不寐者凡半年有余,而上焦无渴,不嗜汤水,或有少饮,则沃而不行,无渴,不嗜汤水,或有少饮,则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从来,且半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从来,且半皆如膏浊液,尪羸至极,自分必死。及予诊皆如膏浊液,尪羸至极,自分必死。及予诊之,脉犹带缓,肉亦未脱之,脉犹带缓,肉亦未脱补法补法下消不寐案下消不寐案 知其胃气尚存,慰以无虑。乃用知其胃气尚存,慰

24、以无虑。乃用归脾汤去木归脾汤去木香及大补元煎香及大补元煎之属,一以养阳,一以养阴,之属,一以养阳,一以养阴,出入间用,至三百余剂,计人参二十斤,乃出入间用,至三百余剂,计人参二十斤,乃得全愈。此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证也,可得全愈。此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证也,可见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姑纪此一按,见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姑纪此一按,以为治消治不寐者之鉴。以为治消治不寐者之鉴。 (景岳全书卷之十八理集(景岳全书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杂证谟 三消三消干渴)干渴) 下消不寐案下消不寐案 知其胃气尚存,慰以无虑。乃用知其胃气尚存,慰以无虑。乃用归脾汤去木归脾汤去木香及大补元煎香及大补元煎之属,一以养阳,

25、一以养阴,之属,一以养阳,一以养阴,出入间用,至三百余剂,计人参二十斤,乃出入间用,至三百余剂,计人参二十斤,乃得全愈。此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证也,可得全愈。此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证也,可见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姑纪此一按,见消有阴阳,不得尽言为火,姑纪此一按,以为治消治不寐者之鉴。以为治消治不寐者之鉴。 (景岳全书卷之十八理集(景岳全书卷之十八理集杂证谟杂证谟 三消三消干渴)干渴) 1、病因病机分析、病因病机分析 案牍积劳,案牍积劳,心衰脾困,心衰脾困,小便如膏,不饮小便如膏,不饮而溺,由于而溺,由于神消于上,精消于下神消于上,精消于下,而致,而致气不摄精气不摄精,下消(肾消)不寐之证。,

26、下消(肾消)不寐之证。2、辩证分析、辩证分析 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本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本例案牍积劳,心为事扰,则神动而不静,久而不睡,例案牍积劳,心为事扰,则神动而不静,久而不睡,心营耗损,无以养心,心营耗损,无以养心,脾虚受困脾虚受困,则精神萎靡,困顿,则精神萎靡,困顿乏力。乏力。血虚无以养心血虚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恐畏,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恐畏。以上诸症,属神消于上之候。本案不渴,知非上消。以上诸症,属神消于上之候。本案不渴,知非上消,故不嗜汤水。少饮则沃而不行,乃,故不嗜汤水。少饮则沃而不行,乃命门其火衰微,命门其火衰微,不

27、能蒸水化气不能蒸水化气之故。此证本不渴,而夜间反能排尿二之故。此证本不渴,而夜间反能排尿二三升,且半如膏浊者,乃三升,且半如膏浊者,乃阳气不能固摄阴精阳气不能固摄阴精所致,属所致,属精消于下之候。脉带缓,为胃气尚存之象,思虑伤脾精消于下之候。脉带缓,为胃气尚存之象,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故饮食减少。,脾失健运,故饮食减少。3、论治分析、论治分析 此证治疗,一以养阳,一以养阴,乃以归脾汤(减此证治疗,一以养阳,一以养阴,乃以归脾汤(减木香)及大补元煎之属加减出入,服药三百余剂而木香)及大补元煎之属加减出入,服药三百余剂而获痊愈。获痊愈。 归脾汤甘温以濡养心神,心得养则神能藏,脾得养归脾汤甘温以濡养

28、心神,心得养则神能藏,脾得养则虑能定,神藏虑定,自然安然入睡。(则虑能定,神藏虑定,自然安然入睡。(参芪苓术参芪苓术草甘温养脾,龙眼肉、当归、远志濡润养心草甘温养脾,龙眼肉、当归、远志濡润养心) 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山萸肉、炙甘草、炒山药、杜仲、当归山萸肉、炙甘草、炒山药、杜仲、当归、枸杞子、人参、熟地、枸杞子、人参、熟地),壮水益气,温肾润燥之),壮水益气,温肾润燥之剂主之。肾在下为至阴之脏,此即其所谓剂主之。肾在下为至阴之脏,此即其所谓“一以养一以养阳,一以养阴阳,一以养阴”之义。之义。3、论治分析、论治分析 这是张介宾这是张介宾“阳非有余阳非有余”及及“真阴不足真阴不足”的学术思想的学术

29、思想指导临床实践的典型范例。指导临床实践的典型范例。 大补元煎是张氏基于大补元煎是张氏基于阴阳互根阴阳互根的理论创制的。的理论创制的。“阳中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绝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绝”,“阴中求阳,阳得阴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助而生化无穷”。 张氏常将张氏常将熟地与人参熟地与人参伍用,伍用,“故凡诸经阳气虚者,非故凡诸经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人参有健人参不可;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人参有健运之功,熟地禀静顺之德,此熟地之与人参,一阴一运之功,熟地禀静顺之德,此熟地之与人参,一阴一阳,相为表里;一形一气,互主生成,性味中正,无阳,相为表里;一形一气,互主生成,性味中正,无逾于此,诚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逾于此,诚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