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公振PPT

上传人:gu****n 文档编号:114356292 上传时间:2022-06-2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9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戈公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戈公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戈公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戈公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戈公振PPT(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戈公振戈公振主要内容 戈公振的生平戈公振的生平 戈公振的新闻思想戈公振的新闻思想 戈公振的主要的新闻业绩及对于中国新闻戈公振的主要的新闻业绩及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意义传播史的意义 资料索引资料索引1890年11月27日, 戈公振诞生于分司厅东的石头巷卢宅, 后迁居分司厅西的兰香巷。他6 岁时入家塾读书, 后又入东台高等小学学习, 1 9 04 年毕业 。后由伯父戈铭袱将公振接到县署学习。辛亥革命后,戈公振随伯父由江西经上海, 逗留了一段时间, 回到家乡, 在东台小有名气, 曾被清翰林院编修夏虎臣(寅官)慕名聘为家庭教师, 教授族中子弟, 并在业余到夏虎臣创办的淮南法政学校学习西方的司法知识。其

2、时, 乡贤陈星南首办东台日报聘他参加编辑工作, 戈遂辞去家庭教师, 专职办报, 任美术编辑。 同时戈公振每天租阅申报、时报二报,还有了投身报界的抱负。 1913年冬,戈公振带着夏虎臣的推荐信独自去沪。狄楚青安排戈公振先到他的书局做图画部习业生。因其工作出色大受狄楚青赏识, 后将他提升为出版部主任。1914年, 狄楚青又调他到时报馆工作, 从助编、编辑, 升任总主笔(总编),不仅编审文稿, 还善写“ 时评” , 文笔犀利流畅, 指点江山, 激浊扬清, 分析时局, 颇有见地, 为时人所推崇。他在时报服务了15年, 为报纸的改革创新做了大量的贡献。生平生平1916 年, 戈公振从上海请假回乡与翟蕴玉

3、小姐结婚,生一子后因故离异。戈公振终生未再娶, 把全部精力用在事业上。1920 年,他又首创图画时报, 图文并茂,开我国画报之先河。为了适应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日益需要, 他采取拿来主义, 先将美国著名新闻学家开乐凯的著作编译为新闻摄要,于1925 年2 月由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出版。19 2 7 年1 1 月, 28.5万字的中国报学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研究撰写的报刊史研究专著, 戈公振因此成为中国新闻学和新闻事业史研究的莫基人。(戈公振为了填补中国报学史的空白, 经常到徐家汇天主教堂的藏书楼去阅读和查找有关报刊资料。该图书馆馆主是徐宗泽修士,他对图书报刊素有研究,

4、 搜罗了很多中外书籍报刊, 尤其是收集了一批早期外国人在华办的报刊, 戈公振如获至宝。他还在时报上刊登“ 访求旧报” 的广告, 高价征集他所需要的各种中外报刊; 还致函马相伯、丁福保、郑振铎等人士, 虚心请教, 得到他们的热情支持。经过多年的艰苦笔耕, 终于完成了2 8 .5 万字的专著中国报学史。19 23年后, 在上海国民大学、大夏大学、南方大学、复旦大学的报学系或新闻系讲授.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以期臻于完善。) 生平生平19 2 6 年冬, 戈公振离开了时报馆,19 27 年搭法轮到欧洲去旅行考察, 主要是为了到国外考察报业,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新闻事业的先进经验, 为中国所用。

5、他抵达瑞士日内瓦后,以中国记者身份, 参加国际联盟的有关会议。通过他的实际考察, 访问法国外长白理安、德国外长史特莱斯曼、英国外相张伯伦等, 听其言, 观其行, 对所谓“ 国联” 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在国内外的报刊上, 发表了不少文章, 呼吁国际联盟应重视远东问题, 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主权地位和大国参加国际事务的权益。8 月, 他应国际联盟的邀请, 在日内瓦参加了国际新闻专家会议, 在会上作了新闻电费率与新闻检查法的发言。吁请大会讨论“ 中国与欧美两洲间之新闻电费, 较欧美两洲相互间,高过二倍有半” 的极不正常不合理状况, 提请国联要减少中国报纸的国外新闻费用, 为我国新闻界争取平等的

6、合法收费。在24 日大会讨论议案时, 戈公振第一个登台发表演说,介绍中国的国民运动和北伐战争情况, 希望各国新闻界的朋友消除偏见, 多多了解中国, 宣传中国, 为维护远东和平而努力。在欧洲, 他遍访英、法、德、意、比、瑞诸国, 每到一国, 先考察该国的新闻事业, 参观大的报社和通讯社。19 2 8 年3 月, 国际作家组织“ 国际笔会” 吸收戈公振为会员。他是最早加入国际作家组织的中国作家。生平生平1928年年6月他月他, 来到美国来到美国, 访问了华盛顿、又横渡大西洋纽访问了华盛顿、又横渡大西洋纽约、芝加哥、旧金山等城市约、芝加哥、旧金山等城市, 参观了参观了纽约时报纽约时报、 芝加芝加哥论

7、坛报哥论坛报等报社和联合通讯社。等报社和联合通讯社。7月下旬月下旬, 他又去加拿大他又去加拿大, 访问了温哥华等城市。访问了温哥华等城市。8 月初月初, 横渡太平洋,前往日本横渡太平洋,前往日本, 访访问了东京、京都、大阪、神户等地问了东京、京都、大阪、神户等地, 参观了大阪的参观了大阪的每日新每日新闻闻和福冈的和福冈的日日新闻日日新闻。1 9 28 年底离开日本年底离开日本, 回到上海。(回到上海。(1929年他将这次考察心年他将这次考察心得写成得写成世界报业考察记世界报业考察记, 因因“ 一二八一二八” 淞沪战役商务淞沪战役商务印书馆毁于火而未能出版)印书馆毁于火而未能出版)回国后,戈公振

8、到回国后,戈公振到申报申报, 任总管处设计处副主任任总管处设计处副主任, 主任主任是黄炎培是黄炎培, 顾问陶行知顾问陶行知, 三人志同道合三人志同道合, 都想干一番事业。戈都想干一番事业。戈公振根据他在国外考察的心得公振根据他在国外考察的心得, 结合实际结合实际, 连续写信给史量连续写信给史量才才, 就就申报申报的新闻内容、推广梢路、建立资料室、创办的新闻内容、推广梢路、建立资料室、创办画刊、科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但未被采纳。画刊、科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但未被采纳。戈公振进入戈公振进入申报申报, 也未能伸其抱负也未能伸其抱负, 得展其所长。这期得展其所长。这期间间, 他

9、为他为申报申报筹办了一个筹办了一个“ 参考资料部参考资料部” , 充实图书资充实图书资料料, 订阅重要报刊订阅重要报刊, 亲自动手分门别类剪贴报纸和各类新闻亲自动手分门别类剪贴报纸和各类新闻, 还把剪报装订成册。国际国内发生什么大事还把剪报装订成册。国际国内发生什么大事, 记者和编辑都记者和编辑都可从剪报资料上查阅到有关背景材料。可从剪报资料上查阅到有关背景材料。申报申报的资料工的资料工作是旧中国的报纸中最完备的。作是旧中国的报纸中最完备的。生平生平从1930 年开始, 申报由戈公振任主编, 出版了一种星期画刊, 随报赠送, 采用外国先进影写技术, 铜版纸套色, 极为精美, 比图画时报)更胜一

10、筹。它将新闻时事与图画摄影有机结合, 图文并茂。这期间, 他修订和再版了新闻学撮要。1932 年初, 戈公振还完成了为商务印书馆“ 万有文库” 丛书撰写的新闻学。这是一本介绍中外新闻发展史和当今报业情况的通俗读物。1929 年5 月, 戈公振参加了上海日报公会组织的“ 上海记者考察团” , 乘轮北上, 受到张学良将军的接见, 并接受采访, 在东北的见闻都作了报道。在此期间他与邹韬奋、胡愈之、杜重远、李公朴等人士积极策划, 拟筹办一份生活日报, 要把这份报纸办成全国宣传抗日救国的典论阵地。因国民党反动派的胆挠, 终未能问世。1932年戈公振还参加了上海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 与陈望道、丁玲等12

11、9 人联合发表了中国著作者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生平生平1932 年3 月,上海日报公会推举戈公振为记者参加顾维钧的中国代表团, 联合调查, 察看了淞沪战场, 又冒看生命危险随团去东北调查。这期间他发表了东北问题的北平印象、 风沙中写北平、东北之谜、 到东北调查后等著名通讯。1932年9月, 随同国际联盟调查团去了日内瓦, 参加国际联盟大会, 为维护中国主权、领土完整, 奔走呼号。1933 年3 月5 日, 他随我国驻苏大使颜惠庆前往莫斯科访问。他辞去了申报的工作, 决定长期留下研究苏联。在苏期间,他写成了社会城、 谷城、 电城、油城、 碱城和铁城等系列长篇通讯, 收罗了不少有关照片,

12、陆续发回国内,供申报月刊、生活周刊、大公报、国闻周报、 世界知识、时代新报等报刊采用。后因国内外斗争和典论宣传的需要, 邹韬奋等进步人士于193 3年着手筹办生活日报,1935 年电邀戈公振速回国任总编。这年7 月, 戈公振启程回国,沿途访问了新西北利亚、伯力、海参威等铁路沿线城市, 于10月15日乘苏联“ 北方号” 轮船抵达上海浦东, 受到邹韬奋、胡愈之等好友的欢迎。不幸在22日下午两点因病去世,年仅45岁。生平生平中国报学史中国报学史 新问学撮要新问学撮要 创图画图画周刊 戈公振对申报馆的资料戈公振对申报馆的资料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闻教育上海报学社 中国报学史中国报

13、学史 中国报学史第一次系统全面介绍和论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全书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用丰富翔实的材料、严谨的考证将从汉唐到五四运动前中国报刊的历史进行了概括总结,勾勒出了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清晰脉络,确定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内容。它作为第一本由中国人编写的研究中国报刊史的研究专著,其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代表了旧中国报刊史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平,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此前,还没有一个学者能够像戈公振这样明确地提出将报业史作为研究对象,而中国报学史在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确定了报刊史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科,新闻学的学科框架体系才宣告建构完成,新闻学教育的

14、三大分支才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学术源头。在这层意义上,正是由于戈公振的关键一步,中国新闻学教育发展才有了名正言顺的学科框架体系。新闻教育新闻教育 重视新闻教育, 两次出国考察国外新闻学教育状况。他提出了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重视新闻专业教育,不提倡简单的职业教育,还提出了新闻教育的本土化模式。戈公振非常重视戈公振非常重视新闻专业教育新闻专业教育。他多次提出新闻。他多次提出新闻人才的重要性,在新闻人才担负重要职责的基础人才的重要性,在新闻人才担负重要职责的基础上,显现出对新闻专业教育重要意义的深层考虑。上,显现出对新闻专业教育重要意义的深层考虑。同时,戈公振还对记者可以依赖天分或可以依靠同时

15、,戈公振还对记者可以依赖天分或可以依靠报馆培养的偏颇观点提出批判。中国早期新闻教报馆培养的偏颇观点提出批判。中国早期新闻教育的发展过程,是深受西方新闻教育影响的过程。育的发展过程,是深受西方新闻教育影响的过程。对于西方新闻教育方式和思想,中国学人与报人对于西方新闻教育方式和思想,中国学人与报人最初抱有全盘接受的态度。但待到戈公振第一次最初抱有全盘接受的态度。但待到戈公振第一次从国外考察回国,他则以敏锐的目光对西方新闻从国外考察回国,他则以敏锐的目光对西方新闻学教育进行分类审视,开始了学教育进行分类审视,开始了中国新闻学教育本中国新闻学教育本土化的反思土化的反思。戈公振归纳出当时世界上新闻学教。

16、戈公振归纳出当时世界上新闻学教育的模式应分为美国式、德国式和英国式。在对育的模式应分为美国式、德国式和英国式。在对西方新闻教育批判的基础上,西方新闻教育批判的基础上,戈公振提出了中国戈公振提出了中国新闻教育的本土模式新闻教育的本土模式戈公振摒弃了新闻学通识教育,提出了适应行业需求的戈公振摒弃了新闻学通识教育,提出了适应行业需求的专业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这不仅是,这不仅是对当时新闻学的一种前瞻性谋划,也是对当时新闻学的一种前瞻性谋划,也是基于长期新闻实践工作衍生出的思索基于长期新闻实践工作衍生出的思索。他明白,记者一旦进。他明白,记者一旦进入报馆工作后,必然进入专业口,只有娴熟的专业知识才能入

17、报馆工作后,必然进入专业口,只有娴熟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所属的在所属的“口子口子”里游刃有余地采访与写作,这样的知识素里游刃有余地采访与写作,这样的知识素养不能等到报馆耗费资本和时间来培养,而必须纳人预先的养不能等到报馆耗费资本和时间来培养,而必须纳人预先的专业教育中,唯有这样。报馆用人才能得心应手。理论加实专业教育中,唯有这样。报馆用人才能得心应手。理论加实践,就是记者应该在接受理论课程教育的同时,注重新闻专践,就是记者应该在接受理论课程教育的同时,注重新闻专业实践。长期活跃在报界第一线的戈公振懂得,新闻是一项业实践。长期活跃在报界第一线的戈公振懂得,新闻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学问与经验,如

18、同车之两轮,鸟之两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学问与经验,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新闻专业的学生,已经经过高等教育的熏陶,翼。缺一不可。新闻专业的学生,已经经过高等教育的熏陶,但必须要经过实践的锤炼,才能最终成为可用的新闻人才。但必须要经过实践的锤炼,才能最终成为可用的新闻人才。这种这种希望中国新闻学要将新闻职业教育和新闻职业训练都涵希望中国新闻学要将新闻职业教育和新闻职业训练都涵盖在内的设想,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盖在内的设想,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他认为他认为, 在报馆工作可以取得经验在报馆工作可以取得经验, 但但“ 由道麟上理想上造由道麟上理想上造就报业人才就报业人才,则报馆不如学校

19、则报馆不如学校, 学问与经验学问与经验, 两不宜偏废两不宜偏废也也” 。他本人就曾在多所大学任教。他本人就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 2 7 年他第一次出年他第一次出国国, 考察了西欧各国和美国、日本考察了西欧各国和美国、日本, 加深了对新闻教育的认加深了对新闻教育的认识。他认为识。他认为, 不要把新闻教育简单地作为职业教育不要把新闻教育简单地作为职业教育, 而应该而应该让学生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他说让学生学习多方面的知识。他说: “新闻教育新闻教育, 应该包括这应该包括这几种几种: (一一) 理想的政治记者理想的政治记者, 应该研究的是历史、地理、法应该研究的是历史、地理、法律、国民经济及统计学和

20、外国语律、国民经济及统计学和外国语, (二二) 理想的商业记者理想的商业记者, 应应该研究的是国民经济及统计学、私营经济、地理、重要的该研究的是国民经济及统计学、私营经济、地理、重要的法律和英语法律和英语; (三三) 理想的省报或地方报的记者理想的省报或地方报的记者, 应该研究的应该研究的是历史、地理、国际公法、国民经济及统计学和特殊的法是历史、地理、国际公法、国民经济及统计学和特殊的法律律, (四四) 理想的文艺记者理想的文艺记者,应该研究的是哲学、历史和本国应该研究的是哲学、历史和本国文学。文学。” 关于新闻学关于新闻学, 他认为不能只讲报纸的过去和现在他认为不能只讲报纸的过去和现在,而要

21、讲而要讲“ 报纸的标谁和规律报纸的标谁和规律” 。归根到底。归根到底, 新闻教育的主新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目的是, 要给学生要给学生未来的记者以未来的记者以“一种精神上的立脚一种精神上的立脚点点, 指明他能够站而应该站的地方指明他能够站而应该站的地方” 。他还主张在广大青他还主张在广大青年中普及新闻学知识。这些看法年中普及新闻学知识。这些看法, 至今仍给我国新闻教育至今仍给我国新闻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启迪工作者以深刻的启迪 于1 9 2 5年2 月由上海新闻记者联欢会出版。他在初版的序中说:“ 我国关于新闻事业的著作和译述,近来虽有几本书印出来, 但是可算极少数了; 而且偏重理论的多, 注意事实

22、的少。我常想将自己在新闻界十余年中的经验,一一写出来, 供给有新闻记者志愿的人们参考。但是担任的事务多, 至今未能如愿。这本美国开乐凯氏的新闻学撮要书中所说, 句句先得我心, 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著作。开氏服务新闻界很久, 他的阅历, 当然是很丰富, 所以我将它先译出来,或者于我国新闻界不无小补。其中有与我国情形不同的地方, 由译者酌量删节或附加注释, 使此书便于我国人实用。” 这本书出版后, 立即受到新闻界人士的欢迎, 很快就要再版出书, 但因他出国, 暂时就被搁置起来了。这本书虽称为“ 撮要” , 但其中谈到一些重要的问题, 即如新闻记者要有新闻嗅觉的“新闻鼻”的问题, 就是在这本书里提出的。

23、他首创了以刊载新闻摄影照片为主的图画周刊(后来又改为图画时报), 使报纸的画刊从石印时代进人了铜版时代。由于戈公振先生的倡导, 才在当时的照相馆和摄影爱好者当中, 渐渐地产生了上海第一代新闻摄影记者 在大学讲课的同时,戈公振还亲自发起成立上海报学社,从事新闻学术探讨,组织短期新闻培训班等活动,使之成为旧中国时期上海地区存在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新闻学术团体戈公振对申报馆的资料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戈公振对申报馆的资料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为申报筹办了一个“ 参考资料部” , 充实图书资料, 订阅重要报刊, 亲自动手分门别类剪贴报纸和各类新闻, 还把剪报装订成册。申报资料室, 是旧中国所有报纸中最

24、完备的。这一套制度就是由戈公振先生制订的。(一)编辑思想的核心救国与启民 1.戈公振指出:如果办报而无一定的宗旨特色则人云亦云,是非不辩,不但难使阅者起信仰之心,一切失去报纸之功效与意义。 (选自丁淦林、商娜红聚焦与扫描:(选自丁淦林、商娜红聚焦与扫描: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传播学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01)2.报纸应该树立的宗旨,他指出:当时执笔者年国家之阽危懔然有栋折榱崩之惧,其忧伤之情,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间。故其感人也最深,而发生影响也亦最速。其可得而称者,一为报纸以捐款而创办,非以谋利为目的;一为报纸有鲜明之主张,能聚精会神以赴之。斯二

25、者,乃报纸之正轨,而近日所不多觏者也。(戈公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新知三联出版社,1955)3.要实现“救国”的目标,“启民”是前提。具有现代意识的高素质的国民才能够使国家和社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报纸则能够塑造这样的国民. ,戈公振先生指出我国惯有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消极思想阻碍了国家社会的发展,“实为我民族积弱之由来”。然而,在报纸的鼓吹之下,人民已经开始觉醒,“今则知自己以外,尚有社会,尚有国家,去真正醒觉之期不远矣”。4.需要注意的是戈公振先生强调研究读者的社会心理,但并不主张毫无原则地迎合读者的猎奇心态,因为他的

26、编辑思想的核心是“救国”与“启民”。因此,他重视研究读者接受心理是要利用报纸提高他们的素质,而不是迎合、刺激他们的低级趣味。所以,他对于时报纸为庸俗消息所充斥的现象进行了批判,指出“今日之报纸,唯搜求不近人情之新奇事物,以博无知读者之一笑,其幼稚诚不堪言矣”(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55)) (二二)新闻、评论、广告统筹考虑新闻、评论、广告统筹考虑的大编辑观念的大编辑观念在戈公振看来,报纸的根本要素在于新闻。他提出:“故报纸之原质,真可谓为新闻。”又说“报纸以报告新闻为原则”。(选自戈公(选自戈公振新闻学振新闻学(第第2版版)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商务印书馆。194

27、7:38,38,36) “大编辑观念”,认为报纸编辑不仅要考虑到新闻的编排,而且还要考虑到新闻、评论、广告的编排达成和谐一致,同时还应该在新闻、评论和广告的编辑中体现出整个报纸的编辑方针。将三者统一起来进行考虑的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对于报纸的浓厚兴趣。 “我国报纸所载之新闻,苘以充篇幅而已。叙一事也,常首尾不具,前后矛盾,同一事也,而一日散见二三处,无系统,无组织,浮词满纸,不得要领。”在他看来,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一是“访员不研访员不研究记事之法,以抄录为范围究记事之法,以抄录为范围”,二是编辑二是编辑不负责,不负责,“后者由于编辑不为读者着想,后者由于编辑不为读者着想,以省事实为要

28、诀以省事实为要诀”。对此,他感叹道:“报纸材料少,固不足以餍读者之望;有材料而不善编辑,直如衣锦夜行,在报馆尤为极大之损失。”引怎样才能改善新闻(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生活读书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新知三联出版社,1955) 首先,要做好新闻选择,而选择新闻的标准有三:第一个标准是新闻的真实性。戈公振指出:“身为记者,于此应先下一番研究工夫,以徐待事实之证明,若根据捕风捉影之谈,人云亦云,漫为鼓吹相攻击,其不为通人所齿冷也几希。” ”第二个标准是新闻的时新性。他借用日本新闻学家本山户有的话说:“新闻贵在新鲜,有如蔬菜鱼肉之不可陈腐。” 第三个标准是新闻价值。“我国报纸

29、向不注意国际间事,外交常识可谓绝无。每遇交涉,则手忙脚乱,恒不能导民众人于有利之途。上者为外人宣传而不自觉,下者则以受外人津贴为得计。言念及此,不寒而栗矣”。由此可见,戈公振先生是用“启民”、“救国”等作为标准来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 (戈公振中国报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史北京:生活读书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新知三联出版社,1955) 评论编辑:评论编辑: 戈公振先生虽然将报纸的原质定位于“新闻”,但同时也指出评论也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报纸虽以揭载新闻为主,然评论为意见之表示,亦未可轻视。” 对于我国报纸在评论方面的缺陷,戈公振认为原因之一在于我国报纸评论“多以编辑兼之,精神不能

30、贯注,则敷衍塞责,亦固其所。”并且暗示欧美大报社通过所设立的“论说记者团”来强化报纸评论的方法或许值得借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戈公振先生认为报纸应该为普通民众提供发表评论的空间,而不是只重视那些“名人”和“要人”的意见。他呼吁道:“深愿主笔政者,今后能移易其眼光,开豁其胸襟,予平民以发抒意见之机会。”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京:生活读书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新知三联出版社,1955) 图画编辑:图画编辑:首先,他认为图画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并借用了“图画为无音之新闻”的说法。“文义有深浅,而图画则尽人可阅;记事有真伪,而图画则赤裸裸表出。盖图画先于文字,为人类

31、天然爱好之物。虽村夫稚子,亦能引起兴趣而加以粗浅之品评.”他认为在报纸上刊载图画对于信息传播和接受、外在的美观等而言也非常重要。 (戈公振中国报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史北京:生活读书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新知三联出版社,1955) 再次,对于图画的具体编排等也作了分析。一是图画要生动,“吾意画报之精彩,第一在印刷清晰,图画则必取生动者。一片之优点何在,须能表而出之。”二是要排列有致,“排列之参差有致,又其次焉者也”,三是要使图画的色彩浓淡分明,为达此目的,可采用制锌版等方法。(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京:生活读书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新知三联出版社,1955) 广告编

32、辑戈公振对广告的重视主要缘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将广告看成报纸摆脱政治势力操控而独立的重要手段.二是他将广告看成是推动商业发展、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广告虽为商人所登,亦由商人自负其责,然一经报纸宣布,遂影响于社会。故欧美报纸之登载广告,其慎重与新闻等。凡有害于风俗人心者,皆在拒绝之列。”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活读书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新知三联出版社,1955) 引戈公振进一步指出,广告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推销商品赚取利润,而且还承担着传承进步文化观念、向导国民的社会责任“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录 故广

33、告不仅为工商界推销出品之一种手故广告不仅为工商界推销出品之一种手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也段,实负有宣传文化与教育群众之使命也”在报纸广告的编排上,戈公振认为一个主要弊端是广告编辑杂乱无章,不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所以,他提出广告应该“排列务排列务求美观,印刷务求清晰,地位务求明显,俾易求美观,印刷务求清晰,地位务求明显,俾易入读者眼帘入读者眼帘”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读书新知三联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社,1955) 资料索引戈公振: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国报学史,中国新闻出版,中国新闻出版社社,1985年年11月。月。戈公振:戈公振:英京读

34、书记英京读书记。吴翔:吴翔:戈公振:近代新闻法制研究第一人戈公振:近代新闻法制研究第一人,传媒观察传媒观察,2012年第年第3期第期第36-37页。页。齐辉:齐辉:民国初年中国报人对世界报业的认知民国初年中国报人对世界报业的认知与思考与思考以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活动为中心以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活动为中心探讨探讨,国际新闻界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年第33卷第卷第10期,第期,第94-99页。页。王明亮,刘佩:王明亮,刘佩:戈公振参与两次国际戈公振参与两次国际间新闻会议故事重探间新闻会议故事重探,国际新闻国际新闻界界,2011年第年第33卷第卷第10期,第期,第100-106页。页。蔡斐,陈玲霖:蔡

35、斐,陈玲霖:戈公振新闻法制思想戈公振新闻法制思想探析探析,青年记者青年记者,2009年年12月月(下半月),第(下半月),第97页。页。蒋忠波:蒋忠波:论戈公振的新闻编辑思想及论戈公振的新闻编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其现代意义,编辑之友编辑之友 史料史料,2010年第年第3期,第期,第101-104页。页。罗建军:罗建军:戈公振报业经营思想论略戈公振报业经营思想论略,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年4月第月第26卷第卷第4期,第期,第147-151页。页。康虞:康虞:戈公振新闻教育思想探源戈公振新闻教育思想探源,新闻爱好者新闻爱好者,2009年年8月(上半月(上半月),第月),第64页。页。蔡斐:蔡斐:戈公振新闻教育思想研究戈公振新闻教育思想研究,青年记者青年记者,2007年第年第20期,第期,第91页。页。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