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董子仲舒之信董子仲

上传人:胡** 文档编号:114295689 上传时间:2022-06-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致董子仲舒之信董子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致董子仲舒之信董子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致董子仲舒之信董子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致董子仲舒之信董子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董子仲舒之信董子仲(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致董子仲舒之信 董子仲董子足下敬启:杂志编辑约学生向心仪之伟人写信,我立即念及先生。近些年来,学生研究华夏治理秩序史,最近又为先生之“天人三策”作义疏,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先生实乃孔子之后儒家历史上最为出色之人物;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伟大的创制立法者。我这样说,周围一般学者甚至儒门同道,皆有不解之色。先生自己恐怕也有点惊讶,毕竟,先生设想之制度是在身后才显现出来的。在此,学生愿将这一制度发生过程向先生略作汇报,以慰先生在天之灵。曾从先生问学之太史公司马迁于儒林列传中说先生“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

2、,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此处记载过于简单,学生始终好奇一个问题:先生三年不窥园,所深思者何?反复阅读先生“天人三策”,学生有一大胆推测:先生研精覃思之问题是如何去秦制,驯化秦制之专制皇权。其实,此系我儒门在孔子之后一以贯之的考虑主题。过去百年,以启别人之蒙昧自诩的现代知识分子总是说,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生思想是要给秦制穿上一身漂亮外衣,而称先生为专制帮凶。这个谎话长期流传,影响深远。这些知识分子高谈“科学”,面对历史,却无丝毫科学精神,他们不读文献而忙于以讹传讹。正是这些制造关于儒家、关于传统的现代谎话与迷信的知识分子,为二十世纪新秦制之登场,进展了一番全面而及时的清场工作。然那么,如何去秦

3、制?先生三年不窥园而苦思者,即为此问题吧?秦制之关键在至高无上、不受任何约束、不承当任何责任之皇权,刑治之酷烈亦于此。对此,儒门先贤均有清楚认知,如秦博士淳于越针对这一点,当秦始皇面主张复封建,其意就在于分散皇权。汉初陆、贾二先生之核心诉求,也是皇帝所拥有之打天下式权利,也即军事性质的专制权利。去秦制之关键在于约束皇权。然而,汉初事实已证明,皇权制下之封建,只能导致灾难,故复封建之路不通。陆、贾二先生也没有在此之外提出有效方案。然那么,有效地限制皇权方案何在?先生之奉献正在于此:找到了控制皇权之方案。这就是春秋繁露玉杯篇所说:“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4、。”此为先生思想之大纲乎?学生冒昧地将此概括为“天道治理观”,有时称之为“天道宪政”。先生对策武帝,正以此为立论之大纲领: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那么,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此为先生身后两千年治理之哲学理据。由此,治理活动被置于天人之际。这一理念实极为古老,至少始于尧舜,贯穿三代,表达于政体安排中。唯在春秋后期至汉初,伴随着世俗化,此一传统在政体层面中断。然而,孔孟皆有明确的天道信仰,经由邹衍,此一信仰系统化,并进入经学,借助经学之传播而被社会广泛承受。先生之奉献在

5、于,循乎此一思想、观念大势,将政体纳入天道中,特别突出了皇帝对于天之责任。然而,到二十世纪,诸多现代知识分子承受“科学”其实他们对科学的运作机制从来都不理解把先生思想归入“迷信”之列,因此低估先生思想之重大意义。这些知识分子不知道,秦制之绝对皇权才是真正的迷信:对皇帝个人之意志、智力、欲望的迷信。先生之理念那么推动治理之理性化:皇帝必须法天而治,必须探究客观的天道,以此立法、施政。尤其重要的是,皇帝本身并无此才能,唯有儒者凭借着五经之知识,有才能探究天道。由此,儒者得以进入政体,此为政治理性化之关键。又有人指控先生思想旨在确立“君权神授”,以维护皇权之绝对性。这是罔顾历史、文化脉络之妄谈:首先

6、,天不是神,在中国历史中议论君权神授属于概念的误用。其次,在西方语境中,所谓“君权神授”的含义也是复杂的。第三,更重要的是,秦制之皇帝自居于天,先生那么明白告诉皇帝:你不是天,不过天之子耳,当孝敬于天,顺服于天。由此,皇帝之威势被大大降低,被迫与儒家士人分享治理权。启蒙知识分子更没有看到,先生之理念打通了儒家士大夫进入政体之通道,从而为皇权设立了一个有形的控制力量。此即天人三策后两策之核心内容。第一策中先生力主更化,去秦制。秦制之支柱为文法吏,故第二策中,先生提出,兴办太学,以另行培养人才;变革秦代遗留下来的以官、以富选官之官吏遴选机制,而从基层遴选“吏民之贤者”。然而太学所教者何?何为贤者?

7、至第三策,先生提出,废黜刑名、黄老,太学仅用六艺,举贤也集中于“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这些建议环环相扣,一举改造了秦式政体:首先,儒家士大夫群体形成并成为社会治理主体。秦制之官吏为习刑名狱令之文法吏,他们没有价值、信念,对自己的事业也没有情感投入。文法吏只是皇权用以统治的技术工具,而缺乏政治主体意识。更化之后,官吏多为略通一经或多经、而由社会荐举之儒生。儒生“学而优那么仕”,凭借其对天人之际的知识之掌握,而进入政府,由此逐渐形成“儒家士大夫”群体。而儒家之学让儒家士大夫具有明确的价值忠诚,具有“行道于天下”的社会治理理想,因此也就具有强烈的治理主体意识,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先生主张之更化

8、,塑造、引入了一个从前没有的治理主体,并且是最重要的政治主体。第二,宪制构造发生重大变化。秦制下权利由皇帝独家垄断,丞相为首的官吏之权利完全来自皇帝之授予,故只能被动地充当皇帝命令之执行工具。儒家士大夫的权威那么立足于道、立足于经、立足于社会,相对独立于皇帝。他们形成了与皇权共同治理天下的政治主体意识。这一点推动治理架构发生重大变化,详细地说,形成了儒家士大夫与皇权共治体制。其详细表现是武帝时形成之外朝与中朝之别离、分立,乃至抗衡。第三,一元的权利统治变为多元的社会治理。秦制之政府乃依靠文法吏强迫执行政令、刑律直接统治所有民众。在此,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社会”,政府的强迫性权利是秩序的唯一联结机制。更化之后,政府在继续承当强迫职能的同时,增加了另外一项职能:兴办文教,以德礼化民。从宪法层面上说,这个职能甚至比前一职能更为重要。由此,具有自我治理机制的“社会”形成并发育,而与政府分工、合作。秦制的统治形式被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性质也因此而大变。 第 3 页 共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