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14111163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0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二章第二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二章第二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二章第二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二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第二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二章科学、技术、工程的内涵及本质特征第二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一、技术的内涵“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指“技能”、“技艺”等。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即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考工记总序: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私人手工业者,故论语子张中有百工居肆,以成其事”。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科学家,被古人称为“机械之圣人”,“百工之首”。近代以来,技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趋向,从而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技能、经验等主观性因素不再占主导地位,“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转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一ology有“学问”、“学

2、说”之意。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物质过程,揭示了技术的深刻内涵: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技术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和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科学和技术的区别:第一,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第二,二者的可预见性程

3、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由于技术有了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技术是可预见的。第三,科学的任务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任务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第四,科学强调客观性和真理性,技术的评价标准则为“效用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在18世纪中叶以前,总体上主要表现为技术对科学的推动。在这个时期,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与生产经验的总结,而不是科学的应用

4、;相反,科学的发展,则是对技术的总结。从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科学逐渐发挥了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科学的突破往往成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而随着科学和技术的现代发展,出现了科学技术化及技术科学化,形成了统一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种互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基础理论的突破和新的科学发现,成为现代技术发明的主要源泉。其次,现代科学对技术的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现代技术的发展仅给科学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课题和可供概括的研究资料,而且提供了更多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最后,为了直接研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原来应用科学的

5、基础上,形成了工程技术这一学科门类。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单靠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直接应用到工程技术中去就不够了,使得解决工程技术内部的理论问题日益迫切,于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中介”学科,即技术科学:以基础学科为指导,以技术客体为认识目标,研究和考察各个技术门类的特殊规律,建立技术理论,应用于工程技术客体。二、技术的特征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是直接作用于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这决定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

6、,从石器到现代电子计算机,任何技术都首先具有自然性。同时,技术是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手段,又具有属人的一面,它始于并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目的和社会的需要。这种属人性还表现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如古希腊的希罗(Hero)曾发明历史上第一部蒸汽机原型,但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它难以作为动力机械在社会中出现。只是到了17世纪,近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工具机的发明,对蒸汽动力机提出了现实需要,当时的社会条件也为蒸汽机的出现提供了实际可能,蒸汽机才作为近代工业革命的标志载人技术史册。2. 物质性和精神性技术作为利用物质资料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包含着物质因素,这种手段和方法又不断

7、地固化为人类的实践知识体系。比如,技术科学,技术理论,技术文化等等,属于精神因素。现代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精神生产越来越技术化,幻灯片,多媒体,互联网。二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统一,技术成为物质和精神之间的中介,起到了由物质变精神、由精神变物质的桥梁作用。3. 中立性与价值性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观点:技术中立论与技术价值论。前者认为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后者则认为,任何技术本身都蕴含着一定的善恶、对错甚至好坏的价值取向。其实,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

8、一。网络单纯作为一种技术物质成果,它的功能无论谁用都是一样的,中立性。但是,技术是人的实践活动,人本质上就是价值的,道德的和伦理的,技术如果失去了人这个核心的因素,也不成之为技术,着体现了技术的价值性。4. 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仅仅是主体的能力和知识还不能实现技术功能,技术还是知识向物质手段和实体转化的过程。技术既包含方法、程序、规则等软件,也包括物质手段等硬件。5跃迁性和累积性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从古代的材料加工技术倒近代能源动力再到现代的信息通讯技术以至于21世纪生物技术。但

9、是,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又具有累积性。当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在一些领域仍会存在并发挥作用,或者在主导技术影响下被改造,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例如,现代文明的材料、能源、信息三大技术将和生物技术交叉融合,形成生物材料技术、生物能源技术和生物信息技术,而纳米技术使人类在经历了材料主导、能源主导、信息主导以及三者融合之后,在更高层次上进人材料主导的新时代。三、当代科技风险的特征近代以来,由于科技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人们只关注到了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将科技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对动力。而对于技术而言,长期以来形成了技术中立的观点,认为技术没有好坏、善恶和对错之分,它

10、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种中性手段或工具体系,与伦理、政治无涉,技术的全部领域都是价值中立的。技术价值中立就意味着:承认技术研究本身是绝对自由的,应当注意控制的是技术的应用,而这种控制不是技术家的事;技术与社会和政治因素无关,社会政治也也不应干涉技术自由;技术不涉及人的价值观念,无所谓对人类是善是恶,所以我们不应当对技术及其后果进行评价。近代以来至20世纪中期,技术中立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20世纪中期风险社会的来临,特别是当代科技风险的出现,技术中立论逐渐暴露出了其局限性,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技术的社会性和价值性,并开始日益关注科技的负面价值。当代科技风险是随着20世纪中期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而产

11、生的,科技所带来的巨大威胁正在成为整个世界的焦点。科技带来的新的风险形式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核技术、新材料及新能源等在社会应用中所具有的潜在威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危险更多了,毕竟相对于前现代时期,我们有了更多的安全措施和医疗保健,只是今天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低,但后果的严重性是以前的时期所没有的,是一种低概率、高危害的风险。当代科技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当代科技风险具有“不可感知性”和“知识依赖性”双重特征工业社会早期,工业发展带给人们的景象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煤烟,下水道恶臭的有毒水汽,工业中心的上空长期的灰黄色的烟幕等等。这些危险明显地刺激着人们的眼睛和鼻子

12、。而当代很多的科技风险则逃离了人们的感知能力,放射性、基因变异、空气和水中看不到的毒素等无法明显感知的形式存在。德国和加拿大的科研人员日前同时发现,代号为“P2RX7的基因的变异体导致了不同形式的抑郁症。“不可感知性”并不等于风险并不存在,而是说明它的表现形式较之以前更加隐蔽、模糊和不确定。除非发生了实际的核泄漏并造成了影响,除非出现了真实的感染病例,否则,人们并不明确地知道正在应用的一些技术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影响的范围是多大、有多大的可能性造成严重后果。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们只能在方程式和统计数据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但对于现代风险而言,其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2)当代科技风险具有“人为的不确定

13、性”当代科技风险主要来源于人类自己的决策,即“人造风险”,更确切地说来源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古代社会的灾难一般都是外部对人类的打击,因此都可以归之于上帝、恶魔或自然的神秘力量。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便逐渐退化为人类控制与利用的对象。2010年5月20日,美国科学家宣布“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研制成功,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蕈状支原体的单细胞微生物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科研人员先将山羊支原体”的内部挖空,再向其中注入合成的蕈状支原体”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最后新的支原体终于开始自我繁殖,成为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这个植入人造DNA的细菌取名“辛西娅”,意为人造儿。此次植入的DNA片段包

14、含约850个基因。项目的负责人J克雷格文特尔。这项工作比1996年克隆多利羊大大推进了一步。多利羊的DNA还是天然的胸腺组织细胞的DNA将来有一天,新的细菌、动物或者植物等生命体将被电脑设计,最后被人类制造出来。有专家称,这种创造生命的举动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更能证明人类掌控自然的能力。生物技术正在颠覆“进化”的概念,同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对于人的价值、伦理和意义的冲击。(3) 当代科技风险具有“不可计算性”的特征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个人保险和公共保险,如工伤保险、交通保险等等。以这种方式,传统工业社会发展出了一套应对风险的预防和赔偿的标准规则体系,这些体系靠事故统计学的帮助使

15、不可计算的事件变得可计算,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可计算性”风险的基础是统计学及概率计算。这要求预先有一些经验的统计数据作为推算的基础。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物质性损害,同时排除了技术损害中人为因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对来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统计、对某一复杂技术系统出现故障的风险评估等等。然而,核能的、化学的、基因的、生态的大灾难摧毁了以科学和法律制度建立起来的风险计算的逻辑基础。它不仅涉及某一物质性危害的结果,而且可能包含多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灾难,而原因则可能来源于多种途径。事实上,大多数引起争论的技术,比如遗传工程,是没有个人保险的。全球性的灾难后果使金钱补偿机制失效了;预防

16、式的事后安置因致命灾难情况下可想象的最坏情形而被排除,对于结构进行检测的安全概念失效了;“事故”成为一种有始无终的事件,在时间上无休止的蔓延,从而正常的标准、测量的程序以及计算的基础均被破坏了。(4) 当代科技风险扩展为广泛的社会风险现代科技活动受到三种体制化因素的影响,即学科的功利价值取向、研究对资金的依赖和研究者的法定义务。这三种因素通常是一致的和相互加强的,且都相应加强了技术社会化的趋势,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社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科技风险的社会负面影响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美国社会学家查理斯培罗所说,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却掩盖了社会潜在的巨大风险,被认为是“社会

17、发展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的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成为当代最大的社会风险源。如信息风险、生物技术风险、生态风险和核技术风险等。(5) 当代科技风险呈现出全球化趋势现代科技风险都不再仅仅限于某一个时间段或某一个特定的区域,而是经常形成一种没有时间限制的带有全球性损害的灾难。核武器可以在瞬间毁灭整个地球;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人体器官的衰竭,并且其影响可以延续至数代以后。19841985年最早发现于英国的疯牛病危机,不到20年工夫就扩散到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几十个国家。2003年,美国的疯牛病使美国国内与牛肉产业相关的畜牧、生产、销售、餐饮等各个行业都受到冲击,经济连锁反应很快从美国国内扩展到外

18、贸领域,对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经济损失上百亿美元12。而2007年源于美国的次代危机短短的数月就从美国金融业蔓延到实体经济,进而引发了百年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科技风险全球化的规模和速度随着科技社会一体化的进程也逐渐呈现加速趋势。2006年英国政府“斯特恩报告”曾指出:“如果各国政府在未来10年内不采取有效行动遏制温室效应,那么全球将为此付出高达6.98万亿美元的经济代价,这将超过一战、二战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所付出的代价。此外,冰川大量融化所导致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全球六分之一人口严重缺水,40%以上的野生物种灭绝,并造就多达两亿的环境难民。”全球风险为世界各国带来了

19、新的国际不平等,如危险的工业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低工资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越贫困的国家承受的风险可能性越大。四、技术社会观近代以来技术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20世纪中期以来技术负面效应的集中显现,引发了人们对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诸多讨论。居里夫人曾说:“人们可以想象得到,在罪犯手里,镭可以成为极危险的东西;因此人们可以自问:认识自然的秘密是否于人类有益?人类是否可以成熟到能够由这种认识得到益处呢?还是这种认识仍会对人类有害?”而霍金近日在独立报撰文:“人工智能的短期影响取决于由谁来控制它,而长期影响则取决于它是否能够被控制。”关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思潮:(一)技术

20、决定论认为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自主的技术,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又构建了整个社会。技术规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技术成为一种自律的力量,按照自己的逻辑前进,支配、决定社会、文化的发展。“技术的自身内在需要是决定性的。技术发展依赖于自身的内在逻辑,社会发展只能从属于技术发展”;“技术对于经济和政治是自主的。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进化都不能制约技术的进步。”“面对技术的自主性,这里没有人的自主性。”“技术的自主性禁止今天的人选择他的命运。“技术根本不顾及人们在伦理、经济、政治与社会方面的考虑。”在技术决定论中,关于技术到底会把社会带向何方,又有两种观点:1、技术乐观主义文艺复兴和

21、启蒙运动打开了科技和理性的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崇尚知识和理性的思想家,同时也为技术乐观主义的盛行奠定了思想基础。技术乐观主义的主要倡言人培根在新大西岛中描绘了一个技术活动繁盛并由技术专家负责行政管理的理想国。在新大西岛”这个理想的乌托邦国家里,政府的成员都是些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建筑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医学家、哲学家等。所罗门宫”实际上是一个教团”,是一所极大规模的科学学校。它的基础是科学研究,主要的工作是实验,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法。笛卡儿构建了一棵“人类科学之树”,其树根是形而上学,树干是物理学和自然哲学,树枝是医学、机械学及伦理学。其中,医学负

22、责医治肉体疾病以延长人类寿命,机械学研究舟车之利以为人类造福,伦理学以探寻心灵良药并使人的灵魂得以安宁为己任。如果说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的技术乐观主义还多少有着推测的成分,并有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地位的话。随着18世纪中后期及19世纪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惊人生产力以及对于国家经济、政治地位的巨大推动作用则切切实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更加坚定了乐观论者的技术至上的信念,坚信技术的发展会带来最大的社会价值。“技术统治思想之父”圣西门就坚信科学技术会使大多数社会问题得到解决,他认为工业社会与旧社会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以知识为基础、以科学家和实业家为新型统治阶级。这一思想深得

23、西方学者的青睐,是后来“科技治国论”的根源。技术哲学的创始人恩斯特卡普于1877年出版了技术哲学纲要,提出了有名的“人体器官投影说”。这种学说认为各种技术产物都起源于人的身体,是人的各种器官的外化、模拟或投影。卡普将人作为技术创造的尺度,而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方面的潜力是无限的,因此技术是实现人类自我拯救和发展的手段。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培育了技术造福于社会的乐观意识。加西特认为,20世纪上半叶的技术已完善到以往人类梦想不到的地步,已成为实现人类任何目的的现成手段。布热津斯基则于1970年断言: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已进入技术主宰时代”,美国成为这个时代进步的“世界实验室”。

24、在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中,专家与白领被认为将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更是赋予科学技术以决定性的地位。他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及其所诱发的种种巨变形象地比喻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浪潮”,并预言人类将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乐观主义不仅在发达的欧美盛极一时,亚洲最先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也紧随其后,之后蔓延到整个世界。这种技术乐观主义倾向对当代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今天,人们仍习惯性地把力学技术看成是人的躯体的延伸,把电子计算机技术视为人脑的延伸。所有这些,都表现出了人们对技术的热衷和不懈追求。然而,现实中,技术似乎并没有带来这些人所设想的那种幸福和辉

25、煌。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标志着人类首次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为其作序:“作为一位被选出来的政府官员,给寂静的春天作序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因为它是一座丰碑,它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1962年,当它第一次出版时,公众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款项。它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在全世界挑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技术大辩论。由此,另外一种技术社会思潮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2、技术悲观主

26、义技术悲观主义认为现代社会发展所存在的一切负面效应都可以归罪于技术,技术是危险物,社会最终将毁灭于技术之中。海德格尔认为是现代技术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毁灭和政治自杀的危险边缘。中国的老庄学派就把技术看作是伤风败俗的“奇技淫巧”、道德沦丧的罪魁祸手。近代西方浪漫主义学派的代表J.J卢梭更是在技术造就人类文明取得辉煌成就的欢歌声中,首先举起了批判的大旗。自卢梭以后,对技术的批判就不曾停止过,而且技术越发展,对技术的批判和指责越强烈。主要代表有以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和尼采(FriedriehNietzsche)为代表的唯意志论、胡塞尔(E.EdmundHusserl)的现象学

27、以及法兰克福学派,以及6070年代兴起的环境保护主义、罗马俱乐部、后现代主义和相当一批科学家、技术专家乃至公众等对技术批判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二)社会决定论在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社会决定论则片面地强调社会的作用,它强调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从技术都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一正确的前提出发,得出否认技术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否认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的错误结论。根据社会对技术影响的程度的强弱,社会决定论被划分为强社会决定论和弱社会决定论。前者主张社会是决定技术及其发展的唯一因素;后者也承认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决定论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演变为

28、价值决定论、社会背景论和文化决定论等不同形式,把技术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强调文化价值观念等对技术发展的作用。(三)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社会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相等:其中经济运动是最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这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关于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它们也是在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考察的。1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关于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论断,例如:“机械发明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而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一方面,机器成了

29、资本家阶级用来实行专制和进行勒索的最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机器生产的发展为用真正社会的生产制度代替雇佣劳动制度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技术的发展推动原来的手工业变成了机器大工业,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财富的迅速增加,同时,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一般社会关系,等等。马克思不仅强调了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正面效应,而且还论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异化问题,指出了技术对工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例如,“在工厂中,生产的质量、速度和精确度都由机器来决定,而工人则必须使自己的动作适合机器的运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成了自己劳动的异化物。”就是说,机器产生后,工人由原来居于支配地

30、位的主体,变成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客体,机器使工人异化了。关于技术的利用对社会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问题,他指出,“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具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恩格斯就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也进行了阐述: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面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

31、分,决定着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律等。”他还论述了军事技术对政治的作用:“火器的采用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到了变革作用”。2.社会对技术的促动与观控恩格斯指出,社会需要和社会交往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社会交往仅仅局限于某一地区的时候,发明就可能失传,“只有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马克思认为,在奴隶社会和

32、封建社会,技术的发展受到政治的制约和束缚,得不到大规模的发展,“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并促使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马克思、恩格斯不仅阐述了社会环境对技术及其发展所起到的正面作用,而且还着重论述了社会环境对技术及其发展所起到的负面作用。马克思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促进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揭露了技术为资本主义利用而导致的使人异化、使社会道德败坏的

33、现象和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与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化生产发生矛盾,成为其持续发展的桎梏。另外,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诞生出了大批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无产阶级的产业工人。这样,当先进的生产力与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便爆发无产阶级革命,通过开展“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语),消除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消除技术异化并解放人本身,为技术的进步创造更积极的社会条件,实现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综上所述,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都片面强调技术或社会在二者关系中的决定地位和作用,割裂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国外的一些学者正是从这种片面的观点出发,摘引马克思、恩格斯

34、所说的某一段话为依据,擅自得出马克思的技术社会观属于技术决定论或属于社会决定论的结论。例如,技术决定论者罗伯特海布伦纳就以马克思的名言(即“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为依据,认为马克思的技术社会观属于技术决定论;而社会决定论者麦肯齐等人就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工人与机器之间的斗争”一节的论述为依据,主张马克思的技术社会观属于社会决定论。如此等等。马克思、恩格斯既承认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也强调了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所起到的影响和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技术具有双重特征,是自然性和社会性、中立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体,因此,技术与社会也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只有深刻认识到技术的双重属性,才能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技术社会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